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 信息时代实体书店怀孕会不会来月经消失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知道
在止庵眼中,人与人之间的承诺,人与文化之间的承诺,就是信。最高的境界是你对文化有个承诺,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把自己能做到的一点点做了就可以了。这就是他为什么做一件事情几十年如一日的原因。
1 我的经历非常复杂:我以前学医,口腔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当了两年口腔科医生,然后去《健康报》做了五年记者,后来又在外企待了11年,一家丹麦的跨国公司,一年从我手中经过的订单,有几百万美金。在外企的时候,我已经在写书了,工作完回家,就写东西。2000年的时候我辞职回家,专职看书写字。写书、出书、卖书和买书这些环节中,最舒服的就是买书,买回来再把它读了。
止庵 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曾经出版《樗下随笔》、《张爱玲画话》和《罔两编》等十几本读书随笔。后因编校《周作人自编文集》、《张爱玲集》、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和写作《周作人传》而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专家。 (赵卫民/图)
我年轻的时候是写小说写诗,读了很多书以后就慢慢不写了。为什么后来我又开始写书呢?其实有个特别现实的想法,想有一件事,一直没完没了地干。写书是我辞职回家后可以一直做的事,也是为了能够读些书,或重新读些书。
我整理出版过周氏兄弟和张爱玲的作品,我的信仰就从民国谈起。有人说我是&民国控&,但我不认为民国是个好的时代,中国历史有几个时期都是这个情况,先秦、魏晋、晚明,和民国,这四个时代都不是盛世,人生存都不容易。盛世的人比较好活,这四个时代是乱世。乱世中普通人生活艰难,文人也活不好,先秦时韩非子死于非命,魏晋时不能善终的诗人文人更多,那是国破家亡的时候。民国也是这样一个时代。但这个四个时代都是文化光辉灿烂的时代,是文化的好时代。用茨威格的话说,是一个&人类群星璀璨&的时代。
(赵卫民/图)
我不喜欢盛世,整个气氛我都不喜欢,因为人很容易平庸,或者&像煞有介事&。我们如果对知识和智慧怀一种兴趣爱好,更好的时代倒是乱世。所以,我不&控&民国,我&控&民国文化,就像&控&先秦文化一样,我写过关于庄子、老子的书,正在写关于《论语》的书。我不想活在那个年代,我想感受、聆听那个年代,观察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读者会比现在这个年代幸福很多,因为能跟好多人接气。我们这个时代,严格上来说,你接不上什么气了。
2 坦率地说,给周作人、张爱玲编书这些事情我都可以不做,我做这些事情,虽然尽心尽力,但也未必有什么终极意义,太容易被替代了。我为什么做?因为没有人做,或是别人做了,我不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可以反复地看这些书,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不断地看,还能看到原稿,这件事多么好玩。
我写《周作人传》是在编他的书之后,我不知道两者谁是谁的副产品。我现在可能认为,《周作人传》是我的主要目的,编他的书是副产品。我在编书的过程中没有想过要写《周作人传》,编完书后,出版社说你写本《周作人传》吧,我一想可以把这些书再看一遍,就答应了。现在看来写《周作人传》倒是我的主要目标,原来的东西被置换了。
我曾经跟安妮宝贝聊过,周作人是对周作人最大的破坏者。他曾出任伪职,在很长一段时间完全被从文学史抹掉了。后来作品又出版了,真正颠扑不破磨灭不了的作品,是连自己都破坏不了,这是最高的境界。周作人对自己的作品有极大破坏,也证明了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张爱玲同样如此,她也经历过长时间被人忽略、连名字都被忘的阶段。我的父辈是文化工作者,他们完全不知道张爱玲,不看她的作品,但张爱玲又重新活过来且不容易再被遗忘。张爱玲自己给自己的贡献,连她自己也不能破坏了。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讲到他翻译过《希腊神话》,他在遗嘱里提到,&高搁十余尚未能出版&。我读后联系他的家人,找到了这份世间仅此一份的手稿,我就有种紧迫感,马上找出版社出版,这样就不至于失传。我看过一本《失落的书》,讲这个世界上好多已经不存在的书。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像《庄子》汉代有52篇,西晋时减为33篇。《墨子》汉代有71篇,宋代以后只有63篇。我总觉得这些是遗憾的事,所以出版周作人翻译的《希腊神话》也是我的责任感在驱使。这样&失落&就不再发生了。
