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内部优 学案课时通语文课时作业层级训练

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学案的研究周守良上海市松江区新桥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视野下,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学案”设计应该坚持新理念,坚持以实际为原则。本课题研究主要工作是在已有雏形的“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实际经验和模式雏形进行理论研究完善,使其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持,构建以“导学”为核心的“学案”教学模式,以使“学案导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厂价值。 [关键词]:学案
理论研究一、新课程视野下的“学案”概述1.1历史背景开学伊始,上海市二期课改新课标新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向我们诠释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基础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挑战。我校在近几年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始终保持90%左右,高考成绩进步是明显的,但细细反思,教学质量仍存在差距:第一,探索教改之路,改革教学方法有明显成效,但可喜的成绩背后仍然是依靠师生的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拼搏加奉献取得的,而非缘于科学高效。第二,与同类学校相比,为重点大学输送的人才明显存在差距,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有较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眼光。第三,教师重视教的方法研究,忽视学习指导,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也就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也忽视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边、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能力相对较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限,各种能力发展缓慢;学习成绩也多是以高耗低效的方式取得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全体教师们的共识。尽管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各异,但都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知道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知识传授,侧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结果,培养的是学生应试的能力;后者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学案”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学案”教学的理念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恰当运用“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已有雏形的“五步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实际经验和模式雏形进行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其完善,使其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持;对这一模式的构建以及模式中的“学案”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使“学案”教学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厂价值。1.2 内涵及特征1.2.1 “学案”是教案的翻版吗?教案与“学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这是上课的前提,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于施教的方案。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Teaching Plan)是教育者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 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学生却不知道,他们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的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1]那么什么是学案?学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1]“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思路的体现,而“学案”则体现着对学生的学习思路的指导;“学案”本身的形成包括教师完成的部分(导的部分)以及学生完成的部分 (探的部分)。导学是指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通常“学案”又称“学案导学”即为此意。在这里,“学案”加导学并不是二者单纯地相加,而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为一体的,在“学案”中包含着教师的有目的的指导,而在教师的指导之中同样也包含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虑。所以,我认为:“学案”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探+导”相结合。“学案”之于学生如同剧本之于演员,“学案”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剧本,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参与“学案”的编制,对“学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在运用“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主动适应和主动改变。其突出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启思导练,当堂达标”,这也是该教学模式的灵魂。“学案”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该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化”,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1.2.2 从教案到“学案”设计设计好一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从 “教案”到“学案”设计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1.2.3 “学案”教学的特征:① 主导作用与主体相结合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进行活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至于二者孰轻孰重,二者关系如何?历来是各家教学理论流派长期争论的焦点。事实上,无论强调 “教”的教师中心说,还是强调“学”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都没有认识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发展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决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内、外因都是原因,对结果来说都具有某种决定作用。“学”的内因要靠“教”的外因去调动,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具体到“学案”中,该特征就表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学生的自主探究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目的。 [5]② 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为了发展能力而把“双基”丢了。传统的教学观,过于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把发展学生的智能放在自发的或可有可无的地 位,只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智能、个性、才能的发展。实践证明,“学案”教学模式比较科学地解决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结合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新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有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必须进行预习,这同时就是一个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5]③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知识传授,只重视发挥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因而传统的教学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的基本特征。“学案”教学模式非常注重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必须借助于非智力因素的推动;智力提高了,反过来又能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品质。教师运用该模式必须充分信任和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能探究成功。而信任和理解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上的。放手让学生先进行探索尝试练习,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同时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探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探究尝试成功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敢于创新的自豪感,从而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如果尝试不成功,则会激起学生再探“庐山”真面目的斗志,塑造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案导学”把情感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使知、情、意、行互相促进,既重视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又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5]二、
