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宣传的要求四川地震是什么时间

省地震局印发文件 要求各市县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即墨市地震局
| &|& |& |
选择字体颜色黑 色红 色
黄 色绿 色橙 色 紫 色
蓝 色 褐 色墨 绿
粉 绿 淡 绿 黄 灰 翠 绿
淡 蓝 暗 红
玫瑰红 紫 红
桔 黄 军 黄
烟 灰 深 灰 灰 蓝 & 【&& 】&【双击滚屏】&
省地震局印发文件 要求各市县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事件,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以其十分惨痛的教训再次警示我们,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增强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十分重要。&&& 汶川地震后,我省民众不仅高度关注灾情灾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同时,也在更多的学习了解地震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常识。为了更好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适应社会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需要,省地震局近日印发文件,就近期在全省集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出要求。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组织举办地震科普讲座,开展防震避震演习,印发宣传资料等;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的宣传,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增加沟通理解,促进协调支持的目的;三是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科普村村通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地震灾害防御知识、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知识。&&& 文件要求,要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严格把握宣传口径和方法,严防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的发生。&
发布时间:日 省地震局印发文件 要求各市县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Copyright & 2006 即墨市地震局 All Rights Reserved中共即墨市委、即墨市人民政府主办,即墨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承办. 提供门户平台解决方案& 斑竹,强烈要求删除一些借地震名义宣传自己的帖子
注册时间:-
斑竹,强烈要求删除一些借地震名义宣传自己的帖子
国难当头,某些人总是借着和地震挂钩的东西发一些广告帖子之类的,真的,在这种时候看了让人很心寒!!!!!!!如果发帖人是一个中国人的话,或者还有点良知的话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象牛刀之流那样,把地震来和房价扯一起!我们多应该去关心灾区捐款,灾区人民的生活,关心下我们的总理~~~~~~~~~~~~~~~~~
注册时间:-
为强行空降而牺牲的子弟兵默哀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已经向他提出了警告[我敢为天下先]( 12:35:17)国难当头,某些人总是借着和地震挂钩的东西发一些广告帖子之类的,真的,在这种时候看了让人很心寒!!!!!!!如果发帖人是一个中国人的话,或者还有点良知的话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象牛刀之流那样,把地震来和房价扯一起!我们多应该去关心灾区捐款,灾区人民的生活,关心下我们的总理~~~~~~~~~~~~~~~~~
注册时间:-
谢谢红树JJ!!!!!!!大家都是一群有良知的中国人,跳梁小丑毕竟是少数[红树JJ]( 12:58:56)已经向他提出了警告[我敢为天下先]( 12:35:17)国难当头,某些人总是借着和地震挂钩的东西发一些广告帖子之类的,真的,在这种时候看了让人很心寒!!!!!!!如果发帖人是一个中国人的话,或者还有点良知的话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象牛刀之流那样,把地震来和房价扯一起!我们多应该去关心灾区捐款,灾区人民的生活,关心下我们的总理~~~~~~~~~~~~~~~~~
注册时间:-
如发现其他类似情况,请悄我们或者大斑,谢谢![我敢为天下先]( 13:00:06)谢谢红树JJ!!!!!!!大家都是一群有良知的中国人,跳梁小丑毕竟是少数[红树JJ]( 12:58:56)已经向他提出了警告[我敢为天下先]( 12:35:17)国难当头,某些人总是借着和地震挂钩的东西发一些广告帖子之类的,真的,在这种时候看了让人很心寒!!!!!!!如果发帖人是一个中国人的话,或者还有点良知的话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象牛刀之流那样,把地震来和房价扯一起!我们多应该去关心灾区捐款,灾区人民的生活,关心下我们的总理~~~~~~~~~~~~~~~~~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做人要厚道
& 斑竹,强烈要求删除一些借地震名义宣传自己的帖子
请输入链接网址:
请输入链接文字:
@您关注的人,我们会通知他来围观,每次只能@3个人我的关注
电话:(新房业务) (二手房业务) (生活论坛业务) (家居装修业务) (客服) 传真:
深圳市易图资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 ICP备案号:当前位置: >>
乾县地震办公室关于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
发布日期: 点击次数:5231 发布机构:科技局  
文字大小:【】【】【】                     ※  ※
各有关单位、社区:
&&&&为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在汶川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结合省市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和“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地震办在全县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试题在乾县科技局网站上刊登,请各部门、乡镇、社区组织干部、职工、学生、群众积极参与
附件: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办法
&&&&&&& &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 竞赛试题答题卡
&&&&&&&&&&&&&&&&&&&&&&&&&&&&&&&&&&&&&&&&&&&&&&&&&&&&&&&&&&&&&&&&&&&&&&&&&&&&&&&&&& 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办法
一、竞赛日期。本次竞赛活动从4月28至5月18日,答卷以参赛者寄出当地邮戳及网上提交答卷时间为准。竞赛试题在乾县科技局网站上刊登(网上下载的试题、答题卡均有效)。
二、答题办法。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单选题、多选题的答案在答题卡中相应的圆圈内用黑色钢笔涂黑●。答题卡可复制,涂改无效。参赛者在答题卡上填写身份证号码和工作单位,要求字迹清晰、填写项目完整,否则视为无效答题卡。竞赛试题标准答案5月21日在乾县科技局网刊登。
三、答题卡提交方式
1、邮寄提交:乾县科技局地震办&&&& 邮编& 713300
地址:乾县人民政府二楼
2、直接提交:乾县科技局地震办
3、网上提交:
四、奖励。竞赛个人奖:一等奖5名,奖金 200元;二等奖30名,奖金 100元;三等奖50名,奖金50元。
五、联系电话:
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8万多人受伤、更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值此汶川地震3周年之际,县地震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旨在通过竞赛答题,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
一、判断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2、城乡规划应当确定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
4、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6、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目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7、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县政府应当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8、为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向社会公布,为社会提供服务。
9、震级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能量越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10、地震时,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地面水平摇晃及上下跳动,摇晃幅度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1、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
12、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比东部地区多,但同样震级的地震一般在东部地区造成的损失比西部地区严重。
13、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方针减灾法律。
14、历史上咸阳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15、日发生日本9.0级地震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之一。
16、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间、地点、震级。
17、历史上从未记录到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今后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18、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19、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牢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20、地震时被埋压应拼命呼唤。
21、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危险物。
22、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将建(构)筑物建在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等。
二、单项选择题
23、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灾法》是我国人民防震减灾基本经验的结晶,也是党中央关于防震减灾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它的实施,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它的施行时间是&&&& 。
A、日&&&&&&& B、日 
24、&&&& 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A、地震部门&&& &B、宣传、教育部门&&&& C、各级人民政府