3 我曾经写过一本《樗下读庄》,这也是我写的最用功的一本书,我前后看了100多本关于《庄子》的注本,前后写了10年。《庄子》里讲如何得道,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什么都不做,把什么都放下,就得道了但容易落空,到最后可能什么都不是。还有一种得道,是把一件事特别仔细地做好,如疱丁解牛、丈夫游水等,这件事可能微不足道,认真地做,反复地做,&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出神了。后者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把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地做,尽我的力去做,专注于这一件事。这件事大抵就是读书了,相比之下,别的事搁我这儿都是次要。
我小时候没有书读,能找到的就看,不知道读过多少毫无价值的书。书读多了,总算炼就一副眼光,能辨别高下优劣。这全靠比较得来,毫无价值的唯一价值是知道真正的价值。我现在手里拿一本书,看到十几页,我就知道这本书怎么样,值不值得读,跟脑子里有个地图一样,这有一个景点,我知道它在哪,在什么路,横向是什么,纵向是什么,我能把位给定好了。别人说一本书好坏,我都不信,读书这件事肯定蒙不了我。我没有接受过中文教育,是通过自己看书看到境界,悟得读书之道。这是我真正的一项技近乎道。一本书能经得起没完没了读的,是多不容易的事。周作人、张爱玲包括鲁迅在内,他们的书是能翻来覆去地看。其实这也是互相考验,它考验我的耐力,我考验它的水平。
加缪的一句话也深深地影响我一生,&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我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面,知道尽量多的东西,不一定非得是人生教义,也不一定都能给我启迪,仅仅是作为内容接受,长些知识就够了。就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共活了59岁,在西伯利亚就待了10年,前5年服苦役,后5年当兵,完全浪费了。但他回来的当天,他给哥哥的信中说,&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加缪的话与此其实是一致。这是种包容,所以陀斯妥耶夫斯从流放地回来后作品的深度大不同以前。
文学不是买卖,如果是买卖,也是微不足道的买卖,我当玩儿一样对待它。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干不可的事,另外一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非干不可的事情可以糊弄,可干可不干的事必须得认真做。文学对我,完全就是个游戏,我不指望用它挣钱,所以我特别认真。现在经常有人讨论有没有人读书,文化会不会消失,实体书店会不会消失,纸媒体会不会被替代,我觉得这些情况都会发生。但前提是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世界严格说原本就是个末世。在古埃及最早保存下来的文字中,泥土上面写着&人心不古&。人类从开始有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感慨末世了,几千年过去,我们一直处于这个末世的过程之中。
上一页1下一页芜湖外文书店成为记忆 实体书店之殇_芜湖新闻网
书店近几年大面积倒闭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在芜湖一家经营10多年,在书迷中口碑不错的外文书店,在不断压缩经营面积又搬家以后,还是没能逃脱厄运,如今人去楼空,着实让人唏嘘不已。徽商城黄山中路曾经挤满大大小小书店的盛景早已不见,仅剩光明、南方等书店靠售卖教辅、文体用品遥相坚守。春安路上人文、万卷等主营美术、古籍的独立小书店,也在房东没有涨房租的支持下,勉强“温饱”。原长江市场园图书批发市场,如今被物流公司占据,园内环境破落不堪。面对生存之痛,实体书店该走向何方?
现状:芜湖书店的命运 文化符号的哀歌
书店,曾经是人们光顾最多的文娱场所,我们的父辈,也许还记得,那些年书店的繁盛景象。那些年,全国的年出书品种不过几千个……虽如此,书店却是文化人最为集中之地,社会上各类知识竞赛频频举办,书店门前聚集着许多交流切磋的人,书店成为文化活动的聚集地。
近年来,有关实体书店经营举步维艰的消息,不时见诸各大媒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成熟与迅猛发展,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读者市场进行了颠覆性掠夺。在全国各大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大背景下,我们身边的那些书店还好吗?
