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功法发劲功法分为那两部?

[08-14] 太极小周天_城市运动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62 total )
[08-14] 太极小周天
另一种版本的小周天功法,功法是:先双掌重叠聚气于丹田三分钟,然后呼气下会阴,意想会阴得气,然后双掌从颈后上举合掌,用武火吸气,以意领气从会阴沿督脉直冲头顶百会穴,闭气停留五妙,然后双掌合掌下引,舌顶上腭,以意引气到膻中稍作停留,然后双掌重叠向下哈气下丹田,这样为一个循环。每次练完后背面脊柱都有粘粘的汗,跟平时流汗不一样的,但其他的部位就不会怎么出汗,即使是冬天也会这样子。而且只要意 想丹田就会发热,第二种小周天,意想到任督二脉也会发热意想丹田之精华(形如太阳一般闪闪发光之物),从丹田(任脉其中之一穴位,双名&气海&下行至关元穴.曲骨穴.然后将精气分为二路绕过阴器后继续下行会合于 会阴穴(冲、督脉会合穴位), 在精气聚会会阴穴时要切记配合提肛收腹的动作,(此是重点)以利精气顺利的从任脉运行至督脉:继续运功,让精气继续沿督脉之会阴穴上行至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精气到达命门穴后稍作停留,然后按来路之穴位返回丹田穴(即由命门.腰阳关,腰俞,会阴,然后再分二路绕过阴器之后,经曲骨,中极,关元,石门,回归丹田(即气海).如时钟之摆动一样运作(此是重点).如此往返不绝,勤加修练.(此功法每次练习必须达到30分钟以上).练习二个月即见功效。收功功法:待功法完成之后,气归丹田.意念放松.右手按住左手背上,然后放在丹田上,顺时针轻擦丹田36下;之后换左手按住右手背上,逆时针轻擦丹田36下.之后将口腔中的液体分作三次用意念内视(意想,)吞送至丹田.最后用双手轻擦面部.即完成收功功法
部功法练习到丹田充盈,气感有成后;所谓气感:就是人对内气的感觉。气感有很多种,你去练功就会有其中几种感觉,而不是全部,详细论述如下1)蚁行:气在皮肤表层较细经脉移动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蚂蚁爬在人的皮肤上 面,会觉得痒痒的。 (2)蠕动:气在较粗经脉上移动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蚯蚓在慢慢地蠕动。 (3)温热:气使细胞活动力大大增加,使得体温稍为上升,而感到温热。也有另一种情 况是气通督脉会产生温热感。 (4)清凉:如果细胞过于兴奋,气也会抑制细胞的异常,而感到清凉。也有另一种情况 是气通任脉会产生清凉感。 (5)酥麻:这是由气的运行产生了磁场的作用,而感觉麻麻的,更好的情况会感觉酥酥 麻麻的。 (6)膨胀:气累积较多了,就会有膨胀的感觉。 (7)紧缩:气开始内聚浓缩了,就会有紧缩的感觉。 (8)针刺:好气已开始逼出针型病气的感觉。 (9)跳动:气累积成团在肌肉或经脉移动的感觉。     又分穴位的跳动( 垂直跳动 ),与经脉、肌肉的跳动 ( 水平跳动 )。 (10)麻电:这是气的运行产生了电场的作用,而感觉有微弱的人体静电。 (11)漂浮:气变轻了,且往上移动,就会有漂浮的感觉。 (12)沉重:气变重了,且往下移动,就会有沉重的感觉。 (13)酸痛:好气已开始逼出酸性病气的感觉。 (14)轻安:清气已遍布全身,就会有轻安的感觉。 (15)浸润:气渗入肌肤较内层的感觉。 (16)穿透:较大股的气渗入肌肤的感觉。 (17)水流:较大股的气在经脉或血管移动,感觉好像水在流动。 (18)滴腊油:气在头部打通经脉时,好像腊烛熔化,腊油由头顶往脸颊移动的感觉。 (19)骨热:气的暖流已进入骨头内,感觉骨头里面热呼呼的,非常舒服。 (20)颤动:不同种类的气在体内产生了共振,而使细胞颤动起来。 (21)速电:气带动细胞内的原子,使原子内的电子获得能量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变成自 由电子,形成多股电子流,在全身以极快速度相互绕转,这是刹那间打开全身经脉与 筋骨最舒服的状态。这就是快速电流的感觉。 (22)被灌:头顶与双肩有多处穴位打开,虚空好气整股由打开的穴位进入,感觉好像被 灌顶。 (23)融化:全身穴位打开,身体之气与虚空之气合而为一,感觉身体好像被融化了。 (24)舞动:气机使全身筋骨活跃起来,使人感觉不由自主地手足要舞动起来。 (25)按摩:气入内脏,使身体内脏有被按摩的感觉。 (26)抽动:气在体内已能一缩一放,产生肌肉抽动的感觉。 (27)丹动:气已结活丹,活丹开始运转的感觉。 (28)灵动:气入灵体,使灵体活跃了起来,全身变成了灵动现象。 (29)光动:气已化光,光光共振,使人有光在动的感觉。
该帖已被屏蔽
练气歌诀两臂落时身散空,无我无为入化境.正气沉降意气起,手擎内气两旁升.两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现顶凌空,两手拢合丹入腹,浩然正气留正中.
(二)修炼方法 1. 两手内翻至手心朝下,意想浩然正气透胸下沉,边松沉边向四外松散,内气在纵横松散的循环中层层散开.意与气相连,意不能松,气就不会散,气不散就不能通, 内气通不出便无法与自然界之大气融合,交流,也就无法企及空灵无滞的境界.两臂随着浩然正气的下落而运行,不要有意的呼气,吸气,更不要憋气,而应毫不管呼吸.两手落至大腿肚旁入地,待进入化镜后,时时处处犹如没有自身般全体透空.此为“两臂落时身散空,无我无为入化境”的着落处。 2.浩然正气沉入地下与地气交融后自然由足下生发,沿身两侧向上升腾,柔和地催促两手擎托内气翩然环举,身体有随之升腾的轻松惬意感。此为“手擎内气两旁升”的着落处。 3 . 两手升至齐肩,胸中十字中心“一定”,似有点滴雾露降至掌心,心存一片虔诚去接纳它并与之相融。此刻在头顶前上方自然现出一淡橘黄色的气团,双手拢向头前欲抱气团,不待手至,气团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贯通周身,呈现出浑圆的磅礴气势。此为“两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现顶凌空,两手拢合丹入腹”的意境体现。4 .浩然正气从上丹田穿经中丹田,下丹田落至两脚大趾旁入地。与此同时,浩然正气缕缕不断地向身中返升,身体渐感充盈,舒适。要将内气贯通的充实感受意识地存留在体内和心中。此为“浩然正气留正中”的所在。练气与养生:文中所讲的正气,内气,前人称之为真气,元气。至今科学尚未证明这种蕴藏在人体内的内气之实质。在探索练气方法之奥秘时,不要片面的追求内气充足,亦不要用意识调控阴阳之气的增减,以免步入歧途。功中所练之气是自然平衡的,靠人的思维是捕捉不到的。日久功深后,人们才会领略到内气在内功理法的运用上所具有的超长的威力。在养生方面,以气润身可令周身血脉畅通无滞,从而促使血液循环正常,无微不至地滋养周身。
陈清环小架三盘架[ 本帖最后由 尘与土 于
00:18 编辑 ]
昨天早上在轮渡闲逛,看到有一人在打小架,是LZ吧?平时好像很少看到
LZ有教桩法的么?我站桩都姿势貌似不对。也没人教。。。还有,在哪里能找到你呢?
