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已经潦倒在枯柳下,也不会依靠独木不成林枝?

萨沙's Blog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电影射雕英雄传里面完颜洪烈听说蒙古大军杀进中原,金军在野狐岭一战损失30万大军,根本不能抵抗。他父亲金国皇帝让他带兵上阵,完颜洪烈却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父皇,你要知道,自古兵败如山倒,靠我一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很难挽回败局!第五次围剿中的林彪也是这样,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他也真的无法挽回败局,下面听老萨来说一说!戳中了红军的死穴
第四次围剿在短短一个月损失了中央军3个师,尤其18军骨干14师的损失,让蒋介石和陈诚都心疼不已。14师是中央军中数一数二的精锐,但仍然不是红军伏击战的对手。痛定思痛,国军高层都认为,之前四次围剿的打发,是以自己的短处打红军的长处。
任何一个人一支军队哪怕再厉害,也有自己的缺点。作战和运动比赛一样,都是以自己的优点优势打对方的缺点劣势,这样才能赢,如果相反,就必输无疑。
曹操纵横北方中原,为什么在赤壁一败涂地,就在于他放弃自己步兵马兵的优势,和东吴拼水军。就水军来说。东吴虽然数量较少,但总体战斗力是远远强于曹魏的。
刘邦为什么在在彭城之战中,以56万大军被西楚霸王项羽的区区3万骑兵击溃?就在于刘邦放弃了步兵稳扎稳打,以弓箭克制骑兵的优势。在项羽骑兵突袭的时候,刘邦大军没有警惕性,仓促应战,弓箭优势还没有来得及发挥就被骑兵冲散,结果被不到十分之一的敌人完全击溃。
类似的战例还有无数!以海湾战争的伊军来说,萨达姆这个傻大姐居然在己方丧失基本制空权,且坦克质量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在沙漠旷野上和联合国军装甲部队决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第四次围剿草草结束之后,蒋介石听从部下将领戴岳等人和德国顾问冯.塞特克将军,冯.法尔肯豪森将军的建议,开始使用了著名的碉堡战术。
之所以使用碉堡战术,完全是针对红军的弱点,发挥己方的优势。
在之前第三次围剿中,蒋介石发现,红军赖以致胜的法宝就是空间。由于红军多是赣南闽西当地人,对一草一物都非常熟悉,加上地方民众支持红军,所以红军占尽优势。红军可以在国军眼皮底下从容的来回机动,从包围圈中很小的缝隙中,钻进来钻出去,以躲避国军合围,集中力量伏击国军。
对于伏击来说,红军尽可选择极其险峻的地形埋伏,国军只要进入包围圈,哪怕红军是用大刀弓箭作战,国军也必死无疑。而埋伏圈周边民众明知道红军大部队在此,也绝对不会告诉国军。
对于这种打法,类似于笨重的巨蟒对付灵活的小狐狸。国军这条巨蟒虽然有极大威力,但只要留给小狐狸足够的空间,就根本无法抓住他。只要没法抓住他,那么巨蟒的巨力利齿的一切威力就等于0,反而会被小狐狸反击咬上几口,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红军的根本办法,在于逐步消灭他们的活动空间,让他们不能有效机动,失去打伏击战的条件。
还有,在之前四次围剿中,包括第一次围剿打谭道源,第三次围剿打蔡廷锴等等,以及期间穿插着攻打赣州等城池和敌人固定工事,都可以明显看出一个问题:红军的攻坚能力弱!
现代战争的攻坚能力主要来自火炮,尤其是长身管火炮,可以有效击破敌人的防御工事。如果没有火炮,依靠人海战术冲锋基本是无效的,等同于送死。德国人在一战中曾经做过实验,在阵地上放置100的气球,然后用两挺重机枪交叉扫射(不瞄准),20分钟内,100个气球被击破98个。
由此可见,连气球都如此,大过气球十倍的人又会怎么样,根本没有生存的可能。
遗憾的是,火炮却是红军极端缺乏的东西。
李德到了中央苏区以后,曾经写过报告,指出红军只有20几门火炮,其中大部分还都是迫击炮。炮兵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有足够数量的火炮以外,炮弹的供应,炮兵的训练,火炮的维护升级保养,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功臣。
红军或者说解放军真正组织成功炮兵,是在抗战结束以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以东北日本数千门火炮,帮助训练炮兵,兵工厂才组建的。
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就算解放军得到足够数量的火炮,炮弹,能够训练出可以实战的炮兵也不是1,2年的事情!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其实也有一些火炮,包括山炮和步兵炮,但基本没有形成战斗力。
在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炮兵表现极为拙劣,以关家垴战役为例,山炮部队胡来一通,连日军的毛都被伤到一根,反而是迫击炮部队还对日本造成一点损失。
新四军的步兵炮由于缺乏训练,稍远一点的炮击根本没法打中目标,只能退到伪军碉堡外几百米炮击。
总之,就是基本没用!
我军在建国多年,但在朝鲜战争初期,解放军火炮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甚至都赶不到战场。
中印战争,我们用的也只是靠迫击炮,无坐力炮。1969年珍宝岛战争,我军的火炮开始发挥一定威力,但很多作战还是靠步兵用轻武器。
直到1979年的中越战争,我军才开始大量使用炮兵集群,形成了以炮兵为战场主力的作战模式。
前后用了整整29年时间之久!
