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怎么解析:就是相互的 双方都要参与的有意思吧

高温:19~14’C
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谈谈亲子互动的意义
谈谈亲子互动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所以家长更要了解亲子互动的意义,多和孩子进行活动,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就来谈谈亲子互动的意义。
  一、从广义上讲,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亲子游戏,而科学的亲子游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游戏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2.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做亲子游戏不是上课,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游戏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3.游戏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游戏应让宝宝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巧。
  4.游戏的整个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这就是亲子互动的意义之一。
  二、亲子互动的意义在孩子成长发展中具有如下作用:
  1.积累了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关系的发展;
  3.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可见,亲子互动的意义,第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现在很多人都开始重视亲子互动,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共有2页 &&1&&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亲子问答相关
苏州成人教育
苏州教育机构
苏州教育其他
苏州幼儿园
苏州托儿所
最新亲子问答
最热亲子问答
娱乐热点推荐
文艺创作与表演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
丨加入收藏丨丨English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探讨对象,通过采取不同的方式是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论述了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师生双主体的教学互动,符合课堂、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要求,是英语课堂教学重要的组织形式。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这主要强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是对互动性教学最好的阐释。
一、师生互动的方式。
1、行为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小到教儿童数手指,大到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人。需要其他相关的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平衡有序的行为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两种因素之间的磨合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又会反过来影响课堂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识和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呼应。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受到局限,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让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2、情感互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认知互动。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教师实施课堂互动方法
(一)课前准备
一堂课师生互动是否做的好,功夫在课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要以充分的材料作为后盾。由于语言学习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而去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步骤和方法,力求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线索流畅。
例如航天员进行外太空行走,把航天服手套放在博物馆展览,我把这个题材用于课文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就宇航员的宇航服的研制开发,所耗费用以及最后被留在了太空没有被带回来等实例,准备了图片,视频,新闻报告等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就中国现代的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局限性进行讨论,同时用简单英语进行描述点评。学生反应非常踊跃,气氛热烈,学生的提问回答频率很高,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活动,以情促知。
在做准备的时候还要主意:一是有效调动全体学生,不要遗漏;二是注意材料准备的针对性,有的放矢;三是要有效把握教学内容,适时推出拓展知识点。
(二)事例引导
在英语中常见一些动词短语很难去记忆背诵,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生动形象活泼感性的场景。通过组织编故事的互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力,鼓励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编剧。运用词组编成有情节的故事、小小说、电影脚本、对话等形式,在创作中使用这些词,从而加深记忆。例如在“看医生”这一情景中,根据教材当中提供的资料,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角色,参考课文,编辑对话情节等,自己组织道具,完成情景剧。对于学生的英文对话,我要求学生自己发挥,但是要恰当运用到新的知识点,通过指导,学生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适时点拨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发挥“拐杖”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到介词on的用法时,学生能举出很多用于地点前和时间前的例句,但却不能归纳总结出恰当的共性特征。我把用在地点前的例句列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句话:“on常用在边、面、线上”。同样总结出用在时间前一句话:“on用在一天时间前或特殊的日子前”。
