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菊花的段落补鞋人补鞋时动作的段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09 小时威望1367 金币188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0帖子精华37积分23749UID930126
威望1367 注册时间积分23749精华37帖子
瓦屋子 发表于
谢谢两位版主推荐!谢谢董老师给我启发!谢谢各位网友提出宝贵意见!谢谢CCTV、MTV及所有TV!……我做鬼不 ...
看来,你老了。
你忘记了谢谢 Japan AV,苍井空老师,饭岛爱老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本帖最后由 wawuzi 于
21:19 编辑
&&论鲁迅对日本的态度兼论藤野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意义
& &&& 这是主帖续篇之续篇。有些想法不太成熟,可能会引起反弹。呵呵。& && &曾经有人说,鲁迅似乎有偏袒日本的言行,甚至说鲁迅有媚日卖国的嫌疑。其证据是鲁迅一向善于写杂文批判及鼓动,但是在他的文集中并没有特别针对日本侵略行为及言论的挞伐。要知道,鲁迅是1936年十月去世的,且不说随着卢沟桥事件的发生,此时已经爆发了全面抗战,也不说从以来,日本侵占东三省,又不断向内地渗透,就是1895年的甲午海战及割让台湾等事件,就应该让带有民族主义的鲁迅义愤填膺了。& && & 确切的说,这一观点很难站住脚。翻看鲁迅全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指责的文字当然不会没有。光就中学课本所收录鲁迅文章看也不少相关内容。如《友邦惊诧论》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又说,“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记念刘和珍君》也说,“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八国联军”当然也包括日本军队。《拿来主义》中则有这样的句子: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 & 这样的例子要很多,但同时,不可回避的是,《友邦惊诧论》并不是专门批判日本的,《记念刘和珍君》也不是针对日本的,而《拿来主义》举的例子除日本外,也包含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对日本的仇恨与批判确实不是鲁迅文章重要的部分。那么,鲁迅对待日本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呢?这要从影响鲁迅的思想潮流说起。我认为,鲁迅一生,受民族主义、科学主义、资本主义、社会进化论和社会主义的多重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些影响也许各有轻重,但都对鲁迅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说说。& && & 第一,自始至终,鲁迅是都一个民族主义者。我们知道,鲁迅去日本学医,包括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以及后来的弃医从文,虽有个人的家庭的因素,但最终的目的是救国救民。至于如何救,手段方法各不一样,如科学主义强调科学救国,五四以来的“赛先生”口号确实在鲁迅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 &第二,资本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这个“老师”身上。中国曾是日本的老师,但后来被日本超越,成了日本的学生。日本是东亚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也是封建帝制较严重的国家,自从民治维新后,日本的大踏步前进将中国远远地甩到了身后,让不少中国精英非常羡慕,去日本求学,就是为了取经。但是,强大后的日本对中国很不客气,所以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非常复杂,同样的,鲁迅对日本的态度也非常复杂。& && &第三,社会进化论的影响。鲁迅曾经很天真的以为,青年一定胜过老年,未来一定强于现在,所以他非常相信和喜欢青年学子,作出了为年轻学生补鞋的事情。当然,见惯了世事人心后,鲁迅认识到,有些青年人的反动与恶毒远远超过遗老们,而现实的恶的种子不见得会在未来开放善之花。& && &&&第四,社会主义的影响,主要是苏俄,鲁迅后来成为左派,用文艺改进思想也有了革命的成分。兹不赘述。
& && && & 从文学译著和评论以及创作所受影响来看,鲁迅比较偏重于日本、苏俄及东欧国家。日本先且不论,东欧国家中密茨凯维奇、显克维奇的作品,很明显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特点,非常切合鲁迅当时的思想现状和中国处于列强瓜分的悲惨境地。而以苏俄论,早期的沙皇时代,果戈理、安德里耶夫对鲁迅影响很大,像《狂人日记》中的果戈理因素就肯定不容忽视,而鲁迅大部分小说中的阴暗凄凉氛围也和后者作品较为类似。苏俄时代,《铁流》《毁灭》也和鲁迅较深层次的联系。从批判现实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汲取力量,表明鲁迅的救国救民之路的演变。& && &&&以此来分析鲁迅对日本国、日本人包括藤野先生这个具体的人的态度可能比较有意思。& && & 1.鲁迅对日本是向往的、羡慕的。科学、民主、发展、富有、强大,这就是当时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梦寐以求发生在中国身上的愿景。向日本学习科学技术包括医术是鲁迅的初衷。& && & 2.鲁迅对日本又有些陌生、担忧和隔阂。生活上也好,情绪上也好,学习中也好,鲁迅非常刻苦,但也有一些迷惑,日本人中有藤野先生这样的“友好人士”,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白的东西。