LS,到湖滨中路圆法圆太极馆瞧瞧,遇到师傅的话,让他指点指点。
圆法圆太极馆,没听说,你师傅的师承,能否说一下。厦门高手数得出来,没几个[ 本帖最后由 尘与土 于
20:33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黑色读物 于
10:48 发表 LZ有教桩法的么?我站桩都姿势貌似不对。也没人教。。。还有,在哪里能找到你呢? 陈式小架的桩功,有好几种,无极桩,浑圆桩,意桩,劲桩等。我是开武馆的,自己兼作教练,现正在装修,好了在联系
=600) window.open('/pic/1ef.jpg');"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陈克忠纪念牌
=600) window.open('/pic/16045cq76bc.jpg');"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太极拳zu祖祠
太极的百把气功桩
百把气功桩,着眼于腰劲(丹田功)、腿劲、臂劲、肘劲、腕劲、乃至指劲的全面锻炼,久习此功,气沉丹田,九节增力,周身松活,动发弹抖。而且可以使四肢三节节节能发,发无不应。结合真气运行法,再进一步锻炼,可以炼到意注全身,气贯全身,力透全身,在技击中可以做到对方挨我何处何处击。即拳论所云:“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至此,拳技自然趋于上乘矣。 百把气功桩,分为动功、静功两部。现在先介绍其动功。练功时间及次数,最好在早晚日起日落打拳之前锻炼两次。  第一段,每次运动36把为止,初练不可过多,多则伤气。  练周月之后,如无不自然、不舒服之感,即可进入第二段,可每天多抓一把。  70日后即可连抓百把,做到气不促,神不散,是谓小成。再继续练功,气通周天,使内外纯功达到刚柔相济,是谓大成。              
  具体练法,分节介绍如下:  第一式:同陈式太极拳之起势。开步较肩略宽,两脚平行,裆部虚圆,两大腿根内侧有向后翻外撑之感,两膝里合,松胯塌腰,两臂自然下垂,双肩、肘微微前卷,周身上下左右前后既要合住,又有向外膨涨之感,感到自己身心如同与宇宙大气融为一体一般。全身节节放松,又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感,百会穴处向上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两脚向下五趾抓地,涌与宇宙大气融为一体一般。全身节节放松,又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感,百会穴向上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两脚向下五趾抓地,涌泉穴要虚,目平视前方,神态自然,精神内敛。  然后,凝神静气片刻,呼气时,意领真气从额前下沉,先沉至心窝部,再至丹田,待丹田部位有热感之后,再启动。启动行功时,两腿略屈,徐徐下蹲。重心先偏左,再移偏右,胸先略向右,再略向左。同时两手腕背上提,沉肩坠肘,圆裆,松胯,双手徐徐上提,两腿缓缓屈膝,同时进行。姿势逐步放低。双手自右而左,走外上弧,左顺缠右逆缠提至胸前,再走里下弧,变左逆右顺,略走上弧向左前略上掤出。左手位在左眼左前方,掌斜立,掌心向前,指尖向右上;右手位于胸前中线,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双手气贯中指肚。目视左前,耳听身后。
 行功要领:全身各部位的运劲,都要以腰为总枢纽。“刻刻留心在腰间,”做到“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第一式行功过程中,丹田内转一圈,提腕时吸气,丹田向后翻腾;双手掤出时呼气,丹田气向前下翻沉,走一斜向1/2圈。在丹田滚动中,气经脊背,再将真气运至四梢。同时做到大小动作都要走缠丝劲,做到非圆即弧,处处螺旋。双手上提时,边提(手)边塌〔腰),同时完成。初练时可以不发劲,慢慢运行,意气力三者紧紧结合,注意将内气徐徐运至四梢。练过一周月之后,再练发劲为宜。但发劲必须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发松活弹抖的螺旋劲。切忌用拙力和直劲。  第二式:承上式,胸略向右再向左转,重心先偏左再偏右。左掌向左前方逆缠推出,发劲之后,变顺缠,坐腕,施指劲,小指领劲里扣,拇指合劲也向里扣,其他三指相并也向里扣,纯用指劲,形成抓拿状,吸气,再呼气,九节放松,节节贯串,意气力都贯至指节,且抓且握,最后形成拳虚握,走下弧,徐徐收回左腹前。同时,右掌坐腕变逆缠,走上弧,穿过左小臂上方,向前推出,呼气,掌斜立,指尖略向左上,掌心向前。以掌根发劲为主。臂伸展七、八分,切不可伸直。
 行功要领:收左掌出右掌时,要做到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注意胸腰折叠。即在胸略向右再向左运化一吸一呼之间,腰胯部位是一次“∞”型的立体螺旋滚动,真气一升一沉,周身一合一开,重心一虚一实(偏左再偏右),一气呵成,劲要对称。先注意左手之抓拿运动,(久练扣拿时节节发响)再注意右掌之出击运动。双手开合动作都以腰为枢纽。抓、放都不可施拙力和直劲。   第三式:承上式,左手扣拿收至左腹、右掌向前推出之后,胸略向右转再略向左转,含胸塌腰,再开胸,气沉丹田,五趾抓地,重心由右变偏在。同时,右手先塌腕,旋掌,逆变顺缠,旋指变抓拿状,边收,边变虚握之拳,最后收至右腹前。同时,左拳坐腕徐徐变掌,变逆缠穿过右小臂,走上弧,向前推出。
  行功要领:与第二式姿势相反,要领相同。 第四式:同第二式,依次类推。最后收势。一式为一把。即一扣拿一推击为一把。  行功时,每走一把要做到一次胸腰折叠(类似陈式太极拳一路之“三换掌”,二路中的“连珠炮”),做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式式注意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丹田为运动核心,丹田劲带动全身,丹田潜转带动胸腰运化,松活弹抖,节节贯串,如龙似蛇,周身一家,气势磅礴。出掌如箭之离弦,回拿如鹰之攫物。每日早晚各行功一次,初练不超过36把,渐渐增加,至一次100把为度。速度逐渐加快,连环抓拿,连环击掌,最后做到抓拿推击如飞,而且神聚不散,汗流不喘,即桩功基础已定。
起式:1,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3、练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然后两手搓热,轻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  说明: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下垂拉开。1,两手放在脐部高度,掌心相对、指尖向前,两手距离约20——30厘米,掌根距离腹部约5——10厘米。此谓“丹元桩”。2、静站1、2分钟,观想两手间抱一个无形的、有质感弹性的光球(一般可观为金黄色似太阳状),体会两手的感觉。3、随着自然吸气,两手向两边轻柔缓慢的拉开(始终保持掌心相对),观想把光球拉长,两手距离为60——70厘米左右(原则是动作自然舒展,不别扭)。然后自然呼气,两手再向中间轻柔缓慢的合拢到距离10厘米为止(原则是不要挨到一起),观想把光球压缩。如此为一次,反复练习,时间5分钟。4、结束时恢复丹元桩姿势,然后转腕使掌心对腹部,观想光球缩小到鸡蛋大小,从肚脐进入到腹部中心丹田处,随着这个观想,两手抱盖在肚脐部。5、收式:同上。静养1分钟以上。说明:1、重点是体会手上的感觉,以及随后出现的身体的感觉。2、不要求动作标准,只求动作自然舒适与内在感觉强烈。3、要领是:轻柔、缓慢、放松、自然。4、此动功应在站桩后练习。  
引用 原帖由 尘与土 于
21:42 发表 起式:1,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 ... LZ是武馆的啊。能否问下在哪个地方呢?我能不能去报名。还有我是从松静桩开始站的。还没过度到浑圆桩呢。。
在练习大周天功法之前,必须要求首先将带脉,冲脉打通,才能练习大周天功法;所以,这部功法是专门为打通带脉的功法。功法如下:      练功姿势:
  1、站式  站式的要求是: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正前方,胯部微微下坐,头微上顶,下颌内收,颈部放松,眼睛微闭,舌轻贴上腭,手与肩自然下垂,微微含胸。头顶百会穴,胸中膻中穴,下阴会穴成一直线,以全身感觉舒适为宜要点,意守丹田。 
站式练功时,身体容易摆动,这种摆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晃动,不会出现乱动现象。此式偏重于锻炼筋、骨、皮。站式练习意念太轻时,容易产生“入睡”的感觉,应控制好意念深度,防止跌倒。带脉的位置:  在侧腹部,足厥阴肝经---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练功方法 :  1、意守丹田,舌尖轻贴上腭,全身放松,眼睛微闭,双目内视下丹田,意想宇宙之浩然之精气,随呼吸下注丹田之中,用自然顺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匀、细,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 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与先天而存、潜伏于下丹田处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中轻轻呼出(以 耳内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十多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 待丹气机旺盛,丹田火暖,精气欲动之后,接着练习下面功法。  2、以意领气,将丹田之真气[想象真气如太阳一般光芒万丈,真气经过的经络如有温暖如春的感觉],向上行导引,行于任脉之神阙穴上,然后再将真气以意领气,引导其运行于身体腰部的左侧的带脉之中,经维道、五枢流向身体的后部;经督脉的命门穴,继续从后向右前面方向行进于身体的右侧,经带脉的五枢、维道穴,回归任脉的 神阙穴,围绕腰腹部一周。 功行88圈之后,再练习下面功法 。3、以意领气,将丹田之真气[想象真气如太阳一般光芒万丈,真气经过的经络如有温暖如春的感觉],在任脉之神阙穴上稍微停留,然后再将真气以意领引,引导其运行于身体腰部的右侧的带脉之中,经带脉的五枢、维道穴,流向身体的后部;经督脉的命门穴,继续从后向左前面方向行进于身体的左侧,经带脉的维道、五枢穴,回归任脉的 神阙穴,围绕腰腹部一周。 功行88圈之后,再练习下面功法 。  4、行功日久,带脉中的真气则日渐旺盛,经络中真气火暖,整条经络如火带环绕一般,十分舒服;此时,气机只要稍微引导,则可自动运行于经络之中,此刻的意念不需要刻引导,只要顺其自然,用轻微的意念跟随真气运行则可。 收功功法:  待功法练习完成之后,气归丹田.意念放松.右手按住左手背上,然后放在丹田上,顺时针轻擦丹田36下;之后换左手按住右手背上,逆时针轻擦丹田36下.之后将口腔中的液体分作三次用意念内视(意想,)吞送至丹田.最后用双手轻擦面部.即完成功法练习。(女生练习手部方向和男生相反)。  注意事项:   1、在已经打通小周天经络的基础上,才能练习此通带脉功法 。  2、练习此功法之前,一定要首先练习小周天功法一次。  3、行功圈数没有特别限制,随练功者的时间和毅力而为,行功时间愈长愈好,功力增加更显著。  4、应做好练习前的准备工作。如服装要宽大、有弹性;要排除二便,避免忍便练习。   5、练功前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逐步由复杂趋于简单,心静平和。练习中要做到神贯意注,心力兼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若在练习中神散意驰,心君妄动,形意不合,就会徒具外表形态而不能获得实效。
