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徐海东东大将的祖籍在哪?详细的

|||||||||||
徐海东大将与女儿合影。
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算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英勇善战,享有“徐老虎”的盛名。他打仗10年,9次负伤,他的每条腿、每只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全身共有17个窟窿,8次穿膛而过。从北伐战争、黄麻起义、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率部队参加平型关战役,抱病赴抗日前线……徐海东身经百战。然而,这位被毛泽东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却未能享受到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徐海东人生的最后30年时光,几乎全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如今,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和她长年瘫痪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徐文惠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随身不离的红色,衣服、裙子,甚至几副眼镜的镜片,她都选用了红色。徐文惠曾改名“徐红”,她说自己对“红色”似乎总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一种革命的情结,贯穿着她成长的每一步DD
一家被杀66口
1900年,父亲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徐家桥(现大悟县)一个贫苦的窑工家庭。徐家六代都是烧窑的“窑工”。父亲有两个姐姐、五个哥哥,还有四个堂兄、一个堂姊,连同父母叔婶、侄儿侄女,一家32口人,却只有半亩地,六间房。他的童年,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和富家子弟的欺凌。
父亲曾告诉我,18岁前,他未曾吃过一顿饱饭或穿上一件新衣。从他懂事起,便跟着爷爷开始了长达11年的“窑工”生活。1925年春,父亲在同乡好友、共产党人吝积堂的影响下,毅然投身革命,同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父亲在被称为“铁军”的第四军中当代理排长,那是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在汀泗桥战斗中,他以一个排的兵力消灭了敌人四个连。父亲在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作战英勇、果断。不论再险再恶的战斗,他都能打胜,从此就有了“徐老虎”的威名。
1927年9月,父亲回乡了。他满怀革命热情,在家乡组织了黄陂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1929年,他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年关暴动。然而,父亲哪曾想,此举却让徐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暴动失败后,反动武装对父亲恨之入骨,进行疯狂反扑,先是烧了他家的房子,最后竟然将徐家66口人残忍杀害。父亲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男人全被杀光,女人多被卖掉,无一幸免。得知此事,父亲指天发誓:“大仇不报,誓不还家!”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战备转移时,父亲受命狙击国民党的围剿。当时父亲率领的部队已经做好了准备,哪怕全部牺牲,也要保障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全部胜利转移。当狙击任务胜利完成后,上级主力部队却和父亲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并没有丧失革命的意志,他异常坚定,让士兵们吹响“集结号”,把掉队的战士、伤员和其他地方散兵全部组织起来,继续坚持在鄂豫皖苏区斗争。他们后来重新组建了红25军,父亲为军长,吴焕先同志为政委。1934年,红25军接受了党中央交给的担任“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任务。11月16日由河南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经过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于日到陕西延川永坪镇与陕北红军刘志丹同志胜利会师。在这十个月当中,父亲与国民党奋战,每天都要进行四五次战斗。
母亲是不识字的“护理家”
我的母亲,这位从未上过学,个头不足1.5米,童养媳出身的女人,却让我充满敬佩。母亲12岁就参加了革命,她是个十分刚强的女人。1932年,母亲入伍到父亲的红25军战地医院当卫生员。1934年长征开始后,父亲军中的7位女子接到通知:每人给8块大洋,投亲、靠友或者嫁人,部队不带女人长征。唯独母亲死活不走,在部队里哭,说什么也要参加长征。母亲曾裹过脚,是后来放开的,当时被叫做“改组派脚”。父亲后来在清点长征人数时发现她在哭,才得知是因为想要参加长征。父亲被她坚定的革命意志感动,决定将这7名女战士全部留下。这就是后来红25军长征“七仙女”之说的来历。
