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而是生命在于运动的作文它的内含比如物体是弓箭的作文咋写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一、培养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古人过去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一个“书”,就包括了作文。对不少孩子而言,写作文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情;而在很多成人的生活中,遇到的最不愉快的事,也许就包括了写作。语言交流与文字表
  达,对孩子短期的考试学分,对成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不言而喻。
  打开本书开始阅读之前,可能您的孩子在作文上遇到了问题。在此之前也许您已让孩子读了不少课外书,也许您打算或已经为孩子报了一个作文方面的提高班,但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满意解决,您不得不继续探索之旅,去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尽管写作文有技巧、有方法,但提高孩子写作能力,最快捷有益的办法,就是您与孩子一起学习。您的这一小小改变,将给孩子带来一个巨大的提升。
  想要解决孩子的作文问题,首先取决于您是否愿意做这点小的改变。如果您还跟过去一样做甩手家长,买来不少课外书后便让孩子独自吸收,或是把孩子一人扔到课外学习班里,自己埋单走人。那您找到的任何办法,都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您连一个配角都不愿意扮演好,那对于主角——我们的孩子,他的戏也就不会演得精彩。亲子教育,是最负责任,最经济合算的教育。
  当然,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您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来写一手好文章。不要求您吃过猪肉,但您一定要见过猪跑。要求您知道什么是。好作文。“扶上马、送一程”,扶孩子上马的人,并不一定要学会骑马。您的见识水平,就是孩子的作文水平。
  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作文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不行了;我见过一些小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很有章法,&但入不了老师的“&法眼”,而上了初中,转眼之间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班里的范文。
  这两种现象,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对作文的要求不一样。小学的作文,要描写的对象相对简单。语句通顺,字数达标,就可以瞒天过海。如果加之好词、好句,装扮一番,确实可以称霸一时。但到了初中、高中,作文要描写的对象相对要复杂、饱满一些。单凭好词好句的一刃兵器,而不讲结构、思路的功夫,坐拥华丽的辞藻——词却不能达意,必然会漏洞百出。
  从好词好句入手来学习写作文,是一个糟糕的办法。
  同样,您为了孩子的作文找了很多的答案:多看书、多积累、多观察、多练习——我们走进任何一个“诊所”,“医生”都给我们开这种大同小异的“药方”。我们在老老实实地服着包治百病的药,病情却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这种浮在表面的方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二、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
  亲子就是培养、引导。扔之不管,埋单走人,或是强行灌水,喂个水饱,都是不对的。
  我们讲一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怎么引导孩子。
  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她读诗、背诗。这一段亲子经历当年放在了论坛上。原文如下:
  今天,北京的风格外大,所以特意选了一首李峤的《风》来让悠宝学。“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悠宝只有作者李峤的“峤”字不认识,所以领读起来并不困难。几遍过后,我问:“悠宝,
  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她想了一会,说:“虽然题目是写风的,但是一个风字都没有提到。”
  一看这小家伙看出了点门道,于是接着问:“那都写了什么呢?”
  她看着小黑板,一个一个数着说:“写了秋天的落叶,春天的花,江面上的浪,嗯——还有竹林。”
  “那——你还看出什么规律呢?”
  她又盯着小黑板看了一会,突然兴奋地说:“我知道了,诗里的第三个字全是数字。”
  “对,你真棒!”我挥舞了一下手,做鼓励状:“第一行里是三秋的三,第二行是二月的二,第三行是千尺浪的千,第四行是万竿斜的万,对吗?”
  她点了点头。
  有心试试她的文思。我说:&“&你能用风来说几句话吗?&就像写作文一样?”
  “也和这首诗一样不让有风字吗?”她问。
  “随便。”我说,因为这样的要求对她而言有些难度。
  “北风卷地白草折”话音刚落,她就迸出这句诗——前几个星期刚教的。她的回答多少让我觉得有点意外。&“还有别的诗句与风有关吗?”我问。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呢?”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还有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能引用这句诗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还是.&故意问“这句诗里没有风字呀?”
  “洗衣服的女人穿过竹林,莲花涌动着鱼舟,我有风的感觉了呀”。
  有风的感觉,就有风。这才是想象,才是形象思维,才是作文意识。
  方法上,要学会引导,要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有水平的导购员,一定是多问少说,有水平的导购员,重在问,引导客户说,先导后购。糟糕的导购员,恨不得上来就是产品发布会,灌给客户一脑门子的产品知识。
  三、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学语文,包括学作文、学阅读,好处很多,意义很大。从思维的角度来讲,语文学习,是孩子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人的思维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逻辑思维,二是形象思维。在孩子的早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慢慢地就有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就包括我们说的想象;逻辑思维就包括归纳和演绎。但通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思维能力要同时发展,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作文是训练这两个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我们不少家长,十分重视数学。从思维的角度讲,这是在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反的做法是,有一些家长重视了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强而形象思维弱,极端一点地说,就是有板有眼型的。形象思维强而逻辑思维弱,极端一点地说,就是狂放不羁型的。两个极端,都是“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我们不能犯顾此失彼、走极端的毛病。我们培养孩子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逻辑中要有想象,想象中要有逻辑。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叫创造性思维。古今中外集大成者,都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表面上看是文理兼长,内在来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具备。在创造性思维这个层面上看,这两个能力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
  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训练。本来是具有愉悦感的训练,而现在的孩子所用的方法,学起来太痛苦,因为太僵化、太教条。要抄、要背,搞不好还要受罚。文字在孩子的脑子里,如果就是横、竖、撇、捺、点,学起来有什么意思?因为没有图案,没有想象,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遇到了极大的破坏。作文方面的训练,又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认为作文是随意涂鸦,想到哪写到哪,没有内在的逻辑、结构、规律,也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升堂与入室
&&&&《作文,多大点事儿》&
  作文,多大点事儿?
