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棋谱 老王背炮棋谱

象棋名手回顾(十二) - 独为伊憔悴的主页
风云名手回顾之----&“长安王”王羽屏
&& &王羽屏,世居陕西西安,1913年出生于西安大街迎祥观一个贫困家庭里。年幼时,由于父丧、母他嫁,孤身流落在东门里珍珠庵栖身。稍长,以一根扁担为人挑物糊口,也当过小贩;成年后以油漆、裱糊为业。王为人忠厚,待人热诚,棋品棋德甚佳。在与人弈赛时,总是手持一根旱烟管,边弈边吸,直到六十年代还保持这一习惯。&
  王的生长地西安,虽是大城市,但在解放前,人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弈象棋是市民的主要消遣之一。当时有处弈棋场所是北大街东公共体育场内的象棋阵地,地上放着两个棋盘,大小约如一张八仙桌,棋子的直径约一寸半,爱弈棋的人早上从办公室借出棋子,结束时交还,不收任何费用,每天有好些人围着看弈棋。另一弈棋场所在马坊门的民众教育馆,也是免费的,人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王羽屏,空闲时常去那里看棋。王虽然没读过书,但棋盘上的一些字很快学会了,而且不但识得棋子,后来借到棋谱,也能打谱学习。当然,由于要谋生,王弈棋的时间是很少的,进步是缓慢的。体育场的大&棋盘在&1933年取消后,爱弈棋的人转到钟楼去弈棋。王羽屏随着大伙转向钟楼后,先后认识了赵鹏程、王新民、王月静(秘洞和尚)、尹六这四位西安棋坛的“四大金刚”,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王羽屏棋艺的提高,与西安老名手吕富春及“锅头李”的点拨指导有关。吕富春以做菜为生,和王羽屏同属底层人民,&家住八仙桥附近,见王羽屏谦逊好学,就乐于点拨指导。“锅&头李”以制泥炉为业,也是底层劳动人民,对“下手”王羽屏也乐于帮助。在二位前辈高手的点拨下,王的棋艺逐渐走上正道。王羽屏的棋艺有一定根基后,就去找大名手赵鹏程对弈,但常常输,并因有时下出劣着,被赵讥讽为“臭棋”。王不甘落后,于是更加一心扑在棋艺上,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常在一盏豆油灯下打谱研究,使棋艺提高很快。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日本飞机常空袭西安,每当警报拉响,市民常往郊外躲避,一些爱下棋的人就在市郊的坟头上弈起棋来。王羽屏和棋友王顺则等常在东郊韩森的坟上对奔,直到日机飞走,警报解除,才收拾棋枰回城,就这样王的棋慢慢精细起来,当时机来临时,终于脱颖而出。&
  人们常对一些厚积薄发的文人、武士或棋手,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这话对王羽屏也颇适用。在西安,和王羽屏同龄的王新民,由于经济条件好,20岁就成名,而王羽屏由于经济差,一直在积累棋力和等待时机。&
  1942年,开封名棋手毕铁珊访问西安,设象棋擂台于仁义茶社。王羽屏幕名前往结交,为毕氏挂棋。一个月内,无人能攻下毕的擂台。当然,攻擂的大都非一流名手。于是由王羽屏提议并出面向西安一流名手王新民等送去大红全帖(战书),&使王新民等不得不接受挑战。为了答谢王羽屏,毕铁珊请王作为西安代表打头阵,于是贴出海报,约时比赛。这是王羽屏正式登上大场面的开始。第一天,王羽屏对毕铁栅,毕胜,加赛&一局成和;第二天毕对卫宝昌,首局卫胜,次局毕扳回,以一&胜一负拉平;第三天毕对王新民,王以一负一和失败;第四天毕有些轻敌,竟连负二局于群众选手居金祥。次日报纸登出消息:“以神炮铁卒”驰名、走遍四省无敌手的河南名棋手毕铁珊,来西安设擂,勇冠三军的王新民、王羽屏皆一败涂地……&
  这一战王羽屏虽然失利,却开始登上了大赛的舞台。不久,张家茶馆为了招徕生意,举办“豫、陕象棋金牌邀请赛”,应邀参加的有卫宝昌、王羽屏等数十名西安棋手,外省名手毕铁珊等亦参赛。比赛分三组,用淘汰制,由三个组的第一名争夺金牌,结果王羽屏夺得金牌,这是王第一次夺冠,也是他成名的开始。&
  1943年,西安基督教青年会恢复全市象棋赛。王羽屏战胜数十名对手,又一次夺冠。1944年连湖公园茶社举办棋赛,王羽屏第三次夺冠。从此,声名大振,成了西安市的最著名棋手。之后。王又在四十年代末夺得市比赛的第一名,五十年代&夺得大赛第一名多次,主盟西安棋坛18年,被外界誉为“长安王”。&
  从1950年起,王在棋艺研究上迈出了两个新步子,一是对残局作了深入研究,订正了古谱中残局三百局,并将其中的十九局发表在《象艺万象》上;再一是实现了“杀出潼关去”的口号,单骑访问上海,和那里的名棋手进行了交流。&
