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创作记载有劳砂吗

寒饮咳喘小青龙汤是首选方剂+小青龙汤治疗寒饮咳喘证+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李可)+小青龙汤药后诸证治疗方法探讨+xiaoxiaoqinglong小青龙汤
发布时间:&&&来源:&&&56人关注
寒饮咳喘小青龙汤是首选方剂张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寒饮咳喘证,什么是寒饮咳喘呢?也就是寒性的水饮引起的咳嗽、气喘病,这种咳喘病的表现特点,兹通过一个病例加以说明。寒饮咳喘的特征2006年10月份初的一次晚诊时,进来一位50多岁中年女士,她的装束打扮引起了我的注意,外披棉袄,内穿两个毛衣,脱掉棉袄,见前胸与后背都有凸起物,看我有疑,这位女士就从衣服内取出两件东西,一看是两个大热水袋,前胸放一个,后背放一个。病人对我说,她患支气管哮喘多年了,一到秋冬季节天气寒凉时哮喘就会发作,发作时胸部憋闷,气喘不能平卧,睡觉时须背后垫上两床被子半卧,呼吸才能稍感顺利,若完全平卧则气短憋闷,出不来气,异常辛苦。大口大口吐痰,痰液非常稀薄,像水一样,很凉,自感口腔、舌头都是凉的。极度怕冷,尤其是背部最凉,像是背一个冰块一样。秋冬季节不敢洗澡,一洗澡就感冒,一感冒哮喘即发作,所以病人一个月也不洗一次澡了,洗澡时要开上两个&浴霸&灯,舌面上有很多水。这就是寒饮咳喘。患咳喘病的朋友,自己也可以判断是否属于这一型,寒饮咳喘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1)咳喘,痰多色白,质地清稀寒凉,或落地为水,或如蛋清状,触舌觉冷;(2)其喘在秋冬天气寒冷时发作或加重,春夏天气暖和时减轻或痊愈;(3)发作时气喘憋闷,气短,甚则不能平卧于床;(4)或面有水色(面部青灰或黎黑色)、水斑(面部色素沉着,或眼周暗黑)、水气(面部虚浮、眼睑浮肿)、水苔(舌苔白滑、水滑,甚至舌面津垂欲滴,舌尖发凉,舌质淡嫩而胖)。寒饮咳喘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小儿百日咳、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等。寒饮的来源那么,寒与饮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的水饮是从中焦脾胃而来。《伤寒论》讲&心下有水气&,&心下&,就是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胃居于中焦,中焦水饮的产生,是脾胃对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所致。脾主运化水湿,其功能紊乱,就会使水饮停于中焦。但停于中焦的水饮,往往会上犯于肺。肺是一个娇脏,拿通俗的话说就是性格很娇气,因为肺脏内是空虚的,所以易受邪气的侵犯,特别是痰饮侵犯,肺就会变成一个痰盂一样,于是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吐痰的症状,所以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至于肺中的寒,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感受外寒,二是饮食寒凉。《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所以有气管病、肺病的人,一受凉或一吃凉饮、冷食即发作。小青龙汤是首选方剂那么,对寒饮咳喘病怎么治疗呢?张仲景使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白芍,炙甘草,方中用麻黄、桂枝以解外寒,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白芍以化内饮。尤其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被认为是仲景治寒饮咳喘的核心药物,与麻黄、桂枝等相配伍,则温中有滋,散中有敛,在使寒与饮俱从汗而解的同时,又可防止肺气耗散。临床上,若肺寒偏重,则干姜、细辛用量大于五味子。如久咳肺虚,又当酌情加重五味子用量。本方重在温化寒饮,不论有无表证,但见咳嗽气喘,痰稀而冷,舌苔水滑,脉象浮弦或弦紧者,皆可考虑使用。上述病人就是典型的寒饮咳喘,我用了小青龙汤,因寒气较重,又加制附子10克,这样就等于合上了《伤寒论》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心肺寒冷导致的背寒有特效。然而患者服用一周,效果却平平,查其症状表现,仍属寒饮不化,于是加重剂量,干姜由上次10克加至20克,细辛由6克加至10克,附子由10克加至18克,又服用一周,咳喘减轻,痰也变少,背也没有那么凉了。前后服用小青龙汤方4周,干姜用到25克,细辛用到15克,附子用到30克,所有症状都基本消失,后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善后。第二年11月份该病人来门诊看感冒,说一年多来哮喘未有发作过,本次感冒也没引起哮喘。对于此类冬天易发的疾病,中医还经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可用麻黄、细辛、白芥子等药研末,醋调,贴于肺俞穴(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旁开1寸5分。头伏贴第一次,一次10天,可到三伏结束,共4次,对寒性咳喘有很好效果。在小青龙汤中,张仲景用于化寒饮的配伍: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寒饮的代表药物,在《金匮要略》里治疗寒饮证也基本上使用这几味药。干姜与生姜、炮姜的区别干姜是治寒证的良药,先前我们说过生姜,可以温胃、止呕、散水。可能我们要问,那干姜与生姜是一物吗,是否把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呢?作用有什么不一样呢?在张仲景那个时代,所用干姜即为将生姜切片晒干,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提出&干姜以母姜造之&,随将生姜、干姜区别为二物。生姜就是新出的姜,表面一般都是黄色的。干姜也叫老姜,就是隔年的姜,做姜种的,可以驱寒。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生姜与干姜,主要的区别是采收的季节不同。夏季秋季,正值姜根茎生长的旺盛期,此时收采作蔬菜用的即是生姜,姜农称之为嫩姜、鲜姜、子姜,不管鲜品或干品,均是生姜的性味,用于解表或止呕。如将此生姜栽种于土中,只会长茎长叶,而不会再长出姜的,故姜农叫其为子姜,原因即在于此。晚秋或入冬采收的生姜,姜质老熟充实,含水量少,姜味辛辣浓厚,既可做姜种,也可做药用。不管干品鲜品,均具备中药干姜的性味。所以,干姜、生姜本源于一物,其中生姜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可温肺化饮。小青龙汤用干姜有二个作用:一是温肺化饮,干姜很燥热,可以将犯于肺的痰饮蒸化掉,咳喘自止;二是温中化饮,因为小青龙汤治疗的寒饮是从中焦而来,干姜是温中焦的首选药物,通过温化中焦痰饮,以根绝其痰饮犯肺的根源。另外,临床使用还有一个炮姜,炮姜是将干姜炒黑,但最好是用热沙烫至表面膨胀。其性苦温涩,辛散作用大减,善温中止泻,兼能止血。所以,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关于&细辛不过钱& 细辛,属于马兜铃科植物,性味辛温,入肺、肾、心、膀胱经,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化饮的功能,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喘及少阴心肾虚寒证。