  曾经,孩子问我:什么是作文?我告诉她:作文就是用文字来画画。
  什么是作文的立意?我回答她:那就是一栋大厦的霓虹灯。
  如何才能让作文集中不散?我教她:要学会戴帽、穿衣、套鞋。
  什么才是好句子?我告诉她:驴头不对马嘴的句子。
  《论语》中,孔子曾对子路的音乐造诣有一个评价: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大胆套用,如果把“升堂”喻为写作的入门,“入室”喻为写作的高境界、高水平的话,那么本书的重点则在于“升堂”。
  由于某种机缘,我接触到了很多中、小学孩子的父母。我深切地感受到:作文学习,家长并非不重视,孩子也并非不努力,有的孩子从好词好句上入手,而面对作文时却搜肠刮肚;有的孩子看了大量的课外书,却不太善于把丰富的知识用之于作文;还有一些孩子,通过其他方式,从修辞的角度来学习,但提笔落字时也常常东拼西凑,成果甚微。如果“升堂”如此繁杂枯燥,那孩子也确实有理由抓耳挠腮、纠结害怕。
  这些孩子写作文脱离不了几个怪圈:一是提笔忘字,下笔无言;二是词不达意,跑冒滴漏(偏题);三是死板僵硬,毫无活力;四是形散意乱,立意不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达到了升堂的水准。
  有一个小插曲,当出版社的编辑与我交流时,我讲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狂言:写作文,根本不需要看很多的书,根本就不需要抄很多的字句,根本就不用学什么修辞手法。编辑吃惊,但听完陈述后,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朋友也不得不拍案赞叹。
  本书绝非想要全盘否定词句积累、课外阅读、语法修辞的重要性。其实,本书也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如何更有效地积累字词、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修辞方法——-前提是如何更有效,如何收获成片、功夫成片。读书,积累,作文,本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正如快跑之前要先学会站立一样,我们在入室之前要先谈升堂。务实地说,本书并不想好高骛远,去培养什么文学天才、语言达人。本书针对的是中、小学生在作文方面还没有步入大堂的孩子,着力为他们解决写作文面临的最基本的、最实际的问题。
  升堂的问题,是可以简单的,轻松的,愉悦的,我们甚至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是一个文字游戏。画家用颜料来作画,摄影家用相机来作画,而我们是用文字来作画,玩文字游戏。
  为了体现去繁就简,本书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理论,从实践与应用出发,集中对结构对称、六根六尘、作文八法等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这既是自己多年的实践积累,也是在辅导孩子时的体会收获。同时,也是在网上辅导了众多孩子后的成果所得——欣慰的是,很多孩子从过去惧怕写作文,到现在提到写作文就变得格外的兴奋。本书就是想通过一种独特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作文真的就是那点事儿。这并没有多大的难度,也并不需要漫长的时间。
  当我们以一种简单、轻松、愉悦的方式升了堂,之后的入室,便也会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文,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学分,从长远来看,还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工作、生活及学习,不可不加以重视,不能不当下重视。升得大堂,方可入室。
  作文,多大点事儿!
作文三招之“作文八法”
&&&&《作文,多大点事儿》&
  一、更上一层楼,好作文的八大标准
  好作文的标准有八条。
  第一条:虎头猪肚豹尾——头抹摩丝鞋擦油蜡。
  (1)头,作文开头,一定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
  开头的头,是头脑的头。一个作文,精神面貌好不好,首先看头。不要搞花拳绣腿,也不要搞弯弯绕。
  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范文的开头,比如:
  朱自清的《春》,第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开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在《香山红叶》中,杨朔是这样开头:“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朱自清的《绿》,开头是这样写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第一句话是:“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无数种种,不再多举。大家在以后辅导孩子写作文的过程中,多多地去体会、去感受。
  不少孩子的作文一开头就跑了题,天空大海山川,电脑飞机大炮,尽收眼底,渲染了半天,光打雷不见及时雨。
  开门见山,一定要养成在作文的开头就提到标题(主题)的意识。比如写一篇题目是《母亲》的作文,如果头一句话里,这个“妈妈”不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就让人拐跑了。如果头三句话里,这个“妈妈”还没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让人拐得就太远了。如果第一自然段里“妈妈”还没有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一定是离题千里,难以找回。
  (2)身,是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照应,相互协调。
  (3)脚,要站得稳就要有相应的补充,并且要与头相呼应。
  作文的头、身、脚是从整体上讲的,更细致地讲,就是要做到:字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段落,段落服务于中心,同时首尾呼应,形成词、句、块、段及中心相互统一、协调的整体。
  什么叫词、句、块、段及中心的统一协调?举几个例子。
  有个孩子,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他的中心是要表达老师的好,要赞美老师,但在对老师进行外貌特征描写时,用了一句“老师黄胖的脸”——这与赞美老师的主题不相称,用得不协调。
  再比如,如果一个情景描写是:太阳出来了,大地一片灿烂,显得好凄凉。一会是灿烂,一会是凄凉,有矛盾,不协调,句子之间没有一致性。
  第二条: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论今!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借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我们来看看近代作品中的引经据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这样写道: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
  我们前面讲过《荷塘月色》,也学了《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下面我们还要学《清凉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谈历史。
  谈古论今,会让人耳目一新;谈古论今,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深刻入理,发人深思。
  第三章
  第三条:结构扎实,对称体美——盖好房子,立好牌子。
  关于对称,前面讲得很充分了。一言以蔽之: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用这四个对称,把房子盖好,再立上一块醒目的霓虹灯——立意,就达到了这一条标准。
  在这里,我们还要顺带说一下文理与辞藻的关系。
  关于文章的文采,也就是辞藻。不少孩子学作文从抄词抄句入手,讲究好词好句,过分地突出了辞藻的华美艳丽,这不是学作文的根本。《论语》中有一句话:“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把君子的修行套用在写作文上的话,便是:如果文采胜于本质,则史——呆板,书生气十足,文过饰非,华而不实;如果本质胜于文采,则野——看上去太粗,就跟大白话一样。
  作文太质朴了、太口水、太白话了不行,但文过饰非,太过华丽,也不好。既要讲词而达意,也要讲文理漂亮。文质彬彬,文与质相得益彰,然后“君子”——才是好作文。
  第四条:六根六尘,生动丰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应俱全。
  第五条:对比鲜明,写冷以热——红烧肉好吃,不妨先尝白菜帮子。
  第六条:驴头不对马嘴——语不惊人誓不休。
  第七条:意境深远,有画面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第八条:注意秩序,变换角度——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作文讲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如果你了解三国演义的话,就会知道我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了。
  因为我就像一个小小的变色龙,时而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时而像关羽一样行侠仗义,进而又像袁绍一样摇摆不定。
  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为了辅佐刘备重兴汉室,但我是为了竞猜乒乓球比赛的输赢,为了推断出侦探电影里的真正凶手。哈哈,想不到吧!在看球赛时,我从不看过程,只是在比赛一开始,我就“预订”一位赢家。到了比赛结束,我的竞猜十有八九都是对的。&在看《名侦探波罗》的时候,我会通过演员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凶手,往往,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惊叹不已,佩服我的“第六感”!
  关羽是仗义的代言人。虽然我不能像关羽一样,为了知遇之恩而舍生取义,牺牲性命,但我也不会像吕布那样忘恩负义,为了自己的利益,连杀他的两位义父。如果班级里发现以大欺小的“战争”,我虽不能像关羽一样斩颜良诛文丑,但也会向老师通风报信。老师一来,双方立即鸣金收兵,各方谋士无声无息。
  提到袁绍,你也许会说:袁本初祖祖辈辈立战功,他当然是英雄啰!但是他在官渡一战,错误决策,最终失败。可以看出,袁绍不是没有人才,关键问题是他不信良才,性格不坚,摇摆不定。而我呢,有时就像他一样,优柔寡断,左右不定。比如有一次,我去买魔方。各式各样的魔方让我挑花了眼,买便宜的吧,又怕用不久,买好看的吧,又怕中看不中用。好看的太贵,便宜的又不好看。选来选去最后也拿不定主意,连售货员阿姨也拿我没辙。唉!我这个小袁绍啊!
