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同源四倍体花药培养香焦是怎样的呢?

以上内容摘取自《红阳猕猴桃四倍体诱导及其抗溃疡病特性初探硕士论文.pdf》,若想查看原文格式,请如果您觉得不放心或未尽人意,请复制链接到电脑端访问(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呼吸就是人的呼吸B.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就是人的遗传物质C.人体细胞的凋亡就是人的死亡D.人体细胞的生长就是人的生长难度:0.80真题:2组卷:32.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原都能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成为血糖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非糖物质可以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C.血糖在血浆中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一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D.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与遗传因素无关难度:0.75真题:1组卷:13.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B.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C.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D.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难度:0.77真题:17组卷:84.科学家研究小麦20℃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得到如图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25℃条件下研究时,cd段位置会下移,a会上移B.a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C.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D.c点之后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叶绿体中酶的浓度难度:0.75真题:12组卷:65.如图为某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概念与a、b、c、d、e依次相对应的一组是(  )A.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B.细胞代谢、细胞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丙酮酸彻底分解C.细胞核、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D.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种群、个体难度:0.68真题:9组卷:146.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B.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C.用绿光作光源来探究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D.用排除了微生物的土壤作对照组来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难度:0.66真题:1组卷:2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之一C.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一定出现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难度:0.70真题:16组卷:58.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四个家庭所作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结果,下列推断最恰当的是(  )家庭成员甲乙丙丁父亲患病正常患病正常母亲正常患病患病正常儿子患病患病患病患病女儿患病正常患病正常A.甲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B.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C.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D.丁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难度:0.68真题:2组卷:29.若对离体的小肠上皮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该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但其对K+、C6H12O6等的吸收则不受影响.则这种毒素的作用对象最可能是(  )A.呼吸酶B.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C.Ca2+载体D.ATP水解酶难度:0.68真题:9组卷:310.某高等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如图为其体内的某个细胞,则&(  )A.该状态下的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B.②与④上的基因分离体现了分离定律C.图中基因位点①、②、③、④可能分别是A、b、B、bD.该状态下的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中②和③所在的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难度:0.65真题:18组卷:15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B.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变异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难度:0.66真题:1组卷:412.人类的下列基因可以在同一个细胞内表达的是(  )①胰岛素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②促性腺激素基因和生长激素基因③促性腺激素基因和性激素基因&&&&④胰蛋白酶基因和解旋酶基因.A.①③B.②⑧C.②④D.③④难度:0.66真题:1组卷:513.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主要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②③⑤难度:0.64真题:1组卷:1014.现将含有二对同源染色体且核DNA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若该细胞连续进行4次有丝分裂,则含32P的子细胞数量最少和最多分别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A.2,16B.2,8C.4,8D.4,16难度:0.46真题:8组卷:1515.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有具有抵抗力稳定性难度:0.68真题:7组卷:916.如图为舞蹈症家系图,若图中7和10婚配,这对夫妇生一个患舞蹈症孩子的概率为(  )A.B.C.D.100%难度:0.68真题:11组卷:517.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难度:0.64真题:5组卷:1418.将少量细菌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不做其他处理).以下哪个曲线图最有可能是该细菌种群数量从最初到最终的变化?(  )A.B.C.D.难度:0.53真题:1组卷:319.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难度:0.49真题:2组卷:3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④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难度:0.64真题:5组卷:4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选不全得1分,有错选或不答得0分.21.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的材料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B.各种实验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C.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难度:0.75真题:2组卷:222.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正常情况下此细胞不可能是(  )A.初级精母细胞B.次级卵母细胞C.次级精母细胞D.卵细胞难度:0.65真题:3组卷:323.下表表示人体三种不同细胞中的基因存在及表达情况:
基因存在情况
基因表达情况
眼晶状体细胞(胚胎中)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基因可能是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B.丁基因可能是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C.三种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遗传信息不同D.三种细胞都有甲、乙、丙、丁四种基因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难度:0.68真题:10组卷:1824.下列细胞中,可能已发生癌变的是(  )A.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的细胞B.细胞膜中含有甲胎蛋白的细胞C.呼吸速度明显减慢的细胞D.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细胞难度:0.71真题:1组卷:425.在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表达原则,下面有关这个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细胞的不同阶段,DNA携带的信息一般是不变的,而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可以变化B.DNA→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RNA→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C.DNA→RNA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RNA→蛋白质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DNA是最终决定蛋白质结构的遗传物质难度:0.66真题:1组卷:226.取3支试管分别加人等量淀粉酶溶液,分为A、B、C组,并分别调整到0℃、25℃、100℃,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人温度分别为0℃、25℃、100℃的等量淀粉溶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若向三支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的碘液,试管内液体颜色都可能出现蓝色B.若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一段时间,试管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C.该实验的对照组是A组,实验组是B、C组D.只要在0℃和100℃之间每隔10℃设置一个实验组,就可确定该反应的最适温度难度:0.68真题:2组卷:327.人类中,显性基因D对耳蜗管的形成是必需的,显性基因E对听神经的发育是必需的;二者缺一,个体即聋.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夫妇中有一个耳聋,也有可能生下听觉正常的孩子B.