  五十年代初,全国基本解放,但经济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王羽屏认为西安虽为大型城市,弈棋人口也多,但对外交流较少,信息不灵,开局方式落后,要让陕西、西安的棋艺水平追上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市,必须外出交流,吸取“营&养”,才能在今后的全国争雄赛中有一定的位置。可是,自费去一次上海、南京,需要车费、宿费、膳费等一大笔开支,还&有误工的损失等,何况王是个以工为生的清贫工人。不过,王羽屏立下了“杀出潼关去”的宏志,在一次西安棋人的聚会上,他终于喊出了这个口号,并为之筹措费用。&
  1951年6月,上海薛维翰、陈效渭合编的《象艺万象》棋谱中,刊载了西安名将王羽屏的古谱残局正误,计有十九篇之多。那些见解,确是“发前人所未发”,堪与著名&象棋理论家张雄飞先生的《竹香商兑》相媲美,受到广大棋&友们的赞赏。同年秋,节衣缩食后的王羽屏,离开古都西安,毅然登上了东行上海的火车。不久,一个年约四十,光头布衣,手持一根旱烟管的中年棋客出现在棋人荟萃的凌云阁茶楼,向上海的棋手挑战。第一仗对上海名将何报林,一战而胜,人们才对其刮目相看,原来这汉子人“土”棋不“土”,尤其是残局,功力显然优于何根林。再战上海名将鲍子波,鲍有上海市冠军称号,还曾于三十年代初迎战过华北名手赵文宣和张德魁,现今虽已届高龄,但雄风犹存,也被王羽屏以一胜一和打落马下。
  之后,素有“棋坛总司令”之称的谢侠逊老人出马,先后共弈五局,王得以一胜一负三和战平。又和上海市冠军何顺安对弈,由于在开局方面吃亏,何取得先手后紧缠不放,王虽作了最大的努力,仍不免一败。这是王访问上海输的唯一的一场棋,输是输了,但得益非浅。王又和在上海弈访的“华南虎”&杨官璘对弈一局。杨当时威震上海,横扫群雄。这局棋王步步持先,直到图44时尚有取胜机会,但王接走兵一进一,杨以卒七进一兑兵,结果弈和,可看出王的功力。&
  通过访沪,王羽屏将外面的“棋世界”带回西安,给西&安棋界注入活力。通过访沪的经验总结,王羽屏的棋力更为精进,特别是先手时,输局很少,他说:已掌握了先手求和的大法。&
  1956年起的全国象棋锦标赛,王羽屏作为西安市的代表,多次参加。以1957年的全国赛来说,当时先举行分区赛,西安赛区包括乌鲁木齐。兰州、保定、太原、开封、郑&州和西安八个城市,比赛结果,王羽屏成了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冠军,和第二名兰州管必仲、第三名乌鲁木齐晏宗晋、第四名郑州庞凤元一起参加第二阶段赛(在上海),最后王得第十四名。1958年的全国赛稍有不同,王羽屏又一次夺得郑州赛区第一名,在参加全国决赛时获第九名,成绩也算不俗了。&
  王羽屏以一个业余棋手的身份,取得了称雄西南棋坛、闻名陕西和全国的突出战绩。1953年,王被福建聘为象棋月刊名誉顾问,和谢侠逊等名宿同列。纵观王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为了棋艺,他不惜节衣缩食,乃至在生病后,忍痛变卖了“陕豫棋赛”的金牌。王为棋献出一切的精神品质,深深为西安棋友称道。
王羽屏残局功深一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中显示其在这方面&的造诣与才华。何顺安最欣赏他在一九五八年全国赛中以车、双士逼和杨官璘车、炮、双相的一局残棋。但老王却&说:“最难忘的是一九四九年西安市比赛中冠军争夺战时的一场苦斗。当时另一名手牛培德与我仅差一分,王牛之战,&实际上是夺魁之战。牛培德充分发挥了他善于紧缠战的特点,在中局时期劫获一子,使残局形成可胜我的局。而我临危镇静,竟伺机死兑车而成&和局,从而使我登上建国后首次棋赛的首席。”
  王羽屏这两局棋谋和成功的基础,在于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深人钻研古今棋谱,从而对各种残局的省酡和定式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不但努力学习棋谱,还勤于纠正谱中的谬误。从四十年代以来,他常常在一盏昏黄的豆油灯下拆解棋&谱,已积累了约三百局的古谱正误手稿。其中包括订蓝《适&情雅取醴、《象棋秘诀》、《&橘中秘》、《百局象棋谱》、&《金鹏诀》与《烂柯神机》等各种著名古谱。可借的是他不幸于一九七八年病故于西安,享年六十六岁。诗曰:
一灯豆黄解烂柯,
孜孜皓首竟如何?
