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quot 特殊字符;读书能使疚我们多活几度生命&quot 特殊字符;的理解

网站推荐:
七月网 当前位置:
&婆婆&柏寒25岁结婚40岁经历初恋
昨(20日)晚9时25分,柏寒的经纪人张帆在微博中发布消息,称&柏寒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1时57分逝世,享年56岁。&随后,柏寒的儿子韩青确认,并
表示&按照其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并不再举行告别仪式。&&麻辣婆婆&柏寒的突然离世,让无数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演员海青陪伴左右送上最后一程。
2010年4月,都市情感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柏寒扮演戴绿围巾、穿红毛衣,说话直截了当,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婆婆&曹心梅&成为该剧最大的亮点。从业30余年,作为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的柏寒终于凭借着《媳妇的美好时代》里婆婆曹心梅一角成名。出人意料地击败此前的&视后&热门人选&媳妇&海青,爆冷拿到白玉兰&视后&。
就在网友们纷纷缅怀这位令人喜爱的演员时,柏寒16岁时的少女旧照也随之在网上曝光。另众网友惊呼&真正的素颜美女&。在柏寒美丽的外表下,她一生的命运却如故事般坎坷传奇。和&曹心梅&一样,生活中的柏寒也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独自带着儿子相依为命。而多年后着名影视导演韩小磊走进他们的生活,让柏寒重新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幸福和快乐&&
执着追寻人生的航标
柏寒从小就想当演员。小时候她用1毛钱买过一张明信片,上面印了王晓棠等二三十个演员的头像,每天睡前都要看上一会儿再睡觉。后来就去考文工团,因为出身不好,考了二十几次都没录取。1978年,不再唯出身论,柏寒第一次去考中央实验话剧院,也就是国家话剧院的前身,因为长得够&可怜&,以悲剧演员类型被录取了。那一年,她已经22岁了。同一届录取的同学有李琳、廖京生、盖克等。
柏寒的父亲是公安大学教刑法的教员,母亲是法院的记录员。1957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父亲被调到劳改农场,母亲被调到工厂当喷漆工。由于母亲的感情脆弱,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导致精神患疾。但是柏寒却认为妈妈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对孩子的爱。就在她正享受着这种特殊的母爱时,母亲突然自杀,这让她很长时间都不能摆脱阴影。1978年,身心疲惫的父亲回到了她的身边,但终因积劳成疾,死于食道癌。生活的磨难,情绪的沮丧,让柏寒的生命阴云密布,但是她却依然坚强而执着地追寻着自己人生的航标。
16岁进入供电局当工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重重不幸没有压垮柏寒,从15岁起,爱好文艺的她开始报考各种文艺团体,可总是因为出身问题未能如愿。但她仍然坚持报考,一共考了20多次。迫于生活的压力,她最终走进了供电局,当了一名车工,16岁的她生活在北京,每天早上起大早,坐公交车,倒车好几趟才能到单位。然后到单位烧大锅炉。柏寒老师曾经回忆,因为出身不好,她只能干这个&&
在1978年柏寒22岁那年,考了7年的她总算收到了当时的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录取通知书。她有着大器晚成的坎坷经历,无论是演悲剧还是喜剧,在专业的文艺团体中,柏寒倍加珍惜每一次机会。在她的艺术道路上,有好多老艺术家给了她很多指导和机会。1980年,表演艺术家金山执导话剧《于无声处》,邀请柏寒出演了女一号。柏寒说,这段经历让她受益无穷。
曾经有人给她算命说,&柏寒&这个名字不好。&百寒,老在寒风里待着多冷啊,我就改成了柏含,后来却没什么人这么写,我慢慢地就又改回来了。&柏寒在北京丰盛胡同一住近20年,大量生活场景复印在脑子里,演戏时信手拈来。柏寒这一代人经历过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她理解小人物的无奈和真实:&北京小老太太有一个共性,嘴厉害但绝不轻易占人家便宜。比如街坊邻居送我一碗面,我有饺子时一定得还她一碗饺子,这叫礼尚往来。就算再穷,她也会用她的方式来做相应的等价交换。这造成了那个年代的北京胡同文化。&
人到中年才以搞笑的曹心梅出名,从悲剧演员转型喜剧演员,从主旋律到家长里短,柏寒对这样的转变很开心。她说:&其实我喜欢演有点问题的人,所以后来一看&媳妇&的本子我就特兴奋。我说这个角色非我莫属,只有我能演好,他们找我找得特对!&&媳妇&播出后,柏寒声名鹊起,走在路上认识她的人越来越多起来。
虽然观众一看到曹心梅跟&小三儿&姚静斗、教毛豆豆怎么买米省钱、教她哪个部位的猪肉&地位高&,就乐不可支,但柏寒说:&曹心梅是个悲剧人物,演她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哭泣的。&她记得有一集是自己和豆豆吵完,懊悔不迭地说:&我不想吵,但我管不住自己。&说完还扇自己嘴巴,&那是她的真实心理,抽嘴、揪头发、眼泪都是真的&&&为了塑造曹心梅的糟心样子,她坚持不化妆,涂偏黄的粉底,把头发弄得垂头丧气贴在脑袋上。对于所有这些,柏寒说,喜剧就是赋予荒诞角色最大的真诚,当观众相信了,他们就笑了。
