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科判众生所想与所行是怎样背道而驰的?

索达吉堪布:自己与众生平等的原因--学佛网
&索达吉堪布:自己与众生平等的原因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18:18:00&&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入楞伽经》也说:“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本来,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言,我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而佛教,通过各种方式抉择,把无我的见解开发出来,让无数修行人懂得了无我。此时再看这个世界,就会觉得非常稀有。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来就没有“我”,这并不是强迫性的规定,而是你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观察后,的的确确找不到“我”的本体。然而,无数的可怜众生不了知这一点,反而一直耽著“我”和我所,以此漂泊在无边轮回中,确实非常可怜!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大家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不希望感受一分痛苦。甚至身上扎了一个小刺,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感到疼痛难忍,情不自禁地发出“痛啊、痛啊”的叫声。
  那天,我看到一个穿黄衣服的居士――他今天还在那儿,他的脚被一个小钉子刺了,就一直在那儿大叫。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结果看那个钉子非常非常小,下课的时候,他走路还是很正常。当然,他是这样,我也是如此,甚至比他还厉害。当一个小针刺入我的身体,比如输液或打针时,有些医生的手特别重,这时候就觉得非常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我”十分执著。
  以此原因,有些人背上有虱子叮咬,也会勃然大怒,伸手抓搔着捉住它,放在一个指甲上,另一个指甲用力挤压。甚至虱子已经死了,自己还余怒未消,两个指甲不停地蹭来蹭去。汉地人可能没有这种情况,但有些人被蚊子咬了,也是使劲捏死它,一直把它捏得粉身碎骨。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对其它众生的生命却一点都不在乎。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杀虱子、杀蚊子、杀蟑螂、杀老鼠、杀害虫等没有罪。甚至有些佛教徒,也在不同的场合中说,对害虫可以喷些毒药。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完全是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地狱的正因。
  在佛教中,从来不提倡杀害众生。虱子不管在身上怎么肆虐,按照戒律的要求,也不能用药去毒死它。以前有些其他宗教,对虱子也非常爱护。比如,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虱子》一文中,就引用罗素《结婚与道德》的一段话说:“那时(基督教)教会攻击洗浴的习惯,以为凡使肉体清洁可爱好者,皆有发生罪恶之倾向。肮脏不洁是被赞美,于是圣贤的气味变成更为强烈了。圣保拉说,身体与衣服的洁净,就是灵魂的不净。虱子被称为神的明珠,爬满这些东西,是一个圣人的必不可少的记号。”
  威廉在《欧洲道德史》中也说,中世纪的欧洲,对身上的虱子格外保护。那时基督教禁欲主义盛行,洗澡近乎罪过。他们认为:“肉体的清洁就是对灵魂的亵渎,最受人崇拜的圣贤之人,就是那些衣服结成巴块的秽身。”虱子被视为“上帝的珍珠”,满身虱子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圣人不可或缺的标志。这种道德观念,曾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包括过去藏地的个别修行人,对身体卫生也不太在乎。这些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戒律中非常强调身体清洁,密宗的事部和行部中也说,不管是你居住的屋子,还是自己的身体,都需要经常“打扫”,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在名言中,保护身体是有必要的。
  但这种保护,并不是对自身点点滴滴都特别维护,别人稍微危害自己,就实在忍无可忍;虱子、蚊子叮你一口,你就要把它打死;狗咬你一下,你也用枪把它杀掉,这种态度与大乘菩提心的教义完全相违。对我们自己来说,一般的微小痛苦尚且无法忍受,却反过来让众生感受那么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汗颜。
  要知道,三界的所有众生,都渴求获得一切安乐,不希望遭受丝毫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佛教的慈悲心,涉及到所有众生。令人欢喜的是,现在不少人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尽管他们不一定能完全听懂、做到,但至少已了知佛教确实非常伟大。)他们虽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这就是众生的一种愚痴。
  《大方便佛报恩经》也说:“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爱欲所缠故,无智为世迷。”轮回的六道众生,犹如深陷在淤泥中一样,沉没在生死的大海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被爱欲所缠缚,缺乏智慧,以至于被各种迷乱现象所惑。
  我有时候看到大城市很多人的所作所为,有种说不出的悲哀,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这么多的人,对胜义中“我”不存在也不知道,成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在世俗中,我的生命价值和其他众生完全平等,可他们却维护自己而伤害他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但也没办法,现在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
  其实,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时日中,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如今有幸遇到具法相的上师,迈入正法之门,通过闻思多多少少懂得利害的差别,知道造恶业的危害、行持善法的功德,这个时候,不能一点都不管旁边的苦难众生,只希求自己修行解脱。对于被无明愚痴所缚的一切老母有情,我们理当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现在有些其他宗教,每年在一个城市里增加几百个会所、几百个教堂,几千甚至上万的教徒。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推广,致使队伍越来越庞大。而我们佛教徒,据统计,在有些城市里,一年比一年少,不少人慢慢就融入其他宗教的团体了;有些城市里的人数虽有增加,但道场的数量基本没变,原来有多少,现在也是这样。通过各方面的途径了解,佛教徒一年只增加几百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大乘佛教徒,只喜欢自己拿着念珠,闭着眼念“嗡嘛呢巴美恕薄澳衔薨⒚滞臃稹保商熘还茏约海春苌傧氲街谏
