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斗白蛇技巧怎么玩?

法海为什么要收白蛇——情与法的纠缠
 前已提及,白蛇传是个动态的存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因而法海的形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总体的“历史”趋势看,与白蛇“从良”的过程相反,法海却是走着条“从恶”的路线。不过最近法海又开始“反思”与“觉悟”了,于是人们对法海的看法也渐有改观。虽然可能再无法回到以前那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地位,但总算有人在欣赏白娘子“美女蛇”的同时,也深刻关注着法海和尚。(溶解白蛇:http://lymslive.blog.com)
一、法海如何沦落为癞蛤蟆精
  最早期的“白蛇传”,就比如说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吧,法海是典型的有道高僧,世外高人。法海的出现,就是为了要拯救许宣(许仙),度他摆脱妖魔的纠缠与诱惑。早期的“白蛇传”名字也一般不叫“白蛇传”,题名最多的关键字是“雷峰塔”。传说中雷峰塔为镇白蛇而建,是法海救世的物化表现,故传说以“雷峰塔”为名,也反映着那时人们对法海的崇敬与歌功颂德。(lymslive)
  可是不知曾几何时,世人与许仙一道,也爱上了白娘子。于是白娘子的形象越发光彩鲜亮,而法海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对法海横加干涉、破坏许仙与白娘子的婚姻爱情进行无情的指责与抨击,“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终于把法海贬为“癞蛤蟆精”,最后还要躲进螃蟹壳里,要它永世不得翻身而后快——尽管民间传说有多种变文,但以这种说法最为典型。(七阶子)
  人民百姓是最爱憎分明的,这种原始的爱憎情绪也许是朴素的,扬其所好者而抑其所恶者。然而,这种爱憎之情一旦被推到极端,变得狂热起来,那就未免可怕了。它可以把他们喜欢的捧到天堂,也可以把厌恶的踩到地狱,而这种喜好与厌恶很可能是盲从的,而且缺乏理智。
  当然,一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尽管深受传播者的喜恶影响,却也不得不符合故事的基本事理逻辑,因为只有更完整、丰富、有趣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流传下去。所以人们也不能只简单地说法海是癞蛤蟆精,还必须把这蛤蟆与白蛇的恩怨具体化,使得其后法海收白蛇的行为动机更有说服力——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说单元是白蛇与蛤蟆“争夺仙丹”的故事。(七阶子)
  传说如是说:白蛇精吞吃了蛤蟆精的仙丹(或内丹等修炼者的根本凝结所载物),削减了蛤蟆精几百年的道行。于是蛤蟆精耿耿于怀,与白蛇不共戴天,才立誓要收服她。传说中为了表明白蛇的“正义”立场,还更进一步补充说那蛤蟆精的仙丹来路不明,或卖弄法术为非作歹,白蛇才有意或无意夺取了它的仙丹,于是法海的报复便更成了“小人行径”。
  但故事传演至此,还是不完善。白蛇既得了蛤蟆的仙丹,她的法力便高出它许多,但其后白素贞为何反不敌法海,被法海收在雷峰塔下?那只好继续圆谎了:蛤蟆精失了仙丹,又跑到西天修炼去,比如说躲在“佛祖座后的阴沟里”,偷听佛法。日子一久,竟骗得佛祖信任,赐他三件宝物(禅杖、袈裟、金钵)——这段还正好结合了他出家金山当和尚的身份。到末了“毁塔”的结局,又说佛祖查明被法海骗了,收回了三宝,法海这才被白娘子、小青打败,无处可逃之际,藏进了螃蟹壳内。
  由此可见,若把法海设定为蛤蟆精,这“谎言”只能是越扯越大,尽管圆整到后来也看似浑圆一体了,却仍是一戳即破。故这传说虽然也讲得生动有趣,但终究有些质朴而粗糙,登不了大雅之堂,大凡形诸笔墨的文字(文学)都不会采用此“蛤蟆说”。它最大的意义还在于民间流传,当傍晚入夜时分,庭院纳凉,月光中,榕树下,老妈妈拍着小宝宝,给它讲故事儿……大约鲁迅的长妈妈就这样给他讲故事了。
二、法海如何投身于封建势力
