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于几 英文?

一加一等于几_百度知道
一加一等于几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和工具。 附:黎曼猜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为1/2。 关于黎曼猜想更详细的请查阅 维基百科
如果在高中作用二进制的话就是1+1=10,不同进制会有不同的得数
一加一等于二。
这个问题我知道,你点击右上角,
我说是初中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1+1等于2啊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加一等于几?_百度知道
一加一等于几?
提问者采纳
看你怎样理解;1、手中拿一件东西向胳膊底下一加手中就没有了。1+1=02、两个人结婚组成一个新家庭。1+1=13、儿童计算数学。1+1=24、两个人结婚,生出一个爱情的结晶变成三口之家。1+1=3 5、1+1等于不三不四。6、1+1等于11。7、1+1等于 王8、1+1等于 田9、1+1等于数学皇冠明珠,这是一道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题。数学中等于二。化学中小于二。生活中大于二!
其他类似问题
一加一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难道又是送分的,不是2吗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一加一等于几?
不等于二,为什么?
来说,应该等于2,但还有一种版本,一个爸爸加一个妈妈,等于他们生了一个宝宝,就是一家三口,三个。
我最近还在跟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那,我的看法是,吧1看成一个代数,里面可以带入任何数,不就等于任何数了吗,不过这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的!!
&3&,(采纳我吧采纳我吧!!)
lz,这要看你怎么想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一加一等于几_百度知道
一加一等于几
提问者采纳
有6个答案:1.按数学角度是2
2.等于11,因为1和1凑在一起是11
3.是1,因为1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其实还有很多例子。
提问者评价
挺好,被迫的
咱们分情况说 第一种情况,你所说的 1 + 1 如果是单纯的小学算术式,还得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 如果两个“1”的单位相同,则结果是2.比如 1米加1米等于2米,一只鸭子加上一只鸭子等于两只鸭子
② 如果两个“1”的单位代表同一个量的不同的单位,1+1不一定等于2。比如1米加上1厘米等于1.01米,还等于101厘米,还等于1010毫米
如果两个“1”的单位代表不...
其他类似问题
一加一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数学角度.2
语文.田 英文Two ------ 夫妻角度是3
沙沙角度是1
何来角度是11
1,11,田,
您好1加1用成语回答的是一心一意 一张一弛 一五一十 一龙一猪 一唱一和 一模一样 一颦一笑 一朝一夕 一年一度 一琴一鹤 一板一眼 一生一世 一草一木 一点一滴 一举一动 一步一趋 一龙一蛇 一觞一咏 一夔一契 一饮一啄 一笑一颦 一缘一会 一言一行 一心一德 一丘一壑 一成一旅 一丝一毫 一德一心 一字一板 一嚬一笑 一箪一瓢 一悲一喜 一弛一张 一吟一咏 一心一计 一鳞一爪 一夕一朝 一手一足 一熏一莸 一薰一莸 一班一级 一马一鞍 一针一线 一字一珠 一死一生 一倡一和 一来一往 一步一鬼 一班一辈 一晦一明 一字一句 一字一泪 一家一计 一心一腹 一心一力 一天一地 一枝一栖 一喷一醒 一搭一档 一心一路 一生一代 一长一短 一分一毫 一旦一夕 一手一脚 一式一样 一家一火 一枝一节 一坐一起 一重一掩 一肢一节 一针一缐 一吹一唱 一搭一档 一还一报 一口一声 一迎一和 一根一板 一鼓一板用数学来说+1的答案的可能性为: 1(一堆土加一堆土) 2(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教我的) 3(1个人和1个人结婚生了孩子,一共仨) 4(在仨的基础上再生一个~) …… 10(这个的意思是在二进制的情况下,数字只有1、0,此时需要满2进1位) 11(两个1,这个没人不懂吧) 14(这个的意思比较古怪,详细的说明一下就是:两个一是2,“+”是十,=是二,1+1+10+2=14) 田(懒得解释) 王(同上) …… 这只是常规算法,1减1,也是差不多,0、无,你自己想想吧~ 当然,如果加上了单位,不可能有数量了。 1分钟+1分钟=1/30小时=120秒 1公里+1里=1.5公里=3里=1500米=??英尺=??英寸=??英里=??寸=??尺=??海里 1公斤+1斤=1.5公斤=3斤=1500克=??英镑=??=??榜=??加仑 …… 我晕了…… 还有,我很佩服那位,可以根据(1+1等于几)的问题写出一篇论文的那个人,竟然不写参考地址,我只好说:你是一个学着…… 好了。 1-1=0!1+1=2! 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要考试,千千万万不要把上面的写进去,也不要写论文哦~ 记住!国际上的方法里: 1+1应该就等于2! 1-1应该就等于0! 用新闻来说只有综合,才有创造;只有“配套”,才能“成龙”。科学运用“结构原理”,是提高战斗力的一条捷径。1+1=?学龄前儿童都知道答案是2。其实,在复杂系统里,这只是个“特例”。1+1+1=?答案都认为是3。其实,这也只适于最简单系统。