长征到了陕南,在庾家河战斗中,父亲负了重伤,枪从他的脸上打进去,从耳朵穿出来,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昏迷了好多天。这也是父亲第9次负伤。当时,母亲被派去给父亲当看护,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有了感情。
长征结束后,母亲和父亲在陕北结婚。1937年平型关战役后,父亲接受新的任务,在敌后开辟一个抗日根据地。直到1938年底,父亲才凯旋归来。父亲后来去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调入新四军。
1939年末,父亲抱病指挥部队,在皖西周家岗击溃了日军的一个大队。战后,他向干部作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此后6年多时间里,他一直是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的。
父亲身体不好,母亲那时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照顾父亲。父亲肺部发炎时,一件薄衣服都不能贴着胸部,母亲特意做了一个铁丝架,把被子搭在架子上,父亲就这么平躺了6年。母亲每天都要给他做护理、按摩,父亲病那么重,南方那么热的天,他卧床6年从没有生过褥疮,没有生过痱子。我后来学医,才知道妈妈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护理家。
打仗有瘾,当官没瘾
1936年西安事变时,我的大哥徐文伯在西安出生了。1939年5月,我在延安出生。9月,父亲随刘少奇调往华东新四军。路上,刘少奇改用化名,扮成父亲的秘书,抱着四个月大的我,前往华东。此后的行军中,我和哥哥就是被用筐子挑着,一头是我,一头是他,随着部队转移的。哥哥从小就很老实,爱学习。父亲虽然病了,但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很早就让他学认字,每天读报纸给父亲听。我想,哥哥后来能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和他从小勤奋好学分不开。我那时候却比较调皮,上房子上树,早上穿的衣服到下午就烂了。我的性格像我爸爸,天不怕地不怕。但是有一条,我们的学习都特别好,几乎都不用父母操心。上初中时,我获得三年全优,高中也是保送的。
妈妈共生有4个孩子,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在大连,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却因为该不该给我买条裙子而吵了架。母亲说,孩子上学,总要有一两套漂亮的衣服,过个节,或开联欢会时穿。父亲却说,你一下子给她花这么多钱做衣服,你忘本。两个人吵了起来。他们的生活都非常俭朴,要求我们也一样,即便家里吃饭,菜也要分成一人一盘,要全部吃光,从不允许掉一粒米。[!--empirenews.page--]
1955年,父亲被授予大将军衔,翌年移住北京,并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而父亲却说,“我这个人打仗有瘾,走路有瘾,以前喝酒也有瘾,就是当官没有瘾”。父亲一生曾三次让官,后来他一见到周总理还在谈:“我一直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有愧啊!”
父亲常年要靠吸氧维持生命,却仍坚持领导编写战史。1958年,我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那一天,爸爸还给我改了名,叫徐红。他说,“我和你妈妈都是红军,你要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继承老红军的革命传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
然而不久,“文革”开始了。我们如此“又红又专”的家庭也难逃厄运。
那时我家住在北新桥,离我的工作的地点不远,我每天回去还可以帮忙照顾父亲。“文革”开始后,父亲的保健医生都被卡住了,药不给了,只能靠我从医院给爸爸拿药,拿针管……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关起来了。实际上,关我就是为了想整死父亲。
几个月过去了,父亲常问母亲,怎么还不见女儿回来?母亲不敢讲,就骗他说我参加医疗队下了乡。但没想到,父亲心里却非常明白,一天,他突然感叹地对母亲讲:“女儿是替我坐牢去了。”
“九大”之后,林彪发布一号令,日,父亲被弄到了河南郑州第一干休所。那时天气非常寒冷,夜间火车到达郑州站时,父亲被从车窗抬出去,着了凉,引发了高烧。他们不让医院治疗,给父亲断了药,叔叔们寄来的药也被扣下了。父亲患有气管炎,冬天需要温度高一点,可偏偏派来个特务“秘书”,爆裂了暖气管。后来,整个屋子潮气很重,墙上都长出了绿毛,引起了父亲霉菌性肺炎。
父亲当时瘦的仅剩皮包骨,高烧一直烧了整整5个月。这5个月中,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一直在坚持,他想活着,想再见到毛主席;他时时刻刻在与病魔搏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79年,邓小平同志为父亲平反昭雪。
探望父亲的对手张学良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从不提及自己的战斗史,也不让我们宣扬自己是谁的孩子。在我记忆中,父亲唯一提起的战事,就是和张学良的交锋。我们在大连时,大连海校的校长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他每个礼拜天都到我家来,缠着爸爸讲他怎么打他哥哥的。那些传奇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难以抹去。
