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现在怎么了这个政治怎么了?

|||||||||||||||
您的位置: &
& 今天我们如何谈政治
  两个月前,柳传志在小范围内和企业家的一场谈话中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上个月,这句话被公之于众,引起了轩然大波,掀起一场企业家要不要谈政治的讨论风暴。又一个月过去了,风暴似乎已经趋于平静,但它的影响正在悄悄发酵,真正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社会学家奥本海把获取资源的方式分为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前者是平等交换,后者是无偿占有别人的成果。政治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全的市场经济,应该是用良好的政治秩序,消灭获取资源的政治手段,为经济手段制定合理的规则。
  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崛起了两类完全不同的企业家,一类是政治企业家,官商勾结,靠政治特权做大企业,一类是柳传志、马云这样的市场企业家,走市场化道路,在竞争中做大企业。显然,后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官员腐败的灰色地带,在现有规则下靠智慧、才干、视野和格局,做起一个企业帝国。这类企业家,似乎和政治离得很远,甚至主动回避政治。
  不做政治企业家的商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是市场经济的支柱,但是,市场企业家不等同于远离政治。韩国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说过两句话: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没有人什么也无法实现;但没有制度,什么都无法持续。这两句话套在企业身上同样合适,闷声发大财,也许可以少些外界的羁绊,走得快一点,但如果大环境变坏了,企业能一枝独秀吗?
  所谓不谈政治的企业家,并不能完全避开政治,行业标准的制定、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出台等等,企业肯定会发声。不谈政治,不过是回避政治的公共属性,事不关己的时候便高高挂起。
  企业家要不要谈政治的话题之所以引起巨大关注,不仅仅因为这些人有巨额财富,更因为这个话题正中社会节点。在这里,这些人的身份重点不是企业家,而是精英、有社会影响力的人。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大多数普通人,不管和朋友私下聊天时有多少不满,一到公共场合全变了论调,因为不良政策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所以群体中没有个体愿意出头。成年人的群体,谁都不愿意做国王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即使活得卑微、扭曲和压抑。但是作为力量有限的普通人,往往寄希望于这个社会的强者即精英阶层能为自己代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一些精英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深谙潜规则,不关心别人的命运,不再有家国情怀,只想方设法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精英犬儒化的批评不绝于耳,但依然于事无补。
  强者也好,普通人也好,如果所有的人都只局限于自己小小的领地,不关心政治的公共领域,终有一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觉得不安和不适。是时候,关心政治了。
  孙中山先生曾说:政为众人之事,治为管理,所谓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众人之事,自然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和食物……这些都是政治,如果没有人关心和谈论政治,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一个糟糕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个企业能逃脱悲惨的命运。
  “没有有伟大理想的国民,我们如何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
  哈维尔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生活在道德沦丧的环境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们已学会不相信任何东西,不再关心别人而只顾自己……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对这部极权机器之得以运行负有责任。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
  台湾陆军下士洪仲丘遭虐致死,一个普通士兵的死,却出现“万人凯道送仲丘”的场面。数十万民众为什么走上街头?因为他们终于意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如果都不关心政治,每个人都可能是洪仲丘。这不是社会动乱,他们整齐有序。
  不是一说政治就是意识形态、血腥、革命、暴乱、运动,这是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在这个普遍富足的和平年代,没有人希望动荡,只是开创好的政治环境,需要各个利益主体都要负起对自身、对整体的责任,通过顺畅的表达,让社会在充分博弈中达到均衡。这既是普通人也是社会精英的责任所在。
  早在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向政治文明,必将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而协商政治,需要每个人关心政治,谈论政治,参与政治。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协商政治。如果没有人反映问题,大家都不关心政治的公共领域,群众路线怎么走?好好的政策就全成了过场。
  本文来自《南风窗》2013年第17期(出版),作者:杨军
文章得分:
{{scoreOption}}
&/&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
&/&郭凯高级
&/&许春华反台湾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的?