  这就是我,综合了三国时期各个人物性格的我。
  三、作文讲评:《宽容是一种美》
  宽容是一种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宽容是一种美,越是地位高,越要有宽容的德养。
  清代两朝大臣张廷玉的老家在盖房时,与邻居因地发生一争执,于是两家打起了官司。张家的总管,给张廷玉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从京城写信给本县县令,在打官司时特别关照一下。张廷玉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千里写信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总管看后,按张廷玉的要求,腾让出了三尺地,邻居看后,也主动让出三尺地。结果这条六尺之地成为了人人都可以通行的一条巷道,成为美谈。
  我们还听说过负荆请罪的故事。话说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受到赵王的另眼相待,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心想我厮杀疆场,怎么还不如你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劳?便扬言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廉颇。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惧怕廉颇的勇猛,但他却说:秦国不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赵国外有廉将军,内有我蔺相如,我对将军容忍避让,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而忘身于私仇啊。廉颇听到后,恍然大悟,于是背着荆棘来到了蔺相如家跪地请罪。从此将相和好,秦国再也不敢有狼子野心。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做人心胸要宽,以大局为重。宽人之所不能宽,容人之所不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操。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出心中自私狭小的三尺之地,退一步,让一着,那将会有一条宽敞的“大道”留给后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张廷玉的不争,有蔺相如的宽容,还有什么不能敌的呢?这也正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道理啊!
作文三招之“六根六尘”
&&&&《作文,多大点事儿》&
  一、写作文就是用文字来作画
  如果说,第一招偏重于理,偏重于逻辑思维的话,我们这二招将偏重于应用,偏重于形象思维。
  以下是几年前在论坛上发的帖子,讲述的是女儿小时候带她去看画展的一段情节。
  天空是什么颜色?这显然是一道极为幼稚的问题(各位妈妈们不妨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但这个问题,无论是艺术地看还是现实地看,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质疑。
  有一次,美术老师组织孩子们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并写生(当然也要父母带着去)。在一幅画(记得是一幅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前,老师问孩子们:天空是什么颜色?孩子们都齐声回答:“深--蓝--色!”。老师接着说:“对,为什么是深蓝色的呢,是因为这和画家当时的心情有关。你们看一下画面上的这种蓝色,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但画家却把它调了出来,并用来表示天空。你们看,这颜色多漂亮呀。”
  听了美术老师这一番话,我就又带着悠宝重新转了一遍展厅。
  “悠宝,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蓝色的呀!”
  “你看这幅画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灰色的。”
  “这幅画的天空呢?”
  第二“红色的。”
  “看这幅,这幅画的天空是什么色?”
  “粉红色。”
  “这幅呢?”
  “七彩色。”(画家用点画法,用五颜六色画成了天空)
  “这一幅呢?”
  “黑色。”
  “悠宝,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有很多种颜色。”
  “可以用黄色来表示天空吗?”
  “当然可以啦。”
  后记:即使不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天空,它也是多样的。秋天的天空可以是蓝色的,黄昏的天空可以是血红色的,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沙尘暴的天空可以是沙色的,而下雨前的天空是灰色的。正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我们几乎把天空统一误认为只有蓝色。
  讲这个故事,目的是不要把我们的成见强加于孩子,而要引导鼓励孩子打开想象的空间。
  比如我们学“朦胧”、“磅礴”这些词,它们给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画面呢?
  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有没有意识去引导孩子想象“天苍苍,野茫茫”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不是在用形象生动,可以感受的画面,来让孩子打开想象之门,让他们去感受画面之美?
  再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画。不要简单地当成是文字组合,它是一幅由文字作出来的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枯藤”是什么样子?“老树”是什么样子?这个“小桥”是什么桥?“流水”是怎么流的?“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如果只是单纯地背,孩子的脑子里没有图案,没有想象,即使背会了,意义又有多大呢?
  《千字文》中,头四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四句话十六个字,一个孩子十分钟背会不成问题,但这样的背有多大的意思?还不如在黑云压城、打雷下雨时告诉孩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类似这个样子;还不如在晚上星空明朗的时候告诉孩子,“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类似这个样子的。不要停留在文字上,要让孩子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形象美。
  画家,是用原料来作画;作文,是用文字来作画。
  我们讲的“苍”也好,“茫”也好,不是一个可以准确描述的颜色,是一个需要孩子体会、想象的颜色。同样地,这个“天地玄黄”,“玄”与“黄”,也都是需要让孩子去体会、想象的颜色。
  文字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图像性。一个字,是一幅画;一句话,是一幅画;一篇文章,也是一幅画。这是我们学语文要建立起来的基本思想,不能把字、词、句子、段落、整文当成是死记硬背的僵而不化的东西。
  二、六根六尘法,把你的作文写得更精彩
  我们要讲的方法,统称叫“六根六尘法”。这只是假立文字,便于朗朗上口和记忆。
  《心经》里有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叫六根。这六根,分别代表了人的六个系统。
  眼:就是眼睛,代表视觉系统。
  耳:就是耳朵,代表听觉系统。
  鼻:就是鼻子,代表嗅觉系统。
  舌:就是舌头,代表味觉系统。
  身:就是身体,代表触觉系统。
  意:就是大脑的神经、意识,代表意识系统。
  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是上述六个系统观察、感受的对象。
  色:不是指颜色的色,而是指我们看到的一个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运动状态等。
  声:耳朵或者说是听觉系统听到的对象。
  香:鼻子或者说是嗅觉系统感受到的对象。
  味:舌头或者说是味觉系统感受的对象。
  触:身体或者说是触觉系统接触到的对象,比如说冷热、粗细、干涩、拥挤等。
  法:就是意识系统,想象中的那个对象。
  打个比方来说,六根就是一个望远镜,六尘就是望远镜要观察的对象。百人百见,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六根不一样,感受到的六尘自然各有差别。
  为了统一起见:
  我们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叫色法。
  我们把耳朵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叫声法。
  我们把鼻子闻到的东西写下来,叫香法。
  我们把舌头尝到的东西写下来,叫味法。
  我们把身体感受到的东西写下来,叫触法。
  我们把头脑里想象中的东西写下来,叫意法。
  什么叫观察?不能说眼睛看了,就叫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我们学化学,做实验,是不是也要这样:有没有味道?有没有沉淀?有没有火焰?有没有爆炸的响声?全部的器官动用起来这才叫观察。
  举一个例子,比如描写雪花。我们说雪花是白色的,是六角形的。因为这是用色法,孩子大多都会,但我们可以不可以用声法、香法、味法、触法和意法呢?
  1.用声法来写
  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界,竟然如此!
  2.用香法来写
  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地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感觉,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3.用味法来写
  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4.用触法来写
  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5.用意法来写
  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地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神仙才可能有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把人世间装缀得如此华美。
  《香山红叶》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来看一段。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香山红叶,红叶香山,除了用眼睛赏景,是不是可以闻香山、嗅红叶?是不是可以用耳听景,用鼻嗅景呢?