  白蛇传到了现代,法海更被扣上了“封建势力代表”的大帽子。不管是对白蛇传的改编创作,还是评论研究,都以“反封建”为纲为线。说来对白蛇传“反封建”论调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两位大人物,却都不是专门研究民俗或民间文学的学者。其中一个便是上文提及的鲁迅先生。
年,雷峰塔轰然倒塌,鲁迅以此为题,写了一文名《论雷峰塔的倒掉》,以及《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三论雷峰塔的倒掉》。本来,雷峰塔在那时倒掉也是必然中的偶然的自然现象,当时的文人以此借题著文,本属平常,可鲁迅这篇文章实实影响着我们现当代人对“白蛇传”传说的理解。可是我们都忽略了,鲁迅更关注的是“历史的”雷峰塔,而非“传说的”雷峰塔,先生才不会那么“肤浅”只看到传说呢。读过鲁迅的《再论》、《三论》就会明白,他根本未再提及白蛇传。他是着眼于雷峰塔的历史存在,引发议论,其中犀利的文笔与深遂的思想批判,都比“初论”更有深度,高出一层次。
  但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被选入了义务教育教材,大约是因为它比后两论来得简单,方便中小学生理解。其实就是这篇“初论”,鲁迅也只是根据传说写的一篇札记,何尝提及“反封建”。但鲁迅显然是被有意拔高了的作家,他随手写的一篇随笔杂文,就被我们的老师当作“反封建”的教材。于是我们都跟着先生一起大骂法海,“活该!”。(溶解白蛇:http://lymslive.blog.com)
  而真正对白蛇传“反封建”作出明确“指示”的是毛泽东主席!
  有一次毛泽东同志也去看《白蛇传》的戏,看完也很感动,说白蛇传是个好戏,“法海相当于封建势力,白素贞相当于革命者,而许仙相当于中间动摇派”,“干革命就要努力争取中间派!”——很生动的比喻,但也只是个比喻而已。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毛泽东同志以他的人生阅历、价值观与方法论,看完戏有感而发,迸出这番妙语来,那是可以理解的。但若竟以此为“白蛇传”的指导思想,那就犯了毛主席曾一再强调批评的“教条主义”了。
  然而教条主义终究不可避免。于是在那个年代,白蛇传排戏演戏(当时人民的主要文艺活动还是戏曲吧),都以反封建为主题思想,俨然为反封建宣传服务了。而评论界,大至戏曲理论研究,小至具体深入的“白蛇传”研究,也是如此,无法跳出这个框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进行过一场文艺界影响深远的“戏改”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大量良莠不齐、妩杂繁复的传统戏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改编创作出一批适合社会主义新风气的戏曲剧目——而“反封建”当然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了。田汉的《金钵记》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升级为《白蛇传》的,成为一个极优秀的经典传统剧目,六十年来一直盛演不衰。
三、田汉《白蛇传》法海形象分析
  既然田汉改编的京剧《白蛇传》版本享有如此声誉,占有如此地位,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以田汉剧本为蓝本的京剧《白蛇传》的法海的形象,看看它是否达到了他们有意贬抑丑化法海的目的。遗憾的是,京剧《白蛇传》我不知看了有几遍,虽然一次次为它那非凡的艺术魅力所震撼、所感动,但从没发现法海与什么封建势力有所勾结。法海为封建代表的立论殊难成立——“哎,这是从何说起呀!真真岂有此理!”
  “端阳”“说许”是《白蛇传》的一个重要转折。本来“端阳现形”的情节与法海并无相关,可戏曲改编限于篇幅,也为了推进剧情的节奏与张力,在前面加了个“说许”。法海专程跑去告诉许仙说他妻子是千年蛇妖,教许仙用雄黄灌白素贞,以验真伪。也许这个细节的增加,是想表现了法海的“多管闲事”,然而法海这次的闲事也未免管得太无聊了,完全是“损人不利已”嘛,法海岂会如此“弱智”?
