。。。。。。。。。。。。。

&& 锵锵三人行 //凤凰台订阅按钮 主 持 人:窦文涛 首播时间:周一到周五 23:00-23:35 重播时间:周二到周六 13:00-13:35 播出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  818上海人为什么这么牛逼..................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很是气愤,就是上海人去上海的一家快餐店点餐却执意要说上海话,还大放厥词说这里是上海就要说上海话。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要这些上海人这么牛呢?  我睡在被窝并没有埋怨我出生在大西北这个荒漠的地方,倒是想到了一些有关上海人牛逼的证据,由此,请大家仔细看看。  第一:海关开放早,得力于清政府。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上海属江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由云台山(连云港)移来,江海关总监由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设苏松道(相当于今天副省级),驻松江府上海县,雍正九年建道署于大东门内,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一般全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上海县并兼理江海关,又简称为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关道。  第二:流氓分子出众,我们知道有以下几个:  中文名: 黄金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67年   逝世日期: 日   职业: 青帮头子   相关事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黄金荣,旧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帮头子,流氓“三大亨”之首(另二人是杜月笙、张啸林)。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寓居上海,拒绝出任伪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新从事帮会活动,但是权势衰退,地位被杜月笙代替。建国后,曾向人民政府坦白罪行。  中文名: 张啸林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宁波市庄桥(今属宁波市江北区)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张啸林,中华民国时期上海青帮头目之一。原名小林,乳名阿虎,后更名为寅,以啸林为号。浙江慈溪人。移居上海后加入青帮,成为头领,与黄金荣、杜月笙并称为“上海三大亨”。1939年日军攻陷上海,公开投敌,筹建伪浙江省政府,并拟出任伪省长。1940年,被贴身保镖林怀部击毙于上海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张公馆。  姓名: 杜月笙   别名: 杜镛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川沙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51年   职业: 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   帮派: 青帮   原名: 杜月生   杜月笙(-) ,原名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典出《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他闯荡上海滩的基本要素是:足智多谋、隐忍薄发、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不但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仔细一看这些牛逼人物居然都不是上海人本地人,不过他们居然造就了现在牛逼的上海人。  第三:上海出名人  廖昌永 详细信息 日 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1982年--1985年 在郫县古城乡中学读初中,后转入三道堰中学完成初中学业。1985年--1988年 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洲茂汶羌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开始初学 歌唱并自学音乐常识。后转入郫县第四中学继续高中学业。1988年9月 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随罗魏先生学习,... ... 陈传熙 详细信息 上海电影乐团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16年5月生于广西水口关。早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本科钢琴系,副科双簧管。1946年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双簧管演奏员。历任国立音乐院常州少年班、国立上海音专、上海音乐学院教授。1951年曾赴德国、奥地利、苏联及东欧等国作一年之久的访... ... 辛丽丽 详细信息 辛丽丽 生肖玉兔 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1973年9岁时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芭蕾舞科,198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上海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20年来,出色地演出了众多的独舞、双人舞节目,表演高雅抒情、风格纯净见长。尤其是她的保留节目《天鹅之死》,将天鹅垂死前渴望生存的情态通过她... ... 杜聪 详细信息 196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赵松庭先生1981年升入本科民乐系,师从陆春龄先生1985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同年获上海市文艺汇演管乐一等奖同年与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第一张笛子CD专辑《幽兰逢春》,荣登香港电台十大古典CD榜1986年与台湾《音乐中国》出版社合做,录制笛子CD... ... 周洁 详细信息 周洁,生肖属牛 身高:1.68米 国家一级舞蹈演员,中国当代舞蹈界的杰出代表。从15岁起,先后主演了《半屏山》、《凤鸣岐山》、《小刀会》、《木兰飘香》等大型民族舞剧。 她主演的影片《杨贵妃》、《垂帘听政》、《解放大西北》等使她获得了电影“百花奖”和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学士奖”的殊... ... 岳美缇 详细信息 上海戏曲学校首届昆剧班毕业女小生。曾数次赴香港、台湾演出、讲学,又先后赴美、英、丹麦、瑞典等国家演出,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现为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墙头马上》、《红楼梦》、《占花魁》、《琴挑》、《司马相如》、《偷诗》、《拾画叫画》、... ... 梁谷音 详细信息 1942年4月出生,原籍浙江新昌。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戏曲学校)。师承沉传芷、张传芳、朱传茗,专攻六旦(花旦)。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奖。 目前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兼职教授。 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昆剧表演艺术家。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首届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 ... 