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的作用,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吗?想要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必须做习题,习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吗?

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的作用,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吗?想要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必须做习题,习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吗?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的作用,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吗?想要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必须做习题,习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吗?
[答案]C。解析:这段话谈的是教育的意义、目的及发展方向,由此可推断出ABD选项,C结论过于片面,而且与题干意思相悖。
正灵樊政名师团队[转载]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转)
&&&&&&&&&&&&&&&&&&&&&&&&&&&&
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一生的发展的能力不是一种重要素质,那未请问什么才是重要素质呢?。提倡素质教育不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吗?所以素质教育不能将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只能将其协调起来,这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对优秀学生来说,减负为他们腾出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使他们有可能根据自已的愿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差的学生来说,减负所腾出的时间可以用来补救学业上的不足。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学校为了应试的需要,也为了达到齐头教育的目的,所采取的一个绝招是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作业和假期作业(据了解某中学的初一学生语文寒假作业仅作文一项就达二十篇之多,其他各科都是一大本一大本的)。以期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普遍达到所要求的水平,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取到好名次。这个要求使学校成了古希腊神话里强盗旅馆中的免费床位,人们为了享受这个免费床位,却付出了更为高昂的代价。
大量的带有重复性课外作业和假期作业及假期辅导班上课几乎占去了学生全部的空余时间,学生被弄得喘不过气来,不能享受青少年时代应该有的休闲时间,更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另外,有些优秀的家长即使有能力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也无法插手进行家庭的特殊教育和培养。天才的发现和培养都必须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在重压之下,必然扼殺了优秀人才的智慧锋芒。因此,对优秀学生来说,减负为他们腾出了许多宝贵时间,既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又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或进行自学、超前学习、真正优秀的还可以跳级,或进行特殊的培养(象韩寒、窦蔻这类天才),而不致于在重压之下被印进了固定的模子里。特别是那些某方面具有特殊天资的人才,在这种仅仅为了应试的教育制度下,简直成了牺牲品。
对于那些差的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习压力非但不能使他们由差转好,相反,他们在不堪重负之下,对自己的读书上进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人们总是去完成自已所能够做到的事情,对于肯定无法完成的事情就不会有人去争取完成它。所以,过重的压力反而会促使人们做出放弃的抉擇,到了这种时候,任何悲剧都有可能发生,学习障碍、心理异常、中途辍学、离家出走……因此,减负对补救差生起差举足轻重的作用,减负所腾出的时间,既可让他们轻松一下,又可以用来弥补学业上的不足之处。
就一般学生(中等生)来说,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永远只能是中等生,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说如果想有所突破,最重要的是改变学习方法,而不是做太多的重复性的课外作业,而这些重复性的课外作业只能使他们的思维定势,对于同类题目可能会有好处,但不能提高他的智力水平,不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从本质上讲并无任何其他好处,而且由于过度紧张和疲勞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很不利。
由于大量的课外练习对应付考试确实有利,所以在现行考试制度之下,减负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分数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最重要的,而且有时候一分二分之差可以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社会上经常听到成败论英雄,对学生来说则是“分数论英雄”,你素质再好、基础再扎实,如果考不出好分数,也肯定要吃亏。虽然一次考试的几分之差,绝对反映不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纯属偶然而已,但可决定你的命运。
顺便说一下,我的第五个孩子在报考上海交大少年班时,因半分之差被淘汰,后来考上了别的大学,而且是省级三好生,后来又考上中国科大研究生。虽然现在也不错,但与妹妹相比,当时两人的水平基本相同,就是因为这半分之差,造成终生遗憾,正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时苏州中学教务长亲自到上海交大鼎力推荐,也未能说服交大招生办负责人,说明分数之重要,那怕是半分。
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现在大力倡导的教育方针,那么我们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是这一教育方针的忠实执行者。从那次教训之后我意识到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应试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素质,而且是一项很重要的素质。
为了弄清这句话,我们可以先对素质的定义进行分析。
“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这里指出了一个很根本的关键: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获得发展的条件,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为了获得好的后天培养,是必须通过考试的,好的应试能力则使学生获得好的后天培养的机会,使他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反之你应试能力不好,你就不可能获得好的后天培养的机会,即使您的先天遗传素质再好,你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代社会有很多考试:考重点中学要通过考试,高分才能进入重点高中;考大学要通过高考,高分才能进入名牌大学;考公务员要通过考试,高分才能录用,将来可以当官;出国要考托福、GRE,高分才能留学;职称晋级要通过考试,过关才能高升;上岗要考试,拿到上岗证才能去上班;……考试名目多得不胜枚举。每一种考试都给了您一种机会,都会决定您的前途和命运,都会决定你一生的发展,而且也决定了你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能力不是一种重要素质;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的能力不是一项重要素质;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能力不是一项重要素质,那未请问什么才是重要素质呢?。提倡素质教育不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吗?