  假设法海恨白蛇私自下凡,一心收妖,那么他完全可以趁“端午”天时之便,将白蛇手到擒来,何须再“蛊惑”许仙下酒,多此一举?想想徐克的电影《青蛇》,那茅山道士就知道选在端午的“黄道吉日”欲收白素贞,这才是正常思维啊。其中的关键在于,京剧的法海端午来保和堂根本就不是要收白蛇,“说许”的目的是要点醒许仙,法海是想救他、度他。彼茅山道士只“为收妖而收妖”,而这法海是“为救人而收妖”,这是法海比普通道士境界更高一层之所在。虽然我们都知道白素贞不会害许仙,许仙也根本不需要法海来救。但站在法海的立场上,人妖混杂不容,又怎知白蛇一定不会害许仙——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lymslive)
  “昔日一人去进香,遇一美女泣路旁。诉她继母心肠狠,逼女提篮采野桑。此人怜爱将她救,引女归家效鸳鸯。十月怀胎生一子,如鱼似水度时光。谁知一夜风波起,她化作银蛇十丈长!先把娇儿吞吃掉,再咬此人一命亡。你今年轻美目秀,白蛇与你配鸾凰。一旦青春不再来,白蛇腹内葬许郎!”(田汉《白蛇传》第九场《上山》),这段念白,前面所述应是法海曾经亲所经历的生动实例,最末四句是对许仙的推测,虽未必十分正确,主要是想一语棒喝,让许仙醒悟人妖婚配终究不宜——而且法海这番话,也不能完全怪他“以偏概全”,因为白蛇对许仙实在是例外中的例外。而法海却不能不防微杜渐,因为白蛇心存良善,就也动情了,网开一面。如果此风一长,引得众多不似白蛇那么善良的妖精纷纷下山来,那就不只一个“许郎”要遭殃了。
  白素贞与法海的矛盾源于他们的价值立场不同,法海那么执着地要收妖,一如白蛇那么执着地要爱许仙。白素贞自认“敬夫如天”,她爱许仙没错;而法海也追求他的信仰,让人归人,妖归妖,也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于许仙的“冥顽不灵”,法海可以软硬兼施。法海叫许仙端阳劝酒,原想让许仙自己看破魔障,可惜许仙仍看不破;就只好先把他留在金山寺,寄望于佛法感化许仙,也希望白蛇能知难而退。可白蛇既拥有一身法术,就不可能无所作为,她也不能听从法海的“好言相劝”,回到山林;这在法海看来,就是“不知好歹”了。于是终于引发出一场惨烈的“水斗”。(七阶子)
  “水斗”中,法海请下天兵天将。如果说法海是“坏人”,那么这些天神便也是“坏人”了——里面还有哪吒,想当年哪吒闹东海,可也是位反封建的小英雄呢。其实,神话也是“人话”,神是人所造。人们幻想出一干天神,乃是寄托了美好愿望,而不是捏造出一帮“坏人”来压迫自己。世间有太多黑暗,人们才把精神寄托于天堂,如果天堂不“天堂”,那人间尚有何处是天堂?白素贞敢于挑战权威,实在是她太执着;她爱许仙痴情至斯,只怕连法海也始料未及。白素贞这份痴心,她的付出,可能还是当事人更能切身体会到。所以许仙被震惊了,感动了,努力逃下了金山,便到了“断桥”……
  总之,原京剧《白蛇传》的创作改编,可能是想把法海当作“反面教材”来批判的。然而如上所述,文艺创作尽管受主观情绪左右,却也不能不遵循文艺作品自身的规律。只要所讲的故事还算是“白蛇传”,还像“白蛇传”,那它某些深层次的东西始终是还隐藏其内的,默默地等待读者去挖掘。所谓白蛇传“反封建论”,不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事实上,当前京剧舞台上的《白蛇传》,比如近年张火丁新排的程派《白蛇传》,在其宣传中,就只言“优美的爱情”,而不再提“反封建”了。
四、《新白娘子传奇》法海形象分析
年,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名噪一时,至今也屡屡重播不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白蛇传的了解很多都是从这个电视剧开始的。尽管当时的正统学者,不屑、恶谈影视剧,甚至出言相讦,然而事实终究不可回避。十几年过去了,赵雅芝所饰演的白娘子依然深入人心,俨然典范;一些正规的学术论文也不得不开始重视《新白娘子传奇》了——《新白娘子传奇》绝对是“白蛇传”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京剧《白蛇传》尽管在艺术上很精致,但两个多小时的戏,文学上毕竟流于简单,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折子化趋向必然的紧缩。(溶解白蛇:http://lymslive.blog.com)
  笔者认为《新白娘子传奇》最大的意义便在于对传统白蛇传的综合继承。所以,“新白”中法海的人物形象,不得不拎出来问个明白。笔者儿时看新白,也恨极法海;尔后人事及长,平心想来,法海也未必那么可恨吧。
  电视剧的开头,是前世恩怨的源起。猎户捕蛇者多得去了,为何只因法海所遇者是后来“白娘子”的小白蛇就得背负骂名?其实那捕蛇老人对小牧童还蛮和蔼可亲的,不是么?千年前三人的相遇,纯属偶然的缘分。此后白素贞与法海的纠葛,正应了一句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白蛇与法海后来都是修炼有术的佼佼者,只是他们年轻时修炼还未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小白蛇咽不下那口气,去偷了法海的六颗舍利子仙丹——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那修行者窃丹也不算偷么——然后小白蛇心安理得地继续去修炼了。可是法海又不干了,他也恼羞成怒了,他发誓一定要收服白蛇!诚有以也。
