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光栅衍射光栅测光波波长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呀??详细的,包括不确定度的计算!

利用光栅测量任意入射角下的光波波长;@被偷吃的巧克力;(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十号100876);摘要:以光栅衍射方程为理论依据,在在垂直入射和斜;Usingopticalgratingtomea;incidenceangle;xx;(Xituchengroad10,Haidian;Abstract:withthediffract;Keywords:grati
利用光栅测量任意入射角下的光波波长
@被偷吃的巧克力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十号 100876)
要:以光栅衍射方程为理论依据, 在在垂直入射和斜入射的情况下,通过光栅来测定光波波长。利用光栅测定入射角的大小。通过数据处理以及不确定度的计算,得到了与理论值非常接近的实验结果,误差不超过0.35%。 关键词:光栅;衍射;分光计;光波波长 中图分类号:O436.1文献标识码:A
Using optical grating to measure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at any
incidence angle
(Xitucheng road 10,Haidian District, Beijing,10087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iffraction grating equation as a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case of vertical incidence and oblique incidence, determine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through the grating.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angle of incidence using the grating technique. by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gree of uncertainty, we obtained a result very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value, the error not exceeding 0.35%.
光栅作为一种优良的分光元件,在现阶段大学物理光学部分占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光栅方程是光栅最基本的方程式。本文通过光栅测量出各光波波长来验证任意角度下的光栅方程。
1.1 光栅方程
一束平行光与光栅法线成θ角入射到光栅平面上时,通过每一条狭缝的光线会发生衍射现象,用会聚透镜会聚,则产生干涉现象。入射角θ,衍射角φ,光栅常数d,衍射级次m和光波波长λ满足光栅方程:
d( sinφ±sinθ) = mλ(m = 0, 1, 2, ??)(1) 式中的加号表示衍射光和入射光在光栅法线的同一侧,减号表示两者分别在法线两侧。
由于复色光中的光波不同,其衍射角φ也各不相同,于是复色光被分解。各级光谱线都按照波长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成一组彩色谱线。 实验日期:.
作者简介:xx(1994-), 男,本科在读,
1.2衍射光栅的角色散
角色散是光栅、棱镜等分光元件的重要参数,它表示单位波长间隔内两单色谱之间的角间距,并由光栅方程式对λ微分,可得光栅的角色散
分光计,光栅,汞灯。
(1)调节分光计达到测量要求;
(2)调节光栅平面与平行光管光轴垂直、光栅刻痕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平行;
(3)观测衍射光谱:测汞光谱线的衍射角,求光栅常数和汞光线谱线的波长以及角色散;
(4)改变入射角,重复操作(3)。
4数据及其处理
4.1垂直入射时的光波波长计算
表1 垂直入射衍射角测定
颜色 级次 左盘读右盘读左盘读左盘读数θ左1 数θ右1 数θ左2 数θ右2 1
蓝紫 1 224°20′ 64°28′ 229°15′ 49°22′ 2 绿 1 226°13′ 66°20′ 227°20′ 47°26′ 3 黄1 1 226°47′ 66°53′ 226°49′ 46°55′ 4 黄2 1 226°51′ 66°57′ 226°46′ 46°52′ 5 蓝紫 2 252°2′ 72°6′ 221°35′ 41°40′ 6 绿 2 255°59′ 76°5′ 217°35′ 37°41′ 7 黄1 2 257°6′ 77°13′ 216°28′ 36°32′ 8 黄2
257°15′ 77°20′
216°21′ 36°26′
根据公式衍射角公式
2??=4 |θL2?θL1|+|θR2?θR1|
(3) 计算出各谱线的衍射角,如表2所示
表2 垂直入射各谱线的衍射角
颜色 级次 衍射角φk
1 蓝紫 1 7°33′
2 绿 1 9°27′ 3 黄1 1 9°59′ 4 黄2 1 10°3′ 5 蓝紫 2 252°2′ 6 绿 2 255°59′ 7 黄1 2 257°6′ 8
不确定度计算:u(φk)。
由公式(1)计算光栅常数及不确定度为: u(d)?lnd2=
?φ u2 ??sinφ
?? = u(φk)=0.100
d = 3.33×10-6m
u(d)=0.33×10?6 m
d= 3.33±0.33 ×10?6 m
由公式(1)和d可以计算出各光波波长及相对不确定度:
?ln???du2 d + ?ln??
u2 φ =0.14
由上表知,计算值与理论值相差不超过0.35%。
4.2 黄光的角色散
根据角色散公式(2)可算得:
一级黄光1:D = 3.05×105 /m
一级黄光2:D = 3.05×105 /m 二级黄光1:D = 6.41×105 /m 二级黄光2:D = 6.42×105 /m
分析可知,同一级的黄光的角色散基本相同,而不同级的角色散相差很大。
4.3 任意角度下的光波波长计算(拓展实验)
由于此次实验为补加实验,实验仪器与垂直入
射时实验仪器不同,所以应当重新测定光栅常数。当垂直入射时,绿光光波衍射角测定如下表所示
表3 垂直入射时绿光衍射角测定 正级次 负级次
左盘读数右盘读左盘读数左盘读θ左1 数θ右1 θ左2 数θ右2 83°25′ 263°20′
64°29′ 244°23′
由公式(3)计算得:φ = 9°28′
由公式(1)计算得:d = 3.32×10-6m
表4 一定角度下衍射角测定
正级次 次 左盘读右盘读左盘读左盘读数θ左1 数θ右1 数θ左2 数θ右2 1 蓝紫 1 82°25′ 262°20′ 64°41′ 244°35′ 2 绿 1 84°29′ 264°26′ 62°5′ 242°26′ 3 黄1 1 85°00′ 264°57′ 61°24′ 241°18′ 4 黄2
85°04′ 265°01′
61°18′ 241°12′
望远镜光轴绕过分光计中心轴的角度是:
2 |θL2?θL1|+|θR2?θR1|
(4) 计算各谱线的衍射角,如表4所示
表4 一定角度下分光计转过角度
颜色 级次 衍射角φ
1 蓝紫 1 17°45′ 2 绿 1 22°24′ 3 黄1 1 23°38′ 4
由于绿光波长已知,可以根据绿光波长和光栅方程来计算入射角θ,再根据此θ来计算各光波波长。任意角度下的光波波长测试原理图如图2所示。
由实验可得衍射角φ = φ1+ φ2 由光栅方程可列方程组:
d(sin??1+sin??)=??
d(sin??2?sin??)=?? 令sin α = ??
d由上述三式可解得方程式
22???sin2α
1+cos?? 2+sin2
sin??=sin??
α=sin2???sin2??
cosφ?1 2+sin2??