文中的风波就是一例。& && & 3.重点说说藤野先生。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尊重学生,包括异国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中国没有恶感。但是,也许这只是鲁迅心目中的藤野先生,或者说,这只是某一阶段、某一层面的藤野先生。日本国民性,一想也是矛盾分裂的。一方面,文质彬彬,好讲礼仪,但另一方面,忠君爱国到了狂热的程度,乃至于丧失人性,杀戮未已。这些在战争中露出兽性的日本人,在国内其实有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包括医生,教授,工人等等。藤野先生没有参加过对中国的战争,如果参加了,他会变成怎样的一副面孔,可以想见。不用说现在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就是当年抗战中,有些曾被中国策反的日本人,后来回国遭受各种歧视,说明日本人其实从来没有从战争中汲取教训,真心悔改。我作此分析并没有对藤野先生不满或不敬的意思,恰好相反,历史(包括个人的历史)不容假设,我对历史中已经存在着的藤野先生表示敬佩。& && && & 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如破除迷信,当然鲁迅本来就不信这一套;相信并尊重科学,如解剖图的严密真实,至于对中医的鄙弃当然也在其中(插一句,我对中医虽不迷信,但也不排斥);努力刻苦,这个可以和某些留学生对照看;自信自尊,虽然没有证据证明,鲁迅如果不改其志的话,就一定会成为名医。最重要的,鲁迅虽然性格多疑,接近悲观,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应该和有日本这个“老师”和藤野先生这个老师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点,再次看看文章结尾:& && &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鲁迅一生,有过很多日本朋友,和他们的关系也非常好。对藤野先生,也是非常尊敬。但是据说,藤野先生对当年的这个学生周树人,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据此,似乎可以推测出一点,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态度,实际上是对未来中国的一种期望和由此生出的好感而已。这种感觉,其实未必真实可靠,起码不一定全面深刻。如果我们由此上升到中日友好的程度,把藤野先生当成一个伟人来膜拜,把《藤野先生》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典型文章来赏析,不知是对是错?& &&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鲁迅为什么对日本的侵略似乎并不比对其他国家的行为更愤怒、有更多的文字书写和情感表达呢?回答是:鲁迅是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愤青。批判、愤怒,对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作用到底几何?真正要做的事应该是自省:包括文化的自省、国民性的自省、政治上的自省等等。所以,批判日本等外在的因素,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改造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性格、文化和体制。& && &&&这样我们更能理解中学课本中的鲁迅文句。& && &《记念刘和珍君》:“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网友一介匹夫老师认为,词句中的“抹杀”一词用得不当。照一般情况论,“抹杀”的本义用于此处确实不好。八国联军杀的中国人绝对比318要多,如何抹杀?其实,鲁迅认为,弱肉强食,落后就会挨打,外国人侵略我们,无处讲理,只能奋发自强,但是中国人中国ZF这么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女子,真的让人无语!& && & 同样的,《友邦惊诧论》里,虽对友邦多有不满,但主要是针对南京ZF: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 & 而对《拿来主义》中的那句话-----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也不必过度解读,日本难道仅仅是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吗?领土主权的事怎么不谈一谈哪?& && & 明乎此,则无须对鲁迅文章似乎没有专门着重批判日本的入侵及渗透有所疑虑,并作无理由的歪想。& && & 明乎此,则亦会明确,《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鲁迅先生的心理历程,而非人物描写手段等的分析。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谢谢两位版主推荐!谢谢董老师给我启发!谢谢各位网友提出宝贵意见!谢谢CCTV、MTV及所有TV!……我做鬼不不会忘记你们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09 小时威望1367 金币188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0帖子精华37积分23749UID930126
威望1367 注册时间积分23749精华37帖子
瓦屋子 发表于
格式排了半天还是乱了,算了。
格式是乱了。
但思维没有乱,这个讨论很有益: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说法,对语文教学有参考价值!