  假如你什么都不管,依靠三宝的加持,自己有吃有穿肯定没问题,不会像那些苦难的人,天天都在琢磨:“我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但你的发心若只想着自己,连身边的众生都置之不理,那很多空间就被别人给占领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要与其他宗教抢阵地。可是,你看看别人弘扬宗教的精神,再对照一下自己,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本来,大乘佛教的教义,在智慧和慈悲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我经常跟知识分子、异教徒这样讲,在讲的过程中,也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但现在很多佛教徒,十年前的心态是怎么样,十年后仍是如此。很多人学佛的目标,仅仅是消除自己的烦恼,连小乘阿罗汉解脱轮回的发心都没有,他们只想暂时远离贪嗔痴,让自己快乐就可以,坐禅、念佛都是这个目标,但这样学佛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我们身边的众生很可怜。诚如《经庄严论》所言:“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众生被烦恼所左右,整天造杀盗淫妄等恶业,心没有一时的自在。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人,理应以悲心忍受他们的邪行,以方便随顺世间,并且不被他们的邪知邪见所同化。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无论是何时何地,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利乐,也要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毫不相干的众生也应付出同等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努力舍弃,同样也要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微苦;自己因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喜悦,对他众拥有这些也要同样发自内心地欢喜。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我和众生在不愿接受痛苦方面,完全是相同的,我害怕痛、害怕死、害怕别人打我,众生也是同样。既然如此,我和众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何不爱护别人,偏偏只爱护自己呢?
  我们天天口里念:“诸佛菩萨怎么样发心,我也怎么样发心。”说起来倒很好听,但实际上连想都不想,那绝对是在欺骗诸佛菩萨。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心,真的觉得非常惭愧。所以,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大家必须要毫无差别地看待,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成办他们眼前与长远的利益。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猜你还对这些相关资料感兴趣(全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用心去做,随缘结果。学佛网,您身边的网络学佛修行道场,我们时时刻刻就在您的身边!
学佛网 ()白色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_百度知道
白色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提问者采纳
眼睛看到物体为白色,因为该物体反射白光,而白光由7色光组成,所以反射七色光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颜色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七色光 还是白光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自己与众生平等的原因
       
发布时间:日
来源:摘自《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一节课》&& 作者:索达吉堪布人关注&&&&&&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入楞伽经》也说:&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本来,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言,我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而佛教,通过各种方式抉择,把无我的见解开发出来,让无数修行人懂得了无我。此时再看这个世界,就会觉得非常稀有。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来就没有&我&,这并不是强迫性的规定,而是你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观察后,的的确确找不到&我&的本体。然而,无数的可怜众生不了知这一点,反而一直耽著&我&和我所,以此漂泊在无边轮回中,确实非常可怜!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大家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不希望感受一分痛苦。甚至身上扎了一个小刺,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感到疼痛难忍,情不自禁地发出&痛啊、痛啊&的叫声。
  那天,我看到一个穿黄衣服的居士&&他今天还在那儿,他的脚被一个小钉子刺了,就一直在那儿大叫。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结果看那个钉子非常非常小,下课的时候,他走路还是很正常。当然,他是这样,我也是如此,甚至比他还厉害。当一个小针刺入我的身体,比如输液或打针时,有些医生的手特别重,这时候就觉得非常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我&十分执著。
  以此原因,有些人背上有虱子叮咬,也会勃然大怒,伸手抓搔着捉住它,放在一个指甲上,另一个指甲用力挤压。甚至虱子已经死了,自己还余怒未消,两个指甲不停地蹭来蹭去。汉地人可能没有这种情况,但有些人被蚊子咬了,也是使劲捏死它,一直把它捏得粉身碎骨。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对其它众生的生命却一点都不在乎。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杀虱子、杀蚊子、杀蟑螂、杀老鼠、杀害虫等没有罪。甚至有些佛教徒,也在不同的场合中说,对害虫可以喷些毒药。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完全是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地狱的正因。