四十岁时才经历初恋
在接受某电视栏目采访时,柏寒提到自己与曹心梅很相通。她们都经历过生活的匮乏,都曾经数着每一分钱过日子,都经历过婚姻的变故。还有,用柏寒的话说,她也是一个&落地&的人,每天去早市,跟小贩讨价还价,从小生活在北京胡同里。若说柏寒身上没一点曹心梅的痕迹也不对,因为任何一个演员都会带着自己的某种色彩去演戏。比如柏寒的急脾气、较真、不愿说假话、做事干脆追求效率,都跟曹心梅有一拼。
25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柏寒和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小家。然而由于个性不合,柏寒和那个被她称为&最不应该在一起的人&选择了离婚。之后,她独自带着儿子相依为命。&那时候电影拍得慢,一拍半年。我走的时候儿子一岁多,我回来之后快两岁了,他叫我阿姨。&正当母子俩的生活处于艰辛之时,着名影视导演韩小磊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被柏寒称为&生命中的贵人&。
40岁时终于碰上了一个视柏寒为珍宝的好男人。不料,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7个年头,爱人就因病撒手人寰。说到此,柏寒眼含热泪:&我的初恋是发生在40岁。&
那是1995年4月,在青艺着名话剧院演员柏寒作品研讨会上,北京电影学院的着名导演、教授韩小磊在肯定柏寒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柏寒的台词和肢体语言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韩小磊,柏寒并不陌生,这位电影界的才子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恐怖片《黑楼孤魂》,还执导了《樱》、《见习律师》等多部优秀作品,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能在这种场合说真话,表明了他是个真诚、直爽的男人,他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年6月,英国着名的TNT话剧院来京演出,朋友送了韩小磊两张票,想到柏寒对话剧的痴迷,于是就想把票送给她。这天下午,他来到柏寒的住处,眼前的一幕让他惊讶不已:柏寒正和儿子吃力地将煤气罐往家里拖,汗水已将她的头发打湿了,韩小磊赶紧走上前帮忙。再看柏寒的家,9平方米的平房里拥挤不堪。直到这时,韩小磊才知道柏寒已于1989年与前夫分道扬镳了。一个单身女人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韩小磊能体会到柏寒经受的磨难与痛楚。离开时,韩小磊真诚地告诉柏寒,几年前,他也因为与妻子性格不合,平静地分手了,女儿和前妻去了美国&&
韩小磊对柏寒有一种同病相怜的牵挂与疼惜。1996年5月,40岁的柏寒在离异7年后再入围城,与比自己大15岁的韩小磊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韩小磊是个宽容大度的男人,虽然与柏寒是半路夫妻,但他用百分之百的真情对待她。柏寒祖籍江苏,饮食偏清淡,而韩小磊是西北大汉,口味重,喜欢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为了在生活上与柏寒合拍,韩小磊与柏寒一起吃得清淡。知道柏寒冬天怕冷,只要韩小磊在家,他就从不让柏寒沾冷水,洗碗、洗衣、做饭,全由他一人承包。然而,柏寒的幸福生活仅仅维持了数年。日晚,韩小磊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一夜之间与知心爱人阴阳两隔,柏寒当时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然而,她永远记住了韩小磊的好,她告诫自己:&只要心里有爱,就永远不会失去所爱的人,你就会是世界上最充实的人,貌似独行,实则并不孤独。&
婆婆要管住自己的嘴
柏寒儿子韩青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成为了中国铁路文工团的一名青年演员,出演过《厨子当官》等作品。韩青的性格和剧中的余味颇为相似,有趣的是儿媳和剧中的毛豆豆一样也是护士。
&做婆婆的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柏寒说,她也有看儿媳妇不顺眼的时候,&衣服脱完随手扔得到处都是,爱上网到凌晨,早上睡到太阳晒屁股,还喜欢穿低腰牛仔裤。以前我经常大清早会去叫门,叫他们起床。但现在明白是生活理念不同。我尽量宽容,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多矛盾都是话说出来的。&柏寒说,如果婆婆们实在看不顺眼,有条件的话,那就分开住。&虽然我先生韩小磊已经去世了,但我不跟儿子媳妇住在一起。我平时比较忙,见面机会也不多。闲下来的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出去玩。我是觉得婆媳最好不要生活在一起,给大家都留点空间吧。&