  按理说,人修炼要比蛇修炼更便捷,因为蛇要先修成人,再修成仙。可白素贞都快修成仙了,而法海还未完全得道升天,只怕就害于这颗报复之心尚未平息。如果说白素贞逃不过一个“痴”字,那法海便看不破一个“嗔”字。法海收白蛇,即使有私心,却也是公干。有句话说,“布衣一怒,血溅五步;王候一怒,血流成河”,大意如此。所以如果许仙有什么哀怨,大不了跑去金山寺出家,“横眉冷对”着法海,令法海自觉有愧,坐立难安。而白素贞若大发雌威,真刀真枪大干起来,就免不了殃及池鱼了。水漫金山的悲剧,责任于谁,殊难论断。然白素贞事后能自引其咎,深痛悔意,就是敢做敢当。况且真个依法量刑,想她也逃不了干系。而法海后来静候白云寺,待满月方合钵收妖,也未尝不是种法外容情的慈悲。把白蛇收进雷峰塔,也是让她再修炼,钵下超生。(lymslive)
  白素贞与法海持续千年的恩怨之争,首先作出让步的还是白素贞。当小青回山重修十余载重下山欲找法海报仇前,来雷峰塔探望姐姐;小青说要报仇,白素贞即不置可否。白素贞这是软弱了吗,磨灭了斗志吗?未必其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胸,她比法海先悟到——即使报得了仇又能怎样呢?新白的结局,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四人一并升天而去,谁是谁非,只留下人间一段说不完的传奇。
五、法海只是个认真的执法者
  最后,又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法海为什么要收白蛇,法海的存在意义何为?很简单,笔者认为,法海只是个认真的执法者而已。收妖是他的天职,他必须完成这项使命,维护法理的尊严。后来写白蛇传的文艺作品都对法海进行了更多的思考,比如李碧华的《青蛇》(以及据此改编的电影《青蛇》),还有最近李锐重述白蛇传的《人间》。尽管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既都有为法海“翻案”、“平反”之意,且也受大量读者所欢迎,至少表明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加了,不再只为爱恨的感性所迷障。
  假如这世上真的存在“妖”的话,那也必需存在能够约束妖的力量,“佛”,这世道才能形成制衡。法海便应运而生,他要维持人妖之间的秩序。人与妖不容混杂,这是法海的理念,也是世间的必需。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交通规则。假如小轿车闯入人行道上,想必没人会欢迎。但如果小轿车说我在人行道会开得很慢很慢的,几乎以与行人相似的速度行驶;我偏不喜欢飚车的快感,就喜欢慢步的悠闲;所以保证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心情好时甚至可以免费搭载部分有缘的同行人……如此,行人就会欢迎么,交警就能坐视不理么?如能你真喜欢走路,就该把车抛弃,一起来走路。但这么一来,对有车一族未免也有些不公平,车主有时也未免觉得可惜。所以最好的办法仍是开回车道上去。车道上超速自然不妙,但开得太慢也影响交通。(七阶子)
  白素贞下凡来,大约如斯。妖入人间,必然会打破人间生活的安宁,不管它是有心还是无意,其本意是好的还是坏的。白素贞配许仙,致使他从杭州发配苏州,再配镇江,颠沛流离。尽管后来的《白蛇传》写许仙既有娇妻在拥,竟不以此为苦,然未尝不是白素贞之过。白素贞、许仙开药铺义诊,苏杭百姓拍手称庆。可是否曾想过,保和堂能义诊的根源却在于它的“不正当竞争”,白素贞暗使法术帮助许仙开药铺,他们生意会不好才怪呢,其他各个药行怎么争得过嘛。在旧本的白蛇传中,写白素贞为使生意好转,投毒下井,其行径固是昭然若揭。现在不这么写了,可她还是无心造成了“不正当竞争”的事实。所谓“义诊”,“回馈乡里”,如此看来竟有点像“原罪”的救赎。其实人间又何其不然,也只有豪富之家才有那资本施赈,被封为“大善人”。
  法海要收白蛇,其他也很无奈,因为法海也知道她是人们传颂的“白娘子”。于是我又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拍的另一部经典的电视剧系列,《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众所皆知,可这部电视剧更重要的是还展示了包拯在他冷峻的面孔之下,还有热心肠,还有悲天悯人。好人、善人就不会犯错吗,当好人犯错,包拯他铡不铡?铡!可当铡过之后,包拯比犯人亲属还心痛,还更惋惜——可他就是不能不铡。有人说,传统文化在宝岛,有点道理。就这两部电视剧来说,《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娘子,《包青天》的包拯,都最符合中国人几百年传说中的美好形象的化身,比京剧舞台上的扮相都更为帖切。在《包青天》中还常有这样的情节,就是皇上可以特赦某些人的罪责。法理之外,还可以衡诸人情,这是中国特色。这在白蛇传中也可见端倪,当白素贞的文曲星状元儿子来祭塔时,便可以赦免她的罪行。