  当然,我们所说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只是最基本的要素。要是再加以灵活地运用,我们就可以色意通用、声意通用、香意通用、味意通用和触意通用。
  看上去是什么,看上去像什么——色意通用。
  听起来是什么,听起来像什么——声意通用。
  闻起来是什么,闻起来像什么——香意通用。
  尝的是什么味道,这个味道像什么——味意通用。
  摸着是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像什么——触意通用。
  如果妙用其心,那就变化无数了。
  现在很多孩子,写东西不生动、不形象,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他们往往只会从色的角度入手,脑子里没有场景、没有图案、没有想象,所以写不多、写不生动、写不灵活。六尘六根之法,就是给你一把钥匙,打开孩子描写事物、景物的想象空间和思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一个情景,可以通过它的样子、它的气味、它的声音、它的味道,以及对它的触觉与想象来写。这样写,一定会生动。
  三、作文讲评:《永远是春天》
  客观地说,这篇作文有不足。好孩子永远是鼓励出来的,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可取之处,放在孩子对“六根六尘”方法的运用上。
  《想永远是春天》&&&&&&&&&&&&&&&&&&&&&&哈尔滨武佳锟,一年级,6岁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知更鸟唱着欢快的歌儿从窝里飞出来。是的,春天来了。好美的春天啊!
  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又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小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树叶像涂上一层翠绿的颜料,从树枝上冒出来,鸟儿像春天的报信员“喳、喳、喳”地叫着,向大家报信——春姑娘带给我们快乐啦!
  我和小朋友们更是高兴极了!我们在松软的草坪上踢球;&在宽阔的广场上飞跑;&在广阔的沙滩上放风筝……
  啊,真想永远是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知更鸟唱着欢快的歌儿从窝里飞出来——声法、意法。
  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色法。
  又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声法。
  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色法。
  树叶像涂上一层翠绿的颜料,从树枝上冒出来——意法加色法。
  鸟儿像春天的报信员“喳、喳、喳”地叫着——声法。
  我和小朋友们更是高兴极了!我们在松软的草坪上踢球;在宽阔的广场上飞跑;在广阔的……——色法。
  一年级的孩子,写出这样生动的作文,实在不简单,好在哪里?好在生动!为何生动?六根六尘法的运用!描写,是写作文的基本功。情景描写要生动活泼,就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意。这个基本功从哪里训练出来?从六根六尘法里来。
作文三招之“四个结构”
&&&&《作文,多大点事儿》&
  一、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对称的秘密
  讲作文的逻辑思维,我们要先把写作文当成是盖楼房。
  字是最小的组成单位。比字大一点的我们叫词;再往上的我们叫词组;比词组大的单位,我们叫句;比句子大的单位,我们叫块(所谓块,就是在一个自然段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单位,这是我们的一个“独创”);再往上我们叫段;最大的单位,就是整个文章。
  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座大厦。每一层楼我们叫作“段”;每一个房间我们叫作“块”,每一个房间里的墙我们就叫作“句”,每一块砖我们就叫作“词”或“词组”。我们把砖、墙、房间、每一层楼都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把文章的大致结构掌握了。
  字:中国的汉字,主要的特点是象形,是图形、图案。象形经过发展,就有了会意。象形字与会意字不能满足表达了,就又有了形声字。汉字成字的主要方式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三大类。
  词:词的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并列词。如:山川、好歹、灿烂、动摇,即两个字的词性一样。
  二是主谓词。如:地动、山摇、气喘,即头一个字是名词,后一个字是动词
  三是动宾词,如:吃饭、喝水、种树,即第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字是名词
  四是偏正词:如:好人、高山、帅哥、靓妹,即前一个字是形容词,后一个字是名词。
  依此类推,我们一般把四个字组成的叫词组(短语)。词组也按照两两一组,分成了:
  并列词组,如:南辕北辙、废寝忘食。
  主谓词组,如:老马识途、愚公移山。
  动宾词组,如:暗度陈仓、三顾茅庐。
  偏正词组,如:囫囵吞枣、完璧归赵。
  最后一类叫后补词组,如:撞在墙上、和他闲聊。
  如果从字词入手讲,就可以提高作文水平,那是假话。太复杂、太难记。我们不管词性,无论它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我们只要去关注是不是对称!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称,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注:以下部分,并不要求了解文中意思。请试着与孩子一起找找文中的对称字、对称词、对称句和对称段。)
  我们先来看《笠翁对韵》。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学到这里,大胆套用《笠翁对韵》里的“对”字。为了方便好叫,统一起见,就把这个“对”,叫作对称。这个对,就是一对一对的,是一双一双的,是成双配对的。我们先忽视掉其他的东西,睁大眼睛去发现“对称”。
  字与字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字。
  词与词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词。
  句与句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句。
  块与块的对称,我们就叫作对称块。
  段与段的对称,我们就叫作对称段。
  我们学作文,就从这个对称入手。
  二、删繁就简,作文其实很简单
  只要我们的孩子掌握了对称结构,作文其实很简单,就那么一点事儿。如果从修辞入手去学习作文,太复杂,走弯路。
  现在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常用的大致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如果深入去了解,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六七十类。
  光说这比喻又可以分为很多的小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互喻、较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还有一些修辞方法,更是很少听说。比如: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
  如果从这么复杂的修辞入手去学习写作文,那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了。把修辞当作提高作文的法门不是办法,是误区。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作文在小学还算过得去,到初中了就不行了呢?不从根上去学,今天学个词句,明天学个修辞,看上去天天有收获,但却是拾了点小枝小叶。到了初中,这一招半式就派不上多大的用场了。
  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修辞?还是要从古代经典中找答案,从经典中去学习简单的修辞。要大道至简,就是要回到本源。
  《诗经》里的修辞最具有代表性。《诗经》里常用的修辞手法就是三个:一个是赋,一个是比,一个是兴。
  赋,就是用对称的句子来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就是感情,就是起兴,是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怎么体会赋、比、兴?我们一起唱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记得这首歌,就可以体会赋、比、兴。
  但实在地说,赋、比、兴虽有三个名称,其实就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比中有赋,兴中有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方红,太阳升”,既是比,又是兴,同时也是赋。“东方红,太阳升”是为了兴起“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
  我们来看个一年级小孩的作文。
  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小树长高了,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地。小老虎皮皮鲁在草地上快乐地敲鼓。小老虎拿着鼓棒,敲得鼓发出“咚咚”的声音,嘴里唱着歌。小蜻蜓鲁西西飞过来对小老虎说:“你到别处去敲好吗?我们还要睡觉呢!”小老虎痛快地答应了。
  理论孩子没有,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用上了修辞。“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小树长高了,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地。”这不就是赋、比、兴吗?这不就是排比吗?小老虎、小蜻蜓的,不就是拟人吗?