对于婆媳矛盾,柏寒以为:&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很特别的,我觉得能不能处理好关键在儿子。两个女人是由于他才发生联系,儿子在婆媳关系中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终究婆、媳都是从心里爱着他的,她们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他要哄好两个女人并不困难。&对于怎么当个好婆婆,柏寒笑着答:&主要还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吧。多了解一些年轻人的想法和喜好,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能妥协就妥协,家庭和睦最重要。婆婆也要改进老观念。双方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假如大家目的是一样的,矛盾就不会产生了。&
柏寒还用曹心梅的台词给新生代支了个招:&婆婆好比是&狮子&,得顺着毛摸。做媳妇的,要甩开在娘家的任性和小脾气,把老公的妈妈当作自己的亲妈,真正关心她,心疼她,相信她会加倍对你。&
生活中,柏寒是有个性、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人,开吉普、上网。谈起自己的保养秘诀,柏寒笑着说:&过了四十岁身体就有些发福了,幸好我的饮食一直都很清淡,晚餐只吃凉拌菜和粥,睡前不再吃东西。更重要的是多运动,我选择游泳和瑜珈。游泳练身,瑜珈练心,它可以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只有拥有了平和的心态,人才会健康,而健康的人才会美丽。&身处娱乐圈,柏寒如何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呢?&知足者常乐,我从来不会给自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何必过分苛求呢,只有懂得珍惜、懂得知足才会有福。&柏寒说。
柏寒经常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她更偏好佛教类书籍。&我从来不看娱乐性很强的所谓畅销书,现在的社会本身就已经很浮躁了,再看了那类书,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愈加躁动不安。而读佛教典籍不仅能让人增长智慧,而且有心理治疗的效用,能够启迪人生、洗涤心灵。此外,我还喜欢心理访谈类的书,比如《相约星期二》和《心灵鸡汤》。&
&看书时,我会放一些经典的钢琴曲来营造轻松的氛围。这一阶段我很迷班德瑞的曲子,他的曲风纯粹自然,给人舒服自在的感觉。我不太愿意听复杂的交响乐,它太过厚重,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了感到压抑。&柏寒阐释着自己的读书观和音乐观。
柏寒由于对动物的毛发过敏而不能饲养猫、狗等宠物,但她却通过养金鱼来释放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我很喜欢养鱼。我家养的就是最普通的小红鲤鱼,很容易活。不过刚开始养的时候,还是撑死了几条。以前我以为要想让鱼长得快,每天就得多喂几次,没想到事与愿违。后来朋友告诉我这种鱼只要三天喂一次就可以了,喂得太勤反倒不好。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对人还是对物,当你越在乎他、越想无限制地给他最多的关爱时,可能反而害了他,因为你只顾着表现自己的爱心,没有顾及到他的需求。&
在柏寒生病期间知名制片人、也是柏寒挚友的习晖曾撰文为其加油打气,对抗病魔。如今斯人已去,追忆柏寒生前的点滴细节,其人格魅力与坚强品质仍然能够鼓舞人心。
全文如下:
好朋友柏寒生病住院了。而且一住就是半年。化疗时喝水都吐,不化疗可以勉强吃点东西。
柏寒是美丽的,估计病魔折磨她已经褪去原来的美丽。所以她拒绝任何人的探访,一概不回电话。当我明白这一切是真的时候,我打通了他儿子电话,我嚎啕大哭,坚强的孩子一再的劝我没事的,一切都会好。有她儿子在呢,没事的。
她这病来得突然似乎也有征兆。前年《媳妇的美好生活》拍摄期间我去看她,她正在病房拍摄,看见我学着剧中中风的样子说:你看我这连嘴都是歪的,中风病人。说罢爽朗的笑了。没想到《媳妇的美好生活》曹心梅成就了她,使她成为当红的演员。6月的一天我打开电脑,柏寒获得白玉兰奖的消息在网络上报道。我连忙给她发了信息:祝贺你,来之不易。她回到&姐们就两个字,坚持&我眼泪夺眶而出。我深深的知道她这次得奖来之不易。深深的知道坚持这两个字对她意味着什么。
认识柏寒是2003年。她年轻漂亮,一看就是知性女性。可是她的精神很萎靡。原来他的爱人刚刚离她而去。她中午出去买菜,回到家敲不开门,他爱人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无法开门,而她是第一次忘记带钥匙出门。(他爱人是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韩晓磊,张艺谋、陈凯歌很多导演出自这里。)等她叫来人撬开门,她挚爱的爱人已经离她而去。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每天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多年我们说再找一个人作伴吧,她说难,因为我已经见过大海了。
她很爱她的丈夫,为了他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接戏,陪着他到处讲学。当爱人去世后一些好朋友约她出来拍戏散心她都欣然接受。有一阶段只要我们两个人单独相处她一定会提起她的挚爱。那时我很怕她成为祥林嫂。