由于sinα绿=sin??绿
将sin α绿代入(6)中,解得sin θ = 0.5218 将各光谱对应的sin α和sin θ代入(7),可解得各光波所对应的sin α,并代入(5)中,可得下表:
表5 波长以及与理论值比较
颜色 计算值 理论值 百分误差%
蓝紫 434.96 0.20 黄1 575.22 576.96 0.30 黄2
由上表知,计算值与理论值相差不超过0.30%。
5 改变实验条件所得实验结果
5.1光栅刻痕与分光计主轴不平衡
会导致衍射光谱谱线不等高,且倾斜方向垂直于光栅刻痕方向
由图3可知,光栅右高左低。可以通过调节“载物台
调平螺钉”将其调水平。 5.2 平行光不是垂直入射
如果平行光不是垂直入射,将会引入一个角度θ,而这个角度的引入会导致衍射角φk偏大,根据光栅方程可知,计算的λ也将偏大。
1)由实验数据及所得结果可知,在平行光垂直入射和沿某一角度入射时,光栅方程成立,并且以此求得的误差不超过0.35%; 2)本论文参考先前实验,做了垂直入射时的光波波长的测定,并增加了任意角度下的入射时光波波长的测定;
蒋亚达.肖井华.朱洪波等.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第三版.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
李湘宁.工程光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利用光栅测量任意入射角下的光波波长 北京邮电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0等内容。 
 物理实验报告用分光计和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 【实验目的】 观察光栅的衍射光谱,掌握用分光计和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的方法。 【实验仪器】 分光计,透射光栅,钠光灯,...  北邮信通大二大物研究性实验论文_信息与通信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北邮信通大二大物研究性实验论文平行光斜入射光栅下入射角和光波波长测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  精选范文:物理实验报告《用分光计和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共 2 篇)【实验目的】 观 察光栅的衍射光谱,掌握用分光计和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的方法。 【实验仪器】 ...  ***大学 物理实验报告系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 同组同学姓名 成绩 组 实验名称:衍谢光栅及测定光波波长 实验目的:① 学会测量光栅常数,角色散率 ② 学会用光栅测...  2.使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栅常量,光波波长和光栅角色散。...有关光栅衍射的详细理论分析,读者可以参考《大学物理...和入射光垂直,膜面朝入射光方向;⑵根据衍 射角...  实验6 用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光的衍射现象是光波动...利用光栅分光制成的单色仪和光谱仪已被广泛应用,它...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 27页 2下载券 用衍射...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_物理_自然...光栅常数与光波波长的测量 (1)以绿色光谱线的波长 ...随波长不 同而变化,所在宽入射角宽波段偏振分光...  用衍射光栅测光波波长.doc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物理学的光波波长的测定!实验九 用衍射光栅测光波波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观察...  利用超声光栅声速仪测量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超声光栅 L 其中 k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目的】 1. 理解声光调制的理论; 2.了解并学习超声光栅...【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赶紧收藏!!) - 东南大学机械学生会的日志,人人网,东南大学机械学生会的公共主页
【晚安机械】命运这种东西,生来就是要被踏于足下的,如果你还未有力量反抗他,只需怀着勇气等待。晚安,机械。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赶紧收藏!!)
因为是PDF文件,所以数据部分复制时有些变形&&大家参看思考题就好了,数据还是自己测吧~
主页妞只能帮到这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2) 验证欧姆定律。(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IR = U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 只,0-5V 电压表1 只,0~50mA 电流表1 只,0~10V 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1 台。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2 章中的第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 次。(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数据处理测量次数1 2 3U1 /V 5.4 6.9 8.5I1 /mA 2.00 2.60 3.20R1 / Ω 56测量次数1 2 3U2 /V 2.08 2.22 2.50I2 /mA 38.0 42.0 47.0R2 / Ω 54.7 52.9 53.2(1) 由. % max ΔU =U &1 5 ,得到U 0.15V , 1 Δ = U 0 075V Δ 2 = . ;(2) 由. % max ΔI = I &1 5 ,得到I 0.075mA, 1 Δ = I 0 75mA Δ 2 = . ;(3) 再由2 23 3( ) ( )IIVu R U RΔ Δ= + ,求得9 10 Ω 1Ω 211 = & = R R u , u ;(4) 结果表示= (2.92 & 0.09)&10 Ω, = (44 &1)Ω 231 R R光栅衍射实验目的(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若以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光栅面上,按照光栅衍射理论,衍射光谱中明条纹的位置由下式决定: (a + b) sin ψk=dsin ψk =&kλ如果人射光不是单色,则由上式可以看出,光的波长不同,其衍射角也各不相同,于是复色光将被分解,而在中央k =0、ψ =0 处,各色光仍重叠在一起,形成中央明条纹。在中央明条纹两侧对称地分布着k=1,2,3,&级光谱,各级光谱线都按波长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成一组彩色谱线,这样就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如果已知光栅常数,用分光计测出k级光谱中某一明条纹的衍射角ψ,即可算出该明条纹所对应的单色光的波长λ。实验步骤(1) 调整分光计的工作状态,使其满足测量条件。(2) 利用光栅衍射测量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谱线的波长。① 由于衍射光谱在中央明条纹两侧对称地分布,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第k级光谱时,应测出+k级和-k级光谱线的位置,两位置的差值之半即为实验时k取1 。② 为了减少分光计刻度盘的偏心误差,测量每条光谱线时,刻度盘上的两个游标都要读数,然后取其平均值(角游标的读数方法与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基本一致)。③ 为了使十字丝对准光谱线,可以使用望远镜微调螺钉12来对准。④ 测量时,可将望远镜置最右端,从-l 级到+1 级依次测量,以免漏测数据。数据处理(1) 与公认值比较计算出各条谱线的相对误差λλ λ0E 0 x&= 其中λ0 为公认值。(2) 计算出紫色谱线波长的不确定度u(λ) =( )( )sin (?) ( ) | cos? | (?)??a b u ? = a +b u?????&& + 2=60 18015 0926001&& &π cos .