试看——“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说明应该是:1+1+1=∞。而“三个和尚没水吃”,又说明应该是:1+1+1=0了。这就是系统学的“结构原理”,也就是: 在一定的数、质量条件下,改善结构,是提高系统合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正像:同为碳原子,结构不同,既可组成最硬的物质(金刚石),也可组成最软的物质(石墨)一样。所以,只有综合,才有创造;只有“配套”,才能“成龙”。现代论证,其实都是“综合论证”,即面对复杂的问题,不能做单一因素的考虑;现代工程,也都是“系统工程”,要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还有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形势”的全方位交叉综合分析。 当年米格-25飞机在装备苏联部队时,曾打破与创造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6项爬升时间等多项世界飞行记录,对西方一直是个谜,猜想必有重大技术突破。但直到别连科中尉驾机叛逃到日本北海道后,云集的西方专家才发现:并没有什么惊人的新技术,而是现有技术的有机组合,取得了惊人的系统效果。日本早有“综合即创造”的说法。美国阿波罗登月的总负责人韦伯博士也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是科学的组织管理”。所以,运用“结构原理”是提高战斗力的一个捷径。例如:以人补机。“机”指武器装备。其现代化的程度固然要力求提高,但是,理论与实践都一再表明:光有“机”是不行的。现代战斗力的概念应该是“人-机”复合体,并以人为中心。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开发武器装备性能的杠杆。 以点补面。现代武器装备结构复杂,价格高昂,要“全部翻新”是困难的,即使发达国家也难以承受。但是,如果能突出重点,选择最有意义的设备,领先更新,则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以套补单。武器装备的单元再先进,如果没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与设备,也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现代武器装备是一个大系统,除去单元武器装备之外,还要有一个复杂的支持系统。因此,强调武器装备的配套,并不比单元研制次要。反之,即使单元的性能差一点,做到“配套”,也能收到“互补”的效果。以软补硬。在高技术兵器炫目的硬件光环里,实际上处处都有软件的作用。现代武器装备是软硬件结合的成果。并且,软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而发展软件,则以人力与智力为基础,这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优势。所以,“以软补硬”应该作为我军质量“自完善”的重要途径。以筹补力。力量固有大小,运筹更分高低。运筹得当,可补力之不足。所以,要努力搞好各级首长和司令部机关的训练,提高现代作战指挥能力。指挥员要熟悉武器装备大系统的性能,并要有高度的智慧与谋略去调动和使用它们,随时注意优化,以争取最大的作战效益。用笑话来说只有综合,才有创造;只有“配套”,才能“成龙”。科学运用“结构原理”,是提高战斗力的一条捷径。1+1=?学龄前儿童都知道答案是2。其实,在复杂系统里,这只是个“特例”。1+1+1=?答案都认为是3。其实,这也只适于最简单系统。试看——“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说明应该是:1+1+1=∞。而“三个和尚没水吃”,又说明应该是:1+1+1=0了。这就是系统学的“结构原理”,也就是: 在一定的数、质量条件下,改善结构,是提高系统合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正像:同为碳原子,结构不同,既可组成最硬的物质(金刚石),也可组成最软的物质(石墨)一样。所以,只有综合,才有创造;只有“配套”,才能“成龙”。现代论证,其实都是“综合论证”,即面对复杂的问题,不能做单一因素的考虑;现代工程,也都是“系统工程”,要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还有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形势”的全方位交叉综合分析。 当年米格-25飞机在装备苏联部队时,曾打破与创造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6项爬升时间等多项世界飞行记录,对西方一直是个谜,猜想必有重大技术突破。但直到别连科中尉驾机叛逃到日本北海道后,云集的西方专家才发现:并没有什么惊人的新技术,而是现有技术的有机组合,取得了惊人的系统效果。日本早有“综合即创造”的说法。美国阿波罗登月的总负责人韦伯博士也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是科学的组织管理”。所以,运用“结构原理”是提高战斗力的一个捷径。例如:以人补机。“机”指武器装备。其现代化的程度固然要力求提高,但是,理论与实践都一再表明:光有“机”是不行的。现代战斗力的概念应该是“人-机”复合体,并以人为中心。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开发武器装备性能的杠杆。 以点补面。现代武器装备结构复杂,价格高昂,要“全部翻新”是困难的,即使发达国家也难以承受。但是,如果能突出重点,选择最有意义的设备,领先更新,则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以套补单。