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 马克吐温名言·吐温的作文立意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莆田一中2014届高三模拟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2)&&&&&&&&&&&&&,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3)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琵琶行》)
(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5)&&&&&&&&&&&&&&&&&&&&&&(陆游《游山西村》)
(6)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比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盖欲窃之而未能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②粞:碎米。
2.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资:供给
B.&比其反也,犹哭&&&&&&&&&&&&&&&比:及,等到
C.&犹食之而不甘&&&&&&&&甘: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恣意,放纵
3.下列句中全都表现唐子关于”天地之道故平”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①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②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③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④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⑤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⑥吾惟无身,是以无患
A.&①⑤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讽刺。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3分)
&&&&译文:&&&&&&&&&&&&&&&&&&&&&&&&&&&&&&&&&&&&&&&&&&&&&&&&&&&。
⑵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②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③。
【注】①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此时苏子由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诗人因秋而思,写了这首诗。②小虫:蟋蟀。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古柏行》诗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瑞珏知道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梅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瑞珏回去后内心非常痛苦,好多天不理觉新(《家》)
B.&深夜一点钟,伽西莫多终于等到弗比斯。弗比斯却不愿再见爱斯美拉达,他对伽西莫多的诉说不屑一顾,策马远去。伽西莫多回到圣母院,将实情告知爱斯美拉达,希望她死心,但爱斯美拉达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巴黎圣母院》)
C.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其中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在担心审完案子回家,妻子不给他饭吃。(《复活》)
D.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是个锱铢必较的人物。他亲自安排一天的伙食,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每年11月1日那天才答应生火,到第二年3月31日就必须熄火。为了省钱,全家的衣服都由妻子、女儿缝制。(《欧也妮·葛朗台》)
E.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子夜》)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亮闻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翼德死战,必有一伤;故今令子龙、汉升守住绵竹,我星夜来此。可用条小计,令马超归降主公。”
孔明的小计是什么?马超最后又是被谁劝降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这里宝玉问他:“到底是为谁烧纸?我想来。若是为父母兄弟,你们皆烦人外头烧过了。这里烧这几张,必有私自的情理。”藕官因方才护庇之情,感激于衷……哭道:“我也不便和你面说,你只回去背人悄问芳官就知道了。”
“方才的护庇之情”是什么?芳官告诉宝玉藕官因何烧纸?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④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克:约束。②归:赞许。③铄:融化金属,此处意为渗入。④蓰:五倍。
(1)请概括出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⑴潇洒,无论在中国人的生活上或艺术上,都是个好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闲散、清雅和飘逸。究竟什么时候它就被用作代表一种美的观念,我们没有完备的词典,一时很难查出;大概说来,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是开始在魏晋时代。在当时,它是以反抗礼教与权臣高压而出现,和清谈有着同样的意义。虽然清谈受老庄的影响最大,潇洒是由于五石散的服用,但清谈之祖也就是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了。
⑵据鲁迅先生的研究,五石散几乎等于清末的鸦片,成了一种很普遍的嗜好。服了五石散以后,须吃冷食,喝热酒,并以冷水浇身和出外散步。服五石散的人,因皮肤易于擦破,便不穿鞋而穿屐;因身上发热,便宽衣缓带。至于服了五石散的人是否就清瘦起来,鲁迅先生虽没有说明,但想来是不会不清瘦的。人一清瘦了,再宽衣缓带起来,又不参加筋肉劳作,于是就自然潇洒了。所以提到“潇洒”二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隐士、诗人,和魏晋人物来。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服五石散的都不是穷人;其实不惟不是穷人,连商人也同样不配。因为过去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商人被认做恶浊俗物,讲潇洒的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⑶潇洒不仅以反抗的姿态在历史上出现,并且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也和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地结合着。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生活是闲散的,且以参加筋肉劳作为有失身份,比如养长指甲,和男人的包脚,穿长衫,都是要表示他自己是有闲的,有身份的人。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于是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在绘画上,山水画特别发达,又被人重视,便表现了人们对于潇洒生活的向往。山水画是地主阶级对于闲散欲求的扩展,希望摆脱扰攘的尘寰,到山林里边与清风明月共处。他们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竹子就成为潇洒的代表;可怜的渔夫樵子也都是美的诗画题材了。
⑷在音乐方面,我们看见在历史上清唱与箫板之特别流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一方面是由于地主与士大夫生活之优美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不是受爱潇洒观念的影响。唐朝人歌七言绝句,旗亭画壁的故事,千古令人神往。至于提到宋朝人歌诗时,我们便马上会想到月明之夜,诗人们携妓泛舟,和“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情景来。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但它也以缠绵清雅为主,多是文静细曲,唱时没有锣鼓和科白,所以又叫做清曲。最讲究潇洒的袁中郎在《虎丘记》上说:“比至夜深,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坊,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是多么的清雅!