25、烈度分界线两侧&&&& 公里内的工程须进行地震烈度复核。
&&& A、2&&&&&&&& B、4&&&&&&& C、8
26、《咸阳市贯彻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实施意见》中,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 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A、5级&&&& B、6级&&&& C、7级
27、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处&&&& 万元以上&&&& &万元以下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 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A、2、20、2&&& B、5、30、5&&& C、1、10、2
28、全国范围内的地震中、长期预报的发布权在 &&&&&。
A、中国地震局&&&&& B、国务院&&&&&& C、地震预报专家
29、根据《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含居民住房)中,高层建筑&&&& 米以上,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A、100&&&&& B、80&&&&&&& C、70&
30、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A、不必&&&& &&&B、根据建设单位需要 &&&&&&C、必须
31、 &&&&&&&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阶段。
A、《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C、《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32、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中国地震局负责全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工作。
&&& A 、乡镇以上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地震工作管理机构&& C、市级以上计划部门
33、第四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颁布实施时间为:&&&& 。
A、2001年 &&&&&B、1997年&&&& C、1995年
34、现阶段,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在&&&& 。特别是大城市和城市群,更是防御地震灾害的重中之重地区。对这些地区,要强化防御措施,相应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和标准,提升整体综合防御能力。
A、城市 &&&&&&B、广大农村
35、抗震设防要求,应由&&&& 确定。
A、建设部门&& B、地震部门&&&& C、计划部门
36、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由 &&&&&发明的。
A、张衡 && B、李善邦 &&& C、古登堡
37、在咸阳境内具有测震手段的地震台是&&&& 。
A、乾陵地震台&&& B、兴平测报站&&& C、礼泉测报站
38、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从 &&&&震后开始的。
A、1966年邢台地震& &B、1975年海城地震 C、1976年唐山地震
39、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多学科&&&& ,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A、地震监测系统&&&&&&&&& B、地震预报系统
40、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包括 &&&&&&&。
A、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B、制定防震减灾规划 &&&&&&&&&C、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41、咸阳市是陕西省地震灾害防御的重点地区之一,其防震减灾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具备综合抗御&&&& 左右地震的能力。
A、5级&&& B、6级&&& C、7级
42、地震是地球&&&&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B、内部C、地幔
43、地震发生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 。
 A、切断电源、切断燃气源材B、切断水源C、立即外逃
44、我市位于&&&& 内,主城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相当于地震烈度Ⅷ度。
& A、郯庐地震带&& B、渭河地震带&&& C、龙门山地震带
45、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 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防范和抗震救灾准备工作。
A、地震应急预案&& B、地震部门指示&&& C、应急办指示
46、2010年我市市区在&&&&& &建成一所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 A、渭滨公园&& B、古渡公园&&&& C、中华广场&
47、咸阳市创建了&&&&& 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A、3&&&& B、4&&& C、8
48、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49、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 &&&&&&。
A、1975年的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 B、1970年的云南通海7.7级地震&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50、我国处于&&&& 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国家。
A、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台湾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51、民谣:“井水是个兆,震前多报告。无雨水变浑,天旱水直冒。水位起伏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指的是&&&&& 异常。
 A、水文B、地下流体C、地象
52、让人产生震感而又不会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通常称为有感地震,它的震级范围一般是&&&& 级。
A、2~3&&& B、3~4.5&&& C、5~7
53、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倍。
A、12&&&&&&&&& B、22 &&&&&&&C、32
54、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类型主要属于&&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55、建筑物地基应选在&&&&& 。
A、旧沙滩或古河道上B、平坦密实且稳定的地方C、活动断裂带上
56、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 的一种表现形式。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 B、地下水过度开采&&
& &C、天气突然变化
57、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 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
A、20公里&& B、70公里&& C、100公里
58、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
59、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 &&&&&。
A、塌陷地震&&&&&&&&& B、人工地震 &&&&&&&C、火山地震
60、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它的厚度约 &&&&&。
A、30D40公里 &&&& B、100D1000公里 &&&& C、10公里
61、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A、蒙上眼睛,慢慢进食,处于自然呼吸状态&& B、尽快进食&&
C、尽快输氧
62、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 跑离。
A、沿逆风方向&&& B、沿顺风方向&& C、不选择方向尽快
63、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
A、气象灾害 &&&&&& B、地质灾害 &&& && C、地震灾害
64、世界上引起最大火灾的地震是&&&&& 地震。
A、1920年中国海原8级& B、1923年日本关东 8.3级&
C、1990年菲律宾7.1级
65、当你听说某日某时某分,将发生几点几级大地震,你应&&&&& 。
A、尽快告诉亲戚&&&& B、立即组织家人到开阔地,同时做好备震的物质准备&&& C、不信不传,必要时向地震部门报告或询问
66、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A、三个月&&&&&&&&& B、1-2年&&&&& &&&&C、10年
67、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 &&&&&&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A、10日&&&&&&&&& B、三个月 &&&&&&&&&C、1-2年
68、地震时,最先感觉到的地震波叫 &&&&&。
A、横波 &&&& B、纵波
69、世界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海啸是由&&&&& 引发的。
A、1960年智利8.9级地震&& B、2011年日本9.0级地震
C、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8.7级地震
70、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有五百多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有&&&& 次左右。
A、10000&&& B、5000&& &C、1000
71、在城市楼房中,一旦发生地震,最好的自救方式是&&&& 。
A、带好贵重物品,迅速跑到楼外&&& B、地震时保持冷静,到开间小的,有管道支撑的地方避震,地震后跑到户外
72、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三个圈层。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
73、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 &&&&&。
A、地光&&&&&& B、地动&&&&&& C、地声
74、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 &&&&&&。
A、窗口旁&&&&&& B、课桌边
75、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 。
&&& A、头部 &&&&B、腹部&&& C、胸部&
76、在农村,当地震发生时应&&&&& 。
A、带好贵重物品,迅速跑出屋外 B、立即躲到墙根下
C、迅速躲到坚固支撑物底下,再伺机跑到户外
77、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避震,应选择 &&&&&&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
A、玻璃&&&& &&&B、结实 &&&&&C、漂亮
78、乘坐正在行驶的火(汽)车时遇到地震,要&&&&& 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A、离开&&&&&& B、抓牢
79、乘坐正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遇到地震时,要 &&&&&&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A、提高&&&&&&&& B、降低&