  换句话说,修辞手法本来天成。只要一张口说话,一下笔写文,就有修辞在里面。就如孩子起步走路一样,迈步就会走。如果非要找一本讲解如何走路的书,告诉孩子怎么用力,先出右腿还是先出左脚。邯郸学步,多此一举。
  作文的学习,从对称结构入手,效果要比从修辞入手好得多。我们把对称的方法“教”给孩子,把对修辞的研究“交”给专家。
  对称的学习,要像挖井一样。功夫可能有深浅,但都要一门深入,举起锄头往土里面挖。对称的学习,也如种树一样,坑挖得深一点,宽一点,树就容易种了。
  第三、头、身、脚协调一致,解决作文散乱的问题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讲结构。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结构是由虎头、猪肚、豹尾组成的。我们就换个说法,把虎头、猪肚、豹尾分别换成头、身、脚,孩子好理解、易吸收。
  这个头不只是开头的“头”,开头的“头”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表明它在文章中的位置。这里的头,&我们要理解成头脑的“&头”&,&有头有脸的“头”。
  举个例子。我们看一个不熟悉的人,评价她漂亮不漂亮、是不是帅哥,初步的印象就是看头脸。所以男女朋友约会,头等大事就是收拾自己的脸面。在头上打上发胶、摩丝,把自己的头发整理得一丝不乱。除此之外,男士还要刮下胡子,女士还要抹点口红。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吸引对方注意。
作文三招之“四个结构”(2)
&&&&《作文,多大点事儿》&
  这个比喻,用到作文上来,就是三句话: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
  开门见山,开头一定不要啰嗦,有话直说。不要在家里转悠半天,门也打不开;也不要开了门,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定要开门就见到山,堂堂正正、大大方方。
  开卷有益,打开书卷,就要得益,全文的思想精华,要在这里体现。作文一展开,就如人往眼前一站,脸面一定要显眼,要让人觉得舒服、干净。
  开宗明义,开头就要明义。喜欢什么,憎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侠骨还是柔肠;是豪放还是婉约,要言简意赅地讲出来。
  我们先来看毛泽东的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是这样开的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谁是反动的,谁是正义的,开头就表明。头开得直接有力。
  在《为人民服务》中,是这样开头的:“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三句话把头开完了,不啰嗦不拐弯,文章的精华全在里面。
  再比如,《孟子·见梁惠王》中,全文讲的是孟子与梁惠王见面后关于行仁政的对话。所以第一章里一开头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不远千里来这里,有什么好方案吗?开头就直接问,明人不做暗事。
  当然,开头有一些方法,如设问法、假设法……这个法那个法还是太复杂。让孩子起步写作文,一定是从简单处、从可操作处入手,不要搞花拳绣腿、花里胡哨。开门见山之法要一路从简下去。先把功夫练深、练透,开头的方法自然就通。
  老子在《道德经》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套用到作文上,用到开头上怎么讲?四方步都不会迈,怎么能跳探戈?一定要先求正,“正”到有功夫了,“奇”就自然而来。
  先走正步,军姿有了,成功夫了,精神头自然就有了。这才是头,也就是我们说的虎头,千万不要把虎头当成是绣花枕头,不要用文采、用技巧来唬人。
  头,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思想、见地、头脑,一定要把这个文章的头理解到这个高度上去。
  头发上抹好了摩丝,也描了眼影,上了粉底,涂上口红。头脸整好了,下面就讲“身”。
  这个身,不是啤酒肚,也不是小蛮腰,这些是外在的。我们要看内在的。一个人身体健康,不能简单通过看啤酒肚、小蛮腰来判断。
  内在的东西是什么?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身子内在的东西多,所以就要体现饱满充实、生动丰富。
  这个五脏六腑要健康,不健康,猪肚牛肚马肚也不行。怎么样叫健康?一是各自运行良好;二是互相之间协调配合。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既要独自发挥功能,又要成为一个整体,系统发展。
  身子良好运行、健康地发展是为了什么?为了头,为了脑壳的思想。
  关于身子如何生动饱满,我们在第二招“六根六尘”中讲。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脚”。我们不讲尾,为什么?我们看孔雀开屏,前面开得好看,但尾巴不好看。
  头是人之头,身是人之身,脚是人之脚。这样是统一的。
  这个脚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平衡的,站稳的。头上打摩丝了,身上打领带、穿西服了,脚下无鞋也会穷半截。所以这个脚也要“美”一下。既要站得住、立得稳,还要把皮鞋擦擦亮、上上光。不然的话,头搞得好好的,油光粉面的;身上穿的西服洋装,下面搞个白球鞋,不好看。作文也是一样,作文的头要堂堂正正,不能头斜脖歪、眼歪嘴斜。身子要相互配合,还要充实饱满。身、头、脚跟军姿一样,站得稳、站得有力、站得有功夫,这就是好文章了。
  四、戴帽、穿衣、套鞋
  前面,我们讲一篇文章需要有头、身、脚。这里,我们讲段落里的戴帽、穿衣、套鞋。
  孩子写作文太散乱,主题不集中,这是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戴帽、穿衣、套鞋的方法来解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今天戴一顶太阳帽,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不是应该穿运动服或者休闲一类的衣服。如果我们戴上礼帽了,那就应配上西服或是正式一点的衣服。一句话,衣服要与帽子配套。
  我们现在把一个自然段,也当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章,也要有头、身、脚。为了更形象,我们把头、身、脚换掉,叫作戴帽、穿衣、套鞋。
  当然,这个不是什么创造发明。专业的写作教程里,把它叫作总分结构,也就是先总后分;或者叫分总结构,也就是先分后总。这个说法太专业、不形象。我们就跟孩子讲戴帽、穿衣、套鞋。什么叫戴帽?就是一个概括。这一个自然段中要讲什么,把中心意思小结出来,这叫戴帽。帽子戴好了,身上穿的就要与帽子协调配套。帽子有了,衣服有了,为了整体形象,要下个结论或是做个补充,这就叫套鞋。
  我们来看一个孩子的作文:《我的老师》。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星星一般多的伟人。他们无一不需要明师的指点,就算是圣人孔子,在他感到有不解之处时,也会跨越国界去寻找老子为他答疑。
  每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方法各异。当我走近现在的这所中学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老师们都有各自教育孩子的宝典。
  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在老师为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就对我们说她喜欢“忘年交”,对我们是以朋友的身份来教育我们。在讲《童趣》那一节课时,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真正地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在帐中观鹤。
  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的讲课也很生动,常常加入一些课外资料。而初中的数学老师虽少了些课外的资料,但是她的启发式的提问、设问、解问,调动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老师的这一灵丹妙药,让我们在不知疲累中集中了注意力。
  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大多是数学和语文,因为精力集中所以难免课后体力不济。但是,上过英语课后,精神反而会放松许多。这是因为英语老师时而带着我们唱唱歌,时而跟我们讲一些小笑话。这些都让我们迈着快乐的步伐加快了学习的收获。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正是因为人性有不善的一面,所以就更需要用知识来教化人、改变人。知识需要老师们教给孩子们,而且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需要靠人的善良去构建。在这个学校中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学习,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在未来,为这个天天向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教孩子学经典
&&&&《作文,多大点事儿》&
  国学经典——《孟子》中处处可见写文章的精髓。真正要提升写作的内力,还要从《孟子》等国学经典中去浸淫。在讲解孟子时,结合了孩子兴趣所在,不去纠缠于文字、句子、语法,而是以一种话剧式的诙谐来解读,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从阅读的愉悦中,产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一、大利仁义
  我们学《孟子》的第一个原则,不纠缠于文字、句子、语法。第二个原则,要像读话剧的剧本,身入其境地去看,就可以读出其中的趣味。
  在我们读之前,我们要了解一点历史背景。
  梁惠王,其实是魏国人,所以也可以称为魏惠王。因为东败于齐,西输于秦,南辱于楚,被迫迁都于梁——今天的开封,所以又叫他梁惠王。
  孟子在魏国与齐国的这一段时期,也正是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时候。
  一个是国家新败、被迫迁都的君王,一个是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正四处游说的圣人。于是,我们可以想象,梁惠王为了报仇雪恨,重震山河,就在江湖上张贴了英雄帖,发了招聘广告,孟老先生,拄着拐棍,看到街头树上城门巷内四处张贴的小广告,冲着这位老板来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一个是老板,一个是求职者,所以老板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架势。老板就问:老头,你千里迢迢辛辛苦苦长途跋涉直奔俺这,你哪个高校毕业的?你的文凭是博还是硕?你有什么特长吗?你有现成的客户吗?能给我们这个大集团公司带来什么好处啊?
