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用什么传播是卫星

(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地球同步卫星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位于赤道上空一定高度上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的卫星,它与地球转动同步,故称地球同步卫星。人造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过程可简化为点火加速上升(如图甲所示)、离开大气层后关闭发动机自由上升和调整姿态三个阶段。地球同步卫星常用于通讯、气象、广播电视、导弹预警、数据中继等方面,以实现对同一地区的连续工作。在赤道上空约为36000 km 的高度上布设3 颖同步卫星,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如图乙所示)。
(1)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过程的点火加速上升阶段中能量转化是:燃料的
能转化为内能,然后再转化为卫星的
能。(2)地球同步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相对于地面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3)马航MH370 飞机于2014 年3 月8 日与地面失去联系,我国军方曾利用同步卫星帮助搜救,同步卫星是利用
波来实现陆地与海面上搜救船之间的通信联系,信号从地面发送到同步卫星并返回到地面至少需要
s。(4)地球同步卫星的用途有
(答出一种即可)。
(1)化学能 机械能;(2)静止;(3)电磁(或微)
0.24(4)通讯、气象、广播电视、导弹预警、数据中继等。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用能量的转化去分析解答;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根据距离s和速度v,利用公式t=就可以计算出时间.同步卫星固定在一个轨道上,主要用于通信和监视地面,如通信卫星和同步气象卫星.也可以用于军事侦察,长期监视某一地区.电视台利用同步卫星传播电视节目.(1)点火加速阶段中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内能→机械能.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过程的点火加速上升阶段中能量转化是: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再转化为卫星的机械能。(2)地球同步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3)马航MH370 飞机于2014 年3 月8 日与地面失去联系,我国军方曾利用同步卫星帮助搜救,同步卫星是利用电磁波来实现陆地与海面上搜救船之间的通信联系,信号从地面发送到同步卫星并返回到地面至少需要t=。(4)同步卫星的用途很多,可以用于通信和监视地面,也可以用于军事侦察,电视台利用同步卫星传播电视节目.
(1)如图所示是地球上的人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简要说明卫星通信的原理。 (2)现在许多长途电话是以地球同步卫星做中继站的。打这种长途电话时,会感到对方的反应有些延迟。造成这种延迟的原因之一是无线电波在射向卫星和从卫星返回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假设某人造卫星与地球的距离是36000km,请你估算延迟的时间。
手机是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手机间是利用______ 传递信号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想把比赛实况进行全球转播,至少需要______颗地球同步卫星.
当地的电视发射塔一般都建筑在尽可能高的地方,因为电视信号是频率很高的超短波通信,它的传播方式是______,在山区中要收看电视节目必须设立差转台,现在,人们通过“静止”在赤道上空的同步通信卫星做中断站.目前用______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Communication Satellite
环绕对象:
环绕地球同步运动
卫星用途:
用作无线电通信
通信卫星 -
通信卫星: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通信卫星通过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通信卫星可以传输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和电视等信息。对于整个卫星通信系统而言,我们把通信卫星和它的测控站称为通信系统的空间段。这个定义大家很容易理解。就是出现了一个新术语——中继站。给大家解释一下,中继站就是一部负责接收并转发无线电信号的“电台”。大家可以把中继站想象为无线电信号的“长途汽车站”。无线电信号可以在中继站“加加油或者换乘其它车次”,这样“跑”得更远。通信卫星如图1所示。通信卫星图1 通信卫星中文名:通信卫星外文名:Communication Satellite别称:无应用学科:信息通信、卫星通信特点:无线电通信、中继站、人造地球卫星