80、在户外避震应就地选择&&&&& 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 A、楼房边&&&&&&& B、开阔地 &&&&&&&&C、水塔下&
81、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 &&&&&时候。
A、商周时代&  B、秦朝&  C、汉朝
82、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 。
  A、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地震监测预报
  B、台网建设、震灾预防、地震监测预报
  C、台网建设、紧急救援、地震监测预报
83、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 。
A、24%&&&& B、34%&&&& C、54%&&&
84、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
A、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 B、1964年阿拉斯加8.4级地震&&&& C、D2004年印尼8.7级地震
85、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 亿元。
A、589&&&& B、8451&&& C、3651
三、多项选择题
86、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
A、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B、预防和预警机制&&&&
C、处置程序等
8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A地震部门&&&& B建设部门&&&& C交通部门&&&&&& D电力部门&&&&&
88、下列哪些工程属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
A、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工程
B、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质的大中型实验、检验和仓储等工程
C、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非典等)建筑
D、大中型炼油、化工及石油化工、化纤等工程
89、根据我国法律,对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政府的地震工作管理机构&&&&&& 。
A、责令改正&& B、处20万元以下罚款&&&
C、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90、我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 。
A、 地震监测预报& B、 震灾预防&& C、紧急救援&&& D、台网建设
91、在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被摧毁的房屋中属于豆腐渣工程的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有:&&&&& 。
A、不按标准施工&&& B、偷工减料& C、局部构件抗震能力不足
92、下列哪些属于家庭防震准备:&&&&&&&& 。
A、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B、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C、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D、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93、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大型的&&&&&& 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A、水电站& B、核电站& C、通信& D、交通及供水供电
94、下列那些情况属于地震谣言:&&&&&&&& 。
A、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
B、把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
C、说国外"××专家"、"××报纸"、"××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D、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传言
95、咸阳市所有地区的住房均要进行抗震设防,因此,购买房屋时,应当了解所购房屋&&&&& 。
A、必须达到的抗震设防要求&&& &B、抗震设计管理部门审查意见&&&&&& C、是否有活断层通过地基
96、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除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外,还有:&&&&&&&& 。
A、建筑物抗震性能& B、地区人口密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文明程度等。
97、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是&&&&&&&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欧亚地震带
C、海岭地震带 &&&&&&&&D、台湾地震带
98、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
A、震级&& &B、震中距&&& C、震源深度&&& D、地质构造
99、地震次生灾害包括&&&& &&&。
A、火灾& &B、有毒气体或化学物泄漏& &C、房屋倒塌& &D、水灾
100、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
A、地壳变形&& B、地下水异常变化&& C、动物异常
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活动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答题卡
注:学生必须填写学校名称
请将您的答案填写在相应题号下的方框内
一、判断题
二、单选题
三、多选题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地震局关于
印发《江苏省防震减灾宣传
提纲》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苏宣[1994]64号)
各市、各大企业党委宣传部、各市地震办、省属地震台、省各有关部门,省直宣传、新闻、出版、文化系统各单位: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贯彻、落实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措施,对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承受能力,保障经济建设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减轻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管理,规范防震减灾宣传行为,使我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沿着正常化、规范化方向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地震局《关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规定》(中宣发文(1992)14号,此文已由省委宣传部和省地震局联合转发,见苏宣(1993)13号文),省委宣传部和省地震局制定了《江苏省防震减灾宣传提纲》、《江苏省防震减灾应急宣传要点》和《江苏省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的规定》.等三个防震减灾宣传管理工作文件,现印发给你们。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达到“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基本要求。请你们收到文件后,认真组织学习,按照中宣发文(1992)14号文件规定,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防震减灾宣传提纲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大陆地震已进入本世纪的第五个活跃期。遵照国务院关于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指示,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地震局联合颁发的《关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规定》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编写本宣传提纲,作为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各级干部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的依据。
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总则
减轻地震灾害是政府的职能,也是群众的强烈愿望,要把政府的意志转变为社会公众的实际行动,必须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全民族防震意识,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1.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防震减灾的宣传工作,1992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问题,并颁发了中宣发[1992]14号文《关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有章可循。
《规定》强调,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将能有效地促进各项综合防御措施的落实、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群众对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规定》指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功能,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规定》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根据地震形势划分为常规宣传、强化宣传、应急宣传、救灾宣传四个环节,各环节规定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职责和分工上,《规定》指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和重要的任务,列入宣传工作计划。
《规定》还要求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要在党委宣传部门和地震部门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的宣传。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基层企事业单位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本单位内部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2.防震减灾宣传的主要内容
①宣传地震活动的基本形势,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国、我省的地震情况及专家预测的中长期趋势意见,增强地震活动趋势的透明度,以提高全社会减轻震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②宣传地震科学水平:既要宣传我国20多年来地震工作的长足进步,更要讲清地震预报在国际上各国都还处于探索性阶段的实际情况。既不夸大预测预报水平和能力,又要给人民以信心和希望。
⑧宣传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规,包括我国防震减灾的指导思想、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的使用规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抗震设防标准管理办法等,使社会各界增强地震法规观念,自觉依照有关法规从事防震减灾工作。
