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牛爷爷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作用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小学语文毕业考命题素材库
下载积分:760
内容提示: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 小学毕业语文试卷 小学毕业考语文试卷 小学语文毕业试题 小学毕业考语文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题 小学语文毕业测试卷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1:09:5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精品】小学语文毕业考命题素材库.DOC
官方公共微信怎么描写人物形象,给说几个来!
怎么描写人物形象,给说几个来!
大汉,青年,老人!都来点描写的。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 
貌写具体呢? 
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 
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 
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 
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 
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 
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 
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 
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 
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 
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 
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 
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 
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 
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 
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 
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 
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 
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相结合。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 
(《忆铁人》) 
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 
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情景。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 
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 
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 
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 
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 
(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 
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 
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 
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 
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 
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 
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 
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 
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品质、思想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不 
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 
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 
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 
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 
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 
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 
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 
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 
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 
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 
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 
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冒着满头大汗, 
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 
雀无声了。 
(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 
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事例:男生 
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 
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 
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 
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 
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 
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 
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 
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 
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 
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 
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 
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 
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 
态、语言、心理等。“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 
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 
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 
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 
“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 
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 
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 
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 
式。 
(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 
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 
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 
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 
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 
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 
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 
“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 
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 
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他的目光从妈妈身 
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他 
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以后我再做 
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作者通过具体描 
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 
孩的心理特点,反映出亮亮真是个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的孩子。
那是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表哥早早地便来到我家,将我带到了小河边.一开始,我还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表哥究竟要干什么?但看到表哥手里拿的一大堆鱼具之后,我恍然(ran)大悟:是要来这儿钓鱼!     由于我还不会钓鱼,所以表哥便担当教我如(ru)何钓鱼的重任.表哥先教我上鱼饵,刚学完,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鱼竿上好饵,在岸边钓起鱼来.     这时一件奇怪发生了,我的钓线总是扔的不远,都离岸上太近了,根本没有鱼儿会上钩.而表哥却总是将线扔得又远又准.这又是为什么呢?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我选择按造表哥的样子抛(shuai)出钓线,果然(ran)仍得远多了.     虽然(ran)我已经学会了钓鱼的方法,可是等了很久,还是没有鱼儿上钩.这让我十分恼(nao)火.     小草上的露珠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鱼竿顶端居然(ran)有一只蜻蜓在上面.我看到后,顿时火冒三丈,将鱼竿来回晃动,结果不仅蜻蜓飞走了,连鱼群也吓跑了.     这时,表哥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的身旁,将我的鱼竿放好后,轻声地对我说:"钓鱼要有耐性,切勿心浮(fu)气躁."      听了表哥的话后,我继续耐心等待.过了一会儿,鱼浮(fu)动了动,忽然(ran)消失了!我一看欣喜若狂;有鱼上钩了!我立即收回鱼线,结果竹篮打水 ---- 一场空!      没办法,又得重头再来了.我重复了前一次的方法,鱼儿果然(ran)又上钩了,不过这一次我可不会再重倒覆辙急于求成了.待我感到鱼竿有所加重时,当机立断,猛地收线.被钓上来的鱼儿在水面形成了一条优美(mei,释义:美丽,好看)的弧线.      看来钓鱼也不简单啊!
大汉:虎背熊腰,青年:面如冠玉,老人:鹤发童颜。
其他回答 (2)
观看其五官、身形、动作姿态、语言方言、眼神、穿着...等
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小说中不能缺少的。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环境有两种,一令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比如春夏秋冬,风雨云雪,以及山川,平原、草地、小河、公园学校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在工厂里与领导和师傅的关系,在家庭里与父母、兄妹,爱人、儿女等的关系.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所谓整体式的描绘,是作家对所写人物的全面介绍。即并不局限于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写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着、手脚、神态等等。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绘,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没系裙带,两脚张开,像圆规。 所谓局部性的描绘,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老姑娘虎妞的形象描绘。 所谓烘云托月式的肖像描写,是作家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或是言论、行动来曲折地加以表现,这样写不仅省力甚至有时比正面描写的效果更好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怎样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
怎样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
09-07-08 &匿名提问 发布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 貌写具体呢? 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 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 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 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 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 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 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 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 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 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 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 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 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 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 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 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 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 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相结合。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 (《忆铁人》) 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 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情景。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 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 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 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 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 (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 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 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 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 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 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 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 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 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品质、思想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不 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 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 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 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 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 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 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 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 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 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 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 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冒着满头大汗, 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 雀无声了。 (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 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事例:男生 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 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 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 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 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 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 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 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 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 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 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 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 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 态、语言、心理等。“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 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 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 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 “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 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 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 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 式。 (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 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 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 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 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 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 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 “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 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 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他的目光从妈妈身 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他 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以后我再做 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作者通过具体描 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 孩的心理特点,反映出亮亮真是个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的孩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胆小的我》后,你对“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例文】 胆小的我 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说起我胆子小,那事可多了。 我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可是遇到可怕的镜头时,我都不敢看。有一次,我看《多拉A梦》,里面有一只大鳄鱼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从水中冒出来,要吃一个小女孩,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就连晚上睡觉也梦见了那条可怕的大鳄鱼,我只好把妈妈喊来陪我睡到天亮。 去年教师节,我给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晚上睡觉前,我怕第二天忘记带礼物,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可第二天早上,我又不敢送了,就故意给“忘了”。到了学校看见很多同学高高兴兴地把礼物送给老师,老师高高兴兴地接过同学送的礼物。看到这些,我非常后悔,也非常羡慕他们的勇敢,心里想下次教师节我也一定送老师一个礼物。 我一定要改掉胆小的毛病,变得勇敢些! 【点评】 读完这个文章,一个胆小的小姑娘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文中有两处笔墨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胆小的情形:“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使人替小作者胆小而捏了一把汗;“怕忘记带礼物”“晚上睡觉前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但因为作者胆小“第二天早上,我又不赶送了,就故意‘忘了’”,使人感觉到胆小是多么的误事!好在作者能够认识道胆小的害处,决心勇敢起来,给了我们安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个使我难忘的人在我的记忆宝库中藏着许多不一样的人,有令我快乐的人、委屈的人、悲伤的人……而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位令我最难忘的人。 在我短暂的小学生涯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难免有一些人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流下自己的足迹。  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上午,我骑着我那架刚刚买的新自行车,高高兴兴地使向学校。刚到学校,由于快上课了,我就着着急急地向班里冲去……  好不容易下课了,我快速奔向停车的地方。正在这时,我才发现我的钥匙不见了,顿时,我的头上不禁冒出了冷汗。马上,我就跑回学校开始寻找钥匙,我在学校里转过来转过去,希望快点找到我的钥匙。可是,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学校里一个人也没有了,我只好失望地向停自行车的地方走去……  我在自行车旁发呆,想着我该怎么办?正在这时,我看见了一个身着朴素的中年妇女正在向我走来。我那时也弄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会在这时向我走来呢?难到她看到了我的钥匙。正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那个人已走到了我的跟前。她对我说:“小弟弟,你是不是在找一把钥匙啊?我今天,看到你没有锁自行车,怕被小偷给偷走了,帮你把自行车锁好了,给。”刚说完她便把钥匙给了我。我马上向她道谢。骑着自行车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想: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再多些这样助人为乐的人那该多好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辞手法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