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法时间观和相对论穿越时空的问题

沈文华:道家哲学时间观初探--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对道学的启发
【内容提要】
本文是在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启发下,以道家方式对时间所作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诠释。这种时间观立足于传统道论,通过道家的生命体验模式,指出时间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道的主要运动和存在形式,时间的流逝发散造就了万事万物,时间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形态。在时间的能量性中完成时间形式与内容、生命与宇宙的统一,是道学实现个人和人类生命升华的方式,也是其对当今哲学和生命问题的独特回应。它或许将是道学和科学、哲学的主要交汇点之一。
  【关 键
词】时间能量/生命/道
  时间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会自己的答案。
  时间究竟是什么?
  或许回答的只有时钟“滴答滴答”的回响。
  时间在生命之中,在万事万物之中。
  时间即道。
  对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的简略回顾
  说到时间,它似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观念,但这个“天然”概念却在不断变化中。从古代到近现代,由循环时间观发展为线性时间观,它们是造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与生活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西方历史上,对时间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客观方向和主观方向,或者称为“科学的方向”和“哲学的方向”。这两种时间的研究方式,或从自然界(宇宙)角度来考察人的时间存在之可能性,或从人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界时间的可能性。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时间与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其所观照的是时间的形式,以及与其他现成事物的关系。近代自然科学的时间观就是对此的继承和发展;从哲学方向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在他看来时间是心灵的特性,他提出了心理的或意识的时间概念。由此而开创的内在时间研究传统,则是从主观方向来发掘时间的内容,这个传统与心灵相关。现当代许多哲学流派的时间观源属于此。
  “客观的”时间观念建立在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天体运动、物体在空间中运动速度的观测与比较等,逐步形成了“客观的”时间观念。应该说,它并不是原初的时间观念而是一种后起的时间观念,仅是对原始时间的临摹和把握。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时间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出现,其功用主要在于测度。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著是流传至今第一部对时间现象的详细解释,它影响了后世大部分人对时间的看法。
  天才的牛顿清醒地认识到测量时间与真正时间的不同,他区分了绝对真实的时间和相对表观的时间,并指出:
  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相对、表观和通常的时间是延续性的一种可感觉的、外部的、通过运动来进行的量度,我们通常就用诸如时、日、月、年等这种量度来代替真正的时间。①
  牛顿的绝对时间是相对时间中的“事物本身”,即作为时间的时间,并将绝对时间与对它进行的可感知量度(相对时间)区分开来。虽然,这种绝对时空观所具有的机械和形而上学性是被批判的重点,后来成为相对论颠覆的对象,绝对时间不能被感知的断论也存在着缺陷。但是,恰是在对时间绝对性的肯定中、在对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其绝对性的认同中,时间显现了它纯粹的、遗世独立的性质,这种对时间本体的洞见无疑超越了时间现象的表面而触及了时间本身,对此的理解在牛顿所处的时代及迄今仍然是贫乏的。
  在物理学测度的时间观成为人类日常观念的同时,这个观念本身也在发生着改变。在这些变化中,不能不提及相对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对时间观的影响。
