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考研通信专业课考研时考什么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10 / 21 页
2017上大通信考研专业课复习记录贴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报录比这个东西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毕竟有很多人报名的时候只是碰碰运气,并没有很认真地复习,有些甚至都没去考。。。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houzibyh 发表于
报录比这个东西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毕竟有很多人报名的时候只是碰碰运气,并没有很认真地复习,有些甚 ...
纠结考控制工程的数模电还是通信的模电加信号怎么破\(〇_o)/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纠结考控制工程的数模电还是通信的模电加信号怎么破\(〇_o)/
考自己本专业的成功率高一点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houzibyh 发表于
考自己本专业的成功率高一点
我就是通信啊,不过数模电学的比信号与系统好,,?^?,,
新手上路,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houzibyh 发表于
这周把第二章做好了,从考题来看,这类题目都是用拉普拉斯來解的,所以时域经典法应该不太重要,特别是列写 ...
知道通信专硕复试有英语面试吗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知道通信专硕复试有英语面试吗
英语不管学硕专硕复试都要考察的
新手上路, 积分 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请问大学期间没有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二本学校的同学在通院复试时是否就已经占据了下风?老师们看中这些吗?
新手上路, 积分 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 积分
能加个好友嘛,17届也想考上大通信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已收藏共勉~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你的真题是学硕还是专硕的啊?
10 / 21 页
||||||||||
Powered by Discuz!2015上海大学学硕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考研_中国考研网
| | | | | | | | |
&&-&&-&&-&正文
2015上海大学学硕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系统分析与集成两个二级点,挂靠于数学系,主要以相关数学基础理论为工具,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工程等领域出现的复杂系统利用系统的观点从事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本专业对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考生优先考虑。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几年在动力系统、复杂网络、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如NatureNanotechnology、PhysicalReviewLetters、ScientificReports、PhysicalReviewE、PhysicaD、Bioinformatics等。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近20项,其中1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以及当今系统科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或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科研、教学、经济与金融管理、程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我们热忱欢迎数学、物理、生物、信息、控制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动力系统  02.组合优化  03.生物数学  04.复杂网络  05.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傅新楚教授、康丽英教授、王瑞琦研究员、娄洁副教授、许新建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1300生态学  生态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交叉学科之一,包括环境生态工程、植物生理生态学、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各学科方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学科点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环境生态工程研究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石油等)在湿地土壤-植物-水体连续界面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的基本规律及根区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以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的物理、化学、微生物过程为核心,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依托,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的生态过程与功能、生态修复与管理、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效应,并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提出不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发展和完善受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多年努力下,整合和发展了其他相关的研究内容,在作物生理生态、植物逆境生理生态、植物养分利用生理以及植物-微生物互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一支学术梯队合理,知识结构优良的科研团队。  生态毒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氯农药、以全氟辛酸为代表的全氟有机化合物和环状甲基硅氧烷等,此外,也研究因燃烧和工业排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如丁二烯、异戊二烯、三氯乙烯和丙烯等。  分子生态学学科方向针对传统的生态学问题,综合分子生物学、现代电生理、光量子学、基因组学和行为学等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对东亚钳蝎、家蚕滞育等生态现象与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利用电化学技术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离子、光照、气体分子等环境因子下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揭示生命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为评估和改善环境因子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向:  01.环境生态工程  02.植物生理生态学  03.分子生态学  04.化学生态学  指导教师:  宋任涛教授、何池全教授、宋红生副教授、汪福顺研究员、李根喜教授、刘晓艳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李平副教授、朱晨光副教授、杨明副教授、安静副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5生态学  4.850环境化学或851生物化学  5.生态学综合(复试科目)  0714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线性统计模型  02.生物统计与数据挖掘  03.非参数统计推断  04.时间序列分析  指导教师:  王卿文教授、顾传青教授、白延琴教授、叶万洲教授、何幼桦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含: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80100力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固体力学(080102)、流体力学(080103)和工程力学(080104)四个二级学科以及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工程等三个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30余名。现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高性能集群机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等。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SCI/EI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了一支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为主的学科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超过80%,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培新计划"和"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  研究方向:  01.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2.材料和重大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3.微纳米力学及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  04.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5.微流体与界面现象  06.格子波尔兹曼理论与工程应用  07.交通流动力学  08.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9.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  10.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11.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2.多相流与环境流体力学  13.流动噪声与流动控制  14.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5.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6.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7.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8.生物流体力学  19.先进和智能材料建模,关键结构/装备的服役安全分析  20.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叶志明教授、翁培奋教授、肖衡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狄勤丰教授、代钦研究员、董宇红研究员、黄虎教授、钱跃f教授、张田忠教授、卢东强研究员、卢志明研究员、张东升教授、周进教授、张俊乾教授、张鹏研究员、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徐凯宇教授、朱怀亮教授、张能辉教授、周全研究员、刘宇陆教授、冯伟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1理论力学  5.力学综合(复试科目)  080200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与系统中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机电装备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等。