⑸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一是风物上的自然,一是人性上的自然。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的一项是(3分)
A.第⑴自然段解释了“潇洒”一词的含义,指出它代表一种美的观念,并点明它被人们提倡和崇拜的大概时期,强调它与清谈一样具有反抗的意义。
B.作者认为中国山水画特别发达,被人重视,正是人们向往潇洒生活的体现;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也正是受潇洒观念所决定的。&
C.封建时代品茗,养鸟,赋诗,琴、棋、书、画等一切闲散的嗜好都成为高雅的,作者列举这些现象,旨在证明“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的观点。
D.第⑸自然段列举陶渊明和袁中郎的事例,论证了潇洒在文学上表现为冲淡与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这一观点,作者还强调二者的结合便是潇洒的极致。
11.第⑸自然段说“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请结合该段,指出“叛徒”这一词语的具体内涵。(3分)
答:&&&&&&&&&&&&&&&&&&&&&&&&&&&&&&&&&&&&&&&&&&&&&&&&&&&&&&&&&&&&&&&&&
&&&&&&&&&&&&&&&&&&&&&&&&&&&&&&&&&&&&&&&&&&&&&&&&&&&&&&&&&&&&&&&&&&&&&&&&&&
12.本文题为“论潇洒”,作者围绕“潇洒”这一话题,主要阐述了哪些见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答:&&&&&&&&&&&&&&&&&&&&&&&&&&&&&&&&&&&&&&&&&&&&&&&&&&&&&&&&&&&&&&&&
&&&&&&&&&&&&&&&&&&&&&&&&&&&&&&&&&&&&&&&&&&&&&&&&&&&&&&&&&&&&&&&&&&&&&&&&&&&&&&&&&&&&&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母&&亲&&&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②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①段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B.在作者眼中母亲勤劳、乐观,热爱生活,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母亲的具体生动的回忆,折射出时代的苦难。
D.文章写尽了母亲苦难,也写作者少年的苦难,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
E.文章后两段写到贝鲁特战火中的老太太,这是对母亲形象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1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
&&&&&&&&&&&&&&&&&&&&&&&&&&&&&&&&&&&&&&&&&&&&&&&&&&&&&&&&&&&&&&&&&&&&&&&&&&&&&&&
15.“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原因。(6分)&&&&
&&&&&&&&&&&&&&&&&&&&&&&&&&&&&&&&&&&&&&&&&&&&&&&&&&&&&&&&&&&&&&&&&&&&&
&&&&&&&&&&&&&&&&&&&&&&&&&&&&&&&&&&&&&&&&&&&&&&&&&&&&&&&&&&&&&&&&&&&&&&&&&&&&&&&&
&&&&&&&&&&&&&&&&&&&&&&&&&&&&&&&&&&&&&&&&&&&&&&&&&&&&&&&&&&&&&&&&&&&&&&&&&&&&&&&&&&&
(甲)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竟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51年,20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0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
&&&&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太不成话了。”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13.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D.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E.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14.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
15.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6分)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2分)
①聂还贵的《最后的河流》以凄美的调子为全世界日益消瘦的河流唱出了一首哀伤的惋歌……②听着这样的歌声,眼前立刻浮现出无数个河流断裂、动植物死亡、土地干涸的画面,③一想到这样骇然的场景正朝我们身边步步逼近,一颗心就坠上了沉重的铅砣。&
(1)&给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1分)&
&答:&&&&&&&&&&&&&&&&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1分)
答:&&&&&改成&&&&&&&&&&&&&&&&&&&
(3)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改正。(2分)
序号:&&&&&&&&&&&&&&&&&&&&&&&&&&&&&
修改:&&&&&&&&&&&&&&&&&&&&&&&&&&
17.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2分)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155.5厘米
158.6厘米
160.6厘米
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香港实业家邵逸夫遍撒爱心,在全国各地校园捐建逸夫楼;田家炳楼也几乎遍布了全国校园。学校接受企业捐资助学,并附以校园楼馆等冠名权作为对捐资者的感谢,几成惯例。
材料二:在海外,不乏冠名楼宇。美国耶鲁大学赫赫有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斯特林纪念图书馆,就是以美国慈善家、耶鲁大学重要的捐助人约翰·威廉·斯特林的名字命名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