(四)冲突创设
教学新课课文时,在朗读之前,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线或者判断题无疑是很不错的方法。这能让学生有目的去深入了解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含义,感知本文内容。问题如:“what are they doing?”,“what happened to them?”等较为宽泛易答的类型适宜在学习课文之前用做热身,在详细解读课文后则用精细化提问方式找出答案,进行口头和笔头练习,校对答案。提问和回答的角色不要单一,可以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同时学会自己组织不同类型题目,锻炼能力。我曾经就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辩论会,讨论养宠物的利弊得失,并要求学生组成甲乙两方,各自陈述理由,效果比较明显。学生既充分熟悉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能够运用英语恰当表达自己观点,驳斥他人观点,同时因为辩论需要团队合作,也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课堂演讲
每次上课前,教师安排五到十分钟,由学生上讲台演讲。学生一方面通过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讲稿,增加对英语课程的兴趣,同时通过上课前的演讲,集中上课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拉近距离。讲完之后,教师和台下的学生都可以对演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演讲者做出回答。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同时这样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培养评判优劣的价值体系,完成课堂内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技巧修正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由于受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师生互动中往往出现误解或互相不理解的情况,这种误解或不理解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中断,影响互动交流效果。所以教师应适当介入,利用修正技巧来避免和修复交流中的不理解和误解,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这样能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意义协商,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当然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怎样看待学生犯语法错误。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这门外语进行思想表达。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学生一些小错误,找准适当的时机进行纠正,兼顾效率和效果。
(七)及时反馈
在提问时,要顾及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通过情绪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允许质疑,当学生遇到问题或学习困惑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当堂补偿矫正。例如在面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学过的单词发音困难或者发错音的现象,可能面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作为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及时帮助解决困难,矫正发音,耐心细致的帮助他改正错误,取得及时的效果。
三、师生课堂互动原则
、趣味性原则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赛说过“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孩子们天性喜欢好玩的事物,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无法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新课程标准按能力水平为英语学习设了九个级别,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加籍华裔心理学家江召伦教授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所以在进行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时应当注重贯彻趣味性原则,始终将课堂教学摆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学生不再害怕开口,能从学习当中体会学有所获的喜悦。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将报纸上的趣味漫画剪下来配上英文注释贴在教室的墙上,同时贴出没有注释的漫画,让学生天马行空进行想象,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我主意运用较为简单而有趣的英语口语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配合丰富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兼顾实效性与趣味性,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都学会了这些口头禅,调节了他们上课的情绪,让他们增加了学习的情趣,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要给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主体性原则
所谓互动并不是老师当指挥,学生被指挥的教学模式,而是互相调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作为教师只要摆好自己领路人的角色,适时引导并与学生不断保持交流,对于学生的集体成果进行总结就可,要避免将自己当成指挥官,生拉硬拽,不但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反作用,导致单项型互动,缺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发言权,话语权,甚至有时是判断的权利交予他们,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性,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达到师生在课堂互动当中的平等地位。例如在讲解词汇的时候,单个提问学生背诵单词,他无法答出或答错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其他学生判断和改正的权利,在课堂中询问“who can help him?”, “do you have other answers?”等,其他座在座位上的学生虽然没有被直接提问要求回答,却都在开动脑筋想答案,等于一个问题调动所有学生,既有师生互动,也有生生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使得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是衡量师生互动是否成功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的活动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主人。