新课程视野下“学案”设计的构建2.1 “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作先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案”的主要理论依据有:2.1.1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o的“发现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know-what)”,“知其所以然(know-why)”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know-how)”,“知其谁用(know-who)”。 [2]2.1.2
有意义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he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进而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自主探究并不是盲目的随意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案”模式教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增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在“学案”模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个变量:(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是否可以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材料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2)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的区别程度如何,就是要防止新旧观念的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3)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影响到为新材料提供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到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做出区别。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2]2.1.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 点。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学案”的设计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习者思考,使其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学习活动,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在教学设计中,应提供机会并帮助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其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到另一个新的平衡。[2]2.1.4
系统科学理论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其中,整体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整体原理对于整个教育科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学案”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整体的功能远远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必须是既强调有整体的部分,又强调有部分是整体,才真正符合整体原理。即设计“学案”不但考虑每一课时、每一单元,还要考虑到每一章,甚至整个学科。既要给学生提供分散的知识,又要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归纳的系统知识。[2] 2.2 “学案”设计的三维目标分析现代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强调三个维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培养创新人才;过程取向上促进个体充分、自主、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发展;知识取向上在内容、方法、途径、目的、手段、评价等方面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2.2.1 在教学方法上,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在编写化学“学案”中,设立一些一题多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探索问题,都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每种方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其中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知识线是明线,方法线和能力线是暗线。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易错、易混、易漏点进行重点突破,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独立地运用框架、图表等将所学单元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创新的尝试,现代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分强调知识传输的结论性转变到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性的轨道上来。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4]2.2.2
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选择性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通讯的便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改变着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让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时进入现代课堂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种学习观的基础上,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其产品”。而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整个教育的学习方式,由维持性学习转向预期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不仅教会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要使其学会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并学会创新以解决问题。创新活动常常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个体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最重要。现代课堂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4]2.2.3
在教学评价上,关注学生的评价改革提倡教师通过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谐自由地发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展其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活动的空间。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评价应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导向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全面评价,注重育人整体质量,突出个性。上海市建平中学提出的“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育人理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更高境界。[4] 2.3 “学案”设计的要素结构2.3.1“学案”的特点:① 主体性: 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其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其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其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5]② 引导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群羊,撤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的地位,肩负起“教练”的责任。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和学;课上,要积极施教,应变有术,引导得法。惟其如此,师生才能默契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教学最佳境界。[5] ③ 灵活性:俗话说:“教无定法” ,这其中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机动灵活的。[5] ④开放性:从“学案”的目标、内容到“学案”的形式,都是开放的。“学案”不但经常吸收一些新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而且“学案”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标准的各种项目都有的学案,也可以是一个只有部分项目的“学案”,如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案”。[5] ⑤ 探究性: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学首先在于激发一种兴趣,更在于一种学习体验。 “学案”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灌输、单一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诱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感悟。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敢于大胆质疑。同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5]⑥