外文书店曾是我市乃至皖南地区综合图书批发及零售龙头企业之一,曾拥有面积为25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150平方米的门市部以及面积为200平方米的图书批销中心,曾是我市经营面积最大的民营书店。
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这家书店的旧址,这里已经是一家品牌饰品店在经营,门口书店的标牌还未卸去,但已然物是人非,往日的一切烟消云散,而其位于联盛广场的门店,同样人去楼空,记者致电市文化委文化市场管理科了解到,该书店今年未按时参加年检。
芜湖其他大书店现状
团结路新华书店:消失
芜湖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部消息,“团结路这家店有3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房子是公司的,就这样,还做不到自己养活自己,只好关闭了”。
南方书店:生意清淡
据该书店的一位员工介绍,过去店里人头攒动,由于不停的搬书,手上都起了泡,现在,除了双休日,平常日子来购书的人比较少,生意清淡许多。
多年前的徽商城,几乎有一半沿街门面都是书店。而如今不少店铺早已改头换面,只有光明书店、南方书店、镜湖书店被分隔在这些店铺中遥相坚守。
除了各大书店之外,图书批发市场图景也大不如从前。长江市场园图书批发城,坑坑洼洼的路面和书店陈旧的招牌显示出了这个书城批发市场的衰败。目前,所谓的图书城几十家门面中只有不足十家是经营图书批发生意的,大都是经营物流生意的,其实应该叫做物流园比较贴切。
一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她所经营的图书批发部效益比起前些年来要差了不少。说起这其中的原因,她认为书城的规模不大造成了书籍品种不全是一个因素。另外园区内环境太差,交通不便也是一个方面。但她认为这几年书籍批发销量下跌的主要因素还是受到了电子书籍的影响。“电子读物没什么太大的成本,携带也相当的方便,适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书籍!”
购书途径小调查
分析:不必对实体书店现状谈虎色变
新形势下,实体书店是选择坚守、抗争,还是转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实体书店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汪鹏生给出了回答:对于实体店的倒闭,也没必要那样谈虎色变、大惊失色。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2012年,全国倒闭的实体书店超过一万家。实体书店关闭这一现象近几年是愈演愈烈。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趋势暂时很难停下来。对于实体店的倒闭,也没必要那样谈虎色变、大惊失色。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东西的存在与消亡本身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很奢侈了,但很快,随着电视的横空出世,收音机消失了一段时间,但现在你会发现收音机在老年人群中它又多起来了,这就是市场逐渐走向一种细化与固定化的过程。过去,一个书店有10万、20万个品种,将来这种情况将不大可能。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实体书店肯定会存在,但盈利模式有变化,就像数字出版不能取代纸质出版一样,网络对实体书店肯定有冲击、会带来变化,但不至于毁灭。在将来,走专业化的实体书店会稳定下来,如:考试书店、法律书店、美术书店……这些书店虽然规模不大,但有自己的盈利点,他们的读者人群是固定的,因而能够支撑下去、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一是阅读人群的改变
实体书店关闭往往指的是普通社科类书店,快节奏时代,求学和求职占用了人们最关键的时间,而他们所需要的是辅导性图书。休闲的阅读、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阅读群体正逐步萎缩。
 二是阅读方式的变化
随着科技发展,依赖于网络和手机阅读逐渐替代了传统阅读。网络对阅读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现在人们休闲上网可以随便听听歌、看看电影,过去看长篇小说,现在电视剧都能下载到手机上。
 三是出版社的推波助澜
出版社没有好作品、好产品,也导致实体书店走向落寞。当然,出版社也有自己的苦衷,经常出本好书会被盗版、得不偿失,为了生存,迎合读者,会选择一些浅性阅读、碎片化阅读类的产品。
网络VS实体书店:各“书”己见
我爱好读书也经常买书,但更多的是在网店里淘好书,即使有时逛书店,也很少会买,这最主要是网购图书比在实体书店中买书更经济实惠、更便捷,也更有选择性。
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地理优势,举办各种签售会、讲座、报告会、评书会来提升自己的附加值,扩散书店的文化氛围。