(2)你对校园建筑物冠名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分)
答:&&&&&&&&&&&&&&&&&&&&&&&&&&&&&&&&&&&&&&&&&&&&&&&&&&&&&&&&&&&&&&&&&&&&&&&&&&&
&&&&&&&&&&&&&&&&&&&&&&&&&&&&&&&&&&&&&&&&&&&&&&&&&&&&&&&&&&&&&&&&&&&&&&&&&&&&&&&&&&&&&&&&&&&&&&&&&&&&&&&&&&&&&&&&&&&&&&&&&&&&&&&&&&&&&&&&&&&&&&&&&&&&&&&&&&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马克·吐温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莆田一中高三语文模拟参考答案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乌鸟私情&&(2)(3)梦啼妆泪红阑干
(4)举酒属客&&&&&&&&&(5)&&&&&(6)吟鞭东指即天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C(解析:“甘”字意动。)
4.&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无中生有”和“曲解文意”的干扰。没有暗含讽刺之意。)
5.(1)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不能凑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三糠七粞”“不足”“奚以”,句意各1分)
(2)他比父亲能干,命运却比不上他父亲,因此我才哭得如此伤心。(“过”“不如”“是以““哀”各1分)
6.&(1)这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答“烘托”亦可)(3分)
(2)意为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它拖走,既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3分)
7.A&B(A项,瑞珏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两个女人成了亲如手足的姐妹。B项,伽西莫多告诉爱斯美拉达自己没能找到弗比斯,爱斯美拉达生气地将他赶走。伽西莫多宁愿受她冷待也不愿意她伤心,自己承受了全部痛苦。)
8.(1)孔明以金钱贿赂张鲁手下谋士杨松,(1分)令其离间马超、张鲁。(1分)张鲁怀疑马超欲反,勒令其退兵。(1分)但马超欲战不回,张鲁不容马超。(1分)西川李恢投降刘备作为说客说服马超。(1分)
(2)藕官因在园中烧纸而遭婆子责骂,(1分)宝玉先是借口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1分)后又谎说自己梦见杏花神和他要一挂白纸钱烧,婆子才作罢。(1分)芳官告诉宝玉藕官(1分)
9.(1)答:两个选段都强调修养仁德需要人们内心的自觉。(2分)
(2)答:孔子侧重于从约束自己外在的行为的角度来谈修养仁德,认为人们应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规定;(2分)孟子侧重于从扩充内在的善性的角度来谈修养仁德,认为人本有善端,人们应思考探求并加以扩充。(2分)
①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②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渗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思考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B(B.“也正是受潇洒观念所决定的”这一说法不全面,还与地主和士大夫生活之优美有关。)
⒒陶渊明和袁中郎都以追求自然的态度来反抗各自所处时代的文风(1分)。前者以对自然风物(山水田园)的偏重来反叛当时华丽浮靡的宫廷文学(1分);后者则以对自然人性的偏重来反对摹古而无自我的文风(1分)。(3分)
⒓潇洒作为一种美的观念,在历史上是以反抗姿态出现的(1分);潇洒是封建文化的产物,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与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结合(1分);在封建时代,潇洒的观念在中国的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门类中都有着鲜明的表现(1分)。(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13.&C&D(C.没有“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出时代的苦难”属于望文生义。D.臆测因果)
14.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1)母亲的顽强乐观,有尊严地生活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2)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3)母亲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
13.A&&B(A项“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应在刘旦宅进入中国画院之前;B项“由于”变原文中的猜测为确定)
15.①风骨:珍爱自己的作品,极少参加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面对画价上涨,知音稀少的现实,毅然放弃作画。②大度:对“文革”期间伤害过自己的老友包容体谅,尊敬如故。③正直:敢于直言,抨击文化界不良现状;毫不讳言地感慨自己的老师“倒霉”(答对一点得1分;三个方面都对得4分;应分别作答,否则酌情扣分)
16.观点一:今后中国会再出现文化顶峰。理由:①文化积淀深厚。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一次次达到世界顶峰。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再创辉煌的坚实根基。②杰出艺术家辈出。虽说当今中国文化界良莠不齐,但也不乏刘旦宅这样人格高尚、技艺高超的文化大师,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新一代艺术家不断涌现,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追求纯粹艺术的杨丽萍等。有他们的引领和激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学艺术上创造奇迹,迎来新的高峰。③文中说近年来“画价飞涨”,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艺术品通过买卖收藏而得以流传,有助于更多的艺术精品涌现,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研究、鉴赏艺术作品。