红军没有炮兵,就无法做攻坚战,这是红军最大的弱点。
根据红军的二大弱点,蒋介石选用了碉堡战术来对付,可以说这是很精明的。
所谓碉堡战术,并不是日军那种孤立的炮楼,而是一个利用广泛的碉堡群,进行长期的封锁,稳步推进的战术。
国军以修建可以互相支援的碉堡为依托,每修好一条碉堡封锁线以后,再步步推进,每次仅仅前进几公里,然后继续修建碉堡。
前进中一旦遭遇红军拦截,国军一般不交战,而是退回碉堡封锁线。由于国军从赣南,闽西粤北各个方向推进,推进是四面八方的,所以红军不可能全面拦截,根本无法阻挡碉堡对苏区的蚕食。所以国军碉堡,会不可避免的逐步的深入红军苏区的腹地。
碉堡封锁的目的在于逐步压榨掉红军运动战的空间,最终将苏区这个池塘的水排干,那么作为这条鱼的红军,哪怕是强悍的鲨鱼,也只能躺在干枯的池塘底部等着被抓。
就具体战术上来说,碉堡战术也是克制没有重武器的红军的最好办法。
一战的经验告诉我们,进攻一方没有火炮的情况下,防御一方依靠一个坚固工事和几挺机枪,一个班可以对付一个排甚至一个连,一个排则至少可以对付一个连。在著名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将美军几个连打的几乎全军覆没的仅仅是德军一个海防排,他们的碉堡中只有两挺MG42机枪而已。
所以,红军如果依靠人海战术强攻,不会有任何作为,反而会伤亡惨重。
但如果不强攻,又只能看着碉堡一点点的蚕食苏区,自己毫无作为,最终红军必然就是灭顶之灾。
可以说,碉堡战术真是一个对付红军的好办法,戳中了红军的死穴。
只是,碉堡战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他不但费时费力,仅仅1933年6月到1934年1月,就在江西修建了碉堡近5000个,到了1934年10月增加到15000个碉堡。碉堡战术前后花费1年多时间和巨大物资代价,而且这种战术仅仅对敌人占领区面积不大的情况下才有效。
红军费劲心思建立中央苏区,地跨20个县,总体来说区域不算太大,还是可以控制的。而且红军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千辛万苦建立的苏区,所以苏区此时也成为了红军的包袱。如果用这种战术对付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就是完全无效。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为什么很难彻底摧毁草原帝国,在于草原骑兵会并不会同你死拼,他们会毫不费力的选择一个你的防御空档突围,然后在几百几千平方公里的区域迂回,你根本抓不住他。
不过话虽如此,中央红军针对碉堡战术却素手无策。其实并不仅仅是中央苏区,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中的五大苏区,都在国军碉堡战术下瓦解,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国焘和贺龙。
唯一没有瓦解的陕北苏区,主要在于围剿的杨虎城为保存实力,实则按兵不动,并没有采用碉堡战术。
如果杨虎城用了碉堡战术,刘志丹一样不是对手!---------------------这种碉堡其实并不算坚固,如果有火炮的话,几炮就干掉了。遗憾的是,你没有火炮,光靠轻武器根本是对付不了的。哪怕是国际明星,也不行。毛泽东吃闲饭了
当时在中央苏区掌舵的人,却又换了一批,成为所谓的苏俄派。
中央苏区其实很有意思,最初的中央苏区的掌权派是所谓井冈山派,也就是以毛泽东井冈山上的心腹组成派系的中坚力量。
期间朱德和中央苏区组建期间收编的赣南,闽西其他红军军政干部成为反对派,但他们并没有斗过毛泽东,很快被压制住。
毛泽东见政敌太多,随即搞了一个AB团,在苏区3年前后杀了7,8万人,其他大部分是反对派人物。
遗憾的是,还没有等到毛泽东完全消灭异己,又有猛龙过江。
从第二次围剿开始,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就开始安排干部进入中央苏区,试图掌握苏区的控制权。
毛泽东阳奉阴违,使用了种种手段暂时对付了包括项英在内的中国苏俄派人物。
但随着红军在第三次围剿中险些全军覆没,加上打AB团的滥杀引起公愤,甚至还搞出富田事变这种惊天大事,毛泽东威信大减,反对派人数更多。
这样,到了第四次围剿开始之前,赶赴中央苏区的中央重要领袖之一周恩来,联合反毛的干部和军人,以苏联和中共中央作为尚方宝剑,将毛彻底掀翻。
毛的党羽被肃清了一批,毛自己除了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空头衔,几乎已无所谓,在福建乡下“养病”!
由此,所谓的井冈山一派元气大伤,由苏俄一派掌权。
当时苏俄一派为什么能够控制中央苏区,关键在于实力。
中央苏区看起来固然强大,不过当时全国有六大苏区,红军正规军总数就超过30万,中央苏区只是六个中的一个,显然是无法公然和最高指挥者对抗,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明着撕破脸,就算毛泽东和张国焘也不敢。
另外,中共中央背后其实就是苏联,苏联对于中共有着极大的帮助。当时六大苏区所有的负责人都知道,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他们根本无法长时间生存下去,更不可能壮大。即使毛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毛始终都是和苏联搞好关系。
而如果没有苏联的话,中共在西安事变中根本不可能完美转身,更不可能在抗战结束以后,从苏联手中接过大量地盘和上百万的日式装备,完全部队的野战化。
如果这些尚且不谈,斯大林其实都可以决定中共领导人的生死。
在红军长征之前,博古李德曾经考虑将反对派头子毛泽东留在中央苏区不走。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借刀杀人,因为事实证明留在中央苏区的这些干部,除了龚楚叛变投敌活下来,陈毅和项英经历无数危险侥幸生存,其余包括瞿秋白,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毛泽东的好友古柏等人全部被杀。
而斯大林认为毛泽东还有利用价值,要求博古将毛泽东带着走。就这一句话,让毛泽东能够活下去。
如果斯大林批准了博古的建议,那么毛泽东早就是赣南的鬼了!