遗篇三百光棋国,
不负平生痢酹多。
风云名手回顾之----“东北虎”&王嘉良
  王嘉良,(1933-)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人。解放前即已成名,以“东北虎”之美誉驰骋弈林数十载。1956年、1957年和1959年,他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全国象棋赛亚军;以后至1981年,又七次进入前六名。
  他是1980年第一届“亚洲杯”象棋比赛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他棋风凶焊,大刀阔斧,是我国北派棋手的杰出代表,他潜心钻研,矢志创新,为我国象棋现代布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长期提任黑龙江队教练和《北方棋艺》主编(1979年起),著书立说,影响甚远,在我国象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1982年获“中国象棋大师”称号,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1979年起任。曾与李德林合编《象棋前锋》、《象棋后卫》、《象棋中锋》、《橘中胆》等。&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东北三省这地界儿,会下象棋的人没有不知道王嘉良的,走在北方的街头巷尾,到棋摊去凑热闹,每每会听到这样的话:“交棋吧您呐,这棋王嘉良来了也不行喽。”
  不独是民间,在中国象棋史上,王嘉良的名字也占据着闪光的一页:20世纪50年代初期,年仅18岁的王嘉良,在哈尔滨棋界已跻身一流,1956年踏上了全国比赛职业棋手道路,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和第四届全国象棋个人赛亚军,以后又七次进入全国个人赛前六名。他勇猛凶悍、大刀阔斧的棋风,被誉为北派棋艺的杰出代表,1982年他获得中国象棋大师称号,两年后又获得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并被国务院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勋章。他曾任黑龙江棋院副院长兼象棋队主教练、中国象棋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并是黑龙江省第二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
  这位北派泰斗、号称“东北虎”的王老,纵横南北,逐鹿枰场,赢得了“南有杨官麟,北有王嘉良”的威名,在全国赛场上,他坐镇一台百战不殆,以勇猛凶悍的棋风和精密独到的布局研究享誉国内外棋坛,他下的棋很像京剧的“叫板”——高昂嘹亮,每有惊人的转折,引人入胜,常被观众围个水泄不通。
  王老不仅以其棋风凶猛、大刀阔斧而驰骋棋坛,而且他还善于挖掘和培养人才,为黑龙江省象棋的繁荣做出了努力。除了下棋外,自1960年,王老便开始执教省队,先后培养出了象棋大师孙志伟、特级大师赵国荣、象棋大师张影富、张晓平,女子象棋大师张晓霞、张梅、刘丽梅、女子特级大师郭莉萍、王琳娜等棋手,作为象棋队主教练,王老从选拔棋苗、精心培育到率队出征可谓面面俱到,现任黑龙江棋院院长的赵国荣是王老最得意的“门生”,他不仅夺得了三届全国个人冠军,率队夺得1990年全国象棋团体冠军,还将乃师的“北派”棋风发扬光大,成为青出于蓝的“新东北虎”,&许多次全国比赛都在前三名,也是北派棋手中对抗许银川、吕钦的最佳人选。王老对女子棋手的选材和训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女子象棋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1997年,王琳娜在漳州全国个人赛上技压各路巾帼英雄,填补了北方女棋手从未获得冠军的空白;2000年黑龙江女队摘取女团桂冠,而郭莉萍于2002年在宜春全国个人赛中成为第二位北国女状元,两位女杰又夺得世锦赛女子冠军,达到了本项目的最高峰,这一切,无不与王老最初的发现和哺育有关。&
  王嘉良是父母珍爱的独生子,尽管生活清苦,家里尽其所有抚育他,他十六、七岁已经长到1.80的身高,长大成人后达到了1.91米,在人群中总是呈现“鹤立鸡群”状态,像一个篮球运动员,当然,王嘉良老师的篮球运动水平确实非常出色,在象棋队当教练时,年过四十的他常与本省篮球队的队员切磋球艺,他抢篮板、投三分球每每有上佳的表现,经常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王嘉良在垂髫之年就随父亲流连棋摊,父亲是当地的象棋野战高手,机敏过人的王嘉良很快将象棋战法了然于心,一来二去,儿子开始代替父亲上阵,渐渐把众位乡邻杀得丢盔卸甲,象棋的天赋初见端倪。