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的夫妇,只能生下耳聋的孩子C.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的孩子的几率为D.耳聋夫妇可以生下基因型为DdEe的孩子难度:0.46真题:2组卷:428.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0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难度:0.48真题:1组卷:6三、非选择题:满分为86分.本大题包括11个小题.38、39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1题.29.如图是某生物细胞(局部)和细胞中某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乙中A所示的这类物质在细胞膜上可具有的功能是ABCD.&&& A.作为载体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 B.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上的化学反应&&& C.作为受体,接受膜表面的化学信息&&&& & D.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识别(2)若用吡罗红和甲基绿混合染液对图甲细胞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3)若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是抗体,则图甲表示人体的浆细胞细胞,其来源于什么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4)若图甲所示的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图甲中哪些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5)简述a过程与c过程的主要区别:a过程需要消耗ATP(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而c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ATP(细胞代谢的能量);a过程是将物质从低浓度往高浓度运输,而c过程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难度:0.68真题:1组卷:130.wollny研究小组的实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可以获得不同产量的春黑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所知影响春黑麦产量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土壤湿度、施肥情况(无机盐离子含量、矿质元素含量)(2)比较图中D、E、F三点,实验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就图中所反映的因素来说,D点条件下限制春黑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点条件下限制春黑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湿度.(3)图中的数据可以说明若想通过施肥提高产量,土壤应达到一定的湿度,请分析说明原因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故土壤应达到一定的湿度,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无机盐离子的充分溶解、吸收和利用(只强调离不开水即可).(4)除图所示的因素外,若要进一步提高春黑麦的产量,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合理密植、增加CO2浓度、适宜温度等(注.写出两项即得分).难度:0.69真题:2组卷:231.将某种植物种子在水中浸透,然后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x液面位置与Y液面位置调至同一水平.下表记录了实验过程中每小时的液面变化情况.清回答下列问题:
X液面位置(cm)
15.8(1)实验前为何要浸泡种子?让种子增加自由水的含量,使代谢增强..(2)在恒定的外界条件下,如何确保实验结果是由实验装置中的种子引起的?设置一个对照试验,但用等量同种煮沸的种子.(3)有哪些环境因素变化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气温、气压&(写出两个).(4)实验4小时后液面变化减缓,原因是氧气减少,有氧呼吸减弱,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管内气压没有明显变化..(5)你如何利用本装置判断实验7小时后种子是否仍然存活?打开装置的胶塞让新鲜的空气进入试管,再塞紧胶塞,观察X液面是否上升,若上升,则表示种子存活..难度:0.58真题:1组卷:532.如图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对汞的敏感性
对汞不敏感
睾丸中表达情况
成熟的精子细胞中表达
初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细胞中表达(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转录,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在图中方框内用“→”或“←”标出该过程进行的方向.(2)丁的名称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它与乙有何不同?五碳糖不同(3)图中甲的名称为RNA聚合酶,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4)从AQP7和AQP8在睾丸中的表达来看,细胞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选择性表达的结果.(5)控制AQP7的基因中碱基的数目至少为3000个(不考虑终止码).(6)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不考虑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所引起的差异)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7)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的影响,哪一个更大些?初级精母细胞.难度:0.62真题:5组卷:733.自然界的女娄菜(2N=24)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图为其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I区段),该部分存在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Ⅱ-1和Ⅱ-2区段),该部分不存在等位基因.以下是针对女娄菜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1)若要测定女娄菜的基因组应该对13条染色体进行研究.(2)女娄菜抗病性状受显性基因B控制.若这对等位基因存在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则不抗病个体的基因型有XbYb和XbXb,而抗病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XBYB、XBYb、XbYB.(3)现有各种表现型的纯种雌雄个体若干,期望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抗病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所选用的母本和父本的表现型分别应为不抗病(雌性)、抗病(雄性).预测该实验结果并推测相应结论:①子代雌株与雄株均表现为抗病,则这种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②子代雌株均表现为抗病,雄株表现不抗病,则这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难度:0.67真题:3组卷:1234.野生香蕉是二倍体,通常有大量的硬子,无法食用.无子香焦栽培品种多为三倍体,容易受到病毒、真菌等感染.有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香蕉叶斑病正在全球蔓延,严重影响香蕉的生产.蕉农需要通过喷酒大量化学药剂来防治叶斑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目前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能抵抗这种真菌的野生香蕉,以便培育出新的香蕉品种.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香蕉变异成无子的香蕉栽培品种,这种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一段时间后,蕉农发现再喷洒同等剂量的化学药剂不能有效地阻止真菌进一步传播,试分析原因由于化学药剂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真菌增多,农药杀灭真菌的效果会降低.(3)若科学家找到了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野生香蕉,如何通过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抗该真菌的无子香蕉?(写出简要思路).用秋水仙素处理具抗性的二倍体野生香蕉的幼苗,获得四倍体香蕉;用四倍体香蕉作为母本与二倍体野生香蕉杂交,获得三倍体香蕉,然后从中选育出抗病的品种.(4)香蕉表面发黑是因为表皮细胞内的酚胺类物质逸出液泡,这些物质与细胞质基质的多酚氧化酶(最适催化温度为30℃)相遇而被氧化成棕黑色造成的.实验表明香蕉皮在4℃时比在常温时发黑得更快.请分析回答:①温度从常温降至4℃,香蕉细胞内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会有何变化?活性降低.②请分析香蕉皮在4℃时比在常温时更快发黑的原因.4℃时香蕉细胞内的液泡膜透性增加,酚胺类物质容易溢出液泡,且在此温度下多酚氧化酶仍然起催化作用.(5)除培育抗病新品种或喷洒化学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外,你认为还可通过什么途径来防治香蕉叶斑病?引入该真菌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难度:0.58真题:1组卷:535.如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下列能正确表示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的情况是D.A、a→d&&&&&& B、b→c&&&&&&& C、c→b&&&&&&& D、d→a(3)图甲中有2个突触,①所指结构的名称是突触小泡.在③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④(用图甲中标号表示)的功能.(4)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10mV.与A情况相比,B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Na+内流量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难度:0.59真题:6组卷:436.大量研究证实,干旱会影响植物激素代谢和生长发育.N0是一种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分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均有诱导作用.某研究小组以玉米幼苗根系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旱对玉米幼苗根系N0的释放及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果说明干旱对玉米幼苗根系释放NO有抑制作用.NO释放增加对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植物在适度干旱环境和正常环境下生长相比,其根系的分布特点以及吸收水分能力的变化是根系分布更深更广,吸水能力更强.(3)植物激素对根系生长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A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所起的作用关系;如图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有哪些?