、有效性原则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教师开始没有预想到的,那么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资源来生成新的教学材料,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师“导”的水平,特别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太慢和太快的教学进度是不适合的。另外要善于把握学生在问答过程当中迸现的火花,维护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地位,尊重他们独立的想法,并向集体讨论他们的想法总结经验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师生互动更上一个台阶。
、平等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有被尊重感,有与他人平等的地位,每个人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肯定。学生在这样一个被尊重和激励的环境中,才能克服畏惧和羞涩的心理缺陷去为自己的发展做点事情。学生只有不怕在英语学习中犯错误,不担心被老师责备、惩罚和歧视,才能敢于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平等地和老师同学交往、辩论。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冶情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所以布卢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中,把情感领域作为三个主要部分之一。其中第二点就是:情感的前提特征在学习中起百分之二十五的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寓教于情”就是教师要以自身强烈而真实的情感,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的内容产生共振和共鸣,但“寓教于情”绝非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空间上的课堂内外、时间上的情起情落以及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教师关心、体贴的话语,和蔼可亲的笑容,理解、尊重的态度,自然会使学生感到亲近和愉快,情感沟通也就有了基础。古人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学生一旦理解了这种情感,必然会移植到课堂上,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寓教于情是以一定的情感素质为基础的。教师自身应该有高洁的人品,使人“如沐春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合理的情感导入,恰当的语言表达和动作、手势,平等探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等,也会使学生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去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一种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接受情感感染的同时,乐于学习英语这门课程。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应是学生的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教师热爱生活,热爱英语语言,敬业而有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直接反应到课堂教学实践才能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堂互动的策略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
一)倾听策略。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二)诱导策略。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那么,怎样去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学记》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道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诱导启发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三)鼓励策略。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交往策略。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往。
五)合作策略。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六)沟通策略。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七)创新策略。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
我们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特色。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 吴刚平,
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师天地,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张德伟
北京出版社
、《当代教育新理念》,孔锴,
月版,北京出版社
电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90025 &
&&京公网安备号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功用分析
本文由《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授权发布作者:史慧姗,郑燕林&摘要无论在何种教学情境下,对话都应该是教学的本质所在,互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MOOC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学互动一般分为三类,分别是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内容之间的互动,而社会性互动是指三类互动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基于文献分析,发现在MOOC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下,师生和生生间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社会性互动的形式和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下的社会性互动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功用具有独特性,能增强MOOC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和学习积极性,促进MOOC学习者的社会性学习,提升MOOC学习效果。