  相对论以同时性的相对性作为突破口,提出了全新的时空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引入光速这个普适恒量,恰是以往所忽略的。原先的同时性概念几乎是自明的,它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由于光作为信号的作用,人们收到附近事件的信息几乎是即时的。但一旦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相联系,则情况将发生变化。两个相互运动参照系中的“尺缩钟慢效应”就是相对论效应的一个著名实例。运动将时间和空间联系得异乎寻常的紧密,空间与时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三位连续区和一位连续区,而结合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时空连续统。世界不再是传统认为的那样是三维空间中的物质在一维时间中的演化,其本身成为一个四维的时空流形。我们在每一时刻所经验到的世界,只是四维时空连续统中的一个截面。时空紧密结合的一个后果就是时间的空间化解释。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表明,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熵的数值增大。它在测度时间之外引进了新的日引司概念,这是一个有方向的、对未来开放的、偶然性占主导地位的、过去与未来不对称的本体时间概念。它揭示出物理世界的方向性和过程性,标出了一个时间箭头,时间的对称性被打破了。普列高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时间三层次的构想,即:与运动有关的时间;与熵(不可逆性)有关的时间;与耗散结构有关的时间。他认为时间结构是耗散结构,确切地说是对远离平衡条件的一种响应。
  另有一些关于时间的看法可作为这些主流观点的补充,如巴罗在《几何演讲集》中说时间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持续性,世界被创造之前日引司就存在,在世界之外的空间中也一起存在着时间。时间不意味着真实的存在,它只是存在的持续能力或可能性。法国数学家彭加勒则提出,度量时间的方法都是无意识的机会主义产物。在时间观上,彭加勒的约定沦勺康德的先验论一样,都是将时间作为自由架构的概念。
  出于对终极性的追求和思考,苏联物理学家H·A·科泽廖夫的时间设想具有哲学意味。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时间实体的假设,认为时间独立于物理世界而存在,是物理世界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他尝试着以实验来检验这个理论,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这种科学的哲学努力却是富有意义的。
  在科学对时间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哲学的工作是让其重新回到人类的感性世界,它主要致力于将时间内在化和心理学化的研究。
这种感性或者精神、甚至灵魂的时间观源头,可追溯到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他将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记忆)、现在的现在(直接感觉)和将来的现在(期待),它们都是现在知觉到的状态,是现在的时间。这样,就把时间存在全部浓缩到现在中,将自在之流凝聚为此刻的内心状态。现在即是知觉的持续,它是时间的全部。这样一种把握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由此开启了时间内在化的先河。奥古斯丁提出有一个“绝对的时间”,即存在于上帝心灵的时间,人所知觉到的流逝时间是对时间原型(绝对时间)的模仿。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将时空作为知识论问题的基础引入认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时空不再是自在存在着的事物,而是主体的感觉形式,康德称之为“感性纯直观”。时间收归主体,物自体回归知识论领域之外的独立存在,时空的必然性王国与物自体的自由王国各自独立。康德的时间主体化,引导了对普遍必然知识的展开。时间不是自身存在的事物,也不是事物的客观规定。作为我们的意识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直观我们自身及其状态的形式,只与我们内部状态中表象间的关系相关。时间作为一切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它只具有主观的实在性,没有绝对的实在性。
  将存在问题作为自己哲学研究核心问题的海德格尔,他所探讨的“存在”是在时间性中的存在。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阐明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释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语境。”“此在”的存在将在时间性中发现其意义。海德格尔时间观的建设性贡献在于,强调和论证了时间与“此在”的共在,从而突破了时间的经验性。其不足在于只将时间作为一种境域,这仍然是循着经典时间观的思路,并没有根本的突破。
  被海德格尔误解的柏格森和海德格尔试图超越的老师胡塞尔,他们的时间样式属于直观体验的时间。虽然也属于主观时间性一类,但其深度却超越了上述关于主观时间的诸多理解,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柏格森哲学的鲜明特色就是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将生命冲动作为其哲学的基石。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首先,柏格森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是,他把时间置于比空间更优越的地位。柏格森界定了两种时间:真正的时间和空间化的时间。自然科学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它是人类理智为生活需要而构造出来的。真正的时间即“绵延”,它是纯粹、不杂任何空间要素的时间,为我们的直接经验所把握,是形而上学认识的对象。柏格森指出,科学靠知觉,哲学靠直观。知觉重个别分析,是外部的、量的、同时性的,直觉是内部的、质的、连续性的。