通信卫星 -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信卫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是否包含通信转发器按照是否包含通信转发器,通信卫星分为:1)无源通信卫星:仅仅用来反射无线电信号的卫星。无源通信卫星因为它的反射信号十分微弱,通信质量不佳等原因,现在早已不在开发研究。2)有源通信卫星:拥有放大和变频功能的转发器,通过转发器转发无线电信号。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低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斯科尔”。就是有源通信卫星。2运行的轨道不同按照通信卫星运行的轨道不同,通信卫星也可分为:1)低轨道通信卫星(LEO);2)中轨道通信卫星(MEO);3)高轨道同步通信卫星(GEO)。3姿态稳定方式按照通信卫星的姿态稳定方式,通信卫星分为:1)自旋稳定卫星:卫星通过沿固定的轴自旋的方式,保持卫星的空间定位。2)三轴稳定卫星:通过X、Y、Z相互垂直的三个轴,来保持卫星的空间定位。4使用的业务频段按照通信卫星使用的业务频段,通信卫星可以分为:1)单频段卫星:通信卫星采用UHF、L、S、C、X、Ku、Ka等固定的频段。2)多频段综合卫星:采用两种频段或两种以上频段的通信卫星。5卫星的服务区按照通信卫星的服务区,通信卫星分为:1)国际通信卫星2)区域通信卫星3)国内通信卫星6卫星的服务对象按照通信卫星的服务对象,通信卫星分为:1)商用通信卫星2)军用通信卫星3)科学试验通信卫信7卫星的专业用途按照通信卫星的专业用途,通信卫星分为:1)直播卫星:直接向公众转播电视、广播节目。2)海事通信卫星:用于海上、空中和陆地间通信,兼顾救援和导航任务。3)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S):用于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的测控和中继传输数据信息;能够对高、中、低轨道的航天器进行测控。4)导航定位卫星5)遥感卫星。
通信卫星 -
发展趋势:通信卫星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GPS导航、卫星电视等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目前,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已经非常“拥挤”。通信卫星的发展研究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通信卫星“拥挤”,易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如何扩展新的频段;2、如何利用有限的卫星空间,发展卫星上的信息技术;3、如何延长卫星在太空定点的时间,如何延长卫星工作寿命;4、如何提升通信卫星天线指向的精度。
显示方式: |
卫星分类树
介绍卫星的组成部分
共有1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1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42:2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中国卫星_百度百科
中国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其中最早的有。还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卫星,主要包括、、、、等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
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日发射的第一颗。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72面似球体
广播“”乐曲
日15时08分32秒根据NASA的数据写出来的。  纬度:64.02度
经度:35.07公里  轨道倾角:205.64度  运行周期:110.6 分钟  速度:7.55KM/s  高度:728.25KM  近地点:430公里  远地点:2075公里  卫星实时状态跟踪:(截止日北京时间11点39分该卫星正从进入我国境内)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应答机、雷达信标机
、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卫星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在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况下)。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
“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
造卫星,由以、潘厚仁为中心的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的研究工作。1958年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当时受到“”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
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重173 千克,由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日 21时35分用“”运载火箭 (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从1974年到1996年,中国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有16颗按计划正常返回地面。它们当中最长的在太空飞行15天,送回的大量遥感资料已广泛
返回式卫星
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返回式卫星上良好的微重力环境,为开展、材料科学等微量力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质量千克,工作寿命3-15天。