注意:本问题存在指向性,可能会引导答者和读者产生有偏见性的观点。单纯好奇,本人95后,回看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台湾觉得真是朝气蓬勃,四小龙之首,影视综艺充满活力,成功级护卫舰,idf领先大陆水平一代,从当时的歌曲想想当时的台湾人的风貌,1985年唱出难以超越的经典《明天会更好》,1991年还有首歌《古月照今尘》。。。那么今天是怎么从当年的“明天会更好”沦落成“鬼岛”呢,又是怎么从“再创一个汉疆和唐土”变成“小确幸”的呢?回答希望不要把锅老往大陆这边甩←_←
170 个回答
和几位非常要好的台湾朋友,聊各自梦想中的未来,他们抱怨大企业于年轻人的压榨,并立志要创业。谈及打算时,却听到了诸如:开咖啡店、开手工蜡烛店、加盟全家超商(超市)等等令人我们陆生诧异的答案。今年2月和一位台湾亲绿朋友碰巧聊到日本,他突然很严肃的讲:“我觉得台湾慰安妇应该算是性工作者,国民党污名化日本和慰安妇很无耻。”并告诫我千万别受到国民党的挑拨。看着他关爱智障的眼神,我非常尴尬,后来接触的人,接触的媒体多了才发现这种非主流思想在一些极端仇中的人心中早已蔓延开来。台湾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本文从年轻人的理念入手,简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1.落后失败的新兴产业首先要放两组数据大陆、台湾创业者的创业意向。可以看到,大陆创业者相对于台湾创业者,更愿意追求新兴行业或与新兴行业做结合。两个调查时间相差不到8个月的数据,行业细分条目差异却很明显。在台湾热衷于加盟餐饮店,搞花卉、创意精品、居家百货的时候。大陆则倾向于搞云端大数据、智能硬件、o2o。(有人说市场导向、市场规模不同,淘宝、line的火爆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两个问题,过去台湾也曾经有世界流量前二十的本土社交网站,最终衰落了)在大陆上门送火车票都见怪不怪的情况下,在台湾上门贴膜却可以上新闻,对比大陆和台湾的新兴行业布局,大陆瞄准了“互联网+”,而台湾却是所谓“文化及創意產業”。何为文创,即:动漫、传媒、艺术品……最终互联网+之下,诞生了许多为投资所追捧的明星企业,硬件方面也连带产生了革新。而“文创”之下,诞生的是什么呢?是台湾朋友口中的:猫屎咖啡店、手工肥皂店、手工手提袋店、可以读书的宠物图书馆。差点忘了说了,还带来了文创产业园背后,建筑商和台湾政府招标的贪腐黑箱弊案。在政府的宣导下,开咖啡厅的浪漫成了台湾年轻人的“小确幸”,而敲代码、搞硬件、大数据分析之类的在他们看来low到爆。所以台湾为何变成了如今这样?其实不难解释:台湾年轻人竞争压力小,从小沉浸在文青式的教育中。对于冰冷的代码数据兴趣缺缺,生硬的车床、缆线更是充满了厌恶,觉得那是外劳应该做。这种心态成就了台湾优质的服务业,文创也提升了小部分人的生活品质,但也使台湾在许多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的新兴行业中远远落后。2.领导人的无能日,行政院会议,蒋经国决定《关于安定目前经济措施方案》,并同日开始实施。自3月开始视察国家重要建设施工状况。同时开始要求政府为台湾经济发展提出新方向,其中行政院秘书长费骅邀请RCA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渊与交通部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商讨后,认为台湾应该是
发展为未来主要目标。众所周知台湾迄今为止可以称得上有布局产业链的,是以半导体、电子设备代工为主导的电子科技产业,以及生技制药产业。富士康、联发科、宏碁等等,支撑了大半个台湾。恐怕你们难以想象的是,其实是台独所仇视的蒋经国所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而在他之后 ,台湾再没有一个可以在经济上使台湾有所建树的领导人。而近期台湾最大的产业布局可能就是生技制药业,当时业界一直在怀疑,每年投资几十亿,最后生技制药虽然确实利润极高,但是周期长,而且仅仅能提供几千个就业岗位,在台湾如今的情况下并不合理。就在不久前,随着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生技业领军人物翁啟惠的贪腐丑闻爆发,蔡英文宇昌案后几年才刚刚略有起色的生技业再一次遭受重大打击。