对于M00C教师而言,社会性互动可以丰富教师的角色,为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提供支持。关键词:MOOC;社会性互动;功用分析;学习者一、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内涵&(一)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概念&《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把“互动”定义为“相互作用”,体现为社会或群体成员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的现象。《社会心理学词典》则把“互动”定义为“个人领会他人及依据他人反应而调整自身行为的过程”[1]。而社会性互动是指个体或小组间的社会行为的动态变化事件,个体或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对象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反应行为[2]。Moore把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互动分为三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内容之间的互动[3]。MOOC中的社会性互动是指在MOOC教学过程中,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通过互动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的现象。&(二)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实施方式&依据所借助的互动平台与工具的不同,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实施方式可分为内嵌式和外置式两种类型[4]。内嵌式的社会性互动指通过MOOC平台上自带的社交工具,学习者与教师或同伴交流、协作、分享知识。内嵌式的社会性互动平台一般包括话题论坛和Q&A(答疑)平台。话题论坛是学习者交流的主要空间,可以发表话题,或围绕已有话题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设定相关的讨论主题,也可以回复学生发表的话题和问题,它主要为课程内容相关话题提供长期的互动平台。&在Q&A(答疑)平台上,学习者提出问题并且获得主要来自教师的解答。学习者可以在Q&A上提出与课程制定、单元内容和平台相关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参与者能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投票。学习者在Q&A(答疑)平台上频繁地提出课程作业、课程评价方式与学位认证等问题,偶尔还会根据课程视频中解释过的概念提出相关疑问。教师会定期回答学习者的问题,许多学习者也会相应进行更深人的提问或者回答其他同伴的问题。&外置式的社会性互动实施方式是利用MOOC平台以外的网络社交媒介进行社会性互动。此类社会性互动面向的不仅仅是参与同一门课程的同伴,而是使用相同网络社交媒介甚至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网民,所以外置式的社会性互动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中指出,“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将成为未来1-2年内改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5]。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MOOC中社会性互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国外MOOC的外置式社会性互动平台主要有Twitter、Youtude、Facebook、Delicious、Blog等。而国内主要有微信、微博、博客和QQ。学习者在外置式社会性互动平台上可以快速交换信息资源和想法。&除了线上的社会性互动,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把MOOC中社会性互动延伸到线下,即面对面的社会性互动,学习者能根据所在地域和学习兴趣等通过建立面对面的学习小组,定期会面进行讨论学习。不少的研究也指出面对面的互动能提高MOOC学习者的兴趣、参与度,使其更深人地学习。&二、MOOC中社会性互动对学习者发挥的功用分析&MOOC綴学率高这一现象一直为广大学者所诟病,根据日至16日果壳网对MOOC中文用户大规模的调查分析,“很难找到学习伙伴交流”占阻扰MOOC学习者完成课程的原因的20%[6],这反映了社会性互动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MOOC的社会性互动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增强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学习以及优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等方面。&(一)社会性互动增强MOOC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所谓临场感,就是去中介化,使在线学习如同发生于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一样。社会临场感是参与者把个人特色映射到共同体中的能力,是作为真实存在的人向其他参与者展示自己的能力[7]。通过MOOC学习者与共同体成员的交流、分享、协作不断增强,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者网络逐渐形成,社会临场感可以非常容易地融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之中。在MOOC教学中,师生及生生都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教师无法观察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者也无法与教师或其他参与者进行面对面、即时的互动。通过论坛等社会性互动平台,学习者能把他们的个人学习经验与其他学习者分享,从中增强自身的社会临场感。&除了内嵌式的社会性互动,外置式的社会性互动平台同样能帮助学习者建立社会临场感,比如Twitter能加强学习者间的联系,坚持使用能增强社会临场感。在特定情况下外置式甚至要比内嵌式社会性互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外置式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往往能获得更多、更即时的关注和回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内嵌式社交方式相比,大多数学习者更熟悉和喜爱使用诸如微博、Twitter之类外置式社交平台。在论坛中参与者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学习活动和工具,将自己的经验与其他学习者分享,有助于参与者自身社会临场感的增强。提升MOOC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的方法有[8]:(1)让学习者通过音频或视频作自我介绍;(2)提供内嵌式和外置式的社会互动工具和社区,例如Twitter等;(3)让学习者批判性地分析与其他学习者分享的内容;(4)课程结束后继续通过社会性互动工具进行交流。