武器装备的单元再先进,如果没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与设备,也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现代武器装备是一个大系统,除去单元武器装备之外,还要有一个复杂的支持系统。因此,强调武器装备的配套,并不比单元研制次要。反之,即使单元的性能差一点,做到“配套”,也能收到“互补”的效果。以软补硬。在高技术兵器炫目的硬件光环里,实际上处处都有软件的作用。现代武器装备是软硬件结合的成果。并且,软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而发展软件,则以人力与智力为基础,这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优势。所以,“以软补硬”应该作为我军质量“自完善”的重要途径。以筹补力。力量固有大小,运筹更分高低。运筹得当,可补力之不足。所以,要努力搞好各级首长和司令部机关的训练,提高现代作战指挥能力。指挥员要熟悉武器装备大系统的性能,并要有高度的智慧与谋略去调动和使用它们,随时注意优化,以争取最大的作战效益。用笑话来说老师问小明:“小明,你知道一加一等于几吗?”小明说:“老师,我不知道。”老师说:“这饿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去问家人。”于是,小明回到了家中。小明去问妈妈,妈妈正在打麻将,小明说:“妈妈,一加一等于几?”碰巧,妈妈打麻将赢了,妈妈兴奋的说:“我胡(赢)了。”接着,小明去问爸爸,爸爸正在看报纸。小明问:“爸爸,一加一等于几?”爸爸在报纸上看见美国总统林肯,说了一声:“美国总统。”然后,小明又去问哥哥,哥哥正在喝酒。小明问:“哥哥,一加一等于几?”哥哥正喝在兴头上,说了声:“好爽啊!”最后,小明去问姐姐,姐姐正在听歌,小明问:“姐姐,一加一等于几?”姐姐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声:“再见了,亲爱的梦中女孩!”(在唱歌)。第二天。上课了,老师问:“小明,一加一等于几?”小明回答说:“我胡了。”老师生气的问:“谁告诉你的?”小明回答:“美国总统。”老师打了小明一巴掌,小明便马上说:“好爽啊!”老师怒气冲冲地说:“你……你给我滚出去。”小明说:“再见了,亲爱的梦中女孩!”老师听了晕过去。其他听说现在的老板在招工面试时,提的问题都有点怪怪的,一不小心就会落聘。因此去一家公司应聘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不出所料,老板果然给我出了一道题:1+1等于几?  于是,我运用排他法,滔滔不绝作了如下缜密的回答:  您问我1+1等于几,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向。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必须弄清楚“1+1”具体是个什么概念。  假如题中的“1”纯粹是阿位伯数字,您没有赋予它们其他的特殊含义,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您:1+1=2。但我想,您拿这种小儿科的算术题来考我,总不至于怀疑我患有先天智障吧。我想,您绝对不会的!  如果您题中的两个“1 ”是指您手下的两名员工,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么通常会出现两种可能,如果两个人缺乏团队意识,彼此不能精诚合作,避免不了内耗,那么1+1就小于2,甚至等于零。反之,则1+1大于2。想必这是任何一个当老板的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这样的答案有点俗套,所以,我想到了另一个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假如您题中的两个“1”,指的是一对夫妻的结合,那么我想知道,他们双方的年龄有多大、有没有生育能力、符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他们愿不愿意当爸爸妈妈……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完全肯定的话,那么1+1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等于3,甚至可能大于3。之所以有可能大于3,因为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排除他们不会生双胞胎,甚至是三胞胎、四胞胎……  说到这,我抬头看看老板,蛮以为我的回答会令老板满意得不住点头,谁知此时此刻的老板面无表情,像木头似的呆坐在那里,天!别是晕过去了?谢谢望采纳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加一等于几_百度知道
一加一等于几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爸爸加妈妈等于一家三口。
楼主无聊中,鉴定完毕
陈景润曾经证明了这个问题,以下为详解。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 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歌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和工具。 附:黎曼猜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为1/2。 关于黎曼猜想更详细的请查阅 维基百科 &收起 参考资料:/question/7371502.html渴望被采纳,谢谢哦!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加一等于几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