过去几十年,台湾领导人往往疏于经济上的产业布局。同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在布局电子产业时,同时也努力发展文化娱乐以及电子科技的的上游、下游供应链。随后靠着完整的产业链降低成本,以韩国娱乐文化作为推广手段之一,让强有力的电子产业迈向了世界。而台湾呢?政府根本没能力与意向指导布局国内经济,导致台湾本土产业空心化。此时政府非但不帮助本土企业,反而却催着前进大陆的台商拿在大陆赚的钱回台湾投资。台湾在他们的治理下似一潭死水,回到台湾的资金大笔流入地产业,炒高地产价格,进一步拉高了年轻人生活成本,产生了一系列恶果。政府不作为还在继续,台湾的优势产业也在慢慢被大陆以及韩国分食,所有人都知道衰落只是时间的问题,最近apple财报发布,台湾的几只苹果概念股遭受到了重创。这只是台湾微利的脆弱代工产业链渐渐解体的缩影。相比韩国,台湾领导人在经济领域的无能,是难以辩驳推卸的。3.民粹思潮与政治议题捆绑经济困境下,无论蓝绿都难以在财政上取得亮眼的成绩以说服人民支持自己,于是操弄政治议题变成了他们惯用的摄取民意的手法。以至于出现了“用爱发电”、太阳花之类的笑话。在台湾对于政治正确的追求远高于大陆,所以操弄一个政治议题很简单,绿营在过去一方面批评马英九油价电价双涨,要求调低电价油价。随后又批评马英九启用核电站,指核电站随时可能爆炸,要求非核家园,发动地方党部组织示威甚至喊出了用爱发电的口号。这就是所谓“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除了这种假议题之外,就是统独之争、对外关系了。两党都热衷于利用手下媒体机器造势,所以出现为“日本强掳慰安妇正名”的运动一点都不奇怪。你不仅仅可以看到小英智库的姚立明拿着“人民喜迎油价上涨”的谣言讽刺中国,还可以看到媒体完全不求证,直接伪造新闻。这条著名的“强国人鼎泰丰餐桌上撒尿,尿到小笼包蒸笼里,还要求服务员免费换菜”的假新闻曾经被炒的岛内尽人皆知。这条著名的“强国人鼎泰丰餐桌上撒尿,尿到小笼包蒸笼里,还要求服务员免费换菜”的假新闻曾经被炒的岛内尽人皆知。为什么两党党媒热衷于此?因为议题往往是捆绑进行的。国民党等于亲中,所以要尽可能污名化中国,就可以打击亲中的国民党。反之在绿营支持者眼里,国民党也在尽可能污名化日本,打击民进党。所以才会有开头那位朋友说出的叫人错愕的话。台湾的“新皇民”、“滞台支那人”,其实只是两党媒体攻防的附产品。4.对大陆的依赖上一季度台湾的经济是负成长,也暴露了台湾过去严重依赖大陆市场的本质。过去大陆当局一直期望以民间友好来促进统一,不断的对台湾进行无底线的让利,甚至台湾水果滞销,我们就把台湾的水果销售摊派到各省,再加上补贴,许多产品到岸价甚至比大陆的成本价还低。我们甚至刻意的把产业链的某些高端部分直接委外给台湾,因为我们觉得台湾是自己人。谁没学过美丽的阿里山呢?又有多少人以为对岸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敌视“一小撮”台独呢?直到脸书表情包骂战等一系列事件,彻底揭开了两岸间的掩藏已久的矛盾。台湾对大陆的依赖由来已久,阿扁时期为了保持经济成长,缓解恶性银行债,默许财阀与大陆之间经贸往来。而台湾企业在大陆的营收很大一部分计入了财报,体现在了台湾的gdp上。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这一情形也随之改变。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pril 2016的区域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到一项数据令人感到意外:随大陆仅仅是部分取消优惠,自身谋求转型,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却是全球之最,可见台企对大陆依赖之深。过去两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随着两岸关系的恶化,经济的依赖已然成了台湾未来政权亟待解决的问题。浅见在台湾,名嘴时常引用“笨蛋,是经济”来批评政府,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抛开两岸统独议题等等,从政治上看。台湾之所以在走下行路线,不是政府做不好,而是在绝大部分决议上,都采用了政治考量(选举考量)而非经济或者民生,政客们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以往往结局并不美好。