所以说,苏联是谁都不敢得罪的,而苏联当时的代言人就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对着干就是同苏联对着干,毛泽东还没有这个胆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掀翻。
周恩来联合反毛的老干部朱德控制住中央苏区的大局以后,在第四次围剿中取得辉煌的胜利,也让苏俄派站住了脚跟。
1933年,由于曾经的特科领袖顾顺章和前书记向忠发的先后叛变,导致中共中央被中统特工多次扫荡,几乎被一网打尽,无法在上海继续活动。
于是党的新任领袖博古等人,最终冒着危险进入中央苏区,那么中央苏区也就成为中共中央直接控制的苏区。
博古当时年仅26岁,曾经的学运领袖,留苏的高材生,据说他能将所有马列著作倒背如流。只是,搞革命不是考八股文,就一个党的负责人来说,博古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并不算特别优秀。之所以他能够成为中共新一代领袖,主要在于苏联和王明的认可。之前中共主要负责人是王明,但王明为了能够时刻把握主子苏联的动向,又返回的莫斯科,将全力交给他和苏联都信任的留苏中共党员的博古。
博古在1933年进入苏区以后,联合同样是留苏的一票人以及听命于他们的苏区老干部,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子。
这套班子里面,曾经和毛争权的朱德,由于不被他们信任,也有些靠边站了。能力较出色的周恩来仍然处于实际执行人的地位,但行政上拍板的主要是博古,军事上拍板的,则成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
行政上拍板对于博古来说问题不大,因为他主要是奉共产国际的命行事,一举一动都受苏联人指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古几乎是共产国际的传声筒,他有没有自己的主张都不要紧。
大的问题在于军事上,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后来背黑锅的李德。
对于碉堡战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根本没有人有好的办法解决,无论周恩来,朱德,李德,还是林彪,彭德怀,甚至毛泽东。
上文说了,对付碉堡战术要依靠炮兵,没有炮兵就很难对付。以红军当时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只有两种办法可以应付应付:第一,就是学蒙古骑兵那样,直接开溜,主动突破敌人封锁线,跑得无影无踪,让碉堡封锁线无法发挥作用。第二,就是,针对敌人的碉堡封锁线,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运动战,亡羊扑牢,能做多少算多少。
前者,实际上博古李德已经有所考虑,最后的长征正是博古李德决定的,并且提前半年多就开始准备。事实上,长征确实避免了中央红军的覆灭,就这点来说,博古和李德决策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拯救红军的功臣。只是我党的历史为了证明毛的伟大,把所有荣誉都归于毛的身上。其实毛当时还在靠边站,长征的决策同他没有关系。
而毛泽东的观点大体也是这样,毛开始认为必须放弃中央苏区,转移到苏浙皖闽几省去运动战,被博古他们否定了,事实上也没有人真正的支持,因为这是无稽之谈。
之前红军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转战,第一是南昌起义以后从江西转移到广东,结果是惨败,从4万变成800人。所有南昌起义领导人,除了朱德以外,基本全部开溜跑了。
第二次是从井冈山下山,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转战。这一路也是极为艰苦,伤亡惨重,连朱德的老婆都被抓住枪毙了,朱毛都险些送命。最终仅仅是依靠军阀大战爆发,国军被迫停止追击,这才侥幸逃生。
而当年这两次转战的敌情可以说并不严重,追击红军的都是五花八门的地方军阀。现在第五次围剿光是中央军就是20万,红军面临的局面只会艰难十倍。
更况且,当时转战的省份如广东,江西,福建都是国军力量薄弱,甚至没有国军正规军的省份。而当时的安徽,江苏,浙江都是国民政府控制的核心省份,怎么可能立足呢?
方志敏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支去江苏安徽抗日的先遣队),就在皖南怀玉山全军覆没,大将寻淮洲战死,方志敏被俘后押送南昌枪决。而粟裕在浙江偏僻山区建立小小的游击区也被国军反复扫荡多次,几乎要完蛋,最后靠了西安事变才起死回生。
后来皖南新四军军部也是这样完蛋的!
至于毛所谓调动敌人以后,再回来中央苏区,更是不可能。红军历史上从没有过先例,国军既然占领了你的地盘,难道还容你再回来吗?你真的以为敌人都是蠢猪?
后来国军占领中央苏区以后,几乎把整个苏区掘地三尺,党员几乎全死,曾经的红军参谋长龚楚都叛变投敌了,而群众也倒向政府一边,帮着抓党员。林彪曾经的参谋长徐彦刚就是负伤后,被当地村民黄盛彬三兄弟发现,他们为向国民党军邀功请赏,用牛角斧将徐彦刚杀害。
一朝天子,一朝臣,道理就是这样!
所以说,毛这个思路是幻想,不可能实现。实际上,当年下井冈山的时候,毛也是计划转战一通再上山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事实上也是没有成功,井冈山基地随后也被国军几乎摧毁!
至于毛后来说的转移,其实和博古李德的长征基本是一样,无论谁抄袭谁的,说明毛并不比博古李德还要高明。
显然,长征或者说长距离转移放弃中央苏区,是对付碉堡封锁的好办法,但目前看来,非到万不得已不能放弃中央苏区。
原因也很简单,为了建立这个苏区,红军前后伤亡不下5万人,干部群众死亡更是不计其数,高级军官中,王尔琢,黄公略这种最高级的军官都战死,朱德的太太都牺牲了,这么大的代价,能说放弃就放弃吗?
中央苏区前后提供给红军部下30万正规军的兵员,50万民兵的兵员,还有大量的金钱,粮食等补给,对红军有着极大的意义。
更况且,红军之前没有根据地,四面作战都极为不利,有几次都险些崩溃。而历史上的流寇,没有一个有什么好下场,太平天国石达开带着10万精兵离开南京,几年以后转战到四川大渡河边仅剩3000多人。要知道,石达开的部队是太平天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尚且如此。红军如果随意放弃中央苏区,继续像石达开一样流窜,那么下场不难预料,就算侥幸不死,肯定也脱几层皮,一蹶不振,奄奄一息。
所以在长征之前,务必尽量争取胜利,如果能够不长征就打破碉堡战术自然是最好,这也是基本的共识!