支持加精华!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9 小时威望23 金币22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818UID977295
中级会员, 积分 8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 积分
威望23 注册时间积分818精华0帖子
瓦屋子 发表于
你的口气真大啊,都撑破天了。
改开以来,知识出版界做了一些实事,就是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可以说是泽被 ...
因为先生用咏梁漱溟这根竹篙把船上十三亿人都打落水中,(只可笑那些落水的人,只知道喊洗得痛快)我怎么就不能嗤一下袁教授呢?我就给他的屁股上绑个大火箭,就让他撑破天。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494 小时威望1224 金币19269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60帖子精华14积分19943UID1439144
钻石会员, 积分 199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威望1224 注册时间积分19943精华14帖子
本帖最后由 k120625 于
23:04 编辑
有人不知,一本书的出版,出现错误,关键在责编还是在主编。
一本书出现错误,主编就没水平,就是“无知”,这逻辑强大。
有本事的,也主编一本书看看。
那个“敬畏文字”非常可笑,不知己错还指人错。比如,“欣赏人生的多姿多彩”,这位“敬畏文字”居然认为不对,理由是“宾语应该是名词”,还有这样初中水平都达不到的,却自诩“敬畏文字”,我看是对文字的无知,真是搞笑。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9 小时威望23 金币22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818UID977295
中级会员, 积分 8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 积分
威望23 注册时间积分818精华0帖子
瓦屋子 发表于
你的口气真大啊,都撑破天了。
改开以来,知识出版界做了一些实事,就是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可以说是泽被 ...
/viewthread.php?tid=264707&extra=page%3D4
且说一说这个袁行霈,上面这本书就是他的大主编。
错误百出,惨不忍睹啊。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005 小时威望430 金币407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24积分2992UID1438706
威望430 注册时间积分2992精华24帖子
本帖最后由 chunxiao 于
17:44 编辑
瓦屋子 发表于
你的口气真大啊,都撑破天了。
改开以来,知识出版界做了一些实事,就是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可以说是泽被 ...
周啸天是个算得上大器晚成的唐诗研究专家,他的硕士研究生是在安徽师范大学就读的,安徽师大的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研究,曾是国内一流。其导师是我国著名唐诗专家、学者刘学锴、余恕诚。刘、余二人及安徽师大老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撰文字篇幅,大约占1/5。刘、余二人的学术风格和深厚的学养,对他影响极深。此后他回四川老家某师专教学。
&哦。我比较喜欢周啸天的点评。一有激情,二是按鉴赏体验写文字。&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350 小时威望579 金币513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1积分4678UID879420
金牌会员, 积分 46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22 积分
威望579 注册时间积分4678精华21帖子
本帖最后由 dshl515_bbs 于
17:41 编辑
瓦屋子 发表于
嗯,有道理。
那么学生阅读到了何种程度?
如何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
这种初始阅读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需要指导吗?这个一般肯定要做的,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主题什么的。当然好要对不同的文本区别对待。
不是在于要不要做而是一定要的,因为在一个教学班里,程度的高低,决定由一部分人肯定还是不明白的,所以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检验了程度好的学生了解了理解了没有,也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启发学生。当然肯定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全懂。这就是班级教学的弊端。
唐唐的响彻宇宙的狂吠,虽然响亮,但永远也不是人作的文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350 小时威望579 金币513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1积分4678UID879420
金牌会员, 积分 46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22 积分
威望579 注册时间积分4678精华21帖子
瓦屋子 发表于
两篇文章其实都是写同一个主题,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其中有一个细节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两篇文章中,绝非偶然。《藤野先生》这个文本的曲折反复结构,这就是由开头开始的失望—希望—再失望—再生希望的曲折反复结构。《藤野先生》这文本就是在这样的曲折反复结构中推进,作者的情感也是随着这个结构反复起伏,直至找到希望。
唐唐的响彻宇宙的狂吠,虽然响亮,但永远也不是人作的文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一介匹夫 发表于
这个要顶。
袁行霈,吴小如者流,怎么就敢妄谈诗的鉴赏?