互动性:“学案”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在“学案”使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对学案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完善修改。同时,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5]2.3.2“学案”设计的原则编写“学案”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安排所研究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下列原则: ① 时间原则: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能动作用,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遵循按单元及分课时进行编写”学案“。 ② 问题原则:“学案”的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精心构建问题链。将知识点转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③ 方法原则: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优化融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设计。④ 梯度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的设置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要设置坡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⑤ 参与原则:让学生拥有“学案”编撰权,“学案”是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学习方略。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学习。⑥ 情境原则: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情境设计便是“学案”的必要工作。譬如,或介绍背景知识,或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⑦ 媒体原则:恰当规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增大知识的密度和容量,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可使学生从大量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甚至可用计算机创设情景。可以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性教学为“多快好省”及生动形象的高效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不可缺少组成部分。 [4] 2.3.3
还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学案导学”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① 编写时需要换位思考教师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换位思考,把自己假想为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如何接受新知识,如何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理解,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针对上述问题编写的学案,对于学生才最具有实用性。同时,要防止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一个“导”字,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诱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探求真谛。同时,编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对学案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完善修改。同时,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至修改。“学案”的编写要靠集体智慧,尽量不可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因为,集体讨论才能保证其质量。② 学案”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是“学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要避免舍近求远,不要“多管闲事”。“学案”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妥当的和规范的。“学案”内容设计上应更多地体现生活性、研究性、趣味性,基础与拓展兼顾。 ③ 交流是“学案”教学中必不可少一个环节交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交流,“学案”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和实现。教师设计的思考题(问题、习题)和探究活动;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学术性问题;查阅的文献资料,调查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结论和解释;评论和评价,学习困难、要求和建议等等。以上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交流题目。但是交流的规模和频率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会给教学本身带来影响。“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鼓励短小精悍,点明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也可。交流必须面向教室里所有的学生。声音一定要响亮,力争全体同学都能听清,这是发言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做不到这一点,效果肯定不会好。另一方面,认真倾听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学生优良品德、学德、行为习惯的体现。即时点名,令其对同伴的发言作即兴评价,这一做法对教室里的所有学生形成了压力,迫使其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从机制上确保全员参与。④ “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学案”不同于习题讲义,不能变成习题的罗列,要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多给学生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学案”可以口述、板书、印刷、多媒体投影、网络等形式下达给学生。其中,口述、板书和印刷三种形式是最实用、最方便的。2.3.4“学案”设计的操作流程“学案”教学模式是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其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的迁移过程。按认知结构理论来分析,迁移过程一般是使旧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结合新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组织教材和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迁移规律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3.4.1 “学案”设计的一般操作要点:“学案”的构成对于各门课程来说是没有固定格式的,不同的学科就有不同的组成,灵活的教学方法体现在教案和“学案”的灵活设计上,在“学案”的具体设计中,其大体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回顾迁移:减少台阶,建立联系;导学新知识: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问题讨论:师生间互动;归纳总结:知识系统化,思维科学化,整体把握文本; 拓展延伸:重在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达标测验:限时完成,重点考察目标达成情况; 反馈矫正:及时反馈,补充完善;2.3.4.2
“学案”设计的操作流程如下:①、编发“学案”、依案自学“学案”是由教师个体和教研组全体教师根据学情精心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参考材料,它是集体的智慧和师生共同教与学的方案。教学的第一步是出示“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②、探究合作、及时反馈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旧知识的迁移下探究学习新知识,对思考题和探究题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解答探究题。为了促成迁移,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能使教师掌握反馈信息,以便引导迁移。学生经过第二步自学教材,基本完成了从对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但是,这种迁移还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对于疑难不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个体发言、同位商讨、小组讨论、同学辩论、教师点评等多维互动形式解决疑难问题.探究性练习题的设置就是检验知识迁移程度的重要步骤。③、内化知识、拓展延伸通过探究练习的检验,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间的共同要素。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要点,以达到补充完善、整合提升的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内化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没有开放博容的研究思想,就容易僵化、固步自封,难以吸收先进的东西,教学法的灵魂在于灵活,程序的绝对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班级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以及教师特点的变化而灵活运用。[5]三、
新课程视野下“学案”教学课堂程序“学案”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的有力保证。“学案”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性。3.1 “五步学案”课堂教学程序及说明我们认为尽管“学案”的操作模式具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各自不同特点,但在多年从事教学实践 中,总结出具有易操作性的“五步学案”教学模式。详细见下表:
“学案”设计课堂操作一般环节 :有效的教准确地知道到的目老师编写在上课前,可运演示实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就要求学生自己去试一试,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试着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导学探究”。根据“学习目标”和“导学探究”的内容,学生将自主地钻研教材,并回答“导学探究”中的各个问题。当然,“导学探究”中的各个问题,都是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完成“导学探究”的问题后,会从内心中感到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赞赏,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自然地,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案”的第三部分——“问题讨论”都会去观顾一番,并试图想加以解决,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而在实际中,往往他们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为集中精力完成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1.2