  6、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练习中绝对不能因为追求某一境界而不顾身体承受能力。做到[意气神]三合为标准。  7、练习气功其间性生活适可而止,否则影响功力的增加。  8、除了妇女在月经期要停功两、 --" 天外 , 练功不要间断。
  9、练功中断和受惊的处理 : 练功过程如因故被打断 ,一定要把正在运行的真气回归丹田,并做一遍 " 收功功法 " 。 然后再停止练功 , 处理其它轩惰。练功过程如因周围出现干扰 ( 如听到巨大声响等 ) , 使自己突然受惊 ,体内 " 内 气 " 可能因外界刺激而产生 " 气散 " 现象 , 全身突然感觉发凉 ,这时心理不要紧张 , 立刻收拢意念 ,意守下丹田,体态放松 ,内气便重新回聚,可继续练功 , 体内气感便自然恢复。或者在受惊时迅速用鼻深吸一口气入肺 ,再以一定速度和劲力用口吐出去,内气便回聚 ,继续练功或者收功。
益肾壮阳固精功
1.饮津法:盘腿静坐,意守丹田,用舌添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然后咽下,每半分钟咽一次,反复吞咽数次。此法有填养肾精作用,能防止性功能衰退。
2.收肛肌法:坐式或站立,意念集中于丹田,吸气时用力收缩肛门肌肉及阴部肌肉,呼气时放松。反复进行50—100次。此法有补肾固精作用,能防止性功能衰退,对早泄、遗精有较好治疗作用。
3.固精功:正坐床上,两腿向前伸直并拢,脚尖朝上,两臂屈肘,两手握拳置于两胁,两肘尽量背伸,两前臂紧贴胁下;然后两拳松开,手臂上举,沿前胸、头侧向上托举,至肘伸直,指尖相对,掌心朝上,仰头眼视手背,同时收腹提肛;接着低头弯腰前俯,两手自然下落,手指攀握脚趾,两膝不能弯曲,同时松腹松肛,两手经腿前收回,握拳于胁间。如此反复轮练20—30次,早晚各练一遍。此法有补肾固精作用,有治疗遗精、早泄作用。
4.内养功:取正坐位,两脚自然分开,平行而垂直踏实地面,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然后按以下几个步骤练功:
(1)意守丹田:排除杂念,集中意志,两眼微闭,内视丹田(肚脐部位),呼气时将丹田轻轻向内吸,意想丹田与腰部相贴,吸气时再将丹田慢慢放松。稍停,然后按法重复2—3次,静守丹田10分钟。
(2)意守命门:意守丹田,脐部有发热感或跳动(即得气)后,将丹田的热感用意念引向命门(第二、三椎棘突,与脐部相对),静守命门。
(3)意守会阴:在意守命门得气后,再将命门的热感用意念引向会阴(即肛门与前阴之间), 反复几次后,静守会阴。
(4)练精化气:即在意守以上各部位后,出现阴茎勃起或射精感后,即转入练精化气。先意守丹田,然后用意念将龟头之气引向会阴,由会阴提至尾闾(尾骨),同时闭口咬牙,舌抵上腭,提紧手脚,缩紧肛门,再用意念引气由尾闾上提,经背部、玉枕(后枕部),过巅顶、百会,到达上丹田(即两眼内角间、鼻根处),静守片刻,将口中津液慢慢吞下三次,收功。此功法有壮阳益肾补精之功,久练可提高性机能,并可防治阳萎、遗精、早泄等病症。
帮顶下,,很不错,,,
LZ在哪里开武馆啊。我想去报名 。。。。。
引用 原帖由 黑色读物 于
11:10 发表 LZ在哪里开武馆啊。我想去报名 。。。。。 武馆在装修,好了在通知
引用 原帖由 xmezi 于
16:48 发表 LS,到湖滨中路圆法圆太极馆瞧瞧,遇到师傅的话,让他指点指点。 圆法圆太极馆是陈强开的,陈庆州的徒孙。[ 本帖最后由 尘与土 于
13:05 编辑 ]
LZ能否介绍一下,厦门太极高人有哪些?大家往往只有报纸上或相关媒体上看到一些所谓的太极名家,但大多是外省的。厦门的太极名家或高手,倒是没多少人了解。
太极拳的行功要诀
一、心静用意(一)以意行气陈鑫所着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 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因之谓以意行气,所以练太极拳要用意,行气,不能用力。每一动作,先要意动,然后形动,这样纔能做到所谓︰ 「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所以说︰太极拳的锻鍊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如说心里想要怎样怎样,做事要用心等等,这个「心」字可以说指的就是「脑」,有时把「心意」连称为一词,因之以意行气,也可以说以 心行气。所以太极拳的用意,可以解释为脑的想像作用。「心」古称主思虑,也就是脑的代称,「意」字可解释为「意识」,即精神现象,所有如知觉、记忆、想 像,都是「意识」,与「心」字同义,所以「用意」就是用脑来想像。因之太极拳的用意,如果说意欲行气,就要作行气的想像,久而久之,这个想像力就能支配生 理作用,真的有气在行,这就是以意行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先要心静,心静则意专而诚,纔能见功。因此练太极拳的天天盘架子,天 天想像气随着动作的屈伸向外内收,经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由脑脊髓神经的发出冲动作用到达肌肉,使之放松与收缩。这样日日锻鍊,先由用心注意而成 自然,渐渐练架子每一动作,祇要意念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这就是做到了意到气到。 陈鑫说︰「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 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又说︰「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 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 拳。」这是陈鑫从太极拳方面来解释「无极」和「太极」,也就是说明心静用意。练太极拳时,在未动之前,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意存丹田,摒除杂念,耳如不 闻,视而不见,是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的状态,然后觉得全身都安排妥了,俗语所说的都「落位」了,同时自己觉得已经心平气和了,然后可以开始动作。既动之后, 要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引导每一动作;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时要上下相随与内外合一,都是用意来指导完成的。初学拳时,由于要边想边做,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相当时间的练习,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能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达到心静用意地步,不论在健身和技击方面,纔能得到效果,所以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在太极拳锻鍊过程中,始终要遵守的。(二)以气运身心静用意是练太极拳的首要原则,上面已经把如何叫作「意」,和用意的方法说明了。如果能够用意,就能行气,再进一步讲以气运身,先要说明的,「气」是什么﹖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气」,不是我们平常那种肺呼吸的空气的「气」,是一种内气,是在人身经络中通行的气,中医称作「元气」或「正气」,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一种先天气。这种「气」陈鑫称作「中气」,他解释为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称之谓「太和元气」,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气」,是一种不刚不柔,至当却好的 「正气」。陈鑫又说︰「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能先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此 即说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道理。练习拳架时,如意欲将手向前按时,就先要有向前按的想像,如要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像。这样认真地天天心静用意练习,功夫日久就会使有关部位 的神经有着相当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始觉得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渐渐手臂也觉得软绵膨胀,有时有麻 痠的感觉,指尖有时有针刺的样子,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所谓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下功夫,手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内往外透发,背脊和 臂腿中似有气流在流转,这就是到了所谓「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的境界。也就是做到了「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亦就能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了。劲是从锻鍊中 得来的,是无力的力;人的本能用力的力,是无须锻鍊的,但是力是呆拙的;锻鍊出来的劲是灵活的,力是僵硬的,劲是有弹性的;力是像铁棒,劲是像钢鍊,这是 大概的比喻。劲是从功夫中产生,不是勉强可以获得;因为功夫的深浅\是无限量的,所以劲的究竟也就很难说了,因此上面所说的一些感觉,不过说明练太极拳已 经走上了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正途,进入了心静用意的大门,功夫的深浅\,尚在自己的练习。二、身法中正(一)虚领顶劲身法中正是指打拳动作时,身躯要中正不偏。陈鑫说︰「身必以端正为本」,「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推倒。」身法中正的标准和方 法,是以头顶百会穴与月当内会阴穴要始终保持着垂直线,即所谓︰「上下一条线」,使身法在任何变换状况下,始终保持中正,那就重心稳当而能支撑八面,经得 起敌力的打击而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好身法中正,保持上下一条线,要注意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