2000年,张学良100周岁华诞时,我突然萌生了想去看他的想法。他的亲属一再嘱咐我,不要向他详细提及我的父亲及其过往。在夏威夷的一所老年公寓,我见到了张学良。当被告知我是徐海东大将的女儿时,不曾想,张学良准确地说道:“你是第15军团红25军军长徐海东的女儿。”从这位百岁老人的反应,我深深感受到他对红25军有着深刻的记忆。
父亲曾说过,当年,张学良率东北军攻打红25军,他带了30万人的大部队追缴父亲率领的不到3000人的部队。他们从何家冲一直打到陕北,走了10个月打了大大小小500多次战斗,一天有时候就打四五仗,父亲说他站着都能睡着了。长征到了1935年,爸爸的部队就歼灭了张学良3个师。国共合作后,蒋介石就把那三个师的番号给了八路军。其实,番号就是原来张学良师的,而缴获者就是我的父亲。
不打不相识。事过境迁,当100岁的张学良看到我这个徐大将的女儿时,似乎也勾起了他对青年时期的记忆。他到楼上请下了赵四小姐,原本定为20分钟的见面,拉着我们足足讲了1小时45分钟,我带去的胶卷全照光了。他头脑很清楚,说要节约,不能大摆寿宴,还谈了吕正操等很多他当年的东北军部属。
一年后,张学良逝世。那次见面,对于我们双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的身体从“文革”后就一直不好,但我一直忘不了父亲留给我们的嘱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有一口气,不为党工作,就是最大的耻辱。”所以,我想利用我的晚年,继续完成父亲的遗志。现在,我正在编写父亲的纪录片、画传,同时我还编写过十大将邮册、长征女红军、巾帼英雄等等专题的邮册,希望能让“红色记忆”永不消逝,代代相传。
  徐海东是党领导武装斗争时一个重要战略区域的代表,也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一员虎将。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徐海东传奇般的经历本身,便构成一部壮丽的武装斗争的史诗。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
  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解放后,他常年靠吸氧维持生命,但仍坚持领导编写战史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县夏店(现属大悟县)一个世代陶工之家。徐海东从小就在饥寒中生活。1925年,有一位家乡籍的共产党员吝积堂从武汉学校回来,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徐海东明白了过去受穷的原因是受军阀、地主压迫,便到武汉找了一份码头上的差事,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徐海东不久又想学习军事,于是到湖北军阀部队里当兵。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徐海东在被称为&铁军&的第四军中当少尉排长,在汀泗桥战斗中率一个排击溃敌军两个连。翌年,因国民党反共,他回到家乡,被中共黄陂县委任命为农民自卫军队长,参加鄂豫皖边区的黄(安)麻(城)暴动。后来,他任过县赤卫队大队长和红军的团长、师长,以勇猛著称,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徐老虎&的威名。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敌人&围剿&下仓促突围,鄂豫皖苏区陷入&匪区壮丁全部处决&、&粮食全部搬走&、&房屋烧光&的危境。只率一个团留下来的徐海东挺身而出,重新组织零散的部队和伤员,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副军长、军长。此后,他伤病交加。在&肃反&时,他因大胆批评领导的错误而被人怀疑,但革命意志从不动摇。
  1934年秋,徐海东奉中央命令率红二十五军离开根据地长征,翌年夏天到达陕北,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打开了局面。毛泽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标定头颅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徐海东任三四四旅旅长,在平型关战斗中指挥左翼突击。此后,他又率部在晋东南等地与日寇作战9个月,因身体不支,1938年夏回延安养病。翌年秋,他任新四军江北指挥所副总指挥。1939年年末,徐海东抱病指挥部队在皖西周家岗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战后,他向干部作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此后7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
  1947年秋,他被送到苏军控制下的大连,在那里治疗休养9 年。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翌年移住北京,并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他常年要靠吸氧维持生命,却仍领导编写战史。&文革&开始后,他受到冲击。1969年&九大&召开时,毛泽东仍提名要徐海东参加,会上他又当选中央委员。翌年秋,因战备疏散,他被送到郑州。1970年3月,他因肺炎不幸去世。
  [page]