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既能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不同.难度:0.59真题:3组卷:337.如图A、B、C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能量金字塔.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字塔的形式.(2)为什么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在森林中,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固定的能量多,能为较多的消费者提供食物,因此少数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3)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4)图C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何特点?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远低于其他大部分群落中的10%.图C表明分解者所占有的能量远比消费者的多,为什么?浮游植物数量多而寿命短,大量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取食而死亡,其能量杯分解者所利用.难度:0.43真题:2组卷:338.控制哺乳动物的性别对于畜牧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分离精子技术是有效的性别控制方法.例如:牛的X精子的DNA含量比Y精子的高出4%左右,利用这一差异,人们借助特殊仪器将它们分离开来,再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就可培育出所需性别的试管牛(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试管动物技术通常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胚胎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2)图中过程①通常采用体外受精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获能的精子与卵子相遇时,首先发生顶体反应释放出有关的酶直接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有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的封闭作用.(3)胚胎移植时,受体应处于适合的生理状况,此时可利用激素对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此外,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为了确保得到所需性别的试管牛,往往需要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请举出一种对早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的方法(只需写出名称或简要原理).DNA分子杂交技术(利用基因探针鉴定),分析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组型.难度:0.46真题:6组卷:14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17943关于《院志》(园艺研究部分)稿件公示的通知
_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关于《院志》(园艺研究部分)稿件公示的通知
关于《院志》(园艺研究部分)稿件公示的通知
全所职工:
我所撰写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志》(园艺研究部分)已经过三稿初审,经和院院志办公室商定,将相关稿件在我所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5月12日??5月22日),地点在园艺所四楼会议室。请广大职工相互转告,并及时提出意见报到所办。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
2009年5月11日
园艺研究所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的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3月,原为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1959年改称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1960年变更为河南省农科院林果研究所;1962年河南省农科院又变为河南省农科所,作物系内设蔬菜研究组;1963年恢复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系;1965年,园艺系撤销;1975年初,河南省农科院办公室设置蔬菜组;1977年蔬菜组调至林科所,易名蔬菜研究室;1980年与林科所分离由院办代管,并增加果树研究内容,易名为园艺研究室;1983年在园艺研究室的基础上研究所21984121985年底,小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农业经济农业区划研究所林果资源调查课题组相继并入园艺所,园艺所增设植物生理和加工2个研究室;198819901999200032001年,增设花卉草坪和瓜类2个研究室,200720084时有在职职工42人,其中科技人员36人。科技人员中,高级技术职务18人,博士8人,硕士14人。
1985年,园艺所成立了蔬菜种子经营开发门市部,在此基础上,2001年,成立了河南省豫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园艺所控股的股份制企业。5004100
1980年,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成立,挂靠在园艺所,园艺所为理事长单位;同时又是河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1983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省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项目15项。获省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河南省星火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通过国家、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鉴)定蔬菜、西瓜新品种30个,其中国审11个;发表科技论文180多篇,出版科技、科普著作58部。
19801982198519881385643
1624037005010PCR
198330200886334100
14224625101290500
195513961188199351995
主持人:张晓伟;参加人:原玉香、蒋武生、耿建峰、姚秋菊、
----glucoraphaninGRGRglucoraphanin
GSL-ELONGGSL-ALKALK-IndelELONG-Indel41993889416利用温室加代自交和游离小孢子培养进行纯化,获得了富含GR的抗癌保健型花椰菜新种质。
在承担了上述的国家和省有关项目外,还在番茄、辣椒、茄子、大白菜、甘蓝、花椰菜、洋葱、韭菜和萝卜等育种课题中,通过组合配制创造了大量的种质资源。2008年对蔬菜品种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编目工作,在河南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入库保存种质资源2000多份,其中番茄、辣椒和茄子等茄果类蔬菜400多份;大白菜、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和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1500多份;洋葱、韭菜等其它蔬菜200多份。另外,通过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以及杂交组合配制共创建十字花科和茄果类蔬菜新种质材料10000多份,为蔬菜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1811725611143
198820931863321611543270178350390302030
100002000500017834
共获得省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它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获得双单倍体纯系的方法,可在1~2年内获得优良自交系和自交不亲和系,该技术可解决育种周期过长的问题,同时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该研究从1989年开始,到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规模化育种应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层次:
第一阶段()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了大白菜小孢子发育特点、最适小孢子时期、温度预处理及培养基筛选等研究工作。首次对大白菜活体小孢子在自然条件和培养条件下发育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找到了与游离小孢子培养有关的细胞学特征和变化特点,依据小孢子细胞学变化特点,提出了选择适合培养材料的可靠方法,即处于单核晚期和双核早期的小孢子培养时诱导胚的效果最好。此时对应的小孢子形态为圆形。对影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温度预处理,培养基成份,添加物,培养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温处理的最佳选择是35℃条件下处理24小时,合适的培养基成份为基本培养基NLN附加13%的蔗糖。从而建立了培养体系,最高胚状体诱导率达178胚/皿。在国内首创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达到实用化程度。在国内外首次利用该技术育成了大白菜新品种“豫园1号”,1997年通过河南省品审会审定,定名为豫白菜7号。“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应用”研究,199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栗根义主持完成。并在《园艺学报》、《实验生物学报》上发表研究论文3篇。
第二阶段()技术体系建立与完善。
在建立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难诱导基因型诱导率不高,胚状体成苗率低、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困难等问题开展研究。结果为添加0.5~1.0mg/L的活性炭的NLN-13培养基中,小孢子胚的诱导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诱导率最高的为“石绿80”,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3.9倍,并且小孢子膨大分裂较快,诱导形成小孢子胚的时间缩短1~3天。在65rpm振荡培养的条件下小孢子胚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较静置培养条件下提早2~4天。此外,形成的小孢子胚质量较好,子叶形小孢子胚的比例较高。在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中,还发现了一批具有高诱导率的基因型(品种),如豫早1号、热抗白45天和胶白5号,其最高诱导率分别达到258、280、350胚/花蕾,为本课题深入开展该研究以及为其他研究者开展研究提供了良好试材。在胚状体再生成苗方面,选择子叶形胚以B5+6-BA0.2 mg/L +NAA0.02 mg/L+1%琼脂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成苗率可以达到80%以上。在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倍性研究上,对9份基因型来源的共1499株小孢子胚性植株自然成苗后染色体倍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平均单倍体比例为23.3%,二倍体为63.9%,四倍体为12.7%。从规模化生产纯系的角度来讲,由于大白菜小孢子植株自然加倍率较高,对于出胚较多的基因型获得的大批试管苗,可直接移栽,获得纯系种子。对于难诱导基因型产生的少量试管苗,可以先根据保卫细胞大小,或利用倍性分析仪将单倍体和二倍体分开。对单倍体试管苗,用含0.01%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培养1周可使染色体加倍,然后移栽试管苗。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的改进和集成,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纯系的工厂化生产。共接种基因型527个,诱导成功基因型431个,总诱导基因型成功率81.7%,共诱导形成胚状体3.4万枚,最高诱导率达350 胚/皿。获得试管苗2万余株(丛),获得纯系1.3万余份;构建用于分子作图的永久性分离的DH群体4个,最大群体的DH数达751个。大大满足了育种对材料的需求。期间共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第三阶段()利用该技术体系规模化选育大白菜新品种。