你的口气真大啊,都撑破天了。
改开以来,知识出版界做了一些实事,就是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可以说是泽被后世。
直到今天,有事没事,我还是去翻一番。袁氏、吴氏,亦在其中吧。
辞典中的鉴赏文字,也许不太求其文采,或者个性(周啸天的有些另类),但都是专家之言。值得我们学习。
&这年头,敢说话,口气大,撑破天,语不惊人死不休,貌似真本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本帖最后由 wawuzi 于
17:18 编辑
我对《藤野先生》的个性化解读 & && &这是主帖的续篇。& && &开门见山,要解读《藤野先生》,讲四个意思。& &&&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藤野先生》。& &&&这并不是废话。我们不能把《藤野先生》看成是另外某个人写的一篇回忆录。就算他去过日本,就算他碰到了一位像藤野先生那样的好人,就算他是和鲁迅同时代的人物:那都不是鲁迅的《藤野先生》。& &&&那么,鲁迅的《藤野先生》有什么别样之处吗?& &&&文本中鲁迅的痕迹体现在那些个地方?&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之处?& & 最重要的,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这一点?& & 讲到这里,有些老师可能就会说,你这不又回到以背景知识为先的解读方式上了吗?& &&&其实不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老师开头就要将这些东西讲出来,或者作为学生的研习之开始。我只是强调:老师作全方位的解读,才能把握整篇文章,才能设计出扣住文本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驾轻就熟,无往而不利。这是因为,如果把《藤野先生》当成一般的回忆录,无非是海归派的情绪记录,没有什么深意可言,也就只能从描写人物的手法,什么语言动作正面侧面之类讲了千百万遍而学生并不感冒又不能掌握的所谓教学重难点。那离真正的解读文本不啻千里万里。& &&&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藤野先生》到底想说什么?或者说,其主题思想是什么?& && &解读本文的鲁迅特色当然要结合鲁迅自身的经历来讲,尤其是鲁迅是一名作家,不可避免的将其精神生活透漏给后人。& &&&在读《藤野先生》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与另一篇文章极其接近,那就是《&呐喊&自序》。我们知道,《&呐喊&自序》是鲁迅很重要的一篇文章,它对于我们解读《藤野先生》应该很有帮助。两篇文章其实都是写同一个主题,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其中有一个细节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两篇文章中,绝非偶然。& &&&请看《&呐喊&自序》片段:& &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再看《藤野先生》片段:&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还有《藤野先生》的结尾与之印证:&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以此理解文中对某些留学生的讽刺就顺理成章了:&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从这些内容看,《藤野先生》绝不是一片简单写人的文章,所以那些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自然与之无干,必须另辟新路。& &
第三个问题就是讲这个的。明确了文章主题和重点,该怎样去设计教法,安排教程?又怎样将文本的把握和主题重点结合起来?& & 我的思路,以鲁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为主线,品味鲁迅的心理变化。基本要点:& & 1.作为离开故土去异乡的学子,鲁迅的心理感受:居住、伙食、人情、风物。结合鲁迅的家庭经历的变故。& & 2.讽刺留学生的深意,国民劣根性及来自落后国家的敏感。& & 3.希望、努力、自尊。& & 4.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包含那些方面?藤野先生在作者人生经历中的地位?(《朝花夕拾》的书名的意义)& & 5.鲁迅弃医从文的真正思想意义。& &&&或许还有吧,我没有教过初中,当然更没有教过本文。可能有些东西还研究不深,感悟不透。文本中如何体现这些心理感受的,必须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详加分析。& &&&还有第四个问题。老师或学生能不能有对于文本的个人感受,别人不一定同意,甚至完全相反?& &&&在董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有老师认为老师的解读要符合常规,不能脱离主流观点,不能过度解读。还有人说,不能拿教师个人感受妄加揣测,而不顾作者自身意图和文本已有信息。& && &我的观点是,也许吧,都有道理。但是真正的结果倒不是最重要,如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话,怎么讲都可以。至于个人感受,无论是老师的,还是学生的,一定要参与其中,绝对不能过于客观地去理解。& & 比如鲁迅的异国乡情,不能空说,可结合学生离家求学的感受谈谈。& & 比如鲁迅对国民精神麻木的悲愤,自然可结合近代史上的丧权辱国谈,但是就小月月事件之类的也可谈谈。& & 比如说,学生以后会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 &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说。& & 时间不是问题,只要能打开思路,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感起来,无论怎样做都是好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9 小时威望23 金币22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818UID977295
中级会员, 积分 8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 积分
威望23 注册时间积分818精华0帖子
cvbc 发表于
先感知文章内容,后鉴赏文章艺术。二者根本不可倒置。没有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怎么可能进行艺术鉴赏?如果 ...