  这段文字,我们现在看来,可以知道这个大老板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一震国威军威民威报仇雪恨,所以张榜求才;另一方面,一个“叟”字,显出他无礼贤下士之风,却有叶公好龙之嫌。孔子在论语中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老爷子打算事君以忠,但眼前的这位大老板却不能使臣以礼。
  孟子对答说:老板啊,何必张口闭口就是利益呢,行行好,讲点仁义就够了嘛。老板啊,你没看过《论语》吗,孔老先生不也说:君子言于义,小人言于利。
  要是老板讲怎么有利于集团公司,要是各部门的头头说怎么有利于部门,要是员工也讲怎么有利于自己。老板,您想想,老板讲利,部门讲利,个人也讲利,有的打小算盘有的打中算盘有的打大算盘,那我们这个集团公司就岌岌可危了。
  老板啊,我可不是危言耸听,如果都讲利,都把“利”字写在脑门上,整个行为艺术当帽子一样戴着,那么,一定会造成以下犯上,一定会蛇吞大象,下面那些小王八羔子就会把我们给重组了,您这个大老板的第一股东的地位肯定是没有了,搞不好,小命也没了呢。(以卑杀尊,叫做弑。)老板啊,你想想,万取千焉,千取百焉,总公司有一万辆兵车,下面的小部门就有一千辆,这就好比股份公司一样的啊,一万的股份,他就占了一千;一千的股份,他就占了一百,不可谓不多啊。可是在您的一切以利益优先、一切把仁义放后的“两刀切”的思想指导下,那些小王八羔子怎么能心甘呢,他们一定会先夺而后快,不夺下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他们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嘛。
  第四 尊敬的梁老板梁总裁,提倡了仁,就没有人会忘恩而把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遗弃的。崇尚了义,就没有人会把大老板不当回事,就不会不听大老板的话,就不会对大老板的位置虎视眈眈了。所以啊,尊敬的梁老板梁总裁,行行好,讲仁讲义就够了,不要再讲什么狗屎利了。我没有现成客户,也没有现成的利益给您老人家,“仁义”两个字就是我老头子的见面礼。
  说到这里,这一小章就没有下文了,孟子也没接着说什么,梁老板也没再问什么。这第一场戏,就收场了。为什么没有下文了,我们可以猜想,这个梁惠王梁总裁对孟子的话无言以对不置可否,但听听在理,怎么办?梁总也聪明啊,老头您先退下吧。孟子退下后,总裁就在招聘意见一栏上写下:拿捏不准,以观后效,先整个实习生的位置实习实习。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了,孔子讲不讲利?孟子讲不讲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千古至言,谁能逃过利?谁也逃不过!在这个五浊世界,哪有无利起早的事。那是绝对没有的。但关键是讲什么义?讲什么利?孔子、孟子最大的利是什么,就是仁义嘛。换个角度讲,君子讲大利,大利即大义。
  二、风雅儒者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头一次跟我们的梁惠王梁总应聘时,梁总叫了一声“叟”就失去了礼贤下士之风了。经过一段时间,梁总考察到孟子也不是吃干粮的,于是在态度上就有所转变。这一次见到孟子,也不叫老头子老爷子了,这一回是把孟子称作为贤者了。
  在这里还要重新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魏国这个大集团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西不敌秦国集团,东不敌齐国集团,南面受到了楚国集团的咄咄兼并之势,国家的总部被迫迁到了大梁。但是,梁老板是个职业人士,生下来就是职业君王。七字不知会不会写,但“八字”比别人好,命比别人强,所以就是这么一个老板,在窘境中还不改公子爷的作风,于闲情逸致中还要遛遛鸟吊吊嗓子附庸风雅一番。这不,当孟子第二次见到梁老板的时候,这个老板正立于沼边——用现在流行的话叫湿地,正欣赏鸿雁飞翔,麋鹿奔跑呢
  梁老板看到孟子,口气比以往温柔了些许,这些许中还带有一点点的调侃:贤德的人也有观花赏鸟的情趣吗?
  想当时孟子的心态是:既然我是一个实习员工了,俺就直言不讳知无不言了言无不尽了——诗经上讲:当时周文王建灵台的时候,才出了一个项目建议书,老百姓就来了,抬土的抬土,打夯的打夯,加班加点,不要加班费,不几天就初建规模了,周老板看到百姓员工卖力啊,于是就号召了莫急嘛莫急嘛休息休息再干嘛,但是百姓员工干得更加带劲。灵台建成了,母鹿悠闲自在,皮毛光亮。后来,周老板又建灵池,百姓员工也同样卖力,灵池建好以后,满池都是沉鳞(鱼)跳跃。
  周老板太伟大了,他用民力来建灵台灵池,百姓员工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加班加点连轴转也不喊累,为什么?因为周老板建的灵台灵池是公园不是私苑,与民同乐举国欢庆,所以才是真乐嘛。
  与之相反的是那个夏朝的桀,把自己比作太阳,说什么自己要与日月同辉,日月之辉不灭自己就永远千古万代。于是《汤誓》中就记载了老百姓的诅咒:苍天啊大地啊太阳啊,你啥时候灭亡,俺们老百姓都愿意和你一起灭亡。梁老板啊,百姓员工都急红了眼要跟太阳玩命,你说说,就是有灵台有灵鸟有灵兽,这种独乐,谁敢去享受呢。梁老板啊,求求您行行好,想想嘛,与民同乐好还是独自偷偷乐好呢。
  话到这里,梁老板无语了,本来梁老板想调侃一下老爷子的,但老爷子直心是道场啊,一个正面故事,一个反面人物,就如两个大耳光一样,“叭叭滴”,讲得梁老板额头上长毛——老脸——没有地方藏了。于是,这第二次见孟子又是无言以终。估计梁老板挺扫兴的,带着家眷奴仆铁青着脸跟老爷子说拜拜了。
如何教孩子学古文
&&&&《作文,多大点事儿》&
  古文,是让很多中学生头疼的东西,在此讲解一篇古文,希望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补充、消化材料,更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让孩子们举一反三。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四章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游记。我们要从古典里汲取文章的精华,通过学习这一篇短文去看怎么写游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就是自,现在就演变成“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讲到这个小丘,我们就知道大体的位置是在南方,因为南方多丘陵,少高山。所以小丘,暗含着地理的位置。读书,不能不细致。
  “西”表示方向,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用数字表示,是精
  确表达的好方法。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隔”就是间,就是离,所以我们现在就有间隔、隔离的说法。“篁”就是修。王维有一首诗叫《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现在我们说长竹子,一般是用修竹,过去是用篁竹。
  这个“闻”,更有意境。为什么不用听?听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叫闻。简单地理解,无意识就是自然而然。比如我们有时无意识地听到一首乐曲,就会记住,可能下次再听到,还会不由自主地哼出来。如果有意地去强记,反而记不得。
  这个水声像什么呢?“如鸣佩环”。“佩环”之音听起来,很悦耳。这个“佩环”,表示的是玉之意。比如我们说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古代人写东西,一定是有深意的。这个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入,无意听闻,心生喜欢,所以才会有心乐之。这个乐是真乐,是真情流露。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伐竹取道”四个字,很简明。绝对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因为主题是小石潭记,不是伐竹记。
  “下见小潭”。不是上见,是下,一个“下”字,说得准确。“水尤清冽”,粗看一眼带过了,要细看细品。“尤”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的尤;二是尤其的尤。这里表示的是第二个意思。“清冽”&怎么讲?“清”是清澈,“冽”是寒凉之意。这个清澈寒凉,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性。一方面,被贬了但是心底清澈,不为名利所累;另一方面,被贬了心中还是有少许的寒凉。心底清澈,是作者的追求;心里寒凉,是作者当下的心境,作者就是在这个矛盾中纠结。