所以兜了一个圈子,最后还是证明应试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素质教育不能将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只能将其协调起来,这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
而考试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给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废除考试制度,那些有权或有钱的人就有了优先的条件,穷苦学生就永无出头之日。这也是今有人对中国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的主要原因。
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就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标准,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也曾认为,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业水平,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孩子面临中考和高考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一次考试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到来!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能兼顾时,必须以后者为主!
  上面已经说过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分数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社会上任何事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学校里则是以分数论英雄,如果考试分数不高,即使你功底最扎实,最具有真才实学,也不可能被认为是优秀学生,接下来就是进不了名牌大学,也就失去了发挥才华的机会,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事业了(当然特殊的天才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相反,如果能用心把考试应付好,得到高分,哪怕你功底不深,高分低能,也能进入好的大学,于是就有了灿烂光明的前程。至少有了一个金字招牌。
  如果不顾现行的考试制度,一心奉行真正的素质教育,那就是以身试法,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考试的择“优”与素质教育的“优”是大有区别的。考试的择优是分数的优,依分数高低择优录取是国家的大法,是谁也不能去碰它的,否则就是犯法;素质教育的“优”则只是教育界同仁和社会贤达的一片苦心而已,而且谁也无法把脑袋里的真才实学倒出来给别人看,所以也没有依据,更没有法律的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素质好的学生必定能得高分。这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如果别人都在拼命地大做习题,熟悉各种题型,以应付考试(尽管这些做法对他的素质提高和今后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但毕竟在应试方面获得了优势),而素质好的学生却不在应试方面下功夫,那么后者就必然会吃眼前亏,不小心就会误了一生的前程。
上面我所说的应试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素质是针对现行考试制度而言,并不是说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其实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与考试能力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数学为例,一个学生如果仅仅为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必要把每个公式、定理彻底弄清楚,只要能熟记,并通过大量做习题学会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定理,在考试中能得高分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提高数学素质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这不仅不能增强他的数学功底,长期下来还会扼杀他的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又恰恰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然而,彻底弄懂每个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考较高深的课外书籍,会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虽然会大大增强他的数学功底,训练他的数学思维,并为今后高层次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应付眼前的考试方面未必会有优势。因为他没有时间像那些为应试而读书的学生那样去做大量练习,而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诚然,一个功底很好的学生,如果和那些智力差的学生相比,在应试中不必担心吃亏;但是,如果与那些智力同等而又致力于应试的学生相比,就会让人家占了便宜。对于一个功底确实很好的学生来说,只要他能及时地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应试”上来,得到优秀成绩是不难的事。
所以当我们接受了一些教训之后我与孩子精心设计的学习方针是:在不影响应试任务的前提下提高素质,争取在每次考试中都要得到好成绩、好名次。不要把考试的名次看成是一种虚名,而是把它看成是实力的表现,把应试能力当作一种素质来训练。事实上,考试的名次不仅是实力的表现,也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国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虽已历经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当权者总想把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招揽进来,但是,每个朝代总有很多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志士仁人被排除在外,因怀才不遇而遗恨终身;同时,也有不少无才无德的碌碌之辈,却能在应试中侥幸取胜而一步登天。即使在现代考试制度下,也有许多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因为没有把考试应付好而名落孙山,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同时又总有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榜上有名而春风得意。
  这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手段,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如果哪所学校在中考、高考中年年都考不出好成绩,即使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逃脱不了“背黑锅”的命运。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强者,要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须面对现实。
既然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如此之重要,而考试又不可避免,那么要想协调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实现真正的减负,就必须使考试的制度和方法能反映真才实学,从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做起。我已经设计了一种新的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方法只跟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有关。跟你平时做多少练习无关,这或许可以引发中国教育的重大改革,使学生走出高压的环境,使中国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实现真正的减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发展自已的真才实学和有用的能力,不必去做那些毫无价值的大量的作业。使国家也能更好的择优录取各类人才。