虚领顶劲照字面上讲是︰虚虚领起头顶的劲,也叫做「提顶」,与「吊月当」相提对称的。百会与会阴的上下一条线是身法中正的标准,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用劲 的方法,是要轻轻虚虚地往上领起。所谓「顶劲」是前面所说的「中气」,即以意行气的气,向上行于头之谓,这一股气要用意来领到头顶,不领则气塌,但是也不 能领得太过,太过了全身之气都在上面,足底不能稳当,而且顶部失之于硬,转动不灵,显露笨象;因之要虚领,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轻不重,似有似无,祇要以 意有一些些领住即可。领其全体之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头容正则全身端正矣。(二)尾闾正中尾闾在人体的部位上,原来是中正的,如果在打拳动作中身法不能保持中正,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那尾闾部位就呈显不能正中,身体就要失去重心垂直平衡 了。因此尾闾正中成了保持身法中正的标志,它的作用好像一条船在航行中的舵,保持平衡与转动方向都是靠舵的运用。打拳时尾闾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并且尾闾 负担着人体的上体重量,有着稳定重心的作用。  尾闾正中在练习拳架时的练法诀窍,就是要将尾闾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部(也就是丹田),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 脊骨根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手的作用。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那就能保持身法也始终中正了。
三、呼吸自然(一)气沉丹田练太极拳要把动作与呼吸配合,这是指太极拳功夫已经有了相当熟练的程度,纔能够做到的。倘使一位初学者连照顾手足的动作都照顾不周,那能再要求配合呼吸呢﹖再说呼吸是始终要保持自然的,所以无论练太极拳到如何程度,呼吸一定要自然。  初学时祇要在每着势成时,尽量呼气呼尽,同时放松腹部(包括小腹)肌肉,用意想像气沉入小腹深处,那就初步已经做到了气沉丹田。以后练习日久,功夫渐进, 丹田沉气自然日渐充实,那就是陈鑫所说的︰「势到成时,气归丹田。」,也就是他说的︰「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这样呼 吸任其自然,决无流弊。否则着意逼降硬将小腹鼓气,以为如此气沈丹田,必致百病丛生,练拳原想健身,未得其益,反受其害,慎之慎之。  丹田的部位在脐下小腹,相传说在脐下三寸,但是也因人而异,所以无法说出确实的地位,祇有学者练习日久,自己觉得在小腹有充实的情形,那就是他的丹田所在。所以陈鑫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练拳时如果能够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沈直竖,那下部自然会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份的骨节和肌肉,用意来尽量放松下沉,则自然就会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膜向下舒张,自然形成横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有助于气沉丹田,可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但是必须知道,练拳时不是自始至终采含胸拔背的 姿势,祇有在手法引劲回收和手法运劲前进的时候,纔要用这种姿势,在定式时胸背必须平正。这样就为了要配合开合呼吸来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在伸缩的 情形下锻鍊。至于气沉丹田也不能理解为始终气聚腹部,也是要通过一呼一吸,起着鼓荡的作用,纔不致于有把气硬压到丹田的毛病而生流弊。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有着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严格按照练拳的要求来做,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状态下,就可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就可以有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促进机体的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显着的益处。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部耸起,肘部上抬,就会破坏了含胸拔背的姿势,因而影响到气沉丹田。因之气沉丹田与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都有关连的影响。含胸拔背在技击作用上有加强蓄劲与发劲的功能,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发挥蓄发相变的技巧。(二)腹部呼吸练拳时,在全身松静,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着气好像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 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能使气硬压。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肛门也自然收缩,随即缓缓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上 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括约肌自然随着呼气而放松,一呼一吸,毫不勉强。呼吸时肛门括约肌随着一松一紧,松的时间比较长,紧的时间比较短,有助于防治内 痔、便秘和遗精等病症。经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带动内脏作轻微的按摩运\动,可以促使生理机能活跃而得保健袪病的效果。  上面所说的腹部呼吸,吸时横膈膜下降,腹部隆起,呼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回缩,这是所谓腹部呼吸的正呼吸;如果吸时横膈膜上升,腹部内收,呼时横膈膜下降, 小腹外凸,这是腹部呼吸的反呼吸;因为吸时腹部虽内收,但气聚于丹田,而呼时部份气从鼻孔呼出,部份气沉入丹田,部分气流行于脐部神阙穴,气在腹部鼓荡滔 滔不绝,丹田始终充实,因之这种腹部反呼吸,亦叫丹田呼吸;打太极拳到功夫深时,能够做到这种呼吸法,发劲亦可以滔滔不绝。陈氏太极拳是主张用腹部反呼吸 的。打拳动作要与呼吸配合,但是要自然的配合,不能有丝毫勉强。初学时祇要在动作过程中觉得呼吸通畅,毫无憋气的感觉,那就做到了呼吸自然也就对了。等到动作 熟练正确以后再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动作熟练,呼吸顺遂后,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所谓调节控制,就是到那时能够依拳势速度的快慢和幅度的大 小来把呼吸配合得很自然。打拳练架用腹部呼吸,呼吸要自然,能自然配合动作后,也就能依着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在呼气时动作能沉着,在吸气时动作能轻灵,那就能 达到太极拳的轻灵与沉着,这是与呼吸有莫大的关系的,但是要切切记住呼吸要自然,纔能避免发生弊病而步入成功之途。四、轻灵贯串(一)一气呵成太极拳动作要轻灵,神气要贯串。陈鑫说︰「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扬 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又说︰「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陈鑫所说的虚灵是比轻灵更为深奥,轻灵的轻字,尚可以意会到动作不要 用力滞重,至于虚灵的虚字,不易捉摸,或以为即是与实字对称之虚字,那就不对了。陈鑫又说︰「能敬能静,自葆虚灵。」又说︰「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 则灵,灵足以应敌。」可知陈鑫所说的虚字是从敬和静来的,打拳上场心中能敬能静,自然心意虚而全体皆虚,动作轻灵了。动作轻灵了,进而注意每一着姿势的起承转合,起是发势,承是接笋,转是变换,合是势成。其中的主次先后要细心体会,辨别清楚,尤其在动作中间不可有停顿之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和顺一致,不先不后,做到着着贯串一气呵成。练习拳套开始起势极为重要,起势起得好,以下一着一着接连下去,其间各着的起承转合便可觉得机势灵活。每着如何起,如何落,如何变换,如何接笋,须要仔细 揣摩。这是祇可以意会,无法言传的地方,务须注意。到每着定式时,要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前着将停要静止时,下着之机已动,这就是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 生。」和「阴阳互为其根」的理论具体表现。着与着之间的动作承接连贯,能够连续不断,不呈现僵滞,这是在内先要用意来绵绵不断地指挥着动作,纔能使动作也 绵绵不断地动着毫不间断,而在外显露着神气贯串。因之打太极拳自始至终有一气呵成之势。(二)劲断意连上着与下着之间的接连,在内固然有意来指挥着,但是在上着发劲之后,劲是要有瞬息间的中断,在这瞬息间的劲断,怎样接续下去呢﹖那就是在手法上要有摺叠,在步法上要有转换。纔可以使在劲断意连的状况下断而复连,滔滔不绝。在手法上一个动作运劲到尽头,将要做下一个动作之先,如果下一动作是要向下和往前,那就要先向上一摺,再往后一叠,这样就可以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地连接 上了,这就是摺叠。也就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的理论。在步法上的前后动作以及进步和退步,不能直进直退,要走弧形进退,纔可以把腿部的劲 连接起来而成为连贯的圆劲,可以使步法的进退自如。这样步法的进退,就是转换。练架在全套动作的过程中,由圆而方,方而圆,方圆之间,上肢以摺叠,下肢以转换来连接得天衣无缝。因之动作可以做到圆满、灵活、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 起稜角。在应敌时再配合身法的中正不偏,不越界限,就可以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满灵活,这就是劲断意连,神气贯串的效果。陈鑫所说的劲只能贯到九 分,神气要贯到十分,其中就含有摺叠转换的意义和劲断意连的境况。其关键就在留下的一分劲之变换,也就是内劲转换不令人知,运动圆满,毫无缺陷,神气鼓荡 贯串,是操胜算的练法。 五、运转缠丝(一)顺逆缠丝太极拳的所以异于其他拳术的,不在于动作的缓慢,因为太极拳也有动作快的时候,也不在于手法用劲的柔和,因为太极拳也有手法用劲刚的一面,其不同特出的是 一种运转螺旋的缠丝劲。