这个要顶。
袁行霈,吴小如者流,怎么就敢妄谈诗的鉴赏?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01 小时威望110 金币341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1积分2568UID1429211
高级会员, 积分 2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2 积分
威望110 注册时间积分2568精华1帖子
《笑林广记》里头,有很多笑话教书先生的。
其中一个,说是有塾师死后,因教学生错别字太多,罚下世作畜生。
塾师苦苦哀求,请投胎为母狗,原因是“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
此间可以想见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的平均水平是什么状况。
识得几个字都可以当教书先生了。
这样的教书先生也只能让学生背书了。
倒是不经意间产生了“读书千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说实话,这样的老师比今天的老师差太多。
让这样的老师去“启发”学生,学生不被启坏才怪。
所以还是免启为妙。
乌龟笑话集:
井底之龟看到一句话“夏虫不可语冰”,不解,四处打听:“语冰是什么冰?”
有个傻乌龟听人说“倒背如流”,以为真是倒背,从此倒着背书——从最后一句往前背……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504 小时威望1817 金币59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68积分22392UID639454
威望1817 注册时间积分22392精华68帖子
某过客 发表于
俺看到那题目也想到这个“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了。
俺还挺赞同TD的签名的那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是要全盘照搬私塾的做法,而是要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这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吧,现在是“还未读书即要理解其义”,这也不正常吧?
&怎么会呢?学前有预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也不是那时的学生可比的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aimin/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01 小时威望110 金币341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1积分2568UID1429211
高级会员, 积分 2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2 积分
威望110 注册时间积分2568精华1帖子
aimin 发表于
其实大家不妨想想:中国古代的私塾是怎么读书的?或许,会有点启发……
前几年我读张志公那本“传统语文教 ...
俺看到那题目也想到这个“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了。
俺还挺赞同TD的签名的那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但是以现在的社会、学校、课业对学生的要求,能这么做么?
俺知道学校里有一种教学态度,叫作“放羊”……
私塾这样教的后果之一,是文盲半文盲的高比例。
因为能够“愤”而且“悱”的实在只是一小部分。
这个,老师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有体会才是。
乌龟笑话集:
井底之龟看到一句话“夏虫不可语冰”,不解,四处打听:“语冰是什么冰?”
有个傻乌龟听人说“倒背如流”,以为真是倒背,从此倒着背书——从最后一句往前背……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56 小时威望0 金币94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743UID1420230
中级会员, 积分 7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7 积分
威望0 注册时间积分743精华0帖子
处处学习3193 发表于
是首先感知文章内容,还是首先鉴赏文章艺术?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值得语文老师讨论、澄清 ...
先感知文章内容,后鉴赏文章艺术。二者根本不可倒置。没有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怎么可能进行艺术鉴赏?如果连内容都感知不准确,却觉得这文章写得真美真精彩真舒坦,那只是幻觉,而幻觉,是不可靠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504 小时威望1817 金币59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68积分22392UID639454
威望1817 注册时间积分22392精华68帖子
其实大家不妨想想:中国古代的私塾是怎么读书的?或许,会有点启发……
前几年我读张志公那本“传统语文教学”专著,留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是:
刚入私塾,一般只是读书背书,老师基本不做讲解,待到学生将经典基本背熟以后,老师才“开讲”——而且也不是“句句落实、字字到位”的。至于“微言大义”“深刻背景”等等,主要还是靠自己在反复背诵、反复涵咏中领悟。
过去总以为这种方法很陈旧,但仔细想想,至少对于汉语文言文字的学习,对于汉语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这个程序,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它也存在缺点,需要改造,但不应该“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aimin/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01 小时威望110 金币341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1积分2568UID1429211
高级会员, 积分 2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2 积分
威望110 注册时间积分2568精华1帖子
学生们学的课文,不是新闻稿。
如果是新闻稿就简单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件件列出来。
对了,说明学生读懂了;错了,还没有读懂,需要老师启发引导。
孩子们读的课文,都是“作品”,是有“言外之意”的。
这些个“言外之意”,是用了种种手法搞出来的(恕俺表达欠缺)。
那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用得好不好,有没有准确地表达?