我们在上面已经谈到,既然素质教育和考试两者都不能偏废,那未必然的结论就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能对立起来,只能将两者协调起来,我们把素质教育中与考试有关的这一项素质,即应试能力,作为一个专项进行讨论,现行的所谓的应试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说白了就是尽可能在各种考试中得高分,特别是象高考。得了高分就能进名牌大学,就有光辉灿烂的前途。所以在现行考试制度和方法下,现行的应试教育其实也无可厚非,而且是必然的结果,谁不想进名牌大学,谁不想自己有好前程,或许有人说,只要有真才实学,总会有机会发展的,而且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算进了名牌大学也不一定成大事,当然这些可能性都会有,但毕竟是极小数,因为那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处在不同高度上的两个人的竞争,谁胜算的机会较大,那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使自己人生未来的竞争处在有利的地位,就必然要先过好高考这一关,既然应试能力的重要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而考试作为择优手段的公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关键就在于设计一种考试方法,使具备真才实学而且有创造力的学生必然有好的成绩,而那些只靠做大量习题而训练出来的应试能力变得无用,这样学生就能从高压下解放出来,学校也就能专心致力于真才实学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将会造就出一大批有用之才、栋梁之才,而不再有怀才不遇或高分低能。
为了设计这种考试,我们首先对真才实学进行定义,什么是真才实学。所谓真才实学一般应理解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及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
以前的考试实际上也就是按这个理念来设计的,所以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就让学生去做大量的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可以测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教育上的本质性问题:所有教育都是建立在学习之上,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先天功能,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优秀的教育也无非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在学生阶段就反映在他自学能力上,如果一个学生能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学习尚未学过的东西,这等于具备了研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他今后去搞科学研究或搞实用项目都是最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学生的应该具备真才实学。如果把这种能力用于考试的标准,那未教育部门的应试教育就会真正的与素质结合起来,而应试能力也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素质。
具体操作上,考试不应该考学习过的试题,读书学习阶段的那些试题,只能作为学生完成该阶段的学业的测试,成绩及格者给于毕业,成绩优秀给予奖励,并在高考总分中占百分之二十比例。而真正的高考应该不考这类题目,而应该考自学,研究能力,考试时给您阅读一份材料,并以这份材料上内容为基础出题,这份材料上的内容不是高中阶段书上的内容,但是只要真正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读懂,然后以这份材料为基础解答问题,高中知识掌握牢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取得高分,高中知识掌握得不好,自学力不强的学生,就不能取得高分,那怕您平时做的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这里不存在熟悉题型的问题,更不存投机取巧的问题,这里只取决于一点:真才实学。
如果这样考试的话,学校就不再会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和考试,在教学上就会重视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就会从这两方面来要求自己,不再需要去做大量重复的练习。而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学、研究能力这两者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祝志芳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New Announcement
&我的相薄分类
&最近更新日志
&&[教育教学随笔]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降低考试难度(转)
13:56:51 &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降低考试难度
&&&&& 潘必方&&&&& 徐& 靖
&&&&& 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全国30个省份246名地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8.33%的教育局长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视为推进素质教育遇到的最大难题和最佳突破口。[1]那么,怎样进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呢?我认为首先必须降低考试难度,因为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在于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根子在于中考、高考试题偏难,或者说根子在于中高考的指挥棒指错了方向。实行新课改后,虽然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问题有所改观,但如果中高考难度不降低,留给素质教育的空间就不会增加,推进素质教育仍然举步维艰,实行新课改也会困难重重。
&&&&& 一、我们的考试成绩说明了什么?
&&&&& 以2005年高考为例,某省自主命题的高考数学题因为太难,让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看了都直摇头,全省文科人均不到54分(满分150分),叫学生怎么考;语文作文题要让学生先过文言文关,让老师看了都一头雾水,叫学生怎么写,喊了多年的淡化文言文和语法教学,高考的指挥棒却这么指,让基层师生如何教学?由于高考难度降不下来,中考也得跟着跑,题目出简单了高中不满意,认为没有起到选拔的作用。我市2005年的中考除个别学科外是大家公认的近年最接近《中考说明》要求的难度系数、最简单的一次。但就是这样一套试题,总分达到及格水平的人数还不到参考人数的50%。以房县为例,2005年应考人数为9627人,参考人数为6967人,满分645分,总分达到优秀的人数是1604人,达到及格的人数是3359人。优生人数占应考人数的16.6%,占参考人数的23%;及格人数占应考人数的34.8%,占实考人数的48.2%。实考考生中,300分以下的有2068人,200分以下的有514人。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我看只能有三种解释:一是学生的智商低;二是义务教育水平低;三是考试题目难度大。到底是哪种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试题难度大以及因考试难度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定的人人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如果义务教育时间完成了,而学生文化课考试连及格的水平都达不到,能说完成了义务教育吗?
