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词语解释

我用残损的手掌
当前位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课文,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去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实录
1.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相关情况。
学生1: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32年自费赴法国,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较深。抗战爆发后,诗人于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诗篇。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仍鉴真不渝,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学生2:戴望舒早年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学生3:《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具体时间:1942年7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2.阅读感知
老师:同学们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先默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默读全诗。
老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积累这一课的字词。
(投影显示)
给加点字注音:灰烬(  )锦幛(  )荇藻(    )
蓬蒿(    )憔悴(    )蝼蚁(    )
词语解释:憔悴――
师生共同明确。
灰烬(jìn)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
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蝼蚁(lóuyǐ)
“憔悴”是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在这里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学生用心聆听,交流听以后的感受。
学生4:这是一首爱国诗。
老师:总体把握不错,具体而言之呢?
学生5:我觉得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前面好象很悲愤,后面又好象有欣喜、充满希望的感情。
老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听出这首诗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并思考如下问题:
③自由朗读
(投影显示)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有哪些变化起伏?
学生朗读、思考,老师巡视。
师生交流。
学生6:第一部分是摸到日寇占领区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民,抒发了“哀民生之多艰”吧;第二部分是摸到了解放区,抒发了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老师;意思基本上是对的,详细的说,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学生7:诗人先很悲观,后来摸到解放区后,感觉就乐观起来了。
老师;是这样的。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④分组品读
老师:大家对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有了总体的把握,下面,就请同学们进行分组朗读,合作学习,弄清楚诗人借助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在语言上要品一品句子的韵味,可以分工读也可以轮流读,力争以我声传诗情。
(学生开始分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老师:请各小组读一读你们最欣赏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学生7:(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这一节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学生8:这一节中还写到了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老师:为什么诗人要选择这些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呢?
学生9: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
老师:很好!诗人的“手掌”在抚过这广大的土地时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10: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
老师:这也就是说,诗人的“手掌”抚过了从北到南的几乎涵盖了我们整个版图的广大的土地。那可不可能呢?
学生11:不可能。诗人写这首诗是在牢狱里,他不可能看到这么广大的土地,全都是想象。
老师:对。诗人身在牢狱,用心灵的手掌抚摸着祖国大地,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感,可谓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要学习这种大胆的想象。
老师:这一小组对这一诗节的品读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善于抓住作者选择的形象,体会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品读诗句时还要特别善于抓住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关键词,从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入手,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希望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这方面做做品析。学生12:(读“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那里,永恒的中国!”)从感情上说,这一节很高昂,能够给人以鼓舞,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希望。
学生13: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辽远的一角”应该指延安或者说解放区。诗人相信我们的祖国虽然还是灾难深重,但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在这个诗节中,诗人用了很多让人感觉蓬勃向上的词语。例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苏生等等,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充满希望充满欣喜充满赞美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鼓舞。
老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相当棒,既善于利用查阅的资料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又善于抓住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关键词来体会,并且,还善于把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前一个小组的同学你们有补充吗?
学生14:我来补充。他们所读的这一个诗节中多用暖色调的词语,而刚才我们所读的诗节中则多用冷色调的词语。
老师:很善于总结。不过,请具体找找第一部分中使用了哪些冷色调的词语。
学生14:“冷到彻骨”“寂寞地憔悴”“苦水”
学生15:还有,黄河“水夹泥沙”,是混的。
学生16:“血和灰”“阴暗”也是冷色调的。
老师:这个小组的同学不甘落后,非常迅速而准确地做了补充,但是老师还想追问一下,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短暂思考之后)
学生17:通过冷色调词语的使用,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土地所受到的侵略和践踏,通过暖色调词语的使用,我们又能够从中感受到解放区的生机和光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18:通过对比,我们就能从诗句中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诗人自己对祖国灾难的哀痛对祖国未来的憧憬。
老师:是呀,这样对比我们就更能体会到诗人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对解放区的希望。
通过这一番品读,相信同学们能够朗读的更有感情了,下面我们就再来朗读一遍。
⑤感情朗读
⑥背诵朗读
3.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让我们担当起这一份责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三)教学反思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以主导引主体。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并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课外作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学有所获。
(四)专家点评
该课充分运用了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诵读指导也较为有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为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字词积累、作家作品知识等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较为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具体咀嚼,但教师讲授多了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少了些,而且较为零散,学生未能把诗歌的整体意境体会透彻,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在教师更为精当的点拨之下得以形成。
【上一篇】
【下一篇】幸福教育——万载县仙源初中陈苏庆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及观点阐释
上传: 陈苏庆 &&&&更新时间: 23:18:1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
(朱则光:济宁学院附中初中语文教师。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曾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中语会&十佳教改新星&)
师:2005年的10月17日,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难忘的,为什么?
生1:&神舟六号&胜利返航!