  在他十几岁时,因为“闯关东”全家搬到了哈尔滨,他很快成为“小棋霸”。因为生活的穷困,他卖过香烟、当过力工,但从未放松对象棋的钻研,从五十年代起代表哈尔滨与各地象棋高手对阵,转战于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会高手,闯棋路,运奇谋,经常是饥啃烧饼、困睡地铺,获得的是象棋水平的千锤百炼,比赛对弈的百折不挠。在全国正式设立象棋比赛项目后,王嘉良的名字在象棋界已经是无人不知,作为专业棋手,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以更加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深爱的象棋事业中。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黑龙江棋院在哈尔滨市和平路建成,为了建成棋院,王老多方求援,筹措经费,真是煞费苦心。黑龙江象棋界有今天的辉煌,王老功不可没!&
  王老是我国北派象棋手的杰出代表,他潜心钻研,矢志创新,为我国象棋现代布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常常在写总结和汇报时为不会写的字而挠头,但他特别注重棋手的文化素质建设,尤其是重视对象棋的文化宣传。在他的努力下,黑龙江省的象棋刊物《北方棋艺》于1979年在冰城哈尔滨诞生了,他请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高级工程师李德林老师担任责任编辑,李德林具有较高的棋艺水平,尤其是有着相当深的文字功底,二人的合作可谓一文一武,珠联璧合。从八十年代起,王嘉良长期担任黑龙江队教练和《北方棋艺》主编,著书立说,影响甚远,在我国象棋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他与李德林合编的《象棋前锋》、《象棋中锋》、《象棋后卫》等象棋专著现已成为难觅的珍品,被专业人士称为象棋著作中的精品。
  退休后,王老一心扑在办刊上,原来的《北方棋艺》(现名为《棋艺》)现在是国内惟一的一家象棋月刊,深受广大爱好象棋的朋友喜爱,在象棋书刊出版发行陷入低谷时,《棋艺》仍然拥有着稳定的读者群体,这一现象引起了新闻界的注视和同行们的赞叹,看来,仍然担当《棋艺》主编的王老还是有诀窍的!王老还与人合写了《橘中胆》、《象棋自学教程》、《布局精华》、《顺手炮布局》、《东北虎王嘉良专集》、《特级大师赵国荣专集》等多部象棋专著,为后辈留下了象棋的名篇瑰宝。&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普及和发展我省象棋事业,王老经过长时间考虑想借助报纸这个媒体来提高我省象棋水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来到黑龙江日报社寻求支持。  王老感激地说:“没想到出乎意料的顺利,很快达成一致意见。黑龙江日报特为象棋开辟了个小专栏,每周一期,由我来投稿讲解棋局。见报不久就深受爱好者的欢迎。一时间,大街小巷、林**上都可以看到下棋和围观的棋迷们。”他不无感慨地说:“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已经有20年了!当初的合作,不仅与贵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保持至今,而且借贵报这块‘风水宝地’,我还结交了报社内外的一些棋友,真是一举两得啊!”&
  王老具有乐观豁达的性格,他的棋艺也是威名远播,他的朋友遍及海内外。国内一些象棋名将如胡荣华、李来群、徐天红等棋王都到黑龙江拜谒游学切磋,其中很多人与王老结下了深厚友谊。
  王老棋艺非凡,但却不是个“棋呆子”,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是个充满生命活力、且老有童心的人。
  他爱钓鱼。有一年棋队去水库野游,他身穿雨衣雨裤,手执钓竿,守夜垂钓,那种痴迷与忘我,让钓鱼高手也刮目相看。说起钓鱼来,有一段插曲,因为王老的棋艺风格固然凶猛善战,但有着急于求成而失于稳健的缺点,这与他的直爽性格、炮筒子脾气密不可分,为这,他总是在夺冠的“冲刺”阶段马失前蹄、与冠军失之交臂。为了练习“心平气和”,他选择静待“鱼儿上钩”的枯燥坐功来修炼自己,功夫在棋外,可谓用心良苦!一次与棋友们比赛看谁钓得又多又快,王老竟然喜滋滋地钓起了一只贪食的肥水鸭,成为棋坛的有趣轶事。
  王老年青时是篮球场上的骁将,中年以后又喜欢打乒乓球,他反应奇快,扣杀有力,加之双臂颇长,呼叫适时,经常成为球台旁最有人气的“球员”,现在年逾古稀的王老,也时常挥拍打上一阵子,那股争胜的劲头雄风仍在。
  下围棋,打麻将也是王老的“绝活”,因其入迷和精干而水平高超,而他所追求的胜境仍是其中的拼斗过程。下围棋常与对手设“赌资”,赌午饭或者水果,有时要捎上一两个陪客,局中不乏玩笑戏谑,尽享博弈雅趣。打麻将基本上是老友聚会,在朋友家或自己家里,在麻将桌上的王老也会耍赖皮、恶作剧,让朋友们直笑他童心不老。王老还曾在股票方面投入过精力,以他敏锐的头脑和果断出击的性格小赚了一笔后,又在股市风波莫测时及时收手,静观不动了。 
王老此生的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拿到全国冠军,团体或个人总是得亚军,就连在1999年举行的“红牛杯”象棋元老赛这样的友谊赛上,王老还是不敌“资深冤家”杨官麟,重温了第二名的光荣与悲哀,面对无以伦比沉稳的“魔叔”杨老,王老只能兴叹“既生璘,何生良”了!但是王老的传奇人生,仍然精采多姿、风光无限,对棋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象棋的发展史册中,将永远铭刻着王老的卓著功勋。
风云名手回顾之----&“杀象能手”&孟立国