利用完善的技术体系,建立了高效的技术平台,进行规模化大白菜新品种的选育研究。每年可生产双单倍体纯系数千个,为育种提供了充足的亲本材料,通过对亲本材料的鉴定,筛选出大批耐抽薹、耐热、抗病等的新材料;还将大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应用到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上,拓展了技术应用范围。
通过小孢子培养,优良纯系亲本杂交,继1997年育成豫园1号以来,又先后选育出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的不同类型大白菜新品种11个。其中豫新1号、5号、6号、55号、58、60号通过国家品审会审(鉴)定12550311324120001586315501新品种先后推广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江苏、安徽、陕西等省,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7111999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此前还得到农业部重点攻关、河南省重点攻关等项目资助。
研究的叶类蔬菜主要包括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先后引进、收集国内外该类蔬菜品种资源1200余份,其中大白菜600份,甘蓝300份,小白菜100份,花椰菜200余份。在大田种植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表现较好的品种资源。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叶类蔬菜中,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和花药培养共诱导形成小孢子胚11867枚。其中接种小白菜72个基因型,有45个诱导成功,诱导成功率占供试材料的62.5%,共获得胚状体6114枚;接种甘蓝220个基因型,109个诱导成功,诱导成功率接近50%,共获得胚状体3025枚;接种花椰菜160个基因型,84个诱导成功,诱导成功率为52.5%,共获得胚状体1858枚。采用双单倍体技术共构建形成用于分子标记的遗传作图群体有:大白菜Y191、Y360、Y531群体3个,DH系的数量分别为243、190和168个;甘蓝C261、C262群体2个,DH系分别为47、374个;小白菜N19、N20群体2个,DH系共290个。
完成了3000余份双单倍体纯系材料的鉴定,对其抗病性、熟性、包球类型、耐热性、耐抽苔性等进行了考查,初步筛选出1000多个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和100余份骨干系。
对来源于甘蓝型油菜、大白菜、花椰菜和青花菜的7份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别与大白菜、花椰菜和青花菜杂交、回交,获得近400份转育材料。转育的不育源育性稳定,其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达100%,多数材料已回交45代,性状开始接近父本系。
利用骨干系及优良自交不亲和系进行杂交,选配杂交组合2350个,通过春、夏、秋三季配合力测定,选育新苗头组合105个,育成新品系34个。育成甘蓝新品种有豫生1~5号,豫甘1~4号;花椰菜有豫雪45、豫雪50、豫雪55、豫雪60。有5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品审会审(鉴)定,豫生1号甘蓝2001年通过河南省品审会审定,豫生早熟牛心和豫生4号甘蓝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通过甘蓝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豫新58大白菜2007年山东省通过品审会审定,新绿2号大白菜2008年通过国家鉴定。发表研究论文8篇。主编了《白菜甘蓝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早熟春甘蓝新品种豫生1号的选育与应用”,200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人张晓伟。
3.芸苔属蔬菜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科院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张晓伟;参加人:原玉香、蒋武生、耿建峰、韩永平、姚秋菊
该研究分别获得国家“863”计划、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和河南省农科院专项课题资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大白菜、小白菜等芸苔属蔬菜的种质资源多样性、遗传图谱以及抗病性、耐抽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在大白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上,利用SSR标记技术对24个大白菜骨干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选取10对具多态性的SSR引物对24个大白菜纯系亲本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将其划分为4个类群,即早熟大白菜类;中晚熟、叠抱大白菜类;耐热、光叶大白菜类;变化较大,绒毛多较耐抽薹大白菜类。在此基础上,对121个DH纯系进行了基于SSR和SRAP的标记分析,为构建大白菜核心种质库奠定了基础。
在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上,分别利用DH群体构建了大白菜、小白菜的遗传图谱。首先构建了包括186个AFLP标记的大白菜遗传图谱框架图,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887.8cM(厘摩),平均图距4.47cM。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标记的种类和数量,重新构建了包含452个标记的大白菜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1272cM,平均图距2.8 c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为24-64个,长度为108172cM,平均图距为1.983.56 cM之间。该连锁图谱包括139个SRAP标记、68个SSR标记、230个AFLP标记、6个STS标记、4个ESTP标记、3个形态标记、1个SCAR标记和1个CAPS标记。并且通过增加SSR等锚定标记使得新构建的连锁图与国际上公认的参照图对应。对“绿暑”构建的112个DH株系,应用SRAP、SSR、RAPD和ISSR四种分子标记构建了包含186标记的小白菜(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1116.9 cM,包括114个SRAP、33个SSR、24个RAPD和15个ISSR标记,每个连锁群的长度在30.3165.8 cM,平均标记间距6.0 cM。图谱的构建为进一步的基因和QTL的连锁群或染色体定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和《J. AMER. SOC. HORT. SCI》等杂志上。
在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定位方面,主要开展了大白菜TuMV抗性、耐抽薹性及矿质元素积累等性状和小白菜的品质性状标记及定位工作。在大白菜定位方面,通过苗期人工接种TuMV-C4株系对来自抗病亲本Y195-93和感病亲本Y177-12的DH群体的TuMV抗性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A3、A4和A6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5%~21.9%之间,3个QTLs可解释40.0%的表型总变异。其中位于A4上命名为Tu-2的QTL解释的表型变异最高为21.9%。在抽苔开花方面,利用大白菜DH群体定位了4个抽苔相关的QTLs,之后,又利用相同的群体通过3年2点检测到13个控制抽苔的bt-QTLs和11个控制开花ft-QTLs。在矿质元素积累方面,分别分析了Zn过量和Zn胁迫等条件下的Na,Mg,P,Al,Fe,Mn,Zn 和Sr含量的变异,共检测到10个QTLs,分别解释11.1%~17.1%的表型变异。在小白菜定位方面,利用已构建的包括186个分子标记的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对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粗纤维和干物质含量以及叶片、叶柄重比值6个品质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控制可溶性蛋白的QTLs 2个,控制干物质的QTLs 3个,控制叶片、叶柄重比的QTLs 4个,未得到控制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粗纤维的QTL。还对相对电导率和冷害指数2个耐寒相关性状进行了QTL 分析,检测到4个控制相对电导率的QTLs,7个控制冷害指数的QTLs。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园艺学报》和《Plant soil》等杂志上。
在特异性状的分子标记与基础研究方面。利用抽苔开花时间差异大的白菜类蔬菜材料,从开花时间的关键基因FLC入手,通过对基因序列变异分析开发了BrFLC1基因的CAPS标记G-Mva I,该标记已用于白菜类蔬菜的晚抽苔性辅助育种。研究发现,BrFLC1基因的的剪接位点G-A突变改变了正常的剪接方式,使其转录本发生改变,产生了不正常的转录本,观察到4种选择性剪接方式,并发现在突变为A的材料中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剪接方式。由此推测G-A突变后基因失去了正常的延迟开花的功能。该发现将促进对抽苔开花分子机制的理解。开发了检测剪接位点突变的CAPS标记FLC1-Mva I,并对该位点与抽苔的相关性在自然群体和DH群体中进行了分析,发现BrFLC1剪接变异与抽苔时间显著相关,绝大多数晚抽苔材料对应于剪接位点为G的基因型,而绝大多数早抽苔材料对应于突变为A的基因,为抽苔开花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园艺学报》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
634523331990419911.951991650088-21199422345198919921993
513794~57328MS
NTH3%1148271.9%397504663720100010968489682006
×24686-4401986
315~2510~1515~20
1812~165560cm2000PH6.5~7.05000501003156~7BT500~8002000
3725~875055cm240012155~61
541~104550cm2900~3000121554~51
50625~7204050cm330012BT
41112416.6%109.1%1142.4/
10363050221017.5%33.7%17355.2360525460450425420%23.8%26.83193315“反季节大白菜新品种豫早1号、豫园50的选育与应用”,2005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张晓伟。
2.优质丰产抗病大白菜新品种豫新60、豫新6号的中试与示范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张晓伟;参加人:耿建峰、蒋武生、原玉香、韩永平、姚秋菊