  在佛教中,从来不提倡杀害众生。虱子不管在身上怎么肆虐,按照戒律的要求,也不能用药去毒死它。以前有些其他宗教,对虱子也非常爱护。比如,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虱子》一文中,就引用罗素《结婚与道德》的一段话说:&那时(基督教)教会攻击洗浴的习惯,以为凡使肉体清洁可爱好者,皆有发生罪恶之倾向。肮脏不洁是被赞美,于是圣贤的气味变成更为强烈了。圣保拉说,身体与衣服的洁净,就是灵魂的不净。虱子被称为神的明珠,爬满这些东西,是一个圣人的必不可少的记号。&
  威廉在《欧洲道德史》中也说,中世纪的欧洲,对身上的虱子格外保护。那时基督教禁欲主义盛行,洗澡近乎罪过。他们认为:&肉体的清洁就是对灵魂的亵渎,最受人崇拜的圣贤之人,就是那些衣服结成巴块的秽身。&虱子被视为&上帝的珍珠&,满身虱子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圣人不可或缺的标志。这种道德观念,曾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包括过去藏地的个别修行人,对身体卫生也不太在乎。这些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戒律中非常强调身体清洁,密宗的事部和行部中也说,不管是你居住的屋子,还是自己的身体,都需要经常&打扫&,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在名言中,保护身体是有必要的。
  但这种保护,并不是对自身点点滴滴都特别维护,别人稍微危害自己,就实在忍无可忍;虱子、蚊子叮你一口,你就要把它打死;狗咬你一下,你也用枪把它杀掉,这种态度与大乘菩提心的教义完全相违。对我们自己来说,一般的微小痛苦尚且无法忍受,却反过来让众生感受那么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汗颜。
  要知道,三界的所有众生,都渴求获得一切安乐,不希望遭受丝毫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佛教的慈悲心,涉及到所有众生。令人欢喜的是,现在不少人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尽管他们不一定能完全听懂、做到,但至少已了知佛教确实非常伟大。)他们虽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这就是众生的一种愚痴。
  《大方便佛报恩经》也说:&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爱欲所缠故,无智为世迷。&轮回的六道众生,犹如深陷在淤泥中一样,沉没在生死的大海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被爱欲所缠缚,缺乏智慧,以至于被各种迷乱现象所惑。
  我有时候看到大城市很多人的所作所为,有种说不出的悲哀,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这么多的人,对胜义中&我&不存在也不知道,成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在世俗中,我的生命价值和其他众生完全平等,可他们却维护自己而伤害他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但也没办法,现在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
  其实,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时日中,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如今有幸遇到具法相的上师,迈入正法之门,通过闻思多多少少懂得利害的差别,知道造恶业的危害、行持善法的功德,这个时候,不能一点都不管旁边的苦难众生,只希求自己修行解脱。对于被无明愚痴所缚的一切老母有情,我们理当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现在有些其他宗教,每年在一个城市里增加几百个会所、几百个教堂,几千甚至上万的教徒。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推广,致使队伍越来越庞大。而我们佛教徒,据统计,在有些城市里,一年比一年少,不少人慢慢就融入其他宗教的团体了;有些城市里的人数虽有增加,但道场的数量基本没变,原来有多少,现在也是这样。通过各方面的途径了解,佛教徒一年只增加几百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大乘佛教徒,只喜欢自己拿着念珠,闭着眼念&嗡嘛呢巴美吽&、&南无阿弥陀佛&,成天只管自己,却很少想到众生。
  假如你什么都不管,依靠三宝的加持,自己有吃有穿肯定没问题,不会像那些苦难的人,天天都在琢磨:&我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但你的发心若只想着自己,连身边的众生都置之不理,那很多空间就被别人给占领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要与其他宗教抢阵地。可是,你看看别人弘扬宗教的精神,再对照一下自己,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本来,大乘佛教的教义,在智慧和慈悲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我经常跟知识分子、异教徒这样讲,在讲的过程中,也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但现在很多佛教徒,十年前的心态是怎么样,十年后仍是如此。很多人学佛的目标,仅仅是消除自己的烦恼,连小乘阿罗汉解脱轮回的发心都没有,他们只想暂时远离贪嗔痴,让自己快乐就可以,坐禅、念佛都是这个目标,但这样学佛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我们身边的众生很可怜。诚如《经庄严论》所言:&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众生被烦恼所左右,整天造杀盗淫妄等恶业,心没有一时的自在。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人,理应以悲心忍受他们的邪行,以方便随顺世间,并且不被他们的邪知邪见所同化。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无论是何时何地,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利乐,也要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毫不相干的众生也应付出同等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努力舍弃,同样也要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微苦;自己因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喜悦,对他众拥有这些也要同样发自内心地欢喜。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我和众生在不愿接受痛苦方面,完全是相同的,我害怕痛、害怕死、害怕别人打我,众生也是同样。既然如此,我和众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何不爱护别人,偏偏只爱护自己呢?