④宣传地震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使社会公众普遍了解地震知识,了解发布短临预报后,震时震后的应急防震和避震、防止次生灾害及自救互救知识;要进行预防和识别地震谣言的宣传,消除公众的恐震心理,抑制谣言的产生和蔓延。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还很薄弱,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例如1990年4月青海共和发生6.9级地震时,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了29个小朋友,除一个小朋友被震波甩出屋外,其余人全部遇难。这位老师是个好阿姨,后来被迫认为烈士;她利用瞬间把孩子围在自己的身边,可惜她没有应急防御地震的知识,房屋塌下来,屋里的桌子都完好,如果她让孩子们蹲在桌子下面,就能幸免遇难。只要有这么一点知识,就可以挽救多少人命!又如1989年10月山西大同、阳高之间发生6.1级地震,使紧邻震中的河北省阳原县遇到严重波及,死亡3人,受伤355人。事后调查,这里的乡镇领导和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十分薄弱,7度IX50.5%、 6度IX42.1%的群众对地震知识一无所知,而对震前预防和震时应急知识只有30%的人稍懂一点。因此,地震袭击时仓惶出逃,惊慌失措,造成了不应有的伤亡和损失。
3.防震减灾要讲究宣传效果
要消除干部、群众谈震色变的心理,积极地、多途径、多种形式地宣传防震减灾是十分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防震减灾认识,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能力。但地震是社会敏感事件,如防震减灾宣传方法、力度和时机掌握不好,常常可以引起社会震动,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讲究防震减灾宣传艺术,注意宣传的力度、方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宣传阶段,有针对性地宣传十分必要。
在常规宣传阶段,应坚持正面宣传,着重宣传地震和防震抗震基本知识,不搞突击宣传,也不要超越阶段宣传,并尽可能把防震减灾宣传与科普知识、文化艺术宣传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出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宣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其负作用。在强化、应急和救灾宣传阶段,更需要提高宣传内容的针对性,侧重宣传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情况。以消除群众心理的疑点。总之,防震减灾宣传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
二、震情形势
1.震灾严重是我国的重要国情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环太平洋地震带从我国的东部经过,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从我国的西南部经过。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薄弱的经济基础,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人员伤亡,我国都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据有史以来死亡人数在100人以上或记有甚多死亡者的地震次数统计,全球约有1000次。在这1000次地震中,中国就占了227次,为世界第一;以死亡1000人以上和死亡10000人以上地震统计,中国分别为60次和19次,仍是世界第一。
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约占全球的35%,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的53%。建国以来,大陆地区因地震死亡27.3万人,伤约76.3万人,房屋倒塌690多万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1个遭受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的袭击。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统计,我国在6度区以上的国土面积达75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79%。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城市的建设设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面临的防震减灾任务十分艰巨,这就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2.我国大陆地震已进入本世纪第五个活跃期
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开始至1976年唐山等大地震结束,作为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第四个活跃期,在这期间我国大陆共发生了14次大于(或等于)7.0级的地震。其后经过十多年的地震间歇性平静之后,自1990年起,我国大陆又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活跃时间持续10年左右。在这10年期间,大陆将发生10多次 7级以上地震,并有可能发生1~2次8级大震。
地震进入活跃期,并不是说全国范围内都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按大陆地震活动规律,专家们预测这次地震活跃期的主体部位在我国的西部。但是,伴随活跃期的到来,大陆东部地震也会相对活跃,特别是大华北(含江苏等省)地震区,可能要发生多次6级左右地震。
3.我省东部被列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江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华南少震区向华北多震区过渡的地区。从有史记载至1993年共发生破坏性地震60次,有感地震千余次。自公元1500年以来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共13次,有11次在黄海海域,两次发生在陆地上,它们分别是1日扬州南的6.0级和日溧阳6.0级地震。
历史上江苏陆地上发生的最大地震虽然未超过6级(黄海海域最大地震是7级),但是,江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中城市密布,即使发生一次5级左右破坏性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危害都是十分严重的,如日在常熟一太仓发生的5。1级地震,近10万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达1.3~1.6亿元。据统计从1974年以来我省沿海和陆地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4级以上的地震。近30年的震灾统计表明,本省震灾在全国处于第5或第6位。
1990年以来,苏鲁交界至南黄海被确定为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我省东部的18个县(市)被划人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而西部的一些县市又处于7度及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内。我省有98%的国土位于6度或6度以上烈度区,其中有42%的国土位于7度区以上。因此,防震减灾工作对于我省是十分重要且急待加强的工作。
三、震灾的综合防御
地震和地震灾害现象鉴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完全被预测和防止的,但将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是可以做到的。当前国际上已将灾害的防御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政府的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将防震减灾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我国根据20多年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预防为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
1.防震减灾的指导思想与方针、原则
我国的综合防灾体系的思路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政府职能、动员社会公众的参与相结合,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并行提高。
在新的地震活跃期中,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促进地震科学技术进步,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方针,走综合防御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服务”。这是我国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势,从实际国情出发,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防震减灾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吸收别国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为了加强破坏性地震的减灾工作,根据1990年国务院提出的我国防灾、救灾工作方针,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具体特点,提出“以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防灾救灾经济补偿和恢复工作要坚持的原则是“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保险补偿”及“中央企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并明确规定防灾工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指挥和组织协调作用。这些方针和原则是我们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准则。
1994年国务院又提出了防震减灾的十年目标和任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内涵是:
(1)有健全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能严密监视、跟踪震情动态,及时提供较为准确的地震趋势判断意见,快速进行震害损失评估;
(2)有严密、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系统,震前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破坏性地震后能正常组织、指挥地震应急、抢险救灾及稳定社会秩序工作;
(3)重要工程建设按规定普遍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新建建筑坚持抗震设防标准,遇有中等强度破坏性地震,城乡建筑基本上做到不倒可修;
(4)生命线工程系统具有良好的抗震防灾性能,遭遇中强破坏性地震袭击时,功能设施基本完好或可迅速修复,能基本保证生活、生产及救灾需要;
(5)社会公众有明确的防震减灾意识,能掌握一定自救互救技能。震前能迅速动员,震后能自觉组织抗震救灾,公众情绪正常,社会秩序稳定。
2.综合防御的四个环节与有关规定
为了实现上述10年目标,必须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
(1)地震监测预报与发布权限。