  斯诺得知徐海东一家被杀了66口,就此懂得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参加革命只为求阶级的解放,日后想做个普通劳动者。他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徐海东是一个从农村贫苦窑工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的经历,完全能绘成中国革命战争最生动的一个画面。近代中国因阶级压迫造成的深重苦难,在徐海东身上有最鲜明的体现。他年轻时,有一次挑着瓦盆到外乡卖不出去,冻饿交加晕倒,幸亏一位农妇给了碗热粥才能活下来。苦大仇深的他,一旦听到共产主义的宣传,便会为改变自身和本阶级的地位而拼命战斗。代表反动地主豪绅利益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残酷镇压这些反抗者,对他们的家属也进行株连报复。美国记者斯诺于1936年到陕甘苏区采访徐海东时,异常吃惊地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 人&,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斯诺就此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蒋介石亲兼武汉&剿总&司令,在鄂豫皖边区实行残酷的 &三光&政策,由此大别山区成为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最长的地区之一,杀掉一茬又生长出一茬---红四方面军撤走后建立了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建立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中这里又建立起新四军的江北部队和五师。正是由于有徐海东这样的成长于鄂豫皖血泊与烽火中的老战士,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在党的史册上用鲜血写下了光荣。
  徐海东参加革命只是为阶级的解放,个人日后的目标仍是当个普通劳动者。他虽当了军团长,还向新交的&洋鬼子&朋友斯诺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我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
  被俘的国民党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在&肃反&扩大化期间遭怀疑时,他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冲锋并打败了敌人,以血战证明自己的忠诚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虽当过正规军的班长、排长,但毕竟缺乏组织大部队的经验,是靠边打边学,用鲜血交的学费。当时部队火力很差,农民战士普遍缺乏战斗经验,他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都是在最前线指挥,并亲自带领战士冲杀,先后9次负伤。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5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通过在大别山多年的战争实践,徐海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与敌人一接火,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兵力和火力情况。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以不足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当时,因环境残酷,经常出现叛徒,一些领导人盲目地乱搞 &肃反&。徐海东为人耿直,一次,在省委会上当面批评书记指挥错误,有人便想给他扣上&反革命&帽子。他得知后,感到不如在战场上牺牲落得个光荣,于是留下文件,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向敌人冲锋,一举打垮了一个旅。战后,那位书记来找他,非常激动地拉住他的手称赞不已,并对大家说:&我不死,不许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此后,党内再没有人怀疑徐海东对革命的忠诚。
  核心提示:参加革命以后,蒋介石就是不能消灭徐海东,打一仗败一仗,蒋介石就讲徐海东跟他的名字&臭豆腐&一样,粘了就甩不了。这个故事是陈赓叔叔跟我讲的。他说蒋介石讲这个&臭豆腐&就是惹不起,粘了就跑不了。
  本文摘自《往事亲历》,作者:郭战平赵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黄陂有个臭豆腐&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记者:1936年的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前往陕北苏区,要探寻&红色中国&。他采访了毛泽东和很多红军将领,后来在书中对您父亲的描写用了&大名鼎鼎&和&神秘&这两个词,他对这位出身贫苦的将领的身世非常着迷。有人叫他&泥巴人&,有人叫他&臭豆腐&&徐老虎&,甚至徐海东也不是他的本名,给我们讲讲您父亲的身世?
  徐文伯:我老家是湖北黄陂县,我最早是1960年回去过,那时候他出生的屋还在,他烧的窑也还在。&泥巴人&就是做窑的,我们家七代都是窑工,父亲是第七代,做了11年的大水缸。做水缸很累,要很有力气,累的时候总要喝点酒来解乏,所以我父亲的酒量是比较大的。他参加革命以后也离不开酒,打仗的时候,警卫员给他背的水壶里装的都是酒。战场上不能说拿酒来啊,他就说拿水来润润嗓子,警卫员就知道了,就把酒拿给他。
  我父亲家兄弟姐妹14个,父亲是老幺。他和我大伯的孩子一起出世,那在农村是不光彩的,我爷爷就准备把他淹死,我奶奶舍不得,就这样把他留下来了。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好打抱不平,看不惯就要讲,就要打,不管你是谁。后来,他打了一个大地主的儿子,私塾也不敢教他了,一共读了三年书,于是就开始了他的窑工生涯。
  记者:其实徐海东并不是他的本名,为什么要改名呢,而且改了不止一次?