很好的例子就是:台湾的服务业如前文所提,是非常强的,但是民进党出于政治考量,为了打击国民党声望,发动318太阳花运动。以种种理由挡下服务贸易协定。而当自己执政的时候,又开始要求与大陆重启协议,这就是典型的“政治考量”。为了选举和政治,你先把谈好的事情回绝了,然后再把大陆政府挂起来批判一番,最后自己选举选上了,又回头和大陆说:希望对岸对台湾人民释放善意。用台湾流行的一句话:这不是作,什么是作。=========================================政党诈骗民众的恶行我在其他答案也提到了,举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蓝营执政,民进党说:决不允许进口美国含瘦肉精的猪肉,美猪来台,总统下台。选举期间,kmt指责民进党说票投蔡英文就是支持美猪,民进党说:kmt造谣,小英绝不支持进口含瘦肉精的美国猪肉。选举后绿营执政,绿营民进党政府:我哪有能耐阻止进口美豬?绿营支持者:???这就是每天发生在对岸的鬼岛日常。
台湾今天的局面其实和大陆无关。主要是一件事的后果,叫内斗。一切的根源都在老蒋的大陆派和台湾本土派的矛盾。当年老蒋只当台湾是暂居地,没心思解决和本土派的矛盾。只是粗暴镇压。小蒋时代两派矛盾虽有缓和,谈不上解决。岩里时代开始才是真正的大爆发,才有了蓝绿大对决的。绿派开始是弱势的,毕竟被压制了多年,权势资源都被对方占去。所以绿派只能以煽动民粹,大声喊,灌输下一代这样的手段来和蓝派斗。为了压蓝派大陆正统的气势,绿派必须以更高的视角灭掉蓝派的大陆威风。日本一直以只拿来蔑称中国。以亲日和日本视角来对待中国的文化,正好可以打掉蓝派的气势。弱势的绿派,只能走群众路线,灌输本土意识,营造国民党外人的氛围。这样绿营有了未来,却让台湾失去了未来。过度的本土化灌输让下一代目光短浅,越来越狭隘。过度的内部斗争和分裂也让台湾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没有本土化灌输,同心圆思维,亲日,绿派根本无法赢得斗争,但是本土化灌输,同心圆思维,亲日,这些元素也必然把台湾人的视线从整个世界拉回到这个小岛。这让现在的台湾人视野越来越窄,越来越小确幸。今日台湾年轻人的战斗力的衰退,小确幸横行,看来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直到今天,遍地天然独,绿营可以欣慰了。蓝绿之争,绿营大获全胜。国民党的大陆意识也基本没了市场。只可惜台湾的未来在哪里。台湾曾经的辉煌可以说是幸运。拜冷战和美国阵营所赐。一个简单的问题就看的明白。张忠谋当年创业,不去台湾去哪里?张忠谋如果现在创业,还会去台湾?台湾如果当年抓住机会,没有沦落,现在还是有希望的。新加坡弹丸之地,照样繁荣昌盛。可惜机会错过就没有了。台湾当年的历史机遇只有一个人能扭转。就是岩里同学。岩里的时代,一切矛盾还都有机会化解。如果岩里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身上有点正气,台湾的历史可能改写。只是台湾人不幸,岩里是个操弄的高手。矛盾重重的台湾变成了一盘散沙。即使今天绿营大胜,路线之争绿营完胜,也没有什么蛋用。时代变了,台湾基本上变成了筹码和棋子,失去了几乎所有筹码。你不进步,谁要等你。这跟开公司一样,你公司内斗,就算某派赢了也无所谓。因为内斗已经消耗了公司战力。公司都成渣了,都给你有什么用。台湾就是一本教科书,告诉我们,任何组织不要无节操,无底线的内斗。否则大家一块玩完。大陆的资源占有者,最好想想他人的生路,别什么都想拿走。也要警惕那些无底线的煽动者。当然,不懂得团结和妥协的组织也算是垃圾,被淘汰也属自然规律。
台湾在东亚文明体系的历史价值,就是作为大陆中国对照程度最高的实验场,认认真真地开展了以下长周期的实验:1、出口导向经济结构的建立与效果2、“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3、非拉丁化拼音方案的推广与后果4、维护汇率稳定为目标的外汇制度演进5、国土割让与回归祖国的痛苦指数研究6、军事强人独裁与开明专家独裁的制度对比7、以大选为表现形式的假民主制度的实施效果8、几乎完全丢失邦交国情况下的外交工作展开9、劳动力成本升高前提下,制造业产业升级换代的尝试与失败后的社会表现10、开放党禁、报禁后的选举行业生态发展... ...我要是台湾人,我都会觉得心理上巨大的不平衡,凭什么要为了大陆的文明复兴,而让我们承担家国颠覆的实验风险,进而还要卖乖,说我们作?