观点二:今后中国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理由:①文化传承不够。中国的思想文化成熟早,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从刘旦宅的希望来看,这些经典文化在当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②世风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文化艺术更多被商业所利用,正如刘旦宅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能协调统一,没有适合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许多文艺创作都沾染了名利或政治色彩。③缺乏大师引领。出现文化顶峰需要带动文化艺术创新的大师级人物,更需要大批艺术家前赴后继。而像刘旦宅这样人格高尚,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大家日渐凋零,越来越少。
(如有其它观点,如“今后中国有可能出现文化顶峰”“今后中国可能不会出现文化顶峰”“中国今后能不能出现文化顶峰我同样感到困惑”等。只要能就文化传承、社会环境、大师引领等三个以上的角度辩证地谈,言之成理即可。)(6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应结合文本,同时联系现实)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阐释,言之成理也可得满分。)
16.(1)&&&&
(2)“惋”改为“挽”&
(3)&“动植物死亡、土地干涸”改为“土地干涸、动植物死亡”&&&
17.80后、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7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把握三个“比较”:出生类别、身高体重、机能综合素质。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1)国内外校园普遍接受冠名建筑物。
(2)示例一:校园内的冠名建筑物沾染了商业气息,破坏了校园应有的良好氛围。校园本是片精神净土,担起教书育人、供给知识营养的重任。冠名建筑物让纯净的校园氛围渗漫了消费逻辑,教育倾向商业化、市侩化。此外,冠名建筑物消减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无法给师生们提供归宿感和亲切感。&(124字)
&&&&示例二:捐赠教育本是善举,但冠名则显得俗。捐赠教育事业,本身是很好的公益事业,其本质无可厚非。但以冠名作为一种‘回报’,这种‘交换’的结果并不名誉,且有变相广告之嫌。企业或个人通过冠名校园建筑物方式所获得的深远影响和效益回报,远远超过单纯支付同等费用可以获得的经济效益。(130字)
示例三:校园建筑物冠名是学校引进社会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明智选择。在校园建设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多方式引进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要有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切以办好学校为出发点,接受捐赠并冠名,并不会让办学就沾上铜臭气,走向世俗。(136字)
&【文言文参考译文】这一年饥荒,唐子的妻子说:“没有米吃了,怎么办?”唐子说:“吃碎米吧!”过了几天,连碎米也不够了,唐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吧。”改天,还是不能凑够。唐子的妻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不能凑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唐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七成米糠三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邻居中有看到这种情况的人,忧心忡忡地慰问唐子说:“你不是当官的吗?为什么如此贫穷?看来大概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吧?”唐子说:“不是这样的。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它在干涸的水塘里,就失去用来生存的本领。因为江河里的水广阔无边,干涸的水塘水很浅。现在我和你就像鱼儿在干涸的水塘里,所以没有什么方法来维持生活。你为什么不用慰问我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呢?”
唐子在野外行走,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地里祭拜哭泣。等到她回来,还在哭。唐子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悲痛呢?”她说:“这是我丈夫的坟墓。从前我公公以编席子为业,一辈子下来还有几匹剩余的布帛;如今我丈夫也以编席子为业,一辈子也没睡过一张完整的席子。他比他父亲能干,命运却比不上他父亲,因此我才哭得如此伤心。”唐子很感慨地说:“这才是天下太平的要害所在。因为从前没有人会睡破席子,而现在很少人能穿新衣服。”
唐子说:“从前,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公平的,公平了万物就各得其所。到了不公平的时候,有人富裕就有人贫穷,有人快乐就有人忧愁。建造了高台,就一定有低洼的水塘;有安乐地坐车的人,就一定有脚上长厚茧的人。王公之家开一次宴会,就花费一个上等农民一年的收获,还吃起来觉得不够美味。吴西的农民,就算不是荒年也吃麦麸稀饭,拌上荞麦秆磨的粉;没有饭吃的人,却认为这是天下的美味。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同的。今天像这种情况,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提起秤时如果秤砣比货物重,秤砣就会掉下来,用扁担挑东西时如果前面比后面重,扁担就会倾斜,是因为不平衡的缘故。因此舜禹治理天下,穿着粗糙的衣服,吃着恶劣的食物,不敢放纵自己。难道他们吃穿的嗜好与常人有不同吗?是害怕不公平而使天下倾覆啊!”
唐子的父亲死了三十一年却不能入土安葬。于是到江西去,向一个当官的老朋友乞求帮助,家里留了一石一斗三升的米,是怕妻子儿女饿死啊。到了庐山锦绣谷,唐子就生病头晕,僮仆询问病情,唐子没有回答。登上高楼远望,感慨地叹息说:“高大的山峦哦,众多的石头啊,你们与大地一起长存。哎呀人啊,疾病侵蚀元气,如同大水淹灭火焰。我听说老子长寿,曾经读过他书中的一句话:‘我只因不考虑自身,所以才没有忧患。’我想这样做却做不到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吐温的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