该项目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主持,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省百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河南省西峡县原种场为协作单位。针对两个优良大白菜新品种豫新60(早熟品种)、豫新6号(中晚熟品种),开展了播种时期、栽培密度、栽培技术、配量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通过研究建立了豫新60、豫新6号两个大白菜品种的实用、可靠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豫新6号:河南省8月12~16高垄直播,株行距为55×60cm,每亩定植2000株。适宜酸碱度为微酸性至中性(PH6.5~7.0)的沙壤土及轻粘壤土,前茬为非同科作物,土壤疏松肥沃。亩施期厩肥5000公斤左右,磷酸二胺或复合肥5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在莲座前期、包心始期、包心中期追施尿素3次,每次每亩15公斤;依天气情况浇水6~7次,保持地面见干见湿;结合中耕锄草,采用毒饵诱杀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使用生物农药BT500~800倍液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使用抗蚜威2000倍液防治蚜虫;适时采收上市或冬贮。
豫新60:7月25日~8月7日高垄直播,株行距为50×55cm,亩定植2400株。适宜土壤类型及要求同豫新6号。亩施厩肥种类及数量同豫新6号;在莲座后期、包心中期追施尿素2次,每次每亩15公斤;依天气情况及土壤湿度浇水5~6次;及时防治杂草,防治虫害方法同豫新6号。
通过研究建立了两个品种的优质高产杂交制种技术体系
针对豫新60、豫新6号两个品种的亲本特点及开花习性,研究建立了杂交良种优质、高产生产技术,即双亲比例1:1~1:2,适时同期播种或错期播种;抽苔期进行植株调整保证花期相遇,人工放蜂传粉;及时进行根外追肥等。将该技术大面积应用于济源等制种基地,使两个品种单产比原来提高16.6%~109.1%,种子单产最高的豫新6号达142.4公斤/亩。
在濮阳、安阳、驻马店、郑州等地建立10亩高产样板25个,30亩和50亩示范方分别16个、10个。样板田和示范方单产在原有水平上提高21.42%~22.96%,分别为豫新6号6418.8公斤、豫新60为5244.5公斤。在2007年10月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现场考察及测产中(安阳点),豫新60平均亩产6321.65公斤。举办培训班、现场会35次,培训技术人员及菜农45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6000多份。以各示范点为中心,示范区发展大白菜面积21万亩,使大白菜单产较原来提高20%以上,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参加编著出版了《大白菜育种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理论与检测技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4篇。“优质丰产抗病大白菜新品种豫
新60、豫新6号的选育及应用”,2008年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主持人原玉香。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起止年限: 年
主持人:卢翠乔、吴丁;参加人:蒋武生、杨延明、瞿业珍、何爱珍等
以黄瓜、甜椒、番茄、茄子和小麦为试材,采用室内溶液培养法、沙基培养法、田间筛选法和仪器分析法等方法,对苗期抗盐生理特性、抗盐生理指标和品种鉴定筛选、抗盐机理、盐渍低产田增产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
1.通过对小麦叶片气孔数目和保卫细胞面积进行研究,发现有四种变化类型:Ⅰ、气孔数目增多,保卫细胞增大型;Ⅱ、气孔数目稳定,保卫细胞增大型;Ⅲ、气孔数目减少,保卫细胞增大型;Ⅳ、气孔数目增多,保卫细胞面积减小型。
2.根据作物品种在不同浓度盐渍胁迫下的发芽情况,提出了“抗盐陡度值”的新概念,它是表示植物幼龄期抗盐程度的重要指标。
3.盐度不同,对黄瓜、番茄、茄子、甜椒的根系发育量均有明显影响。在低盐度下,对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在高盐度下,根系的正常生理代谢受阻,生长受抑,质地变硬,老化坏死。
4.盐浓度在0.6%以上时,幼苗期均受盐渍胁迫,导致光合同化产物呈现严重减少的趋势,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各品种均随盐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例如早丰番茄在0.6%盐度下,株高生长量为对照的70%,在0.9%盐度下,株高生长量仅为对照的8%。
5.随着盐度的增加,盐渍对细胞膜造成损伤,电解质大量外渗,细胞膜透性加大。各品种间膜透性的增加幅度不同,测定膜透性的电导率,是鉴定品种抗盐性的重要指标。
6.在盐胁迫下,不同抗性茄子品种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变化剧烈。抗盐品种“早青”茄在1.8%盐度下脯氨酸含量是对照的25.4倍,耐盐品种“晚紫”茄是对照的11.8倍,叶片脯氨酸含量的高低可作为蔬菜品种抗盐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7.在植物抗盐机理上,发现小麦钠离子在细胞内的分布不同。不抗盐品种吸收的钠离子多集中于原生质中,抗盐性强的品种多集中于液泡中,有利于渗透吸水;研究出在液泡中分离钠离子并定量测定的新方法。
该研究撰写论文9篇,分别发表在《河南科学》、《河南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和汇入《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会议论文汇编》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种子生理的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起止年限: 年
主持人:卢翠乔、吴丁;参加人:蒋武生、杨延明、张海旺、瞿业珍、何爱珍等
采取室内、田间和现代仪器鉴定法对种子萌发的代谢机理、调控技术,种子的细胞学特征,种子纯度鉴定的现代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确立了种子真实性及纯度的电泳鉴定技术。主要结果如下:
1.种子活力和萌发生理研究:PEG10PEG20%PEG60004ab21%10%20%PEG6000PEG123ATP4010-10/612ATP20ATPPEGATP
2.种子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
瓜菜品种繁多,大量推广的品种缺乏细胞学的观察,影响着育种工作、种子销售工作和农业生产。本研究首次对长春密剌、夏丰、8113、津研5号和津研6号5个黄瓜品种,早魁、特瑞皮克、强力米寿、郑番2号4个番茄品种和豫甜1号甜瓜品种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确定了每对染色体的类型,绘出了每个品种的核型模式图。根据每对染色体测定的数据,确定了每个品种的染色体组型公式。
3.种子真实性及纯度的电泳鉴定技术
第三节& 果树研究
河南省农科院的果树研究,始于1959年的建院初期,后因机构几经变更,果树研究成效甚微。1983年园艺所正式成立,果树研究步入了正规,主要开展了果树资源调查和果树区划、苹果、葡萄、草莓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共承担省科技项目1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出版科技著作17部,发表论文40余篇。
一、果树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科委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杨庆山;参加人:郭青萌、马香莲、孟月娥、李保全、王文华
经过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河南省的果树资源,澄清了栽培、野生、珍稀树种的分布数量、品质和产量状况。河南省果树有15个科、29个属、143个种和变种。其中栽培果树有11个科,21个属,26个种,1500余个品种,1247亿株,371万多亩,年产果品4.8~6.8亿公斤;野生果树资源有15个科,29个属,123个种和变种;名、特、珍、稀果树资源约30余种。并对其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价值进行了科学评价。
区划报告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果树生产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河南省发展果树生产的优势、潜力,从宏观经济方面提出了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建设果品商品生产基地的意见,阐明了发展果树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找到了不同地区发展果树生产的有利条件、限制因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合理调整果树生产的结构、布局以及促进河南省果树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河南的自然条件和果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将全省划分为以下六个果树区:
1. 豫西温凉、干旱、浅山丘陵区,适宜苹果、核桃、山楂等种植;
2. 豫西干旱、少雨、黄土丘陵区,适宜柿、葡萄、核桃等种植;
3. 豫北夏湿、冬冷、太行山麓区,适宜苹果、核桃、山楂等种植;
4. 豫东、豫北春旱、易涝、沙壤区,适宜枣、葡萄、梨等种植;
5. 淮北暖温、易涝、平原区,适宜罐用桃、梨等种植;
6. 豫南暖热、多雨、浅山丘陵河滩区,适宜板粟、猕猴桃等种植。
此项研究198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果树栽培技术研究
(一)果树根际营养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林业部
起止时间:年
主持人:卢翠乔
本研究以国光、青香焦苹果,玫瑰香、黑汉、白鸡心葡萄为试材,在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于树体根际分别施入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的肥料,然后系统地研究各种处理对果实品质和同化器官的影响。首次发现施用苹果枝木灰者效果最佳,果树叶片显著增厚,叶片的栅状组织致密,细胞内叶绿体数量增多,叶脉增多,输导组织发达,有利于同化产物的运输和积累,百果重较对照提高13.39%,含糖量提高11.3%,维生素C含量提高37.17%,苹果酸含量提高15.58%,总产量最高,叶片生活力强,落叶速度慢,抗病力强。本研究为果园追肥种类的选择、用量和施肥适期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短枝型苹果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来源:农业部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杨庆山;参加人:郭青萌、马香莲、孟月娥、李保全、王文华、王东升
苹果短枝型品种,是普通型乔化品种突变形成的新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其突变株率仅有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
年承担了农业部“短枝型苹果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全省主要苹果产区,采取群众选报和科技人员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短枝型苹果品种进行了调查,选出了8个短枝型单系,同时还引进了20个短枝型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在选出的8个单系中,焦作短枝富士、灵宝短枝青香蕉两个品种,其品质极优,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了普通型品种。经专家鉴定,可在省内外推广应用。该成果1993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以后,又引进世界著名的超红、艳红、魁红、银红、奥查金、短枝红富士等30个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开发。主要进行了矿质营养季节性变化规律、年周期变化规律、幼树和成年树的矿质营养状况、整形修剪技术、促花技术、花果管理等研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近10万亩,还支援安徽、山西、宁夏等省区数十万株优质苗木。“短枝型苹果矿质营养特性及早果丰产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199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结合课题研究,先后又引进了藤牧1号、嘎啦、新世界、芭蕾系品种、红将军、美八、短枝红富士等10余个苹果新品种,并对其品种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