孟立国出生于一九三六年,辽宁新宝县永陵,满族人, 他15岁接触象棋,当时在50年代初期,沈阳的棋风很盛,茶馆、棋摊随处可见。在他家附近有个鲁家茶馆,这里汇集了像马成林、薛家雨等许多沈阳一流高手,其中任德纯、韩福德虽说岁数比孟立国小,但下棋比他早。开始他自然是向他们请教,在长期的对弈中和他们渐渐成了朋友,一起研究棋艺,水平直线上升,而且也练就了一手“杀象绝技”。& 
1956年工厂招工,为了给家里赚钱,他便进工厂做学徒,但一有空仍去鲁家茶馆下棋。&同年沈阳市举办象棋比赛,他报名参赛了,并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又经过两年在茶馆中的锤炼,于1958年再上一个台阶,捧起冠军奖杯。他以棋艺在沈阳享名,荣称抚顺象棋界第一强人。同年,我国举办第一次全国象棋个人赛,这次比赛分四个赛区,每区只允许四个人参赛,他在众多的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参赛资格,在广州的决赛中,名列第七名。
比赛回来后,孟立国便被调入省体工集训队,在那儿翻阅了大量象棋书籍,借以充实自己的布局理论。时隔两年,第三次参加全国个人赛,首轮便负于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小将胡荣华,这对他的震动很大。回房后仔细拆解,终于找到应对良策,后来在那次大赛中,他与广东蔡福如的实战,他力挫广东蔡福如和广西郑亚兴之局是杀象取胜,加上他曾胜王嘉良和任德纯两局均以杀象入局,因此人称“杀象能手”,年仅&22岁的孟立国初登棋坛就以剽悍雄劲威震弈林,在五六十年代,孟立国与王嘉良并称为“东北双虎”,他以攻杀凌厉、棋风剽悍而驰誉棋坛。尤其是他的杀象入局堪称弈林一绝,令人拍案惊奇,叹为观止!因而“杀象能手”便成了他的“专利”。&孟立国又是靠斗炮起家的。他的顺手炮和列手炮招法娴熟,人称“双炮奇侠”。&
&&&&1962年合肥大赛,孟立国后手与安徽名将徐和良斗顺炮,第4回合走出马2进3的新招,依此法宝威震逍遥津。这一创新给古老的顺炮布局注入了新的血液,布局大家把它列为“孟氏正马变例”。&
1960年与1974年荣获第五届、第十届全国象棋锦标赛第六名。&
&&&&1962年与1965年荣获全国象棋赛第五名。&
&&&&1987年荣获“健士力杯”中国象棋国际邀请赛亚军。&
&&&&1984年起任《棋友》月刊主编。
&&&1988年4月,第14届全国象棋团体赛在湖北孝感举行。孟立国年过半百复出江湖,他与河北新秀闫文清之战围观者众,对方以仙人指路对卒炮斗法,第12回合孟置马于对方炮口而不顾,毅然抢出横车,第20回合弃车斩马,车双炮演成绝杀。陈孝坤大师赞不绝口:“老孟的顺炮端的厉害,宝刀不老啊!”&&
&&&&其实,孟老是靠斗炮起家的。他的顺手和列手炮招法娴熟,人称“双炮奇侠”。名宿屠景明评价说:“孟对布局颇有创新,半途列炮跳正马具一格。”1962年合肥大赛,他后手与安徽名将徐和良斗顺炮,第4回合走出马2进3的新招,依此法宝威震逍遥津。这一创新给古老的顺炮布局注入了新的血液,布局研究家把它列为“孟氏跳正马”。两年后,胡荣华在他的影响下创新了先手顺炮跳正马,此着又成为胡氏的“镇山宝”。&&
&&&&1982年获象棋大师称号,1988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在他的麾下,赵庆阁、郭长顺、卜风波、尚威等名将云集,于1978年和1984年两夺全国团体冠军,成为威名远播的北国劲旅。1986年,孟老廉颇不老,勇夺辽宁省冠军,1987年他出访新加坡,获世界象棋名手邀请赛第二名。
孟老退出棋坛后,他又潜心著述,曾有《象棋斗炮战》、《棋坛春秋》等名著问世。正是:“身经百战,驰骋弈阵任纵横;文章潇洒,笔底龙蛇栩栩生”。
从国手到教练,寻又主编《棋友》,战绩与著述相互辉映。他不仅勇于实践,善于育才,而尤勤于著述。孟立国不仅棋艺不凡,育才有方,而且执笔写作时,也颇具文采。《棋友》中他的写作获得了行家的好评。&他笔触幽默轻快,常常言中有物,言外有意,能发人深思。&特别在谈到棋艺本身时,更能深入浅出,增强读者对棋艺的理解和向往。又能针对时弊,却免不了招来争议。他运用章回小说文体撰写的长篇棋话,彰显出对棋坛掌故的熟悉与较高的文学造诣,不但被广大象棋爱好者所喜爱,而且在棋界之外,也有很多读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普及与提高象棋艺术,贡献良多。&
棋界里有几位棋秀才手不释卷是出了名的,其中孟立国称得上书剑双绝。诗云:“身经百战,驰骋弈阵任纵横,文章潇洒,笔底龙蛇栩栩生”。有一位资深体育记者说得更形象:“孟立国可以一手下棋,一手作文。”八十年代初,他创办棋友杂志并任主编,他写的棋文妙笔生花,脍炙人口,代表作棋坛春秋更是开辟了棋评的新篇章。&&
&&&&&1998年孟立国及其弟子卜风波同时增补为象棋特级大师,写下了“师徒双双跳龙门”的佳话。
一代棋坛精英、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孟立国,于日凌晨,在沈阳突然病逝,孟特大是在熟睡中悄然离世的,享年72岁。我们永远缅怀孟立国老先生。&&&&&&&&&&&&&&&&&&&&&&&&&&&&&&&&&&&&老梁说象棋&&
西江月&&胡荣华
生来笑傲江湖
挥洒桔枰逐鹿
俯仰天地自风流
沧海一苇横渡
开局稳如处子
中盘动似脱兔
残篇静悟木野狐
独踏凌波微步