&(二)社会性互动增强MOOC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决定了学习者对课程的投人程度,影响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MOOC教学过程中合理并充分利用社会性互动能让师生和生生间的信息交流保持畅通,学习者通过人际互动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满足,同时,教师或同伴的认可与赞同能激励学习者投人到MOOC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MOOC中社会性互动能让参与者对MOOC更感兴趣,提高MOOC学习的积极性[9]。Soon教授通过采访已完成至少一门MOOC课程并在协助交流活动中表现较活跃的学习者发现,在协作学习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中产生的来自同伴的适当压力能促进学习者完成MOOC课程[1°]。分析其原因,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谐学习氛围的创造能够激发MOOC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社会性互动过程中能得到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大多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很热情,甚至会邀请别的学习者加人他们的学习小组,这种和谐的人际互动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来自学习同伴和教师的支持和鼓励能促进学生完成MOOC学习,而这些支持和鼓励则主要通过论坛来表达。此外,方便的师生、生生互动也是吸引学习者参与MOOC学习的动力之一[11],提供方便实用的社会性互动工具有利于师生及生生间的积极互动,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除了线上的社会性互动,线下的社会性互动同样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121,经过持续六周、每周两小时的面对面小组交流,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社区意识并获得学习动力;同时,参与者会更多地尝试发现Coursera的其他功能、新课程以及学习策略,他们能更加了解到构建MOOC学习小组的优点及程序。在面对面小组交流上,参与者回顾上次会议设定的学习目标并计划好下周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间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例如遇到的困难、学习策略以及上周学会的知识[13]。可见,社会性互动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教师或同伴的鼓励,或者是通过与其他学习者比较而产生的压力,都能适当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三)社会性互动促进MOOC学习者的社会性学习&1977年,班杜拉提出社会性学习这一概念,认为大多数人类学习都涉及观察以及与他人互动这个事实。社会性学习超越了个人或小组学习,达到了社会层面的范围,通过人与人间的社会性互动而发生,并且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学习者认知与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习者认知的影响从个体开始,逐渐扩散到广泛的社会群体和实践社群,而此影响往往是通过社会网络成员间的社会性互动来发挥的。&在MOOC的社会性互动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数量庞大并且来自不同地域的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活动、思考和交流以分享个人观点和学习信息。学习者数量大、来自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观点间碰撞能产生更多的火花,这为社会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在MOOC教学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环境更多地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介构建起来的。例如,有研究者对如何在网络教学中促进学习者的社会性学习提出了六点建议[15],分别是提高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培养学习者表达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竞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向其他成员提供或获得支持的能力、培养学习者清楚学习内容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者应用知识的兴奋度。支持观察与发挥榜样作用是促进社会性互动实现社会性学习的关键。在MOOC的社会性互动环境中相对应的则是对其他学习者所发表言论及发表行为的观察和来自其他参与者或者是教师的榜样作用。&一方面,在社会性互动中通过观察其他社会性互动参与者所发表的言论,学习者能够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并受其影响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当认知冲突发生时,学习者很有可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甚至是通过其他途径,例如网络搜索来寻求解释。此外,MOOC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成员参与互动的行为也能进行模仿与学习,而参与成员既包括学习者也包括教师。例如,当某一话题下的大部分参与者发表言论的字数都较多时,新参与的成员也更趋向于发表字数多的言论。当某一话题下参与讨论人数较多时,学习者会更关注并且更有意愿参与该话题讨论。当教师参与某个话题时,更能激发学习者对该话题的思考与讨论。&另一方面,发挥榜样作用同样能促进学习者的社会性学习。在MOOC学习过程中,榜样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教师与其他学习者参与互动的方式、行为都能起到榜样作用。就社会环境如何强化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家提出了以下观点:观察者能被榜样强化、观察者受到第三者的强化、模仿行为本身就能带来强化结果、榜样的行为结果间接影响观察者的行为[14]。在MOOC的社会性互动中,学习者能被教师或者其他参与者影响其社会性学习。当教师或其他参与者对某一学习者模仿榜样发表的言论做出回应、当互动参与者给某一涉及模仿行为的言论投票时,榜样作用得到了强化。而学习者通过模仿榜样而参与互动的过程实际也在强化榜样作用,这是由于学习者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能获得社会存在感,能得到同伴和教师的支持,同时能通过思考获得知识。针对榜样的行为结果间接影响观察者行为这一点,教师在MOOC的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应注意表扬和鼓励表现优秀的学习者,并且最好能指出该学习者的优秀之处,使观察者更可能模仿和学习榜样的行为,并且注意到所要模仿的榜样行为的重要部分。&(四)社会性互动优化MOOC学习效果&不少研究都表明社会性互动对MOOC学习效果有良好的影响,这些良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完成率、学业成绩、学习表现等方面。&首先,积极参与社会性互动的MOOC学习者更容易获得优秀的课堂学习成果。有研究者通过比较是否参与过论坛讨论的学习者的期末成绩发现,参加论坛讨论的学习者获得优秀期末成绩的概率超过20%,要远远高于整体水平2%。