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口号分成男女老幼四组行不行

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 - 天天文档-文档下载中心
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
PDF/Adobe Acrobat
引 言新疆,占我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这片七彩的土地,是国内外游客渴慕一游的秘境,这不仅因为她以歌舞之乡,瓜果之乡,宝石之乡,地毯之乡的美誉名扬全国;也不仅因为她地处亚欧腹心,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方文化的菩苹之所,古迹遍地,文物众多,"地下博物馆"的盛名誉满天下;而且还因为她以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蒙古等众多民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奇风异俗;以荒漠绿洲,戈壁草原,雪峰湖泊,冰川河流等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等构成得天独厚,神奇无比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所有这些,对人们产生了莫大的魅力.新疆是神奇,丰腴,馨香,繁茂,灵秀,甜蜜,迷人的土地,是观光揽胜,文化考察的令人神往的理想去处,怎能不使来过的人毕生难忘,希望再来,怎能不使没有来过的人不产生到此一游的愿望!亲爱的读者,但愿此书能成为您忠实的旅伴,良师益友和理想的导游,使您大开眼界,满足您探奇揽胜的夙愿.本书除了向您介绍新疆特有的旅游景点外,还向您展示了新疆各兄弟民族的生活习俗.这里的各兄弟民族,因为生活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又有独特的历史生活经历,所以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每一种民俗事象,都是历史长河湍流飞溅的投影,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历史积淀.这本书虽然是新疆民俗之沧海中的一滴水,但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滴露珠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无尽的光彩"一样,它会使您了解到新疆各族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思维方式,共同心理,信仰风尚等精神风貌.但愿本书成为新疆各族人民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一座小桥,通过这座文化桥梁,使知音者可以"辄穷其趣";使泛览者可以获得"欢乐的愉悦";使求知者可以大受教益,这正是笔者的追求与良苦用心.由于编写时间的仓促,加之水平与经验的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定会不少,望各方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教.编 者日于北师大总 序张紫晨《中国民俗 旅游丛书》是为广大旅游者,文化工作者编辑的知识性民俗与旅游丛书.它着眼于对祖国各派游圣地民俗风情的介绍,以弘扬祖国优秀民俗文化,了解中华各族人民生活,饱览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通晓各地风土民情为宗旨,为国内外游人提供丰富的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旷神怡,乐以忘忧.对未经旅游或准备旅游的人,也是一个知识的先导,兴味的储备,精神的满足.旅游是人生一大乐事,为现代生活所必须.工作之余,邀三,五友人,或举家前往,既可怡悦身心,增广见闻,又可扩大胸怀,了解大千世界.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任何旅游都能达到的.要想在旅游中真正有所收获,必须有相应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有句古话,叫"风景不如听景".任何一个优美的所在,没有听到有关的解说,只有直观所视,是不会完全看出它的奥妙的.这就是旅游者为什么那么需要导游员的道理.然而,任何导游,又只能解说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具体景观,不可能提供关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景点的完备的知识,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丛书加以弥补.这部民俗旅游丛书,就是为了这种需要而专门编写的.它将中国各大旅游区的内容分成若干册编写,采取生动轻松的笔调,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知识.这种尝试,以前没有过.这套丛书以鲜明的地区性和丰富的知识性为特点,将祖国各地壮丽的山河,著名的景点,灿烂的文化,纯朴的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其他书籍所不能代替的.这部丛书并没有把它简单地化为旅游手册,更没有以介绍地方风光名胜为满足,它有较高的视野,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可作为旅游的良师益友,又可作为民俗文化读物而开卷有益.《中国民俗 旅游丛书》是一部大型系列丛书,它以旅游为线,把广阔的中国分成苦干文化区,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在对区域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中,突出旅游的点,线及重要景物,风土民情.因而它既是旅游民俗丛书,又是区域民俗丛书,既是区域文化的展现,又是整体文化的纷呈.书中所述的内容大多为实地考察所得,经过研究考察,再用轻松的笔调写成.因此,对一般研究者,民俗工作者,文化工作看,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大体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理论民俗学,一个是应用民俗学.