  所以在文中的结尾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的这句话,&正是在纠结中,&战胜了自己。所以说,&“&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的“清冽”两字,正是本文的核心之所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这一句大体的意思是:一大块整石作为潭的底,在靠近岸边,那块大石头“卷”而出,“卷”字,很形象。
  在靠近岸边的地方,岩石的形态不同。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还有的成为小石垒。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不是写潭嘛,怎么写上石头了?这叫“写而不写,不写而写”。比如我们说教室。教室是一个环境,要有桌子、黑板等,没有桌椅、黑板不成其为教室。所以,我们写桌子、写黑板就是在写教室。举个例子:如果说我们写长城,我们可以写——听长城那里的风,站在长城上看云,闻长城周边古老的空气。这风、云、气,全是长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到岩石了,再写树与藤。要注意顺序、逻辑,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记忆。下见小潭,然后见石,再见树藤。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读起来拗口,所以要细讲。这里描写了两个东西:一是树,二是蔓,这两句讲的是树与蔓的关系。“蒙”,怎么叫蒙?我蒙住你的眼睛,这个叫蒙,这样理解就形象了,蔓缠在树上,覆盖了树,叫蒙。“络”,什么叫络?我们叫网络、经络。这个络,就有纵横交错的意思。何为“摇”?根在下边,树在摇,这个叫摇。从下到上的这个动,叫摇。如果挂着个东西,从上到下,这个叫缀。古人写东西多么的精练。
  “参差披拂”。“参差”,有长有短叫参差,细看有长短,但粗看又差不多,叫参差。“披”就是盖,就是蒙。我们现在讲“清风拂面”,这个“拂”字讲的就是蔓在风的作用下的一种状态。一静一动,一大一小,一疏一密,何等的禅意!
  潭中鱼百许头 用数字来表示准确。
  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句话很妙。明的是写鱼,就好像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浮力。这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被贬了,但心不住,心不住,就不生烦恼,境界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静的,生其心,是动的;被贬是动,但心不住,是静的;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还反射在石头上。前面写的是真鱼,现在写的是假鱼,是影布石上的鱼。在讲作文八法里,讲到过六根六尘法,依照此法,我们可以写看到的鱼,还可以写听到的鱼,闻到的鱼,想到的鱼,尝到的鱼,何况“假鱼”呢!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这里写的是动静、远近的关系。有的鱼一动不动,样子很怡然。“俶”——有的俶然就飞走,就游得很远。“往来翕忽”动的这一面:有的来,有的往。有远近,还有动静。教孩子写东西,一定要讲关系,讲对比。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前面讲的是近境,是细观,这句讲的是远景。“斗折”讲的是北斗七星。是一颗星与一颗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从哪里来的呢?朝西南望去,只见波光粼粼,有如北斗星。“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但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明与暗的斗折蛇行。
  我们去一些风景区,看到的溪水,从远处看,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明灭可现的光影所组成的图案,我们根据常识知道那是溪水。再比如我们从远处看一个湖,我们看到是不是水,根本看不到水,看到的是像一面镜子一样的东西,依据常识我们知道那是湖水。所以这里作者不直讲是溪水,而是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得绝妙!绝巧!
  “其岸势犬牙差互”这里讲溪水两岸的情形。什么叫“差”?有长有短叫差。什么叫“&互”&?&长中有短,&短中有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叫“互”。
  “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一定要读出这个味道。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个“不可知其源”就是这个意思。作者的表达是隐隐的、淡淡的,说而不说,不说而说。初一看,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近的看了,远的望了,这个时候作者就想了。“四面竹树环合”,什么叫“环”?一个圈,叫环。“合”呢?就是处处相连,叫合。这个环合,用的也是那么巧妙。这个细微要跟孩子讲,如果一带而过,感受不到形象就学不到深意。“寂”是寂静,“寥”是空旷,&“神”,不是神仙,通俗地讲就是心,心神不定,心就是神,神就是心。
  “悄怆幽邃”这四个字,不能放过。“悄”就是悄悄的,“怆”就是隐隐的,“幽”就是慢慢的,“邃”就是深深的。那种心神之凄凉,是悄悄的,隐隐的,慢慢的,深深的。
  所以,我们一开头讲“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个水的清冽,就是作者的纠结之处。被贬之后,本想有清净高洁之心,但这个清净高洁之心,还是免不了有一点点隐隐的痛、悄悄的凉在里面。但好在,这种心境让作者警觉,作者当下放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于是,作者一下子醒悟到,这样的心境不是风景,是不好的,是寒凉的,所以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因为触其境、生其情。所以,要远其境、离其情。这个游记是身之游,同时也是心之游。
如何教孩子学古诗
&&&&《作文,多大点事儿》&
  为了满足部分为满足部分低龄儿童学诗的需要,本章特意选用了一对母子亲子学诗的经历,重在知识性与趣味性。
  由非常扮演白胡子老爷爷,按低龄儿童的接受能力,对诗的大意及可引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由一位QQ群里的孩子妈妈根据讲解内容,用亲子陪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一起学习。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小朋友们,今天白胡子老爷爷给你们讲一首唐诗,叫《塞下曲》。它讲的是一位大将军守卫边疆、抗击侵略者的故事。这位大将军可厉害了,他不仅武功好,能指挥士兵打仗,还能写一手的好诗。这首诗,就是这位大将军守卫边疆时写的。
  月黑雁飞高 有一天晚上,天特别特别的黑,黑得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星星。这时突然传来一阵大雁的惊叫声:“嘎嘎噶噶”。随后,大将军的军营里就传来了号角声:“呜呜呜——呜呜——”,这样的号角就表示有紧急战况了。
  单于夜遁逃 果然,一个士兵跑到大将军的营帐里报告:单于趁着夜色逃跑了!单于是以前我国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的头领,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什么叫游牧生活呢?就是不种田不耕地,光靠养牛养羊为生,哪里的草长得好,他们就把家搬到哪里,这一块地的草被牛羊吃完了,他们就搬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经常越过长城,来到中原抢劫,破坏那里老百姓的平静生活。所以这位大将军,带着好多士兵,不怕风吹严寒,长期驻扎在边疆,保卫边疆。这一天,这股南下的少数民族,在头领单于的带领下,想突破这位大将军的包围,趁着夜黑,准备逃回自己的老家。
  欲将轻骑逐 听到单于逃跑的消息,大将军传令:“众军将士听令,集合!出发!”迅速组织好了一队特种部队。
  大雪满弓刀 外面的风雪好大啊。大将军穿上铠甲,披上战袍。战士们背上弓箭,扛上大刀。随着一声令下,这一股骑兵顺着敌兵逃跑的方向追去这首诗表现的就是在这个夜黑月没、风大雪飘的晚上,听到单于逃跑的消息,大将军组织自己的轻骑兵、敢死队,去追击敌人的场面。虽然战斗还没有打响,但战斗前的准备,表现出了大将军和士兵们不怕艰苦环境,奋勇杀敌的精神。
  以下是这对母子的亲子学习过程(注:KK四周岁)。
  【妈妈】:KK,今天白胡子老爷爷呀给我们讲了一首《塞下曲》,妈妈讲给你听好不好?