  柏格森将时间作为生命的本质。“绵延”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他发现,在凝固的知觉表面内有一股连续不断的流,其中的每个状态都预告着随之而来的状态,也包含着已经过去的状态。它们尤始无终,相互渗透,融成一片。真正的绵延是人在自己身上体验到的生命,所以真正的实在也即是生命。宇宙的本质就是生命,支配着我们意识和生物之间共同的力量就是连绵不断流动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形成我们的意识,形成一切生物的生命。“绵延”是迅逝的广袤——一种在流逝中扩展的广袤。绵延这种在时间运行中永不停歇的生命冲动,驱动着世界万物的创造进化。
  “绵延”这种“真正的实在”是一种倾向,也就是活动和变化,唯一能获得实在内在知识的方法就是直觉。直觉就是直接的意识,即将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与其相符合。柏格森认为直觉是通往实在的真正道路。他最后总结到,哲学必须从生命内部,也就是从时间里把握生命。
  对“绵延”的实在性即生命实在性的了解,应该是西方生命哲学在二十世纪取得的最大成果。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为生命的体验哲学铺平了道路,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哲学的两个根本命题:时间是生命的本质;直觉是把握实在的途径。
  基于对时间本身的不能把握,现象学只对时间体验感兴趣,胡塞尔说:“本体是完满的、具体的流动之中的同一物。……具有完满性的时间不是合适地给予的,它不能展示为感觉,……正像时间本质的每一种澄清都会向后导致前经验的时间一样。”②他认为时间本身不能被主体直接感知,人所能直接感知的只是在时间中发生和进行的事件,即“时间对象”。
  内在时间意识在现象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内在性的时间”由原初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行为构成,包括了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意识。意识并非仅是单纯的即时感觉,而其总与持留和预存结合在一起。意识的内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其中心是原始印象,周边则是渐渐黯淡下去的持留和预存,它们共同构成了“活的现在”,又称为“时间场”。我们把感觉视为原始的时间意识,可以在内在时间意识中区分各种时间,即:意识(流);表象(内在客体)和超越客体(如果它不是某种内在客体的原初对象)。胡塞尔认为知觉行为本身存在着时间性,它是一种处于更深层次的绝对流。此绝对流不是知觉的对象,它并没有任何感觉内容。
道家生命哲学对时间与生命关系的探索
  上面大致介绍了“客观”和“主观”的两种时间观。科学研究侧重于时间客观性研究,主要探讨时间在空间中的形式问题,对时间是否存在内容不作深究,而是将时间作为一个参照系。直至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入不可逆的内部时间,在物理学上重新发现了时间的实在性。但科学只是肯定了时间实在性存在的事实,至于该实在性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无进一步的成果。哲学对于时间的主观性研究,从奥古斯丁“自在之流”、“绝对时间”、“时间原型”的提出,到柏格森“绵延”揭示的时间实在性即心理时间的存在,这种连续不断、相互渗透、迅速广袤的生命流,指向了宇宙的本质存在就是生命。但是,柏格森注重在“绵延”的流动中体会生命,仍是一种随波逐流式的生命“绵延”。它证明和表现了“绵延”的流动特性和形式,甚至通过直觉的方式去展现了“绵延”的部分内容,但没能进一步深入到“绵延”之核心,因而关于时间的本质、生命意识、与宇宙统一性问题的构想无法找到真正的逻辑起点。胡塞尔将知觉行为的时间性设定为更深层次的绝对流,回避了时间本身转而研究时间意识问题。以上这些都受制于一种可能性,即西方哲学无法完全突破时间与个体生命的屏障,无法始终达成生命直觉与时间的恒一。因此,时间的真实面目不能够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但是,他们的研究却为生命哲学找到了时间这个至关重要的突破口,这种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那么,时间的本质究竟如何?它与生命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内在时间内容与外在时间形式是否存在着统一的可能性?道家生命哲学基于数千年的传承和实践,尝试着以现代方式对此作出解释。这些思考建立在生命直觉与时间合一的基础之上,并认为生命的直觉体验是把握时间的唯一途径。
  狭义相对论为人类设定了一个基本恒量——光速,即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于真空中传播的速率都相同,约30万千米/秒。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传播的最大极限值。但是,在道家内丹学长期的生命实践中,发现存在着至少三种以上不同速度的存在,可根据这三种速度划分出三种不同的实在。按照人类的自身能力和目前科学可理解的范围,可暂划分为:
  (1)处于低能高速区的实在,区域相对速度很高,其自身运动的绝对速度极限值为光速,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物质世界的存在,以能量来命名可暂称为色能量,包括了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中子、原子核等,以及光、电磁波等物理能量,也包含了人体的生理能量。色能量的基本单位可称为“色子”;
  (2)高能低速区的实在,区域相对速度很低,其自身的运动绝对速度高于光速,可简称为超光能量,它的基本单位为“超光子”。这个区域的确切信息目前尚不在人类的视域之内。
