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首都师范大学东校区主校区环境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是以政治学一级学科而命名的研究机构,下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政治发展研究所、国际事务研究所、考选制度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有13个博士、硕士学位点(包括自主增列的在内)、1个全国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3个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2004年8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现有专职科研人员4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30人,占总数的75%,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占总数的55%;在读博士生9人,占总数的23%,过2~3年,专职科研人员中78%的人将具有博士学位。学术队伍中有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多人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3部学术专著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优博士学位论文,6篇博士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一传统优势学科的带动下,经过几代人努力而发展起来的。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著名学者李会滨教授。该学科是全国最早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科点之一。1978年,由高原教授发起,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并创办《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1年,该学科获得首批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著名政治学家高原教授出任第一任所长,李会滨教授担任第二任所长,徐勇教授担任第三任所长;1985年,获得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点;1994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成为湖北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9月,以本学科为依托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12月,以本学科为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批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批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9月,在原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可持续的研究项目、充足的研究经费、丰富的研究成果。连续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国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2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其他项目71项,总经费981.68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近25万元;年,在国内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234篇,人均约6篇;年,出版学术著作48部。
  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研究一直重视理论性、对策性、实证性研究。这集中体现在六个重点研究方向上:
  (1)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本方向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研究,重点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从总体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规律。其代表作包括:高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国最早出版的教材之一,先后出6版,发行达100多万册,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李会滨教授主持承担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科学社会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最终成果《社会主义:20世纪回顾与前瞻》,2001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目前,本方向正在推出&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力争产出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2)国外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本方向重点研究当代英国共产党、日本共产党、美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印度共产党等国外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出版多部专著。
  (3)城乡治理与基层自治,本方向注重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本土研究,以地方治理和城乡社区政治发展为切入点,加强对中国现实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研究,推动政治学理论的本土化。本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治;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城市治理与居民自治。1996年,张厚安教授等人著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一等奖;2001年,徐勇教授著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获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本方向注重宏观政治体制中具体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徐育苗教授主编的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包括中外政党制度、中外代议制度、中外选举制度、中外立法制度、中外司法制度、中外行政制度、中外公务员制度、中外监督制度、中外军事制度、中外廉政制度等10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于2000年陆续出版该丛书,并取得较大影响,有的书已再版三次。
  (5)苏联东欧问题特别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与俄罗斯政治发展问题。这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聂运麟教授的《苏联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程又中教授著的《苏联模式的兴衰》等著作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6)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其应用。本方向注重研究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统一。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被评为&普通高校'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被全国高校采用。2001年,林剑教授和张耀灿教授主持的&面向21世纪高师思想教育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法总体改革研究&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一直致力于政治学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政治学一级学科已授予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323人,在读博士生105人,在读硕士生172人,已进站博士后6人。年,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优博士学位论文,6篇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未来五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的总体发展思路:发挥优势,即充分发挥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一传统学科优势;突出特色,即以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这一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进一步突出农村问题研究特色;扶持新学科,即加大扶持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地方政府学、政府经经学、国家治理与考选制度等新学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把中外政治制度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博士报考指南········博士招生信息汇总·······
最新上传考博真题与内部资料
我的电子书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云课堂环境下本科教学现状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云课堂环境下本科教学现状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9|
上传日期: 15:18: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云课堂环境下本科教学现状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官方公共微信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简介
您的位置: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简介
日 11:30:14