她很用功,无论角色大小她都会认真准备。把角色演到极致,为了艺术创作只要角色需要她可以自毁形象。一部《孩子你在哪里》的恶婆婆,使她在普通市民中得到共鸣。菜市场买菜和肉商贩不要钱,她很高兴的告诉我们。
前年我们在一起,她吃饭已经很清淡,一点油腻的东西都不能吃,而且不断地消瘦,我还提醒过她不能再这样瘦下去,要去检查身体。后来她的腿会肿,但是她拼命地接戏。我也告诫她别这么拼了。
去年在我的游说下,我们一起去日本和韩国旅游,她已经好多年没出去玩了。她很开心。我们坐着油轮每天都很愉快,她会很早起床到甲板上溜达,看着大海她很兴奋,我觉得这趟日韩游对她和我都有历史意义。柏寒对名牌没感觉,穿着舒服就行,到了韩国的免税店我看到一个打折的名牌包要求她买。她听从我的建议买了一个芬迪的黑色手包。第二天她很开心的和我说,这包拿在手里感觉就是不一样。回国后有一天她给我送来一个芬迪经典款的包,一再交代我不可以送人,留着自己用,&如果不喜欢发票留在里面了你可以去换。&我真的百感交集,到今天这个包我还没拆封,舍不得用。可是她却病倒了。真是天妒红颜。
去年她到北医三院,大清早给我挂上号,让我去做体检,整个过程她跑前跑后。可是今天她却在医院一住就是半年,伤心地是她不允许任何人的探访。他儿子说春节快到了,准备接妈妈回去住几天。柏寒热爱生活,一个人生活家里非常整洁干净,前年买了一辆吉普车,一个中年美丽的女人开着越野吉普车,往往是一道风景。
柏寒的病倒对我打击很大。使我对人生又多了些许感悟。人生就那么短,小的时候不懂事需要大人每一步的呵护。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这个责任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不是那么轻松。想走好每一步都要有所付出。现在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都会有不同。但是我知道柏寒一直在努力的工作着,生活着。她的话剧获得过梅花奖。她的影视剧获过金鸡提名奖。她是优秀的。她做到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最后送柏寒一句话:&白玉兰就是你,你的特质就是淡雅如兰。&
相关信息整理:七月网
资讯排行美食娱乐&我思故我在&的出处 - 已解决 - 搜狗问问
&我思故我在&的出处
“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讲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至高的形而上
在时间的拐弯处
你的影子 无处不在
穿越过世纪的尘埃
因为一种思想 你的光芒一路照耀
在人类精神的花园
你是一片长青的叶子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来自哲学的呓语 谁的声音如梭
在每一个交叉的路口
智者如此说
说Rene Descartes(笛卡尔)是法国历史上最大的哲学家大概也不过分。德国存在哲学大家Heidegger(海德格尔)曾说:“自从Leibniz(莱布尼兹)以来,德国思想界所达到的,Descartes的基础理论的(各种)主要发展(变化),丝毫没能超越这个基础理论,而恰恰展开了它形上学的广度,而为十九世纪创造了前提。”
但是,在笃信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Descartes却有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那就是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被Descartes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我们读书论坛就有一位网友特意为自己起了“我在故我思”的笔名,以示对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念。
绝对的怀疑
Descartes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Descartes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B style='color:background-color:#ff66ff'&的切┠呐陆鼋銎燮颐且淮?B style='color:background-color:#ff66ff'&的东西。”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认知的帮助是这样的不可信赖,那么,我们的主动感知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叫做“实践”)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我们记得庄子与蝴蝶的故事)。
从这些简单、初步的“疑点”出发,Descartes把他的怀疑推到极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Discours de la Methode》)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Descartes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Descartes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
由“思”而知“在”