在中国,大凡会走几步中国象棋的,可能没有人不晓得“棋坛司令”胡荣华大名的,他是中国棋坛乃至世界棋坛不世出的一代宗师。拥有世界冠军吕钦和许银川的广东象棋队,有一次主教练蔡福如问年轻队员:“你们最想学谁的棋?”小棋手都回答要学胡荣华,他的棋华丽精彩,成绩又好,不学他学谁?蔡大师却说:“不对!胡荣华是天才,你们学不了。要学杨官嶙的棋,那是功夫棋”。这是棋坛劲旅广东队的经验之谈。言外之意:老杨之功夫可学,司令之天才不可学。
1960年,年仅15岁的胡荣华在强手如林的全国个人赛力压群雄,首夺个人赛冠军,从此开始了中国象棋的“胡荣华时代”。其间,他与杨官嶙、王嘉良等老对手缠斗二十余年,除了1964年与杨官嶙并列冠军外,均独占鳌头。胡荣华精于钻研、长于创新,许多被弃用的老招法在他手中又焕发了战斗力,一直被认为保守被动的飞相局甚至成了他的“镇山宝”,在大赛上屡建奇功。“十连冠”之后,尽管柳大华、李来群、赵国荣、许银川、吕钦群雄并起,胡荣华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先后于、年四夺个人赛冠军,其间又多次斩获“五羊杯”、“银荔杯”等邀请赛冠军,2000年的个人赛冠军,胡荣华以54岁创下了高龄夺冠纪录,与他15岁的低龄夺冠纪录遥相呼应、一时瑜亮。成绩如此之佳,风光一时无两,于是博得了“棋坛司令”的美誉,久而久之,简化为“胡司令”,遂成佳话。但是,胡荣华从未获得过世界象棋锦标赛的冠军,这是他几近完美的棋手生涯中唯一的遗憾。这样的天才,自然少不了追捧之人,何况胡荣华贵为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长,在中国棋坛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见诸于报刊有关胡荣华的文字,莫不以叹服其棋艺发端,进而吹捧其云水襟怀、松柏气质,甚至扯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高度,其中五体投地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别有用心者亦有之。陈寅恪先生称天才为猛人,常常被身边的庸人捧昏。所幸胡司令脑筋还算清楚,已过知天命之年,依然勇猛精进。胡司令这般传奇人物,棋迷需仰视才见,云雾氤氲,自然虚实难辨。笔者曾主编《棋艺》杂志,与胡司令接触颇多,加之和胡司令的对手往来频繁,从王嘉良到柳大华,从李来群到许银川,笔者得以置身行内,又能神飞局外冷眼旁观。依我看来,审视胡荣华可以分作棋外棋内的AB面,他有江南人的精明算计,却不乏胸怀天地的大气;他有极强的功利心,也具备勇于放弃的魄力;他自命清高架子十足,背后却能兼容并包取各家之长;他有时酸溜溜阴阳怪气,公众面前却是气定神闲一派仙风道骨;他有棋人擅长的投机取巧,更多一份老谋深算的底气与从容。胡荣华是益智游戏的绝顶高手,但棋盘之外,他和你所熟悉的工于心计、长于算计的上海人没什么两样。
&“降乙组”&&&
这里且讲一段胡司令走麦城的经历。1980年,全国个人赛在四川乐山举行,协会规定甲组12名棋手中后两名要降入乙组。谁也没有想到,胡司令形势竟然岌岌可危,最后一轮,他必需执后手战胜“东北虎”王嘉良才能保级。水平差距不大,执后手想赢棋难度极大,况且,王嘉良与胡司令素来不睦,不可能雪中送炭。果然,局中胡司令送一相给王嘉良吃,试图在下风中挑起对杀,以求得微薄的胜机,但“东北虎”老王老虎不出洞,四平八稳地走了一盘让胡司令无可奈何的和棋,将其打入乙组。两人又结一段梁子。降入乙组再想打上来殊为不易,1981
、1982年接连两次个人赛,胡司令均在乙组沉沦。1983年,他以象棋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力主取消甲乙组,混在一起比赛。凭着胡司令的巨大影响力,该提议得以通过。当年胡司令第11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也算是一段“以权谋私”的小插曲罢。&
&“盘外招”
1979年四运会,象棋比赛的最后一轮,胡司令尚落后北京队傅光明大师一分,两人相遇的收官之战,胡司令必需执后手拿下傅光明才能完成“十连冠”伟业,而傅光明只需一盘和棋即可登顶。是局,傅光明经过精心准备,先手走出“炮二平五”的当头炮开局,他料想胡司令为了后手赢棋,必然要采取顺手炮这样激烈对攻的布局,孰料胡司令的第一步棋竟然长考了二十多分钟。在这二十多分钟里,胡司令双目微闭有若养神,傅光明却在猜测对手用意中饱受煎熬。当时赛场的气氛十分微妙,两人仿佛在比拼耐力与斗志。胡司令终于走棋了,是一步谁也没有想到的“相三进五”,如此四平八稳的后手布局,似乎意在求和,无心争胜,大出傅光明意料,与先前他准备的和二十分钟里所猜想的大相径庭。傅光明在恍忽之间不得不从头应对,而胡司令此举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十几步后,胡司令后手反先,最终拿下此役,以一次绝妙的心理战为“十连冠”收官。七十年代的一次比赛,王嘉良与胡司令又一次相遇。中盘过后,胡司令已是四面楚歌,长考之后,胡司令长叹一声,起座如厕。王嘉良稳操胜券之余,也不敢大意,再三计算,知对手已无翻盘可能。胡司令回到赛场后,装作魂不守舍走向国际象棋赛场那边,老王不知是计,忙把他喊了回来。胡司令甫一入座,即随手走了一步炮,然后大惊失色,继而苦笑连连。老王一看,心想你可真是走晕了,把炮喂到我马嘴里了,于是抬手就给吃了。这下可中了胡司令的苦肉计,没几下便吃回一马,而后翻盘成功。原来这是胡司令精心设计的骗招,老王一时不察,被胡司令逼真的表演骗过。怎么样?胡司令的盘外招玩得精吧。
云舞:怪不得老王不喜欢胡荣华呢,王嘉良在回忆录里明确表示不喜欢胡荣华!