地震监测预报的任务,一是提出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给出国土地震基本烈度区划,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提出中期趋势性预报意见(几个月至几年),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各种对策,实施防震方案赢得时间;三是短临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这在直接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实施各项应急预案和震后安定人心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监测预报是综合防御的基础,其他各个环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目前地震预报在世界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们曾对一些地震作出过较好的预报。其中对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的预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国际上唯一成功地预报破坏性地震的事件。但由于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度较大等原因,目前我们尚不能对所有的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这也代表了当前世界地震预报整体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的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可信度逐年提高。对国务院批准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发震情况统计,重点监视区面积占国土面积6%,而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30%。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地震局第1号令即《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这一《规定》规定了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人民政府,任何个人或团体均不能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
长期预报:由国家地震局组织有关地震部门研究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为国家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中期预报:由国家地震局、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地震部门提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对本行政区域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作出防震工作部署,同时报告国务院。
短临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提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适时向社会发布,同时报告国务院。涉及人口稠密地区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经国务院批准后再向社会发布。
另外,在已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发布或尚未发布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叫、时之内的地震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2)震灾防御的四项重要工作。
①地震安全性评价:目的是为工程抗震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实现震时安全,建设投资合理的目标,它是抗震设防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抗”、“避”结合,也就是说在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工程建设场地尽可能避开高地震危险性地区;在难以避开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采取合理的抗震设防措施。
地震安全性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标准的复核与认定,活动构造的调查、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其中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指根据潜在震源区地质特征、历史地震活动规律以及当地的土质条件、地下水位分布、地形条件等,对工程寿命期内场地可能遭受到最大地震破坏程度的预测。地震烈度区划是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域,编制全国或区域性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已正式颁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使用规定》,它是我国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重要依据。江苏省所辖的市县,地震基本烈度都在6度及6度以上,其中6度区包括39个县(市),7度区包括31个县(市),8度区包括4个县 (市),9度区包括1个县(市)。地震小区划是进一步划分出城市或开发区不同区域内的建设有利、不利和危险场地区、以便于进一步确定工程建设场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地震动设计参数,它为城市或开发区建设提供地震安全评价的科学依据,地震小区划又可分为地面破坏小区划和地震动小区划两种区划形式。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国务院明确规定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国家和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有关行政法规。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队伍要取得省地震部门核准的许可证书方能进行有关工作,有关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需经省地震安全性评审委员会或省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
②震害预测是根据当地未来破坏性地震的烈度及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密度和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预测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震害类型、分布情况,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程度。它包括对建筑物、构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次生灾害和社会及经济影响的预测。
震害预测不仅是城市和地区抗震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害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制定防灾计划、进行城市规划、部署救援措施、进行预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③工程抗震就是在长期地震预测和地震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对新建和改造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进行抗震设防,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在地震发生时达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目标。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建筑、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都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物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程抗震的有关规范和标准。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明确规定按当地地震基本烈度标准设防。对于超出《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范围的工作项目,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明确规定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地震安全陛评价的基础上,按规定进行抗震设防工作。国家规定地震基本烈度在6度或6度以上的就要进行抗震设防。
唐山地震后,我国建设、水电、交通等部门十分重视抗震设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同时应当重视的是我省近几年来在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忽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省内外都有大量的教训,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工程隐患是十分惊人的。常熟―太仓地震造成的损失就是严重教训之一。更有甚者,目前个别处于高烈度区的县(市),新建工程未经地震主管部门允许随意人为降低设防标准,甚至完全不设防,其后果将是严重的。
因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提高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在搞建设时要按政府有关行政法规充分考虑防震抗震因素,推广防震抗震好的经验,把政府防震减灾意志变为社会的实际行动。
④社会防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地震减灾体系、制定减轻地震灾害计划及各部门地震防灾预案、制定减轻地震防灾行政法规、进行地震保险、地震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与演习等。
(3)地震应急与对策。
地震应急是指震前、震时、震后的应急防御和反应。
①震前应急防御:主要指短临预报发布后,正确实施各项防震措施,包括实施应急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的紧急处理;社会治安、地震新闻管制和检查;落实救灾准备等工作。
②震时震后的应急反应:是指地震突发后的应急处理,包括地震速报、震后趋势判断、震害评估;成立救灾指挥机构、实施救灾预案,即人员抢救、次生灾害的处理、生命线工程抢救和灾民的紧急安置以及争取援助等。震后应急反应是减灾的保障。要实现震后快速反应,必须注意落实以下两点:一是震后迅速判断震中和评估灾情,这对于政府的抗震救灾决策十分重要;二是迅速落实救灾指挥机构和实施应急预案。需要指出的是地震应急的关键在于震前的应急准备,因:此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一定要制定、修改和落实地震应急预案,随时待命,切勿临阵磨枪。
(4)地震救灾和重建。
救灾包括灾民安置,伤病员救治和防疫,修复生命线工程,恢复生产和社会正常生活等。
重建包括对震区重新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提出抗震设防的依据和重建计划及实施重建方案等。
以上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离开监测预报,其他环节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盲目性;震灾防御是关键,如果这个环节工作没做好,即使作出较准确的短临地震预报,也难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应急是减轻震灾的保障,而震后救灾和重建是减轻地震灾害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不可偏废哪一个环节,只有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使减灾工作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能