之前看节目听蔡康永说过,他很难想象像百家讲坛这种节目居然在大陆存在,而且有这么高的收视率,因为这种没有娱乐性的节目在台湾根本不会有人看。
所以我想,一个从上到下都对文化没有崇尚感,大部分人只喜欢看娱乐八卦的地方,必然是不会发展越来越好的。~~~~我是分割线针对评论我想说下,不是蔡康永说我们的这样节目没有娱乐性,是说台湾年轻观众觉得没有,他很羡慕大陆的文化环境。~~~~我是第二个分割线评论有很多人说这是人口多少的原因,所以按比例中国当然多,我想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是一个国家,而台湾只能是个省。
背景介绍:我是目前在台湾高雄交换的大陆籍影视学学生这是台湾高校 电影与社会学 老师上课公放的电影《南进台湾》这是一部日据台湾时期由日方拍摄讲述当时台湾风土人情与社会环境的纪录片 从北到南一一介绍了台湾的城市 旨在激励当时日本本土青年响应“南进”东南亚的号召 并把台湾塑造成“南国的梦想宝岛”其实作为大学生 我是觉得学术讨论就是学术讨论 不用参杂太多意识形态在里面 不设立场去看待问题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电影与社会的发展涉及到这种政治层面也无可厚非 殖民时期的历史与殖民者将自夸式煽动作为内核镶嵌在电影中 使得电影承载了政治方面的意志 这些都没有问题 客观讲在影片中呈现的部分的确带来了现代化。甚至影片开头第一句话“台湾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虽然心里波动了一下 但还是应当尊重历史与学术 我有我自小接受的教育 也有我的价值判断 任何观点建立在一定逻辑之上都能试着去理解 但还是被电影与社会学老师打败了。“精神日本人” 言论按下不表 长吁短叹尽是对大东亚共荣圈未竟的惋惜。“日治时期产生了台湾的现代化 注意这里是日治不是日据噢 除去清朝时期的封建秩序和古旧的建筑 产生了新的台湾”“日本统治时期的美好 可以问问你们(台湾同学)家中的长辈 非常有秩序 现在就很乱 也与当时战乱的中国差异很大”“当然也要承认是威权啦 跟新加坡一样 算是奠定了发达的基础”法理上还是“中华民国”的公民 食中华民国的米 居中华民国的土 竟然为日据历史叫好 暂不纠中国人与台湾人之分 日本人强权统治你们 拍摄了这部电影给本土的日本人看激励他们促进殖民 你作为电影学老师只挑有利“进步”部分说明 不讲实质严重的侵略部分 如此有失公允 是否得当?看待问题有个人倾侧没有问题 可学堂之上 就学术谈学术 就电影谈电影 就社会谈社会都可以 携带私货 自傲“荣民” 就这么给堂下的学生讲被殖民被侵略时期是美好的时期 真替受到这样教育的台湾大学生担忧。诉求独立我可以理解 长期割裂走向本土化的趋势亲日亲美也能接受 蓝营靠美 绿营傍日 维系今天地位的两根稻草可是对自己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 不以为耻 不加以训 反而沾沾自喜 引以为荣 甚至还有点怀念恕我狭隘 在大陆被洗脑了二十年的确理解不了身临其境 真不是个滋味。个例也就罢了 这样的“大日本荣民” 恐非少数。新台币一百元上的标志是国父孙中山 代表过去的历史一千元上的标志是四个正在学习的小孩 代表未来的希望如今 前不能正视历史 后没有正确教育这不是自己作死 是什么?天作孽 犹可活 人作孽 吃药丸。
问题比较大了,很多答主也写了许多实证的例子,(づ??????)づ宝宝说一点点政治层面的看法。明确的这样说,东亚很多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实行的模式是“经济成功”,以强有力的“发展型政府”,或者用一个更为明显的词语“官僚专制和工业化体制”(BAIR),调集必要的资源以克服落后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高“进入壁垒”(entry barriers)在这个模式下,台湾当初的设想大致如此:发展型政府的强有力领导→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产阶级和城市化的大量出现→进一步的推动民主化→一个完美的台湾地区在这个路线中,还包括作为美国庇护,借助其一定的政治经济支持,与践行适合的儒家文化准则和精神作为补充。这个模式广泛的出现在东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韩国,乃至中国大陆等等的,而这个模式最突出的亮点就是,“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衍生了包括文化,教育,都市化进程,乃至民主化进程等等一系列伴随物一起快速推进,所以造就了上世纪台湾等地区我们看到的耀眼的“成就”。没错,在这种方式下,台湾的确得到了快速发展,用“经济奇迹”形容也毫不过分,而以此为基础带动的社会整体飞跃,也极大的加强了那个年代台湾地区的整体实力。但是以后来的情况来看,学界对此有一个结论就是“繁荣的发展假象”,即高速度的社会经济变化往往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不稳定,乃至最后经济的失败。