  这反映着中国人理想的法制模型:最高标准自然是“德治”,具体施行起来,则是“法治为主,人治为辅”;当法理出现疏漏,依照法理反而造成“冤狱”的遗憾,还可以用“人情”来弥补。当然,这也只是“理想”而已,在几千年的中国大地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它只存在于文艺作品中的美好愿望之中。而且历代中国,其实从来就不缺“人治”,真正缺的是“法治”,由于“人情”造成的冤狱远比由于法理造成的“冤狱”多得多。限制中国社会公平的“瓶颈”也一直是“法治”,所以我们才亟待所谓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溶解白蛇:http://lymslive.blog.com)
  以上所述,其实是个简单的道理,但往往显而易见的东西反而容易被忽略。就像“大同”、“小康”、“和谐”等词汇,早就在儒家经典中就记载着,现在我们还不是要天天揪出来反复宣讲。法海要收白蛇,也就是这样简单的理儿,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我们一直被自己蒙蔽着,不愿正视而已。
  白娘子与许仙伟大的爱情传说,固然感人,但也不能据此抹煞法海收妖的正义性。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只是个非常特例的人妖畸恋,不代表普遍意义。又如金庸笔下的杨过与小龙女,也感人吧,但郭靖也曾极力反对他们师徒成婚,却又怎能说郭大侠做得过分,就是错。对于杨振宁老教授与翁帆小姐的爱情婚姻,我们也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欣赏,但未必见得鼓励与推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法海为什么要收服白娘子 因为她得罪了一个人
法海为什么要收服白娘子 因为她得罪了一个人
  白蛇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真正算得上是妇孺皆知。白娘子和许仙多好的一对姻缘,“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二人本来过得好好的,却突然冒出来一个法海和尚,要棒打鸳鸯,拆散姻缘,最终酿成了一段人间悲剧。千百年来,提起白娘子,大家都无比同情,提到法海,则。  那么,法海和尚究竟为什么要收服白娘子呢?为什么非要将她关进雷峰塔里呢?网络配图  有人说,法海是出于羡慕嫉妒恨。先生就说,“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法海和白娘子同是修道的人,白娘子却能享受到人间的恩爱,有一个美满的婚姻,而法海除了那口金钵,那根禅杖,那身袈裟,他什么也没有。他的生活是冰冷的。他的世界是孤寂的。因此,他嫉妒白娘子,所以要毁掉白娘子,拆散他们的家庭,践踏他们的恩爱。如此一来,法海的心态就平衡了。你看,一个修道的人是不能拥有人间恩爱的,否则就是这个下场。还是老老实实修道吧。  这个观点不对。白娘子有他的人间恩爱,法海也不是一无所有。法海是金山寺的住持方丈,他拥有地位和名望,在社会上受人尊敬。  唱词中说,“情纵痴也终有完,不如清修把皮毛换”。作为一个修道者,得道才是极乐。白娘子深陷尘劫,法海却在金山寺精修,应该是白娘子羡慕法海才对。人家马上就要得道了,她的尘缘还未了。法海对白娘子应该只有鄙夷和冷笑,根本不会有羡慕,更别谈嫉妒和恨了?  再说了,法海在镇江,白娘子在杭州,后来又流落到苏州,也曾去过镇江,但很快又回到了杭州,二人而不相及。平时根本就没有交集。  于是有人又说了,他们本来就有恩怨。一千七百年前,那个时候白娘子还是一条法力很弱的小白蛇,一不小心被法海捕获,差一点命丧和尚手。后来,白娘子又偷吃了法海用来修炼的灵丹,自个功力精进,从此高出法海一头。这让法海恨恨不已。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于这桩公案,法海一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当白娘子再次出现在人间时,法海就伸出了报仇的魔掌,一步步将她锁定,最终将她关进雷峰塔里。网络配图  这个理由看似合理,但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恩怨或许是有的,但法海犯不着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报复白娘子。法海修行了那么多年,是有一定道行的,他后来也真正得道成仙了。如果他总是把恩怨把报仇放在心上,他也不可能得道。你看那些古今高僧有几个整天只想着报仇的?佛家讲究放下,放下得越多,他越接近真道。为了一桩千百年前的私人恩怨,亲手制造家庭悲剧。相信法海不是这样的人。  当然了,还有人说,法海是秉承佛祖的旨意要来收服白娘子的。这是他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这纯粹是扯淡。哪里有什么佛祖?哪里有什么使命?都是江湖术士骗人的鬼话。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政治压力。世上只有政治压力才会把人逼到那个份上,产生巨大的破坏性。这个政治压力来自于当朝梁相国。