=0.467 U =2&u(λ) =0.9 nm最后结果为: λ=(433.9&0.9) nm1. 当用钠光(波长λ=589.0nm)垂直入射到1mm 内有500 条刻痕的平面透射光栅上时,试问最多能看到第几级光谱?并请说明理由。答:由(a+b)sinφ=kλ 得k={(a+b)/λ}sinφ∵φ最大为90& 所以sinφ=1又∵a+b=1/500mm=2*10-6m, λ=589.0nm=589.0*10-9m∴k=2*10-6/589.0*10-9=3.4 最多只能看到三级光谱。2. 当狭缝太宽、太窄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狭缝太宽,则分辨本领将下降,如两条黄色光谱线分不开。狭缝太窄,透光太少,光线太弱,视场太暗不利于测量。3. 为什么采用左右两个游标读数?左右游标在安装位置上有何要求?答:采用左右游标读数是为了消除偏心差,安装时左右应差180&。谱线游标左1级(k=-1)右1级(k=+1)φ λ/nm λ0/nm E黄l(明) 左102&45& 62&13&20.258& 577.1 579.0 0.33%右282&48& 242&18&黄2(明) 左102&40& 62&20&20.158& 574.4 577.9 0.45%右282&42& 242&24&绿(明) 左101&31& 63&29&19.025& 543.3 546.1 0.51%右281&34& 243&30&紫(明) 左97&35& 67&23&15.092& 433.9 435.8 0.44%右277&37& 247&28&0510152025-10 0 10 20 30 40 50光电效应实验目的(1) 观察光电效现象,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光照度与光电流关系曲线;测定截止电压,并通过现象了解其物理意义。(2) 练习电路的连接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学习用图像总结物理律。实验方法原理(1) 光子打到阴极上,若电子获得的能量大于逸出功时则会逸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阳极运动而形成正向电流。在没达到饱和前,光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接近饱和时呈非线性关系,饱和后电流不再增加。(2) 电光源发光后,其照度随距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r2)反比即光电管得到的光子数与r2 成反比,因此打出的电子数也与r2 成反比,形成的饱和光电流也与r2 成反比,即I &r-2。(3) 若给光电管接反向电压u 反,在eU 反& mvmax / 2=eUS 时(vmax 为具有最大速度的电子的速度) 仍会有电子移动到阳极而形成光电流,当继续增大电压U反,由于电场力做负功使电子减速,当使其到达阳极前速度刚好为零时U 反=US,此时所观察到的光电流为零,由此可测得此光电管在当前光源下的截止电压US。实验步骤(1) 按讲义中的电路原理图连接好实物电路图;(2) 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① 先使正向电压加至30伏以上,同时使光电流达最大(不超量程),② 将电压从0开始按要求依次加大做好记录;(3) 测照度与光电流的关系:① 先使光电管距光源20cm处,适当选择光源亮度使光电流达最大(不超量程);② 逐渐远离光源按要求做好记录;实验步骤(4) 测光电管的截止电压:① 将双向开关换向;② 使光电管距光源20cm处,将电压调至&0&, 适当选择光源亮度使光电流达最大(不超量程),记录此时的光电流I0,然后加反向电压使光电流刚好为&0&,记下电压值US;③ 使光电管远离光源(光源亮度不变)重复上述步骤作好记录。数据处理(1) 伏安特性曲线U /V-0.640 1.0 2.0 4.0 6.0 8.0 10.0 20.0 30.0 40.0I /mA 0 2.96 5.6810.3416.8518.7819.9019.9219.9419.9519.97(2) 照度与光电流的关系L /cm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60.0 70.0 80.01/L20.00250.00160.00110.00080.00060.00040.00030.00020.00015I /μA 19.97 12.54 6.85 4.27 2.88 1.51 0.87 0.53 0.32伏安特性曲线照度与光电流曲线(3) 零电压下的光电流及截止电压与照度的关系L /cm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60.0 70.0I0 /μA 1.96 1.85 1.06 0.85 0.64 0.61 0.58 0.55US /V 0.64 0.63 0.65 0.66 0.62 0.64 0.65 0.631. 临界截止电压与照度有什么关系?从实验中所得的结论是否同理论一致?如何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 答:临界截止电压与照度无关,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光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说明光具有拨动性。从光电效应现象上分析,光又具有粒子性,由爱因斯坦方程来描述:hν=(1/2)mv2max+A。2. 可否由Us& ν曲线求出阴极材料的逸出功?答:可以。由爱因斯坦方程hυ=e|us|+hυo 可求出斜率Δus/Δυ=h/e和普朗克常数,还可以求出截距(h/e)υo,再由截距求出光电管阴极材料的红限υo ,从而求出逸出功A=hυo。光的干涉&牛顿环实验目的(1)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及其特点。(2) 学会用干涉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与微小厚度。实验方法原理利用透明薄膜(空气层)上下表面对人射光的依次反射,人射光的振幅将分成振幅不同且有一定光程差的两部分,这是一种获得相干光的重要途径。由于两束反射光在相遇时的光程差取决于产生反射光的薄膜厚度,同一条干涉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这就是等厚干涉。将一块曲率半径R 较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置于光学平板玻璃上,在透镜的凸面和平板玻璃的上表面间就形成一层空气薄膜,其厚度从中心接触点到边缘逐渐增加。当平行的单色光垂直入射时,入射光将在此薄膜上下两表面依次反射,产生具有一定光程差的两束相干光。因此形成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交替的同心圆环&&牛顿环。透镜的曲率半径为:4( )λ 4( )λ2 2m nym nR Dm Dn&=&&=实验步骤(1) 转动读数显微镜的测微鼓轮,熟悉其读数方法;调整目镜,使十字叉丝清晰,并使其水平线与主尺平行(判断的方法是:转动读数显微镜的测微鼓轮,观察目镜中的十字叉丝竖线与牛顿环相切的切点连线是否始终与移动方向平行)。(2) 为了避免测微鼓轮的网程(空转)误差,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应尽量使叉丝的竖线对准暗干涉条纹中央时才读数。(3) 应尽量使叉丝的竖线对准暗干涉条纹中央时才读数。(4) 测量时,隔一个暗环记录一次数据。(5) 由于计算R 时只需要知道环数差m-n,因此以哪一个环作为第一环可以任选,但对任一暗环其直径必须是对应的两切点坐标之差。数据处理环的级数m 24 22 20 1 8 16环的位置/mm 右21.391 21.552 21.708 21.862 22.041左28.449 28.320 28.163 27.970 27.811环的直径/mm Dm 7.058 6.768 6.455 6.108 5.770环的级数n 14 12 10 8 6环的位置/mm 右22.237 22.435 22.662 22.881 23.162左27.632 27.451 27.254 26.965 26.723环的直径/mm Dn 5.395 5.016 4.592 4.084 3.56120.709 20.646 20.581 20.629 20.61220.635 875.40.12 0.6%2 2 2 ( ) ( ) ( ) ( )??????&+ ??????&+ ????? ???