在《伤寒论》里有5个方子使用过细辛,小青龙汤内用细辛,是三个作用一起使用。细辛是治寒饮证最恰当的药物,所以张仲景用的量很大&&三两,相当于现在的45克多。但现在认为细辛含有马兜铃酸,可以损伤肾功能,主要损伤肾小管的功能,因此不少医生在使用这味药时有顾虑,古人也提出&细辛不过钱&的看法,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关于&细辛不过钱&,语见《证类本草》引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又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陈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二书所引虽有量的差别,但皆示所谓&细辛不过钱&是指单用药末冲服而言,并非指用于汤剂配伍的情况。细辛的确有毒,其毒为挥发性极强的物质&&黄樟醚,如果将细辛研粉吞服,则有毒物质全部吸收,剂量超过3克,就有可能中毒。但该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大多已挥发,所剩不过1/50,几乎无毒。从仲景在小青龙汤中使用细辛三两(相当于现在用量45克余)亦可得到验证,细辛在汤剂中使用的量,与一般药物无异。现代临床作汤剂使用时,一般以6~15克为宜,是比较安全的。关于五味子的使用五味子本是一个酸敛药,似乎在温化寒饮的时候不适合使用,岂不知这正是经方组方配伍的奥妙所在。五味子在小青龙汤中使用是为了收敛肺气,以防止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的发散、温燥太过,同时又可通过肃敛肺气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小青龙汤中麻黄、细辛具有很强的辛味,喝到嘴里麻麻的,干姜很辣,五味子酸味很强,所以小青龙汤就像一碗酸辣汤。五味子的收汗作用,能够保护心脏,后世的生脉饮中使用五味子,就是治疗心脏气阴两虚的,有强心作用。此外,五味子通过酸敛作用还可以收小便,用来治疗小儿、老人肾虚遗尿。使用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小青龙汤毕竟发散力大,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致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张仲景原话)等副作用。因此,服用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温化之,张仲景主张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也可以使用宋朝《和剂局方》的方子二陈汤(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与生姜、乌梅同煎),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后。小青龙汤可治多种疾病小儿百日咳: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弓腰曲背,涕泪俱下,面色青紫,痰吐出后咳方缓解。过一会儿,咳声又起,如此反复发作,有时一昼夜达几十次。延续数月不愈,故名百日咳。如咳痰稀色白的,用小青龙汤加百部。对小儿一般性咳嗽属于寒的,小青龙汤都有很好效果。寒性鼻炎:对冷气过敏,一遇冷气或秋冬晨起气温低时即打喷嚏,有的一阵喷嚏达几百次,流清涕不止,用纸巾把鼻子都擦疼了,鼻头红红的,有时鼻子很痒、眼睛痒、流泪,即为寒性鼻炎,小青龙汤有迅捷之效果。腹泻(结肠炎):一二十多岁青年男子,腹泻5年多,医院检查诊断为结肠炎。每日大便3~4次,如果食冷物则腹泻频繁,所泻下物多为黏黏的、稀稀的东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这个病人的治疗过程,曲折复杂,非常费力,我用过健脾止泻、温肾止泻、寒热并用等多种方法,均收效不大。所幸,该病人对我&一往情深&,非常地配合,后来我想肺与大肠相表里,张仲景讲小青龙汤的治疗时也提到&或利&。利,就是下利,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泄泻和痢疾,多是指泄泻。或利,就是寒饮犯肺的病人中会有一部分出现腹泻的,这个病人每次受凉感冒必有咳嗽,吐稀白痰,说明有肺中寒饮的潜症。后来,就改用小青龙汤加砂仁、焦白术、破故纸,服用一周,效果明显,后3天每日大便1~2次,大便的形状也好了很多,前后服用1个多月,期间虽有反复,后来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五味子调理善后。小青龙汤治疗寒饮咳喘证张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寒饮咳喘证,什么是寒饮咳喘呢?也就是寒性的水饮引起的咳嗽、气喘病,这种咳喘病的表现特点,兹通过一个病例加以说明。   寒饮咳喘的特征   2006年10月份初的一次晚诊时,进来一位50多岁中年女士,她的装束打扮引起了我的注意,外披棉袄,内穿两个毛衣,脱掉棉袄,见前胸与后背都有凸起物,看我有疑,这位女士就从衣服内取出两件东西,一看是两个大热水袋,前胸放一个,后背放一个。病人对我说,她患支气管哮喘多年了,一到秋冬季节天气寒凉时哮喘就会发作,发作时胸部憋闷,气喘不能平卧,睡觉时须背后垫上两床被子半卧,呼吸才能稍感顺利,若完全平卧则气短憋闷,出不来气,异常辛苦。大口大口吐痰,痰液非常稀薄,像水一样,很凉,自感口腔、舌头都是凉的。极度怕冷,尤其是背部最凉,像是背一个冰块一样。秋冬季节不敢洗澡,一洗澡就感冒,一感冒哮喘即发作,所以病人一个月也不洗一次澡了,洗澡时要开上两个&浴霸&灯,舌面上有很多水。这就是寒饮咳喘。   患咳喘病的朋友,自己也可以判断是否属于这一型,寒饮咳喘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咳喘,痰多色白,质地清稀寒凉,或落地为水,或如蛋清状,触舌觉冷;   (2)其喘在秋冬天气寒冷时发作或加重,春夏天气暖和时减轻或痊愈;   (3)发作时气喘憋闷,气短,甚则不能平卧于床;   (4)或面有水色(面部青灰或黎黑色)、水斑(面部色素沉着,或眼周暗黑)、水气(面部虚浮、眼睑浮肿)、水苔(舌苔白滑、水滑,甚至舌面津垂欲滴,舌尖发凉,舌质淡嫩而胖)。   寒饮咳喘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小儿百日咳、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等。   寒饮的来源   那么,寒与饮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的水饮是从中焦脾胃而来。《伤寒论》讲&心下有水气&,&心下&,就是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胃居于中焦,中焦水饮的产生,是脾胃对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所致。脾主运化水湿,其功能紊乱,就会使水饮停于中焦。但停于中焦的水饮,往往会上犯于肺。肺是一个娇脏,拿通俗的话说就是性格很娇气,因为肺脏内是空虚的,所以易受邪气的侵犯,特别是痰饮侵犯,肺就会变成一个痰盂一样,于是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吐痰的症状,所以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至于肺中的寒,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感受外寒,二是饮食寒凉。《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所以有气管病、肺病的人,一受凉或一吃凉饮、冷食即发作。   