@linianfeng :纸制书本总是能带来更多阅读享受,可随时翻阅而不受阅读设备之限制,所以前往书店购买纸制的书本依然是我的选择,因为我喜欢“墨魂纸上绣,拈页手余香!”的感觉。[详细]
@WH火舞:书的种类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精美,书页开数越来越大,越来越厚重,字数越来越少,行距字距越来越宽。针对这些“越来越”的问题,不得不转战“电子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既经济又实惠。[详细]
@风雨兼程:在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书店的双面夹击下,再加上正版图书昂贵的价格让不少爱书者望而却步,实体书店环境舒适、先看后买的优势黯然失色,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实体书店究竟是该存在还是该消亡,这应该由市场规律来决定,从情感角度考虑过多人为干预并不一定就能使其健康发展。 [详细]
思考:实体书店 拿什么拯救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些都是几十年前在各地实体书店十分常见的标语,如今,他们的命运和那些曾经辉煌的书店一样,成了远去的记忆。不用说那些名不见经传个体书店,就算是大名鼎鼎的新华书店,如果没有教材发行的独特优势恐怕也难以为继。实体书店的没落的确让人心痛,拯救其于水火之中显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保卫书店:大家在行动
雅韵书店主要以音乐类书籍和音乐辅导用书为主;万卷书屋和人文书店在大多数书店依靠教辅、畅销书赖以生存的时候,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文理想,主要经营文史哲、古籍和书画类的书。
就当绝大多数的国人对于实体书店的前景不再看好之时,一家网站却评出了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这20家最美书店中,亚洲有四家书店入选,其中三家来自中国。这些店铺中遥相坚守。
今年两会实体书店的发展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认为,即便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实体书店仍然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空间。
“居民们一般是外借回家,或在空闲时段来这里看书读报,孩子们则要在下午放学后或寒暑假期间才能来”。如今,无论是中小学生们热衷的课外读物,还是受众面较广的书籍,总能在这间30多平方米的图书室找到,这些“精神食粮”不断地丰富着社区居民们的文化生活。
人类书写着情感、时间与死亡,而书籍使这一切永不终结。实体书店的消亡并不可怕,当下浮躁文化导致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的降低和道德底线的下降才更为可怕。
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接书卷”,速读时代,人们选择阅读的方式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依旧相信有人在坚守“油墨纸香”的方式,引领阅读。用书店攻占人心,让阅读永不打烊!在线人数9556人
共 6 页&|&&[上一页]&1
头&&衔:超级版主&
主持人:黄海波
嘉&&宾:何舟&&/ 闾丘露薇&&/& &郑汉良
7日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仅为6.1%,网民规模增长减缓。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微博用户迅速膨胀,网民天生具有的报道欲望也在急速发酵,于是,“公民记者”蜂拥而出。一个全民記者的時代來臨,每一位公民都能發揮無冕王的力量。
所谓“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他们和专业记者一起活跃在最前线,利用自己在网络群体发言的快捷方式,第一时间发现、报道、更新即时讯息。甚至呈现出了这样一种趋势,即网民正逐步渗透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选择、采写等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乃至新闻理念。
公民记者造成许多国家媒体大革命,也引发了各方的争议与激辩,最主要的是唯恐维持新闻价值的专业和使命遭受折损与挑战。传播学者们提出应当思考下列的议题:  
  一、公民记者是否受过训练、是否遵守新闻报导原则?公民记者没有传统新闻常规的客观专业,其渗入主观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有所偏颇?能否反应社会的真实?又有谁在乎专业意理?  