减轻地震灾害,是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推进地震科技进步与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以及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结合起来。这三者的结合,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发挥政府的职能,一是指各级政府在减轻震灾中的领导职能作用;二是指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减轻震灾中的职能作用。
1.省、市、县政府在防震减灾中的主要职能
①决策:确定所辖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原则、重要政策;发布、撤消或延长、中止地震预报:确定防震减灾资金投入,视需要决定防震演习等。
②组织:组织制定防震减灾工作规划、计划及行政法规;组织制定防震减灾对策方案及应急预案;组织规划、计划及方案的实施。.
③指挥:指挥震前防御、震时应急、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
④协调、监督:协调综合防御各环节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相邻县(市)间.的关系;监督各职能部门和下级政府的工作,保证减灾任务的完成。
2.各职能部门的防震减灾职能
防震减灾工作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有:地震、建设、民政、计划、公安、通讯、粮食、物资、医疗、电力、交通、水利、保险等。
各职能部门的防震减灾职能,在国务院的“三定”方案及国务院颁发的《国内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关于加强破坏性地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已作出规定,应按规定尽职尽责,以协调一致的行动,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推进尽最大努力。
3.江苏防震减灾工作的进展
江苏省1990年以来被列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省政府部署了一系列工作。
(1)1990年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的通知
(77号文)》,提出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的五点要求,即:
①提高对防震抗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防震抗震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防震抗震工作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定期听取汇报,建立防震抗震工作领导责任制。
②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震抗震意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广泛宣传防震抗震科学知识,从中小学、基层群众抓起,使群众掌握抗震防震、避震救灾常识。
⑧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努力提高测报水平。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加强监测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和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制定完善地震预报、现场工作、应急反应等方案,提高决策水平。
④抓好抗震防灾工作。抓紧建立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明确有关部门的目标和任务,一、二年内尽快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⑤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震抗震中的领导作用,省政府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各重点监视区的市县也要建立领导机构,加强对工作的领导。
(2)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范围的市、县防震抗震工作会议。 1991年省政府召开了20个重点县(市)及所在市的政府领导、地震办及建委负责人会议,落实防震抗震工作。
(3)江苏省政府以[1991)99号文件颁发《江苏省防震抗震综合对策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防震抗震综合对策方案。方案包括了总则、震前预防工作、震时抢险救灾、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及附则五章54条,可操作性强,使全省抗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
(4)江苏省政府以苏政办发(1993)45号文调整了江苏省防震抗震领导小组成员,加强了防震抗震的组织领导,同年10月,省政府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进一步布置防震减灾工作。
(5)江苏省政府以苏政办发(1994)31号文转发了《江苏省震灾评价及灾情上报暂行办法》,为我省震灾评估和灾情上报提供了管理上的行政法规。
(6)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召开全省地震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办36号、47号文件精神,强化各地震情观念,增强防震减灾意识,稳定地震队伍,促进地震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服务。
根据国办发(1994)47号文,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正朝着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健康发展。
江苏省防震减灾应急宣传要点
防震减灾应急宣传是带有动员性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在政府发布短临预报意见的地区和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区进行。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宣传机器,针对性地加强应急防震措
施、应急避震和防止次生灾害的宣传,动员群众做好各方面的应急准备。
一、防震减灾应急宣传的意义和要求
地震事件的突发性和灾难性、地震预报的探索性和综合防御的社会性,决定了防震减灾工作的经常、持久而又紧迫、艰巨。作为防震减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防震减灾宣传,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社会意义重大,反应十分敏感的工作,?而在常规宣传、强化宣传基础上进行的防震减灾应急宣传,更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内容上的针对性等特点。为此,要求地震短临预报发布之后或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区,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宣传、地震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充分发挥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尽快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迅速作出决策;使社会团体进一步熟悉应急预案,充分作好行动准备;使广大干部群众加强应急防震措施,进一步掌握震时应急避震、防止次生灾害和自救互救知识,做好各方面的应急准备。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保持社会的稳定。应急宣传要求在广度上必须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不留宣传死角。要求宣传、地震部门预先做好各种应急宣传材料、宣传工具的储备工作。
二、遵守预报发布规定,准确通报震情信息
1.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达1500万次之多。其中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只有1000多次,6级以上地震只有120次左右,7级以上大地震仅有7~8次,99%的地震是不易被人感觉到的小震。
地震发生的原因虽然极为复杂,但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总是有一定前兆,是可以预测的。
我国的地震预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上一个地震活跃期内,曾经成功地对海城7.3级地震作出了正确的短临预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我国作为惟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人史册。接着又对1976年四川的松潘一平武7.2级、云南龙陵一璐西的7.4级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报。近年来,我国的中期预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经统计分析,用比较严格的三要素标准衡量,年度预测的报准率约30%。若把时间尺度略放长些,把发生在圈定的区域边缘的地震也计算在内,则报准率可接近60%。这一结果代表了目前的中期预报水平。可以说明地震预测预报是有可能、有希望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每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和状况,大体可以概括为: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所以,应当充分理解地震预报科学的复杂性、艰巨性,更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积极支持,力争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
2.了解地震预报发布权限,注意咖g和及时上报地震宏观异常
地震预报是指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观测。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发布权限的管理,我国1988年曾以国务院1号令颁发了地震预报发布的权限规定,发布程序和权限是:
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内)由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并报告国务院,同时内部通报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短期(几天至几个月)及临震预报(几天之内),由省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或撤销,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向社会公开发布。市、县人民政府只有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在发现明显的短临异常,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报告时,方有权发布48小时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国家鼓励地震科学研究,支持和保护预报地震的工作和实践,但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预报意见都必须呈报地震主管部门,不得擅自向外公布。有关国际法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度地震预报,否则容易引起国际纠纷。
违反以上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负法律责任。
根据以上主要规定,地震预报是由相当一级的政府明文以正规渠道正式发布的,任何个人或单位是无权发布地震预报的。
一方面要了解地震预报的发布权限规定,另一方面,在政府发布中短期预报后,要注意观察识别和及时报告地震宏观异常现象,为临震预报提供依据。
