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怎样的反思剖析材料

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建政工作的两点看法——与马戎教授的商榷--《桂海论丛》2014年03期
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建政工作的两点看法——与马戎教授的商榷
【摘要】: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了建政工作。但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建政工作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公民间创造出了一个地理上的二元"空间区隔",推动了族群向加强其"民族意识"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民族意识不但没有加强,相反遭到了削弱,国家意识得到了弘扬,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D633;D630【正文快照】: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展了建政工作。少数民族的建政工作,实质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时过60年,回头看民族区域自治。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思。一、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建政工作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问题马戎教授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把族群与地域正式挂起钩来,使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坤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张尔升,蒋咏涛,周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朱宗友,李贤聪,范国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马会芳;;[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常全喜,张保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张淇;;[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唐莹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王亚琼;;[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6期
侯德泉;[J];长白学刊;2003年03期
王睿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仁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邱梅;;[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周坤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张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宝贵贞;;[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张俊国;;[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永贤;;[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波;;[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秦和平;;[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房芳;[D];南开大学;2010年
李丹;[D];南开大学;2010年
贺琳凯;[D];云南大学;2010年
程郁儒;[D];云南大学;2010年
马京;[D];云南大学;2010年
毕彩云;[D];吉林大学;2011年
邵二辉;[D];西南大学;2011年
蓝波涛;[D];西南大学;2011年
孙丽璐;[D];西南大学;2011年
王怀强;[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礼永;[D];湘潭大学;2010年
易方立;[D];湘潭大学;2010年
李莹;[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陈小娇;[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卫春;[D];吉林大学;2011年
陈丽;[D];吉林大学;2011年
颉欢;[D];喀什师范学院;2011年
余雪松;[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张婷;[D];西南大学;2011年
唐菊花;[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戎;;[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协堂;;[J];中国民族;1982年01期
峭卉;;[J];中国民族;1985年12期
许文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文一乡;;[J];民族论坛;1990年02期
马立三;[J];民族工作;1997年12期
卯稳国;[J];今日民族;2005年10期
杨安华;;[J];公共管理评论;2005年00期
;[J];民族大家庭;2006年06期
何泽中;;[J];中国民族;2008年07期
乔雪峰;黄敬文;马建斌;;[J];内蒙古画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秀荣;蒙锡廷;;[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伍海峰;;[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高永久;刘庸;;[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伍海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郑保卫;;[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李涛;;[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汪春燕;;[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马文彪;;[A];青海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C];2006年
张琦;;[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韦轶柳 实习生
王秋香;[N];广西日报;2009年
李永玖;[N];联合日报;2010年
康君;[N];雅安日报;2010年
张广艳;[N];中华新闻报;2005年
沙兆华 通讯员  张斌 秋静;[N];湖南日报;2007年
张敏;[N];人民政协报;2006年
谢利江;[N];张掖日报;2009年
漆艳;[N];天水日报;2009年
冯梓剑;[N];南宁日报;2010年
柳晓森;[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小平;[D];云南大学;2012年
吴琼;[D];新疆大学;2010年
吴爱华;[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李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商万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张银花;[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周汝永;[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田烨;[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杜军林;[D];兰州大学;2010年
单德朋;[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温美芬;[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卜桂花;[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黄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邵希芸;[D];延边大学;2006年
李淑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陈勇;[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郭雨彤;[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杨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龙璞;[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能源工业建设
【浏览字体:   】
发布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能源工业建设