理论民俗学侧重理论规律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应用民俗学则方面较广,诸如商品民俗学,消费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社交民俗学等,重在实际的应用,多采取具体的描写研究的方法,使人们在各项生活应用中,有实际的效益.民俗旅游是应用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应用,便不能不考虑与旅游实际的结合,不能不考虑旅游的实际需要.但是,旅游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活动,他有更广泛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要求.高层次的旅游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活动.从旅游所至的引人瞩目的地区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物质财富的各民族,由旅游所看到的具体景观所呈现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现象,扩展到它之外的多种问题的寻索,欲广可广,欲长可长,要趣昧可以有趣昧,要学术可以有学术.这样的旅游民俗丛书所提供的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也应该是相当广的.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我们把这套丛书从框架,体例到内容,形式都尽量提高了档次,使它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并以此积极推动我国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间的大团结,促进与海外朋友间的友谊.1991年8月北 京乌鲁木齐市9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市新源县天山区阿克苏市13和静县巩留县水磨沟区阿克苏市和硕县特克斯县沙依巴克区温宿县博湖县昭苏县头屯河区拜城县若羌县霍城县新市区库车县尉犁县察布查尔锡南山区新和县且末县伯自治县东山区沙雅县轮台县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县阿瓦提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塔城市3克拉玛依市2柯坪县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市独山子区乌什县昌吉市4额敏县乌尔禾区喀什地区昌吉市乌苏县克拉玛依区喀什市15阜康县托里县白碱滩区喀什市奇台县裕民县吐鲁番地区巴楚县吉木萨尔县沙湾县吐鲁番市11伽师县米泉县和布克赛尔吐鲁番市岳普湖县玛纳斯县蒙古自治县托克逊县麦盖提县呼图壁县阿勒泰地区鄯善县莎车县木垒哈萨克阿泰勒市1哈密地区泽普县自治县阿泰勒市哈密市10叶城县博尔塔拉蒙古青河县哈密市疏勒县自治州富蕴县伊吾县英吉沙县博乐市7福海县巴里坤哈萨克塔什库尔干博乐市吉木乃县自治县塔吉克自治县精河县布尔津县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温泉县哈巴河县和田市16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区直辖5和田市阿图什市14自治州石河子市和田县阿图什市伊宁市6策勒县阿合奇县奎屯市于田县阿克陶县伊犁地区民丰县乌恰县伊宁市8洛浦县巴音郭楞蒙古伊宁市皮山县自治州伊宁县墨玉县库尔勒市12尼勒克县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一,西域明珠乌鲁木齐离海洋最远的中国城市具有西部城市独特风韵的乌鲁木齐市,别名迪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新疆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的中心,众多民族的交融之地,西域珍奇的荟萃之所.她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端,环山带水,沃野广袤,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角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城东是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达峰,那上面的终年积雪晶莹闪光,在蓝天白云之下极为壮观.博格达峰影响着乌鲁木齐地区的阴睛雨雪,故俗称"灵山".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群峦叠蟑,雪峰皑皑,气象万千.城西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妖魔山,上空有云即积,积云即雨.城中的红山,是乌鲁木齐市的象征,她在旧乌鲁木齐河的河滩上拔地而起,突兀挺立,小巧而陡峭,状如飞来之物.山顶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九层砖塔,人称镇龙塔,高耸入云,映衬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雪山,给人以无限遐想.登上红山,边城远近风貌尽收眼底:乌鲁木齐河滩林木葱茏,其间的公路上车辆往来如梭;改道的乌鲁木齐河——和平渠,翻卷着浪花,自南向北从市区穿过,欢腾奔流;河渠两岸,街道纵横,车辆,人群川流不息;鳞次栉比的厂房,高楼大厦,沿着马路两旁各显雄姿,并向远处的天山脚下伸延,隐没在绿树的掩映里,又飘浮在青云淡雾之中,这座城市似乎没边没沿,没有尽头.从地理位置上看,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一座城市,东南西北离海洋都在2300公里以上.地理学家认为,乌鲁木齐"地处天山之北,居四达之冲要",占据的方位是"开天门,闭地户",也可以说是扼制天山南北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乌鲁木齐"的语意,众说纷坛.