当时看来,中国人没有好办法的。
就连最厉害的林彪都说:要知道,诱敌深入的方法,在对付历经惨败而有无数血的教训的敌人,已经不是可靠的有效的办法了。
在第五次围剿前期,红军主动出击到白区作战,林彪就吃了败仗。
当时的红一军团经过抓壮丁式样的扩红,总兵力已经高达3万多人,相当于一个集团军。但即使这样,也不是碉堡后的国军对手。----------------------并不是毛泽东斗不过周恩来,博古,而是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后台老板。博古玩政治的能力,远远不如毛泽东。李德的军事能力也是一般,不足以和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冯.塞特克将军,冯.法尔肯豪森将军对抗。林彪的努力 乌江圩战斗
最初乘着国军碉堡战术刚刚开始,并不太擅长的时候,林彪打了一些胜仗。
1933年8月,林彪采用突袭合围战术,打了乌江圩战斗,将没有完善的碉堡群中敌人歼灭了不少。
8月30日,红一军团一师侦察获悉:敌李思宓牡诎耸κΣ柯3个团于8月29日进至吉水县的乌江圩修筑碉堡。
林彪根据情报判断,国军的碉堡封锁线根本没有完成,碉堡刚刚开始修建,正是攻击它最好的实际。
林彪当机立断下令红一军团急行军赶赴乌江圩,然后突袭歼灭此处国军。
随机,林彪率领红一、二师于8月30日秘密进至茶口、大桥附近。
此战林彪用兵很巧妙,他先是命令红一师(欠一团)于31日3时出发,经八江、桑园绕至乌江圩西北,战斗打响后由西向东进攻,负责夹击。
同时命令红二师和红一师一团从正面对乌江圩进攻。
林彪带着军团部随红二师前进,赶赴一线指挥。
当时吉安地区正有暴雨,红一军团2个师抱着倾盆大雨连夜行军数十公里,逼近乌江圩。国军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天气下,红军会长途奔袭进攻,所以没有任何堤防。
林彪下令攻击,红军两个师很快对乌江圩形成包围。驻守此处的是国军李思宓80师第238旅。
由于碉堡修建了一点,还不具备防御能力,而且国军又过于轻敌,连野战工事就没有修建。结果,战斗只有4个小时就结束了,238旅几乎全军覆没,伤亡被俘4000人,旅长何文鼎也被俘,只有师长李思迕白糯笥杲男彝晃А
由于敌人没有碉堡,又没有野战工事,几乎是不设防,红军胜的很轻松。参加过此次战斗的老红军何辉回忆道:
我们1师3团和1、2团的部队一字排开,冒着大雨,一鼓作气地向敌人的核心阵地发起了冲锋。敌人的这个所谓核心阵地只不过是乌江镇西面的一座比较高
的山,因为山上没有工事,经不起我们大部队四面包围的集团冲锋,很快被冲垮了。我们3团在攻占核心阵地时,活捉了敌人第238旅旅长何文鼎。当我们攻到敌
人师部的时候,敌师部里为电台充电的发电机还在“突突”地响着,上级命令我们好好保护电台,不准其他人进去。后来,由团机关派人进去查看,有组织、有计划
地把敌人的电台拆卸收缴了。
突破敌人的核心阵地后,敌人往枫坪方向逃跑了。此时,暴风雨仍未停息,天已经黑了,我们一直追到枫坪才停下来休息,公略独立团又从枫坪向西追了一程,到了晚上七八时左右,战斗基本结束。
乌江圩战斗打得漂亮,不过想重演就是非常困难。突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碉堡没有修建完毕,又因为敌人轻敌没有修建野战工事,所以基本等于被伏击。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了碉堡,红军自然没有办法,就算有了野战工事,国军也可以支持较长时间,后方距离不过十几公里的大量国军就可以有效支持了。
换句话说,这属于偶然的胜利,是林彪这个家伙极善于把握战机的结果。
但是,进入第五次围剿以后,国军逐步对碉堡战术掌握的很纯属,红军也就无机可乘了。除了碉堡战术以外,国军此次以中央军作为主要攻击力量,采用了一些新式装备和新战术,这让红军也非常不适应。
粟裕回忆道:浒弯、八角亭在靠近敌人战略要点抚州的金溪县。浒弯的敌人是冷欣的一个师,辖五个团。中央军委命令红七军团由正面攻击,袭取浒弯,三军团迂回其侧后。我们
向敌发起攻击,敌人在八角亭固守,与我们形成对峙。我率领的第二十师编制不充实,全师只有二千多人,而攻击正面近十公里,故我们只能作一线式配备。第二天
敌人发觉了三军团进攻其侧后,便倾全力向我师和十九师的方向猛攻。我军奋战两昼夜,浒弯未攻下来,被迫撤出战斗。
  这是一场恶战,这次作战从战役指挥到战术、技术上都有教训。战役指挥中通讯联络差,军团之间未能协同配合,当三军团迂回到敌后,向敌人猛攻时,我们不知道;而当敌人向我们这边猛攻时,三军团又不知道,所以未能配合上,打成了消耗战。从战术上看,敌人在向我发起反击时,派飞机、装甲车协同步兵作战,这是红七军团未曾经历过的。五十八团团长是一位打游击出身的干部,人称“游击健将”,打仗很勇敢,但从来没有见到过飞机轰炸的场面。敌机集中投弹,他叫喊:“不得了啦,不得了啦!”其实他不是胆小怕敌,而是没有经过敌人空袭的场面。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这次敌人以两辆装甲车为前导冲击他们的阵地,部队一见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我师也打得很剧烈。师部阵地一个机枪排,一个警卫排,打到最后只有机枪排的一挺机枪,还有七十多发子弹,机枪排长舍不得打,我狠下心,上去一下子给打光了。敌人还是以密集队形向我们冲来。我们就推倒工事,用石头砸,一直坚持到黄昏。敌人的攻势停止了,我们也撤了下
来。此时和军团部的联系已经中断,我们沿着背后的抚河岸边撤了下去,以后才找到了军团部。
  这一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说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敌军武器装备的变化,我军的战术、技术也需要相应地发展。所以,我历来主张要给部队讲真实情况,让部队了解敌人。由于受“左”的影响,有一种倾向,就是不敢实事求是地讲敌人的力量。到了十年动乱时,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谁讲了,谁就是“恐敌病”,扣上各种帽子。进口的国外军事战争片子,也不敢在部队里放,怕引起部队的恐慌。这样是很危险的。当时我就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与其将来打响了再“恐
慌”,不如现在“恐慌”,现在“恐慌”可以做工作,研究对策,战时恐慌就晚了,来不及了,就会打败仗。
道理就是这样,红军想打赢真的很难。
1933年9月,国军3个师不费吹灰之力击溃黎川的省军区司令萧劲光的部队,占领黎川,切断了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联系。
萧劲光为此被判处5年徒刑,李德则要求按照苏联红军的纪律,将临阵脱逃,丢弃伤员的萧劲光就地枪决!