俺不是老师,所以有人来问阅读的事,很简单:你哪里不懂?
然后他说“。。。。”然后俺说“。。。。”就这样。
以俺的理解,这就是“不过度参与和解读”了吧……
但是老师们没办法啊,你照这个来,上课了,问:
你们都看过没有?有什么问题?
没问题?那好,下课……那也太那啥了吧?
所以老师要叫学生起来,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读过了读懂了。
当然也就是说,看看他的理解是不是和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相同。
教参上会说些什么呢?俺猜想,大概是“这段用了什么手法?”“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之类。
这些是什么?俺觉得,就是“鉴赏”了——
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赏作者用对了手法达到了目的。
到这个程度,大概是梅老师所说的“素读”了。
当然有的老师继续发挥开去,要深挖背景,狠抓思想深处。
这个就有点不够素了。
当然视文章不同,对于这种不素是不是需要,还是有不同的。
有的文章,有了背景会对于阅读理解提高很多,那就还是必要的,否则只是为了深挖而深挖,那就没什么必要了。
因为你是课堂教学,不是研究。
乌龟笑话集:
井底之龟看到一句话“夏虫不可语冰”,不解,四处打听:“语冰是什么冰?”
有个傻乌龟听人说“倒背如流”,以为真是倒背,从此倒着背书——从最后一句往前背……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504 小时威望1817 金币59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68积分22392UID639454
威望1817 注册时间积分22392精华68帖子
梅阁 发表于
中小学学生读书,由于各方面限制,总体上,还是以素读为主为要,教师的过度参与和解读却是课堂上常见的现象 ...
其实,“好在哪里”本身也是见仁见智的,只有读懂了“文本说了什么”,才有可能引起共鸣,产生“好”与“不好”的体验。
“鞋子好不好,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读书也是一样。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材、教参、长辈事先选好了“好的文章”,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就先给他们一个框框:“这都是好文章”——但学生读下来未必,从此,对“推荐书目”就“敬而远之”,“厌读”情绪由此而生。——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孩子们现在不愿多读书的原因之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aimin/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504 小时威望1817 金币59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68积分22392UID639454
威望1817 注册时间积分22392精华68帖子
本帖最后由 aimin_bbs 于
12:47 编辑
瓦屋子 发表于
过客朋友的话给我很大的启示。谢谢!
一般性阅读和课堂阅读有什么不同?
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吗?
还是推荐《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他主张: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在“学阅读”,而不是“在阅读”——一字之差,距离不小!
——“学阅读”的本质在于:不仅要了解读的内容,还要学会、领悟阅读的方法,更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aimin/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504 小时威望1817 金币59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68积分22392UID639454
威望1817 注册时间积分22392精华68帖子
瓦屋子 发表于
很赞同这种观点。
但是,有两点说一下:
1.学生的最初解读是不是个性化,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他们的 ...很赞同这种观点。
但是,有两点说一下:
1.学生的最初解读是不是个性化,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他们的阅读是初级的,不完整的,正因为如,这才需要老师指导和教授阅读方法;
2.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这里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地方是一致的。老师的解读情况决定了他的教法有没有可能精进。如果没有老师自己的全面准确的解读,仅仅讲教法,老师肯定也驾驭不了课堂。
——其实“个性化”不是“成熟化”,其实小孩子的阅读和认知本身,都是肤浅的,也都是有个性的。据现代研究,人的个体的从不成熟到成熟,也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因此,要让不那么成熟的“个性化”逐渐“成熟”起来,这才有“教育”的必要,才有“教师”职业的需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注意的是:是“目标预设、催其成熟”呢还是“顺其自然、促其成熟”的问题。近代西方教育更倾向于“顺其自然、促其成熟”,而我们现在的做法,有点“目标预设、催其成熟”——两者各有利弊,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种,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选择。只有适合对象的,才是最好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aimin/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005 小时威望430 金币407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24积分2992UID1438706
威望430 注册时间积分2992精华24帖子
中小学学生读书,由于各方面限制,总体上,还是以素读为主为要,教师的过度参与和解读却是课堂上常见的现象,其实,这还是教学基本规范规程问题上的混乱。所谓“赏析应该从文本好在哪里开始,而不是从文本说了什么开始”,是违反中学生阅读理解的逻辑和教学逻辑的。简言之,没有基本的阅读理解,哪来赏析。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董隆隆 发表于
说的好极了。其实在我们开展课堂阅读教学前,学生早已把语文书全部读过了。 ...