&&&&& 二、我们的考试选拔出了什么?
&&&&& 有人说,中考、高考是选拔性教育,没有难度就没有区分度。这是把难度和区分度混为一谈。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看看考试的高难度到底区分出了什么、选拔出了什么。武汉市政协教科文卫处处长徐双明说,湖北省有两所著名中学几乎年年输送高考状元,却至今没有培养一个&两院&院士,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2005年夏,唯一获得菲尔兹数学奖的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与一群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座谈。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定理不甚了了,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丘教授还说&我面试过很多要求来哈佛数学系念本科的学生,但是近两年,能够进入哈佛数学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2]现在的高中物理是学生感到最难学、最头痛的学科,因为我们坚信只有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大学的学习研究做好准备。西南师范大学的廖伯琴老师在采访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尔&韦曼(Carl
&&&&& Wieman)时也试图从不同角度寻找卡尔&韦曼受到的中学教育与获得诺贝尔奖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卡尔的回答让我们很失望:&如果回忆中学时期的物理学习,我感到吃惊的是,我几乎想不起来什么了&&直到我上大学,我开始对物理感兴趣,因为我喜欢做物理(doing
&&&&& physics),而不是学习物理课程,所以我早期的物理成绩不怎么样。&[3]卡尔还说:&请不要认为一个中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许我会成为医生、律师或作家。&毫不疑问,培养和保持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和考出高分要重要得多。至于2005年香港大学将11名成绩最高分的内地各省市申报者拒之门外的现象,更值得我们反思。
&&&&& 三、我们过难的考试导致了什么?
&&&&& (一)考试难度过大是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和中小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 小时候家长和老师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因为&一勤天下无难事&。这里我要替孩子们呐喊的是&一难教育无幸事&。&一勤天下无难事&强调的是主动进取,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正确的;而&一难教育无幸事&反映的则是学生无奈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考试的难度降不下来,老师就得拔高教学难度,就得实行题海战术、重复训练、强化训练,学生的负担就无法减轻。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而不是&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更不是&需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多次层层下放,如果考试再漫无边际的拔高,学校哪有时间和精力搞素质教育。今年两会期间很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泛滥成灾的教辅资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为什么教辅资料有如此大的市场?因为中高考题目太难,超出了书本范围,光靠啃书本对付不了考试!
&&&&& 课业负担过重和厌学是一对孪生姐妹。中高考难度居高不下,教学难度被迫加大,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面积学生厌学。正如海南省教育厅教研室苏盛葵所言:&高难度的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教学陷于机械训练、猜题押题之中。人为地提高学习难度,已给相当多的学生造成了学习困难,甚至带来身心的不健康以至人格的不健全,事实早已证明了这一点。&[4]现在中小学生厌学的不是极少数,而是一批、一大批!有人说中国现在有5千万&差生&,立即有人反对说是危言耸听,绝对没有这么多。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深入到师生中间,全面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至少相信现在&厌学&的学生绝对不止5千万。常德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聂金菊老师曾对该校年在校初中部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厌学行为的初中生比例平均为54.6%。[5]多么可怕的数字!去年4月,荆州市江陵区和沙市区的4所中学一周内先后有31名学生出走或逃学,直接原因是厌学。作家杨红樱说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质!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生存状况又如何呢?看看下面这位同学的做文你就知道了。某校语文教师让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我真想&&&,结果有位学生写道:&我真想变成一头猪,那样我就能多休息两天,用不着整天看老师和家长的脸色了,也不会活得这么累了。&难到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成年人对学生的&厌学&没有切身体会,但可能都有&厌食&的体会,当你极度&厌食&时,别人强迫你吃大鱼大肉是什么感觉?&厌学&比&厌食&还难受,因为学习比吃饭时间长得多、复杂得多,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得多。
&&&&& (二)考试难度过大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 至于教学难度大、学生负担重,对学生身心的催残更是有目共睹。天津市最近公布了2004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计表,结果显示:天津市和平区小学、初中、高中参加体检的16312名学生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仅为35.42%;达到良好标准的仅为27.84%;大部分学生绯徊在合格边缘,身体素质堪忧;而年级越高,身体素质越差,更成为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6]北京市对2005年参加高考的113205名考生进行了详细、认真、全面的体检,结果有73.39%的考生有不同程度的近视,有接近20%的学生超过正常体重标准,有17%的学生身高不达标。[7]河南省社旗县的调查显示,小学生近视比例达30%,初中生达50%,高中生达75%。[8]当你深入各学段课堂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有趣而又无奈的现象: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课堂上,每当老师提问,全班同学几乎都睁大了明亮天真的眼睛、举起一只只幼嫩的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来,举起双手争着回答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暗淡了、忧郁了,到了初三、高三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会答的懒得答,不会的不敢答。&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因此教育是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但&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变考试为教育的终极目的。&(黄全愈语)我看教育起码是一项给人带来希望的事业!为什么马加爵杀死自己的四名室友?导火索之一是他最信任最依赖的好朋友对他的评价使他绝望!