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动作是走弧线成圆形的,但是单纯的弧线圆形是没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圆圈之中,蕴藏着一种好像螺丝似旋转的 劲道,才能称之为缠丝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太极拳的能够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全在于有了缠丝劲。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一种独特的练法,陈王廷的 拳经总歌开首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这个缠丝劲。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的是顺转,由外往内转而向后退的是逆转,因之缠丝劲在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 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着;因为各手的动作动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这是根据陈鑫 的分类。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依照拳势而形成,在方位大小上说起来有这些分类而已。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中气就是平素练习拳架锻鍊出来的内劲,内劲发源于丹田,动则劲由丹田发,静 则劲归入丹田。由内而外的顺缠,内劲随着动作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与两足尖),由外而内的逆缠,内劲又随着动作循原路运转缠绕而归入丹田。顺缠大部是 蕴藏于掤劲之内,是属于呼气、发放;逆缠大部是蕴藏于手履劲之内,是属于吸气、蓄收。太极拳于对敌时,搭到敌方能够随屈就伸,能够避实就虚,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拿住对方不能转动,进不得进,退不得退,都是缠丝劲 的妙用。陈鑫说︰「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 粘住人身则已,如粘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 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则已,如既粘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 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由此可知缠丝劲的奇妙,至于操练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每一动作中,除走弧线礜C瓮猓闹蜕 体各部都像螺丝般地旋转着,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无数的圈;做起来是非常错综复杂,非笔墨所能尽述。至缠丝内劲之运行, 如陈鑫所举懒插衣右手例︰「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手太阴肺经穴,在乳上第三肋与四肋间。)踰青灵(手少阴心经穴,在肘上三寸许。)冲少海(手少阴心 经穴,在肘后五分处。)经灵道(手少阴心经穴,在掌后一寸半处。)渡列缺(手太阴肺经穴,在腕侧一寸半处。)至中冼(手厥阴心胞络经穴,在中指尖端。)少 冲(手少阴心经穴,在小指内侧。)少商(手太阴肺经穴,在大指端内侧。)诸穴止。」是由内向外翻转的顺缠丝劲,上述经过各穴,亦不过说一大概,实际操练起 来是视功夫的深浅\,由粗而细一层深一层,所谓沿路缠绵,极其细致。(二)手足缠劲缠丝劲在基本实质上分为顺缠和逆缠,手足的配合是一顺的,就是右手顺缠,则右足亦为顺缠,如果手是逆缠,则下面的足亦是逆缠。因之在全套拳架动作中,虽则 缠丝劲变化复杂,但是手足的缠丝,总是一顺一逆,或是双顺,或是双逆,祇有此三种情形,但是此三种缠丝,在全套拳架中不断地错综复杂变化着,绞来绞去的运 转,连贯地缠绕着。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缠丝必须要分别上下相顺,不容相逆;如果发现了相逆,那劲道就别扭不顺,这是检查走架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和 标准。手足顺逆缠丝劲的辨别,最简明的标准是,手心往外转向上为顺缠,手心往内转向下为逆缠,这是手的顺逆缠丝;膝盖往外转为顺缠,膝盖往内转为逆缠,这是足的顺逆缠丝。走架时手足缠丝的运行,以运\手为例如下︰由单鞭接演运手,假定面向南,右手从西收至右乳,顺转而上,复运\到西转一圈,右足收至左足边;左手即从东起,下转半圈,收到左乳边,不停,左手即由左乳 上而顺转半圈至东方,是时左足向东开一步;右手即再从西收回到右乳边,下面右足随右手自下转半圈,收到左足边;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边,左手运到东,右 手即收到右乳边;左足向东慢弯开步到东,右足即由下转收到左足边;如是左足向东开三步,右足随之跟三步。关于缠丝劲是双顺转双逆的缠丝,并且是左右、上下 和略向里外的双顺双逆缠丝,成一个立体圈。缠丝劲的运\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是由运出回来自外斜缠到腋下;足则前半圈由腿根内向 外缠到趾,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缠丝劲的运行,陈鑫在他的着作中是以经络穴位来说明,可见对于人体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流转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达到增强体魄和强健体质的目的,至于技击方面,可以提高缠绕粘随,引进落空的技巧。初学时对于缠丝的转圈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可视功力逐渐收小,小至没圈;所谓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所谓没圈,仍有圈意。是由极小的圈练到 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归于无的境界,这种境界祇有下苦功经长时锻鍊纔能做到。
太极拳的行功要诀
一太极拳的行功要诀[ 本帖最后由 尘与土 于
08:02 编辑 ]
六、开合变换(一)腰脊为主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就是开,是离心力的作用;合是向心力的作用。腰与脊在人体活动中,具有中轴的功能,因为腰脊居于人身的正中部份,身体的左右旋转和 上下弯动,都由于腰和脊的活动。打拳向外开展的开和向内收缩的合,都是以腰脊为主,开的离心力从腰脊发端,合的向心力归向腰脊。
陈鑫谓︰「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可见太极拳的动作,在式势上分开合,在质量上分虚实,可以尽之。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开则开之以意,合则合之以神。拳势 之开者不在手足伸张之大,要在心意之开,所以谓之开之以意,做到内外俱开。拳势之合者,不在手足收合之密,要合之以神,所以谓之合之以神,做到内外俱合。 开不以意,手足伸开虽大,仍不能谓之开,转换不灵;合不以神,手足收合虽密,仍不能谓之合,有隙可乘。开时不但手足之开,身体各部都开,所谓开则俱开,合 时亦是不但手足之合,身体各部亦是都合,所谓合则俱合。打拳最要者为立身中正,因之走架或应敌时,必须注意身法中正,所以打拳时不论左旋右转,身体四肢如何动作,一定要保持腰部的灵活和塌直,脊骨的节节虚虚对准。在这样腰脊配合的情况下,来带动四肢的上下左右作螺旋缠丝的伸缩动作,形成拳势的一开一合。(二)胯为辅人身上下两大关节,肩与胯;肩关节开了,则肘腕等节随之俱开,所以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 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胯关节能够松开,那腰腿的动作就能灵 活;并且部的能否开圆,全在于胯部的能否松开。胯部的开在外形上虽然要把大腿根岔开,但是真正的开胯,仍在用意。所以陈鑫曾说︰「两大腿根要开,开不在大 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即开矣。不会开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肩和胯两个大关节要松开,在姿势的要求一章中已经讲过应注意各点;此处讨论的是关系着全身的开合转换,除了上面所说的腰脊是全身开合转换的主要关键外,要 以胯来辅助达到这个要求。每一动势有周身的大开合和无数的局部小开合,其间主从的关系,层次非常清楚,腰脊发动开或合,胯随之辅助,能够充份发挥所谓离心 力或向心力,使内劲从丹田达于四梢或回归于丹田。这样纔能做到所谓提之使来不得不来,放之使去不得不去,舍己从人而擒纵在我。在周身大开合中,还要讲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和开中再开,合中再合。开是表现于掤劲中,合是表现于劲中︰亦即是开为顺缠,合为逆缠。例如有些动作,手臂 外掤向前引伸是为开,因为有缠丝螺旋的作用,到引伸到头,在将到未到时,肘以下已经向着合,这就是叫做开中有合;手臂内向后向左或右走化是为合,也因为有 缠丝螺旋的作用,到到尽头将到未到时,肘以下已经向着开,这就是叫做合中有开。至于开中再开和合中再合︰是在与对方搭手时,在我为愈进而愈长,对方愈退而 愈促,我连步赶进而得机得势,我的开势继续不断地延展伸长,是为开中再开;在与对方搭手时,对方一再进逼,我顺应对方的动向一再粘化,我的合势继续不断地 收歛缩小,我连步跃退而对方不及粘随,我想还击,即可应手而去,而且还击力必可增强,是为合中再合。这种开中再开和合中再合的身法手法,是太极拳高深的技 巧,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做到,缠丝劲极为细致,所谓细腻熨贴,柔中寓刚,全身沉着松静,真所谓︰浑身柔软若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由于开合的变换,腰脊和胯的旋转,因为动作螺旋的关系,很自然地胸腹部的肌肉呈松沉作弧形地经小腹翻出,做到蓄发相变的劲由内换,同时在手法上有了摺叠,步法上有了转换,达到真正的开则俱开,合则俱合的周身一家。七、虚实分清(一)上下相随太极拳的虚实与开合同样的重要,对全身言,有全身的虚实,左实则右虚,右实则左虚,这是说如果左半身实则右半身虚,右半身实则左半身虚;又要把全身以腰为 中界,腰以上实则腰以下虚,腰以上虚则腰以下实,也就是上半身实则下半身虚,上半身虚则下半身实。是把全身分为左右上下错综的虚实,那就形成了所谓实中有 虚,虚中有实,与实中之实,虚中之虚。并且身体各部也各有其虚实,因之更加复杂,难于把握;不论全身的虚实和各部的虚实,都不是固定的,是随动作而随时变 换的。