(三)沙区葡萄优质丰产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科委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杨庆山;参加人:马香莲、徐小利、孟月娥、王鹏
该项研究属“六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品种、育苗、建园、优质、丰产、增糖、病虫害防治、架形、果汁保鲜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配套技术等。通过研究,摸清了有效积温是插条生长的必备条件之一,为基础研究的新突破;茎段组织培养是一项先进的快繁技术;适时采收是优势丰产的关键。通过研究,筛选出防治白腐病的大富丹、防治霜霉病的杀毒矾,对葡萄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黄腐酸、助壮素首次在河南应用;地膜覆盖,直插建园、无架栽培研究国内领先;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配套技术为国内首创。该项研究为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中低产地区治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沙区葡萄商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13亩试验,推广面积2.0万亩。198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鲜食葡萄新品种引进示范及优质丰产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委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禹兆年;参加人:周翔陆、徐小利、王鹏
经过论证,将课题分解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快速育苗技术、庭院栽培技术、老葡萄园更新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贮藏加工8个部分。经过三年多的研究,筛选出乍娜、高墨、巨峰、黑奥林、先锋、红瑞宝、大宝7个品种为全省的主栽品种,并对二次果的利用进行了探讨;对架式和修剪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标准;初步完成了快速育苗、病虫害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贮藏加工研究,实现了一年壮苗、二年丰产、三年亩产1500公斤的技术指标。项目组在全省推广新品种1.2万亩,庭院葡萄11万户,改造老葡萄园2000多亩。项目于1990年通过了鉴定,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草莓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及不同类型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王鹏;参加人:周翔陆、刘彦彬、刘焕晨
该项研究系中日合作研究项目。1994年院选派项目主持人王鹏赴日本三重县农技中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合作研究,1995年5~8月邀请日本三重县农技术中心草莓专家田中一久先生来园艺所,针对草莓花芽分化、花期控氮、营养钵育苗等关键技术进行合作研究。该项目历经6年,先后引进了大果型草莓新品种全明星、欧州1号、丰香、女峰等10余个良种,繁育优质草莓苗数百万株,对河南省草莓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关键作用,大果型新品种覆盖率90%以上。其次,由于采用了营养钵育苗、育苗控氮促进花芽分化、9月定植、10月下旬扣棚膜等技术,使草莓的上市时间提前到当年12月份,实现了春节供应市场的目标。该项目于199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优势产区优质葡萄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农业部
起止年限:2007年
主持人:王鹏;参加人:王东升、吕中伟、许领军
针对河南省葡萄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避雨栽培、促进花芽分化、减少农药使用量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搭建避雨棚可明显减轻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喷施农药次数由过去的每年10~14遍减少到4~6遍,使葡萄无公害生产成为可能。
(七)葡萄新品种引进及避雨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起止年限:2008年
主持人:王鹏;参加人:王东升、吕中伟、许领军
项目组共引进13个葡萄新品种,通过田间比较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合河南气候条件的美人指、森田尼无核、维多利亚、红提4个品种。针对美人指、红提葡萄栽培中存在的病害严重,烂叶烂果,丰产不丰收等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研究,采取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搭建避雨棚、果实套袋、地膜覆盖的三隔离技术,使美人指和红提葡萄的好果率由过去的30%左右提高到90% 以上,品质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对改变河南省葡萄的栽培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河南周边省份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前景。该研究2008年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
撰写的“美人指葡萄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500亩美人指葡萄优质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因素分析”、“河南省红提葡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论文在《果农之友》上发表;“美人指葡萄的避雨栽培技术”在《落叶果树》上发表。
三、果树示范推广
(一)果树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
项目来源:自选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王鹏;参加人:王东升、吕中伟、赵爱琴
园艺所果树新品种试验场始建于2000年,是河南省唯一集优良品种培育、引进、试验、生产、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试验场占地面积100亩,示范面积约30亩。现有葡萄、梨、桃、苹果、甜柿、突尼斯软籽石榴、李子、山楂等10大树种共计118个优良品种,全部采用最新栽培模式、最新的栽培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可向果农集中展示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栽培形式桃为细长主干形、V字形、开心形;葡萄为单篱架、双篱架、避雨栽培;石榴有纺缍形等。主要向果农展示最前沿的栽培模式,供果农参观学习。建场以来,共接待各地农民5000余人,省科技厅、农业厅、院领导及各处所领导多次到场指导工作。推广新品种苗木上百万株,技术辐射河南、新疆、山东、安徽、湖北、云南、河北等地。
(二)桃树速丰高效栽培技术
项目来源:自选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王鹏;参加人:王东升、吕中伟、赵爱琴
鲜桃果汁多味美,芳香诱人,而且色泽艳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民间神话广传为“仙果”,并作为吉祥物,被誉为“寿桃”。 园艺所先后引进早、中、晚熟桃品种50余个,引进和自主研发结合,在河南省率先开展桃主干形快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了当年栽培,当年成形成花,二年亩产1150公斤,三年亩产2500余公斤的新型栽培模式,每年都有数百果农前来参观,对促进河南省桃树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3月中下旬栽植,株、行距1×2m,栽前挖深、宽各为60厘米的定植沟,每亩施优质烘干鸡粪4000公斤、过磷酸钙150公斤,土肥混合后填入沟内,灌水沉实。选优质壮苗定植,定植后浇足水,覆盖地膜,不定干,按细长主干形模式整形。
2 、土肥水管理
定植当年5~6月份追施尿素,每株施50克,每月追施3次;7月上旬株施氮、磷、钾复合肥或磷酸钾50克,施肥后浇水或雨后追施。为促进生长和花芽形成,于6月底前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0.3%尿素;7月份以后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结果树当年施基肥,每亩施入优质烘干鸡粪1500公斤,并混施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15公斤为防止发生黄叶病加入硫酸亚铁15公斤。萌芽前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开花后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果实硬核期每亩施入多元复合肥25公斤。为了提高果实品质和防止出现缺钙果,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 或氨基酸钙肥等。施肥后或干旱时灌水,果树成熟前切忌灌大水,以免降低品质,大雨过后及时排水。
3、整形修剪
采用细长主干形整枝,栽植后不定干,任其萌发抽枝,保留顶芽向上生长,为使其笔直向上,应在一旁插根竹杆,当新梢长到30厘米时用细麻绳将其绑缚在竹杆上,以后每长30厘米绑一次。当侧枝长到25厘米左右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枝条基部旋转,使其轻微扭伤,枝头向下耷拉,新长的枝条与主干成90度角,从而达到开张角度、控制生长、促使成花的目的。冬季修剪采用长枝修剪法,以疏为主,轻剪长放,对果枝一律不短剪。留下的果枝在主干上排列均匀,互不交叉、互不重叠,二年生枝原则上一律疏除。春季萌芽后抹除过多的主干萌芽,对背上芽以及侧生无花的过密芽也要抹除。果实座果后疏除无果枝。果实采收后及时疏除密生枝和旺长枝,尤其是上部旺枝,从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危害。理想的树形是上小下大、上细下粗,呈锥状。
4、花果管理
该品种座果率高,果实生长期短,为了增加单果重应严格疏果,一般每枝保留5~6个果实。
5、病虫害防治
萌芽前,全园喷5度石硫合剂,防治越冬病虫害。蚜虫发生期叶面喷10%吡虫啉1000倍加2.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蚜虫,采果后根据天气和红蜘蛛发生情况喷20%哒螨灵1500倍液。
撰写论文8篇,分别在《中国果树》、《西北园艺》、《山西果树》等刊物上发表。
(三)突尼斯软籽石榴栽培技术
项目来源:自选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王鹏;参加人:王东升、吕中伟、赵爱琴
突尼斯软籽石榴原产突尼斯。1986年河南省林业厅引进,荥阳市林科所试种。由于冬季易受冻害,多年不见挂果,因此未受到重视。1990年荥阳市高村镇林站一姓陈的技术员,经枝条扦插,经精心管理,开花结果发现其籽粒特软,品质极优。因冻害严重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发展。2000年以来,园艺所开展了该品种栽培技术研究,解决了种植难题,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目前,荥阳市高村镇发展到1.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约4500 亩。