套用这个结论我们就很容易举出很多台湾如今的事例来证明,就如其他答主提到的,领导人的腐败无能,党争内耗,经济下滑,就业出现问题,社会民粹泛滥出现割裂,这些其实都是这个模式下最终出现的结果。而追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个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台湾以经济作为杠杆来平衡本来作为一个发展地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经济发展成了实质上的第一,再加以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其实掩盖了许多当初就应该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归发展,但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裂痕和创伤却被掩盖了,一种结构性的失衡。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沉溺于这种“奇迹”当中,政治层面上往往会觉得时机成熟而开展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却忽视了政府自身已经相当脆弱了。引入西方政治体系的原因,在新获得选举权的公民要求下,以往被掩盖的社会矛盾就爆发式的出现,政治分裂和两极分化标榜着回应民意,实质是煽动民粹的作用下,用“民意”这个合法武器来压垮脆弱的政府。而政府又因为依旧保持着固有的发展模式,没有意识到需要转型,以旧有的思路来对抗新的社会情况,最后的结局就是政治层面的崩溃。(这一点极端上可以参照泰国,缅甸)而那些在“奇迹”下快速增长,支撑整个模式的企业,私有经济部门,因为一度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反而削弱了政府的权力。地方势力,企业与政府勾结,在上层准备进行更有效率的改革时,不但起不到推动的作用,反而进行阻挠。这就是台湾现在面临的大问题,不得不同时应对民众的要求,实施根本性经济政治改革,但对固有的利益集团又不能完全得罪的场面。所以执政者进退两难,又要在乎党内,又要在乎媒体,又要在乎民众,又要面临大陆以及国际问题。所以那些乱象,台湾看起来做出的很作的事情,很大一部分植根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困境。或者这样说,当初这种“台湾模式”的采用,可能那一代人都没有意识到有这么大的问题,他们设想的在这种模式下的良序循环,现在看来往往都成了急需解决的困局。以上一点浅见!
大陆花了几十年惨痛的教训,才把重心从阶级斗争为中心转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台湾的情况有点诡异,几乎是按着大陆的反方向走。但还是有区别的,同样处在政治严重拖生产力后腿的情况下,大陆玩的是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台湾搞的是反核电用爱发电。。。。。。。。写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是扶额的。很奇怪的一点,连朝鲜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中修苏修这帮子大尾巴狼靠不住。台湾蒋时代开始就一直被老美卖,国民党虽然没脑子,但有文化,知道把大陆民众叫沦陷区的苦难同胞,几十年的两岸探亲各种交流苦情牌把关系搞得挺好,把矛盾努力压在两党间,以至于沦陷区还出现了国粉。结果绿营上台,舔美也就算了,还舔日。。。苦难同胞变成了老共蛆虫。。。抢诈骗犯茶叶蛋旅游乱象好几个大巴掌没打着共产党,反而都抽在大陆屁民脸上了。。。。唉。。。。。我是第一次看到反动派边喊你们被包围了边空中转体三百六十度翻腾两周半跳进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加几句闲话,其实这个问题很大,本来在评论区里我有一些陆台行政决策的横向和竖向对比,毛华胡邓江胡习和蒋蒋李陈马蔡其实可以做很有趣的对比,但是不出所料被管理员删了,之前一声叹息送给反动派。下面一声送给同感心累的同志们。唉。。。。。。。。。。。。———————————————————————再加一句,有时候真的心累。———————————————————————最后一更,呵呵。。。。。。。。——————————————————————————————————————————————————————————————————————————蔡英文上台挺久了,再说几句。本来台湾民众在宣传里是被国民党压迫剥削的苦难同胞。现在在菜政府的努力下,国军从白狗子直接往日伪军走了。台湾不被武统的基础是大陆民意,蔡英文搞死国民党的计划一旦成功,会迫使大陆完全放弃和统的幻想,而且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如果内部消化不了,就必须用民族矛盾来转移,日本的问题要拖,美国的问题也要拖,台湾和东盟是进军太平洋给民族打鸡血的首选,按照现在的状况,只要蔡能把蓝营搞死,就能把整个岛绑住一起死。