  二、谁来把关新闻的「真实」?公民新闻学所提供的是「新闻」?还是「民意论述」?是媒体的新生命?还是毒药?对于恐怖组织或特殊团体所提供的新闻该不该使用?是否会为其宣传? 
  三、如何处理匿名消息来源与匿名新闻提供者?公民记者赋予媒体新的内涵与影响力,还是可能掉入提供假新闻的陷阱?新闻造假,谁该负责?媒体又有什么机制过滤、鉴定新闻的真伪?  
  四、媒体的立场:是信息平台?是报导者?是诠释者?还是鼓吹者?媒体接获传来的公民新闻到底是真正的新闻?还是主观意见的论述?是否象征着人民的心声能上达天听?还是媒体见猎心喜,甚至为了独家,饮酖止渴,反而被利用?  
调查起始时间: 星期四 调查结束时间: 星期四
0804辩题:微博时代人人当记者,利大弊大?
29 (9.45%)
278 (90.55%)
推荐给好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金正日开启“礼物政治”先河,在金正恩时代升级。成为金氏王朝权力和金钱不断运转的链条。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京ICP证030609号 本站通用网址:凤凰网大连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A12版:文化聚焦·连载
实体书店:正在消失的文化地标?
文/凌凤 摄影/刘佳 本报记者 王华
&&&&众所周知,经营成本、电子阅读器、网络书店这三大原因使得实体书店如今每况愈下,北京的风入松书店的歇业、第三极书局的倒闭、中国南方一些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事实及美国巴诺、Borders等一批大型连锁书店的售卖无门更显示着实体书店没落的全球化现象。作为文化地标,大连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如何?是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为此我们走访了大连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实体书店,进行了实地调查。&&&&现状:&&&&有人欢喜有人忧&&&&大连市新华书店成立于1945年,作为具有66年历史的国有老字号,它正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据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城市改造,大连市新华书店的自有网点已动迁了16处,无一回迁。目前的7处销售网点中,只有3处是自有网点,其他均为租赁,承担着高额的租金。而网络低折扣及市民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使得读者逐渐减少,看书的读者较多,购买的少,书店成为网络书店的试读店。加之国有书店肩负着许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传统老店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文海书市是大连市最早的图书零售企业。经理王文良介绍,14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25户商铺的经营规模基本没变,但销售额每年却下降近20%。“文海书市六成商户以卖教辅书为主,受影响算是小的了,但也只是在维持。”&王文良说,“在反垄断法下来以前,书市还可以统一规定价格,以保证利润空间,反垄断法实施后,折扣都下调到6.5折,利就非常小了,再加上学生减负,网上购书,学校专购等原因,卖得大不如前,好在这里的租金还比较低。”&&&&大连最大的批发零售网点——兴工街书城的工作人员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客流量比以前差得太多了,书城作为管理方除了加强服务外,也没有什么方法,只能依靠商户自己想方法提升销售量。”&&&&在文海书市与兴工街书城都有较大店面的博林书社总经理张思林告诉记者,“网络书店的恶性竞争太厉害了,很多打完折扣就是成本价。现在销售额一直在下滑,少儿类还好一点儿,社科类图书尤为严重。”&&&&网店的崛起、经营成本的上升、阅读环境的缺失、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在业界都在为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忧心焦虑时,我们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木文堂,作为大连现今仅有的三四家民营书店之一,做得可谓是风生水起。从最初的三四平方米到现在的30多平方米,虽然不能和国有大店比,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满满一屋子的书香,很有些小清新。“我的书店现在的销售达到年增长10%不是问题。”木文堂的经营者汪宾说。而当被问及网络书店的冲击时,他说:“网络书店真是太好了,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地丰富了图书的品种。以前的书店是某一方面特别强,信息渠道少,想了解别的方面很难,而网络书店让实体书店也得到了一个了解书籍信息的平台,针对性也更强了。”&&&&而大连市新华书店面对巨大的困难,在全国实体书店销售整体下滑的形势下,在今年年初也达到了13%的增长。&&&&对策:认清现实,走特色经营之路&&&&“比实体店便宜、方便、直接送货上门,24小时全天候营业,网上买书的好处太多了。”市民张小姐说。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全国国有书店网点减少1944处,民营图书零售网点减少3861处。而去年全国仅有2%的书店实现盈利的增长。阅读习惯的变化、电子图书的勃兴、网络书店的挑战以及重商、娱乐的风气,确实使实体书店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虽然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信息,纸质书仍然无处不在,比如床头枕边,比如在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并且人们仍然喜欢把纸质书作为生日和节日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而且,很多人也喜欢逛书店,日常生活逐渐被数字化,而纸质书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质感,是一种独特的触觉体验。逛书店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放松。