我国20世纪50年代针对能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重点开展了能源、冶金等重工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阐明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当年艰苦创业的辉煌成就及其影响,并揭示其对我国能源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和深刻启示。
一、50年代初国家能源工业建设方针的制定
&&&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能源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能源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矿山、电站遭受战火破坏,开工严重不足,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技术人员奇缺等严重问题,而且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模式单一,能源消费绝大部分是煤炭、石油、水利、电力、天然气比重很低;煤炭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石油工业主要在西北,电力工业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这种落后状况不改变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能源工业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先狠抓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努力使原有的煤矿、油田、发电站恢复生产;随后在前苏联的援助下,着手设计新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准备开展大规模的能源工业建设。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燃料工业部,主管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陈郁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该部下设四个总局,即煤炭总局、电力和电网总局、石油总局(1950年成立)、水电总局(1953年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亲自领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在“一五”计划制定的各项具体任务中第一条就是“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该计划明确指出: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机器制造等“这些新建设的逐步完成,将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①[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  为改变电力工业基础非常差的情况,1950年召开了全国电业会议,会上确定的基本方针是:要“保证全年安全发、送电,并准备有重点地建设两三年内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电源设备。”②[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一五”时期国家对电力工业建设采取了火电、水电并举,以发展火电为主(包括热力和电力联合生产的热电站),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水电的勘测和建设的方针。“一五”计划中拟开工兴建大中型发电工程92项,输变电工程15项,全部设计能力达406万千瓦,五年内增加发电能力205万千瓦。在92个电站中,火力电站76个,水利电站16个,这些电站将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标准来设计,并以这些大电站为主宰全国各地区组成大小10个高压电网。
&&&  为改变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燃料工业部成立一个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会议,分析了主要煤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定了全国煤矿生产的方针、计划和任务。会议确定“今后我们的煤矿工作除应以大力生产和恢复外,还需要建设若干新矿井,这样才能保证供应几年后工业发展的大量用煤。”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在“一五”计划中,对煤炭工业制定的建设方针是: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尽力恢复改建和扩建原有矿区,发挥原有煤井和洗煤厂生产的潜在力量,迅速增加煤炭产量,同时积极开发兴建一批新矿区。计划“五年内开始建设的179个煤矿采掘单位中,由旧井恢复和改建的有57个,完成新建的矿井122个。”预计五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共为5385万吨,约为1952年底全国煤炭生产能力的68%。”②[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5页。]
&&&  旧中国石油工业比煤炭、电力工业更落后,解放前全国用油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为改变这种状况,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这次会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在三年内恢复已有的基础,发挥现有设备的效能,提高产量,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勘探与建设工作,以适应国防、交通、工业与民生的需要。”③[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会议决定为了大力开发石油资源,“首要任务是选择重点迅速进行探勘工作”,先从甘肃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勘探,然后向陕北、四川地区扩展。在“一五”计划中石油工业建设单位有13个,原油产量制定的指标是由年产量43.6万吨增长到201.2万吨,1957年比1952年要增长462%。④[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9页。]
在20世纪50年代能源工业建设中,前苏联在技术、资金、设备方面给了中国巨大帮助。在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中,能源工业项目共占52项。其中煤炭工业25项,占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⑤[⑤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电力工业25项(其中火电23项,水电2项),亦占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⑥[⑥同上书,第345页。]石油工业2项,即兰州炼油厂和抚顺第二制油厂。这些新建的能源工业项目在分布上照顾到内地能源工业的发展,目的在于尽力改变旧中国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与此同时,为了加快能源工业建设,国家加大了能源基本建设的投资。五年累计投资71.4亿元,占全部工业建设投资的28.5%,占同期重工业投资的33.6%,其中煤炭工业投资29.68亿元,石油工业投资11.98亿元。①[①彭敏主编:《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国家还在技术引进和人才配备上支援能源工业的建设,50年代初中国派往苏联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燃料工业系统。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这些发展规划及具体措施,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二、20世纪50年代能源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深远影响
&&&  1.煤炭工业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  在建国初的三年恢复时期,煤炭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到1952年末全国原煤年产量为6649万吨,比1949年的3243万吨翻了一番,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产量。②[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821页。]“一五”计划制定实施后,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恢复改建和扩建了山西、唐山等地的老煤矿,而且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新建了一批大型重点煤炭工业。当时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鸡西、通化、鹤岗、焦作、峰峰、阳泉、枣庄、淮南、萍乡等15个老矿区。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了平顶山、包头、潞安、鹤壁、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的建设。到1957年底,苏联援建的25项煤炭企业中,阜新海州露天矿、阜新平安立井、辽源中央立井、鹤岗兴安台矿、鹤岗东山立井、抚顺胜利矿、抚顺老虎台矿等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1957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了近一倍。华北、东北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38.2%和33.0%,原来在国内占很小份额的西北、西南地区煤产量都有所增加。③[③郭德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2页。]一大批煤矿的相继改建扩建和新建投产,使我国的煤炭产量大大增加,有力地支援了钢铁、火电等行业的建设。