现在多数人认为"乌鲁木齐"是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所传"宽大的牧场","捕鹿围场"等含意,说明了乌鲁木齐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交融性的传统特色.西汉初年,牧居在乌鲁木齐的各部落曾遭匈奴奴隶主的袭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附近的金满今吉木萨尔设营屯由,维护丝路北道的安全.唐朝时,西域著名的军事重镇轮台亦设在乌鲁木齐附进.唐代诗人岑参怀着以身许国,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两次从征到新疆,多次到达轮台.他用绚丽的笔触,描绘出了边塞古城一幅幅壮丽多姿,奇景异物的画图.读着他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佳句,使人无不产生对新疆的向往之情.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各族人民都浇灌了辛勤的汗水.如上所述,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这一带游牧,屯田,建设家园.到了明代,蒙古厄鲁特部又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这为以后乌鲁木齐发展为城市奠定了基础.清朝,乌鲁木齐曾进行了三次大的扩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当局为使伊犁,乌鲁木齐,吐鲁番,敦煌联成一线,沟通声息,将"城垣加高一丈六尺,厚一丈,添四门",并报奏乾隆皇帝"赐以嘉名……曰迪化".此名延续使用了近200年,解放后才恢复了乌鲁木齐的称谓.早在1772年,清政府曾大兴土木并扩筑新城,由乾隆命名为"巩宁"城.因当时城内多为满旗兵丁居住,当地群众称为老满城.1884年,新疆建省后,首任巡抚刘锦堂对乌鲁木齐进行了一次大地摸的扩建和加固,把原先的几个小城衔接起来,又新辟三个小门,即小西门,小东门,小南门.扩建后的城市规模和布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前夕未变.清代,乌鲁木齐"筑城堡,署郡县,开屯口,列兵防",各族人民辛勤经营,生产迅速发展,各地商旅大量涌进,人户剧增,城内繁华富庶.当时在此流放的纪昀纪晓岚,史善长等名人的诗作,对清代鼎盛时期的乌鲁木齐这样描写道:"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檀繁华","酒肆错茶园,不异中华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乌鲁木齐的地位日趋被重视.东疆的军政中心由巴里坤迁到了乌鲁木齐.特别是19世纪末期,沙俄强占了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后,新疆的军政中心伊犁,由腹心之地变成了边陲前线,而乌鲁木齐取代了伊犁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全疆的心脏.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新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乌鲁木齐作为省城不过是一个规模狭小,以消费行业和少量手工业为主的古老城镇.直到解放前夕,全市只有一座小小的火电站和一台光绪年间江南造船厂制造的陈旧车床,不能生产钢铁和细布,大街上没有水泥或柏油路面.自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今日的乌鲁木齐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农牧业飞跃发展,商业贸易空前繁荣,命政建设日新月异,城垣风貌焕然一新,旧日的痕迹全然看不到了.历经沧桑;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乌鲁木齐,依然保持着她多民族的传统特色.全国56个民族,在乌鲁木齐居住的就有47个之多.其中以10多个兄弟民族为基础,维吾尔,汉族人数为最多.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众多良族的各种穿戴,语言,祟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工艺品,用具,地方特产等各具特色,构成了乌鲁木齐市五光十色的奇特风彩和特有的边塞情调,民族风韵.它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乌鲁木齐市著名游览点当今的乌鲁木齐市,是天山北麓的一颗璀灿明珠,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初到乌鲁木齐市的客人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有15处之多. 红山公园 红山,是祖国西北边城乌鲁木齐市的标志.它在乌鲁木齐市的中心地带拔地而起,因它由二叠纪的紫红色砂岩构成,故名红山.远看此山,怪石嶙峋,壁面红岩凹进凸出,山头昂首西向,山势逶迤东没,因而也俗称"红山嘴".红山小巧而陡峭,海拔910米,状如飞来之物,在神话传说中它是从博格达峰下的天池里飞出来的一条神龙变的,因而曾被古人视为神灵,敬畏膜拜.山上曾建有"玉皇庙",有登红山"遥祭"博格达山的习俗.当年乌鲁木齐河洪水泛滥成灾,为了"镇山锁水",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清都统尚安在红山之巅建造了一座九级青灰"镇龙宝塔",山脚也出现了殿阁林立的寺庙群.古人对红山多有赞美,一代英豪林则徐谪戌新疆时,曾在一首词中写道:"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洒鳞起."可惜,历经沧桑,山顶及其周围的众多古建筑早已无存,唯有那座九级青砖镇龙塔至今完好无损,成为历史的见证,"塔映斜阳"也成了乌鲁木齐的一景.解放后,人们引水上山,广植林木,修道建亭,辟园筑湖,建成一座总面积达50.6万平方米的山顶公园.游人登上山顶,顿感清风拂面;倚塔眺望,边城的雄姿和瑰丽新貌一览无遗,使人心旷神怡.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在红山公园的斜对面,乌鲁木齐西大桥的西侧.