  (3)尚有一类较难界定的实在,其性质飘忽不定,自身凝聚性和稳定性较差。它的绝对速度上限可超越光速、下限可低于物质界存在速度,暂将此界称为光音能量,它的基本单位为“光音子”。人类的思维、意识、潜意识、精神、情绪、感情、心理活动、超心理活动等所表现的心理能量等,都属于光音能量的范围,其容易飘散分解,性质极不稳定。
  上述的色能量、超光能量、光音能量构成了时间的整体。其中,超光能量是时间的基本存在形式,色能量、光音能量都是超光能量的衰变态。从本质上讲,真正的时间流就是超光量子流。牛顿所感觉到流逝的绝对时间、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胡塞尔所说的绝对流都指向此量子流。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时间能量不断衰减,超光能量衰解为色能量和光音能量,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和生命样式。从时间单位看,它的基本单位为超光子,超光子衰减后将变成了光音子和色子。目前科学所探讨的时间是凝固的空间物质化的存在,属于时间色能量范围;哲学关注的“主观”时间则是超光量子流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痕迹,体现为光音能量。但是,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的时间研究,都尚未真正进入到时间的本质领域,时间的能量本质对他们而言仍然是个秘密。
  柏格森以天才的直觉发现了“绵延”与生命的关系,他的“时间就是生命”的命题源于时间绵延不绝的创造力。如果将柏格森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可以发现这种创造力在于时间具有能量,是时间能量造就了生命!道家生命哲学通过对时间超光子流的发现,以精、气、神转化的内丹实践,表达了复归这种纯粹能量的根本追求。
  从时间能量角度看,人的身体是由时间色能量所构成;精神则由光音能量和超光能量所组成,它是由时间能量所凝聚精神化的东西。色能量沿脑和脊分布在道家称为中黄之道的七个点位上(主要为海底、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百会等),以最底层的海底和下丹田为多,其能量震动以横波为主。光音能量也分布在这条道上,但浓度和密度正好相反。其以中丹田为核心,以纵波的方式向外弥散。常人一般不具备超光能量,或者极少。生命修行者的超光能量多贮于百会或顶髻轮中。
  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是道家修行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丹道言“顺则凡,逆则仙”,顺逆的本质在于生命能量的消耗和积聚。其所提倡的能量逆返是一种由低级能量向高级能量逆向转化、不断聚合凝缩的过程,以此可以来理解道家内丹学所设立的工夫次第。这包含着生命技术操作的工夫系统分为四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其中,精、气、神是生命的三大要素。元精侧重于说明一种偏向于物质性质的原始存在。这种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本能量来源,它是养生立命之宝,其朽败可导致人的衰老,增益则可使人延年。元精有顺逆两种变化途径,顺化成后天之精(主要为生殖之精),或逆行可“炼精化气”;元气则是表明元精这种先天物质转化为能量时的状态。第一阶段的“炼精化气”是提纯生命能量、使之化光的过程。炼精化气须通过“小周天”的运转,其目的在于“抽铅添汞”。“铅”和“汞”都是内丹学中炼丹“药物”的称呼。坎中之阳—就是“铅”(蕴含在元精之中),离中之阴——就是“汞”,最后成就纯阳之乾。以现代内丹生命能量说来解释,可以将“铅”理解为色能量,“汞”理解为光音能量,而乾则代表着超光能量。“炼精化气”的实质是将色能量与光音能量相结合,最后转化为超光能量,“抽铅添汞”就是以色能量点化、激活位于黄庭(心轮)的生命色核心。此后的“乾坤交媾”则完成色能量与色核心的结合。第二阶段的“炼气化神”需经过十个月的大定,大定时个体的意识潜意识归空,生理活动处于休眠状态,基本不再向外发散自身的色能量和光音能量。相反的,此时的色核心因其具有的足够能量,它强大的引力反过来可以不断凝聚回收以往飘散的、有同一编码属性的光音能量。所谓的“金丹”即是光音能量和色能量高度混融与凝聚后转化为纯超光能量的结晶。
  在道家生命能量提升转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内在的“观察仪器”——内视觉,即心灵的视觉。这样的观察手段和实证方式虽然与科学研究不同,但却保证了其自身系统的可靠性和统一标准,为道家修行提供了“火候”控制的“窗口”。内丹学发现,在人的松果体部位有类似于成像的功能。此外,眼睛与心之间存在着的一条脉道,它们共同构成了“心灵视觉”。心灵视觉的存在打破了人类视野局限于时间色能量范围的屏障,从而可以突入到时间光音能量甚至超光能量的时空区域,整个世界图景由此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道家生命哲学正是从内丹传统的精、气、神及转化中发现了其对应的能量与时间能量的一体性,从而得出时间就是生命的结论。时间超光能量在内丹学中又被称为“先天一炁”,道家修行的实质就在于获得这种纯粹的时间能量。
道家哲学对时间与宇宙关系的思考
  “客观”的时间研究方式以时间的不可逆性画出了时间的箭头,它将过去和将来区分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英国科学家霍金认为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热力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时间方向上熵增加;心理学时间箭头,即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表现为记忆;宇宙学时间箭头,在此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非收缩。上述三个箭头指向同一个方向。