&&&  2.电力工业的大力开发建设
&&&  鉴于电力工业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50年代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在苏联帮助下建设一大批重点电力工程,其中火电项目占了大多数。最主要的建设项目有:抚顺发电厂投产的第一台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横跨吉辽两省的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在黑龙江省富拉尔基建设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西安灞桥热电厂投产的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等等。在开发水电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属于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东北丰满水电站,在该电站建设中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成了第一条220千瓦输电线路,全长369.25公里。50年代全国各省基本都建设了不同规模的火电站或水电站,使全国电力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1952年到1957年,发电量由73亿度上升到193亿度,增长了1.64倍。①[①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国家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大中型电力施工项目162项,建成投产80项。全国新增装机容量247.1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463.5万千瓦。1957年全国水电总容量增至102万千瓦,水电在全国电力总容量中的比重由9%提高到22%。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工业化程度大步提高。
&&&  3.石油地质业的大规模勘探开发
&&&  为加快石油工业的开发建设,建国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两项重要部署:第一,由陈云副总理具体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找油工作,改变偏于“西北一隅”(以玉门为中心)的局面。第二,除由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继续加强对可能的含油构造的细测和钻探外,由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分别担任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扭转石油勘探工作的落后局面。地质部负责全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石油天然气的科学研究工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担负油气资源的详查与勘探开发工作。此后,我国地质战线、石油战线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了科技攻关,艰苦创业。1952年时,全国原油的年产量43.6万吨,比1949年增加260.3%,比解放前最高产量增加35.7%。②[②郑德容、邵鹏文主编:《新中国纪事1949~198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1953年时,我国对石油工业的投资有80%用于勘探,而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的成就给我国石油工业的开发开辟了广阔道路。“一五”计划制定实施后,石油工业也迈开了大干快上的步伐。新中国石油勘探人员,破除迷信,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广泛开展了石油勘探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投入开发使我国石油产量第一次有了较大的增长。到1955年7月成立石油工业部时,我国的原油年产量就已达到96.6万吨。到1956年底,全国地质和钻井技术人员已发展到几千人,大型钻机数百台。到1957年底,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45.8万吨,③[③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比1952年提高了三倍以上。被列入156个重点项目的兰州大型现代化炼油厂也于1958年初步建成。
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艰苦奋斗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工业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五”计划中关于能源工业的发展计划和预计目标,除石油工业牵扯到地质勘探问题情况特殊外,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都圆满完成了预计指标。50年代能源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防意义和社会意义。中国能源工业从旧中国的贫乏状态发展到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甚至达到了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是一个巨大鼓舞。这一时期能源工业的建设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我国的能源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能源工业生产体系打下基础,对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新建的一批水电工业及水电技术,保证了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电力能源。目前我国大型的水电站多是在当年建设的水电基础上修建发展起来的。三峡水电工程早在50年代就提出,到90年代终于付诸实施。50年代我国石油战线科技人员和工人在西北地区、四川地区的努力探寻,勇敢实践,则为后来大庆油田和其他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如果没有当年石油工业的艰苦创业,我国石油大部分还得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很难快速发展,国家产业结构也不得不大幅调整。
三、当年能源工业建设中的问题与珍贵的启示
&&&  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中国工业走过的这段历程,就会发现在辉煌成就的后面,仍存在着一些可探讨的问题:
&&&  首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能源工业建设有双重影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下,大规模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这种模式发挥过巨大优势,保证和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大干快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和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一点也没有,使企业缺少灵活性和自主性。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之下的能源建设,能源的生产和分配不是由生产能源的企业自主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虽然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收到很大效益,但从长远发展角度考察,经济决策行政化,工业管理的过于高度集中,不利于能源工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  其次,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旧中国工业布局极不合理,能源生产地大部分位于西部和中部,而人口和工业中心却位于东南沿海少数大城市,这不但增加了能源运输的成本,而且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生产力配置,即工业基础设施、技术、人才实力雄厚的地区缺少能源;而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却科技落后、人才奇缺。50年代虽然国家有意改变这种能源工业布局,但效果不明显。当时新建厂矿、电站的选址不仅仅是从经济上考量,同时考虑了靠近苏联的政治因素和国防因素,一些大型石油化工厂、炼油厂,距原料产地太远,不但因原料和产品的长途运输增加了能源的成本,而且能源使用率偏低。多年来能源运输量占全国铁路运量的一半以上,水运中煤炭运量也占1/3以上。长期以来各地能源不足的问题只得靠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办法来弥补。