  徐文伯:对,他原名徐元清,后来参加北伐改名为&少奎&,觉得&元清&不够革命的气魄。到1928年他搞暴动,家里人被杀,暴动没成功,为了表示决心,一定要把革命再搞起来,他改成&徐海动&,大海闹动,要像哪吒一样把大海闹动起来,后来人们听来听去,就听成&海东&了,都喊他&海东哥&,&海东哥回来了&,所以爸爸就干脆改成了&徐海东&。
  记者:您父亲很能打仗,是当时第二大苏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整个四方面军有&徐老虎&之称,但是&臭豆腐&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徐文伯:我记得陈再道叔叔给我讲:文伯,你知不知道关于你爸爸的民歌,他就唱起来了,&黄安有个赵次吾,麻城有个邱江埔,黄陂有个臭豆腐&。&黄陂有个臭豆腐&就是我爸爸,也是当地最早起来闹革命的,这三个人在当地广为流传。&臭豆腐&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爸爸家里很穷,到10多岁了,还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一身泥巴,他的嫂子们看到他,说简直就像一个臭豆腐,就这样叫起来了。
  参加革命以后,蒋介石就是不能消灭徐海东,打一仗败一仗,蒋介石就讲徐海东跟他的名字&臭豆腐&一样,粘了就甩不了。这个故事是陈赓叔叔跟我讲的。他说蒋介石讲这个&臭豆腐&就是惹不起,粘了就跑不了。
  而且这个&臭豆腐&整个世界都知道。在东北,解放军最初的王牌部队,一支是三十八军,一支是三十九军,三十九军就是由爸爸的十五军团,就是原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的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起来组成的。抗美援朝的时候,有一次,美军39辆重型坦克一下子冲到三十九军阵地,结果一辆都没回去。这个部队美国人没有见过,后来他们一调查,就报了:三十九军,徐海东旧部,后面加了一个括弧,里面写&臭豆腐部队&。
  记者:真是惹不起的&臭豆腐&,据说他最早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只有一支手枪,八粒子弹?
  徐文伯:1925年,爸爸和他的两个入党介绍人,想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到了广东正好碰到国民第四军,就是叶挺的那个部队,师长是张发奎,我父亲当代理排长。第一仗就是打汀泗桥,他领的一个排消灭了吴佩孚4个炮兵连,缴获了12门炮。张发奎非常高兴,全师集合,把我父亲叫到前面,当众表扬,把父亲提为少尉排长。[page]
  汀泗桥以后,我父亲就随着北伐军打了贺胜桥、南昌,一直打到郑州,又返回武昌。这时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开始了,党组织告诉我父亲,说你赶快离开部队,蒋介石对共产党下手了!有一次值班,他带着1支手枪,8粒子弹,把花名册一扔就走了,跑回老家。结果老家正在组织农民自卫军,缺乏军事人才,他就担任黄陂的军事部长,一开始确实只有13个人,1支手枪,8粒子弹。
  徐海东在红军将领里是出了名的能打,一次他以2000人的部队击溃了敌人一个师,并俘获了敌军师长。被俘的国民党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徐海东曾在北伐中担任少尉排长,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回到家乡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鄂豫皖根据地逐渐发展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军创建初期,在国民党的缉拿名单中,徐海东和毛泽东、彭德怀是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
  &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
  一天,彭德怀为斯诺引见了一位年轻指挥员,斯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而这位羞涩的军人就是斯诺急切想要见到的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大名鼎鼎的徐海东。
  记者:当年斯诺在去十五军团驻地的路上,到处可见国民党飞机散发的传单,上面印着:&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当赏洋10万。&斯诺对徐海东的身世、性格非常着迷,我们现在看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描写,眼前出现的便是一位羞涩、内向的军人,我们很想知道徐海东在战场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徐文伯:我也是听他战友说:&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跟大家打成一片。&
  我父亲这个人脾气暴,他讲自己的缺点是有军阀作风、脾气急。打仗的时候,不能讲第二声,叫你马上冲,你就得马上冲,你要搞慢了,他手里有一条马鞭子,&啪&就一鞭子,全军都知道他严格。
  长征途中,有一次与国民党刚打了一仗,特别劳累,大家都睡觉醒不了。当时还下着大雪,马上要出发,吹号大家都没听见,他就着急了,他一个一个房间去找,他拿着一个棍子打出200多人,当时假如晚了,就全部被国民党抓了。还有一次在于家河战斗中负了伤,子弹从脸上打穿了,警卫员说:&军长,你负伤了。&他就很凶地说:&谁负伤了?&他怕影响军心,结果警卫员很委屈,明明是负伤了嘛,事后他就诚心地向警卫员道了歉。在下面他与全军打成一片,是个好老头。
  我父亲负了9次伤,8次枪伤,1次是红枪会往屁股上戳了一枪。所以他身上有17个枪眼,17个洞,他洗澡的时候我就帮他数。他负伤多,所以知道负过伤以后需要什么,打完仗第一要慰问伤兵。有一次他负伤后正是年三十,没有一个人来看他,那时候心里非常难受。所以他打仗,所有的伤兵他都一一看到,全军上下特别敬重他。
  1932年,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围剿&,张国焘被迫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留下红二十五军一部和第七十五师、第二十七师在苏区坚持斗争,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20万国民党大军和满目疮痍、日渐缩小的根据地。张国焘只留下一封信,指示军事方面由徐海东负责。
  记者:在张国焘后来的自传《我的回忆》中对徐海东的评价非常高,因为他最终把红二十五军带到延安,并且途中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时他率领的红二十五军非常年轻是吗?