小青龙汤是首选方剂   那么,对寒饮咳喘病怎么治疗呢?张仲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方中用麻黄、桂枝以解外寒,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白芍以化内饮。尤其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被认为是仲景治寒饮咳喘的核心药物,与麻黄、桂枝等相配伍,则温中有滋,散中有敛,在使寒与饮俱从汗而解的同时,又可防止肺气耗散。   临床上,若肺寒偏重,则干姜、细辛用量大于五味子。如久咳肺虚,又当酌情加重五味子用量。本方重在温化寒饮,不论有无表证,但见咳嗽气喘,痰稀而冷,舌苔水滑,脉象浮弦或弦紧者,皆可考虑使用。   上述病人就是典型的寒饮咳喘,我用了小青龙汤,因寒气较重,又加制附子10克,这样就等于合上了《伤寒论》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心肺寒冷导致的背寒有特效。然而患者服用一周,效果却平平,查其症状表现,仍属寒饮不化,于是加重剂量,干姜由上次10克加至20克,细辛由6克加至10克,附子由10克加至18克,又服用一周,咳喘减轻,痰也变少,背也没有那么凉了。前后服用小青龙汤方4周,干姜用到25克,细辛用到15克,附子用到30克,所有症状都基本消失,后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善后。第二年11月份该病人来门诊看感冒,说一年多来哮喘未有发作过,本次感冒也没引起哮喘。   对于此类冬天易发的疾病,中医还经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   可用麻黄、细辛、白芥子等药研末,醋调,贴于肺俞穴(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旁开1寸5分。头伏贴第一次,一次10天,可到三伏结束,共4次,对寒性咳喘有很好效果。   在小青龙汤中,张仲景用于化寒饮的配伍: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寒饮的代表药物,在《金匮要略》里治疗寒饮证也基本上使用这几味药。   干姜与生姜、炮姜的区别   干姜是治寒证的良药,先前我们说过生姜,可以温胃、止呕、散水。可能我们要问,那干姜与生姜是一物吗,是否把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呢?作用有什么不一样呢?   在张仲景那个时代,所用干姜即为将生姜切片晒干,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提出&干姜以母姜造之&,随将生姜、干姜区别为二物。生姜就是新出的姜,表面一般都是黄色的。干姜也叫老姜,就是隔年的姜,做姜种的,可以驱寒。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生姜与干姜,主要的区别是采收的季节不同。夏季秋季,正值姜根茎生长的旺盛期,此时收采作蔬菜用的即是生姜,姜农称之为嫩姜、鲜姜、子姜,不管鲜品或干品,均是生姜的性味,用于解表或止呕。如将此生姜栽种于土中,只会长茎长叶,而不会再长出姜的,故姜农叫其为子姜,原因即在于此。晚秋或入冬采收的生姜,姜质老熟充实,含水量少,姜味辛辣浓厚,既可做姜种,也可做药用。不管干品鲜品,均具备中药干姜的性味。所以,干姜、生姜本源于一物,其中生姜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可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用干姜有二个作用:一是温肺化饮,干姜很燥热,可以将犯于肺的痰饮蒸化掉,咳喘自止;二是温中化饮,因为小青龙汤治疗的寒饮是从中焦而来,干姜是温中焦的首选药物,通过温化中焦痰饮,以根绝其痰饮犯肺的根源。   另外,临床使用还有一个炮姜,炮姜是将干姜炒黑,但最好是用热沙烫至表面膨胀。其性苦温涩,辛散作用大减,善温中止泻,兼能止血。所以,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关于&细辛不过钱&&   细辛,属于马兜铃科植物,性味辛温,入肺、肾、心、膀胱经,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化饮的功能,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喘及少阴心肾虚寒证。在《伤寒论》里有5个方子使用过细辛,小青龙汤内用细辛,是三个作用一起使用。细辛是治寒饮证最恰当的药物,所以张仲景用的量很大&&三两,相当于现在的45克多。但现在认为细辛含有马兜铃酸,可以损伤肾功能,主要损伤肾小管的功能,因此不少医生在使用这味药时有顾虑,古人也提出&细辛不过钱&的看法,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关于&细辛不过钱&,语见《证类本草》引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又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陈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二书所引虽有量的差别,但皆示所谓&细辛不过钱&是指单用药末冲服而言,并非指用于汤剂配伍的情况。细辛的确有毒,其毒为挥发性极强的物质&&黄樟醚,如果将细辛研粉吞服,则有毒物质全部吸收,剂量超过3克,就有可能中毒。但该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大多已挥发,所剩不过1/50,几乎无毒。从仲景在小青龙汤中使用细辛三两(相当于现在用量45克余)亦可得到验证,细辛在汤剂中使用的量,与一般药物无异。现代临床作汤剂使用时,一般以6~15克为宜,是比较安全的。   关于五味子的使用   五味子本是一个酸敛药,似乎在温化寒饮的时候不适合使用,岂不知这正是经方组方配伍的奥妙所在。五味子在小青龙汤中使用是为了收敛肺气,以防止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的发散、温燥太过,同时又可通过肃敛肺气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小青龙汤中麻黄、细辛具有很强的辛味,喝到嘴里麻麻的,干姜很辣,五味子酸味很强,所以小青龙汤就像一碗酸辣汤。五味子的收汗作用,能够保护心脏,后世的生脉饮中使用五味子,就是治疗心脏气阴两虚的,有强心作用。此外,五味子通过酸敛作用还可以收小便,用来治疗小儿、老人肾虚遗尿。   使用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毕竟发散力大,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致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张仲景原话)等副作用。因此,服用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温化之,张仲景主张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也可以使用宋朝《和剂局方》的方子二陈汤(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与生姜、乌梅同煎),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后。   小青龙汤可治多种疾病   小儿百日咳: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弓腰曲背,涕泪俱下,面色青紫,痰吐出后咳方缓解。过一会儿,咳声又起,如此反复发作,有时一昼夜达几十次。延续数月不愈,故名百日咳。如咳痰稀色白的,用小青龙汤加百部。