大量震例表明,发生中强地震之前,广大群众结合生活、生产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些井、泉、动物等出现的异常征兆。这类异常征兆是进行综合性震情分析、会商以至作出地震短临预报判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所以要依靠广大群众,认真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先要分析鉴别,排除非地震因素后,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报告所发现的异常时间、地点、具体异常特征和报告人的单位(住址)、姓名等情况。切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加以渲染,报告不真实的情况,这样不但对分析预报无益,还会影响和干扰地震预报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对所谓的异常一定要加以鉴别,大量的异常并非与地震有关,不要把非地震异常人为地与地震现象联系起来,造成人为恐慌。
政府对某一地区发布临震预报后,在预报期内若没有发生相应的地震,则预报自行失效;若发生了地震,则要将实际震情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判断意见,准确及时向社会通报。在没有发布预报的情况下,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同样也要及时准确向社会通报震情及发展趋势判断意见。
三、掌握应急避险知识减少人为灾害损失
地震应急是指震前、震时、震后的应急防御和应急反应。做好地震应急,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应急防御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应急防御主要是实施应急预案并检查落实情况,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的紧急处置;社会治安管制、地震新闻把关和检查落实救灾的准备情况等。
各政府及部门、社会组织在震前必须有应急预案,必要时在震前进行局部性演习,检查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有无地震防灾预案,后果是大不一样的。日甘肃省天祝一景泰发生6.2级地震,由于震前有计划、有预案,并组织过演习,当地震发生后,指挥人员几分钟就到岗,迅速带领各路人马物资到达现场工作。当省政府慰问团、工作组到达现场时,伤员已得到救治,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日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没有减灾救灾的计划与预案,贻误了抢救工作,许多解放军战士用手扒开废墟,从事抢救伤员的工作。日云南澜沧-耿马发生7.6级地震,由于地震突然到来,震前没有预案,县、乡领导茫然无措。外地救援物资的车辆前往,无人指挥,结果枕木等物资将公路堵塞,而吃、穿等方面的物资救援车难以到达灾区,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
目前我省各市及有关县政府都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组织和社会团体在震前也应有计划和预案,以保证震时应急和救灾有计划、有措施,临震不乱,临危不惧,指挥若定。
2.个人应急避险
(1)地震时在室内的人千万不要仓惶出逃。
原因之一是地震持续的时间很短,来不及跑,尤其是在楼房、大车间里的人更是来不及跑的。原因之二是跑不动,一个6级地震,地震烈度可达8度。相当于人在汽车中连续的猛开猛刹,无法把握重心,想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之三是仓惶出逃危险性很大,地震时大家都跑,都涌在门口、楼梯上,在短暂的几秒不但撤不出去,还容易挤伤踩伤;再说地震时门窗已变形,支撑力很弱,这时拉门挤门,危险性很大。有的人来不及跑就跳楼,危险性就更大。日辽宁海城一营口发生7.3级地震,由于作出了准确的短临预报,只死了199人,而这199人中,有一部分就是仓惶出逃致死的。这次地震前领导动员群众撤出房屋,有部分老年人因难于抵御室外零下40度左右的寒冷不肯撤离,还有部分人认为自己年青,震时再跑也来得及,不肯撤离,地震时仓惶出逃,结果被砸死了。因此海城地震人们总结了一条经验是“砸死腿快的”。日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后,由于非地震因素引起的声响、振动,南通、镇江、南京等地大学生做出了跳楼、仓惶出逃等应急失当行为,致伤的就达263人;日溧阳发生6.0级地震,90%死亡者、80%重伤员都是在震时慌忙逃到门口时被压所致,有的人慌忙跑出了自己家躲在别人家屋檐下,结果别人家房子倒下砸死了。像以上这些情况,在许多地震时都发生过。其实地震发生时,远震、小震不用跑,近震、大震也来不及跑。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急避险方法是:
在室内的人立即找安全空间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防止余震袭击;在室外的人要等地震波过去后再进室内救人取物。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了一条应急避震的经验,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震,当时《嘉靖实录》记载死亡的“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幸免于难的秦大可总结了死里逃生的经验说:“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尔待定,纵有危巢,可寄完卵”,在以后的一些大震中‘人们都总结了震时应急避险的方法:“伏尔待定”,其含义就是寻找安全地点,就近躲避,不要仓惶出逃。
(3)以下介绍10种处于不同环境的应急方法:
在楼房内的应急方法: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在平房内的应急方法:要迅速趴下,脸朝下,头近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上,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地震时虽房梁倒塌,由于有残墙和家具支撑,亦可免于伤亡或窒息,就能安然无恙。如果处于房门附近,室外无障碍,无危房或狭窄巷,可立即跑出室内,已经冲到室外的人,在短时间内,不要急于返回室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巷,大烟囱、水塔、高压线、变压器,及时转移到空旷安全的场地。
在工厂车间的应急方法: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在矿井下的应急方法。迅速撤离掌子面,但不可拥挤,因为掌子面处或竖井出口处有时支护差,临空面暴露多,一经振动可能塌落,造成人员伤亡。若井口塌方,暂时不能返回地面,也要保持沉着冷静,由专人指挥,尽力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在学校的应急方法。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坚固的教室里可以躲在课桌下、讲台旁、内墙处、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不可让学生乱跑和跳楼;震后沉着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在影剧院的应急方法:较好的方法是躲在排椅下。通常的排椅都是九合板及铸铁架用螺丝连结的,一排排的椅背联合起来,强度是很大的。位于前排的观众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位于门口的观众可以迅速跑出门外。
在行车时的应急方法: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在火车上的乘客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震时遇有毒气体扩散时的应急防避方法:震前,要了解活动区周围有无毒气源,要有防毒意识。地震时,首先要弄清风向,朝上风处避难。避难场所尽量选择在高处。行动时,要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
地震被埋压时应注意的问题。当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对生存获救要有信心。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可用毛巾等捂口鼻,尽量想法摆脱困境。等候救援,不可盲目呼救,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利用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积极主动配合地面营救。◇抢救被埋压人员应掌握的原则:①先易后难;②先近后远;③先轻伤后重伤:④先扒活人后挖死者;⑤尽可能地先扒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⑥对于被压埋程度浅,伤势不重的可先将头、胸露出后,暂时放置,先扒救周围的被埋压者。
四、做好抗震设防,减少震灾损失
很多震例表明,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和倒塌,及引起次生灾害造成的。工程抗震是减轻震灾的关键环节。工程抗震是在长期地震预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地震重点防御区或高烈度区内新建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进行抗震设防,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这项工作在震前和震后重建家园时同样是减灾的关键。
河北省邢台日发生了7.2级地震。震后,灾民在重建家园时采取了简易的防震措施,1981年邢台又发生了6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这批简易抗震房没有一间倒塌,,最大的破坏只是在少数房屋的窗户出现“X”型的裂缝。这种简易的设防就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我省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江苏省溧阳 日也曾发生过5.5级地震。当时震区房屋倒了一片,在重建家园时,仍没有采取抗震措施,结果1979年又发生6.0级地震时,新盖房屋倒了大片。有个村庄106户,倒了105户,只有一户由于盖房时加了一道钢筋圈梁,地震时没有倒。
日江苏常熟一太仓发生5.1级地震,由于当地人们的习俗,广大农房不考虑地震设防,结果一个5级地震,近10万间房屋受损,2万人遭灾,经济损失达1.35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发生一般破坏性地震而造成较大震害损失的典型。
按地震基本烈度设防:国务院规定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域的大中城市就要设防。日国务院批准正式发布施行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性文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使用规定”。对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和已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一般按照图面规定的烈度进行设防。除此以外的抗震设防,首先要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抗震设防标准,然后按规定设防。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联合签发的有关《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使用规定”的规定,明确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①地震设防要求高于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②位于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③某些地震研究程度的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④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为了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国家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因此,无论是新建和重建,工程抗震设防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任何不设防、随意降低或提高设防标准进行工程建设的做法都是违反国家规定的。