  徐文伯:对,平均年龄18岁。红四方面军发展的人很多,而且在老苏区牺牲的人很多,所以后来参加的都是比较年轻的,前面死了后面上。当时红二十五军的战斗部队都是以18岁以下的战士为主,战士都很年轻,我母亲参加长征的时候才16周岁。所以,后来苏联也出过一本书就是《徐海东和他的童子军》。
  他这个部队非常年轻,但很能打。二十五军有个传统,就是凡是来参加二十五军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你怕不怕死,你要怕死就不要到我们二十五军来。
  记者:当时国民党对各大苏区全力&围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全部被迫长征,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与中央几乎断了联系,是怎么决定北上的?
  徐文伯:我父亲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一、四方面军在松潘会师了,后来交通员又送来消息,说中央红军过来了。我父亲和政委吴焕先就决定要去迎接中央,留下一部分人坚守鄂豫陕。红二十五军被称为第二抗日先遣支队,第一支队是方志敏,被消灭了,没有走出去。我父亲和吴焕先带着部队一直打到天水,还接不上消息。但是蒋介石看到这支部队挺强的,就连下5道命令,要先消灭&徐匪&,再消灭朱毛,集中精力来打我父亲领导的部队。
  父亲就跟吴焕先叔叔商量怎么办,我父亲当时讲了三策:迎接到党中央是上策,进陕北和刘志丹会合是中策,回陕南是下策。吴焕先问为什么回陕南是下策,爸爸讲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教训我们要接受,现在在我们的身后也有一条跟大渡河一样的泾水,你要渡不过这条泾水,就要全军覆灭,吴焕先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这时他们打到天水还没有迎接到主席,而且失去了联系,这样父亲和吴焕先决定先进陕北,与刘志丹会师。
  记者:就在北上的路上,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当时您父亲跪在坟前大哭,他给您讲过当时的情景吗?
  徐文伯:讲过。他与吴焕先的感情很深,非常怀念焕先叔叔,每次跟我讲都会流泪,他们是一起共患难、同生死的战友。[page]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一文一武,文是吴政委,武是我父亲,他们俩配合得非常默契,你离不了我,我离不了你,到这种地步了。打仗的时候、最后决策的时候,爸爸总要找吴焕先,因为他是政委。从鄂豫皖到长征,他们是二十五军的两个灵魂。
  他牺牲以后,爸爸抱着他的尸体大哭,把吴焕先平时爱穿的呢子大衣准备好,亲手给吴焕先洗脸、洗身体,然后把呢子大衣给他穿上,买了最好的棺材,把他埋葬。埋的时候,爸爸跪在坟头当众宣誓,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红二十五军带进陕北。
  徐海东带领红二十五军突破层层堵截,一步步向陕北进军。
  1935年9月,与陕北刘志丹会合。
  1935年11月初,徐海东终于见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
  &杀绝徐族&
  记者: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在您的老家有一座10米高的&徐海东亲属烈士墓&,上面刻着徐向前手书的四个大字&光荣流血&,究竟徐家有多少人在革命中牺牲?
  徐文伯:死了66口人,近亲27人,远亲39人。斯诺采访的时候就问到这个问题,斯诺都不相信他的耳朵,就问:&什么?&我爸爸说66人,这件事情使斯诺理解了中国的阶级斗争。
  这66人是多次杀的,有一次杀了20多人,其中参加革命的不少,我的伯父、大伯他们后来都牺牲了。
  在鄂豫皖打仗的时候,爸爸见过我的奶奶,但是他也没办法,尽忠不能尽孝,当时已经死了不少了。最初没有想到闹革命的严重后果,但是随着他的名望越来越大,蒋介石就下令杀绝徐家。1930年,一开始是&杀绝徐族&,后来是捉到女的就卖,逮到姓徐的就杀,都不敢姓徐。父亲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家里已经死了66人。解放后,在家乡已经没有跟他同辈的老人了。
  毛主席就说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66人,他跟我父亲也讲这个事情,爸爸讲我在家里是行孝,我在外面闹革命,我就要尽忠,家里面的事情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尽忠尽孝不能两全。我只能选择尽忠,只能选择一个。
  &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多次的死里逃生,使徐海东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1939年,徐海东被派往华中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在指挥并取得新四军抗击日伪军的第一次胜利后,他吐血病倒了。
  记者:您父亲第一次吐血是什么时候?