对小儿一般性咳嗽属于寒的,小青龙汤都有很好效果。   寒性鼻炎:对冷气过敏,一遇冷气或秋冬晨起气温低时即打喷嚏,有的一阵喷嚏达几百次,流清涕不止,用纸巾把鼻子都擦疼了,鼻头红红的,有时鼻子很痒、眼睛痒、流泪,即为寒性鼻炎,小青龙汤有迅捷之效果。   腹泻(结肠炎):一二十多岁青年男子,腹泻5年多,医院检查诊断为结肠炎。每日大便3~4次,如果食冷物则腹泻频繁,所泻下物多为黏黏的、稀稀的东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这个病人的治疗过程,曲折复杂,非常费力,我用过健脾止泻、温肾止泻、寒热并用等多种方法,均收效不大。所幸,该病人对我&一往情深&,非常地配合,后来我想肺与大肠相表里,张仲景讲小青龙汤的治疗时也提到&或利&。利,就是下利,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泄泻和痢疾,多是指泄泻。或利,就是寒饮犯肺的病人中会有一部分出现腹泻的,这个病人每次受凉感冒必有咳嗽,吐稀白痰,说明有肺中寒饮的潜症。后来,就改用小青龙汤加砂仁、焦白术、破故纸,服用一周,效果明显,后3天每日大便1~2次,大便的形状也好了很多,前后服用1个多月,期间虽有反复,后来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五味子调理善后。李可老中医&&&&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愿与青年一代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一、&&&&小青龙汤组成及主治(一)组成:桂枝(去皮)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 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⒈&&&&剂量换算据1981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250克,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合&读如ge&为一升),不同药物(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经上海柯雪帆等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可为临床应用依据。如五味子一升为76克,半夏一升为130克(详见拙著专辑403页)。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以下尾数,则汉代一两合现代15克,三两合现代45克,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克强。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我在1961年至1981年二十年间,为救心衰垂死病人,迳用原方原量(解放初期沿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的旧制,尚未改用克制),实际超过汉代用量1/2,为求稳妥,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效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平均计算,药量仍在汉代剂量的范围之内。但已超过现代用量的10倍,24小时附子的用量则超过现代用量60倍。由于超过法定药典的剂量,我在60年代治重危急症的处方,有两次是经院长、公安局长双签才得以配药。最初二十年的探索,在误打误撞中在剂量上的突破,(一位心衰垂死病人的家属误将3剂药并作1剂,2小时内服附子四两半,合现代135克,得以救活,后活到80多岁。)使数以万计的垂死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经方治病救生死于顷刻的神奇功效,得以再现。直到1981年&权&的出土,古方计量的千古谜案,终于告破。令人震撼的是,时珍老人的一句话&&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竟使后世错了439年。直到现在,全国各省级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已无疑义。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刻下要先行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⒉&&&&桂枝原方旁注桂枝去皮,现代以桂枝尖为好。⒊麻黄一药,伤寒方中最大剂量为六两(合90克),本方为三两(45克),在汤剂煮服法中注明,&先煮去上沫&,上沫中有暝眩物质,服之令人头眩,面赤而呕,先煮去上沫可免此弊。我的经验可加等量之蝉衣则可有效防止发生暝眩。麻黄效用,不但可以开玄府(周身毛孔)而发畅汗,且可通利九窍,开鼻塞、明目聪耳,利小便。,使用麻黄峻剂时,可采取&得汗则止,不必尽剂&之法,消息进退。小儿、妇乳、老弱之人,可先服50毫升,密切观察,得润汗则减后服,得畅汗(全身毛孔皆有润汗,玄府已开)则止后服。3小时内仍无汗意,可加至100~150毫升,更加饮热稀粥一碗以滋胃助汗。有的病人,虽无汗却小便特多,咳、肿皆消。此为肺气已开,外邪下走空窍而出,亦为中病,勿须强发汗。医圣发汗解表剂中,麻黄用至三两,正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低于此则无效。弟子陈长青治一表闭浮肿病人,每剂10克许,久治无效。遂加至15克,药房忙乱中误取50克,及至发现错误,赶到病人家中时,已药后全身畅汗,肿全消,安然入睡。药工之误,恰恰暗合了医圣基础有效剂量,愈病之速,出人意料。医圣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又是一证。⒋伤寒方中除芍药甘草汤用白芍酸以收之、补之外,其余皆用赤芍,意在通利。经宋代许学士考证无误。再看《神农本草经》芍药项下论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则更无疑义。⒌半夏原方旁注汤洗。&汤&意为沸水,汤洗即以沸水冲洗数遍。经方中半夏皆生用,汤洗可去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汤洗也洗掉半夏稠粘润滑之液汁。过去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错了。内经明示:&辛以润之&凡辛味药皆有润的功用,附子大辛大热大毒,都能&致津液&,似乎匪夷所思,正是因为附子最能通行十二经脉表里内外,阳能生阴,气能升水之故。此液汁手感滑溜,正是半夏温润的证明。古方&半硫丸&治寒积便秘,半夏降肺、胃、胆经之上逆,辛润通便,硫磺大热破寒积,甚效。故我从1961年起,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积四十八年之亲身体验,无害而有殊效。用治重症妊娠恶阻,小儿老人暴喘欲绝,百日咳,肺心病之两衰危证,肺纤维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130克&&鲜生姜75克&&赭石细末120克&&生附子30克&&红参30克&&干姜75克&&&吴茱萸30克&&大枣25枚,加用开道散)等数万病例之实验,皆能应手取效,未见一例有害。现代之制半夏,经清水浸泡,甘草、白矾、生姜片浸泡月余,反复换水淘洗,制成之后已是纯粹&药渣&,半夏功效,丧失殆尽,非但不能止咳、止呕,浓重之矾味,反而令人作呕。现代用二陈汤之所以无效,源出于此。当代青年中医,以传承医圣薪火为己任,故在理、法、方、药四个大环节,要恢复医圣法度。驾驭毒药以救人性命,是医圣的重要贡献之一。重重险关,老一辈人已一一闯过,青年一代只要勇于再实践,细心体验,必可成功中医复兴之伟业。⒍细辛,是医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同列。