&&&&既然实体书店有受众群,那么实体书店就有存在的必要。站在这个角度上,如何走好实体书店的路显得异常重要。&&&&“中国很多网络书店都不赚钱,有时销售价还会低于进货价。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挣点击率。”汪宾说,“网络书店作为新生事物是针对旧事物的弱点而产生的,有优于旧事物的地方,有新鲜感。但网络提供的是人与机械的对话,是冰冷、生硬、无序的。现在中国一年有20万册新书面市,其中95%都是垃圾,而我做的工作就是在剩下的5%中,再精选出有用的东西呈现给我的读者。”与其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把大量时间都用在选择与比较上,他的读者更愿意汪宾为他们推荐一本书。十多年的时间,通过自身对书的理解,汪宾用他对书的热爱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不同于小而精的民营人文书店,面对数字化时代及严峻市场形势的挑战,拥有成熟渠道和规范管理的大连市新华书店自有一套发展思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细节管理,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全力打造零售市场、教材发行、馆配服务三项主营业务。去年6月,大连市新华书店自主研发了国内尚属首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克服了实体门店位置及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市民动动手指,触摸点击就可以查书、购书的愿望。“数字化新华书店”的率先建立,使大连市新华书店又一次成为国内同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借助新华书店品牌影响力,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文化培训学校和文化创作室。至此,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已初步形成。正在进行的“远离网吧、走进书店”中小学生假期读书实践活动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潜在的顾客群。&&&&“实体书店的经营是很复杂的问题,”资深出版人于九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消费习惯的改变对顾客的心理影响更大,实体书店要想继续生存就要强调阅读服务与阅读体验,文化消费与文化信息,提供全方位的资讯与娱乐服务。”由此可见,书店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所创新。实体书店可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其他增值业务,比如寄售、咖啡、小众书、签名本、会员活动、讲座。实体书店要持续生存下去必须进行定位改变,不能只是放书的货架。&&&&反思:是“危”还是“机”&&&&大连市新华书店总经理王延生说:“无论民营的还是国有的实体书店,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及公共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体书店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城市的名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书店具有文化传播的使命,对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促进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而现实情况是整个阅读环境造成阅读率越来越低,而浅阅读、速度阅读则会越来越多。市场正在排挤掉一个有意义的公共场所。”&&&&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就实体书店发展的问题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专访时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会同中宣部、住建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各地在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划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出版物发行网点,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减免税负。&&&&但是,面对众多实体书店纷纷倒闭,仅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书店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实体书店目前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进行良好的转型和服务的提升,如果这样的转型动作都不愿尝试,那么实体书店被挤兑、被边缘化一定是市场选择的最终结果。&&&&网络到底会带给我们什么,现时还很难说,只能交给时间去证明。实体书店只有走好自己的生存道,“要对读者的回归充满希望与等待。”谁能说下一个十年不是实体书店的春天。希望我们再谈到“文化地标”时,人们语气中不再是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味道。&&&&1.在新华书店、文海书市、兴工街图书城里,我们看到少年儿童类图书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今年5月,在会展中心的图书大集上,实体书商们就意识到了图书价格的重要性。&&&&3.新华书店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书店增添了活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到村屯,到家庭。&&&&4.上周六,新华书店举办的讲座现场。新华书店经常举办多主题讲座,为更多的不同层面的读者服务。
| | 合作伙伴:
大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