大概言之,右半身当令为右实左虚,左半身当令为左实右虚;势之上起者为虚,下落者为实,下半身则为虚中之虚和实中之实;身体各个部份都有其各别的虚 实,总归于全身的虚实;武禹襄十三势总说略所谓︰「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初习太极拳是无法理会虚实,要等到姿势动作初步熟练之后,渐渐地注意到身、手、步的虚实变换,起先可以从大虚大实上入手,慢慢动作愈练愈细致,那就很自然 地可以做到小虚小实,甚至祇有些微虚实,动作极为灵活,同时身法步法和手法的虚实变换要上下相随,不但是外形上的相随,并且要求内里的虚实和外形的虚实相 应。手和足的虚实上下相随,足在动步时是手随足,其余为足随手;至于手和足的虚实配合,除独立一足时,如左足独立为实,则左手亦为实,其余为上面手虚时,下面 足为实;上面手实时,则下面足为虚。关于内外虚实的相应,这是有关于呼吸,开合了,大致说起来,呼吸在呼时是开和实,吸时是合和虚,这是要练习日久,有相 当功夫后,拳势的开合虚实,自然能与呼吸配合了。(二)稳定重心太极拳的气沉丹田是使重心下降,可使身躯稳当;立身中正是使重心不要偏歪;但是打拳不是一个固定静的姿势,是千变万化的动作所组成的,因此必须以虚实来平 衡重心,因为人身下面两条腿是支持全身的重量,所以步法的转换虚实是对于平衡重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固定的姿势是容易做到稳定重心的,但在动作转换前进后退 中,因为方向角度和步法变动,要上下左右来维持平衡是不太容易,原来很稳定的重心,不免发生不稳定,所以要以虚实来平衡重心的稳定。人体在打拳动作时,是好像一架天平,尾闾是像天平上的一根指针,所以始终要求正中的,四肢左右好像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手足的虚实就是天平用来权衡重量的 砝码。因之无论在如何状态下,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虚实的和数,一定是各为一百,才能保持平衡。与人对敌时,一手粘贴,察知对方之虚实而舍己从人,实 则虚之,虚则实之,其余一手两足随之调整虚实而求整体之平衡,重心稳,立于不败之地。陈鑫谓︰「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 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所谓「权衡」就是量轻重 的器具,也就是天平一类的称物器具,无形之权衡,犹言虚实的变换,是一具无形的天平,与人接触,轻重斟酌,适得其当,就是虚实灵换,求得平衡,才称妙手。打拳时要步随身换,是说身法有转换,那步法上的虚实必定要随着变换,使前后左右的劲道相互拉紧,而得平衡来稳定在动作中的躯体重心;但是要使步法的虚实转 换得灵活,还要靠腰月当劲的变换,祇要同时把腰月当劲轻轻地一挪,就可很迅速地使四肢的动作协调,得到平衡,可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重心的稳定。八、刚柔相济(一)由松入柔太极拳的练法是不能用力,要求柔和,这是学习太极拳者都知道的,并且以为不用力就是松,因之练成一味不用力软绵绵地周身骨节蜷缩的样子。打太极拳不是不能 用力,不用力四肢如何运动﹖祇是只能用力将手或足举起即可,用能将四肢运\动之力即可,少则无法运转,多则就成拙力或僵力了,同时要把骨节处处松开,不但 是骨节,连同皮肤肌肉也要松开,这样才能算是松了。所以陈鑫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学太极拳者能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用力运动四肢,能将皮肤肌肉骨节处处松开,那就可得到松字的真意,这样练习,一动手能毫无一些拙力或僵力,那就可以渐渐地 进入到柔的阶段了。这个阶段经过的时间总要一、两年,甚至要三年,由于积年累月的锻鍊,动作逐渐和顺协调,手足屈伸运\转自如,慢慢就能产生一种极轻灵而 又沉着的含有弹性和韧性的力量,这就是一种柔劲,这是由松而来的,所以叫作「由松入柔」。因之初学太极拳者动作要求轻缓,化除人体原有的僵劲,所以必须要 经过长时间的锻鍊,纔能把人体的僵劲去净,而入佳境。(二)积柔成刚上面所说的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柔劲,是先从轻灵入手的,所以在初学时切不可用拙力,也不可使气,用力和使气,都可使手犯僵硬的毛病,转动就不能轻灵了。要 等到四肢动作,连同身体各部,确实达到轻灵了,再加以锻鍊,到真正极为轻灵的程度,也就是极柔软,然后练沉着,即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练沉着是 在每着停势时用意微微贯劲,是要自然的贯劲,亦不能用力,也不用使气,要纯出乎自然,用功日久,自能在轻灵中含有沉着,这就渐渐进入积柔成刚的阶段。在这 个阶段是轻灵与沉着交互地锻鍊,使全身各部份充满着掤劲,也就是觉得有弹性与韧性,手臂极为柔软而又极为沉重,周身动作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到了积柔成 刚的阶段,再加用功,要使刚复归柔,以至刚柔相济,达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地步。陈鑫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 捷。」太极拳的动作是螺旋形的圆圈,内含有阴阳,以成太极,就是在一个圆圈中,有开合,有刚柔,也就是画一个圈,就有刚有柔。不论刚与柔都包含着一种弹性和韧性 的力量,在平时锻鍊用功,是在运转时要做到轻灵,在定式时要做到沉着;把这个含有弹性和韧性的力量,加强而集中于肢体的某部份的一点,而以心意使之显发于 外的一剎那,这就是太极拳的积柔成刚的刚劲,也就是所称的发劲,当之者不可抵御,真所谓无坚不摧。陈鑫说︰「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 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陈鑫所谓︰「造到其小无内之境」即集中于一点之意,古今用词之不同而已。上面所说的太极拳的锻鍊方法,第一步是由松入柔,是化除僵力阶段,第二步是积柔成刚,要轻灵与沉着交鍊,第三步刚复归柔,到此地步就能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了。到此地步愈练愈精密细巧,轻沉兼备,刚柔内含,似柔而刚,似刚而柔,以至练到连刚柔的迹象也看不出来,至虚至灵,一片神行。要诀祇在多练,陈鑫谓︰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自古名家,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成功的。
九、快慢相间(一)先从慢练太极拳初学时,切记要慢,因为手足的动作,尚不能熟练;打拳时一面要顾到身体各部份的动作,往往顾此失彼,因之在此初学阶段,事实上欲快也不可能,所以要 慢慢地运转,动作慢可以求得姿势的正确,但是慢不是漫无标准的,决不能慢到意滞神呆,动作显有呆板迟钝,因之决不可误会越慢越好,要在所谓神气鼓荡和意气 灵换的条件下求慢。通常练习拳架经过一、二年后,姿势就可渐趋正确,也就是说在初学的一、二年时间内盘架子要慢。姿势逐渐正确了,就可渐渐地加快。这里所说的慢和快,都是指 练一趟架子的时间而言。通常在不快不慢的情况下练一趟架子,假定说需要八分钟,如果从第一着开始到最终收式要费十五分钟,那就是练得慢,如果仅需五分钟, 那就是快。练快了,再要回复到缓,这是练一趟拳套从开始到收式的慢、快、缓三个步骤,必须循序而进,纔可以练到应敌时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快 是要随着练架子熟练的程度逐渐提高,那就能在速度上逐渐加快,这样练法能够动作虽快而姿势仍旧可以正确不错乱,而且能够仍显出沉着,不致有飘浮;因为拳套 打快了,很容易犯飘浮的毛病。用功练拳自己觉得练得快,动作也不散乱了,那就可以注意到在一趟拳中每一个动作本身的快慢,要配合上面所讲的刚柔来分别快 慢,就是该柔的就该慢,该刚的就该快;也就是说转关摺叠处要慢,过了转关后,要渐渐加快,到尽头落点处要快,过了落点再转慢,如此慢而快,快而慢,就是快 慢相间的练法,这是与柔而刚,刚而柔,及开而合,合而开等太极阴阳相济同样的道理。(二)快后再缓缓与慢不同,在套子没有练得正确熟练时,在心理上总不免有些紧张,动作起来慢慢地当心运转,在这个阶段欲快也不能,如果动作一快,就有错乱。要在注意没有 错乱情况下打拳,其动作一定要放慢,这也是自然的慢。等到动作熟练了,姿势也相当正确了,那就能渐渐向快的方面练,这也是自然的快;练的快时,姿势仍旧可 以保持正确,快练有相当的时间,对于每一动作的快和慢,也可以把握了,到这个时候,就应当由快再缓。缓是在动作方面已熟之又熟,姿势已相当的正确,心理上 已经毫无顾此失彼的顾虑,在和顺毫不紧张状态下,动作向细致方面发展,要做到陈鑫所说的沿路缠绵,静运\无慌的缓。打拳到了缓的阶段,功夫精进,拳势方面亦由开展渐入紧凑,运转在圆形弧线上极为轻缓柔和,可使外来之力,化为乌有;而转向方点时的速度更快,外力遇之,可使立即弹出。上面所说的先慢后快,快而复缓,这慢、快、缓三层步骤,是练太极拳的一定程序,必须顺序渐进,切不可强进求速。同时要注意每一动作的快和慢,做到快慢相间 地运转,也就是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这就是要在方圆互变情形下分快慢。所以太极拳不是单纯的慢,而是要既能慢,又能快的。陈鑫谓︰「慢要慢到别人跟不 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 成时,其速无比。」陈氏家传真学,决非虚语,学者宜深思之。十、内外相引(一)以外引内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外面是肢体的屈伸,内里是以意以行气;是以外动来引内,又以内动来引外,内外相互引发的,以达内外合一。陈鑫说︰「外之所形,莫非内 之所发。」余师陈发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内不动,外不发。」太极拳的锻鍊方法是每一动作,先要意动,再是气动,然后形动。这是练拳已经有相当功力,意、 气、形三者已经练成一体;每一动作,必有此三步而分先后而已。初学时对于用意行气,一片茫然,仅能手足照样比划运转,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渐渐正确;姿势正确后,操练既熟,应当注意开合,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开的动作形于手足为顺缠,合是逆缠;手足的缠丝,引发内劲。开的顺缠,内劲由丹田达于四梢;合的逆缠,内劲由四梢回归于丹田。外形之开合与缠丝顺逆既明,进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气之形于外者,开者为呼,合者为吸,内则为横膈膜之升降;再进而注意虚实,虚实是意之显于外者,内则为内 劲运行之轻与沉。此形于外的开合、呼吸、虚实,是引内之缠劲达于四梢与回归丹田,横膈膜之升与降,及内劲之轻与沉;同时此外与内互为因果,相互为用,以至 内外合一。(二)由内及外打拳练架,熟练既久,动作轻缓,缓能生柔,柔至极,刚自生。刚为实,柔为虚;实为开,虚为合;开为呼,合为吸;均是显于外者。蕴于内者是虚为内劲之轻,实 为内劲之沉,是为用意;吸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气聚于丹田;呼为膈膜降,部份气由鼻出,部份气沉入丹田(脐下中极穴),部份气流行于中丹田(脐部神阙 穴),小腹自然外鼓,是为行气;开为内劲出自丹田运于四梢,合为由四梢回归入于丹田,是为练形。以意行气,带动外形,同时外以引内。外之虚实、呼吸、开合,相互与内之轻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内,由内及外,内外兼练,总归以意,内外合一,表里一致。心静则意专,气歛则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静气歛。用意要心静意真,行气要呼吸养气,练形要运动肢体,学者能够做好静和动的姿势要求,并且做好内和外的动作要求,那就能把握着太极拳的锻鍊方法,但必须依照一定的步骤渐进,始能逐步有功,以至于成。太极拳的内外兼修的锻鍊,横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对于腹腔和肝脏使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助于输送血液与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陈氏太极拳独特的缠丝劲 的练法,极为细致的,使内劲的从丹田达于四梢,再回归于丹田,是循人体经络自然的路线,对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是极有效果的,同时在技击方面主张劲由内 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因为太极拳是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所以能够流传不替。