几乎人人谈虎色变,畏之如蛇蝎,有终身不敢一用者。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用于救危亡于顷刻的一号大将。由于宋代元祐年间陈承的《本草别说》中有&细辛若单用末(这是无的放矢,从古代到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末有关,既未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将道听途说写入书中。后时珍老人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辨真伪,不读《神农本草经》的明文记载,以及《伤寒论》经典用药的范例,将陈说引入《纲目》。于是&细辛不过钱&的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功臣细辛蒙羞、蒙冤439年。中医界要为细辛平反昭雪,要追根溯源。《伤寒杂病论》是公认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之魂。而医圣用药所遵从的是《神农本草经》。两大经典,足以拨乱反正!先看《本经》论述:《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论曰:&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清代张隐庵阐释此段经文,指明医圣的用药法度,并批驳陈承谬说,极有见地。敬录如下:&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秉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连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本气之伤,外邪之侵),则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麻附细、小青龙汤病理、病机。)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入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麻附细法又一解)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新订大乌头汤之病理、病机直解,可治类关、硬皮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附夏雨琴案)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又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人多以此语忌用(细辛),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李注:小青龙汤内之细辛之所以能止咳、定喘,皆辛香宣肺启闭开窍之功!)?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类此之言不少(未指出李时珍,留足了面子!)学者不善详审而遵守之(凡经典必恪遵之,原原本本继承之!),岐黄之门(伤寒论是第一道门坎),终身不能入矣!&再看医圣张仲景如何用细辛。医圣用细辛共16方。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则细辛只用二两,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治太少同病,毕安内攘外之功于一方,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与附子、大黄相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细辛辛散之力极强,只用二两,以免辛散太过。同类方共5方。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不等,但每次服用量极小。医圣用细辛已入化境,《神农本草经》的药理,在《伤寒论》中发挥到极至!《本草正义》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之妙:&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总结细辛之功用与用量,医圣张仲景应是我们的典范。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只听张仲景和《神农本草经》的教诲,而不是不看四气五时,升降浮沉,脏腑归经,只论药物的化学成分,那样我们就不是中医了。中医复兴之路在古代而不是现代,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已化掉了中医的灵魂,只剩一具躯壳。只有彻底洗脑,告别错误,拨乱反正,回归经典,原原本本继承传统,才是中医再生之路。一味迁就西方,附庸所谓科学,那是自我毁灭!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一刻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行。凡用细辛剂,对老幼妇儿重症病人,可依照仲景基础有效剂量,全方按比例迭减至最小量,然后逐日叠加至基础有效量,以保证疗效。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病人。二、本方主治&&&&综合归纳伤寒、金匮的论述,本方主治下述各证: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其脉必见紧、弦。2、&病溢饮者(水气不化,流于四肢,肌肤,身疼重如带五千钱,肿胀,谓之溢饮。)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病之重者),小青龙汤亦主之(病之轻者)。&3、&咳逆依息不得卧(哮喘重症,张口抬肩撷肚,危困欲绝,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此方主之。&4、&妇人吐涎沫(痰饮上泛),医反下之,心下即痞(病机在上,在外,当解表化水气,下之则引邪深入),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和之,此证可直用大桂附理中合吴茱萸,直温太阴本脏,更助釜底之火,以拔痰饮之根。)5、&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主之。&(按即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此证由外寒闭塞过久,内已化热,故加石膏解外清内,免成肺痿之祸。)以上五条,第一条为伤寒太阳篇小青龙汤证之提纲,以下四条为金匮治内伤杂病之变法。我的理解,小青龙汤主证只&咳喘&二字,病在肺脏,日久由肺入肾。其病机为&本气先虚,外寒内饮。&治疗大法为&发汗利水&,表里双解。太阳经是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胸中为太阳经出入之路,又为肺经安居之所,肺为水之上源,皮毛为肺之外窍,又是太阳经之循引通道。诸症当先解表,开太阳,宣肺窍,汗出则外寒由里出表,小便自利,水饮自消,诸症自愈。但临床治病,却没有这么轻捷便当。由于人体本气已虚,外邪屡屡入侵,寒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正气愈虚,邪陷愈深,层层藏匿于三阴之里,成为痼疾。非得反复扶正托透,伏邪难以尽出。此其一。本汤病机中内因之&水气&,实即痰饮之演化,痰饮之成,&脾为生痰之源&,必是人体本气先虚,脾失健运,饮食不化精微,反成痰浊。于是浸渍于心胸肺胃间,&肺为贮痰之器&咳喘之内因,实缘于此。