 新华网湖北频道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文华公书林,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1951年,由原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三校的图书馆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图书馆,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我馆现有新、老两座馆舍,总面积达13,700平方米。老馆建于1961年,面积9,000平方米;新馆(逸夫苑)建于1989年,面积4,700平方米。 &&&&老馆设有3个借书处、4个普通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多媒体阅览室、1个自习室、计算机房及学术报告厅。 新馆设有4个普通阅览室、1个古籍阅览室、1个VCD室及总目录厅。全馆设阅览座位1,126个。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馆已形成与本校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相匹配以及具有师范教育特点的藏书体系。现有馆藏200万件,其中中文书刊168万册、外文书刊20万册、古籍12万件、音像资料3000件。 &&&&中文书刊已形成了适应本校政治、经济、教育、文学、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等文理科专业教学科研需要的藏书体系。经省级鉴定,有10个学科的藏书达到了研究级水平,这十个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哲学、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粒子物理学、运筹学与控制论。馆藏古籍中有善本书445种、6032册,含明版131种、2061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收录了我馆的善本书经部、史部20种,丛部2种。所藏(明)何楷撰《古周易订诂》、(清)浦龙渊《周易辨》二十四首四卷为全国孤本。 原华中大学、中华大学收藏的外文图书得到妥善保存,至今仍是研究英美20年代至40年代文化学术的难得的参考资料。俄文资料中有《真理报》年的完整影印本。 &&&&1980年以来,华师图书馆利用教育部文科研究专款和世界银行贷款,陆续购进了大批原版新书。1982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出版物的代存馆。从1983年起,华师馆成为国家教育部外汇专款图书收藏馆。1989年使用世界银行贷款进口西文书。至今,图书馆已形成与华师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包括文、理各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藏书对教学和科研的总文献保障率为60-80%。&&&&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前进,1989年,自行开发的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投入运行,是湖北省高校第一家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1998年,图书馆网站开通。2002年2月,图书馆“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ULIS)建成,先进的集成系统覆盖了图书馆主要业务工作。读者借书、还书、阅览、检索,馆员采访、编目、典藏、办理借阅证,已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尤其是“联机目录”,使读者通过因特网即可迅速、准确、方便地检索到馆藏文献目录及读者借阅情况动态信息。“网上预约”、“网上续借”、“网上征订与荐购”、“网上咨询台”等服务更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图书馆除作好日常借阅服务外,还开展了代检代查、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科研查新、新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近几年,图书馆加大了数字资源建设力度,中外文数据库已达二十多个,基本覆盖了学校的主要学科。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资料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且使用方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除引进数据库外,图书馆还开始了自建特色数据库工作,“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均成为CALIS的子项目。&&&&华师馆还建立了广泛的对外交流关系,不仅和境内90多所高校图书馆,还和美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18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同时和“211工程”的61所高校建立了文献传递关系。&&&&我馆现有正式职工10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4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41人。 馆长:佐斌,男,教授。
文华公书林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老馆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新馆
来源:华师大在线
推荐给朋友:
::【 相关文章】:::::::::::::::::::::::::::::::::::::::::::::::::::::::::::::::::::::::::::华中师范大学_百度百科
华中师范大学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是直属的一所师范类、综合性研究型,是“”、“”重点建设院校,入选“”、“”、,是武汉成员,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昌南湖之滨的上,是一所渊源流长的高等学府,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至1871年在武汉创办;历经、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等多个历史阶段,于1985年正式定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2]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文华书院教学楼
1871年,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Boone Memorial School),与1885年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办的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
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
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
1903年,成立大学部,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开端。
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
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为其中之一。
日,文华书院首次颁授硕士学位。
私立华中大学
1922年2月,、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私立华中大学
1924年,文化书院改名为(私立)华中大学。
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武昌大学部并入。
1927年,基督教及相关课程被编入教学大纲。
1927年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
1929年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并入华中大学。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
1933年受西方经济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1935年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国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形势严峻,学校着手准备西迁。
1938年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
日,师生乘汽车离开桂林,经良丰、荔浦、柳州、大塘、南宁、出境至安南、东塘、谅山,抵达河内。再踏上滇越公路,于27日下午全体抵达昆明。3月16日,乘车离开昆明转辗喜洲。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的消息传至喜洲,临时执委会决定缩短假期,加快教学进度,争取尽早返回武昌,并组建了一个运输委员会,负责制定返回武昌的计划。
日,华中大学第一批师生由骆传芳率领出发,一周后第二批师生由黄溥率领离开喜洲,举校返回武昌。夏,全体师生安置进原华大校园临时住房,并接受政府拨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开始了返回武昌后的第一学年。加入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随后,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图书馆藏增加,办学拨款到位,校园建筑增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
日武汉解放。11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校庆纪念会。[3]
公立华中大学
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任务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地开始了接收、改造各级各类旧学校和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教育改造工作。基于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和改造旧教育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开始酝酸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根本,在改造旧大学的基拙上,建立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经过协商和筹备,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关于“撤梢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指令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1952)教办字第3548号令中指定潘梓年为主任委员,徐悉庸、王自申为副主任委员,领导建校各项筹备工作。院
华中师范学院
系调整中,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经过院系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系科逐步齐全,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呈报中央高教部,拟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性为师范学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华中大学经济系、外语系并入武汉大学,1953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1962年的一部分并入。1970年中南民族学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函授学院并入。
华中师范大学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题写了校名。
2005年进入“”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2009年正式成立。[4-6]
华中师范大学学术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科研建设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年获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7项,全国高校排名第
五,其中先生领衔的《》编纂项目,被称为湖北的“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近三届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共5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排名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连续五届在湖北高校排名第二。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主持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领跑教育信息化领域;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课题、课题20余项;获国家创新群体支持1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项;2012年理科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3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4项,发表SCIE、EI、ISTP三大检索论文600余篇。[2]