历史性突破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是从1966年开始的。在
返回式卫星
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由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11月29日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
该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和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其运行轨道为:近地点173千米,远地点483千米,倾角63°,轨道周期91分钟。它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质量为1790千克。仪器舱携带的一台可见光地物相机用于对地摄影,获取地球遥感资料;另一台星空相机用于对天空摄影,以测定对地摄影时刻的姿态精度。卫星在完成摄影任务后,将存放胶片的返回舱在预定的地区回收。
它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3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为此,美国曾耗费了12颗卫星失
返回式卫星
败的高昂代价,苏联也同样支付了13颗卫星的学费,而中国则少得多。
从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用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对返回式卫星进行检测
更新换代步步高
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卫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先后研制并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1号、2号、3号、4号和实践8号共6种型号返回式卫星,其中返回式卫星0号是中国第一代国土普查卫星;返回式卫星1号是中国第一代摄影测绘卫星;返回式卫星2号是中国第二代国土普查卫星;返回式卫星3号是中国第二代摄影测绘卫星,用于高精度摄影测绘,其测绘精度比第一代有较大的提高;返回式卫星4号是中国第一代国土详查卫星;实践8号是太空育种卫星。
通过6个型号卫星的研制,中国解决了返回式卫星的总体设计、制造、大型试验、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等各种关键技术,尤其是完成返回式3号、4号任务后,使返回式卫星平台不断成熟、发展,有效载荷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返回式卫星进行对地遥感
创新亮点留轨试验
中国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卫星留轨试验是个创新。一般卫星在返回过程中,仪器舱在与返回舱分离后,继续留在原来的轨道上飞行,成为无用的太空垃圾。其轨道逐渐衰减,直至坠入稠密大气层焚毁。卫星留轨试验是指在仪器舱分离后,利用它本身的全姿态捕获功能,将仪器舱恢复正常的运行姿态,成为一颗新的。这样即可在其上进行一系列科学技术试验,特别是那些不宜在卫星正常运行情况下进行的故障模式试验,从而变废为宝。1994年7月和1996年11月,在第二颗和第三颗返回式卫星2号上,先后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留轨试验。
一星多用搭载试验
在完成对地观测的大前提下,在返回式卫星2号上以搭载的形式进行了一些科学项目。在搭载项目中又分为有源搭载和无源搭载,前者是指该搭载项目需要星上提供电源以及遥测、遥控、程控、热控、数传等服务;后者是指无需星上供电或其他的服务。在3颗返回式卫星2号上进行的两类搭载实验都取得了成功,达到一星多用、多方收效的预期目的。第三颗返回式卫星2号搭载的有效载荷总质量达到了265千克,相当于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后起之秀新3星
在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中国先后发射了返回式卫星3号、4号及实践8号卫星。虽然它们都是在返回式卫星2号的卫星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设计,但无论在卫星功能上、轨道控制精度上、还是返回控制计算等整体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使卫星的飞行时间大大延长。
●分统结合
返回式卫星3号是第二代摄影测绘卫星,返回式卫星4号是国土详查卫星。科技人员针对高精度摄影测绘和国土详查的不同使用要求,分别进行了这两个型号的总体方案设计,而对其中相同的分系统和设备则统一进行设计和制造,这样不仅保证了型号的总体设计水平,同时大大提高了制造、试验与飞行任务的效率。在返回式卫星3号的基础上又改型设计出实践8号平台方案。
●仪器舱扩大
返回式卫星3号、4号、实践8号的构型基本相同,由圆柱体、截圆锥体和球形头部组成。回收舱保持原有返回式卫星成熟的气动外形和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再入稳定性,适应回收舱的弹道式再入返回。制动舱仍保持原有构型。相对于返回式卫星2号,返回式卫星3号、4号的仪器舱其柱段有所增长,容积有所增大,使有效载荷和电池的装载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
返回式卫星3号、4号卫星都是由有效载荷、结构、控制、程控遥测、遥控、天线、热控、压控、总体电路、电源和返回(跟下面的“回收”不一致)12个分系统组成。实践8号根据任务的特点取消了压控分系统,其它与其相同。
△卫星质量:返回式卫星3号为3.6吨;返回式卫星4号为3.9吨;实践8号为3.4吨
△外形尺寸:最大直径2200毫米,最大高度5144毫米
△卫星工作寿命:返回式卫星3号为18天;返回式卫星4号为27天;实践8号为15天