到了11月,为了扭转不利情况,红军红1军团和红9军团奉命主动出击,攻打棠阴附近的国军碉堡封锁线。
当时还没有什么短促突击战术,林彪也只能按照上面的命令执行,结果打的非常难看。
林彪率领主力刚刚靠近封锁线,国军名将吴奇伟立即调动10个师兵力向林彪背后迂回,妄图一口吃掉红1军团的3万兵力。
林彪判断局势,立即放弃进攻棠阴,退回白区的江西宜黄县云盖山,大雄关地区。国军也正好杀到,双方激战。当时中革军委命令林彪不得再退,务必就地死守。
此时的国军都是中央军精锐,还有飞机,火炮,甚至装甲车的支持。林彪在这种野战中,并不是优势敌人的对手。
双方激战数日,红1军团伤亡惨重,下辖2个师的师长全部负伤,红2师政委胡阿林在激战中负重伤,稍后牺牲,林彪又痛失一员猛将。
由于敌众我寡,中革军委又下令死守不得撤退,这仗打的很被动。而国军都是中央军,名将众多。第8师师长毛炳文在进攻中发现林彪的指挥部似乎位置靠前,立即集中2个团兵力猛攻,一直杀到距离林彪指挥部不到1公里的地方。当时军团指挥部只有林彪的一个警卫营,还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诸如秘书,参谋,通讯兵,传令兵等等,最近的红2师因为兵力不足,在数公里外和敌人激战,无法增援。
在这种危机时刻,林彪丝毫不慌乱,他拔出手枪,命令政委聂荣臻立即带领非战斗人员后撤,自己指挥警卫营阻挡敌人的进攻。
但敌人毕竟是2个团,你一个营怎么抵抗。刚一交火,红军就非常不利,林彪见挡不住,急忙命令司令部还留下的所有人都拿枪上战场,包括炊事员,饲养员,甚至挑夫都拿着步枪上去了,一面命令红4团立即来解救。
国军见红军抵抗猛烈,一时也就没有冲锋,这样红4团赶到,将林彪他们救出。
可以说,此战打的相当不好,伤亡惨重,也没有阻挡国军几天。
其实,当时对于碉堡战术,林彪也没有好的办法。就这一战来说,林彪尽量避免去强攻碉堡,而是将敌人引诱出来打。
但是国军也异常警惕,一旦遭遇有可能的伏击,他们立即退回碉堡去,很难被伏击。加上国军数量又多,群聚一团,实际上,红军也伏击不了它。
最终,打来打去都打成野战,而红军又没有可靠的防御支点,防守往往一天二天就垮了,想要合围进攻的国军都不可能。
就在林彪他们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个所谓的救世主出现,就是李德。
看过老萨长征系列的都知道这个李德!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李德这个人是一个出色,但并非杰出的军人。他其实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他在一战中参加德军,被俄军俘虏后参加红军,做到骑兵团长的职务。
李德这个人很聪明,又有实战经验,就被送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后来因为成绩出色被留下做教官。
期间,他还参加了德国共产党,进行多次革命行动,为此两次被捕,还有一次被判处死刑。
由于李德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是高明的理论大师,会几国语言,更重要的他还有地下工作经验,由此被派到中国作为军事顾问。
其实,李德的角色只是一个顾问,也就是类似于幕僚的人物,他可以向高层进言,高层可以听,自然也可以不听。中国从古代到今天,一般军事大员身边都会有一批幕僚。每每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幕僚们都会献策,然后由大员判断孰是孰非,从中间选择一个去采纳。换句话说,幕僚没有任何实权,只是小人物。
只是当时博古,周恩来,朱德都对碉堡战术一筹莫展。林彪不行,另外一个厉害的名将彭德怀也不行。
现在第三国际军事高手李德来了,自称有打败碉堡战术的办法,他们自己兴奋到极点。
由此,博古对李德非常看重,几乎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因为博古认为李德能力突出,又觉得可靠。
李德自己并没有争夺权力,因为他没有这个意愿,也没有这个必要。他本来该做的仅仅是蒋介石身边法尔肯豪森将军那样的一个顾问而已,只有献策权,没有决策权。
李德对付碉堡战术的方法,就是大名鼎鼎的短促突击。需要说明的是,短促突击并不是下流的御用文人说的那种阵地战,其实无论李德也好,共产国际也好,甚至斯大林,季米特洛夫本人,从来没有,也不敢让红军以阵地战对付国军,谁都知道这是以卵击石。
自己也说过
通过众多电文可以证实,所有人希望红军都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克敌,只有最傻的傻瓜才会让红军用阵地战对阵地战。
我们御用文人出于宣传目的,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用以洗脑,然后篡改历史,改头换面让老百姓不知道历史真相,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些人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从我党建党以来,直到今天所有的历史,都应该重新修改一下,因为改的太多,因为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历史这种东西就是一环套一环,你开始说了假话,后面就要不断的用更多的假话去圆谎,然后再用另外的假话去圆新的假话,最终历史书里面充斥着各种假话。甚至到今天,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底死于什么疾病都不敢说,还要维持造神的神话,真是无语了!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苏联的历史教材废除,叶利钦的话只有一句:我们不能再把谎言教给孩子!
可以说,短促突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对付碉堡战术的报办法,也就是将敌人引诱出碉堡,然后用运动战将他们歼灭。短促突击是标准的运动战。-------------------红军其实也有少量山炮,但并不是你有炮和炮弹就能叫做炮兵,实际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垂死挣扎,学习短促突击
以上说了这么多,现在再来说林彪。
林彪对于碉堡战术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人终究不是神。就比如海湾战争,面对联军的空中优势,就是诸葛亮复生也很难对付。
在这一阶段,林彪的作战都不太顺利,还经受了险些被端掉军团司令部的失败。所以李德一到苏区,林彪立即虚心的向李德学习短促突击,还有众多苏联先进的战术战略。
林彪这个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好学,这也是林彪如此厉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作战,不但武器装备技术一日千里,战略战术的变化也是很快的。任你曾经再厉害再强,如果停滞不前,也就是死路一条。
一战法国依靠阵地战,最终搞垮了德意志帝国,得意洋洋的接受德国的投降。没想到,短短20年后,德军以装甲作为先锋,以微小的代价绕过造价高达50亿法郎的马其诺防线,4周内一举击溃法国。
为什么?在于法军抱着一战的战略战术不放手,过时了!
林彪之所以厉害,在于他能不断的学习,尤其擅长向敌人学习。林彪时刻都在学习,在井冈山上向毛泽东学,在中央苏区向当地干部和群众学习,还向被俘的国军军官学,五次围剿向李德学习,后面又向日本人学,向苏联人学,等等!
就学习和经验总结来说,林彪绝对是红军第一,每每他都能针对敌人的特点提出新的战术,包括抗战期间对付日本人。
李德这个人,既然能做伏龙芝的教官,又是红军骑兵团团长,还能被派到中国做军事顾问,军事上自然颇有一套。
林彪向李德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他不懂俄语,就找人翻译。好在当时红军中会俄语的人很多,连土军阀出身的刘伯承都会,这点算不了什么!