&&&&&&&&&&
&&&&&&&&& (三)考试难度过大严重制约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尽管现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现在人类的大脑还没有开发到10%,但我们从上述种种现象中不得不承认,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脑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就像电脑的内存,盲目的装载,就会因内存不足而影响运行速度,甚至死机!特别是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与工业革命时代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一样,不降低难度的应试教育走进的是一条死胡同,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如出一辙。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已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片面追求升学率已使学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应试教育对学生天性、兴趣、创造力、身心的扼杀是毁灭性的,无法再生的,或者说是无法通过&治理&而得到恢复的。正如黄全愈博士指出的&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的各种个人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的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9]显然,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呈衰退(减)性发展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只有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及思维、思想发展规律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 (四)考试难度过大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
&&&&& 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示范性中小学和名校,农村、非示范校和薄弱学校在中高考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凯通过对甘肃省20个县区,90所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发现,示范性高中聚集了各县区最优质的教师资源,生均教育经费明显多于非示范性高中。2004年各县区市范性高中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在59%&92%之间,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13%&29%之间;而非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在22%&55%之间,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0&11%之间。生均教育经经费示范性高中在2159元&3625元之间,而非示范性高中在442元&1806元之间。[10]有研究表明近几年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弱势群体农村学校考生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越来越难!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学生阶层分化的趋势都十分明显,强势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弱势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在一些城市重点高中,来自强势阶层家庭的学生比例平均为42.1%,是弱势阶层的1.6倍。在有的城市,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11]有统计表明,在近几年高等学校录取的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的比例,已经由原来的30%多,下降到近几年的15%左右。[12]这一现状的存在显然违背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更不利于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什么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的学生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如此之难呢?楚天都市报日在《高考&状元&是这样炼成的》文章里介绍了省教科所所长刘国卫的分析,他说:&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状元背后都有一个支撑系统。表面上看高考是考生之间的单兵较量,实质上是每名考生背后的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综合因素的竞争。&例如武汉外校连续三年产生高考&状元&,秘诀之一就是抓平衡。在文科班配最优秀的数学老师,在理科班配最优秀的语文老师。2005年高考,全省文科&状元&、武汉市理科&状元&均出自该校。朱师达摘走湖北省理科&状元&后,襄樊四中的校长舒超时接到黄冈中学校长陈鼎常的电话:&老舒,老实坦白,你们的状元是不是受过竞赛训练?&舒超时直言相告:&你是专家,如果不接受竞赛训练,孩子能考这高分吗?&对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这种待遇是无法享有的。有位国际裁判说他们总结了,拿一个世界级的金牌要有156个因素。我看拿全国、全省高考状元还不止这些因素,全国每年有几百万考生,省级文理科状元才几十个。为什么考生背后需要一个庞大支撑系统才能考出好成绩呢?因为高考太难了,超出了中学生自身的智力、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就像咱们的航天事业,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 (五)中高考难度能否降下来将直接影响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
&&&&& 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编题、怪题的现象。&将于2007年实行新课程高考的海南省也将试题难度系数确定在0.65左右,大大低于目前全国高考0.5的难度。[13]新课程高考难度能否真的降下来,这是实行新课改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果中高考的难度降不下来,综合素质评价就会流于形式,课改又将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4.2627 second(s), 5 db_queries,
1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年药士考试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