若无此内因,则外受风寒,不过是区区麻黄汤证而已,不会成为内外交困的小青龙汤疑难大证。医界有一句话&医生不治喘,治喘丢了脸&。不但中医,现代医学对喘证也是束手无策。说来惭愧,这一世界难题,远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已完全解决,他的武器便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之所以能成为治喘神剂,乃是因为医圣驾驭有方。在&五或症&的加减法中,从种种苗头的端倪初见,便预见到深层病机转化的理路。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以保元气,如看到第一个苗头&微利&,便去麻黄,因为大便稀溏已知病邪入里伤及太阴本脏,不可更发其阳,故去麻黄之散表。看到第二个苗头&渴&,便知津液已伤,有转化为阳明病之险,故去半夏,以免重伤津液,而加瓜蒌根三两(即天花粉)以止渴生津,阻断&太阳热化入阳明&之变。第三条,&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大苗头。有两种解释,一是食物下咽有气阻隔感,非食道病变的假性噎膈症。一是&呃逆&频作,古云:&久病见呃逆者危&。少阴元气,本应下守丹田,今见丹田之气上奔作呃,少阴根气不能下守,将有亡阳厥脱之变,故去麻黄,加附子急温里寒。此条,医圣揭示了一条大原则:当表证、里证同时存在,若里证急,危及生命,则&急当救里&。伤寒全书,每一法,每一方的字里行间,都寓有这样的深义,不可等闲视之,这也是六经辨证的精髓。中医治病当以识病机,抓&苗头&,顾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义!三、我用小青龙汤考虑到现代人全属未病本气先虚,甚则未病本气先溃,因此,我用小青龙汤有以下变通:(一)变通小青龙汤思路1、加附子45克,以四逆汤法驾驭小青龙汤法,重症加生山萸肉90克,先防厥脱,使元气固若金汤,则麻黄细辛可放手去解表利水,而无辛散过度之虞;2、加生晒参30克,使成为四逆加人参汤,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以制姜、夏之燥。重症则改投高丽参9~15克,研末吞服。缓缓提升下陷之中气以定喘;3、加茯苓45克,成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另辟蹊径,淡渗利湿,使浸渍心胸脾胃间之水饮从小便去,协助麻黄细辛开玄府发汗,上下分消;4、为使本方成为治喘神剂,从射干麻黄汤中选入紫菀、冬花&对药&,以治&咳而上气,喉间水鸡声(湿痰缠于喉间所发之痰鸣音)。&从近代沪上名家经验中选入定喘要药壳白果一味。紫苑、冬花,本经中品,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寒热皆宜,百无禁忌。《本草正义》盛赞&紫菀,专能开泄肺郁,定喘降逆,宣通壅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连连,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症,无不治之。而寒饮盘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冬花与紫菀性味相近,仲景之后凡治肺痿、肺痈、咳嗽喘促诸方无一不列为主药。所选白果,味甘,微苦,入肺肾经。功能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为痰喘要药。其性收涩,表实者与麻黄同用,一散一收,治痰喘极效。白果有小毒,而白果壳善解白果毒,故凡用白果入药,宜带壳打碎入煎;5、凡见喉间痰鸣漉漉者,加竹沥60毫升(三次服)以稀释涤除痰涎;6、痰喘实证,胸高息涌,窒闷欲死,加杏仁半升(55克),葶苈子半升(62克),大枣30枚,病退即去;7、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脑危象者,加麝香0.3~0.5(首次顿冲,附子加至100克,另加山萸肉120克,生龙牡、活磁石各30克。);8、寒邪郁久,入里化热,体温39度以上者,加生石膏250克,乌梅36克,热退即止后服,不必尽剂;9、方中麻黄有致暝眩物质,令人一阵昏眩面赤如醉,除先煎去沫外,可加等量之虫衣,可免此弊。小青龙汤药后诸证治疗方法探讨来源:青年人()&更新时间: 17:20:16 &【字体:小 大】&&&&&&&& 提要 经方小青龙汤主治寒饮咳喘,为辛温峻剂,服用以后容 易产生变证 ,对于小青龙汤药后诸证的治疗方法,统称之为从龙法。本法名家论述颇多,现举4位 大家病案4则分析其治疗方法,可知治疗小青龙汤药后诸证应辨证论治。余邪为患可用张仲 景 之姜辛剂或张锡纯之从龙汤祛其痰邪;正气不足则用张锡纯之&补药&和刘渡舟之&人参养 荣汤&益其正气;若两者交互为患则用叶天士之早服壮水源之剂,晚服威喜丸,使邪退正复 ,而病解。  关键词 小青龙汤;辛温峻剂;从龙法;药后诸证  分类号:R 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1-0008-03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1]&疗效卓著, 屡用屡效。但 此方辛温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1]。若用之不当, 会产生多种变证,应当加以注意。  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寒饮咳喘的实证,所以药物组成以辛散温化为主。但临 床常见之寒饮咳喘证多见于哮喘、慢支和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多是实中挟虚之证,所 以应用小青龙汤后,负作用更为明显,使病情更趋复杂。对此不少医家都有所论述,其中最 为突出者,当推近代名医张锡纯,其自拟从龙汤,以治疗小青龙汤药后之证。在此,笔者仿 张锡纯之义,将临床上用于治疗小青龙汤药后诸证的方法称为从龙法。现摘录4位名家(张仲 景、叶天士、张锡纯、刘渡舟)的小青龙汤医案4则,分析其从龙法,分别介绍如下。1 张仲景之从龙法  医圣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小青龙汤,而且对于小青龙汤药后变证的认识也极其深刻。其在《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采取病案的形式详细论述了体虚支饮咳嗽服用小青龙汤 后的变化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原文如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 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 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 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 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 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 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2]  释义:其人下焦阳虚,支饮上盛,是一种下虚上实之证,这种病情,虽寒饮在上,但不能仅 用温散之剂,必须兼顾下焦。方为虚实两全之策。服小青龙汤后,固然寒饮得以暂解,但冲 脉之气亦随之而上逆,当此之时,宜急予敛气平冲之剂。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已平而 支饮又作,出现了咳满,所以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支饮复发。服药后咳满已止,干姜、细 辛的功效已发挥出来,病情好转。