=m nu nm nu myu yRu R c = 828.9 1020.6350.12 + & & ?????? =0.6%Ru R R uc Rc( ) = & ( ) =5.25mm;U = 2&u (R) c = 11 mmR = (R &U ) =(875&11)mm1. 透射光牛顿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观察?画出光路示意图。答:光由牛顿环装置下方射入,在空气层上下两表面对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形成干涉条纹,由上向下观察。2. 在牛顿环实验中,假如平玻璃板上有微小凸起,则凸起处空气薄膜厚度减小,导致等厚干涉条纹发生畸变。试问这时的牛顿环(暗)将局部内凹还是局部外凸?为什么?答:将局部外凸,因为同一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3. 用白光照射时能否看到牛顿环和劈尖干涉条纹?此时的条纹有何特征?答:用白光照射能看到干涉条纹,特征是:彩色的条纹,但条纹数有限。双棱镜干涉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2) 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实验方法原理双棱镜干涉实验与双缝实验、双面镜实验等一样,都为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起过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测量光波波长的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双棱镜干涉是光的分波阵面干涉现象,由S 发出的单色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成两列,相当于从两个虚光源S1 和S2 射出的两束相干光。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在该区域内放置的测微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根据光的干涉理论能够得出相邻两明(暗)条纹间的距离为λDΔx = d ,即可有xDλ = d Δ 其中d 为两个虚光源的距离,用共轭法来测,即1 2 d = d d ;D为虚光源到接收屏之间的距离,在该实验中我们测的是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Δx 很小, 由测微目镜测量。实验步骤(1) 仪器调节① 粗调将缝的位置放好,调至坚直,根据缝的位置来调节其他元件的左右和高低位置,使各元件中心大致等高。② 细调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用共轭法进行调节。使得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四倍焦距,这样通过移动透镜能够在测微目镜处找到两次成像。首先将双棱镜拿掉,此时狭缝为物,将放大像缩小像中心调至等高,然后使测微目镜能够接收到两次成像,最后放入双棱镜,调双棱镜的左右位置,使得两虚光源成像亮度相同,则细调完成。各元件中心基本达到同轴。(2) 观察调节干涉条纹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视场不可太亮,缝不可太宽,同时双棱镜棱脊与狭缝应严格平行。取下透镜,为方便调节可先将测微目镜移至近处,待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后再将测微目镜移到满足大于透镜四倍焦距的位置。(3) 随着D 的增加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4) 测量① 测量条纹间距Δx② 用共轭法测量两虚光源S1 和S2 的距离d③ 测量狭缝到测微目镜叉丝的距离D数据处理测Δx 数据记录mm次数条纹位置被测条纹数|a-a&| Δx起始位置a 终了位置a&1 8.095 3.575 10 4.520 0.45202 3.554 8.035 10 4.481 0.44813 8.030 3.573 10 4.457 0.44574 3.550 8.100 10 4.550 0.45505 8.184 3.680 10 4.504 0.45046 3.593 8.080 10 4.487 0.4487Δx = 0.44998mm测d 数据记录mm次数放大像间距d1 缩小像间距d2a1 a1& |a1-a1&| a2 a2& |a2-a2&|1 7.560 5.774 1.786 7.357 6.965 0.4102 5.771 7.561 1.790 6.933 7.360 0.4283 7.538 5.766 1.772 7.381 6.968 0.4134 5.755 7.549 1.794 6.910 7.330 0.4205 7.520 5.753 1.767 7.355 6.940 0.4156 5.735 7.515 1.780 6.951 7.360 0.409= 1 d 1.7915mm; = 2 d 0.4158mm测D 数据记录mm狭缝位置b 测微目镜差丝位置b& D=|b-b&|1 660 659(1) Δx 的不确定度u (Δx ) = A 0.001329mm; ( ) =ΔΔ =3u x 仪B 0.005770mm;u(Δx ) = u 2 (x ) + u 2 (x ) = A B 0.005921mm。(2) 求d1 与d2 的不确定度( ) = 1 u d A 0.004288mm; ( ) = 2 u d A 0.002915mm;( ) = 1 u d B 0.007mm; ( ) = 2 u d B 0.005mm; ( ) =Δ=3u d 仪B 0.005770mm;u(d ) = u d +u d +u (d ) = A B B ( ) ( ) 12121 0.01003mm;u(d ) = u d +u d +u (d ) = A B B ( ) ( ) 22222 0.00817mm。(3) 求D 的不确定度u(D) = 1mm。(4) 波长的合成相对不确定度( ) ( ) ( ) 42 2 210 128 . 4 ) ( & & = ?????+ ? ?????+ ? ??????ΔΔ=Du Ddu dxu u x cλλmm;其中( ) ( ) ( ) 522221121.374 104141 = & & ????? ???+ ????? ???= ??????du ddu ddu dmm。(5) 测量结果1 由xDλ = d Δ 求得λ = 5. mm。2 ( ) 2.427 10 7 λ = & & c u mm;包含因子k = 2时,λ 的扩展不确定度(λ ) c U = 2u 结果表达式为λ = λ +U = (5.877 & 0.005) &10&4 mm。1. 测量前仪器调节应达到什么要求?怎样才能调节出清晰的干涉条纹?2. 答:共轴,狭逢和棱背平行与测微目镜共轴,并适当调节狭逢的宽度。2. 本实验如何测得两虚光源的距离d?还有其他办法吗?答:d=(d1*d2)1/2 或利用波长λ已知的激光作光源,则d=(D/Δx)λ3. 狭缝与测微目镜的距离及与双棱镜的距离改变时,条纹的间距和数量有何变化?答:狭缝和测微目镜的距离越近,条纹的间距越窄,数量不变,狭缝和双棱镜的距离越近,条纹间距越宽,数量越小。4 . 在同一图内画出相距为d 虚光源的S1 和S2 所成的像d1 和d2 的光路图。测薄透镜的焦距实验目的(1) 掌握测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2) 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的方法;(3) 了解透镜成像原理,掌握透镜成像规律;(4) 进一步学习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原理(1) 自准法当光(物)点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时,光点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变成平行光束,再经过在透镜另一侧的平面镜反射后又汇聚在原焦平面上且与发光点(物点)对称。(2) 物距像距法测出物距(u)与相距(v)代入公式:1/u +1/v=1/f 可求f(3) 共轭法保持物与屏的距离(L)不变,移动透镜,移动的距离为(e),其中一次成放大像另一次成缩小像,放大像1/u + 1/v=1/f ,缩小像1/(u+e)+1/(v-e)=1/ f ,由于u+v=L ,所以f =(L2-e2)/4L 。