前不久和几个在台湾交换学习期间认识的朋友坐了坐,他们和我谈了一些对台湾政治生活的观感,听完后不禁唏嘘——民主虽然是普世价值,但也要操作得当才能为良政助攻,否则一旦沦为民粹,哪怕是一个标榜民主的地区或者国家,也无法逃脱劣政的魔爪。台湾小伙伴谈到台湾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显著的政治问题——蓝绿阵营“为反对而反对”的情绪化执政,导致很多政策没有一贯性。他们给我举了一个例子,马英九在台上的时候一直要大力兴建核电站,而台湾人觉得,台湾那么小,一旦核电站泄露,两千万人连疏散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一致反对兴建核电站。我在台北旅游的时候就看到地铁通道里面,挂着很多艺术家画的反核宣传画。而蔡英文竞选的时候就抓住了这个民意的倾向,为了拉选票,还搞了“废核大游行”,后来民进党在大选大获全胜,于是就遵守承诺开始着手废核进程,上亿的大工程,说废掉就废掉了,之前的投入全打了水漂。现在问题就来了,台湾的政党轮替已经成为常态——原来国民党是执政党,结果因为白色恐怖搞得民怨四起,于是大选中大家把票投给了民进党的陈水扁,后来陈水扁在任期间又各种贪污腐败,于是大家又觉得民进党不好,于是又把票投给了国民党的马英九,再后来马英九的政治无能又被台湾人诟病,于是去年大选,大家又把票投给了民进党的蔡英文。这个圈是个死循环,执政党一定要做事,而只要做事就免不了出错,出错就会被在野党抓住不断宣传,然后在野党又顺利上位成为执政党,但在野党成为执政党也要做事啊,也会犯错啊——民进党国民党你方唱罢我登台,不断更替,这一届的蔡英文废掉核电站,那么如果下一次再政党轮替,国民党的领袖会不会重新又要搞核电站,就这么启用一段时间后废掉,废掉一段时间后启用,像核电站这种旷日持久的大工程,这种折腾除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台湾人民没有一点好处。而执政党他们也根本不关心这有没有好处,他们只关心选票。而很多时候,普罗大众是很难理解一项旷日持久的公共工程竣工后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便利的,他们很近视,就像当年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的时候搞捷运,民众也反对的不行,说“捷运”谐音“劫运”不吉利,而且每天都各种施工,把地挖的各种坑坑洼洼,让眼下的生活出行变得很不方便,然后各种阻挠施工,结果后来捷运竣工开始运营,台北所有人又夸陈水扁真是为百姓谋福祉,他们没想到捷运的开通可以让他们的交通变得如此便捷。现在换一个更花费时间的核电站大工程,这个工程如此耗费时间以至于长过了政党轮替的时间区间,在选票的左右下,在蓝绿阵营“为反对而反对”的行政思路的引导下,台湾想把这个核电站用起来,简直难于登天,但核电站真的不好吗?核电站的泄露真的无法控制吗?泄露后真的没法疏散吗?为什么全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建核电站,唯独台湾觉得这事不能操作呢?反观大陆,大陆从来是TG一党专政,领导班子会变,但行政思路还是比较一贯性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嘛,专家说要建三峡,政治精英觉得好处大大,建!老百姓怎么办?迁走!不同意怎么办?胡萝卜加打棒子,软硬皆施!不服怎么办?让单位做工作!还不服上访怎么办?压!压不住怎么办?打!打不死怎么办?“内伊组特!”所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和多数服从少数的精英主义到底哪个更好呢?This is a big question.当然,我们只是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是那种久经政坛的老油条,大家看到一些现象,然后尝试着用自己并不成熟的三观去揣测现象背后的动机,并没有严格的论证过,所以或许和事实真相以及事件背后主人公的内心真实想法有出入。但我认为这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和我们抱有类似想法的台湾人不在少数,大家都这么认为,而且从表象上看,执政党的确也在按照“唯选票是从”的路线制定者各种政策,所以这就很有可能是真相了,就像华尔街有句流传已久的话说的那样。“看着像只鸭子、叫唤声像鸭子,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鸭子”我最近看了一本书,《独裁者手册》,这里面有个很俗但也很现实的观点——政治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尽可能维持以及延长他的统治,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只需要照顾好那些“在选举中,对他上台有决定性影响的人”就可以了。