林彪学习了李德的短促突击理论后,对这个理论是比较认可的,也是相当推崇的,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不过,林彪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生搬硬套,他总能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出一套非常实用的东西,这次,也不例外。
林彪不但自己学,还带着部下一起学。
他将李德请到一军团讲课,李德做过教官,讲课是他的特长之一。李德眉飞色舞的整整讲了一天,主要讲了诸如:我支点之守备队,是我战斗序列之支柱,应毫不动摇的在敌人炮火与空中轰炸之下支持着,以便用有纪律之火力射击及勇猛的反突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这些理论都是苏联最新的作战理论,不但当时红一军团军官大部分不懂,林彪开始也不太懂。
&李德走后,红一军团的干部都说:听不懂啊!听得云山雾绕!
林彪却:你们不懂,这种打法我也不太懂。不懂就学嘛,哪有一开始就什么都懂的!
林彪向李德学习的基础上,还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战术,也就是1934年6月17日发表于《革命战争》第四期,林彪发表的《论短促突击》。
这篇文章包括26点,都是短促突击具体如何使用,非常详细,可以说,林彪是把短促突击吃的最透的人。
林彪甚至在文章中还不觉赞美了李德几句:最后让我引用李德同志的话来结束我这篇文字吧!“我们要特别指出最危险的简单化及机械化的应用战术原则。敌人的和我们的战术都是在发展中变更中
成就中,若以这些原则引以为足时,那就要在目前的战斗环境中算落伍了。因此我们必须估计每次战斗的经验,来补足及变更我们的战术。在这创造的工作中我们应
造成最后的胜利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为此,他在第五次围剿红军全线溃败的大局下,仍然打了几个漂亮仗!
可以说,整个第五次围剿中,除了彭德怀打了高虎垴防御战斗和洵口战斗以外,所有的胜仗都是林彪打的。
只是理论是理论,实战是实战,短促突击刚开始的时候,林彪也运用的不好,仗也没有打的很好。关键在于碉堡战术的首要目的是把敌人引诱出来,但敌人一般不容易上当,自然很难打。而且敌人即便上当了,往往以重兵缓慢推进,推进一段就立即修建碉堡,至少也是野战工事,红军就算强攻也不容易吃掉他们。
1934年初,林彪奉命率领红一军团攻击国军在永丰一带的堡垒封锁线。这一带的碉堡极为强大,共有230多座,2公里左右就有1座,其中包括超大型碉堡3座,连堡5座,排堡40多座,班堡180多座,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大块青石修筑,相当坚固,不但子弹穿不透,还可以抵御迫击炮的近距离轰击。
驻守的国军也非常厉害,为中央军唐云山主力93师和大名鼎鼎的税警总团一部,这两只部队都是中央军的精锐!
林彪试图进行短促突击,引诱国军出碉堡群。但是国军发现红军在此处频繁活动,就立即按兵不动,一只狗也不出碉堡。林彪无奈,只得奉命强攻。他以红1师为主攻,红2师切断敌人补给线,警卫师和独立团助攻。
2月25日开始,林彪指挥部队突袭永兴国军。国军当时刚刚离开永兴数公里修建碉堡,被林彪突袭后打乱,当场歼敌一部。只是,由于距离碉堡封锁县太近,林彪很难彻底将他们包围。师长唐云山遭遇突袭以后,急忙指挥部队退回碉堡群,连一些后卫部队也不要了。而林彪又通过整整10天的苦战,才将国军1个师彻底包围。
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将这个师包围以后,红军集中数倍兵力就可以在2,3天内吃掉,大获全胜。遗憾的是,现在的敌人却在碉堡群里面,这样一来,短促突击就已经失败了,此战也赢不了。
林彪无奈,试图撤军,却不被批准。无可奈何之下,林彪又运用短促突击的战术中的碉堡对碉堡的方法,通过修建零星的碉堡,伪装红军撤退,试图引诱国军出来,然后攻击。但唐云山师长是黄埔一期生,有整整10年的军事经验,也是名将,不是菜鸟。
他非常谨慎,只派小部队出击攻打碉堡,主力就是呆在碉堡群内不懂。
这样短促突击虽然有一定战果,但一次最多歼灭国军1个营,甚至1个连。这样苦苦啃了十多天,始终吃不了国军这个师。如果持强硬攻,依靠红军的火炮,根本打不动碉堡群,林彪不可能打这种蠢仗,所以始终按兵不动,没有去攻坚,最终下令撤退!
此战国军伤亡较红军大一些,但红军伤亡也不轻,红1师主动的第3团的9个连,前后伤亡了13个连级干部。
此战结束以后,林彪的观点有所转变。他之前认为可以通过引诱就可以把敌人调动出来干掉,实现短促突击。
现在林彪因为此战的失败,认为没有较多的碉堡作为依托的短促突击不可取。
因为引诱敌人出来,单靠野战工事是守不了多久的,也无法把敌人大部队吸引到工事一线,包抄的部队既没有足够时间合围,也无法一次合围较多的敌人。
这一战,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唐云山主力溜走。
如果红军修建一些坚固的工事,唐云山肯定要将主力集中在工事附近猛攻,部队都扑在工事前面。此刻林彪再去突袭包抄,唐云山想要把部队撤下来就难多了!
所以,林彪认为李德的碉堡对碉堡,原则上是非常正确的。碉堡本身并不是为了防御,而是引诱敌人的手段,所以碉堡其实终归会放弃,不存在阵地战对阵地战一说。--------------------此时的林彪也很困惑,其实他也没有对付碉堡战术的好办法,不然也不会去学短促突击了。在无次围剿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林彪还是坚持把握战机,尽力的打了一些胜仗。只是大势所趋,林彪毕竟是人不是神。
&尽力获胜 三岬嶂战斗和温坊战斗
随后的决定苏区生死存亡的广昌战役,以红军惨败告终,可是林彪却打了一个胜仗。
坪寮战斗中,林彪的部队主攻国军,一度击退陈诚大将樊嵩甫的79师,后陈诚紧急调动18军主力11师增援,才阻挡了79师的溃败。
林彪判断局势不利,立即后撤。国军在2月9日攻击广昌外围战略要地鸡公山和三岬嶂。
驻守鸡公山的红9军团面对国军2个主力师,采用死守硬打的办法。结果虽然血战到底,一个营最后就几个人撤下来,却仅仅1天就丢掉了阵地。
林彪知道鸡公山一丢,国军就会立即进攻三岬嶂,如果三岬嶂一丢,建宁县城也就难保。林彪随机做出了部署。
三岬嶂战斗是一次漂亮的短促突击的胜利!