李炳淑 详细信息 今天,40岁以上的中年人知道"李炳淑"的名字,是从她主演《龙江颂》开始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李炳淑在现代京剧影片《龙江颂》里成功地饰演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一角而家喻户晓。 八十年代初,由李炳淑主演的京剧艺术影片《白蛇传》一经放映,轰动大江南北,创建国以来戏曲电影观众上座率最... ... 马莉莉 详细信息 很多有识之士认为,上海在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时候还必须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意识,努力构建一种能与国内外任何地方密切沟通、却又是国内外任何地方都无法代替的上海文明。就艺术文化领域而言,与上海市民长期共命运的沪剧、越剧、滑稽戏、评弹等艺术门类就是上海人文化认同意识的标志之一,不应让它们轻易... ... 叶永烈 详细信息 叶永烈(1940--)笔名萧勇、久远、叶扬、叶艇。浙江温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3年中毕业北京大学。毕业后到上海科教电影厂任编导。1980年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担任常委,兼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一级作家。50年代起发表诗作。自1960年出版... ... 叶辛 详细信息 叶辛,一九四九年十月出生于上海。一九六九年“上山下乡”赴贵州插队,在遥远乡寨整整呆了十年又七个月。这段丰富而又跌宕的经历使他和文学结了伴,在茅屋里的煤油灯下,他拿起笔来写起了小说。一九七七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此后笔耕不辍,二十多年来,共出版四十余本书籍。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王元化 详细信息 一九二零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 ... 巴金 详细信息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为了追求光明,1923年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进东南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 ... 宁静 详细信息 出生地:贵州出生日期:4月27日 身高:166cm 体重:53kg 星座:金牛 爱好:音乐、运动 人生格言:顺其自然最喜爱吃的东西:辣椒好朋友:一切谈得来的朋友愿望:创立一个以“宁静"命名的品牌最喜爱的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克拉克.盖勃、梅丽尔.斯特里普、莎朗.斯通、张瑞芳、斯琴高娃 、刘晓庆 最崇... ... 潘虹 详细信息 潘虹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主演《奴隶的女儿》《沙漠驼铃》《苦恼人的笑》《透过云层的霞光》《杜十娘》、《漩涡里的歌》、《人到中年》、《寒夜》《火龙》《未代皇后》《井》《最后的贵族》《独身女人》、《股疯》、《拥抱朝阳》等近20部影片。 1983年因在《人到中年》中饰演女... ... 张瑞芳 详细信息 出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并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她积极参加抗战演出队,活跃在抗日救亡第一线。1938年至重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任演员,演出二十余部话剧。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拍摄影片《火的洗礼》。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 ...  不过这么多的名人只是借了上海这个地名,他们大多不是上海人。  我看了以上几点后,我就想说你们牛逼什么,牛逼什么你们!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我并不是要制造什么地域贴,只是就我目前为止所接触过的上海人来讲,还真是不招人待见。  大学的时候学校上海人也不少,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抱团,组成所谓的老乡会。像我们系里那十几个上海人,天天泡在一起。基里哇啦的用上海话交谈。总是觉得他们见识广,时尚,有钱,小资。不屑与外地人打交道。说实话他们中虽然有一些家境不错,但我们系有些外地的有钱人比他们不知道家境好出多少。反正感觉他们很爱眩就对了。而且最受不了的就是整天说北京不好,气候不好,环境差,污染严重,市民不文明,老土什么的。我就想不通了,上海人不是老爱对外地人说:上海不好你们别来啊。那北京不好你们也别来啊。  而且他们都很精明会算计,反正不会让自己吃亏的。精明点是好事,但有时太过了就不好了。  工作以后,身边还有几个上海人,也是整天不停的眩自己的穿戴的所谓的名牌,(也就是些zara, HM之类的国外班尼路),最多加点miss sixty, diesel之类的,也没几个人拿大牌的包,我们也是个小公司,赚的钱不多。但她们就觉得自己很时尚,我们都是土豹子。  而且真的很斤斤计较,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放过,总而言之就是不让自己吃亏。  我去过几次上海,上海虽然很漂亮,现代,但是去了几次都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在街上,在商场,都遇到过。尤其是一些欧巴桑,真是受不了。  我知道那里都有好人和不顺眼的人,就像河南人名声也不好,但我遇到过的也有几个很不错的。但接触过的上海人真是没有一个招人待见的。也许我8字和上海人不合?  但我本身人缘相当不错的。当然,我也没有和他们大吵大骂过,就是觉得和他们很难相处。他们普遍心计太多。  我只是实事求是写下这些年的感受,你们轻砸。我也不是北京人,但在北京这么多年,虽然北京大爷们毛病也不少,但感觉还都挺实在的,也有几个关系非常好的北京朋友。   上海人老说外省的人是乡巴佬,好像他很牛逼一样。上海之所以在旧社会那么有名,是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是坐船来,肯定要先到海边。上海正好处在长江口,外国人最先到达。所以在上海,外国人带来了洋货、洋房、甚至是洋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当时人们到了上海感觉很新鲜,感觉上海很时尚。现在就不同了,改革开放了,哪没有外国人来过?北京外国人比上海还多,大连、南宁、广州、青岛的外国人也比上海多,上海现在没有落伍吗?现在去了上海还不就那样,和南宁都没什么大区别。也是高楼、汽车、大马路,上海的特质早没了。还牛逼什么? 中央仅2009年一年就往上海投入了6000亿支持上海建设。说什么全国6分之一税收来自于上海,那是假话。上海是直辖市,拥有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是不用上交中央财政的。此外, 计划单列市也就是副省级城市也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也不需要上缴税收。你们不要以为就上海市的财政就能盖起金貌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那都是有中央投资的。就是盖上海中心的那块地的地价,也达不到要盖100层才能收回投资的。换句话说,陆加嘴那的地皮并不是很高,不是高到楼房都要盖到100层以上才合算。   上海人现在还要牛逼了,自来水龙头开开就可以喝排骨汤了,北京人开窗就可以抽烟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确认密码: 礼包内容:绑金*60000、小飞鞋*20、随机传送卷*20、普通雪莲*2、普通人参*2、3级攻击宝石*1; 领取方式: 1.进入游戏后,点击右上角福利图标,在cdkey兑换栏中输入激活码,点击领取; 2.兑换成功后,物品自动发放到背包。 请输入密码 青云志web新手卡 还剩49259个礼包 《通天西游2》新手礼包 还剩31176个礼包 青云志新手卡 还剩48697个礼包 幻城新手卡 还剩999个礼包 《九州缥缈录》新手卡 还剩20000个礼包 蜀山战纪之剑侠传奇文言文虚词(而,夫,盖.乎.其.是.所.为.焉.耶.也.以.矣.与.哉.则.者.之)的含义和 yuxian0086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买高中语文基础,超厚的一本,里面有。字太多难打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酷网首页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