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创意展示技术与装备、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光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产品数字设计和分析仿真、机电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产品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管理、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建模与制造技术、三维重构和造型技术、生物3D打印装备技术、微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等)  0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MEMS/NEMS)的研究及其应用等)  03: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和密封技术、CAD在轴系研究中的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强度可靠性与安全设计、计算机辅助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技术与表面工程、生物摩擦与生态润滑、电子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技术、半导体光电设计、制造及装备技术等)  指导教师:  钱晋武教授、罗均研究员、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王志明教授、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雪瑾教授、张刚研究员、屠大维教授、俞涛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胡庆夕教授、何永义研究员、朱文华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张朝教授、刘丽兰教授、奚风丰教授、鲁华研究员级高工、施进浩研究员级高工、袁一卿研究员、刘建影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17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2方向:832机械原理与设计或833电子技术与控制工程  01、03方向:834机械设计或835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  02方向:机电综合  01、03方向: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02方向:陆筠联系方式:  01、03方向:徐靓联系方式: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研究方向:  01.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指导教师:  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5机械原理或886电子技术或887工程光学或891传感器  5.机电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陆筠联系方式: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先进测控与故障诊断  03.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指导教师:  曹家麟教授、王健教授、朱晓锦教授、秦霆镐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微机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2名(博士生导师60名),副教授6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该学科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联合,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01.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02.080502材料学一  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03.080502材料学二  主要研究核反应堆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金属及合金中氢的行为;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等)结构变化的新现象、材料制备的新工艺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0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属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方向。  05.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何燕霖、陈业新、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赵世金、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姚美意、程晓英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数:2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材料物理与化学: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一: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一: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一: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二:固体物理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或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金属材料学  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2.复试科目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  3.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博连读名额。  4.联系方式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张文竹  材料学二:李谋成  材料加工工程一:闵永安021-李娜  材料加工工程二:钟云波021-屠挺生  080600冶金工程  本学科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钢铁冶金博士点和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钢铁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钢铁冶金的众多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与国外联系密切,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丰硕显著,在纯净钢及二次精炼、熔融还原、熔体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及过程数模及计算机控制、电磁冶金及连续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属国内外领先、为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600余篇,多次获国家、市、省和部级奖励。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钢铁冶金学硕士和博士,已有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两名获得提名奖。毕业生主要面向与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其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钢铁企业负责人等杰出人物。  有志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申请提前或连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优秀学生有出国深造机会。  研究方向:  01.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02.还原及资源综合利用  03.铁合金精炼  04.特冶及冶金反应工程  05.冶金熔体物理化学  06.过程数学模拟、控制及专家系统  07.电磁冶金、强磁场在冶金中应用  08.连铸及凝固  09.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0.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  11.有色金属冶金  12.粉末冶金  指导教师:  徐匡迪院士、周国治院士、丁伟中教授、任忠鸣教授(长江学者)、翟启杰教授、鲁雄刚教授、洪新研究员、邓康研究员、张捷宇教授、李重河研究员、操光辉研究员、钟庆东教授、钟云波研究员、尤静林教授、汪学广教授、王兴庆教授、李喜教授、高玉来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冶金物理化学或846金属学  5.钢铁冶金学或材料加工技术或有色金属冶金学(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欢迎其他冶金类和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化工、压力加工、热加工、电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考试科目可选择我校相应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程。  2.联系方式:钟云波屠挺生  080800电气工程  本学科具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学科现有四个专业方向(二级学科点)。电机与电器学科以电机电磁场、电机设计与系统仿真分析、特种电机及其控制、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磁悬浮电机控制系统和电机振动噪声与舒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以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型电力传动控制系统、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新能源的控制、管理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以各类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的新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汽车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以电力市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与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所设课程既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又反映当前国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研究课题大多结合国民经济需求或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本学科特别重视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研究生交流机制。  研究方向:  01.电机与电器  0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黄苏融教授、阮毅教授、章跃进教授、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张琪教授、胡越黎教授、张少华教授、邹斌教授及20余名博士副教授。  招生人数:4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电路  5.复试科目:电机与拖动(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方向);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方向)  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902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密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交互式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信息检测与控制。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交互式图形处理平台,先进的嵌入式与SOC开发平台等。本硕士点原为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硕士点,该点在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估列为全国第三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等。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教学用书,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等30余项,并承担多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本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内容,反映了当前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具有电路与系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中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交互式图形图像处理  02.音频数据挖掘  03.智能信息处理  04.嵌入式系统  05.集成电路设计  06.