气功与太极
气功与太极拳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武术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武术”。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内容,除了拳架套路之外,还有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套路等。作为武术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击和防守。从太极拳的产生来讲,它不仅综合吸收了武术多家拳法的长处,而且吸收了古代导引、吐呐等养生功法的精华,使气功锻炼的一些要领、方法成为太极拳基本功当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从气功锻炼的要求来讲,太极拳锻炼也讲究意念的引导,要求心静、体松,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从这一角度讲,也可将太极拳列为气功功法之一从理论上来讲,它们各自都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指导,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来解释各自锻炼中出现的现象。  虽然气功与太极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从形成和发展上来讲,太极拳是为了在战场上拼杀、取胜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不断的技击实践当中逐步发展起来;而气功主要是在医疗实践上为实现健身养生需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锻炼的方法和要领上来讲,气功主要是通过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而达到入静的气功态,从而实现健身的目的,调神是其核心内容;太极拳则从身体动作入手,经过“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过程而锻炼出一种柔性的、连续不断的、具有穿透性的缠丝劲。  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和作用上来讲,太极拳是通过“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意、气、力完美结合的境界,从而做到在技击当中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功的最终目的是医疗作用,是通过气功练习之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总之,气功与太极拳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气功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的一些方法要领也成为气功界人士缔创太极气功的借鉴内容。
 在太极拳的书籍中都画有拳式图,指出这是陈式、那是杨式---,书上画的都定式。其实这些定式不能显示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的奥妙深藏于两式之间的过渡式之中。就是这个难以图示的动态过渡式,才是太极拳的真身。打拳时要正确地体现这些动态的过渡动作,我们的身体内部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我们所说的拳理、拳法都在这里。这些变化不定的理、法要领,全靠老师的身传和口授,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是不可逾越的一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选择老师比选择架子还重要。
太极拳内劲功力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力的来源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后跨扣住,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跨往下沉,前腿髌骨力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踩,仿佛能踏到地里一样,同时把内部呼吸往下沉,压缩横隔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意念到力由根部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夹脊骨,壇中,再肩井布与两膊,施达于手指,这样的发力,实际上是力求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
历代太极拳大师都认为太极拳的功夫主要来自拳架的锻炼。要求其弟子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打满1万遍标准拳架,以达到招熟。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强调:“拳打万遍,神理自现。”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每天打拳30遍,要求其子陈照奎日练家传低架20遍。 通过套路的锻炼,可以初步使自己的动作适应搏斗的要求。”凡学习研究太极拳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种拳术,它更是深奥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活载体。经常习练太极拳,不但会对人体的生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也会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我们经过一定时日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太极拳的一些要领后,太极拳的锻炼,也就可以称作是一种修炼了。这是一种漫长的劳其筋骨、磨炼意志的修炼,也是一种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修炼。因为太极拳运动是不事张扬,潜心修为,无为有为,求常人不能而能、得常人不乐而乐的一种超俗的身心修炼术。正如一位对太极拳颇有研究的小说家所说:“练太极拳主要不是练拳脚功夫,而是练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淡泊平和的人生境界。”应该说练太极拳是件美好的事,操之得法会使人精神超脱,身心愉悦。但练拳一定要操之有法,切不可蛮练。前辈们常常告诫我们:练拳要用脑子练,不要做拳的奴隶,要做驾驭拳的智者。
陈式小架胯裆要求。胯松不开,裆不开、不圆,夹成“人”字裆,不能对应相合。屈膝负重不到位,前弓腿屈膝不能垂直,重心移不到位,或超越面积。后蹬腿,膝盖朝下,软塌无力,或过于挺直。脚外撇,里扣不到位,有盲动。脚不能平实踏地,有离地现象。特别是后蹬腿脚跟离地,虚实不分。动时前进后退不走弧线,直来直往。负重下蹲腿不到位。进退落脚,脚尖足跟着地不明;脚尖上翘、下垂,蹬、踢、端用脚位置不明,脚趾不能抓地用力,涌泉穴不虚空。
[attachment=7358495]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不行,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   “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说:“‘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提‘会阴’或提‘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我们先从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所谓“摇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不要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不能忽高忽低,像坐在长条板凳上来回平行移动;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   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   “裆”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其中的一势。“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的太极拳。
以意行气,将意念与劲力相配合,动作缓急张弛有度,随心所欲。气与力合,顺意而行,全神贯注,精力充沛,自然生动,百骸一无,欢悦顺从。练习者全身肌肉松开,中正端的,收敛精神,心平气和,运动时顺遂自然,不用丝毫拙力,可谓动若行云流水,行似春风拂柳,在意念导引下,百脉自然打开,气血流通,经络顺畅,养身、养心、怯病,健体,功力亦可无穷增长。只有以意行气,以意导动,才会意到、气随、力至,气血随道而流注,无微不至,日日灌输,川流不息,习练经年,自会产生内劲 。
太极拳的抖劲练习,要求在内外兼练、增加身体的抗击力之后才练习抖劲,先练能化也能受击,然后再练习抖发。练拳和推手时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主要是练任脉、督脉。“塌腰落胯,气向下沉,劲往前发”,主要是练带脉、冲脉,内劲充沛,气势腾挪,皆由此练出,功愈深而技愈精。内外兼练,才能既增强身体的抗击力,又加强了打击的爆发力。
很好的太极专业贴,可惜社会太浮躁,识货的不多啊
偶想跟LZ学,不知会收我不?[s:29] 啥时开课呢?