但也有服药后见口渴、冲气复发的情况,是因为姜、辛, 温热,转从燥化,动其冲气所致,此种变化自当用苓桂味甘汤以治之。另一种变化是由于饮 邪上逆,而非下焦冲气,所以出现呕吐的症状,应加半夏以去水止呕,服药后水去呕止是里 气转和的表现,但表气未宣,故其人尚见形肿,可于前方中加杏仁一味继续清除余邪,兼 以宣利肺气,气化则饮消,形肿亦随减。单就形肿一证而言,本应加麻黄发汗消肿,但麻黄 耗伤阳气,会产生厥逆的变化,所以不能加入。如果水饮挟热,则应在温化蠲饮方中加大黄 一味,苦寒泄热。   《金匮要略》本段内容论述了小青龙汤药后所出现的5种变化:冲气上逆,支饮复作,饮气 上逆,水去形肿,水饮挟热以及相应的从龙法,提示我们在治疗小青龙汤药后诸证时要辨 证论治,支饮未解,必用干姜、细辛等温热药物,而支饮已解,则用苓桂剂加减以适应病情 的变化。2 叶天士之从龙法  一代宗师叶天士毕生著述较少,但在其遗留的大量医案中对从龙法的论述也相当精辟。《叶 天士医案大全。临证指南医案》之卷四,喘门、肾气不纳候,徐氏医案如此论述:  &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梁,&&厚味凝聚蒸痰,&&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 ,喷嚏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间。&&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阳,初服喘缓 ,得宣通之义。夫太阳但开,所欠温补阳明一段功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喘病之因 ,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源以 熄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防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常守,调理 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事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  熟地砂仁制、萸肉、龟甲心、阿胶、牛膝、茯苓、远志、五味、磁石、秋石  蜜丸,早服。卧时另服威喜丸(茯苓、猪苓、黄蜡),竹沥、姜汁泛丸。&[3]  释义:病人素体阳虚,平素喜进膏梁,日久脾胃失运而酿生痰湿,医误治以皂荚等峻剂,使 肺气更伤,肌体气化功能更差,痰饮复聚而为患,当此之时应当用小青龙汤开太阳之表,然 后再培补阳明,取气化则饮消之义,使本病暂时缓解。病情缓解后应当根据喘病上实下虚的 病机,采用早晨服壮水源以消内风之剂,卧时服清肃上中二焦之威喜丸的治疗方法。  叶天士之从龙法,分时服用不同功效的药物,值得我们临证时仔细体会,早晨阳气方盛,痰 饮为阴邪,不易为患,所以壮水源以熄内风。至晚阳气归藏,痰饮之邪易泛而成灾,所以清 肃上中二焦,使痰饮去而正安,早晚异服,相辅相成,正复邪退而病解。3 张锡纯之从龙法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小青龙汤的应用可谓是出神入化,小青龙汤的加减变化不仅增强了小青龙 汤的功效,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小青龙汤伐阴动阳的弊端,并且自拟从龙汤,用于&治外感痰 喘,服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4]  从龙汤组成为:&龙骨(不用煅)一两捣,牡蛎(不用煅)一两捣,生杭芍五钱,清半夏三钱, 苏子(炒捣)四钱,牛蒡子(炒捣)四钱。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至一两。&  方后释龙骨、牡蛎合用&为治痰之神品&。可见本方张锡纯是为祛痰而设,是用来治疗小青 龙汤药后余邪未尽之剂,所以张锡纯&凡遇此等证,服小青龙汤一、二剂即愈者,继服从龙 汤一剂,必不再发。未痊愈者,服从龙汤一剂或两剂,必然痊愈&[4]。  张锡纯之从龙法除从龙汤外,还有其他案证,如在&遇凡脉虚者,必预购补药以备不时之需 &的原则指导下揖一病案,进一步说明了从龙法。&曾治一叟,年六十三,于仲冬得伤寒证 ,痰喘甚剧,其脉浮而弱,不任循按。问其平素,言有劳病,冬日恒发咳嗽。愚再三踌躇, 勉强治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生石膏。为其脉弱,俾预购补药数种备用,服药喘稍愈 。再诊其脉微弱益甚,愚遂用龙骨、牡蛎(皆不用煅)、野台参、生杭芍、山萸肉(去净核)为 方,&&急将药饮下,气息遂可接续。愚将旋里,嘱再服药数剂,以善其后。隔三日复来迎 愚,言病又反复。愚至,见其喘促异常,其脉尺部无根,寸部有热。急用酸石榴一个,连皮 捣烂,煮汤,调白砂糖多半两,服之喘愈大半。又用所服原方去萸肉,仍加酸石榴一个,与 药同煎好,再兑生梨自然汁半茶盅,服之喘遂大愈。盖石榴与萸肉,同系酸敛之品,而一则 性温、一则性凉,此时脉象有火,故以酸石榴易萸肉,而又加生梨汁之甘寒,所以服之能效 也。&[5]  本病案记述了脉虚病人服小青龙汤后两种变证的治疗,病人服小青龙汤后出现了寒与热两种 变 化而在治疗时则重点分析了萸肉与酸石榴应用的区别,提示我们在从龙法的应用时要注意辨 证论治,见微而知著,随病情变化而调整治疗方案。4 刘渡舟之从龙法  现代名医刘渡舟,善用经方。其在《经方临证指南。小青龙汤证》中记载了一则过服小青龙 汤救逆案。&某男,患咳喘痰多,不能平卧,&&证属寒饮射肺。投以小青龙汤原方两剂。 &&第二年春见其色皓白不泽,身体羸弱,自云服药颇有疗效,&&按原方又继续服用, 第 十二剂后,发生头晕,心悸,夜难成眠等证。&&这是过服小青龙汤,发散太过,拔动肾根 ,伤阴动血发生的变证。乃用人参养荣汤加龙骨、牡蛎等药,连服数十剂后,体力才逐渐得 以恢复。&[1]  本案之从龙法所治之证纯属小青龙汤发散太过伤正所致,痰饮之邪尽祛,而正气亦伤,所以 用人参养荣汤加减大补气血以扶正,发前贤之未发,使我们对从龙法的认识更进一步。结语  小青龙汤为辛温峻剂是治疗寒饮咳喘的经典方,疗效卓著。但用之不当,可出现变证。在使 用时要求辨证准确,剂量适宜,中病即止。在药后诸证的治疗方面,上述4家的从龙法很值 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1:小青龙汤药后伤正证 本证多见于久服或素体虚弱之人,小青龙汤发 散太过,邪退而正 亦伤,所以治疗上以补益正气为主,临床上根据阴阳气血之不同可分别参考张仲景之苓桂剂 以助阳,叶天士之&壮水源以消内风剂&以滋阴,和其&温补阳明&法以益气,张锡纯之& 预购补药&以敛补阳气,刘渡舟之&人参养荣汤&以大补元气。  第2:小青龙汤药后邪盛正虚证 对于本证,邪盛应当祛邪,正虚应当扶正 ,两者 兼见则扶正祛邪兼顾,叶天士分时服用不同功效的方剂,虚实兼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3:小青龙汤药后余邪未尽证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证不属于小青龙汤变证 ,但因小青龙汤 为辛峻剂,不可尽服正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素问》),痰饮之邪未能尽除,继续 为患,所以在临床上也应当重视。治疗时仍需用性质较温和之剂以散其余邪,张仲景之干姜 ,细辛法,叶天士之威喜丸法,张锡纯之从龙汤都可供借鉴。  另外,张锡纯在介绍门人使用小青龙汤经验时介绍了对小青龙汤进行加减,使其在发散的同 时,扶助正气,不仅能缓和小青龙汤的峻烈之性,以防伤正,而且还可以提高疗效,并赞之 曰:&较愚之用补药于小青龙汤后者,可谓青出于蓝矣。&[5]由此可见我们在临 床上不仅要能正确认识处理小青龙汤药后之证,而且还应当具有前瞻性,在应用小青龙汤时 适当配伍,增强其疗效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其负作用,这可谓是对从龙法的延伸,值得我 们认真学习和探索。