师:(屏显图片)对!因为激动人心而难忘,因为扬眉吐气而难忘!但是令老师难忘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一件令人怒发冲冠,使人义愤填膺的事!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2:日本首相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
师:这位首相来不及换上和服,就急不可耐地去参拜了靖国神社!(屏显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生3:我们觉得非常悲愤!因为&二战&已经结束六十年了,日本依旧坚持自己错误的军国主义主张,依旧去参拜供奉有像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乃至全亚洲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公然挑衅和野蛮践踏!(掌声)
师:我们的敌人却成了他们的英雄!即使两件事的重叠纯属偶然,这也足以刺激我们中国以及亚洲人民那根敏感善良的神经!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及文字:走近戴望舒)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标题、作者)
师:我们的活动任务是&涵泳品味,体悟情感&。&涵&,就是没入水中,&泳&,即游泳。这个词比喻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首诗歌呢?
生:反复朗读。
师:对!反复朗读,反复品味,沉潜其中,才能悟得真味。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音乐《神秘园》中深情背诵)
师: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激情吟诵)(屏显:话题一:最想问的问题;话题二:最深刻的感受)
生1:为什么诗人的手掌不是&完整&的,而是&残损&的?
师:&残损&是什么意思?
生2:伤残破损。
师:那么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伤残破损&的呢?(学生摇头,沉默。)
师:同学们现在最需要什么?
生3:给我们介绍介绍写作的背景吧!
师:好呀,正好我查找了一些资料,不知对同学们的理解有没有帮助。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屏显: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gān)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等待(二)》)
师:&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这下,大家明白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了吧?
生4:明白了。&残损的手掌&,是诗人遭到日寇摧残的结果。
生5:它也让我们想到被日寇蹂躏的山河破碎的祖国!
师:很好!同时这也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挚爱的写照!
生1:我想问&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
师:(故意地)看注释呀!
生2:没有呀!
师:哦,那该怎么办?
生3:讨论讨论。
师:(高兴的)根据什么讨论?
生4:根据诗句讨论。(学生讨论)
生5:我觉得&辽远的一角&,好像是指祖国人民心中的一角,那是抗击侵略的钢铁长城。只要有这一角在,我们就会感到&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有&太阳&和&春&的感觉。
师:哦,很独到!也很合情嘛!
生6:根据&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是太阳,是春&等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写作背景,我们认为&那辽远的一角&,还有&那里&,应该是指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师:嗯,这个解释好像更合情合理。
生1:我想说说我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我好像听到了祖国母亲痛苦的呻吟和无助的呐喊!这是一首在敌人的铁窗中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师:是呀!有人就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腑腔里沸腾。
生2:我感受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亡国的痛苦!
师: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板书:沦亡之痛 爱国之情)
生3:&这一片湖&是诗人的家乡,长白山是我国东北三省的土地,黄河在华北,江南在东南,岭南在南方,最后是祖国最南边的南海。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祖国的土地从南到北,到处都被侵略军的铁蹄践踏,而且诗人善于用最细小的事物来表现祖国被践踏的程度和侵略军对我们犯下的滔天罪行!
师:(屏显:摸索:这一片湖   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是呀,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我们仅仅读了两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细细搜寻: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学生自读,品味)
生1:最让我心动的是&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应该是漫山遍野、香气四溢和争先恐后地开放的,可是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说明侵略者对祖国的蹂躏之深。
师:是啊,没有蜂围蝶阵,没有游人如织,现在只有&&你读&&(学生深情朗读)
师:在这里,诗人悲愤的情感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鲜明的形象&&荔枝花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板书)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屏显)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
生2:最让我心动的是&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强烈地悲愤之情。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生2:一个&尽&字充分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因为诗人已经看到最南方的时候,祖国依然没有逃出侵略者的铁蹄。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尽&字标下来。
生3:&没有渔船&,说明不仅是陆地,就连海上也被鬼子占领,沿海的老百姓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一个&苦&字,点出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痛苦,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师:你觉得南海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4:太阳一照,波光粼粼,大小的渔船来回穿梭,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海浪轻拍着海岸,非常地祥和安宁!
师:那就请你想象着这种&祥和安宁&读一遍吧!(学生深情朗读)
生5:最让我心动的是&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因为它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
师:&轻抚&,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请同学们各自表演一下。(学生做出轻轻抚摸的动作)
师:(问一名同学)你&轻抚&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6: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温暖。
师:能打个比喻吗?
生6:像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像抚摸着心爱的礼物。
师:诗人为什么要说&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生7:恋人和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心爱的人。这两个比喻,把自己与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
师:是呀,它唤起了我们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句诗我们虽然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但是这位同学竟然分析得如此深刻!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轻轻地读出来!(学生齐读、再读)
生8:让我心动的是&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个动作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
师:对,两个动作。先来看&运&,诗人都把什么&运&在了手掌?