在台湾,这个群体很大,是台湾1800万选民。在朝鲜,这个人数就少的可怜,可能就是金氏家族的几个人。在中国,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可能不是,他们仅仅是“名义上的选举者”,是人大代表?恐怕也不是,他们顶多是“有影响力的选举者”,算不上“不可或缺或有决定性影响力的选举者”,那么这个“不可或缺的致胜联盟”到底有多大?这就不是知乎上应该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台湾的领导人,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1800万选民。这看起来很美。台湾2300万人口有1800万选民,美国3.2亿人口中有1.3亿选民,从选民人口占比的角度,台湾和美国相比,致胜联盟的占比大很多,台湾比美国民主还彻底,但如果要分良政劣政,我想这个对比就要反过来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台湾民主一系列的问题呢?同样都是两党竞争,怎么就台湾出来那么多乱象呢?我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或许有些偏颇,欢迎大家指正和讨论:政党之间不健康的恶性竞争关系,相互拆台,没有大局观。我的台湾小伙伴很多和我表示过对台湾政治的失望,这种失望不是说政党更替就有希望了,而是两边都失望,彻底的失望,“谁上来都一样,蓝绿都是一丘之貉”,对执政党的缺乏信任就容易导致执政党无论干什么都会被恶意揣测动机,再加上宝岛新闻媒体都特别擅长煽风点火,本来可能是善意的政策,经过社交媒体一发酵,都变得面目可憎,民众开始对人不对事,政治正确掩盖了事实正确,为了反对而反对,意识形态压过了事实真相。普罗大众民主素养还有待提高,对民粹可能带来的问题缺乏防范意识,立场不够稳,容易被媒体和情绪化演讲煽动而改变立场,对“集体的麻木”“庸众的胜利”缺乏必要的警惕,我真心觉得台湾人应该人手一本《乌合之众》(当然,反观大陆社交网络上的舆论状况,我觉得这本书大陆也最好人手一本)。漫画《墙》 作者:老培(台湾人)——有墙,但求知欲不减。无墙,而自我封闭中。相当一部分台湾人视野较狭隘,对岛外的世界不太关心,对台湾的一切全盘接受认为理所当然,生活中整天围绕着蓝绿之争转,对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根本不在乎,对异见不加思考地摒弃,缺乏一种第三者视角来审视台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在台湾的时候,发现不少台湾人至今还持有“台湾民主,富得流油,大陆专制,人们穷”的观点,而但凡是来过大陆的台湾同学,没有人会再持有这种观点,他们会反思会比较,他们会发现即使在一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架构下,在一块他们之前认为“不那么民主”的土地上,大陆的发展态势依旧迅猛得让人咋舌,相比之下,台湾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反而显得缓慢很多,这和台湾媒体对大陆的评价完全不同,大陆不但不落后,在很多地方,甚至要比台湾还要先进一些。我认识的台湾朋友中已经有好几个人开始在大陆求职了,他们见识到了大陆崛起的速度,也看到了在大陆赚大钱的机会,大囧曾给我这样横向比较过,“台湾最低工资标准是两万台币,相当于人民币四千快,没有人会比这低,大陆的最低工资哪怕在北上广也只有两千出头,但如果是谈论高薪,大陆就比台湾多很多了,在大陆很多做开发的程序员一个月可以赚两万,但在台湾,却极少有人能拿到十万台币的薪水,大陆贫富差距比台湾大太多,但大陆薪水没有天花板,所以想做大事,想赚大钱,像找大市场的台湾人,开始渐渐尝试在大陆活动。”当然,这是从台湾岛走出来的一部分人的看法,台湾岛还有很多从没走出来过,只沉醉于宝岛小确幸的人,他们没有见过更好的,所以对已有的坚信不疑。台湾人应该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听台湾朋友讲台湾的很多年轻人这辈子的理想就是开一家咖啡店,开咖啡店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有相当大比例的人都把开咖啡店定为这辈子的理想,这就有点不太对劲了,年轻人总归还是要有点野心的嘛,不过话说回来,大陆那些整天游手好闲却喊着融资做app创业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互相批判,互相借鉴喽。最后,衷心祝福宝岛,希望台湾的明天能更加美好。有关台湾旅行和游学的问题,尽管问我。 (二维码自动识别)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方周末现在怎么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