好贴!!![s:10]
许多人都有先练好太极拳,再学推手的想法。如果从“只是学习熟练动作”的角度来说是对的,但是从练功的角度来说,这个说法就有问题。首先,推手是太极拳练功的一部分,如果不会推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就不会太极拳的练功。因为推手是检验太极拳身体内部练劲是否上身的唯一办法,这不只是自己重心是否稳定,彼此比比输赢的问题。其次,在练功的过程中,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内劲练功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练功到位的试验手段。这都在于身体内劲运用技巧的掌握,如“劲由内换,刚柔虚实,粘连黏随”等是否做到,而不只仅仅是“打”或“发”劲的训练练习,以至于练功者在没有身体内劲应用的能力时,过早地进行输赢对抗而使用外形力量,影响内家拳练功练劲。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推手中对内劲应用的身体体会,加入到套路动作中练习。所以说推手是改进和提高太极拳练功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做到太极拳正确练功的保证。在推手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练功中意识不到的错误,因此,它更是发现练功内容错误的重要手段。只有能发现练拳错误并按拳理逐步改正,才能有效地帮助锻炼者提高练功的水平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一、腰轴正骨 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腰轴正骨的特点 1.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 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 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 4.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 5.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训练方法 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即让腰椎后搠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在桩功的训练中,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 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 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二、开腰训练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
具体步骤 1.收腮拔顶。凸鼓后颈两筋之间哑门穴,此是副交感神经之处。后脑两筋腾起,以颅颈部骨骼肌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对立平衡,来带动横膈与纵膈的对立平衡。 2.裹肘开肩。凸鼓腋下两窝,肘部劲向下、向侧、向前如盘中滚珠,以此带动脊椎两旁肌的横拉纵隔(横开),引起横隔下降(竖合)。 3.扭根抽胯。凸鼓两膝窝、两腰窝。两腰之间为命门,是交感神经之处。两脚后跟对称向两侧旋辗,以此拉开双肾腰肌。引起以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此法要求双后脚跟横开,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进行开胯、开腰、开肩的运动,拉开脚踝关节韧带肌腱,拉开胯关节问的空间,拉开双腰肌腱,拉开肩关节的空间而使锁骨平展而放。功深时,脊椎两边的肌腱鼓起,脊椎骨凸出在两边肌腱之外。 开腰是比开胯更深入的功法,也是更困难的运动,但又是最重要的要领之一,学者不可忽视之。通过横开脊椎两边肌腱,不仅锻炼了脊椎两边肌腱,而且把脊椎内在空间拉大,更有利于内在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而脊髓的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属阳,兴奋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属阴,抑制的功能),是参与本能运动反应的神经系统。即运动反应直接由脊髓神经反馈而不通过大脑的思考,武术运动中一通过大脑思考后的反应就慢了一大拍,是视反应速度为生命的拳家之大忌。
学拳五六年,像打广播操,练拳几十年,到老都出不了门----练不出太极内功:论技击不敢推手散打,谈养生却练得腰伤膝痛!众多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产生疑惑,在于无“明” 师指导。
功夫是从行功走架慢慢积累而得,如没有长期的行功走架,你的档劲、腰劲、丹田三者就不能有机的配合,你就是出来一点劲也是无根之浮劲,再灵巧的猴子也斗不过猎豹。
拳架姿势有没有毛病,关键不在架子高低,而在于腿的姿势正确。胯、漆、足三部位配合得当,就不会出现荡裆之类的毛病。这里有一个必须掌握的原则:“膝不过足尖”。“大腿与小腿的夹角大于90度”。马步的要求,两膝尖稍向外撇,膝尖与脚尖方向一致,两大腿内侧均向外晾,这叫“敞膝”,“吊裆”;大腿与小腿的夹角大于90度,脚腕,膝窝和大腿根部松成三个弧形,达到气沉丹田,上体骨节能全部松开。因为脚腕、膝窝和大腿根三处都是大于90度的弧形,所以我把这种定势叫作三弧桩。弓步前腿为实,小腹肚皮松开贴着大腿根,全身重量落在前腿上,后腿为虚,须伸直,膝部不可打弯,后脚虚着地能抬而不抬,要求鼻尖与实腿(前腿)的膝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名之日“三尖相照”。由此可知,拳架可高可低,只要掌握“大小腿夹角不小于90度”和“三尖相照”的原则,就不会出现“荡裆”错误。
一般拔直脊椎,督脉以及背部得以舒展,自然劲就容易上头和手,当然,头当然就悬了,背部的劲也容易到肩井和手小周天督脉气机,上升到头,头自然悬,下巴内收是要接任脉走下降路线不只下巴内收,气机若到了还会自然舌顶上鄂脚下气机沉后会上升,则脚会有抓地感觉,脚心也含空,脚趾抓地,若开始就抓地就影响放松和入静了,所以这种现象是气机带的,不可以模仿的。
拳贵在明白,方法不重要,明白道理了自己就可以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的。理才是不传之秘
基本功是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的东西是最根本的,习练者必须对太极拳基本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任何套路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最终的结果都归属于花拳绣腿、华而不实。拳谚云 “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 ,客观的反应了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基础到初级,再到中级、高级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逐步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练好太极拳的指导思想就是重视基本功的重要性, “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 ,一步一步的走,一招一招的练,一层一层的悟。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提,只要奠定牢固的基础,方能水到渠成
学习太极拳也并非难事,关键是能否遇到“明师”帮你在起步阶段讲明白并“看”着。这样,一般人经过几个月的基础阶段就能定型起步了。
古人云:“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千遍万遍多多练,功到熟时巧自生”、“练啥有啥,不练没啥”。这就明确指出,平时勤奋,或肩、或靠、或肘、或手、或腿、或胯必须遵循规矩,通过反复实践、演练,练到纯熟时才能顺其自然。否则,舍本逐末,积重难返,笨手笨脚,没有速度,不能完整一气,不能接手应物,更谈不上击人。,注意周身节节放松。演练者由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必须经过单势训练这个刻苦训练长功夫的重要过程。常人皆知,练拳是在套路的特殊要求条件下,劲达四梢,气布周身,过三关,通三田,达涌泉,继而做到身法活便,手脚灵敏,步法轻捷。交手是实战功夫的一种表现,必须练好进、退、闪、战、发击,做到变化无穷,使彼捉摸不着我劲,手足无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为妙。欲达到这样的微妙程度,不练习单势是不行的,即需把各个动作及周身的各个击发关键部位抽出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从中体会和掌握各势的妙用及要领,在交手时才不易犯丢顶之病,达到不加思索,运用自如,才能在意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出功与力的自然反应。
理论的东西,[s:41] 在书上,网上有太多的太多,有些人只是讲拳,不会打拳,不知道楼主师承何门呀?厦门好像太极打得好的不用屈指就可数了
厦门太极打得好的有,但有功夫称为高手的没有。有的也是外面来的,特别是陈家沟来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敢较量的也是一两个。
如果说佛家的打坐是静中求静的话,那么太极拳这个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运动完全是要求动中求静,比佛家的打坐境界高了很多,是在运动中心要静下来。
请教“尘与土”兄,厦门太极高手包括陈家沟来的,有哪几个?如果想学的话,找哪位比较好?你是在哪学的,不会是去陈家沟学回来的吧?名师是一回事,明师又是一回事。有的人武术很厉害,可是教学方式不一定厉害。还得找太极高手,又是教学高手的人来学。
&Pages: ( 62 total )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246661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基本功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