安丙辰(河北省容城县中医院  容城071700)张德勇(河北省容城县中医院  容城071700)国万春(河北省容城县中医院  容城071700)参考文献[1]刘渡舟.经方临 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47&[3]潘华信.叶天士医案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 94:2 16~217[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M].石家 庄: 河北科技出版社,~212[5]张锡纯.医学衷 中参西录(上)[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8xiaoxiaoqinglong小青龙汤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愿与青年一代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一、小青龙汤组成及主治(一)组成:桂枝(去皮)&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⒈&&剂量换算据1981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250克,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合&读如ge&为一升),不同药物(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经上海柯雪帆等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可为临床应用依据。如五味子一升为76克,半夏一升为130克(详见拙著专辑403页)。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以下尾数,则汉代一两合现代15克,三两合现代45克,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克强。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我在1961年至1981年二十年间,为救心衰垂死病人,迳用原方原量(解放初期沿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的旧制,尚未改用克制),实际超过汉代用量1/2,为求稳妥,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效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平均计算,药量仍在汉代剂量的范围之内。但已超过现代用量的10倍,24小时附子的用量则超过现代用量60倍。由于超过法定药典的剂量,我在60年代治重危急症的处方,有两次是经院长、公安局长双签才得以配药。最初二十年的探索,在误打误撞中在剂量上的突破,(一位心衰垂死病人的家属误将3剂药并作1剂,2小时内服附子四两半,合现代135克,得以救活,后活到80多岁。)使数以万计的垂死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经方治病救生死于顷刻的神奇功效,得以再现。直到1981年&权&的出土,古方计量的千古谜案,终于告破。令人震撼的是,时珍老人的一句话&&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竟使后世错了439年。直到现在,全国各省级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已无疑义。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刻下要先行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⒉&&桂枝原方旁注桂枝去皮,现代以桂枝尖为好。⒊&&麻黄一药,伤寒方中最大剂量为六两(合90克),本方为三两(45克),在汤剂煮服法中注明,&先煮去上沫&,上沫中有暝眩物质,服之令人头眩,面赤而呕,先煮去上沫可免此弊。我的经验可加等量之蝉衣则可有效防止发生暝眩。麻黄效用,不但可以开玄府(周身毛孔)而发畅汗,且可通利九窍,开鼻塞、明目聪耳,利小便。,使用麻黄峻剂时,可采取&得汗则止,不必尽剂&之法,消息进退。小儿、妇乳、老弱之人,可先服50毫升,密切观察,得润汗则减后服,得畅汗(全身毛孔皆有润汗,玄府已开)则止后服。3小时内仍无汗意,可加至100~150毫升,更加饮热稀粥一碗以滋胃助汗。有的病人,虽无汗却小便特多,咳、肿皆消。此为肺气已开,外邪下走空窍而出,亦为中病,勿须强发汗。医圣发汗解表剂中,麻黄用至三两,正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低于此则无效。弟子陈长青治一表闭浮肿病人,每剂10克许,久治无效。遂加至15克,药房忙乱中误取50克,及至发现错误,赶到病人家中时,已药后全身畅汗,肿全消,安然入睡。药工之误,恰恰暗合了医圣基础有效剂量,愈病之速,出人意料。医圣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又是一证。⒋伤寒方中除芍药甘草汤用白芍酸以收之、补之外,其余皆用赤芍,意在通利。经宋代许学士考证无误。再看《神农本草经》芍药项下论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则更无疑义。⒌半夏原方旁注汤洗。&汤&意为沸水,汤洗即以沸水冲洗数遍。经方中半夏皆生用,汤洗可去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汤洗也洗掉半夏稠粘润滑之液汁。过去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错了。内经明示:&辛以润之&凡辛味药皆有润的功用,附子大辛大热大毒,都能&致津液&,似乎匪夷所思,正是因为附子最能通行十二经脉表里内外,阳能生阴,气能升水之故。此液汁手感滑溜,正是半夏温润的证明。古方&半硫丸&治寒积便秘,半夏降肺、胃、胆经之上逆,辛润通便,硫磺大热破寒积,甚效。故我从1961年起,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积四十八年之亲身体验,无害而有殊效。用治重症妊娠恶阻,小儿老人暴喘欲绝,百日咳,肺心病之两衰危证,肺纤维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130克&&鲜生姜75克&&赭石细末120克&&生附子30克&&红参30克&&干姜75克&&&吴茱萸30克&&大枣25枚,加用开道散)等数万病例之实验,皆能应手取效,未见一例有害。现代之制半夏,经清水浸泡,甘草、白矾、生姜片浸泡月余,反复换水淘洗,制成之后已是纯粹&药渣&,半夏功效,丧失殆尽,非但不能止咳、止呕,浓重之矾味,反而令人作呕。现代用二陈汤之所以无效,源出于此。当代青年中医,以传承医圣薪火为己任,故在理、法、方、药四个大环节,要恢复医圣法度。驾驭毒药以救人性命,是医圣的重要贡献之一。重重险关,老一辈人已一一闯过,青年一代只要勇于再实践,细心体验,必可成功中医复兴之伟业。⒍细辛,是医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同列。
有哪些症状
、、、、、
、、、、、
今日坐诊大夫
张鸿副主任医师
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
痰鸣音&是怎么引起的?
痰鸣音&如何治疗?
痰鸣音&吃什么好?
痰鸣音&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草纲目 创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