  徐文伯:他第一次吐血是1932年,就是四方面军走后,他23天没有睡觉,都穿着衣服,有时打个盹,结果把敌人打败了以后,他一连睡了三天,起来以后就吐血,那时他当师长。
  记者:在华中病倒前,您父亲指挥了在新四军上任后的第一仗,这一仗对当时的新四军来讲意义很大是吗?
  徐文伯:是的。1939年11月到了华中,12月周家岗战斗,消灭日伪军160多人,还抓了一个日本少校。原来新四军在华中不敢打,因为日军太强,所以这一仗是个奠基仗。这一仗是我父亲亲自指挥的,但他自己很不满意。日,父亲就病倒了。
  积劳成疾的徐海东在华中病倒时年仅40岁。从那时起,这位驰骋沙场的战将永远离开了战场。那一年,抗日的烽火正在熊熊燃烧,他个人的军事生涯才刚刚到达顶峰。徐海东万万没有想到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他都要与病床为伴。
  记者:您父亲的病究竟重到什么程度?
  徐文伯:那时候,父亲的担架都是特制的,因为他发病的时候,肺都肿起来了,不能盖被子。是我母亲想出的办法,上面弄个铁丝架,被子盖在铁丝架上,因为我父亲那时候,只要碰一下就吐血。
  到了反&扫荡&的时候,当时毛主席给新四军来了一封电报,讲海东同志是军队的一面旗帜,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任何时候不能出问题,更不能让敌人抓去。谭震林亲自组织警卫连,这个警卫连90%以上是红军,班排(级)来当战士,连营(级)来当排长,团长来当连长。这个连的战斗力非常强。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把徐海东送往延安或者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后方?
  徐文伯:1942年,周恩来在重庆,毛主席给他发电报,能否让蒋介石同意,让徐海东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结果蒋介石不同意。当时陈毅、谭震林都派人到南京、上海买药,对爸爸是实报实销,这在当时是最特殊的。
  记者:您父亲病倒时才40岁,正是军事生涯到达顶峰的时候,让他离开战场肯定心有不甘,内心非常痛苦。
  徐文伯:当时虽然他病了,但对时事还是非常关心,不管什么事他都要知道。他恨不得自己上去打,但是后来他自己也知道不行。
  皖南事变那一次,开始不敢跟他讲,后来跟他说,那对他简直是天大的耻辱,结果吐了一脸盆血,那次太危险了,已经是不行了。他的衣服准备好了,悼词也准备了,跟毛主席讲已经不行了。
  记者:您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后来毛泽东亲自给他发了一封电报,电报是什么内容?[page]
  徐文伯:当时是新四军领导陈毅、张云逸都向中央报告,说我父亲还在坚持工作,怎么办?主席就给我父亲发了个电报。父亲后来回忆说电报有200多字,讲主席在延安不能来看望,听说你还在坚持工作,送你八个字:&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看到这个电报,我父亲流泪了。
  潘汉年探望徐海东后写下七言绝句:&劲绿成荫曲径幽,门前一湾小溪流。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1935年,徐海东与红军战士周东屏结婚。他们相识在战火中,相爱在战火中,几十年的患难生死,他们的感情真切而深沉。
  记者:您父母的感情可以说是在战火中培养的,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愈久弥坚,他们是怎么相识的?
  徐文伯:我爸爸跟妈妈相识是在长征的时候,当时决定女同志都不要参加长征,因为路太远了。部队里只有7个女同志,就给她们一些钱,安置起来了。我母亲是童养媳出身,反抗意识很强,她不干,给我什么东西我也不走,就在田埂上跟参谋长闹。这时我父亲过来了,说这小姑娘怎么回事。然后问清情况,就把她们带着了。
  记者:当时是他们第一次相互认识,一位是军长,另一个是女战士。后来您父亲负伤,您母亲一直照料他,两人就是这样开始相爱的吧?