(4)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利用光路可逆原理,将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作为凹透镜的物,即可测出凹透镜成实像的物距和像距,代入公式1/u +1/v=1/f 可求出焦距f。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具体实验步骤由学生自行确定,必要时课建议学生按照实验原理及方法中的顺序作试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的能直接反映出测量结果的数据记录表格。数据处理(1) 自准法,物距像距法,则凹透镜焦距三个试验将所测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写在自行设计的表格中。(2) 对共轭法的测量数据及处理实例测量数据记录表O1 O2e=o2-o1f=(L2-e2)/4LfO1 左O1 右O1 O2 左O2 右O252.4352.9052.6798.0099.0098.5045.83 19.8219.6953.5052.7053.1097.9899.2098.5945.49 19.9251.6752.8952.2899.0099.5099.2546.97 19.5252.7052.9052.8098.8099.2199.0146.21 19.6451.3052.8052.0598.6098.9098.7546.70 19.5952.3452.8052.5798.3499.1098.7246.15 19.70① 不确定度的计算过程:uA(e)=( )( ) =&Σ &6 6 161e e 2 i0.047 cm u (e ) B = 0.30 cmu(e)= u (e) u (e) A B2 + 2 = 0.31 cm u(L) = 0.30 cm所以( )( ) ( ) 2( ) -222 2222 22 22 0.368 10 = & ??????&? +?????&+= u eL eu L eL e LL efu fu( f )=0.368&10-2&19.683cm=0.072cm U =2u( f )=0.145cm=0.1cm② 最后表达式:f = (19.7&0.1) cm1. 你认为三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哪种最好?为什么?答:共轭法最好,因为这个方法把焦距的测量归结为对可以精确测定的量L 和e 的测量,避免了在测量u 和v 时,由于估计透镜光心位置不准确所带来的误差。2. 由Lf L e42 & 2=推导出共轭法测f 的标准相对合成不确定度传递公式。根据实际结果,试说明uB(L)、uB(e)、uA(e)哪个量对最后结果影响最大?为什么?由此你可否得到一些对实验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 答:uA(L)对最后结果影响最大,因为L 为单次测量量。对O1、O2的测量时,要采用左右逼近法读数。3. 测量凹透镜焦距f 和实验室给出的f0,比较后计算出的E 值(相对误差)一般比较大,试分析E 大的原因?答:E 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放入凹透镜后所成像的清晰度很难确定,即像的聚焦情况不好,从而导致很难测出清晰成像的位置。4. 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可以利用测得的多组u、v 值,然后以u+v 作纵轴,以u&v 作横轴,画出实验曲线。根据式(3-15-1)事先推断一下实验曲线将属于什么类型,怎样根据这条曲线求出透镜的焦距f?答:曲线是直线,可根据直线的斜率求出f,f=1/k,因为1/f=1/u+1/v,即u υf u υ+=,故可有f=1/k。5.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得多组u、v 值,以v/u(即像的放大率)作纵轴,以v 作横轴,画出实验曲线。试问这条实验曲线具有什么形状?怎样由这条曲线求出透镜的焦距f ?答:曲线是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就是f。激光全息照相实验目的(1) 了解全息照相的原理及特点。(2) 掌握漫反射物体的全息照相方法,制作漫反射的三维全息图。(3) 掌握反射全息的照相方法,学会制作物体的白光再现反射全息图。(4) 进一步熟悉光路的调整方法,学习暗室技术。实验方法原理(1) 概述全息照相是利用光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物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衍射再现原物体的立体图像。可见,全息照相必须分两步进行:①物体全息图的记录过程;②立体物像的再现过程。(2)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主要区别①全息照相能够把物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而普通照相只能记录物光波的强度。②全息照片上每一部分都包含了被摄物体上每一点的光波信息,所以它具有可分割性,即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出物体的完整的图像。③在同一张全息底片上,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多次拍摄不同的物体,再现时,在不同的衍射方向上能够互不干扰地观察到每个物体的立体图像。(3) 全息照相技术的发展全息照相技术发展到现在已有四代。本实验将用激光作光源完成物体的第二代全息图&漫反射全息图和第三代全息图&反射全息图的拍摄和再现。实验步骤首先要熟悉本实验所用仪器和光学元件。打开激光器电源,点亮He-Ne 激光器,调整其工作电流,使其输出最强的激光,然后按下述内容和步骤开始进行实验。(1) 漫反射全息图的拍摄① 按漫反射全息光路图摆放好各元件的位置,整个光路大概占实验台面的三分之二左右。②各光束都应与台面平行,通过调平面镜的俯仰角来调节。且光点都要打到各元件的中心部位。③两束光的光程差约为20cm,光程都是由分束镜开始算起,沿着光束前进的方向量至全息底片为止。④物光与参考光夹角为30&~50&。⑤参考光与物光的光强比为3:1~8:1(通过调整扩束镜的位置来实现)。⑥曝光时间为6S。⑦上底片及曝光拍照(底片上好后要静止1~2min),药膜面要正对物体放。(2) 白光再现反射全息图① 按反射全息光路摆放好各元件的位置,先不放入扩束镜L,各光事与台面平行。② 调整硬币,使之与干板(屏)平行,使激光束照在硬币的中心。③ 放入扩束镜,使光均匀照射且光强适中,确定曝光时间为3s。④ 曝光,硬币与干板间距为1cm。(3) 底片处理① 显影。②显影后冲洗1min,停显30s 左右,定影3~5min,定影后可打开白炽灯,用水冲洗干板5~10min,再用吹风机吹干(吹时不可太近且不可正对着吹,以免药膜收缩)。(4) 再现观察① 漫反射全息图的再现。② 白光再现反射全息图的观察。数据处理本实验无数据处理内容1. 全息照像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全息照相是利用光波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物体&发出&的特定波前(同时包括振幅和位相)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衍射再现原物体的立体像。全息照相必须分两步进行:(1)物体全息图的记录过程;(2)立体物像的再现过程。2. 全息底片和普通照像底片有什么区别?答:(1)全息照相能够把物光波的全部信息(即振幅和相位)全部记录下来,而普通照相只能记录物光波的强度(既振幅),因此,全息照片能再现出与原物体完全相同的立体图象。(2)由于全息照片上的每部分都包含了被摄物体上每一点的光波信息,所以,它具有可分割性,即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再现出原物体的立体图象。( 3)在同一张全息底片上,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多次拍摄不同的物体,再现时,在不同的衍射方向上能够互不干扰地观察到每个物体的立体图象。HHe-NeL.KSL1O L2M1M2θ θL.KO HHe-NeLM3. 为什么安装底片后要静止一段时间,才能进行曝光?答:为了减少震动,提高拍摄质量,减震是全息照相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保证照相质量,光路中各元器件的相对位移量要限制在&λ/2 范围内。5. 普通照像在冲洗底片时是在红光下进行的,全息照像冲洗底片时为什么必须在绿光甚至全黑下进行?答:因为全息干板涂有对红光敏感的感光材料,所以冲洗底片时必须在绿光甚至全黑下进行。