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打中美贸易战战是明智的选择吗

新媒:中美两国贸易战能否打得起来
  中新网10月2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1日刊文说,所谓的贸易战本质上是美国国内政治气氛变化,特别是由于总统选战的需要而引发的。这一需求主要来自一些比较激进的议员,因此不太可能影响到华府对北京的政策。在过去几年中,类似的贸易战论调发生过不止一次,但最终都无疾而终,可见美国国内也并非有真打贸易战的民意基础。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63票对35票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回应。10月12日,即法案通过的后一天,中国外交部、央行和商务部纷纷表态,对此法案提出了坚决反对。同一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年初以来的升值趋势,陡然在一天之内突降0.5%。
  这样的态势让人不免开始担心: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否会打起贸易战?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欧洲债务危机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时候打起贸易战,岂不是雪上加霜,加大全球经济重回2008年衰退的风险?
  要分析这场贸易战的发展态势,就要从最近这次交锋的源点,即美国说起。事实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并且往往在美国国内政治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比如美国总统大选之前达到高峰。最近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不可谓不紧张。首先是草根阶层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从一开始几乎无人关注,到目前的规模日盛,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理解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倡导者。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本质是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的一个爆发。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国内失业率陡增的情况下更加明显,甚至给人一种朱门酒肉臭(华尔街的高管继续坐享千万美元的年薪),路有冻死骨(1500万左右的失业人口,每天只能靠领救济金过活)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恰逢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的备选活动开始。最近共和党候选人在各个公开场合进行了好几轮辩论,就如何解救美国众多没有工作的工人阶层,扭转美国经济在衰退边缘苦苦挣扎的窘态唇枪舌剑,而中国的汇率政策则成为候选人集中的攻击目标之一。
  经不起学术论证支持的假设
  有很多经济学家做过很多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和美国的失业率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比如人民币从2005年开始已经持续升值23%左右,但美国的失业率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陡增,可见即使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国的失业率也没有好多少。同时,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导致中国制造的产品太贵而卖不去美国,美国很可能还是会从其它低成本国家,比如越南、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这些产品,因此对美国国内的就业率也不太会有帮助。
  但是在政治面前,这些理性分析都被抛出了窗外。为什么美国选民会坚持相信一个似乎不被学术论证支持的假设(即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观察一下最近的一次共和党候选人辩论。
  在10月11日举行的美国共和党候选人辩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作为候选人你会如何应对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对这个问题比较有发言权的候选人之一,就是曾经做过中国大使的洪博培。洪博培回答道:我认为我们(美国)不能跟中国打贸易战。因为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打贸易战只会害得我们(美国)的出口商和农场主(笔者注: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受损失。我们需要和中国合作。而共和党目前民调领先的另一位候选人罗姆尼则提出完全不同的论调。罗姆尼表现得更像一个强硬派,他强调他不怕和中国打贸易战。
  从冷静的角度分析,似乎洪博培的观点更加理性。毕竟没有人愿意打贸易战,况且如果贸易战真的打起来,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但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心理因素是,很多选民心目中的领袖应该是勇敢坚强,拥有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大无畏精神。在经济困难时期,有很大一部分选民需要的,是一个强壮有力的领导者来告诉他们: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不惧怕其它任何人。在这种心理需求下,罗姆尼抛出这样的贸易战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这个分析,读者就可以理解目前所谓的贸易战,其本质上是美国国内政治气氛变化,特别是由于总统选战的需要而引发的。由于这一需求主要来自一些比较激进的议员,因此不太可能影响到华府对北京的政策,而这一提案也可能在呈交给总统之前就被两院否决。在过去几年中,类似的贸易战论调发生过不止一次,但最终都无疾而终,可见美国国内也并非有真打贸易战的民意基础。正如共和党候选人洪博培所说,中美都没有选择,只能互相合作,这样对大家才是最有利的。(伍治坚)
相关新闻v&& 13:32:18v&& 14:04:15v&& 11:00:29v&& 09:38:55
•&?•&?•&
NEWS 猜猜看
新闻辩论会吴心伯:中美未来不会大打贸易战--财经--人民网
吴心伯:中美未来不会大打贸易战
&&&&来源:&&&&&
吴心伯:中美未来不会大打贸易战
& & 美国大选最后一场辩论结束次日,笔者正好抵达华盛顿访问,一位美国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今年美国大选辩论中提及中国的频率仅次于以色列,你该高兴了吧?”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大选中中国话题经历了从人权问题到安全问题再到问题的变化,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1992年美国大选炒作中国人权问题,出现频率只是个位数,反映了美国在冷战刚结束后的胜利者心态和对西方制度与价值观所怀有的优越感。2000年美国大选炒作中国构成的安全威胁,这是克林顿第二任期内共和党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延续,它反映了美国保守派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不安。2012年美国大选突出来自中国的经济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冲击效应。
  20年来,美国在变化,中国在变化,两国的发展态势和力量对比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给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影响。美国党派政治和利益集团政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削弱了美国政治精英的制度优越感,降低了他们向别国推广美国价值观的底气,在人权和价值观上敲打中国已显得不合时宜。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使美国患上战略疲劳症,不期而至的经济危机使得国防预算的削减不可避免,在此情况下兜售中国军事威胁很难再有卖点。鉴于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公众对经济问题的压倒性关注,罗姆尼于是选择在经济上炒作中国议题,既作为攻击奥巴马的射击点,也以此吸引公众的眼球。
  当然,把中国议题完全归咎于罗姆尼的竞选策略有欠公允。事实上,今日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关注度远超以往。在奥罗最后一场辩论中,话题之一就是“中国的崛起与明日的世界”,辩论的设计者把中国“单挑”出来并与未来世界的走向相联系,这是从未有过的。总体而言,这对中美关系究竟释放了什么样的信息?
  首先,中国正成为美国高度关注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关注远远高于美国对华关注。但是随着中国对美国重要性的上升,美国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关心中国对美国利益的影响,以及中国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超越美国。中国将不得不适应这种愈来愈密切的“被关注”。
  其次,经济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主导因素。从积极方面看,中美经济的高度相互依赖和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前景,使得美国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对华经济关系。从消极方面看,随着中国经济竞争力提高,中美经济的互补程度会下降,竞争程度上升,摩擦会增多,如何处理中美经济关系将是两国领导人双边关系上的首要关注。
  那么,中美经济关系是否会越来越紧张,就像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美日贸易摩擦那样闹得不可开交了呢?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要对美国构成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那样的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市场对外来直接的开放度远比日本高,今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大大超过当年美国在日本的投资,这有助于缓解中美间的经济矛盾。不用说,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国国也会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它将很快会成为美国的头号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越来越大。因此综合起来看,中美经济关系会越来越具有竞争性,矛盾和摩擦会越来越多,但会保持总体稳定,大的贸易战打不起来。▲
  (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李海霞)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小平同志为什么"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贸易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