△运载火箭:返回式卫星3号用长征2号D发射;返回式卫星4号用长征2号C发射;实践8号用长征2号C发射。
完成任务情况
返回式卫星3号的3颗星都按计划成功发射并完成了规定的摄影测量任务,获得了比中国第一代摄影测绘卫星返回式卫星1号精度更高的地理资料。
返回式卫星4号的两颗星也按计划准确入轨,并完成了规定的国土详查任务。
实践8号卫星按用户研制总要求,完成了总质量为302千克有效载荷的装载和飞行试验。回收后交付的种子样品完整无缺,按要求完成空间背景参数的测量,供用户作为机理分析之用。返回式卫星拍摄的北部海图
技术进步点
返回式卫星3号、4号和实践8号卫星能够快、好、省地研制出来并圆满地完成飞行任务,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公用平台技术。卫星的主要结构部件、返回舱的气动外形以及控制、返回、程控、压控、遥测、遥控等分系统都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在继承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这些分系统又都有技术上的进步。
●热控技术
返回式卫星3号、4号在原有返回式卫星被动热控和主动热控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舱内对流换热、局部隔间热控、局部对流风道、局部等温化设计、卫星窗口热门、槽道热管以及热控挡板等措施,使密封舱温度范围控制在17~22℃之间。温度均匀性最好达到0.2℃,是目前中国卫星中温度控制最好的卫星,满足了有效载荷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为了达到温度控制目标,总体电路、热控、结构、机构和有效载荷各个分系统都做了较大的技术改进。
在被动热控技术方面,卫星采用了热控涂层、多层隔热和隔热泡沫材料、热管和光学太阳反射(OSR)散热片技术。
为了适应返回式卫星4号有效载荷对热环境的特殊要求,首次在卫星密封舱内专门为有效载荷设计了一个局部热控隔间,将温度均匀性要求高的有效载荷与平台其他设备隔开,这为隔间内的温度均匀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消除有效载荷对地窗口结构两边的温差影响,对该部位的热传导进行了专门的设计。用导热最好的金属材料,加上内部预埋热管,减少了窗口两边的温差,为窗口内部的镜头温度均匀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4号还采用了星外多层抑制外热流影响技术和热控挡板抑制外热流影响技术等。
●窗口热门机构技术
在国内卫星上首次应用相机窗口热门机构。这种在太空反复开关、多次工作的机构,国外只有美国的“”空间望远镜和俄罗斯卫星相机窗口有这种机构。
●星上能源技术
返回式卫星大都是采用蓄电池供电。中国卫星以前大都用锌银蓄电池,现随着卫星飞行天数的增加,中国新型返回式卫星采用了比能量高于锌银电池的锂亚硫酰氯电池,将卫星飞行时间从原来的15天增加到现在的27天。700安时大容量锂亚硫酰氯电池较大规模地在返回式卫星3号、4号卫星使用,这在中国航天器史上是首次,它解决了锂电池上星使用的总体技术问题,使相同容量电池在体积上减少1/3,质量上减少1/2。
●测控优化技术
新型返回式卫星的测控改为统一S频段体制,使星上测控系统简化并与国际测控体制接轨;保留雷达应答机和引导信标机,作为卫星返回跟踪、落点预报的手段;增加GPS子系统,用统一S频段测控系统和GPS相结合的定轨技术,把定轨精度大大提高;用GPS时间和星上程控时间拟合,显著提高了卫星摄站位置的确定精度;用GPS实时定轨的数据计算速高比,并引入地形高程图,使速高比计算精度由2%提高到0.3%,保证了相机的像移补偿精度,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遥控设备采用标准化设计,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和可靠性;采用较大容量遥测存储技术,提高了卫星遥测的服务能力。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回收落点技术、卫星加固减振技术和卫星包装运输技术方面也有较大提高。(待续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通信卫星。该卫星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此型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内通信、广播、电视、传真和数据传输。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3.68米的圆柱体卫星质量441千克,有效载荷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4年半。
东方红三号卫星
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于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东方红三号卫星采用全三轴姿态稳定技术、双组元统一推进技术、结构等先进技术,可满足国内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
外形尺寸:×1720(毫米)的双翼六面体,双翼展开后总长度为 18.096米。
卫星质量:1206千克(静止轨道),有效载荷2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8年。
风云二号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于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它主要为提高中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气象科研服务。卫星采用双自旋稳定方式,星上装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及数据收集转发系统能取得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它还可收集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监测。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