林彪命令李聚奎的红1师抢占三岬嶂,然后修建相对坚固的野战工事,吸引国军强攻,同时命令红2师暂时在侧翼集结,等待国军围攻三岬嶂白热化以后,突然冲出来,切断敌人后路,将这股敌人歼灭。
林彪认为,三岬嶂战斗国军可以出动3个师,并且有自己的碉堡工事。如果采用传统打发诱敌深入,没有可能,因为总不能放弃三岬嶂不守,一旦三岬嶂丢了,周边几十公里都在国军的眼皮底下,根本没有打伏击的机会。
如果红军主动进攻,且不谈敌众我寡根本不可能胜利,哪怕就算打赢了,敌人及时的往碉堡群里面一撤退,你就干瞪眼,打不着!
所以,碉堡防御工事在此战中是重要的。
李聚奎他们通过急行军占领了三岬嶂,随即修建了工事。这个三岬嶂其实高度只有500米,但山势险要,周边几十公里都是平地和丘陵,易守难攻。
李聚奎指挥红1团占领三岬嶂,团长杨得志立即连夜修建了坚固的工事群。从山腰一直修建到山顶,包括简易碉堡,战壕。
结果第二天开始,国军就发动了全面的攻击。先是飞机轰炸,然后火炮轰击了半个多小时,好在碉堡工事修建的好,红军伤亡不大。
在国军冲锋到碉堡50米内的时候,红1团才猛烈开火,将他们打退。
国军伤亡惨重只得退下去,再用火炮轰,然后再上。
这样两军苦战到下午,国军苦战6,7个小时不可,攻击的几个团都堆积到三岬嶂山下。但红1师红1团的子弹也几乎耗尽,一些战士用石块对付敌人,每个营也都伤亡了三分之一,军官伤亡三分之二。
此时林彪命令红1团团长杨得志继续死守,同时命令红2师立即从侧翼合围,歼灭国军。红2师第4团和红1师弟2团,第3团全部从侧翼合围过来,国军见红军切断他们退路,惊恐之下仓皇后撤。
撤退期间一部被包围被歼灭,另外各部分成几个团丢弃辎重拼死逃走。林彪指挥红军尾追10多公里,歼灭大量国军。
此战国军惨败,伤亡不轻,陈诚无奈之下只得放弃进攻,命令各部转为防御,不得和红军主动交火。
这是林彪在第五次围剿期间,利用短促突击打赢的第一个漂亮仗。
只是三岬嶂战斗胜利,不足以挽回广昌战役失败的大局。
此时林彪的观点又有一些改变。可以说,林彪这个人,从来不墨守常规,也从来不把任何理论当做权威的真理,他始终在质疑,始终在修改。
对于碉堡的看法上,林彪开始是觉得赞成李德的观点,此时又认为李德有所偏颇。诚然修建碉堡是不错的,但碉堡不应该修筑成大面积的防御工事,这样只能让红军分兵固守,减弱红军的力量,而敌人则可以选择任意一点突破。
而是应该像三岬嶂一样,在关键的地区,敌人必经之地修筑少数碉堡工事,并且集中兵力防御。
当时的中革军委(其实就是李德)对林彪的观点表示同意,但广昌战役已经全面打响,而部署也早已完毕,此时再说这个已经迟了。
像三岬嶂战斗这样,能够长时间阻挡敌人,并且将大量敌人吸引到碉堡前,还能有效歼灭的,毕竟属于少数。
大部分时间,敌人不是不上钩,就是选择红军的薄弱点突破,红军阵地几小时就失守,侧翼包抄也就无从谈起,或者敌人兵力雄厚,不怕红军的侧翼突击。
林彪的红一军团在广昌战役中,也没有再打出三岬嶂战斗这种战场,大部分时候都是敌我消耗差不多,始终抓不住国军主力。最终广昌战役红军彩板,伤亡5000多人,占参战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国军伤亡不过3000多人。
经过广昌战役的后面一系列战役,林彪对短促突击的观点又有所改变。
林彪很快发现短促突击中碉堡战术的问题,关键在于,红军的碉堡多事土木结构,往往不能长时间抵御国军火炮的打击,起到的用处不大。
当时国军在93师和税警总团的主要是一个山炮连和一个迫击炮营。迫击炮都是进口法国的81迫击炮,精度高,威力大。但国军主要打击力量是注明的博福斯山炮。这种75山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山炮,射程高达9公里,威力巨大。
红军对他的评价是:我们一夜不睡觉做了一个碉堡,人家一炮就打翻了。
但不修碉堡,国军就不容易出动大兵力长期在碉堡外活动。所以这就是两难的地方。短促突击理论上是挺不错的,实际上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红军火炮,工兵技术,建筑材料等等各方面存在和敌人的巨大差距,紧靠短促突击显然不足以彻底挽回败局。
林彪认为,战术的劣势,可以通过修改来弥补,但目前武器装备和技术(工兵技术)以及物资短缺的劣势,却没有办法彻底扭转,看起来第五次围剿是要失败了。
所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林彪一个人无法挽回大局。
苏区北大门广昌失陷以后,包括林彪在内的大部分红军高级军官都认为,现在已经是必须放弃中央苏区的时候了。
在长征出发之前,红军仍然在苏区坚持,并且打了一些战斗。其中,林彪的又出色的打了一个温坊战斗。
至1934年秋,西起龙冈,中经广昌,东迄建宁、永安、连城,南至筠门岭的大片地区都已经失守,国军已经深入苏区。当时福建苏区只剩下汀州(长汀)、宁化等接近江西边界的狭长地区还在红军手中。国军为了扫平闽西苏区,肯定要对此处进行攻击。
李延年率第四纵队第三师、第九师、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三师4个兵员充足、武器精良的中央军“整理师”共19个团进占朋口后,目标是攻占中央苏区东大门的重要屏障松毛岭,继而一举拿下汀州城,而后直取红都瑞金。
闽西苏区的红军实力不强,主要以地方部队游击战术骚扰国军。
李延年因为战无不胜,又自持是中央军精锐,认为此处并没有红军主力,所以警惕性不足。
林彪此时上报中央军委同意,巧妙于8月25日率领大部队赶到闽西曹坊地区一线。林彪当天就去一线观察地形,他发现了一个要点。
李延年纵队从朋口向汀州(长汀)急进必经过温坊村(现名文坊)。温坊位于闽西长汀县东南,距朋口二十里,沿途地势险峻,两侧都是高山密林,可以埋伏大部队,是伏击战的绝好地形。
林彪认为,李延年之前都在和红军地方部队交火,他又有4个师的重兵,肯定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传统的碉堡战术对付这些土工武装。
