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 后面的诗 江畔独步寻花的诗意 杜甫 后两句你想到了什么 (200)字左右 跪求你

六年级下册课后十首古诗任选五首石灰吟小练笔250字
篇一: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大多是慷慨悲壮之音。现存有《曹子建集》。 2、漉:过滤。 3、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 4、萁:豆茎。 5、釜:古代一种煮食器。 6、煎:一种烹饪方法。 [题解] 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曹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曹植,做了皇帝。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曹丕听了之后十分尴尬。
此诗是对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曹植没有被兄长的淫威吓倒屈服,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首诗,巧妙地运用豆和萁的特殊关径流,无情地嘲讽了曹丕的卑鄙行径。诗中“泣”字,用得十分惨痛,诗人内心的痛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结尾两句揭示全篇主旨。这首诗从形式上很像寓言诗,诗中的豆不仅会泣而县城能诉,诗中句句咏豆、萁,无不带有象征意义。 [诗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总结]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2、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词语注释: 1.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2.闲:安静。 3.时:时而,偶尔。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3、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词语注释: 1.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5.平明:清晨。 6.客:在这指辛渐。 7.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8.孤:独自,孤单一人。 9.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0.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1.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4、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作背景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词语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 (7)江畔:江边。 (8)时时:时常。 (9)啼:(某些鸟兽)叫。 (10)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译文 :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
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花间不断欢唱。 5、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 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篇二:六年级下册课后10首古诗及日积月累复习 六年级语文复习资料(课内古诗文背诵) 一、《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持:使用、用来。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lù):过滤。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茎。釜:锅。燃:燃烧,本:原本。 煎:煎熬。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 泣:小声哭。何:何必 二、《鸟鸣涧》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偶尔。不时地啼叫。 三、《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体裁】:七言绝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芙蓉楼:城楼,原址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3.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4.平明:清晨。5.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6.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7.孤:独自,孤单一人。 四《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五《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清白:指高尚节操。若:好像. 六、竹 石 (清)郑 燮 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词释义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立根:扎根,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那。 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1.闻:听说。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7.涕泪:眼泪。 8.却看:回头看。9.妻子:妻子和孩子。10.愁:忧愁。 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2.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13.纵酒:纵情饮酒。 14.青春:指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16.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当在嘉陵江上游。1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18.襄阳:今属湖北。 1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20.白日:白天。21.即从:立即从……到…… 22.放歌:放声高歌。 23.穿:穿过。 八((来自于: 唯才 教育 网:六年级下册课后十首古诗任选五首石灰吟小练笔250字)、《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九、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浸:泡在水中.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鸟: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以上两句话利用女人的眉眼来赞美山水的秀丽 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盈盈:美好的样子. 《文言文两则》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4诲:教导。5为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6之:指弈秋的教导。7鸿鹄:天鹅。8援:引,拉。9缴:古时带有丝绳的箭。10之:他,指前一个人。11俱:一起。12弗:不。13矣:了。14为:因为。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7辩斗:辩论,争论。18以:认为。19去:离。20日中:正午。 1及:到。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5决:判断。6孰:谁。7汝:你。 编辑本段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奕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他。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孟子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及:到。②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③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④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⑤决:判断。⑥孰:谁。⑦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内背诵的篇目: 六上:1《、山中访友》、5、《詹天佑》 17、《少年闰土》26、《月光曲》 六下:1、《匆匆》12、《为人民服务》: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六年级语文复习资料(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解释: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说明了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解释: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擂两通鼓,勇气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气就完结了。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解释: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说明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解释: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则必须教养他的思想。说明了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解释:练习了上千支曲子后才知道音乐的美妙,观看了千支剑后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第二单元: 元日宋王安石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殿前拾得露华新。
,应是嫦娥掷于人。 第三单元: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第四单元: 1、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要想做一个道德的人,就必须先做到正直,这就好比盖楼房,在盖之前,就 先必篇三: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资料及课后练习答案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1、《七步诗》三国.魏
曹植煮豆持作羹,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2、《鸟鸣涧》唐
王维 体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译文』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唐体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 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5、《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在剑外忽然听 说 8、《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9、《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去蕲水县的清泉寺。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 【朝代】 【体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1】水好像是眼波春天【译文2】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样清亮微蹙着眉。朋友要去哪里呢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要把春光留住。 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联想,分类复习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古诗词 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暮(苍 )山远,天寒(白)屋贫。(2)( 青)蓑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黑 )雁飞高,单于夜遁逃。(4)杨柳( 青青 )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朱 )雀桥边野草花,(乌 )衣巷口夕阳斜。(6)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7)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8)千里莺啼(绿 )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黑 )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10)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
(13)两个(黄 )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 六年级语文下册理解重点课文句子 2、《匆匆》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 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3、桃花心木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 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 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 “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联系生活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不确定”,例如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适应了环境,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所以不会枯萎了,也说明了种树的人种树成功了。 6.北京的春节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 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 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10.十六年前的回忆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 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 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 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 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12.为人民服务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 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②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 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 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我们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⑤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⑥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14。卖火柴的小女孩 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 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这段话不光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 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④“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 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如果说,整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那么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加深了我们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 ⑤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 去。 句子里有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18.跨越百年的美丽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 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③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 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④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 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 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 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畔独步寻花的诗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