  “时间之矢”以宇宙尺度浮现存在于宇宙的膨胀中。约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的开天辟地大事件,使宇宙在一个极热、极紧致的状态中发生了大爆炸。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证实了大爆炸辐射的残存。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个开端,按照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的刹那就是宇宙的开始,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均受物质和能量分布的影响。
  在以实时空为基础的经典引力论中,宇宙存在的可能方式有两种:它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它在有限的过去的某一时刻的奇点上开始。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内,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一般条件下,时空存在着奇点,最著名的奇点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和黑洞里的奇点。可以将奇点视为时空的边缘或边界,在奇点处,所有已知的科学定律及预见性都将失效。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其开端是具有无限密度即无限时空曲率的一点。科学家们推测,t=0的奇点可能是一个有着无穷大密度的、没有线度的纯辐射点。另外,世界将会在大挤压奇点处(如果整个宇宙坍缩的话),或在黑洞中的一个奇点处结束。英国物理学家彭罗斯还指出,虽然大爆炸的起点与大收缩的终点都是奇点,但起点低熵有序,而终点高熵无序,两者并不对称。这表明未来将引力论与量子论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必定具有内在的“时间之矢”。
  这些理论和假设与道学对于宇宙生成演化的理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道家哲学中,道为宇宙的本原,它是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其本体论与生化论统一的结构,主要表现在对道的发生和运行的理解上。《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道的生化论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道生天生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它是造化之根。这样的生化意义不同于一般的构成论理解,构成论属于对物质器世界的说明和描绘,而此生化论与本体论相一致,它包含了虚实两个世界,它的原则和规律适用于形而上、下的两界。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以道学论,科学家所推测可能存在的t=0之前那个无穷大密度的、没有线度的纯辐射点的状态,其实已包含了两种状态:“有物混成”时“道”和“一”的原始态,此时的能量无穷大。“道”和“一”的分界点在于“一气动荡”,虽然此时能量在总体上仍处于凝聚状态,但能量内部的运动已经开始。此前极寂的状态称为“无始”,此后称为“元始”、“太易”。此两种情况都不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当t>0时,时间产生,能量开始向外发散,极紧致的凝聚态被打破,才有所谓的“一生二”,“二”为阴阳,称作“太极”。元代的道家人物陈致虚是这样解释这个过程的:
  一气蟠积,溟溟津津,窈冥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一,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一气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极,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始也,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极也,一气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剖分,是为太极,是为一生二也,是曰虚皇……③
  宇宙大爆炸实质上是能量的爆炸,这种高能量突破凝聚引力而产生的大爆炸导致了超光量子流持续不断的向外发射,从而产生了时间。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行轨迹,恰恰反映了时间能量在发散、运动过程中的规律,空间随时间(能量)的弥散而创造,随时间(能量)的回缩而泯灭。
  作为浩浩荡荡的自在之流,《道德经》将时间这种道的运动状态描述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置身于其中,老子却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他用“恍惚”的意义在于说明道之形状不可辨认,但又解释道:“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十四章)说它无状、无物,因为其“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搏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虽然,不见之色微、不闻之声希、不得之象夷,而三者混而为一之物究竟是什么?《道德经》明确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象、物、精则是心灵视觉对“见”道内容的描述,它说明时间超光子流是真实而有信的,可以凭借、可以把握的。