此次李延年恐怕会远远离开碉堡,做长距离的前进,然后再停下来修建碉堡。如果红军在此处伏击李延年,李部突前部队距离主力太远,很难撤退,李延年主力也很难短时间内增援,这就为伏击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不过,当时朱德给林彪的命令,仍然是依靠碉堡进行短促突击,如果不行务必死守几天。林彪却认为朱德的命令是错误的,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修筑碉堡工事,可以直接打伏击。
在和政委聂荣臻商量以后,两人决定抗命,率部从前线后撤20里,埋伏在温坊一线。
朱德见林彪抗命,无奈之下也只得同意,他还在2月28日将红9军团派给林彪统一指挥。
李延年对此自然一无所知,他认为红军目前已经兵败如山倒,对付几个游击队没必要再用碉堡缓慢推进。
9月1日,在李延年的命令下,国军中央军李玉堂的第3师第8旅2个团离开封锁碉堡群,长距离行军20多里,然后停下来修建碉堡。
林彪这次就彻底放弃碉堡战术,而是直接派部队切断这2个团的退路,随后出动主力猛烈攻击。
由于知道中央军不善夜战,此次林彪用的是夜袭。
9月1日当晚,林彪指挥部队发动了全面进攻。这两个团的碉堡还没有修建好,加上麻痹大意,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遭遇红军上万主力攻击。
红1团冲锋的地区有国军2个营,这2个营猝不及防,几乎没有抵抗就被包围,被迫缴械。
其他国军激战了一晚,无奈敌我力量相差5倍,最终几乎全部被解决,仅剩小股部队固守已经修筑好的一些碉堡工事。
此战国军大败,被俘的就高达1600多人。红军由于林彪用兵得法,突袭又占有绝对地形优势,伤亡不大,红1团只有3人负伤,消耗子弹区区400发。
李延年在第8旅2个团遭遇伏击以后,还想当然的认为是闽西地方小股部队干的,于是气势汹汹的出动第9师和第3师3个团杀过来报复。
其实这3个团总兵力才5000人,而林彪的红1军团就有3万多人,这无异于送货上门。
好在此时国军一线几个团长之前都吃过红军的亏,他们比较谨慎,采用交替前进的方法。结果为首的1个团被林彪截断歼灭以后,后面2个团立即撒丫子逃走。
这样,9月1日和9月3日仅仅3天内,林彪歼灭国军4000多人,国军第8旅旅长,黄埔一期生许永相带着几个卫兵丢下部队逃走。蒋介石勃然大怒,以贻误军机罪,下令将许永相枪决。第8师师长李玉堂也连带倒霉,被老蒋从中将降为上校,要求他戴罪立功。------------------------第五次围剿也是国军的练兵场,诸如博福斯山炮,先进的飞机都用在这里实验。
此战是很漂亮的短促突击,但胜利的前提仍然是敌人的犯错,如果李延年不犯错,林彪也很难打出这样的胜仗。实际上,林彪这些胜利,不足以挽救红军整体的失败。
相对于50万的国军,歼灭1万人人也算不了什么,最终的结果是红军还是被迫要长征。
此时的林彪和毛泽东几乎没有交集,因为毛已经被打倒,他的党羽罗明,邓小平,古柏等人都被惩处,没人敢招惹他!
毛自己说:别说一个人,连个鬼都不敢上门!
但林彪却敢于在这个时候上门找毛泽东!
林彪在温坊战斗以后,去总部开会,第一次知道了要进行西征(长征最初叫做西征)。
林彪和政委聂荣臻会后去拜访了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的情绪很低,林彪情绪也不高,两人有了以下对话。
林彪;主席,你最近身体还好吧!
毛泽东:还行吧,你们不是一直在前线吗,怎么上我这里来了!我这里一年内,正是门可罗雀啊!
林彪:我们去总部开会,散会以后就来你这里了!会上说我们要战略转移了,主席你怎么看!
毛泽东沉默良久,说:现在我有什么主张还重要吗?他们希望我毛泽东不要开口,在家吃饭睡觉看书拉屎就行了!
林彪默然,两人就这样大眼对小眼了一会,林又说:我看现在军事指挥不行。李德军事理论是有一套的,但这个人做事太机械,又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我怕是西征期间也要出大乱子。主席,我看你还是出山来指挥吧,你比李德强得多!
毛泽东愣了一会,突然大怒道:我出山?你知道他们还想让我留在苏区,不要跟随大军出发吗?要把我置于死地啊!
聂荣臻大惊:这是真的吗?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西征怎么能没有你呢?共产国际同意了没有?
毛泽东说:还好,太上皇没有批准,有人这下失望了。你们好自为之吧,别的我也不好说什么!
林彪和聂荣臻互相看了看,只得告辞走了。
其实这个时候,林彪和聂荣臻都感觉博古,李德,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有一定的问题,希望能够扭转一下,哪怕让相对务实的毛泽东出山帮忙。
只是,他们两个人都是军人,并不懂政治的那一套。只要是政敌,任你再有十倍才能也不会用你。
就像邓小平作为四大毛派头子被打倒以后,周恩来曾经恳求博古和李德让邓复职,两人都不同意。
博古说:邓小平犯过严重的错误,不能用!
周恩来说:小平可能是犯了错误,但他能力突出,我们需要这样有能力的人,我看重的是能力!
李德接口说:他的能力越大,犯得错误就可能越严重。才能平庸的人,想犯大错误都是不可能的!
道理就是这样!
第五次围剿中,林彪虽然有一些出色的表现,却也打了一些败仗,更无力扭转大局。于是,红军被迫长征,而长征中却又是林彪另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
林彪是长征中著名的飞将军!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木成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