白娘子曾经指使小青去梁相国府里盗宝,梁相国的儿子梁连在追回宝物的过程中,不幸被小青所杀。那梁连可是梁相国的唯一子嗣。梁连一死,堂堂的当朝梁相国就绝后了。梁相国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你杀了他的儿子,他会吗?但是,梁相国知道白娘子的厉害,知道自己哪怕动用国家军队都斗不过她,所以,他找到了法海。只有法海才能斗得过白娘子。  可是,法海不是方外之人吗?和尚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他干嘛要管人间的俗事呢?不得不管啊。法海所在的金山寺是梁相国出资建造的,也一直都由梁相国罩着。甚至法海这个住持也是梁相国扶上马的。和尚们不劳动,怎么生存啊!那么大一个寺庙,怎么养活一帮和尚?还不是靠政府拨款,靠梁相国等人捐献香火钱。梁相国是法海的衣食父母。网络配图  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这一票,法海是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哪怕有违修性之道,哪怕要制造人间惨剧,哪怕会延缓自己的得道时间。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退路,不收服白娘子,他就得完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个理由才是最合理的。但是,法海毕竟是得道的高僧,按照梁相国的意思,那是要将白娘子搞死的,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可是,法海只是将白娘子关进了雷峰塔里,圈禁起来,并没有搞死她。这样算是折中地完成了梁相国交办的任务,让梁相国心里平衡,也给自己留了一份余地。  如果真的搞死了白娘子,法海也不可能最终修成正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4小时热文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
  谢鲲(281年-324年),字幼舆,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两晋时期名士、
  刘殷,字长盛,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东汉光禄大夫刘陵玄孙,十六国时期前赵名
  詹天佑(英语:Tien Yow
Jeme,日-1919
  武庚是商帝辛的太子,他身上有着子受辛强悍的血脉,虽然他比较倒霉,老爹是&壮志
  刘弘操(?-938年),十国南汉初代高祖皇帝刘?的第九子。南汉高祖刘?有19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
  尹吉甫,房陵人(现房县),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
  说起岳飞,大家都会抱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居然被宋高宗
  秦桧这个人,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吧,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
 &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 ),字中立,汉族
  如今说起晚清早已是远去的历史了,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太远了,很多记忆早也已
  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魏冉建议齐湣王自为东帝,约请共同进攻赵国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
  棘蒲之战发生於前381年,楚国、赵国联军打败魏国的一场战争。  赵敬侯四年(
  三晋伐齐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初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後耗时2年,以三晋胜利而告
  从十三年(前413年)开始,魏国连年向秦进攻,至十六年,已占领繁庞等地,确立
  左贤王是匈奴贵族封号,魏晋南北朝氐族贵族也使用。在匈奴诸王侯中,地位最高,常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河流域的古代
  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即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
  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相传是给汉代桑钦的《水经》做了若干大的补充的而一部书。