  时间能量造就了虚实两个世界。虚世界属于老子道生论中“二”的状态,而实世界则为“三”和“三生万物”。无论是实世界中如人类可见的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以及这些星系中的生命与物质等,还是虚世界中的存在,都是时间的产物,即时间(能量)弥散的结果。从生命进化论意义上论,虚世界是实世界生命进化的目的地,即从“三”复返“二”。
  在道学中,则以“两重天地,四个阴阳”来描述包括虚世界在内的存在全貌。“两重天地”是指虚、实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就是先天阴阳和后天阴阳。先天虚世界的时空是虚数,后天实世界的时空是实数。前者是形而上的法界,后者是形而下的器世界。前者是器世界内的思维功能无法触及的世界,也是目前人类发明的科学仪器无法观测的领域。它的存在目前仍是一种人类感官基本功能之外的在场性,这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无”。人类的语言和符号不能将其精确完整地表述,至多只能予以象征性地模糊表示,但这只能说明其缺少可言说性,并不表明其意义的无法通达。这个虚世界的存在,让人误以为它是物质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占据空间的宇宙,因为以机械的时空观无法理解存在着相互交错融合的两个世界。事实上,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与虚空世界是并存的,两者的差别在于其所处世界浮载的基本时间能量场,也即是彼此基础能量的不同决定了其运行速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距离。一般所说的距离往往都是指空间的相隔长度,而此处的距离则是时间能量的距离,即基本运行速度的差别。
  虽然科学家已发现了暗物质、反万有引力的存在,向虚世界迈近了一大步。但是,足以打破现有时空观的新物理学革命毕竟还没有发生。光速是物质界运动的极限,它是物质世界和高能虚空界之间的分水岭,也是物质界和精神界的临界点。它是限制人类向前探索的人天鸿沟。光速屏蔽了不同时空维层,限制了不同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类只有穿越光速这个边缘窗口,才能去了解超光速世界的存在。
  在道学中,也常用符号○来表示虚的境界,此○在天地为无极而太极,在人身为金丹,丹道主张以返还形而上的虚空界来实现生命的升华。如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自序》中说:“神仙还丹之道,至简至易,如此○而已矣。此○者何?易之太极是也。……参也者,参乎此○也;同也者,同乎此○也;契也者,契乎此○也。……旁引曲喻,名虽不同,不过一阳一阴而已。合阴阳而言之,不过一太极而已。”④炼神还虚是内丹修炼中的较高境界。内丹学将超光速的虚空界存在理解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中的“天”。炼神还虚实现的是“天人合一”。因为同质的东西才能相融,只有用自己的生命超光能量去融合宇宙超光子流,使之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和穿透性,达成真正的“天人合一”。从而跨越时空,去实现生命的逆向进化。
  众所周知,驾驭能量的能力是衡量一个文明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志。以人类目前所能驾驭由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尚属于初级文明。如果人类能真正掌握开启自身生命能量连通宇宙能量之门的钥匙,那将是地球文明的一大飞跃。一旦人类能够触及超光速的存在,那么不但物质世界将发生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革命,人类也将面临脱胎换骨的命运。道家哲学正是从时间的能量性出发,在统一时间形式与时间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着去证明时间与生命的一体性和时间与宇宙之道的同一性。同时,指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为了从相对时间回到绝对时间即时间的原点。在时间(能量)的发散状态中逆向凝聚回归,这个过程在道家内丹学中为“还虚合道”,即由“二”返“一”。这样,在超越时间的同时也将超越因其流逝性而建立起来的因果、逻辑的世界,这就是道的境界。
  注释:
  ①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②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43-144页。
  ③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十三,《道藏》第24册,第50页。
  ④《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193页。
  【参考文献】
  [1]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胡孚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
  [4]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5]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6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