嗯,有道理。
那么学生阅读到了何种程度?
如何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
这种初始阅读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需要指导吗?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某过客 发表于
俺个人觉得:
从普通阅读来说,是首先感知文章内容;
从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是首先鉴赏文章艺术。
过客朋友的话给我很大的启示。谢谢!
一般性阅读和课堂阅读有什么不同?
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吗?
仅仅是阅读目的或阅读基础不一样吗?
而且,为什么要不同?
学生以后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阅读其他文章吗?
除了中考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之类的题目,学生还会应用这种阅读技巧吗?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aimin 发表于
我感到:首先需要解决的,或许是对“个性化解读”本身的界定。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框” ...
很赞同这种观点。
但是,有两点说一下:
1.学生的最初解读是不是个性化,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他们的阅读是初级的,不完整的,正因为如,这才需要老师指导和教授阅读方法;
2.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这里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地方是一致的。老师的解读情况决定了他的教法有没有可能精进。如果没有老师自己的全面准确的解读,仅仅讲教法,老师肯定也驾驭不了课堂。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350 小时威望579 金币513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1积分4678UID879420
金牌会员, 积分 46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22 积分
威望579 注册时间积分4678精华21帖子
某过客 发表于
俺个人觉得:
从普通阅读来说,是首先感知文章内容;
从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是首先鉴赏文章艺术。
说的好极了。其实在我们开展课堂阅读教学前,学生早已把语文书全部读过了。
唐唐的响彻宇宙的狂吠,虽然响亮,但永远也不是人作的文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350 小时威望579 金币513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1积分4678UID879420
金牌会员, 积分 46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22 积分
威望579 注册时间积分4678精华21帖子
处处学习3193 发表于
董老师之所以对于孙、袁二位教授的文学评论的评价优劣的差别这么大,就是因为他不知阅读诗歌(以及其他文章)的完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造成的。 说这样的话,吴大师是不是又到k12语文论坛来跳梁子了。
如果你说我不懂,请你出示证据。另外请你告诉大家你如何懂阅读诗歌,当然还必须得到大家的认可。
&怎么回事?我看不懂啊。&
唐唐的响彻宇宙的狂吠,虽然响亮,但永远也不是人作的文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01 小时威望110 金币341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1积分2568UID1429211
高级会员, 积分 2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2 积分
威望110 注册时间积分2568精华1帖子
处处学习3193 发表于
是首先感知文章内容,还是首先鉴赏文章艺术?
这个问题值得语文老师讨论、澄清。 ...
俺个人觉得:
从普通阅读来说,是首先感知文章内容;
从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是首先鉴赏文章艺术。
写出平实的叙述句,把简单的事情表达清楚,这个是最基本的。
如何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把复杂的情感表达清楚——这正是学校语文需要学习的。
通过鉴赏来学习。
乌龟笑话集:
井底之龟看到一句话“夏虫不可语冰”,不解,四处打听:“语冰是什么冰?”
有个傻乌龟听人说“倒背如流”,以为真是倒背,从此倒着背书——从最后一句往前背……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504 小时威望1817 金币59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68积分22392UID639454
威望1817 注册时间积分22392精华68帖子
我感到:首先需要解决的,或许是对“个性化解读”本身的界定。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框”做限制,那么,可以这样说:人们最初接触文本所产生的解读,都是“个性化”的。至于“共识”(或者楼主提到的“基本性解读”)其实都是建立在主体之间相互交流对话沟通基础上的。对于“解读者”而言,对具体某一作品的解读,可以有高低之分——这是由于“解读者”个体的文化背景、基本素养等等多种因素的积累相关的。
至于“课堂上的阅读”,这是一个学生“学阅读”的过程,自然需要老师的指点、引领。但,这种“指点”“引领”更应该是“示范”“点拨”“启发”,而不是“强制”“替代”“框框”,更不应该成为限制“学阅读”上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桎梏”。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到我的博客来交流--
http://www./aim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秋天的段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