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出文中加点的不确定词指的具体内容。 这①—————————— ②—————————— 他①————————

阅读,回答问题。
  ①地震是自然(  )中对人类(  
)最大的(  )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有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日中亚加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到震前 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位置13.6厘米。此外 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的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选自《少年科技》)
1.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第②段文字中画横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相同的两个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示的“预测地震的先兆的方法”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B.介绍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
C.介绍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D.介绍地震所用的仪器设备。
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文字中去掉“先兆”一词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课文中的语段,按要求填表或回答问题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②“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③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④他看到旅客很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老人。他帮列车员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看他累得满头大汗,不住地招呼他歇歇,他总是说:“我不累。”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粗的词语
①卖弄:________
②宛转:________
3.“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所包括的事物有哪些?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景物是什么?选出准确的一项
A.春风。B.春天的鸟儿。
C.春天的各种声音。D.春天的各种香气和各种声音。
5.这段文字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________
阅读并完成问题。
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着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⑵这里,安睡着一位我尊敬的女性,一个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女兵。
⑶你还记得我吗?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抱着你啊!
⑷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⑸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⑹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⑺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一支叉子枪……
⑻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⑼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⑽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松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⑾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不得让汽车轮子离开地面飞起来!
⑿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⒁可是,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
⒂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⒃时隔一月,我完成了任务,返回藏北高原。我特地将车停在路边,步行去看望你。你的坟包还是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黄土。不同的是,坟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的感情像海潮一样澎湃起来。我知道,因为你是一位无名的兵,人们只能给你立块无字的碑。
⒄我给你的坟上盖了一把新土,又深深地给你鞠了个躬,和你告别……
⒅几十年来,在我心中,你始终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一样光荣、伟大。
⒆好战友,现在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让我欣慰的是:你,被更多的人记住了!你的坟变大了,而且用洁白的灰浆墁了顶,墓前一棵青松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松树下,依旧立着那块无字碑。
⒇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在你的身旁……
(作者:王宗仁 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改)(1)
根据文章第⑷~⑽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
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是哪两项?将所选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A.第⑴段中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B.第⒀段画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对无名女兵的怀念之情。
C.第⒂段中加点的“心安理得”一词,在文中有踏实、坦然、没有遗憾的意思。
D.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抒情,好像“我”在对读者直接倾诉,读来亲切感人。
E.文章多次写到“我”眼中女兵墓的变化,表明人们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了这位无名女兵。
联系上下文看,下列句子使用感叹号表达了“我(们)”当时怎样的心情?(每个答案不超过4个字)
①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
②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
③可是,一切都是枉然!
下面两个句子都表达了“我”对女战友的怀念之情,如果请你选择一个作为这篇作品的结尾,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①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②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
如果请你从自己积累的诗句(或名言、警句)中选择一句赠给这位无名女兵,刻在她的无字碑上,你想写什么?
阅读,回答问题。
①在信息量成倍翻新的今天,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在与各种信息的碰撞中产生创新意识,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到目前为止,信息的主要形态仍旧是文字,所以,阅读的速率,在阅读中丢弃和选取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学生之必需。
②但是,现在又是一个“读图时代”,电视、电影、动漫作品以及多媒体正以强大的可视 性、娱乐性和立体性,与文字进行着一场大规模地争夺青少年的“生死搏斗”。
③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他们喜好津津有味地翻阅一页中只有几句对话的动漫书,而不想涉及大部头的人文著作。因为文字阅读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转化才能成为可以接收的感情、形象或者情节——要吃力得多。
④这是当代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⑤图画怎么可能代替或者超越语言文字的功能呢?试将播放新闻的电视音量“静”去,我们往往看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但是不看图像,单听语言,却能理解其大意。
⑥电视剧《红楼梦》怎能和原著相比?!看原著,一百个读者的大脑里就有一百个贾宝玉,而看电视剧,十亿人的大脑里只有一个贾宝玉!因此,图画将大大地限制学生的欣赏力和想像力,削弱文字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⑦图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这是许多书中配有插图的理由,但是图像绝不能代替文字。许多语文教师迷恋于多媒体,但是,恰恰在语文课上,多媒体必须慎用。
⑧“读图”将影响阅读量,而中小学阅读量低下,又将影响到大学教育。
⑨许多大学生没有完成在中小学就应该完成的人文著作的阅读,许多中学生所接触的文学名著又只是从电视剧里看到的。以大学中文系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文学史的时候举的例子大一学生几乎都没有读过!因之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作品,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井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⑩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学生确实已经没有了扩大阅读量的时间。原因之一是语 文练习题做得太多而欣赏阅读大少;原因之二是课文读得太细而涉及面太窄。我们培养的是拿着“手术刀”解剖文章的“语文外科医生”而非充满审美情操的热情而细心的鉴赏者。语文,本应是帮助学生抵制“读图时代”消极因素、迅速获取语言信息,让学生学会表达思想、学会创新的专门课程,遗憾的是,今天的语文却是“细嚼慢咽”,是“精读细解”,是“吹毛求疵”,是“回”字的四种写法!长此以往,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极为不利。文字是最为重要的传达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传媒细胞。我们之所以要教授语文,要考作 文,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文字能力并由此训练学生的感知和思维。因此,加大学生的速读力度,让他们具有从众多文字中快速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才是学习语文的正道。
⑩实际上,在一篇课文中对某一个词汇的哪怕是最精辟的讲解,都不如学生自己在许多不同篇目中、不同语境下多次触及同一个词汇的理解来得深刻。道理很简单,因为文章不同词汇出现的语境就不同,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词汇才是活生生的,才不是词典里那种死板的概念性条目。
⑩总之,加大文字阅读量,抵制“读图”的影响,已经刻不容缓。(1)
作者为什么对学生迷恋“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担忧?(每个要点用①②……表示出来)
第⑤段要说明的观点是_________?