五、相信科学,不信地震谣传
凡来自非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都属于地震谣传。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由于群众缺乏地震知识而产生恐震心理的影响,在全国不少地区出现了地震谣言。据统计1980年到1989年全国影响较大的地震谣言就有53起。1992年以来,江苏省就出现地震谣言误传10多起。
1.地震谣传的危害
地震谣传如果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或大中城市,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往往比一次中强地震还要严重,它已成为一种无震的人为灾害。例如1980年7月我国福建省厦门、泉州一带出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地震谣传,由于香港某报纸,刊登了“勘探石油发现地下是空旷大洞,闽南盛传大震”的消息,数千份海外电文、信件寄回侨乡,扰的厦门、泉州无风起浪、人心惶惶,纷纷外逃,生产停滞,12个旅行团取消了到厦门的旅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识别地震谣传的方法
(1)凡是传言地震预报“三要素”很准确的,大都属地震谣言,因为目前地震预报在全世界尚处探索阶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尚不可能做出十分精确的短临预报。有的传谣将地震震级精确到0.1级,发震地点明确到某市、县,乃至某乡,这分明是地震谣传。
(2)凡是谣传地震是由国外某某预报的,就是地震谣言,因为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不能对另一个国家发布地震预报,否则将承担一切后果。
1987年4月初盐城大丰传出日本人测出大丰县于X月X日要发生7级以上地震,并说日本人和中国打赌云云。由于是外国“预报”的,不少人信以为真,先后2200多户人家搭起防震棚,转移财物,抢购保险,甚至干脆不上班在家避震。十几天谣言纷纷扬扬波及了七个县两个区,影响了生产,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秩序,其经济损失也是不言而喻的。
(3)地震谣传常常借用名人的名义,自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在全国不少地区都谣传过李四光先生的所谓地震预测理论,李四光先生作为中国著名地震地质权威,但他本人生前并未发布过具体的地震预报意见,此传纯属谣传。
3.勿将防震、抗震部门正常业务活动误认为是地震发生前的应急布署
我省近两年出现的谣言多与这方面有关,1990年6月灌南县传达省防震抗震工作会议,一些人误认为灌南要发生7级地震了,一场谣言闹了20多天,还传出了“发震时刻表”,闹得人心惶惶。 1991年元月国家局与我省交换了对震情的预测意见,由于消息外露引起镇江、无锡、常州一带大范围的谣言波动。1994年5月徐州按省政府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并征求部门意见,这纯属正常的工作安排,但由于应急预案的细节外露,引起误解,造成长时间的社会反响,并形成区域性地震谣传。
4.地震谣传的预防和平息
对地震谣言和误传预防是第一位的,平息是第二位的。因为地震谣言要形成气候,造成后果,必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谣言源,二是有相对数量的信谣、传谣者。要抑制和铲除谣言源,首先是预防,预防谣言的对策搞好了,可以大大减少或抑制谣言的发生和蔓延。地震谣传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总的说,原因在于人们的防震意识淡薄,防震减灾知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抗灾能力差。因此,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是预防地震谣言产生的基本对策。
地震谣传一旦大面积传播,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政府要立即动用公安、安全、新闻、宣传、民政、司法、地震等部门的力量,迅速查明原因,及时予以辟谣。可以采取下发文件、广播讲话、紧急通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平息谣言。广大干群是信任政府和相信科学的。
江苏省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的规定
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人员伤亡严重的特点,在种类繁多的自然灾害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灾害,而且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社会敏感性问题。有关防震减灾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有关震情的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很大;它可以抑制地震误传,稳定社会秩序,也可以引起社会震动。因此,为了使防震减灾工作的新闻报道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必须十分讲究科学、讲究策略性,严格把关,掌握分寸。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现依据有关法规性文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闻报道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防震减灾的新闻报道规定所依据的法规文件
1.日经国务院批准的日由国家地震局发布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与国家地震局联合颁发的中宣发(1992) 14号《关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规定》。
3.江苏省政府省政发(1990)77号《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4.江苏省政府省政发(1991)99号《江苏省防震抗震综合对策方案的通知》。
5.国务院国发办(1992)12号《转发国家地震局关于1992年及未来几年地震趋势和防震减灾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6.国务院国发办(1994)47号《关于印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
第二条 防震减灾报道文稿的把关
1.关于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文稿由省政府提供,经分管地震工作的省长或省政府秘书长签发。
另外,在紧急情况下,市、县政府的48小时临震警报由市、县政府提供,并同时向上级报告。??
2.地震灾情文稿由省地震局或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由省地震局行政负责人或指挥部总指挥签发:
(1)省内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及其灾情公报。
(2)国务院、部委及邻省、市对本省的慰问和支援。
有关省委、省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由省政府秘书长或指挥部总指挥签发。
3.由地震部门提供、经所在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发的文稿:
(1)重大异常解释说明。
(2)震情监视和地震活动状况。
(3)外域地震概况与灾情。
(4)震灾快速评估与基本对策。
(5)谣传和社会惊恐的应急处理。
(6)防灾和救灾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助的科学知识。
4.由新闻部门采访,经新闻部门行政负责人签发的文稿:
(1)防震减灾方针、工作进展与存在问题。
(2)部门防震减灾的快速反应与效果。
(3)维护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措施。
(4)防震减灾的事迹与经验教训。
第三条 防震减灾新闻报道应掌握的原则
1.地震重大异常
(1)对震前出现的重大异常,无论核实结果如何,仅供地震部门作震情判断的参考,不作宣传报道。
(2)向政府报告的重大异常或政府的批示、内部信息,一般不宣传报道。
(3)在省政府发布短临地震预报后,群众报告的各种异常现象、地震部门汇集的异常资料和判断意见,不予报道。
(4)已引起社会强烈反应的重大宏观异常现象,地震部门及有关部门核查排除后,由地震部门供稿,可及时报道,以迅速安定民心。
(5)对于各种自然现象或怪异现象报道,属正常的社会报道,但不得与地震现象相联系报道。
2.破坏性地震发生前的地震短临预报
(1)省、市政府正式发布地震短临预报或48小时临震警报后,新闻部门根据本《法规》第二条第1款要求及时播发地震预报原文,公告全社会,不得加以解释和说明。
(2)凡国家地震局或省政府向各级政府以某种“打招呼”形式所作的震情预报意见,不予报道。
(3)省政府“打招呼”之后,各市、县政府所作的内控性汇报、分析、决断、指示及对有关部门下达的指令,均不允许报道。
(4)因外地“打招呼”泄漏震情对本地引起反响,为控制不良事态发展或影响,新闻部门可以采访当地政府领导或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方式作必要的澄清或疏导性报道。
(5)在省政府未作出短临预报的情况下,凡涉及对本地区短临预报的明码电报通讯,邮电、公安、地震部门应采取适当拦截或控制措施。由本地发往外地的短临预报信息明码电报,应采取同样措施。
(6)不得宣传报道我国涉及国外或外国涉及我国的地震预报消息。
3.省内发生破坏性地震
(1)根据本规定第二条第2款要求,新闻单位应以必要的方式快速报道地震四要素(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强度、震害预测情况)、震后趋势判断意见及政府的指令。
(2)组织报道灾区自救、互救和各种援救行动,尽快报道政府对灾区的慰问、对灾区工作的指示及抗灾决定。
(3)正面报道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安全保卫、灾民安抚及抗灾坚持生产等方面的情况。
(4)发现灾区和震感波及区(震感波及区系指有震感但未造成灾难性破坏的地区)出现谣传误传,应在当地县以上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立即采取针对性报道,以控制事态发展。
(5)对震感波及区,要进行安抚性宣传报道,劝导人们坚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防止受损面的扩大。
(6)灾情稳定后,以恢复和重建为主题,积极报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措施和典型经验,报道抗震救灾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4.省内局部地区发生有感地震
(1)有感地震发生,若引起明显的社会反响时,经当地县以上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新闻单位应适时报道地震震情和灾情。
(2)有感地震发生,在没有引起社会较大反响时,可不作报道,亦可作出疏导性报道。
(3)凡非地震因素引起的强烈振动和震感,已造成社会惊恐和反应的,一经查明要迅速播发解释性公告。
5.外省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对本省造成波及有感或轻度破坏
(1)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文稿,迅速播发新闻简报,报道震中地点及对我省的影响情况。
(2)对受灾、受损的市、县和震感波及地区,应着力稳定社会秩序。新闻部门可作现场采访报道或对当地政府领导、地震行政主管部门采访报道,有效地控制不良事态,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3)因震感或其它原因采取鲁莽行为而导致某种损失或损害的个别事件,影响较大的,可从总结教训角度披露缘由,并介绍正确的应急避震方法。
第四条 防震减灾常规宣传报道
1.防震减灾常规宣传报道,要在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以《江苏省防震减灾宣传提纲》所规定的内容为报道范围。
2.对于来自社会的各种关于地震预报、地震成因理论等文稿刊登、广播要通过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版权所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
电子邮件:datasha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地震是什么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