学生的论坛讨论参与程度与其课程表现有明显联系并且是正相关的,由此能证明社会性互动是学习者获得优秀课程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16]。&第二,积极参与社会性互动的MOOC学习者,更有可能完成MOOC学习。Mustafaraj比较在论坛上积极发言和只浏览论坛而不发言的学习者的课程完成率,将学习者归类为可见与不可见的论坛参与者(同时也称为积极和消极的论坛参与者)。分析发现,积极参与者与消极参与者在论坛中的比例大约为1:2。30%的积极参与者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只有6.6%的消极参与者完成。此外,67%完成课程的学生在论坛上表现活跃。然而,不可见的论坛行为发生得更加频繁,例如只在论坛上浏览或搜索,而只有3.3%的论坛行为是可见的,例如发表、回复话题[17]。可见,不发生社会性互动的论坛行为并不能引起积极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在社交媒介中不能只获取信息而不表达观点,只有经过思考、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真切参与到社会性互动中去,才能获得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反馈,从而更加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更投人地参加到MOOC学习中去。&第三,社会性互动可以培养远程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从而提升课程的完成率。有研究者使用情感分析法研究了三门Coursera课程的綴学率与学生情感的关系,发现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中表达的情感与綴学率之间有明显的联系[18]。教师能够通过探索MOOC论坛言论中潜在的集体情感,监控学习者对于课程及主要的课程手段(例如讲座和同伴互评)的意见趋向。由此,MOOC教师有必要时刻留意学习者在社交媒介上的言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感,关注导致学习者负面情绪的原因,对症下药,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第四,面对面的学习小组互动对MOOC学习效果同样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持续六周的面对面小组互动的讨论记录、访谈记录和观察者笔记等,研究者发现参与者在认知、情感上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学习者扩大了思维的角度、提高了文化意识并分享了许多学习策略。他们建立了对共同体的强烈归属感,获得学习的动力。在行为趋势上,参与者更倾向于发掘MOOC网站上的功能、新课程和学习策略。总而言之,面对面的学习小组互动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参与度,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19]。另外,与朋友或同事结伴注册后,学习者更可能完成MOOC课程,并且在MOOC课程上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是由于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能与同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20]。&三、MOOC中社会性互动对教师发挥的功用分析&MOOC在较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与学的主从关系,学生首先观看相关的视频和材料,提出疑难问题并在MOOC上贴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安排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工作流程,备课的重点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出的问题并着重解决问题上来[21]。MOOC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参与论坛、社交媒介上的社会性互动,因此,社会性互动中的内容、反映的情感态度以及社会性互动本身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在社会性互动中教师如何发挥发起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另一发面,教师要利用社会性互动中的生生互动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一)社会性互动丰富教师的角色&教师在MOOC中不应仅仅是讲授者,而是扮演了更为丰富的角色,例如,通过论坛和回答学业问题发起学习活动的发起者、保持论坛活跃和回答学习方法与技术性问题的引导者。在论坛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话题方向、处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对MOOC论坛建设与利用的重视,使得MOOC教师从技能型“教学者”(Instructor)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Educator)[22]。教师通过鼓励或适度参与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MOOC教师指导和支持体验较少的不足。&首先,在社会性互动中MOOC教师应该扮演好发起者的角色。教师发布课程话题和活动,激发学习者参与活动与讨论,通过社会性互动分享各自的观点。在MOOC中学习内容、学生与教师并不是离散的、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共同话题或针对某一领域的讨论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教学整体。而共同的话题必须围绕课程本身,最好能切合教学重难点,而教师作为最了解课程的参与者,在社会性互动中扮演发起者的角色无疑是最适合的。另外,学生对教师发起的话题往往是最感兴趣的,教师发起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更多学习者的关注。要扮演好发起者的角色,不仅要发表合适的话题,更要会选择合适的平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会性互动方式发起学习活动,除了内嵌式也要考虑合适的外置式社会性互动方式,因为在特定情况下外置式的社会性互动平台会更适合学习者、更有效地促进交流和学习。例如国外的很多语言类的MOOC会选择Skype和Google Hangouts来训练学习者之间实时的口语交流。Facebook Group(以下简称FG)同样适合外语教学中的社会性互动方式,原因在于FG提供了相对封闭的平台给学习者,学习者能设置自己的信息是否公开,能把信息发布的状态和更新只展示给特定的参与者看,这是考虑到了不少语言学习者因为怕犯错而不敢公开使用新学的语言来表达,FG考虑到学习者的感受,增强语言学习者在初学阶段的交流积极性。而教师作为发起者,每周会在MOOC上发表一个与学习单元有关的社会文化的话题,并给予FG参与者明确的登录和参与规则,以保持FG安全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其次,在社会性互动中MOOC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Curtis教授提出“学习者像是成长中的种子,教师培养并哺育着它们,从而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实现他们的潜能。就学习者来说,我认为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主,所以我称之为引导式发现学习(Guided Discovery Leaming)”[23]。