课堂上探究每堂课的开始5min,进行“学案”的复习回顾:第二部分——“课堂演讲”。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准备”部分的完成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有目的地运用演示实验、复习旧知识等手段,确定教学的起点。首先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并予以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本节课所需的基本知识点展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对基础知识讲解、内容概述的严密性以及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准确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通过相互反驳来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率较高。其次,在课堂上对于“学案”的第三部分——“问题讨论”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相互启发,消除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对于重要的知识点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讨论模式进行,学生们带着“一知半解”的疑惑与老师及同学们展开辩论,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要求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他人的不足,互相补充,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答案。教师在此阶段还可以“借题发挥”,充分利用问题的结论,把单元的有关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整理出较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瞠目结舌,连连叫好”。学生通过如此这般的训练与实践,必能启迪思维,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第四部分——“思维检测”。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知识能力测试设置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知识能力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矫正,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属于提高性联系,重在知识的迁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属于提高性联系,重在知识的迁移。教师侧重纠正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 的观点和依据,并引导学生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质疑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会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在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 3.1.3课后反馈在“学案”设计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由全体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第四部分——“学习小结”。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新知和旧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反馈,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练习反馈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节课答疑,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3.2案例及分析下面以高中化学《硫酸制法》为例,表示“学案”设计的五个过程。课题
高一化学《第4节硫酸 》学案设计▲、 教学流程图 ▲、 教学过程 ( 含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方法、实验、媒体设计等)(1)、导学探究(一)稀硫酸1.稀硫酸是
电解质,写出稀硫酸电离的方程式:
。2.稀硫酸的酸性:
。(二)浓硫酸:1.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一种
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
,其密度为31.84g/cm。硫酸是一种高沸点
于水,能以
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应该将
中。2.特性:(1)吸水性: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
。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利用这一性质在实验室里浓硫酸常用来做
。(2)脱水性:[实验演示]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 浓硫酸对有机物有强烈的
性,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会造成严重的烧伤,处理的方法是
。(3)强氧化性:① 跟金属的反应A.加热时,浓H2SO4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2。[实验演示]
Cu+H2SO4(浓),在上述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了
性。现象:
。B.常温下,浓硫酸能使
等金属钝化。思考:钝化是不是就等于没有发生反应?② 跟非金属的反应:热的浓H2SO4可以将碳、硫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化合物,本身被还原为SO2,在这类反应中,浓H2SO4只表现氧化性。思考:S被浓H2SO4氧化到几价,为什么? 分析: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和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 究”部分,目的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难点问题——思考题。上述任务需要学生课前完成。(2)、课堂演讲思考: 1.浓硫酸的性质; 2.了解硫酸的用途; 3.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依据教学大纲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开始5min由学生演讲,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学案”中学习目标涉及到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这样作目的有二,其一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上课前一定要预习教材。二是依据“减时增效”原则,充分利用课堂45min,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问题讨论举例:思考:实验:分别向H2SO4、Na2SO4、Na2CO3、Na2SO3、Na3PO4五种溶液中先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各产生什么现象?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通过以上实验,请分析以下两个检验SO42-的方案,哪个更可靠,为什么?方案一:??
有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有SO42-存在; 未知药品溶液???方案二: 加入BaCl2加入HCl??溶液无白色沉淀?????有白色沉淀?有SO42-存在。 未知药品???思考:上述检验方案中的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稀硝酸代替?为什么?讨论:总结(检验SO42-的方法): 分析:“问题讨论”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部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的讨论题,是教师课堂上的主要话题,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疑惑,进而渴望讨论、解惑,在“导学探究”的大力协助下,师生展开激烈的大讨论,各抒己见,大胆假设和猜想,勇于创新。由自己“努力”过关。 加入HCl加入BaCl2(4)、思维检测思考: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可以干燥气体,请列举中浓可以干燥哪些气体,不能干燥哪些气体。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思考: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做氧化剂的浓硫酸是
,做酸的浓硫酸是
。稀硫酸能否与铜反应?如果铜与浓硫酸反中铜是过量的,那么最后剩余的反应物是什么?如何解释?分析:问题讨论渐进尾声时,“学案”又设计推出一系列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精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小巧的题目——“思维检测”,让学生训练,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把整个章节的教学推向新高潮,同时又对各知识点加强巩固温习,而且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发散性地组织已掌握的知识,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目的。(5)、小结分析:“学案”的最后一部分,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学习小结”。让学生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和消化的效果,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课题研究阶段及研究方法4.1 研究阶段的划分本课题研究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课题研究的目的:
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在这个阶段首先由理化生教研组实施,主要是对学案导学法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一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正式课题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一年的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 第二实施阶段:课题研究的目的: 这是进行正规研究的第一年,也是学案导学法实施的一年,目的是形成了‘学案导学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 了《五步学案》论文集;在这一阶段,构建了核心课题组,实验开始在整个学校全面展开。通过一年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导”的方向和方法,比较清晰地区分了教材、学案和教案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实现了由“教材中心”向“学案中心”、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关于学案的编制原则、方法和具体步骤和实施效果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第三总结阶段:课题研究的目的:这一阶段是深入细化阶段;在大面积实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学习和研究,对学案导学法的理论基础、教育价值、实施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在大面积推广的同时,还就学案对学生各方面的作用、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各科都撰写了各自的实验研究报告和分课题研究报告。教师们撰写、发表了许多有关学案法的论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4.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在第一、第二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学案编制、学案导学法的实施及其效果等。在第三阶段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案及学案导学法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探讨了学案使用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用。 五、
“学案”设计的教学效果及其分析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案”教学模式己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学案”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充实,可操作性增强。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教学生动性会产生可以预期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评价教学状况提供方便、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5.2
比较好解决了二期课改新理念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全体学生都从被动听课中解放出来,学习主动性强,探究意识强.加之“学案”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了梯度导学、导练等学习内容,使各类学生知识上学有所得,能力上学有长进,学有所长。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趋于开放化。教师直接接受来自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施教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它使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 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的导学施教。学生在多维互动过程中密切配合,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5.3
提高了教学效率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编写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就会相应减少。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这样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提高45min的容量和教学质量。学生有准备地、有侧重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5.4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学生能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成了积极思维的王国。它的思维渠道是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成为必然,学习成绩随之提高。 5.5
教学改革相对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有了体现自我价值尽情挥洒的自由和被他人认可的成就感.通过提高自己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未知的能力,昔日被动无奈的“知识容器”,今天成了富有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的学习主体、创新主体。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创新思维品格,才使得个体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跃动更新,使学习生活充满了异彩纷呈的内容。 六、“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及建议“学案”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有待深入研究问题。 6.1前期教师工作量加大首先是“学案”前期编写实施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那么,会相应增加许多新问题 ,如果学校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其实,“学案”的优势在于有高质量的“学案”。而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谈何容易.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潜心地去研究,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和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6.2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防止“学案”的价值取向“异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学案”提问,也可以离开“学案”提问,对于“学案”中问题教师一般能做出肯定答复,而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以后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但有些学生可能做出回答,因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防止老师把“学案”等同于作业,没有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造成学生对这样的“学案”敬而远之,失去了“学案”引导学生学习作用。成为师生新的负担。 6.3教师学习的意识增强,业务培训尤显迫切由于教师知识面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故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开放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在“学案”教学的课堂情境中,学生多向度、生成性的思维创见层出不穷,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为了避免在面对学生的思维亮点或者质疑发问时,教师缺乏化平庸为神奇的点拨能力及知识素养不足。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6.4把“学案”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防止任教者的教学理念落后,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已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时习惯于走老路。 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学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其实,“学案”的最大优势应在于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想方设法把学生从被动的观众席推向积极主动的舞台,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果仍对学生的学不放心,仍然是老一套,是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的。6.5“导学”方面非常薄弱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导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不会利用学案中的现成条件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更不会创设条件去启发;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以为这就是启发引导,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根本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启发目的不明确,引导不力。四是启而不发,如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学生无法回答。 6.6学案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学案导学法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 6.7最后的建议:① 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 ② 教学应该是有教育性的,“学案”教学模式也必须加强其教育性; ③“学案”教学模式必须加强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我认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 ④“学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但每一个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1] 卜昭和主编.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2] 吴文侃主编.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 张呀光等.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4] 刘相盈、张宗奎.“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题实验报告[J].现代教育导报,).[5] 平邑一中课题组.“学案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0 ( 8 ).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学案课时通七上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