通过对突尼斯石榴生长规律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栽培技术:
在郑州地区以清明节前后为最佳定植时间。即苗木芽眼开始萌发时。定植前挖60厘米见方的坑,每坑施农家土杂肥50公斤,三元复合肥1.0公斤。土肥充分混合后灌大水沉实。苗木选用1年生扦插苗,苗高70厘米,地径粗0.6厘米,行株距3×2米,亩栽111株。栽后浇压根水,封细碎干土后用地膜覆盖树盘。栽后不定干。
2.土肥水管理&
幼树扩穴深翻,成龄树全园深翻,深度30~50厘米在留足1米宽营养带的前提下,第1~2年行间可套种花生、蔬菜等低秆作物。从第3年起行间不再间作套种。施基肥以采果后落叶前为宜,一般结果树每亩施入优质烘干鸡粪1500~2000公斤为宜。结果树追肥每年3次,第一次是花前,株施优质尿素0.5公斤,第二次是幼果膨大期,株施三元复合肥1.5公斤,第三次是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株施p、k肥1.5公斤。全年浇水3次,第一次是萌芽前,第二次是果实膨大期,第三次是越冬前浇封冻水。雨后及时排水,尽量减少因涝害造成的损失。
3.整形修剪
树形宜采用二或三主干自然开心形。幼树修剪以选择培养骨干枝为主,扩大树冠,及时抹除萌蘖。结果树修剪,以疏除干枯病虫枝、细弱枝、重叠枝为主,注意培养健壮结果枝组,重点留春梢,适当留夏梢,抹除秋梢。突尼斯软籽石榴枝条绵软,自然卷曲下垂,骨干枝不易培养,所以修剪时切忌修剪过重,注意保护培养大中骨干枝,郑州地区最好在春天气温回升后进行修剪。突尼斯软籽石榴伤口愈合能力差,修剪时应注意保护大伤口,更忌冬季造成大伤口。春天除修剪外,应及时进行抹芽。主要抹除剪口芽、背上芽等。修剪的重点应放在夏、秋两季,及时疏除背上枝、徒长枝、重叠枝,同时通过拉枝、扭枝等方法调整枝条的生长方位,达到通风透光、平衡树势、稳产丰产的目的。
4.花果管理
突尼斯软籽石榴建园,须配置授粉品种,其比例以5~8:1为宜。花期园内放蜂,可有效提高座果率。每200~250株树放置一箱蜂(约1.5~2万头蜂)。花期及时疏掉钟状花(即尖屁股花),保留筒状花(即圆屁股花)。疏掉全部三次花、细长枝梢头花和过于密集的花,疏花越早越有利于座果。疏果在幼果座稳时进行。多留头茬果,选留二茬果,疏掉三茬果,大枝壮枝多留果,细枝、弱枝少留果。一般每200~250片叶留一个果。
5.病虫害防治
发芽前喷3~5Be石硫合剂,防治桃蛀螟和桃小食心虫等蛀果害虫, 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用棉球蘸50%杀螟松或90%敌百虫500~800倍溶液,塞入萼筒内,其防治率可达95%以上;6月中旬至8月下旬,每隔15~20天喷一次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可有效防治石榴干腐病、褐斑病等真菌病害。
撰写论文“突尼斯软粒石榴在郑州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在2008年《中国南方果树》上发表。
第四节&& 设施园艺研究
设施园艺研究主要开展设施园艺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设施专用型新品种选育及推广、设施栽培障碍克服与无农药栽培、珍稀特种蔬菜引进和示范等研究。
“十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农业部“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农科院重点课题及其科研发展专项资金等科研项目11项,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审(鉴)定新品种4个;主编出版著作5部,发表相关论文14篇。
一、设施蔬菜麦秸有机基质无土栽培高产技术试验与示范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主持人:王晋华;参加人:赵肖斌、荆艳彩、张国强等
起止年限:年
本项目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年),还承担了河南省农科院重点课题“优质高效设施蔬菜关键技术的研究”()。首次研制农业废弃物-小麦秸秆为无土栽培有机基质,创建1套新型麦秸有机基质无土栽培高产技术体系。与其它无土栽培方式相比成本降低5.1~21.6倍;产量比土壤栽培增加1.68倍;产品风味浓、品质佳;基质来源广泛、低廉;管理技术简单化、“傻瓜化”。年累计示范推广应用面积8886.6亩的棚室,创社会经济效益1.75亿元。发表相关论文1篇,“麦秸有机基质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获2007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王晋华。
二、设施专用型优质番茄品种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项目来源:农业部、河南省科技厅
主持人:王晋华、詹玉丝;参加人:赵肖斌、张国强等
起止年限:年
该项目系农业部“948”项目(年),并得到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荷兰番茄、辣椒优质品质资源的引进与筛选利用”(年)的资助。分别从日本、荷兰、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引进优良品种资源220余份,选育目标自交系82个;研究出1一套耐低温、耐弱光、多抗、耐储运等目标性状综合鉴定方法;培育出番茄杂93-15、樱红1号、樱红2号、樱黄3号不同类型番茄新品种4个。其中番茄杂93-15,2001年通过河南省品审会审定。樱红1号、樱红2号,2008年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
番茄杂93-15(粉88-2-4-2-1×粉78-1-12-4-3),自封顶类型。果粉红色、圆形、不易裂果、畸形果率低,平均单果重193.7克,肉厚、质沙、味酸甜适中;抗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一般产量5000~7000公斤/亩。适宜河南春秋露地栽培和早春、秋冬设施栽培,每亩栽种4400株左右。
樱红1号樱桃番茄:母本来自荷兰樱桃红,父本来自日本品种ペペ。无限生长型,极早熟。单穗座果30~50个,单果重15~20克,圆球形,糖度9~10度,口感佳,风味浓,果色鲜红亮丽,平均产量3000~3500公斤/亩,高抗病毒病、枯萎病,抗根结线虫病,耐青枯病。适宜于河南露地、设施栽培早春茬、秋延后、秋冬茬、冬春茬栽培和全国大部分地区露地和设施栽培。每亩栽培密度3000~4500株。
樱红2号:母本来自台湾樱桃番茄朱蜜,父本来自日本樱桃ココ。无限生长型,生长势强,早熟。单穗座果20~40个,单果重20~25克,扁圆形。糖度9~10度,果色深红、亮丽,商品果率高。平均产量3000~3500公斤/亩。高抗病毒病、枯萎病;抗根结线虫病;耐青枯病。适栽区域同樱红1号。
樱红1号、樱红2号,均为河南省首批育成樱桃番茄新品种,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46.8?/?、51.8?/?,比对照台湾圣女增加168.97%、197.70%,在同类品种中遥居首位。
本研究发表相关论文5篇。
三、茄果类蔬菜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模式研究及其专用品种选育
项目来源:河南省农科院
主持人:王晋华;参加人:赵肖斌等
起止年限:年
研究蔬菜绿色食品(A级)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并标准化,形成1套蔬菜绿色食品(A级)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大量收集和引进国内外番茄、茄子种质资源基础上,对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进行定向筛选和创新,培育出8个不同类型(圆茄、棒茄、绿茄)茄子杂交种:(博杂1号、博杂2号、博杂3号、博杂4号、博杂5号、博杂6号、博杂7号、博杂8号)。其中,博杂1号-巨圆茄通过2007年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
博杂1号巨园茄,母本是河北省地方品种优异单株经三代自交纯化而成的自交系S53,父本为陕西省地方品种紫罐茄优良变异单株经四代自交纯化而成的自交系S64。2002年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年组合试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该品种表现优良。每亩平均产量5500公斤左右,比对照茄杂1号增产24.8%~33.7%,平均单果重达750克;高抗病毒病、抗褐纹病和绵疫病,明显优于其它品种;果皮紫黑油亮,肉质洁白细腻,不易褐变,味甜口感好,商品性、内在品质俱佳。
研究了其无公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河南中部早春茬10月~1月育苗,苗龄90~100天;秋延后6月上中旬育苗,苗龄30~40天,8~9片真叶,带花蕾定植。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公斤或复合配方肥120公斤。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株行距50×70厘米,每亩栽2000株左右。加强肥水管理。门茄座果后,每隔10~15天左右随水施肥1次(每亩用20公斤复合肥或配方肥);每间隔4~5天浇一次水,保持地面湿润。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打杈,通风透光。在温度≤15℃、≥35℃开花时用防落素40mg.L-1溶液蘸花或番茄灵40 mg.L-1喷花保果。适宜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
制定了新型杂交制种技术。采用特殊的茄子花粉保鲜技术,使茄子花粉在常温下生命力由2~3天延长到30天,比其它茄子杂交制种技术降低成本15%。
“丰产、抗病、超大果型博杂1号-巨圆茄的培育与示范”2008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人是王晋华。发表相关论文2篇。
四、优质、高效设施栽培珍稀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
项目来源:河南省农科院
主持人:王晋华;参加人:赵肖斌、荆艳彩、张国强等
起止年限:年
本项目得到河南省农科院“优质、高效设施蔬菜关键技术的研究” 重点课题资助。从国内外收集并引进珍稀特种蔬菜新品种,如:菊花脑、紫背天葵、芦蒿、四棱豆、马兰、大叶枸杞、鱼腥草、十香菜、樱桃萝卜、九层塔、大叶荠菜、根芹、球茎茴香、紫苏、番杏、黄秋葵、红秋葵、京水菜、革命菜、白地瓜等50余个,分别进行引种与栽培试验,示范推广特种蔬菜新品种15个,提高设施栽培效益100~150%。主编出版相关著作5部。
五、蔬菜安全、优质、高效设施栽培障碍克服技术体系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农科院
主持人:王晋华;参加人:赵肖斌、米国全、程志芳
起止年限:年
该研究系河南省农科院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针对设施蔬菜栽培存在着连作障碍、品种障碍、安全障碍、优质障碍、病虫害障碍、效益障碍等问题,开展研究。制定了克服设施栽培连作障碍措施,选育耐低温、耐弱光、耐湿、耐病、耐储运设施栽培番茄、茄子专用品种;通过光合代谢产物探索设施栽培蔬菜产品优质化技术;结合无农药栽培模式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创建两套(番茄、茄子)安全、优质、高效设施蔬菜栽培障碍克服技术体系,其产品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NY/T 655-2002 绿色食品 茄果类蔬菜》。即(番茄维生素C(mg/100g≥12,可溶性固体物/(%)≥4,总酸/(%)≤5,亚硝酸盐(NO²& ≤2),产量提高20%~3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0%。发表相关论文5篇。
103001002011
&&& 11~41%4%~30%1980
理,为木本植物科学施用营养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1981年以来在新郑、郑州郊区等地对大面积缺镁的泡桐和缺铁的杨树进行缺素症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525100%Co601989
326露地覆膜留床越冬(-10℃)处理效果最佳,每平方米花枝数量提高1倍
项目来源:河南省农科院
起至年限:年
主持人:孟月娥;参加人:赵秀山、王慧娟、汤振兴、胡继光
重点项目166115205213735282
项目来源: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科院
起至年限:年
主持人:孟月娥;参加人:赵秀山、王慧娟、李艳敏、张强、王利民等
2003901012008
引进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N 0.75P 1.055015050
总结出金叶银槭2000 mg? L-1IBANAA76.7金叶复叶槭以3721 100 mg? L-1GGR 200 mg? L-1;而粉叶复叶槭、紫叶红栌扦插成活率较低,主要是以复叶槭和红栌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