在MOOC教学中,无论是内嵌式还是外置式的社会性互动,教师不仅要积极发起讨论,还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人地思考问题。例如,当学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后,辅导教师应该带头给予支持与肯定,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深人地思考。同时,适时引导鼓励小组内的学员积极参与讨论,形成全组积极参与的场面。&另外,教师在社会性互动中应该学会观察,应该以鼓励学习者进行更深人的互动与思考为出发点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以为多就是好,盲目地参与社会性互动。在论坛上发表话题的学生普遍更期望得到教师的专业详细的回复,而不是来自学习同伴的回复。但是,一旦教师回复了某个学习者并且他的观点被学习者所接受,讨论往往就会到此结束。学习者可能只是单纯地想获得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快而可信的回答,这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但会导致学习者过分依赖教师,并不有利于更深人的讨论。所以,虽然教师应该通过回复学习者的问题或话题来增加教师临场感,激励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发表话题,但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把握好引导者的角色。当教师发现学习者提出的话题或问题时,可以先不急于回复,先让其他学习者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等待他们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再参与讨论。回复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尽量使用引导式的语言,以引导提问者和其他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更深人的思考和讨论。&(二)社会性互动支持MOOC教师实施教学评价&MOOC中的社会性互动能为教学效果评价与学习者学业评价提供很好的参考材料,教师通过社会性互动能够时刻关注学习者对课程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一方面,通过搜集分析无论是内嵌式还是外置式社会性互动中的数据,教师或者设计者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Simon通过搜集论坛、Twitter、博客上MOOC学习者的言论以及调查问卷,评价学习者与课程设计的契合度和偏离度、课程设计目标的完成度、学习者目标的完成度、课程效果和学习者满意度[24]。Shuch在智能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的设计与评价框架,他在框架中明确指出了互动性学习环境是评价MOOC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互动性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及生生间方便灵活地沟通交流,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共享[25]。&另一方面,关注社会性互动意味着在更大程度上重视对MOOC学习过程的评价。有研究者通过分析Coursera、edX和Udacity这三大MOOC平台,发现现有学习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者知识层面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估与反馈还比较欠缺。在评价方式上,虽然在MOOC中出现了论坛参与和视频课程浏览状况等带有过程性评价功能的评价方式,但这些评价方式只在不到18%的课程中得到应用。对学习过程分析相对不足导致目前MOOC学习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反馈、改善教师教学和深化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难以发挥,是目前MOOC学习评价需解决的又一问题[26]。而将社会性互动作为学习者学业评价的标准则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有16%的Coursera课程把学习者在论坛中的发帖数作为成绩评定因素之一,同样为了鼓励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部分DeSire2Leam平台的课程只允许发表过帖子的学习者浏览论坛内容[27]。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通过成绩评定迫使学习者发表帖子能提高论坛参与度,但是并不能有效激励学生对有意义对话的阅读、回复并参与。由于此类做法难于提高论坛讨论话题的质量,所以更无法提高论坛作为学习和交流工具的总体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要将社会性互动作为学业评价的参考指标,MOOC教师必须注重评价的方式,应该把侧重点放在互动的“质”而不仅仅是“量”上。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投票纪录(学习者可以对论坛上的帖子投支持或反对票)对学习者的社会性互动质量进行评价,国外大部分的MOOC课程论坛具备投票功能,而国内也同样有不少平台具备此功能,把投票获得数纳人评分标准能鼓励学习者发表高质量的帖子以获得其他论坛参与者的认同。当然,为避免学习者投票的随意性,教师应该对投票标准作出相关的说明。&四、结束语&MOOC自发展以来一直受到很多质疑,不少学者对MOOC持反对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MOOC中师生及生生之间时空分离,缺乏有效的社会互动,这将导致MOOC学习者只能被动地观看视频、接受信息,无法开展有效的学习。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社会互动是人类认知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无论在何种教学环境下,社会性互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OOC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的社会性互动,探析MOOC中社会性互动的功用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功用提升MOOC学习质量、优化MOOC教学效果对于MOOC的建设、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MOOC中社会性互动内涵的理解,借助相关文献的支持,分析了社会性互动对于MOOC学习者与MOOC教师的功用价值:对于学习者,MOOC中社会性互动能增强社会临场感、学习积极性,能促进社会性学习、提升学习效果;而对于MOOC教师,社会性互动则可以丰富教师的角色,并且为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提供支持。明确社会性互动在MOOC中发挥的功用期望可以为促进MOOC中社会性互动提供有益参考。&&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5YJA880111)“M00C教师教学胜任力构成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史慧姗,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郑燕林,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