  谋反在任何历史朝代都是被当政者视为最不可赦的重罪,通常对谋反者都是要施以极刑
 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
  一战导火线: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哪一段能特别展现马超英勇善战的,那一定要说到潼关之战,因为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
  在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
  李学勤、刘国忠在《简帛学: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长点》(《光明日报》2016、6
  盖吴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于北魏发生的一场民变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
  宋代因为武将得国,一直以来重文轻武,对外不够强硬。周边的民族就敢不断挑衅,而
  宋神宗在变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边事。他反对对辽与西夏的妥协退让,以强硬的态度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
  有人提出,在水浒传中有一个情况很有意思,梁山好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多数时候
  大家都知道,渔人报告太守后太守的人却没找到桃花源,而刘子骥也无缘无故病死了,
  其实渔人来到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 而是来到了一片古代的墓地 并不是无凭
  印尼巨蟒吞噬女子 网友表示好好的怎么被吞掉的  近日,在印尼发生一起蟒蛇吞人
  小王在杭州余杭乔司一带打工,一个多月前,他捡到一个宝贝,有专家说是石太岁,给
  近日,家住(江苏)无锡市惠山区惠韵家园的许阿婆十分气愤,家中95岁高龄的母亲
  我国科学家将一件在内蒙古发现的约1.26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混元兽,并
  大禹治水的同时,还要打仗。禹时代,共进行了两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即与共工(
  七爷与八爷,又称长爷短爷,或是高爷矮爷,习惯上也有人称他们为谢将军与范将军,
  话说公元161年,一个大胖小子出生在河北省涿州市刘家大院,一双大眼睛加上粉嘟
  一般认为,天主教是基督教日趋腐化的产物,而且部分教义严重偏离《圣经》,迷信得
  苏东坡画墨竹,文同是他的老师。文同是苏东坡的表兄,字与可,曾任湖州知州,因此
  唯有善于思考的读者才称得上读者,我的著作就是要题赠给善于思考的读者,不管你是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日首
  丰碑,又名《军需处长》,由李本深创作。《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quot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新唐书  原文: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
  唐伯虎考祝枝山  唐伯虎考祝枝山唐伯虎与祝枝山是莫逆之交,二人经常往来,上门
  徐祯卿字昌谷,号东海散人,明朝著名的诗人,有&吴中诗人之冠&的美誉。当时有&
  李贽(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
  【原文】  袁炜,字懋中,慈溪人。嘉靖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授编修。炜性
  有很多诗词,我们常常脱口而出,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可怜天下父母心&,但
  程颢是宋代的博学之士,一生著述颇多,且时常讲学,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
  村居&&&&& &nbsp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早在陈所发行的《世界繁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就是正月里不理发,所以大部分人在年三十之前理发,过了一个正月之
春节是我国最为传统盛大的节日,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种活动庆祝节日。那么正月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海斗白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