  我们天天口里念:&诸佛菩萨怎么样发心,我也怎么样发心。&说起来倒很好听,但实际上连想都不想,那绝对是在欺骗诸佛菩萨。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心,真的觉得非常惭愧。所以,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大家必须要毫无差别地看待,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成办他们眼前与长远的利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转载]《前行广释》第93课思考题答案
361、什么是慈无量心?怎么样修持?
&答:慈无量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
&具体怎么样观修呢?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乐,谁都不希望痛苦哀伤。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与所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在心里要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哪怕对一个众生不生嗔心,想尽办法让他快乐,这也是所谓的慈心。
最后观想:“三界中的所有众生,不单单是我渴望安乐,其他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跟我没有任何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
362、为什么说有了慈无量心后,即使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也会非常慈爱他?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修慈无量心就是将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对待。父母亲哺育幼儿时,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脾气不好,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劳累,只要能让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就会想方设法去做,这是父母唯一的目标。
&对此,修菩提心特别关键。倘若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我们对他特别好,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恶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时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像母亲疼爱孩子那样,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各种方便令他今生来世获得安乐。《本事经》中曾讲过
,即使仅仅对一个有情,若能修持慈心,福德也是无量无边,更何况是一切众生了?慈无量心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
363、慈心在身语意中如何体现?你怎么理解关爱可怜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殊胜?
答:1、经云:“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我们的身口意应以慈心摄持,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头,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至终要真诚慈爱。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不能怒目而视,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什么特殊密意,一般来讲,对众生应语气和蔼、目光慈悲,这是菩萨最基本的行为。
&2、若想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首先就要发心,唯一渴望利益他众。在念发心偈时,有时候可以观想皈依境,有时候观想慈无量心的内容,有时候心里反复发愿,尽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因为我们这辈子不一定能解脱,即使在广大无边的轮回中流转,也千万不能害众生。《分别业报略经》亦云:“慧者应当知,慈愍不害生。”一个人一生中若能守持此戒,已经非常圆满了。但现在的社会能够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若实在做不到,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励力忏悔,发愿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都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之类,也千万不要随意殴打、过分役使。如果每个人都说“要悲悯一切众生,度化所有众生”,结果连最近的众生都不爱护,跟父母的关系都特别不好,那根本谈不上大乘菩提心。这里讲的目的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培养真正的慈悲心,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364、佛教中强调孝顺父母吗?请引用教证具体说明。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 &答:佛教中特别强调孝顺父母。
&1、对父母双亲、久病患者等,一定要关心、照顾他们,三门尽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议。阿底峡尊者说过:“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2、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为报母恩,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这在《心地观经》中有过描述 。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毗奈耶经》讲过:将父母各安置于自己两肩,转绕南赡部洲,供养无数珍宝,都不能报答父母恩德。唯一能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他们无信心者令其生信心,无戒者令其受戒,吝啬者令其布施,无明者令其产生智慧,这样才能报答父母之恩
佛陀在《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 &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令父母心入正法。
3、莲花生大士曾言:“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父母健在时,我们若没有好好孝敬,一旦他离开了人世,作为子女一定会后悔的,“当时应该多打电话,不该让他那么孤独!”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 & 法师开示:
有个出家人问:“我想给父母寄点钱,可不可以?”我说:“应该可以。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讲过,父母即使不是圣者,但对他们供养的话,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所以,就算是出家人,把化缘所得的财物供养父母,实际上也合情合理。”对病人也是如此。佛在《毗奈耶经》中开许,僧众的钱财可以分给病人。所以,平时对父母,务必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
所以,照顾病人、照顾父母、照顾可怜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记。否则,很多人把修法当成终生最有意义的事,而饶益众生则认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不知道这与证悟一味一体,这样的话,大乘菩萨的精神就失去了。故我们的行为,应该像《华严经》中所说:“若见诸贫穷,老病众苦逼,无所归依者,大悲普慈念。”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行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