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2.1亿元。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拥有1个,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湖北省级重点研究基地8个。[7]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农村研究院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9]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夸克与轻子物理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研究机构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最优控制与离散数学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文化部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政治学研究院研究中心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0]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妇女理论研究中心纳米科技研究中心
考试科学研究中心
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中心
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相对论研究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中国商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文学批评研究中心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
民间文学研究中心
高阳研究中心
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实验室  激光光谱实验室[10]
高能物理实验室
最优控制与离散数学实验室
非线性分析实验室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
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光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
水生生物学实验室
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
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室
分析与测试实验室
量子光学研究室
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室
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工程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学术资源
截至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39689平方米,藏书290余万册;馆藏古籍图书9105种,111779册,其中有善本书455种、3511册,含明版105种、1777册。所藏(明)何楷撰《古周易订诂》、(清)浦龙渊《周易辨》二十四首四卷为全国孤本。[11]
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图书馆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2011)收录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科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社会主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中文核心期刊、A&HCI (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12]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教育与经济》: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唯一一份教育经济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汉语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教育财会研究》:中文核心期刊。
《教育研究与实验》:中文核心期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教师教育论坛》: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规模
华中师范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学校下设28个学院,在68个本科专业(方向) 招生。[2]
专业设置(本科专业)[14]
  (政治传播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教育、金融工程、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法学、知识产权
社会学、社会工作
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
体育教育(分免费师范和非师范两种形式)、运动训练
汉语言文学(分免费师范和非师范的试验班)、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
英语、俄语、日语、法语、朝鲜语(韩语)、翻译
历史学(含师范、基地班、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分免费师范和非师范的试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数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化学—物理学交叉试验班、化学英才试验班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与化学学院联合)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
音乐学、音乐学(理论主项)、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方向)、舞蹈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绘画
从事来华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国际交流(交换)学生事务管理以及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专门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各类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有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3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
国家重点学科  中外政治制度[15]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农药学理论物理  文艺学(培育) 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序号
序号学科名称1
应用经济学[16]
12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2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语言文学
20计算机科学技术10
外国语言文学
21植物保护11
新闻传播学
22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17]
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  学科评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第三轮结果,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排名情况如下:
学科得分全国高校中排名师范院校中排名0202 应用经济学693630301 法学674430302 政治学[20]
85410303社会学72132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761740401 教育学78550402 心理学75750403 701760501 86520502 723460602 中国史84520603 世界史731450701 数学742040702 物理学761210703 化学732340710 生物学703460713 生态学6647110714 统计学694150812 67493083565592120576511301 662461302 音乐与711441304 701751305 69344备注:1. 排名含并列;2. 详细排名请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3. 师范大学中有计入西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00余人[7]
,其中教授、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专兼职院士等2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2]
资深教授[21]
长江学者[22]
、、、。  
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朱长江教育学教学团队
电子商务管理教学团队王学东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王又平文艺学教学团队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23]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12个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史  外国文学史中国历史文选社会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偏微分方程  现代汉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艺学系列课程  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学校体育系电子商务管理中国近现代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4]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
  国家级特色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26]
项目负责人
外国语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学
信息技术系
华中师范大学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学校已经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7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还建有专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招收和培养各种层次的留学生,推进。
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部属师范院校中最先提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项目,并得到教育部支持。华中师范大学已在中国11个省市区签约共建29个实验区,最北达北京市,最南达海南岛,最东到齐鲁大地,最西到云贵高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部属师大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教师教育区域性数字化学习港,各项合作业务也将逐步推广到各实验区。[27]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评价
