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兰大中文本科,2000年考过了《中国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可以顶考中国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一吗?

您的位置: &
&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两汉诗歌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两汉诗歌
13:26&&自考365 【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古诗十九首》和汉代乐府民歌。学习要求:①理解和把握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过程;②熟知汉代乐府概况以及&乐府&名义;③重点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文学成就;④重点掌握汉代乐府民歌的创作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识记:①班固《咏史》;②应亨《赠四王冠诗》。
  应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二)《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理解: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应用:①《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两汉乐府民歌
  识记:①&乐府&名义;②汉代乐府机关的职能。
  理解:①乐府诗歌的分类;②汉代乐府诗歌的保存。
  应用:①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②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③与《诗经》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在情思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继承和新变。
  相关链接: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
&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章建安诗歌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章建安诗歌
13:26&&自考365 【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曹操、曹植、曹丕、王粲、蔡琰的诗歌。
  学习要求:①深入理解&建安风骨&的成因及其美学特征;②重点掌握曹操、曹植的诗歌创作;③切实把握曹丕、王粲、刘桢、蔡琰等其他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应用:&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首开风气的曹操
  理解:曹操生平、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应用: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
  (二)建安之杰曹植
  理解:①曹植的生平及性格;②曹植诗歌创作分期。
  应用:①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②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其他建安诗人
  识记:①建安七子;②王粲生平;③蔡琰的生平及其作品。
  理解:①曹丕生平及其情感特点;②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③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④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⑤王粲诗歌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⑥刘桢及其《赠从弟》(其二);⑦陈琳及其《饮马长城窟行》;⑧阮璃及其《驾出北郭门行》、《咏史》(燕丹喜勇士);⑨徐干及其《室思》。
  应用:①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②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相关链接: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要点 先秦部分
  《诗经》
  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将仲子》
  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
  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
  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曦&&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②表示时间推移。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湘夫人》
  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国殇》
  1.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简)
  《哀郢》
  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简或选)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简)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
  《离骚》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楚城濮之战》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简)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简)
  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简)
  《烛之武退秦师》
  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
  论语:《侍坐》
  1.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简)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简或选)
  《鱼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庄子:《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5.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
荀子:《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又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简)
  韩非《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e书题库免费下载您的位置: &
&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近代诗词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近代诗词
13:31&&自考365 【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近代诗、词。学习要求:①全面了解近代诗、词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走向,掌握主要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②重点掌握龚自珍、黄遵宪的诗歌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理解:①近代诗坛大势;②近代词的基本面貌。
  (一)龚自珍与诗风新变
  识记:龚自珍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理解:近代诗风新变。
  应用: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二)宋诗派和同光体
  识记:①宋诗派;②同光体。
  理解:①宋诗派主要作家程恩泽、何绍基、郑珍等人的诗歌创作;②陈三立的诗歌创作;③宋诗派和同光体的共同特点。
  (三)诗界革命与清末诗坛
  识记:①南社;②王]运与汉魏六朝诗派;③张之洞与唐宋派;④樊增祥、易顺鼎与晚唐诗派。
  理解:①诗界革命;②康有为的诗歌创作;③丘逢甲的诗歌创作;④苏曼殊的诗歌创作;⑤秋瑾的诗歌创作。
  应用:黄遵宪诗歌创作及其&新派诗&的特点。
  (四)近代词的嬗变
  识记:近代词论著作&&刘熙载《艺概&词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
  理解:①蒋春霖词的特点;②顾春词的特点;③王鹏运词的特点;④文廷式词的特点;⑤王国维词的特点。
  相关链接: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等级:书童 |
直接手机输入网址
/zikao/方式一
扫描二维码方式二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2014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秦汉文学
日&&&来源:233网校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汉代散文。学习要求:①理解和把握李斯的散文创作;②全面把握两汉散文的发展演变状况;③重点掌握贾谊、晁错政论文章的创作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一)秦代散文和李斯   理解:①《吕氏春秋》概况;②《吕氏春秋》的文学特征;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应用:《谏逐客书》的创作特点。   (二)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①贾谊生平;②晁错生平。理解: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应用:①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②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③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三)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识记:①董仲舒生平;②刘向生平;③桓宽《盐铁论》。   理解:①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②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③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④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⑤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   应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四)东汉散文的演变   理解:①东汉散文发展大势;②桓谭文章的特点;③王符文章的特点;④冯衍文章的特点。   应用:①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②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③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
  相关:   233网校权威师资阵容,有效结合自考历年考试特点,预测考试方向,梳理各章重要考点,分析考点出题形式,讲解答题思路,传授应试技巧,有效帮助考生全面系统的备考。更多: 
责编:liyan&&&
课程免费试听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项华 ¥100/¥100
张九海 ¥100/¥100
王涛 ¥100/¥100
罗幼芝 ¥100/¥100
王芳 ¥300/¥200
唐军 ¥300/¥300
唐军 ¥300/¥300
窦豆 ¥50/¥5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