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实验目的(1) 掌握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原理(2) 正确应用复射式光点检流计(3) 学会用QJ19型箱式电桥测电阻实验方法原理应用自组电桥和箱式电桥两种方法来测未知电阻Rx。其原理如图示,其中R1、R2、R3 是三个已知电阻与未知电阻Rx 构成四个臂,调节R3 , 当Ucd =0 时电桥平衡。即I1R1=I2R2, I1Rx=I2R3 ∴ 321 RRR R x = 。实验步骤(1) 自组电桥:① 按图3-9-1 连接电路,根据被测阻值范围恰当选择比例臂(在电阻箱上), 判断平衡指示仪用指针式检流计。② 调整测定臂R3 使其平衡,记下各臂阻值.逐一测得RX1、RX2、RX 串,RX 并。(2) 箱式电桥:① (按图3-9-3 或箱式电桥仪器铭牌右上角的线路图接线,平衡指示仪用复射式光点检流计。②参照书P95 页表格选取R1、R2 两臂和电源电压,参照自组桥测试结果选取R3 的初始值。③ 对每个被测电阻通过不同的灵敏度分别进行粗细调平衡,并记录相应阻值。数据处理自组点桥数据箱式电桥数据RX1RX2RX串RX并RX1RX2RX 串RX并R1/Ω1500300050001000R1/R210101010R2/Ω1500300050001000R3/Ω146.60358.51506.42104.21R3/Ω1475.23592.05069.01042.8 RX/Ω1466.03585.15064.21R 042.1X/Ω1475.23592.05069.01042.8数据处理:(1) 自组电桥(a =0.1 级) 由△R= 3 Ra/100 而U0.95=0.95△R得:U1=0.95& 3 &&100=2ΩU2=0.95& 3 &.1/100=6ΩU3=0.95& 3 &.1/100=8ΩU4=0.95& 3 &.1/100=2Ω测量结果:R1=(1475&2) Ω R2=(3592&6) ΩR3=(5069&8) Ω R4=(1043&2) Ω(2) 箱式电桥(a = 0.05 级) 由△R=&a/100%(kR3+RN/10),又U0.95=0.95△R得:U=0.95&0.05/100&(10R3+1000/10)∴U1=0.95&0.05/100&(10&146.60+100)=0.7ΩU2=0.95&0.05/100&(10&358.51+100)=2ΩU3=0.95&0.05/100&(10&506.42+100)=2ΩU4=0.95&0.05/100&(10&104.21+100)=0.5Ω测量结果: R1=(.7)Ω R2=(3585&2)ΩR3=(5064&2)Ω R4=(.5)Ω思考题(1) 电桥一般有两个比例臂R1、R2,一个测定臂R3 和另一个待测电阻RX 组成。电桥的平衡条件是RX=(R1/R2)R3。(2) 不能平衡,因为桥臂两端C 和D 两点电位不会相等。(3) ①不会,因为被测阻值仅仅依赖于R1、R2、R3 三个阻值。② 会,因为要由检流计判断是否平衡。③ 不会,因为检流计分度值不影响电桥误差。④ 会,因为电压太低会降低电桥的灵敏度,从而增大误差。⑤ 会,因为除了R1、R2、R3 三个电阻外,还有导线电阻。(4) 由被测阻值大约为1.2kΩ,应考虑电源电压及倍率。电源电压选择6V,倍率R1/R2=1,因为当电桥的四个臂接近时电桥有较高的灵敏度。1.电桥由哪几部分组成? 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答:由电源、开关、检流计桥臂电阻组成。平衡条件是Rx=(R1/R2)R32.若待测电阻Rx 的一个头没接(或断头),电桥是否能调平衡?为什么?答:不能,Rx 没接(或断头),电路将变为右图所示,A、C 及C、D 间总有电流,所以电桥不能调平。3.下列因素是否会使电桥误差增大?为什么?(1) 电源电压不太稳定;由于电桥调平以后与电源电压无关,则电源电压不太稳定基本不会使电桥误差增大。(2) 检流计没有调好零点;若检流计没有调好零点,当其指针指零时检流计中电流不为零,即电桥没有达到平衡正态,此时的测量读数中将会含有较大误差甚至会出现错误读数;(3) 检流计分度值大;检流计分度值大时会使电桥误差增大,因电桥的灵敏度与分度值成反比;(4) 电源电压太低;电源电压太低会使电桥误差增大,因电桥的灵敏度与电源电压成正比;(5) 导线电阻不能完全忽略;对高电阻不会,当被测电阻的阻值很高时导线电阻可以忽略。4. 为了能更好地测准电阻,在自组电桥时,假如要测一个约1.2kΩ的电阻,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如何选取? 答:应考虑电源电压,比例臂的电阻值,检流计的分度值。电源电压取6V,R1,R2 取1000Ω,检流计取1.5 级μA 表。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实验目的(1) 观察液体的内摩擦现象,了解小球在液体中下落的运动规律。(2) 用多管落球法测定液体粘滞系数。(3) 掌握读数显微镜及停表的使用方法。(4) 学习用外延扩展法获得理想条件的思想方法。(5) 用作图法及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实验方法原理液体流动时,各层之间有相对运动,任意两层间产生等值反向的作用力, 称其为内摩擦力或粘滞力f , f 的方向沿液层接触面,其大小与接触面积S 及速度梯度成正比,即dxf =ηS dv当密度为ρ的小球缓慢下落时,根据斯托克斯定律可知,小球受到的摩擦阻力为f = 3πηvd小球匀速下落时, 小球所受的重力ρvg,浮力ρovg,及摩擦阻力f 平衡,有V( ρ & ρo )g = 3πηvodπd (ρ ρo )g 3πηvod61 3 & =oov( )gd18ρ ρ 2η&=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t 与d/D 成线性关系。以t 为纵轴,d/D 为横轴的实验图线为一直线,直线在t 轴上的截距为to,此时为无限广延的液体小球下所需要的时间,故tvo = L实验图线为直线,因此有t = to +ax可用最小二乘法确定a 和t0 的值。实验步骤(1) 用读数显微镜测钢珠的直径。(2) 用卡尺量量筒的内径。(3) 向量筒内投入钢球,并测出钢球通过上下两划痕之间距离所需要的时间。(4) 记录室温。数据处理序号小球直径/mm量筒直径D/mm时间t/s&10&2Dd 室温T/度11.3081.304 50.14 25.41 2.6117.81.3091.29521.3011.301 1.301 40.10 25.63 3.241.30031.3001.303 1.302 31.18 25.72 4.181.30341.3031.304 1.302 23.42 25.96 5.561.29851.3101.304 1.305 18.96 26.28 6.881.30161.3081.306 1.304 14.26 26.34 9.141.298用最小二乘法计算tot = 26.01 x = 0.0527xt =1.37 x 2 = 0.0003282.290.3280. 1.372 = &&& &a =t s o = 25.89 & (&2.29)&0.0527 = 26.01smmtv Loo= = 4.61kg m svgdo= & &&= 1.37 10& /18( ) 3ρ ρ 2η1. 用误差理论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原因。怎样减小它的测量误差?答:主要有小球半径测量不确定度u(d)、小球下落距离测量不确定度u(L)和小球下落时间测量不确定度u(t)等。①u(d)有两种原因:①是小球直径不均匀,因此应求平均半径;②是仪器误差。② u(L)有两种原因:①用钢板尺测L 所带来的误差;②按计数器时,因小球刚好没有对齐标示线而产生的误差。③ u(t)按计数器时所产生的误差。分析结果可见,小球直径的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最大,所以小球不能太小,其次量筒应适当加长,以增加落球时间,从而减少时间测量的误差。2. 量筒的上刻痕线是否可在液面位置?为什么?答:不能。因为开始小球是加速运动,只有当小球所受的重力、浮力、粘滞力三力平衡后,小球做匀速运动时,才可以计时,所以不能从液面开始。3. 为什么小球要沿量筒轴线下落?答:圆形玻璃量筒的筒壁对小球运动产生严重影响,只能在轴线上运动,才能使筒壁横向的作用力合力为零。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实验目的(1) 掌握电位差计的基本线路及测量原理。(2) 掌握用线式电位差计、UJ37箱式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的电压的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原理(1) 用补偿法准确测量电动势(原理)如图3-10-2 所示。