卫星质量:起飞时1369千克,工作寿命3-4年。
资源一号卫星
是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无线电传输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将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中国3个地面站配合下,卫星传输的遥感图像可覆盖中国全部陆地、海域和大部分邻国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域,并可获取国外任一区域的地面图像信息,经地面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用户使用。资源一号卫星1988年经中国和巴西政府批准、进行联合研制。
外形尺寸:×2250(毫米)的单翼六面体
卫星质量:1540千克,有效载荷五谱段CCD相机等,工作寿命2年。
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又称“一号”。1990年代中国和巴西达成政府间协议,共同研制一种地球资源卫星,以填补两国在有关领域的空白。第一颗资源一号卫星01星于日由长征4B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发射成功后为中巴两国获取了大量的有关地区的地球数据和卫星图片,在农林、海洋、环保、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载设备:资源一号卫星主要搭载了3台遥感仪器用于对地观测:  20米分辨率的5谱段CCD相机  80米和160米分辨率的4谱段红外扫描仪  256米分辨率的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
质量:1450千克  功率:1100瓦  设计在轨寿命:2年  运行轨道:  轨道高度:778km  赤平倾角:98.5度  绕轨一圈时间:100.26分钟(一般情况下每26天观测全球一遍)  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  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  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  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  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  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它将在  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一号CCD相机合成假彩色图像:  资源一号卫星又是我国空间事业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它进一步推动在航天领域方  面我国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技术方案
资源一号卫星是颗三轴稳定,。卫星包括有效载荷和服务系统两部分  ,共由十五个分系统组成。卫星总质量为1540千克。星体为长方体,采用单翼太阳电池  阵,本体外形尺寸为×2250mm3。尺寸×3215mm3。  星体采用分舱设计。  结构分系统有结构壁板、承力筒、星箭对接舱、大支架、太阳电池阵的基板和展开机构  等组成。  服务舱有姿轨控、S波段测控、超短波测控、星上数据管理、电源和热控等六个分系统。  电源采用太阳电池加镉镍蓄电池方案。  卫星姿态控制采用高精度的对地指向三轴稳定和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跟踪和轨道调整方  案。它由测量、控制和执行等三类设备组成。  测控由四个独立信道(超短波和S波段)组成,具有测速、测距和测角功能,用测距音可  单站定轨。  星上数据管理和测控在地面网站的配合下,完成卫星的跟踪测轨、遥控、遥测和其他管  理任务。  由于卫星在地球地面站视场较小,数据管理分系统采用星上计算机来管理收发的数据,  卫星在故障时能“智能化”处理。  热控以被动式温控为主,电加热主动温控为辅的方案。  有效载荷舱有CCD相机、红外扫描仪(也称红外相机)、宽视场相机、图像数据传输、  空间环境监测和星上数据收集(DCS)等分系统。  CCD相机有兰、绿、红、近红外和全色等五个光谱段,采用推扫式成像技术获取地球图像  信息。它只在白天工作,并有侧视功能(±32°)。  红外扫描仪有可见光、短波红外和热红外共四个谱段,采用双向扫描技术获取地球图像  信息,它可昼夜成像。  宽视场相机具有红光和近红外谱段,由于扫描辐宽达890千米,因而五天内可对地球覆盖  一遍。  三台遥感器的图像数据传输均采用X频段。CCD相机数据传输分二个通道,红外扫描仪和  宽视场相机共用第三个数据传输通道。  图像数据经编码、调制、变频和功放由天线发射出射频信号,在卫星经过地面站上空时  ,被地面站接收。  星上数据收集分系统利用地面设置的几百个数据收集平台(DCP)收集的水文和气象数据  ,通过星上转发器实时地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卫星将用“长征四号乙”火箭在发射。  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我国地面应用的总体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星无线上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