倾城之恋:
是人总的有缺陷,在名声和功利面前,人的本性往往会暴露。我们不该用另一只眼看他,毕竟胡荣华也是人,不是神。正如钱钟书在《围城》所说,猴子的尾巴是有缺陷的,只不过在地上,大家忽略了,等到爬到树上后,才会暴露在大家面前。做为一个棋迷,我想听听老梁说说中国象棋出路何在???尽管很多人玩,但总觉的棋摊文化,下层文化难登大雅之堂,无论在报道,关注度和影响力方面不要说与围棋相比,就是与国际象棋相比也稍逊一筹,其中固然象棋有许多在现代人看来“文化缺陷”,与现代的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等等,但它也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了,有人统计过据说全国有一亿人会玩,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象棋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爱好,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怎样去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也能融入到现代体育精神中来??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市场条件下,怎样才能让中国象棋走出国门,冲出亚洲,风靡全球???我在此只能寥寥数笔,抛砖引玉,希望老梁能在节目中将此话题引出,和全国关心象棋事业发展的朋友进行深层次探讨一翻!!希望看到帖子的朋友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胜感谢!!
足球明星有逼真的假动作,象棋大师也应有灵光乍现。这些更能使比赛为观众所津津乐道,这也正是比赛的魅力所在。输就是输了,你怎么不留心?能怪别人嘛?围棋比赛有胜负手,象棋难道没有。你是不是在为输棋找借口?
老梁老梁老梁,评书讲的真棒.令人昼思梦里想,谁人与之争上.
才高几斗谁量,气冲云霄直上.慷慨激昂斥官僚,当今谁人敢讲.
象棋----只有数的概念
围棋----不光有数的概念而且还有形的概念.
这是我对象棋和围棋不同的看法.
新浪网友:
昨天评书里听到象棋规则的问题&我也想说说我的看法&我偶尔会去韩国网站下韩国象棋&职业的韩国象棋比赛就很少出现和局&因为韩国有两种玩法;胜负制和分数制。胜负制是传统玩法&而分数制是只限于职业棋手的玩法&,目的是为了减少和局&因为韩国常在电视直播比赛&所以总是出现和局的传统规则已不符合观众的需求了则推出了分数制以后比赛变得激烈&有了悬念&国民也更愿意接触和了解象棋了&韩国象棋的分数制大体是这样的;宫(将帅)以外其他棋子都有相应的分数&比如车13分&炮7分&马5分&士3分&象3分&兵2分&那么双方各有72分&(韩国象棋里的炮威力要比马大)&而后走方要比先走方多出1.5分&也就是说先走方是72分&而后走方实际是73.5分&当双方走成循环局面的时候(比如长捉&长将等&韩国象棋里是允许招法)或者双方都剩下和棋子力的时候就停止比赛&由裁判查点所剩子力的分数合&当然分多者为胜&而韩国象棋分数制规则里明确指出双方在30分以上(两人盘面上的子力分数总合)的时候是不可走出循环局面&也不可以比将(一种求和的招法&就是用自己的宫主动与对方的宫见面)&否则就判造成循环局面的一方或者比将方作负&这么说来好象就没有和棋的可能性了?其实不然&因为韩国象棋有比将的规则&就是中国象棋里的对脸&韩国象棋里的对脸是一种下风求和的招数&我方主动与对方对脸&对方如果同意和局就用自己的宫去掉我方的宫以表示和局&若不同意就避开&那么在分数制里比将方往往是弱者&不是攻势不济就是分数不如对方&而对方是理论上不可能同意这种和棋的&那么还是不会出现和局&其实有这么一种可能出现&就是当强方受到弱方的攻击时不得不走出比将的棋&而弱方趁此好机会同意和局&这样和局就出现了&这样看来韩国职业象棋比赛里因为分数制的关系和棋要比其他棋种要少很多&那么中国象棋和韩国象棋玩法虽然不同但很相似&用的棋具也差不多&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中国古代象棋玩法的特点&比如摆设棋子的时候将帅的位置是九宫中心&炮的走法是吃的时候和走的时候相同&都是跳子等等&而这种走法早被中国象棋改革&不管怎么样两者有相同之处&或许分数制也可以用在中国象棋上体现。&当然我不是胡荣华&所以也想不出什么高招&连胡前辈都遭受了骂名&我在这里多处提到韩国棋类规则&好象是很喜欢韩国一样&我早有受教训的准备&哈哈&&不过希望大家也说说自己的意见&关心关心中国象棋吧
新浪网友:
老梁&我是今年才听你的节目的&&中央教育台的&&说得真是太好了&把真相事实告诉我们&让我们懂到了很多东西新浪网友永远支持中国象棋.