  【KK】:好。
  【妈妈】:这里讲的是一位大将军守卫边疆,抗击侵略者的故事。这位大将军可厉害了,他不仅功夫好,能指挥士兵打仗,还能写一手好诗呢,是不是文武双全呀。
  【KK】:是的。
  【妈妈】:这位大将军叫卢纶,以后是KK好不好?
  【KK】:哈哈哈,啊,还是我啊。
  【妈妈】:KK,这首诗,是这位大将军在西北守卫边疆的时候写的一首诗,差不多在甘肃一带,甘肃是哪里呀?
  【KK】:就是那块肉骨头的地方呀(甘肃的形状)。
  【妈妈】:嗯,对的,就是那里。月黑雁飞高,有一天晚上呀,天特别特别的黑,黑得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星星了,这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大雁的惊叫声,呱呱呱。
  【KK】:大雁,不是喳喳喳叫的吗?
  【妈妈】:那是小鸟吧,哈哈,你说喳喳就喳喳吧,大雁惊叫着飞走了,是不是有特殊情况了呀?
  【KK】:嗯,妈妈你快讲嘛。
  【妈妈】:这个时候军营里传来了一阵号角声,呜呜呜——呜呜——,果然有紧急战况了。一个士兵跑到营帐里,息立正站好:报告大将军,单于带领他的手下逃跑了。
  【KK】:啊哦,赶紧去追呀。
  【妈妈】:嗯,马上去追,KK知道什么是单于吗?
  【KK】:不知道。
  【妈妈】:单于是过去我国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的头领,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就是不种田不耕地,光靠养牛养羊为生,哪里的草长得好,他们就把家搬到哪里,这一块地的草被牛羊吃完了,他们就搬到另一个地方。他们也经常越过长城,来到中原抢劫老百姓,破坏那里老百姓的平静生活。
  【KK】:他们是抢劫犯呀,是坏人呀。
  【妈妈】:所以这个大将军带着好多的士兵,不怕风吹严寒,长期驻扎在边疆,保卫边疆,不让敌人侵略我们。这一次呀,单于带着他的手下过来抢劫,大将军就把他们引进了自己的埋伏圈,单于发现上当了,就想突破包围,逃回自己的老家去。
  【KK】:我就拿两把兵器,一个是刀,一个是冲锋枪“哒哒哒哒”,会弹出去缩进来的那种,弹出去缩进来,这样子坏人就被射倒了。
  【妈妈】:好厉害,可敌人已经逃跑了呀,我们看看这时候大将军怎么办的好不好?
  【KK】:好。
  【妈妈】:大将军听到他逃跑的消息,马上传令:众军将士听令,出发,追击!然后迅速组织好了他的特种部队。
  【KK】:带好他的黑士兵、白士兵和益生菌。
  【妈妈】:哈哈,还有益生菌的呀,大将军穿上铠甲。
  【KK】:铠甲很硬的,打不进去的。
  【妈妈】:嗯,就是那种,大将军披着战袍,不顾外面的大风大雪,与将士们背上弓箭,扛上大刀,出发去追敌人,厉不厉害?
  【KK】:厉害,妈妈,那他们也会打我们的呀。
  【妈妈】:那谁打得赢呢?
  【KK】:我左手拿把枪右手拿把剑,发射,“哒哒哒”,炸弹塞到里面,“轰”!敌人就全倒了。
  【妈妈】:哈哈,KK最厉害嘛。大将军一声令下:出发,于是他们就顺着敌人逃跑的方向追去。
  【KK】:下雪天,他们走的声音很小的,但是他们有脚印。
  【妈妈】:嗯,对的,大将军就下令顺着马的脚印去追,出发。
  【KK】:我一下令,前面的人就冲啊,后面的人跑步,冲就是林冲的冲,林冲他们打仗就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妈妈】:哎呀,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追上呀?
  【KK】:追上了,我要坐最高的马,就是广场上拍照片的那个最高的马,我还要到宜兴找到外公给我做的红缨枪,骑上那个马,“驾驾驾”,这马跑得很快,一下都跳到单于头上了,把单于压成沙发了。压死了单于,我再去追他手下的兵,拿个炮,让马衔在嘴巴里,因为我要拿刀和枪的呀,没法拿炮了,所以叫马先衔好。
  【妈妈】:这么厉害哇。
  【KK】:马用脚蹬一下地,就飞到天上白云里去了。
  【妈妈】:啊,马会飞了呀?
  第四【KK】:它蹬一下地,然后就跳起来了,正好有个龙飞过来,我一下就跳到龙的身上,再给马粘点胶水,这才可以把马带上天。
  【妈妈】:全追上了以后呢?那些人怎么办呢?
  【KK】:把他们全部关在天上的牢房里,让龙的七儿子狴犴看门,他们看看龙的七儿子,吓一跳,他们看了害怕了,就知道自己错了,就不敢再欺负别人,抢别人的东西了。
  【妈妈】:哦,是这样的呀?
  【KK】:嗯,就是这样的。
  【妈妈】:嗯,在一个夜黑月没,刮着很大的风,下着很大的雪的晚上,大将军听到单于逃跑的消息,就组织自己的轻骑兵,敢死队,去追击敌人。大将军和军士们勇不勇敢?
  【KK】:勇敢,太勇敢了,我也很勇敢的,我会(开唱):我插好了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我背上了炸弹,上啊,勇敢向前方,我跨上了手榴弹,我消灭了蒋匪帮……
阅读(120)|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作文,多大点事儿》非常著(转载)',
blogAbstract:'
语重心长话亲子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零分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