EX 是待测电源,E0 是电动势可调的电源,E0 和EX 通过检流计联在一起。当调节E0 的大小,使夫流计指针不偏转,即电路中没有电流时,两个电源的电动势大小相等,互相补偿,即EX=E0,电路达到平衡。(2) 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方法)由电源E、开关K、变电阻RC 精密电阻RAB 和毫安表组成的回路叫工作回路。由RAB 上有压降,当改变a0、b0 两触头的位置,就改变a0、b0 间的电位差Ua。b。,就相当于可调电动势E0。测量时把Ua。b。引出与未知电动势EX比较。由EX、KX 和Raxbx 组成的回路叫测量回路。调节RC 的大小,使工作回路中电流值I0 和RAB 的乘积I0RAB 略大于ES 和EX 二者中大的一个。实验步骤(1) 用线式电位差计测电池电动势① 联结线路按书中图3-10-4 联电路,先联接工作回路,后联接测量回路。正确联接测量回路的关键是正确联双刀双掷开关K2。②测量(a) 调节RC 使UAB&EX,I0 值调好后不许再变。(b) 将K2 掷向ES 一侧,将滑动触头从1 逐一碰试,直到碰相邻插孔时检流计指针向不同方向摆动或指零,将a 插入较小读数插孔,移动b&使检流计指零。最后合上K3。(c) 将K2 掷向EX,重复步骤(b)。(2) UJ37 箱式电位差计的校准和使用UJ37 箱式电位计测量范围为1~103mV,准确度级别0.1 级,工作温度范围5℃~45℃。①校准先把检流计机械调零。把四刀双掷扳键D 扳向&标准&,调节工作电流直至检流计指零点。②测量校准完后,把待测电压接入未知,将未知电压开关扳向&ON&。先粗调,后细调。数据处理次LS /m Lx /mSSxx ELE = L =3.2004V1LS 左=4.6686LS 右=4.6690LS1=4.6688LX 左=9.5350LX 右=9.5352LX1=9.53512LS 左=4.6689LS 右=4.6691LS2=4.6690LX 左=9.5358LX 右=9.5360LX2=9.53593LS 左=4.6688LS 右=4.6673LS3=4.6681LX 左=9.5355LX 右=9.5362LX3=9.5359GEX3-10-2 补偿原理E0GaXEEXRC KR3-10-3 电位差计原理图GKXKSa0 b0 bXA BESmA4LS 左=4.6687LS 右=4.6691LS4=4.6689LX 左=9.5364LX 右=9.5370LX4=9.53675LS 左=4.6684LS 右=4.6692LS5=4.6688LX 左=9.5360LX 右=9.5370LX5=9.53656LS 左=4.6686LS 右=4.6690LS6=4.6688LX 左=9.5378LX 右=9.5385LX6=9.5382平均值S L =4.6687 X L =9.5364(1) 计算未知电动势Ex 的平均值SSxx ELE = L =3.2004V(2) 计算未知电动势Ex 的不确定度U① 计算直接测量量Ls 的标准不确定度( ) S u L( ) ( )( 1)2&Σ &=n nu L LSi LSA S =0.3mm; ( ) = B S u L 8mm;( ) ( )( 1)2&Σ &=n nu L LSi LSA S =0.3mm; ( ) = B S u L 8mm;( ) ( ) ( ) S A S B S u L = u 2 L + u 2 L =8.0056mm。② 计算直接测量量的Lx 的标准不确定度( ) x u L( ) ( )( 1)2&Σ &=n nu L Lxi LxA x =1.1mm; ( ) = B x u L 12mm;( ) ( ) ( ) x A x B x u L = u 2 L + u 2 L =12.05mm。③ Es 的标准不确定度( ) ( )3仪Δ= = S B S u E u E =0.002V。④ 间接测量量Ex 的标准不确定度( ) c x u E( ) = crel x u E 0.38%;Ex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c x u E = ( ) crel x x u E E =0.012V。⑤ Ex的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 = 2,Ex 的扩展不确定度U为( ) ( ) c x c x U = ku E = 2u E =0.024V。(3) 结果表达式Ex = (Ex +U )V = (3.20 & 0.02)V;k = 2(1) 按图3-10-4联好电路做实验时,有时不管如何调动a头和b头,检流计G的指针总指零,或总不指零,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各有哪些?(2) 用电位差计可以测定电池的内阻,其电路如图3-10-6所示,假定工作电池E&EX,测试过程中Rc调好后不再变动,RX是个准确度很高的电阻箱。R是一根均匀的电阻丝。L1、L2分别为KX断开和接通时电位差计处于补偿状态时电阻丝的长度。试证明电池EX的内阻x RLr L L21 2 &= (RX为已知)。1.按图3-10-4 联好电路做实验时,有时不管如何调动a 头和b 头,检流计G 的指针总指零,或总不指零,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各有哪些?答:总指零的原因:测量回路断路。总不指零的原因: ① E 和Ex 极性不对顶;② 工作回路断路;③ RAB 上的全部电压降小于ES,Ex 二者中小的一个。L1L2GRXEEXKKSRCR图3-10-6 思考题2 附图思考题图3-10-6 思考题2 附图2. 用电位差计可以测定电池的内阻,其电路如图3-10-6 所示,假定工作电池E>Ex,测试过程中Rc 调好后不再变动,Rx 是个准确度很高的电阻箱。R 是一根均匀的电阻丝。L1、L2 分别为Kx 断开和接通时电位差计处于补偿状态时电阻丝的长度。试证明电池Ex 的内阻r=[(L1-L2)/L2]Rx(Rx 为已知)。证明: 设A 为R 上单位长度的电位差, Vx 为K2 的端电压, 则有: Ex=AL1 (1) Vx=AL2 (2) 而代入(2)式得:Rx / ( r + Rx )Ex =AL2 (3)(1) 式除(3)式,整理后得: r =[(L1 - L2) / L2] Rx4. 如图3-10-4 所示的电位差计,由A 到B 是11m 长的电阻丝,若设a=0.1V/m,11m 长的电压降是1.1V,用它测仅几毫伏的温差电动势,误差太大。为了减少误差,采用图3-10-8 所示电路。图3-10-8 是将11m 长的电阻丝AB 上串接了两个较大的电阻R1和R2。若AB 的总电阻已知为r, 且R1、R2、r 上的总电压为1.1V,并设计AB(11m)电阻丝上的a=0.1mV/m,试问R1+R2 的电阻值应取多少? 若标准电池E0 的电动势为1.0186V,则R1可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多少(用线电阻r表示)?答:① 由于电位差计单位长度电阻线的电位差为a,则电阻线AB 上的电位差VAB=11a=1.1mV,而回路电流应为I =VAB/r。另一方面,由于I(R1+R2+r)=1.1V,所以(VAB/r)(R1+R2+r)= 1.1V, 即VAB[ (R1+R2)/r +1]= 1.1V。所以R1+R2=[(1.1/VAB)-1]r=(1.1/0.0011-1)r=999r 。②当R2I = E0 时,R1 为最小,即R1= R1min,此时有R1I + E0 + Ir = 1.1。由于I =VAB/r =0.0011/r,所以R1min=(1.1-E0-Ir)/I=73r。当R2I+Ir =E0 则R1 为最大,即R1= R1max,此时有R1I + E0 = 1.1。所以R1max =(1.1-E0)/I=74r电热法测热功当量实验目的(1) 学习用电热法测热功当量,即Q与W的比值。(2) 了解热学实验的特殊条件和基本方法。(3) 学会用修正中温的方法作散热修正。实验方法原理将一电阻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电阻通电t 秒,则电功为A =VIt ,由电流的热效应,这些功将转化为参与热交换的工作物质的温升, 则( 0.46 ) ( ) 0 0 1 1 2 2 0 Q c m c m c m V T T f = + + +?+ δ & & ,如没有热量散失到环境中去,必有热功当量J 为QJ = A终温修正是将散失到环境中的热量的温度的形式补偿回来,依据牛顿冷却公式。即= k (T &θ ),dtdT而θθ&& &&=01TTlntk f,采用逆推的方法可以求到温度亏损1 2 15 δT = dT + dT +?+ dT (计算机中有现成计算程序引资利用)实验步骤(1) 先将温度传感器探头悬在空气中,直接读室温θ下的电阻值。