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校友会编制的2014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全国高校第36位;在中国校友会编制的2012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全国高校第39位,社会科学贡献能力排名第10。在《2010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中国大学
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13,“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36,“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1。2013年发布的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90位,大陆地区第59位。[28]
学校列中国校友会编制的2011中国大学实力排行中国高校第25位,社会科学综合实力排名第10,在中国师范类大学中排名第3位。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绩效排名中,在直属师范大学中排名第二。
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校友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杰出的古文学家。曾任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曾任教于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中国图书馆学家。曾任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主任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曾任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校长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85年8月~1991年3月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当选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原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修科,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923年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1918年中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中学部主任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华大学毕业
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台湾“行政院长”。曾就学中华大学预科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大学毕业
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就读于就读于私立中华大学
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人物之一。1919年就读于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属中学,1926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
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1926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
著名教育管理学家。曾任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1940年至1945年在重庆中华大学工商管理系学习
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52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经济系
曾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
曾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196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
曾任湖北省副省长。1960年9月至1964年8月在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
曾任湖北省副省长。197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
曾任武汉市市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华师中文系专修科毕业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翻译研修学院名誉院长。195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知名企业家,1993年创建红桃K集团,任董事长。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班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8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
美国总统教授学者奖和总统青年学者奖获得者。197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设计十分简洁。以青绿为底色,外层同心圆包裹着邓小平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的校名和学校的英文全称“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内层实心圆形反衬的白色印篆“华大”二字,既是学校简称,又寓意学校主要前身之一的“”。
汉字为象形表意文字,校徽中“华”字似宫房屋舍,“大”字既像单人独立又如莘莘学子背靠建筑稍作休憩,整体风格明快活泼,隐有生机。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
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29]
学以致新,师者育人,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八字校训既是学校对于学子的期许,也是学子正己立身的镜鉴。
华中师范大学校歌
华大新校歌
南湖浪涌,桂香灵动,百年求索路,桃红李白映苍穹。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别样红。  华大正葱茏,博雅为我宗,大爱生为本,长风送鲲鹏。
原华中大学校歌
母校华中,鞠育劬劳无穷。长路漫漫,我惟校训是从。牺牲服务,报国尽我精忠。表彰博爱,促进世界大同。
同学兴起,立德立言立功。当仁不让,发奋天下为雄。锄强除暴,再见祖国兴隆。扶倾济弱,促进世界大同。
《南湖秋月》
朦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摇醒一片蓝梦乡。万籁都寂静,暖风轻轻唱。花香弥漫中,灯火几扇窗。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的梦啊,伴月任徜徉!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伴月任徜徉!
花已开放,夜正安详,桂树中捧出一朵蓝月亮。小草都睡去,浪花还荡漾。云彩轻飘动,相思已成行。南湖的夜啊,动情又牵肠。如月的心啊,好梦共珍藏!南湖的夜啊,动情又牵肠,缤纷好梦共珍藏!
华中师范大学学校领导
华中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30]
校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华中师范大学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一览表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姓 名职 务任职时间文华大学[31]
詹姆斯·杰克逊(中文名翟雅各)校长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孟良佐)校长私立华中大学  1.9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孟良佐)校长校长私立中华大学  2.11陈时校长公立华中大学  2.11改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  中原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改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3.10潘梓年建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11华中师范学院  5.8院长7.6副院长  院长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顾问3.4  6    3.12  6白瑞西临时党委书记  革委会主任  院长0  8.8  高 原副院长  党委书记3.12  5.12刘若曾院长  党委副书记  顾问3.12  3.12  6.12王庆生副院长3.12晏章万党委副书记5.8章开沅院长5.8华中师范大学  1985.8-至今校长1.3副校长  校长1.6  9.1高原党委书记6.4戴绪恭党委书记5.11路 钢副校长  校长9.1  1.2谷士文校长3.4晏章万党委副书记  党委书记5.11  3.6副校长  校长1.9党委书记0党委副书记
党委书记2011.9-校长2011.9-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环境
华中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26.65万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896293平方米。[7]
校内山峦起伏,树木成阴。学校东区有大片原始森林、北区有横跨两条马路的林和桃李源、学校南门附近则有大片的水杉林,至于说学校的中部则分布着牡丹园、、玉兰园等风景点。则面临南湖,波光荡漾。
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尤其以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每年九月,桂树飘香,香飘满园。而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在博雅广场特别开辟了“园”,在原有樱花丛的基础上,补种了400多棵各种品种的樱花树,将形成“春天樱花海”的又一景致。
此外,中华民国已故的墓位于校园内的一角。2011年,为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市政府在这里增加了、休闲长廊,增建了单独的停车场等,扩大为民国大总统陵园,这里已经成为华中师大重要的校园旅游景点,为这个百年老校增加了一丝沧桑感。
黎元洪之墓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馆够用,日晚,湖北武汉,当地最高气温达35度,华中师范大学特地开放体育馆让学生纳凉过夜。当夜10时许,体育馆内已睡满了1000多名学生,还不断有带着席子的学生前来。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书系《百年校史》1903年—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书系列《百年校史》1903年—2003年.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引用日期]
.教育部[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哎呀,运营同学,这个模块离家出走了 ::&_&::
企业信用信息
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测...
提供资源类型:
高校微博模块:
在这里快速了解高校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都师范大学东校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