Descartes接着说:“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起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个正在思维的我’!由于‘我思,故我在’这个事实超越了一切怀疑论者的怀疑,我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理。” 《Discours de la Methode》
通过Descartes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我思,故我在”的中文的表述是很含糊、不确切的,我们的同胞的对哲学大师Descartes的误解基本上是这个中文表述所导致的。不过,在这件事上,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哲学世界中唯一的迷途羔羊,几百年来,欧洲哲学界也是这样看待他的。造成这个误解的根源是Descartes的法文名著《Discours de la Methode》的拉丁文翻译。在这本书的拉丁译文中赫然可见: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假如在翻译这句话时去掉表示“我”的ergo,而直接译成cogitans sum大概比较合乎原意)。由于当时的哲学著作绝大部分使用拉丁文,而法文只是一种地方语言,从此,这句拉丁文不胫而走,成了Descartes哲学的代名词,而那法文的原文je pense, donc je suis反而淹没不张了。Descartes的初衷是建立一个不容置疑的学术方法体系,而他哲学原则的出发点首先就遭到了广泛的误解,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从翻译的困难看中国人学习欧洲哲学的可能性
从这个历史的误解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教训:翻译乃是很不可靠的!原文越是准确、越是有光彩,其译文与原文的差距就越大,文学作品如此,思想、哲学作品尤其如此。
翻译有两个不能逾越的障碍:第一是语言的障碍,第二是文化的障碍。二十世纪以来,语言的障碍常常被中国的学者忽略。他们以为,任何外文著作,特别是非文学著作都是可以翻译的。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个传达逻辑信息的工具系统,以为世界上一切语言都不过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掌握了这些词汇和语法,就掌握了这个语言。这种对语言的科学的和机械的认识很具有我们时代精神的特色,也被贯穿在外语教学中。
与文化的障碍相比较起来,语言的障碍的实在仅仅是“小菜一碟”。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引征的经典,联系到的日常生活,乃至于风俗习惯,特别是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思维模式,都具有着高度的“个性”,使得把一个作品完整地平移到另一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工程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业。
任何的一个翻译传达的首先不是作者的思想,而是译者的理解、译者的能力。假如这位译者是个脚踩两条船,优游于几个文化之间的仙人(这样的人或者没有,或者凤毛麟角),他的翻译就比较有机会接近原著,前提当然是他能够按奈住自己的虚荣心,全心全意地忠实原著,而不是象严复一流恶人,有意要引读者上歧途。对于读者来说,读译著永远是间接的、片面的、不可靠的!一切严肃认真的学者都要努力去读原著!
因此,我从根本上怀疑中国人接受欧洲思想,甚至把它们作为自己未来文化的主导的可能性。
中学西用的可能性
几十年来,我们通过日语从欧洲语言借来了一大批哲学词汇,学来了一套“哲学方法”。这些词汇和方法从此成了我们研究、讨论一切有关思想的题目的基本工具,离开了他们,我们既不会思考,也不会说话,头脑空空,哑口无言。“西学中用”变成了拿中国的文化片断去印证西学的理论。西学在于我们早已经不仅是“用”,而变成了我们的“主心骨儿”了。这其实并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必然性,更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必然性。
通过对Descartes的哲学原理的思考,我体会到道,中国汉学的好传统:从原文入手,从文字入手,以考据为主,对古人的著作进行传注,以求从中获得真谛,也同样适用于对欧洲古典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同时,汉学的很多方法与研究成果,比如对上古与近代语音的变迁的揭示,对西方学界也可以很有帮助。“中学西用”完全不是偶然得来的匪夷之思。但是,学界的交流与“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民族主义毫无相关,我们要坚决避免一夜之间从洋奴变成沙文主义者!
PS: 这篇小文的主要内容来自我当年的哲学读书随笔《Momente des Lebens(生命的瞬间)》,原系德文。时间历久,对引文的记忆有误差的地方恳请大家原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p quo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