生9:全部的力量。
师:是呀,从字面上看是这样。还有什么?
生10: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
生11: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
师:或者说还有全部的向往,甚至全部的委屈等等。再来看第二个动作:贴。大家觉得这一&贴&,&贴&出了什么?
生12:&贴&出了对解放区的爱。
生13:&贴&出了一切希望。
生14:&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师:或者说还&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
生15:让我心动的是&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从&只有那里&可以看出除了解放区充满自由,其他地方我们中国人都像&牲口&&蝼蚁&一样,没有自由,任由日军奴役,甚至自己连生命都不能把握。但是从&永恒的中国&又可以看出,诗人对解放区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师:好!我们就用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热切的希望&来齐读17&26行!(生齐读)
师:还有谁想说令自己心动的句子?(无人举手)好,请看屏幕。(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一读,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想一想:哪一处错误最不可以原谅?
生1:这个&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
生2:这个&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
生3:这个&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
师:还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吗?(学生反复对照、思考)
生4:还漏掉了一个括号!
师:(故意地)不就是一个小括号吗?
生4:不行!这个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
师:哦,可不可以这样说,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屏显正确句子)让我们把上面的种种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学生齐读)
师: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现在如何呢?(指名朗读,再读)
师: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子的无忧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指名朗读,再读,齐读)
师:此时,谁的心中满腔怒火?请站起来!(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站起来)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读!(学生齐读)
师: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屏显: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我们就用这种&泛滥的热情&齐背这几句诗!(学生齐背)
师:看大屏幕(屏显:9&14行),接着读下去&&(学生读至第14行)
师:老师还要提醒大家,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解放区也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请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把第17&26行背诵下来吧。(学生背诵)
师: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音乐声中屏显,教师朗诵: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再次感受他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想我们应该在深情吟诵中和这座不朽的丰碑依依惜别。(男女生合作朗读)
□观点阐释
一切为了学生&&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
一、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譬如,我在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阅读障碍?我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疑问最终是怎样能够解决的?等等。这种亲自&下水&体验到的&温度&,其实正是所有读者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二、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不是所有文章的学习都需要澎湃的感情,但是这首诗歌却离不开一个&情&字。学生不是演员,感情不是说有就有,它需要在一定情境中才能酝酿喷发。教师选择了敏感的时事话题,让学生在情感的张力中碰撞,从而迅速地掀起情感的波澜。
三、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为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的切入点,寻找着进入文本的最快捷,甚至是最&科学&的方法,而把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冷落一旁。难怪有时候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敬业&并不买账,因为老师所讲的不是他们心中所想的,起码不是他们最关心、最急于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课堂上就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共同话题,从而使交流几乎陷于停滞,本应是水乳交融的和谐,却成了油水难融的尴尬。于是课堂也就不能自由呼吸,生命活力也就不再,那种麻木呆滞、无奈忍从的沉寂课堂便一次次重演。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这就是&以学定教&的理念。
这节课上,教师暂不提供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导语也不带有任何暗示性,教师的范读强调的是&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范读后,则强调&读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时间,课堂里人声鼎沸,书声朗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感受&&疑问&的阅读主线引领下,呈现出了难得的主动亢奋的阅读态势。
四、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理念。
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恰如其分雪中送炭般的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例如生字词的处理,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出现,而是放在教读中随机纠正或强化,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预习,还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且有的放矢,避免了无效劳动。再比如写作背景,不必要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贴&到什么程度?概括地说,就是把肤浅的&贴&深刻了,把片面的&贴&全面了,把误读的&贴&正确了,把笼统的&贴&细致了&&&贴&它个明明白白,&贴&它个透透彻彻,&贴&它个淋漓尽致,&贴&它个心动共鸣。
这节课,教师让学生谈令自己心动的诗句之后&&
&你&祥和安宁&地读一遍吧!&&以美读相&贴&:使理解外化、转化为朗读。
&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以知识相&贴&:恰如其分地穿插诗歌的文体特点。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以品味相&贴&:使感受细化,促进与文本深度对话。
&你觉得南海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想象相&贴&:用想象构筑画面,用画面烘托诗句。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感情的潮水缓缓回落,表达的激情渐趋平淡,课堂逐渐失去对话主题的时候,就到了该教师站出来推波助澜的时候。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①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从正面&贴&:含英咀华,深入玩味语言。
②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从反面&贴&:形成对比,制造情感张力。
③端木蕻良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从侧面&贴&:类比联想,烘托诗人情感。
五、教学的归宿是&学生&&&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
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实在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譬如这首诗的背诵,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阅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从课堂里走出的是应该是一个个&新我&。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这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教师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的需要,没有学生,教师便毋需存在。是因为有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才出现了教师;而不是为了教师的存在,才去设法制造了学生和学习。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