  徐文伯:对,那是爸爸负伤最重的一次,我母亲是二十五军的护士。谈恋爱就在这儿,当时爸爸负伤的时候,妈妈用口把血痰吸出来,后面三个月都是我妈妈照顾的。
  爸爸和妈妈结婚的时候,非常简单,是在永平跟刘志丹会师以后。结婚以后要到司令部去,妈妈不敢进,爸爸的大衣比较大,就把她遮在后面,就这么盖着进去。人们一看军团长怎么四条腿,他说这是徐海东式的大衣。(笑)
  记者:翻相册我们看到很多您父母在一起笑得很开心的照片,您父亲也曾经说过,&没有你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的感情非常好是吗?
  徐文伯:父母感情非常好。1938年一大批女学生到延安,其中有人就让我爸爸跟我妈妈离婚,说给你介绍个漂亮的。凡是来说的,他就骂太混蛋了,我们是战争中培养的感情。
  后来到了大连以后,苏联原卫生部长来给爸爸看病。看片子的时候,他说,这个人早就不在了吧。后来见了爸爸,大喊奇迹,说你能活着真是奇迹!又问妈妈怎么照顾,爸爸躺了这么多年,他身上没有长过任何疮。妈妈说就是每天都清洗,再就是吃些中药。那个苏联专家说,没有夫人,你活不到今天,夫人对你的照顾完全符合巴甫洛夫学说。
  1951年,总理到大连,对我妈妈说:&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感谢你,感谢你这么多年照顾海东同志。&1959年国庆节,中央专门发来请柬,让妈妈坐在上将席。
  爸爸病了近30年,一直讲,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从辉煌到淡泊
  记者:您父亲的纪念文集上有一句:&徐海东早年辉煌、中年淡泊、晚年凄凉&,话说得或许不太准确,但是也反映出他的一种状态。从1940年到1970年他病了30年的时间,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很想知道,他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呢?
  徐文伯:如果静养肯定养不下来,他感到还有事可做,不是那么孤独。他睡在担架上,很多叔叔来给他介绍敌情,他就讲怎么打,结果后来一打准胜。所以当时在淮南就说我父亲能掐会算,神了。所以这些老叔叔们都信任他。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因为他是以打仗为生的人,一天不打仗就不行,他在延安跟毛主席讲,我一打仗病就好了,主席讲这是你的发明。
  记者:您父亲曾经多次病危,有没有撑不下去的时候?
  徐文伯: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很乐观。有好几次病危,他却反过来安慰妈妈、安慰我们。说人总要有一死嘛,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能安慰他,他却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哭,说好多同志牺牲了,刚才还在说话,一出门就牺牲了,这种事情不是很多吗?
  1945年,日本投降了,父亲讲我这个老病号把小日本给熬垮了。他总是这么乐观。他相信:总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1956年,他被选为八大代表。这时爸爸在大连恢复得很好,能走得很远。到北京的第二天,主席打来电话要见爸爸,他们已经17年没见面了。爸爸下车,毛主席已经在门口等他了。毛主席那个院子很大,他们手挽手就这么样走进去了。
  我记得当时爸爸还跟主席讲,他很惭愧,你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毛主席讲,不是你没完成,是你病了嘛。1956年开会,中南海他都能走进走出,那时身体确实是好转了。到1958年,他想试一试,看看身体到底怎么样,就回老家。到了武汉参观、回老家,因为心脏不好,又病了。本来他想跟主席讲要正式工作,但这时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我觉得还是有某种军人的尊严和荣誉在支撑着他。过了这么多年,有一个场面我记得特别清楚。1944年春节,新四军二师四旅,一个旅连以上的干部全都来了,200多人,好家伙,大炮仗,大竹子挑着20多挂炮仗;军号,一个连的军号吹着,来给爸爸拜年,全部到爸爸面前行军礼。爸爸起来,坐起来。这是1944年的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非常壮观!那个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楚。全城老百姓都来看&&
  疾病几乎是在瞬间彻底改变了徐海东的人生轨迹,在经历过辉煌后他面对的是人生突然的寂静,而比他早年传奇更令人敬服的是他面对淡泊的平静。
  逝去的岁月和往日的荣耀已经成为共和国一段永远难忘的历史,这位战斗不已的战士仍旧顽强地前行,他敬献的是一位军人对祖国的赤诚。
开国大将徐海东相关信息
开国大将徐海东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徐海东大将_徐海东大将电视剧_开国大将、以及开国大将徐海东等相关信息
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大将电视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里挑一徐海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