(2) 用天平分别称量量热器内筒及内筒盛水后的质量。(3) 按图接好电路。(4) 再接通电源,立即开始搅拌,当温度高于室温后,听到报时器响声,即记录起始电阻值R0,然后每隔1分钟记一次电阻值,共记16次,然后断开电源。(5) 切断电源后,待温度不再升高后,开始记录降温的初始阻值R&0,之后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电阻值,共记16次。数据处理δV=1.30水吕内筒搅拌器铜电阻丝降温初阻值1.1261KΩ电压4.90V比热容1.000 0.210 2.10 0.093 0.105降温终阻值1.1228KΩ电流1.00A质量/g 142.45 23.85 3.00 23.00 0.300降温时间15min室温阻值1.0905KΩ升温阻阻/KΩR0 R1 R2 R3 R4 R5 R6 R7 R81.9 1.0 1.1 1.2 1.1157R9 R10 R11 R12 R13 R14 R151.7 1.7 1.7 1.1262降温阻值/KΩR0& R1& R2& R3& R4& R5& R6& R7& R8&1.8 1.3 1.9 1.5 1.1243R9& R10& R11& R12& R13& R14& R15&1.8 1.4 1.0 1.1228计算值K 0.0061 /min δT -1.2039 &CW/J Q/cal J △J E修正前4410.00895.8354.817.5734%修正后4410.001077.454.02.2450%1. 该实验所必须的实验条件与采用的实验基本方法各是什么?系统误差的来源可能有哪些?答:实验条件是系统与外界没有较大的热交换,并且系统(即水)应尽可能处于准静态变化过程。实验方法是电热法。系统误差的最主要来源是系统的热量散失,而终温修正往往不能完全弥补热量散失对测量的影响。其他来源可能有①水的温度不均匀,用局部温度代替整体温度。②水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较大,从而给终温的修正带来误差。③温度,质量及电功率等物理量的测量误差。2. 试定性说明实验中发生以下情况时,实验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1) 搅拌时水被溅出; 答:实验结果将会偏小。水被溅出,即水的质量减少,在计算热功当量时,还以称横水的质量计算,即认为水的质量不变,但是由于水的质量减少,对水加热时,以同样的电功加热,系统上升的温度要比水没有上升时的温度要高,即水没溅出在同样电功加热时,应上升T 度,而水溅出后上升的温度应是T+ΔT 度。用J = A / Q ,有Q =(cimiT),J = A / [(T+△T)/ mc],分母变大J 变小。(2) 搅拌不均匀; 答:J 偏大、偏小由温度计插入的位置与电阻丝之间的距离而定。离电阻丝较远时,系统温度示数比,匀均系统温度低,设T 为均匀系统温度,温度计示值应为T-ΔT,用J=A/θ计算,分母变小,则J 变大;离电阻丝较近时,温度计示值应为T+ΔT,分母变大,因而J 变小。(3) 室温测得偏高或偏低。答:设θ0 为室温,若测得值偏高Δθ时,测量得到的温度值为θ0+Δθ;偏低Δθ时,测量温度值为θ0-Δθ,在计算温度亏损时,dTi=k(Ti-θ),k 是与是室温无关的量(k 与室温有关),只与降温初温和降温终温以及降温时间有关,测得室温偏高时,dTi=k[Ti- (θ0+Δθ)],每秒内的温度亏损dTi 小于实际值,t 秒末的温度亏损δTi=Σk[Ti- (θ0+Δθ)]。此值小于实际值,由于散热造成的温度亏损δTi=Tf+ Tf&P,修正后的温度Tf&P为:Tf&P= Tf-δTi,δTi为负值,当测量值低于实际室温时,δTi 的绝对值变小:Tf&P=Tf+|δTi|,即Tf&P变小,ΔT 变小(其中ΔT=Tf&P- Tf 初,Tf 初:升温初始值),Σ Δ= =c m TAQJ Ai i , J 变大,反之J变小。电表的改装和校正实验目的(1) 掌握将微安表改装成较大量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方法。(2) 了解欧姆表的测量原理和刻度方法。(3) 学会绘制校准曲线的方法并对改装表进行校对。实验方法原理设微安表头满量程是Ig,内阻为Rg.(1) 将表头并联一个分流阻值Rs 改成量成为I 的电流表,如图(a)示,则有(I-Ig)Rs=IgRg,即Rs=Rg/(n-1)(n = I/Ig)(2) 将微安表头串联一个分压电阻RH 改成量程为Ud 电压表,如图(b)示,则有Ig(Rg+RH)=U 即RH=U/Ig-Rg实验步骤(1) 改装量程为5 A电流表① 计算分流阻值Rs的理论值,负载电阻RL取1000Ω左右。② 按图3-7-8连接电路,各部件摆放原则是方便于观擦与调节。③ 自查电路(线路的连接、标准表量程的选取、滑线变阻器初值的设定、各阻值的取值)。④ 校准电表:首先进行满量程校正,然后进行逐点校正(完成数据表格)(2) 改装电压表(程序与上面相同,电路图按3-7-10进行)数据处理改装表示值I/mA 0.00 1.00 2.00 3.00 4.00 5.00标准表示值I0 /mA减小时1.03 1.99 3.02 3.98 5.00增加时1.01 2.01 3.00 3.99 5.00平均1.02 2.00 3.01 3.99 5.00差值=I0-I /mA 0.02 0.00 0.01 -0.01 0.00改装表示值U /V 0.00 1.00 2.00 3.00 4.00 5.00标准表示值U0 /V减小时1.02 1.98 3.01 4.02 5.00增加时1.01 1.99 3.02 4.01 5.00平均1.02 1.99 3.02 4.01 5.00差值=U0-U /V 0.02 -0.01 0.02 0.01 0.001. 校正电流表时,如果发现改装的毫安表读数总是高于标准表的读数,分流电阻应调大还是调小?为什么? 答:应调小。让电路中标准表读数不变,即保持回路电流不变,分流电阻值减小后将会分得更多的电流,从而使流过被改装表表头的电流减小,改装表的读数也减小。2. 校正电压表时,如果发现改装的电压表读数总是低于标准表的读数,分压电阻应调大还是调小?为什么? 答:应调小。让电路中标准表读数不变,即加在改装电表上电压值不变。调小电阻,改装表的总电阻降低,流过改装毫安表的电流增大,从而读数也增加。3. 试证明用欧姆表测电阻时,如果表头指针正好指在表盘标度尺的中心,则这时的欧姆表指示值为什么正好等于该欧姆表的内阻值。答:设表头指针满刻度电流为Ig、表头指针指表盘中心时电路中电流为I,根据题意I I g2= 1,当表内阻为Rg、待测电阻为Rx 时,gg xIR RI V2= 1+=;根据欧姆表工作原理,当待测电阻Rx=0 时, gg RI = V。即g x RgVR RV2= 1+,因而可得Rx=Rg。所以,欧姆表显示测x R 读数即为该欧姆表的内阻。思考题(1) 应调小。因为表头过载,所以需要再分掉一部分多余的电流。(2) 应调小。因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和阻值成正比。(3) 证明因为Ig=U/(Rg+r) 而I=U/(Rg+r+Rx)所以当2I=Ig时即2U/(Rg+r+Rx)=U/(Rg+r)所以Rx=Rg+r 证毕(4) 由误差=量程&级别%,设改装表的级别为a&, 则5&a&%= I δ max+ 5&0.5% ∴a& = 0.9 ,故该装电流表的级别为1.0 级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实验目的(1) 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显示波形的基本原理;(2) 掌握模拟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3) 观察正弦、矩形、三角波等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4) 通过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学会一种测量正弦振动频率的方法,并加深对互相垂直振动合成理论的理解。实验方法原理(1) 模拟示波器的基本构造示波器主要由示波管、垂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扫描信号放大器、触发同步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2) 示波器显示波形原理如果只在垂直偏转板上加一交变正弦电压,则电子束的亮点随电压的变化在竖直方向上按正弦规律变化。要想显示波形,必须同时在水平偏转板上加一扫描电压,使电子束所产生的亮点沿水平方...
阅读(17368)|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衍射光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