PODITS99.9%99.5%99.1%
5WPMKT396.8%IBA11906-BA+NAA2.3183.3+WPM6-BA+NAA2.093.366.7MS6-BA3.0390
项目来源: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科技厅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孟月娥;参加人:赵秀山、王慧娟、张强、李艳敏等
30蝴蝶兰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Knudson C培养基,附加激素6-BA和NAA,增殖系数平均达到了5倍;MS101/2MS299010000
八千代椿”、“花王”、“海黄”等牡丹141.5~2.5,50%2
木本观赏植物克隆苗无糖培养及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孟月娥;参加人:赵秀山、李艳敏、张强、王利民、王慧娟
CO23~4KH2PO460移栽环境因子试验,表明,移栽环境湿度不宜超过80%、温度22~25℃、CO2浓度以1300ppm时最佳,适宜的光照时间为16小时/天,而金叶复叶槭适宜的光照时间为12 小时/天;以蛭石为移栽基质可以解决移栽中的污染问题,最佳的移栽基质是草炭和蛭石的混合基质;扦插繁殖试验的结果表明,樱花顶部茎段使用IBA600ppm溶液蘸茎段基部,中下部茎段使用IBA和NAA各200ppm的混合溶液蘸茎段基部,生根率均达到100%,其中中下部茎段平均根数多,根生长最快。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起止年限:2008年
主持人:张强;参加人:孟月娥,李艳敏,赵秀山,王慧娟
PCRF3’5’HF3’HPCR1,3,5-POMTcDNAPCRLFYLFY15834 RolCRNAase
开展西瓜、甜瓜研究以来,共承担省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15项,获省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审定通过西瓜品种7个,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编著科普著作6部,西瓜、甜瓜品种推广应用面积100多万亩,创造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1年开始进行西瓜甜瓜品种资源整理与研究,从新疆、甘肃、海南引进西瓜、甜瓜品种资源30余份,从国外引进品种资源10余份。之后通过不同途径引进了大批西甜瓜品种资源。通过河南、海南异地种植,鉴定了品种资源的熟性、果色、分枝、抗病等生物学性状,测定了不同品种的糖度。对2307735236157对部分甜瓜资源进行鉴定432815对国内外一些有优异性状西瓜甜瓜品种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部分新的种质资源。完成了品种资源的分类、编目和综合性状测定工作,目前共入库保存西瓜种质资源材料300多份,甜瓜材料150余份。
该研究为河南省农科院专项资金项目,之后得到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重点项目的支持。主要采用当地选育与南繁加代相结合、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开展西瓜、甜瓜不同优异性状种质资源转育、优良新品种选育,选育出西瓜雌性系和甜瓜单性花等具有各种优异性状种质资源8个,筛选出42份中心含糖量超过12%的西瓜种质材料、10个优良自交系,6发表科技论文4篇。了“中华拳王”、“翠玉无籽”、“无籽12号”、“天骄”、“ 凯旋”、“黑帝”和“玉宝”等系列西瓜新品种,均通过河南品审会审定。
1.“中华拳王”(HN-18×AM-19),为少籽大果型西瓜品种,于2002年、2003年参加河南省西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3544公斤、3867.3公斤,比对照庆发8号分别增产18.1%,26.8%,分别居参试品种第4位、2位;2004年参加河南省西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65.0公斤,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8.2%。200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2.“翠玉无籽”(SB-1×RB)系中晚熟无籽西瓜品种。2001、2002年参加河南省区域,2003年参加山西省无籽西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76公斤,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11.8%,果实中心含糖10.5%。2006年通过山西省品审会审定。
3.“天骄”(YB-7×ZJ-4)为早熟西瓜品种。2004年、2005年参加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2925.1公斤、2053.5公斤,比对照开杂9号减产4.1%、8.5%,中心含糖量11.2%、10.8%;2006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95.0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减产1.0%。2007年通过河南省品审会审定。
4. “凯旋”(DG-3×DQ-21)为中熟大果型西瓜。2004年、2005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熟西瓜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3260.2公斤、2673.5公斤,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7.4%,1.70%,中心含糖量10.9%、11.1%;2006年河南省中晚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2.4%。200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5.“无籽12号” (SB-8×RB-13)中晚熟品种。于2006年、2007年参加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2496.6公斤、2571.3公斤,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17.6%,18.0%,分别居参试品种第4位、1位;2007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01.0公斤,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8.8%,居第5位。2008年通过河南省品审审定。
6. “黑帝”(YY-6×EB-3),中晚熟无籽西瓜品种。2006年、2007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83.9公斤、2283.8公斤,比对照黑蜜5号分别增产12.3%、4.8%,居参试品种第7位、13位;2008年参加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559.8公斤,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8.64%,居第4位,果实中心含糖10.6%。2009年通过河南省品审会审定。
7. “玉宝”(DY-3×DQ-21)中晚熟品种。2006年、2007年河南省中晚熟西瓜品种区域试,平均亩产2682.5公斤、2511.3公斤,比对照庆发8号分别增产0.6%、3.9%,分别居参试品种4位、6位;2008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54.0公斤,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2.59%,居第4位。2009年通过河南省品审会审定。
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上的应用
起止年限:年
主持人:张四普;参加人:徐小利、常高正、荆艳彩、李海
该项目为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25对SRAP引物组合对西瓜不同倍性材料中PCR扩增结果进行分析,有18对引物组合共获得676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7.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共12条,5条为二倍体特有带,4条为三倍体特有带,3条为四倍体特有带,结果表明不同倍性西瓜之间SRAP多态性较低。比较了利用大田种植鉴定和分子标记两种方法西瓜杂交种纯度的结果,5份西瓜杂交种采用SRAP分子标记鉴定纯度分别为94.92%、98.18%、94.92%、94.92%和94.64%,同时进行田间种植鉴定的纯度分别为95.87%、99.17%、97.85%、97.85%和98.59%,表明SRAP纯度鉴定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有很高的吻合度,可以用来快速鉴定西瓜的纯度。发表相关科技论文3篇。
起止年限:年
该项目为2004年国家农业转化资金项目,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主持,开封市蔬菜所、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豫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作完成。
通过该品种嫁接苗种植密度试验、单蔓、双蔓、三蔓三种整枝方式的比较试验、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优化,建立了中华拳王西瓜品种高产优质栽培模式:河南省地膜覆盖栽培,3月下旬育苗,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定植。基肥每亩施充分腐熟的鸡粪5立方米,西瓜专用肥50公斤,饼肥50公斤,硫酸钾20公斤,生长期共浇4次,并随水冲入肥料4次,每亩总用量为尿素30公斤,硫酸钾40公斤,一般每667m2密度为500株左右,采用三蔓整枝,主蔓第3雌花留果,每株留1个瓜,并及时防治病虫害,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
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别在中牟、开封、商丘、驻马店、周口、山东东明等地建立高产示范区,河南农科院园艺所与河南省豫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形成 “公司?农户”新品种示范、良种开发模式,进行定点种植,平均单产6160 公斤。
项目于200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相关论文5篇
起止年限:年
该项目系2007年国家农业转化资金项目,河南省农科院主持,驻马店市农科所、汤阴县蔬菜生产办公室、郑州丰原西瓜蔬菜研究所为协作单位,进行早熟西瓜新品种“天骄”、中晚熟西瓜新品种“凯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通过对嫁接西瓜的亲和性、生长动态、抗病性、产量、品质等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砧木西瓜嫁接苗与自根苗相比,有增产作用,其中豫园砧木王(野生西瓜)和新土佐(南瓜)嫁接效果最好,分别可增产21.4%、25.0%;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天骄”嫁接西瓜在三蔓整枝时的最合适密度为每亩种植800株。在河南省中牟县安排“天骄”西瓜优质早熟设施栽培示范20余亩,大面积示范1万多亩。在确山县、汤阴县、济源市分别安排“凯旋”西瓜新品种地膜覆盖优质稳产栽培示范50亩、15亩、10亩,大面积示范3万亩、1万亩、1万亩。
经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中牟县姚家乡罗宋村大棚栽培的20亩核心示范区进行的现场测定:“天骄”西瓜品种平均单瓜重6.7公斤,折合亩产5360公斤。中心糖为11.5%,边糖为8.8%,果皮厚1.3厘米,果皮硬度大于5公斤/平方厘米,耐贮运。
本项目举办技术培训会4次,召开现场观摩会3次。发表学术论文3篇,编写著作1部。
信息来源: 本站 ()
主办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承办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信息分会
地址:郑州市花园路116号  邮编:450002  信箱:webmaster@
版权所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源四倍体花药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