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  07.信息检测与控制  指导教师:  万旺根教授、刘学峰教授、管业鹏教授、张金艺教授、朱秋煜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2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一)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本专业从事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研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红、蓝、绿彩色原型器件;彩色矩阵显示器;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及集成芯片。"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高能粒子、紫外光、X射线、射线辐射探测材料的制备及其阵列探测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包括高效、环保、低成本、大面积硅基薄膜、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有机薄膜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  本专业是材料、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集成芯片的综合研究,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化学、材料、物理、电路、计算机等)的学生,均可得到充分发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导参加一线研究。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专项,973项目,上海市光科技项目。有机发光器件、新型辐射探测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  研究方向:  01.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  02.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  03.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04.新型显示及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5.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06.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7.先进封装材料、工艺及其可靠性  08.半导体照明与显示(LED)  09.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  指导教师:  01-05方向:王林军、陈益钢、沈悦、李冬梅、闵嘉华、朱文清、赵岳、徐闰、曹萌、张继军、黄健、杨伟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06-09方向:魏斌、李喜峰、曹进、王子兴、杨连乔、殷录桥、徐韬、郑燕琼、陈果等正副教授9名。  招生人数:3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普通物理(二)  5.量子力学或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备注:  1.01-04研究方向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联系人:张文竹  2.05研究方向由"纳微能源研究所"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06-09研究方向由"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联系人:杨连乔,021-,。具体请参见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3.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报考。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  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当代信息产业的基石,也是现代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近年来发展迅猛。  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政策和规划,急需大量的微电子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为集成电路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新型器件结构、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通过培养使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管理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先进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且与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微电子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热忱欢迎微电子学科与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  0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  03.显示扫描与控制  指导教师:  冉峰、胡越黎、徐美华、张金艺等多名教授和10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原理与C语言程序设计(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在上海大学微电子研究与开发中心培养。  2.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3.本专业不招收色盲考生。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本专业随着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而更受重视。侧重研究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产生、传输、辐射、散射、变换、检测以及微波与光波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近年来更进一步向毫米波和光纤通信、信息处理等领域延伸。研究内容大多直接结合国民经济中重大攻关项目或本学科国际研究的前沿。  本专业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招收外国来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是著名的微波、光纤专家、中科院院士黄宏嘉教授。经过多年重点建设,本专业点拥有上海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电磁场辐射与散射实验室及毫米波实验室等,承担国家和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国家发明奖、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十多项,并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德、日等国学术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注重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于有志继续深造、品学兼优的硕士研究生可直接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光纤技术与应用  02.微波与光结合技术  03.微波毫米波测量新技术  04.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05.微波毫米波电路  06.电磁散射与电磁兼容技术  07.微波遥感信号获取与处理  指导教师:  黄宏嘉院士、马哲旺教授、陈振宜研究员、石志东研究员、季敏宁教授、谢亚楠研究员、杨雪霞教授、肖中银研究员、杨广立教授等。  招生人数:2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1电磁场理论基础  5.微波技术(复试科目)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研究学科。本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等。  本专业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本专业最新成就的专业课以及文献阅读课。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光纤通信  02.数字通信与接入网技术  03.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04.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  05.光纤传感网络及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郑国莘教授、甘朝钦教授、刘云启教授、王春华教授、李迎春研究员、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王涛教授、方捻教授、庞拂飞教授等。  招生人数:10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通信原理(复试科目)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传输、检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图象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编码与识别、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数字取证、3DTV视音频的实现、多媒体处理与通信、以及基于IP和无线的流媒体技术、图像通信系统、HDTV和DVB中的理论与应用、通信信号处理、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实验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效益显著,本学科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进重点学科。  本专业所设课程充分反映信息与通信领域中当前的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内容大都是国家和上海市下达的前沿研究课题,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D信息与通信产业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后除一部分攻读博士学位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从事高技术研发工作。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像处理  02.图像及视频信号压缩编码及传输技术  03.语音信号与声信号处理  04.数字媒体安全  05.信号检测技术  06.视音频制作技术  07.通信信号处理  08.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09.遥感空间信息技术  10.3DTV视音频技术  指导教师:  方勇教授、王朔中教授、张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张新鹏教授、黄素娟教授、刘志研究员、张海燕教授等。  招生人数:3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10J3数字媒体创意工程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是以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新闻传播、影视创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应用与发展空间的交叉性学科。在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特别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且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  本专业旨在培养影视娱乐、数字内容、展览展示等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中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数字视音频技术及应用  02.数字娱乐技术  03.数字内容制作与创意设计  04.数字内容传播  05.数字媒体展示技术与创意  指导教师:  张文俊教授、丁友东教授、张敏教授、陈一民教授、石川教授、许华虎教授、林少雄教授等。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90多媒体技术或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数字媒体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了LSMS&ICSEE2014、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6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