但有几个讲法是与事实不符的,1:王嘉良与胡的关系并不是你讲的那么差。2:与付光明的那盘棋当时是付光明必须胜才能夺冠而胡只要和就可以夺冠,赛前付准备了N多种对付胡后手可能应的招法如:飞象、屏风马等易和的开局,想不到胡洞察了付的想法于是出其不意地临场用了顺炮这种激烈的招法,大大出乎付光明有几个讲法是与事实不符的,1:王嘉良与胡的关系并不是你讲的那么差。2:与付光明的那盘棋当时是付光明必须胜才能夺冠而胡只要和就可以夺冠,赛前付准备了N多种对付胡后手可能应的招法如:飞象、屏风马等易和的开局,想不到胡洞察了付的想法于是出其不意地临场用了顺炮这种激烈的招法,大大出乎付光明的意料从而达到了比赛效果。以上两点你可以参考当时上海队的教练兼队员徐天利一本关于胡荣华棋坛身涯的书上得到答案。
写的不如说的:&&&1979年的对局形式&不是上面的情况哦。79年的四运会胡荣华后手对傅光明的那盘棋&&确实关系着冠军归属,但那盘棋走的硬实是&"顺炮直车对缓开车"&&这个布局其实胡荣华赛前早有准备,傅光明自认为对这个布局很熟悉&&他曾用这个布局战胜过过不少人&&实际他掉进了胡荣华挖好的"沟"里,中盘和最后的入局&&胡荣华也走的很漂亮&&所以赢得了最后的冠军&&也取得了十连冠的伟业!
猎人彡闪闪彡风暴要塞:
说到象棋的发展&首先是普及!&象棋的普及其实跟乒乓球差不多&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一群人围着两人对弈,但要是提升到专业的角度它又很难发展。专业象棋手的选拔就跟足球一样&&甚至比足球还苛刻。想把象棋玩好&需要天赋&需要高手指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刻苦"训练"&还需要执着和清心寡欲,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境界&关键要看性格和德行&&要在"瓶颈"处有人指点!
我个人10岁才接触象棋&&相对于现在的孩子&&已经算很晚的了&&真正突飞猛进是在19岁,因为遇到了我师傅&&20出头我就在天津"有一号"啦(天津话)我颠峰状态的时候&&也是逮谁赢谁&&胜率相当高&&当然啦~&高手之间都是互有胜负的&:)
我曾经想过为了我追求的"艺术"奋斗一生&&不过后来因为生活是很现实的&&我忍痛放弃了我的执着...
我在象棋界混的这些年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获益非浅!
我觉得象棋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屏弃"门户"之见&&大家多交流~
中国这些顶尖高手&&确实有比赛&&有一定的交流&&但还是太少~
其次就是待遇问题&&想要靠着下象棋活下去&&那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连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谁有闲工夫陪你玩&都奔着利益下手去了&不专心致志的搞象棋很难有大成就
现在这帮活跃在80年代的四&五十岁的"老头子"们还在苦苦支撑&&真是后继乏人啊!
新上来这帮年轻人们的棋实在功利&&&没有"许银川时代"那些对局好看!
我曾经为之奋斗过的象棋呀&&你什么时候能有出头之日&&叹息&&惋惜&&期待!!!
新浪网友好人博客:老梁您好&很喜欢您~&!&
一时感慨多写了两句&&粗鄙的很&&有什么说的不对&&大家多批评&&见笑&见笑!!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是比赛,还是玩,都是智商和耐力的一种较量,无论用说明方法赢,棋是自己走的没有假,不要为自己输了找借口,胜者为王,,我赞同
先说几个最基本的棋史错误:
1,降入乙组再想打上来殊为不易,年接连两次个人赛,胡司令均在乙组沉沦。1983年,他以象棋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力主取消甲乙组,混在一起比赛。凭着胡司令的巨大影响力,该提议得以通过。当年胡司令第11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也算是一段“以权谋私”的小插。实际上早在1982就取消了甲乙组联赛。82年胡荣华已经恢复了状态,夺得了当年的上海杯。在成都大战时,胡荣华和李来群在第三轮相遇,在大斗残局的过程中随手回相被李来群串打得子而失利,但最终仍然取得了亚军。当年的比赛前六名是:李来群、胡荣华、吕&&&钦、钱洪发、赵国荣、郭长顺
2,1979年决赛对傅光明
作者居然会写出胡荣华长考后飞相这样的情节,简直是视天下棋迷如无物。
3,七十年代的一次比赛,王嘉良与胡司令又一次相遇。此段典故是出自王嘉良的回忆录。原文我没有看到,但在《胡荣华飞相百局》一书中第一局即是此局。而那次比赛却是1965年的银川全国个人赛。说实在的,各种棋史看了不少,但在短短的文章中竟然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可以说作者基本上是靠道听途说来写棋史的,缺乏最基本的认真精神。既然是以史论人,如此捏造棋史,论据出错,论点如何能正确呢?&
老梁你好!原来看过你好多期评论体育类的节目,真的是特喜欢你的评论,自己也应为看你的节目对自己只是了解较少的项目得到了一定的了解。对你的体育知识涉及面广感到佩服!今天第一次到你博客看到这个博文(胡司令的AB面)让我很惊奇,首先说明我是个象棋爱好者,对这个项目是熟悉的。在短短文章中提出的几个主要事例竟然出现无中生有的错误,可以说作者基本上对象棋这个项目是不怎么熟悉,可做节目的时候你应该咨询这个项目懂的比你多的朋友认真些呀,最起码是给大众看不是?我今天是碰到一期我熟悉项目的节目才有所知。以前看你的节目我都基本相信你的所言。因为你是做这个的,探究深,懂的多,是专业评论。现在看来对你所有我不熟悉的项目所做的评论大家都得斟酌着看了。谢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象棋棋谱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