在作者看来,扩大文字阅读量的有效办法有哪些?
第⑩段的“学会创新”与上文的句子_________相呼应。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 )
A.现在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大部头的人文著作。 B.信息的形态不全是文字。
C.“图画”的优势在于可视性、娱乐性和立体性。 D.书中配插图大可不必。
E.多媒体的运用不利于学生理解文字。
F.⑩段进一步阐明了多读文章的重要性。
G.“生死搏斗”意在强调重“图画”轻文字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异议,用一句话写出来,并简要说说理由。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作业讨论群:天神之吻,阅读答案,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加点字:这 (2)宇航员和货物就是从这个通道运送的. 加点字:这个 2.什么事航天器的对接?航天器的对接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3.用自己的寓言简要说明,两个航天器对接时“捕获”中的最关键的一步 4.用结尾段看,两个航天器对接有何意义?
痴心的我429
没有阅读段不好回答啊.1.(1)这:指代前文所说的“航天事件(没文章,自己找找看)”(2)这个:指代前文中所介绍的“特殊通道(自己分析下什么通道)”2.3.4没文章,表示答不了.看样子应该是小学或者初中的题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一)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争论。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李四光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是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他还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就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得下百川之流,听得进反对意见。
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参考答案“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歌德也说……思想获得丰产”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参考答案一是“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二是以扶苏、项燕的名义倡导2.问答题 参考答案研究角度的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会引起学术的争论3A.今天逃跑也是死,举起大旗造反也是死,等着死,死在国家里可以吗?B.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C.现在死亡也是死,举旗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可以吗?D.今天逃亡也是死,商量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内好吗?4.问答题 参考答案任尔东西南北风5.问答题 参考答案不能删;这样写可以使论证更全面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下边句中加粗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子何恃而住(  )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富者有惭色(  )③能者为师(  )④普通劳动者(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先朗读下边的句子,然后说明加粗词所表达的语气。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为之,则难者亦 易矣(  )③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1)①“鄙”是边境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卑鄙”的“鄙”是品质低劣的意,“鄙视”的“鄙”是轻蔑的意思,只有“边鄙”的“鄙”是边境的意思。   ②“语”是“告诉”、“说”的意思,读yù。在现代语中,“语言”的“语”是“话”的意思,“不言不语”的“语”是“说”的意思,读yǔ。   ③“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在现代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指儿子。   ④“顾”是“反而”、“难道”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回顾”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全大局”、“奋不顾身”的“顾”是“照管”、“注意”的意思。(2)①的东西;②的人;③的人;④的人(3)①表疑问语气;②表感叹语气;③表肯定语气;④表加强语气;⑤表反问语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2分)——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着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 “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第1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4分)小题2:第2段作者讲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2句话,请任选一句,用孔子的原话表述。(2分)小题3:谈谈对第3段画线句中“死”与“活”的理解(4分)死:
小题4:作者因为女儿
的原因,例举了
的事例和借鉴了孔子关于读书的言论,提出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想法。(9分)小题5:对于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下列哪种说法与文意相符一项
A.咀嚼书里的意思,欣赏美丽的插图,获得读书的乐趣。
B.既可 “精读”,也可 “浏览”,还可像参加“发现之旅”比赛那样读。
C.慢慢地读,悠闲地读,重在劳逸结合。
D.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善良的种子朱成玉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小题1: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4分)小题2: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简要说说这两处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和态度。(6分)①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②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小题3: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文中原句作出回答。(3分)小题4: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4分)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小题5:“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5分)
祈 求(14分)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⑾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⑿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分)(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义,2分)小题3: 古人认为:禽有禽语,兽有兽言。本文第⑦段描写“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想像一下,这只鹰此时究竟想说些什么?(3分)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4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中加点的不确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