&&&  最后,50年代末违反经济规律,盲目地大干快上给能源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中前期能源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50年代后期,党内和政府中出现了一股急躁冒进情绪,1957年的反“反冒进”,特别是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给能源工业和各行各业的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在“人定胜天”,“只争朝夕”等过分夸大主观意志的口号鼓舞下,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倾向迅速蔓延,能源工业也盲目扩大投资,不顾客观条件,争上大项目,造成人力、财力和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一些地区不顾自身条件,硬要兴建各种类型的水电站,但由于资金、技术和工业基础有限,后劲不足,仓促上马,又匆忙下马。又如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石油部在没有彻底搞清楚油层情况以前,对四川储油量做了过高的估计和判断,盲目展开了川中石油大会战。
&&&  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能源工业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如下启示:
&&&  (1)要对能源工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稳定的能源政策。能源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的先行工业部门,能源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到人民能否享受到更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工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发展方向、发展速度长期把握不定。有时重视煤炭生产,有时重视石油开发;有时大力上马电力项目。煤炭开发有时强调南方煤田,有时强调北方煤田;在电力建设中有时强调水电,有时强调火电。这种盲目的发展已给能源建设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损失。能源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在考虑国民经济远景目标时,必须做长期预测,全面规划。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要用长远的目光来开发能源工业,把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发展与能源工业建设结合,避免能源工业大起大落。
&&&  (2)能源工业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与国力相适应。今后我们在能源工业建设上要避免急于求成,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综合平衡,统筹兼顾,能源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应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同时要注意投资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能源工业的协调发展,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今后进行能源工业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将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考察。应牢记周恩来在总结“一五”经验教训时指出的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第二,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第三,应该增加后备力量,健全物资储备制度。”“第四,应该正确地处理经济和财政的关系。”①[①《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284页。]
&&&  (3)要把外国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同我国国情结合,处理好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回顾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工业开发建设的艰难历程,应该承认和感谢苏联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给了我国大力支援和帮助,但更应该看到当年能源工业取得的累累硕果是与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分不开的。当年我们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并将其与我国国情结合方面总体上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多次因采取了苏联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而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效益。如在阜新发电厂安装发电机工程中,苏联专家建议采取了多种先进的施工方法,结果安装一部锅炉就节省人工25000个,整个安装工程提前一个月竣工,大大降低了成本,而质量完全合乎苏联先进标准。但当年也存在着一些轻视本国专家意见,对苏联专家盲从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在三门峡水电站设计中,对中国专家黄万里正确意见的排斥,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有鉴于此,今后我国能源的开发建设,仍应本着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积极引进、合理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资金、设备,但不迷信、不盲从、更不能依赖。要立足本国,以我为主。
&&&  (4)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各种能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同时注意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地大物博”的观念误导了许多中国人,实际上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考察,我国人均资源在世界各国中是属于比较低的。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把这些宝贵资源变成能源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煤炭、石油等都是一次性能源,不能无限制的开采。因此今后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坚持合理适度、节能降耗的原则。在能源建设中要坚决反对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能源开发策略,一定要把当前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长久发展联系起来考虑。针对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今后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加强对煤矿、油田资源的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此外,为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还要在开发利用能源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如严格控制新建能源企业的排污、排气、排烟、防止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等等。总之,今后我国能源工业要在吸取当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建设道路来。
(来源:《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12月版)
& & & &【】
& & & &【】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讨论反思剖析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