这座绿荫簇拥,碧瓦红墙的游览处,是乌鲁木齐历史最悠久的公园,原名叫"同乐公园".这里曾是因乌鲁木齐河摆动而遗留的牛轭湖区,芦苇,水草丛生,人称"海子".1884年清光绪十年乌鲁木齐被定为省会,此后在城建过程中,对"海子"不断进行了疏浚,整理,使它逐渐变为形状方整,水清如镜,景色迷人的湖,取名"鉴湖",意为"澄清可鉴".继而又建造了湖心亭和龙王庙,改称鉴湖公园,通称"西公园".辛亥革命后,力纪念谪居乌鲁木齐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从京,津,西安等地聘来了能工巧匠,历时4年,在湖滨先后兴建了"阅微草堂","丹凤朝阳阁","火车长亭","茅亭","晓春亭","醉霞亭"等建筑.解放后又进行全面整修和扩建,正式改名为"人民公园".现全园总面积近2公顷,鉴湖水面也扩大到1.8万多平方米,并修建了通往湖心亭,湖心岛的三孔桥和玉带拱桥.40多年来,园内建筑不断修缮,油漆彩画一新,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公园大门,画廊,水榭,戏水池,园亭,花卉温室,花圃假山和烈士纪念碑等,园内还增设了许多现代化游乐设施,还增建了仿照江南名园的"园中园".如今的人民公园是廊榭溢彩,殿阁飞金,林木繁茂,绿草如茵,百花争妍,渠水潺流,曲径通幽. 水磨沟温泉 水磨沟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郊的七一棉纺厂附近,为一长达1公里许的狭长山谷.1907年清朝官衙利用山谷水力兴建磨坊磨面粉,故得名.沟内有大小涌泉数十处,积流成溪,溪水清澈,自南向北奔腾而下,终年不竭.两岸古木参天,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尽被浓荫掩蔽.山坡上新辟的公园树影婆娑,花圃溢香,景致清幽典雅,与其他公园相比,真是另一番洞天,别一番情趣.沟后北端有温泉,水温恒定在摄氏28~30度,含氡,硫化氢,锌,钾,钠,镁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和防病的化学元素,古人将其视为健身骨,治百病的"圣水".1982年这里新建温泉按摩理疗医院,每年要接待上万人次的理疗者.这里独特的游览条件和温泉理疗,对国内外游客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又新建了温泉浴池,亭台楼榭,饭店宾馆等游览服务设施,使水磨沟一崛而起,成为当今乌鲁木齐市内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 柴窝堡湖 柴窝堡湖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40公里的达坂城谷地中,是乌鲁木齐市新开发的一个游览点.柴窝堡湖呈椭圆形,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为山间凹陷储水而形成的天然湖.湖水微咸,盛产鱼蟹.湖中偏西处的天然堤岸将湖分隔成大小两湖.柴窝堡湖风光秀丽,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湖周多陡崖,东岸砾质砂滩宽广,湖滨芦苇迎风摇曳,杨柳葱郁,泉流曲折蛇行并形成许多大小湖湾,小岛.游览区内空气清新凉爽,游人络绎不绝,尤其是乌鲁木齐市人,喜欢全家大小来此玩耍一整天. 烈士陵园 乌鲁木齐烈士陵园,位于南郊燕尔窝风景区,建于1956年.它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等烈士遗体的安葬地.陵园占地500余亩,陵园后面的土丘上绿树葱茏,园中松柏长青.墓地前是一个花岗石广场,庄严肃穆.陵园内建有烈士事迹陈列室,是人们凭吊,游览和参观学习的场所.乌鲁木齐市的各大中小学在每年的清明前后,都有组织地来这里扫墓,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已蔚然成风. 乌拉泊古城和古墓群 乌拉泊古城,又名破城子,在乌鲁木齐市南10公里的乌拉泊水库旁,为唐至元代的轮台县城,古丝路北道上的繁华重镇.城垣遗址目前保存尚好,高约4米,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内散布大量马,羊枯骨,出土文物有陶罐,玉器,古钱币等.1983年在古城东北两公里的乌拉泊水库南坡,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大多数为石棺墓,出土陶器,铜器,石臼等,说明早在古城之前千年,这里已有定居人群生活. 博物馆,展览馆,地质矿产陈列馆 自治区博物馆坐落在乌鲁木齐市西北路,始建于1953年,展厅面积7800平方米,是一座有鲜明维吾尔传统风格的建筑.绿色圆穹形门厅高18米,门厅正面,内壁,穹顶遍饰纯白色石膏花饰.馆内收藏着新疆地区已发掘的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5万余件.这里经常性的展览有《新疆历史文物陈列》,《新疆民族民俗陈列》,《新疆千佛洞壁画》,《新疆出土文物陈列》,《新疆历代织品展览》,《新疆古尸展览》等.它们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开发建设祖国西北边疆,创造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情景.自治区展览馆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路北端,为60年代修建的大型建筑.该馆占地6200平方米;主楼3层共分10个展厅,是目前新疆最大的综合性展览馆.近30年来经常举办各种展览.1965年从青河县运抵乌鲁木齐的世界第三大陨铁,就安放在展览馆的后院露天场地上.该陨铁长242厘米,宽185厘米,高137厘米,重30吨,是极珍贵的"宇宙标本".地质矿产陈列馆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路,在友好商场北侧.陈列馆为一座风格独特的椭圆形淡绿色4层大楼,面积3700平方米,论规模,仅次于北京地质矿产博物馆,居全国第二.陈列馆珍藏并展出了许多矿物,岩石矿产及古生物化石的珍贵标本,并采用电动模型演出等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新疆各种矿产资源的成因,分布以及开发利用等情况. 新疆人民大会堂 它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友好路北端,昆仑宾馆对面.该建筑物宏伟壮观,具有独特民族风格.新疆人民大会堂顶部是金黄色琉璃檐板,四角竖立4座直径2米的乳白色圆塔,正面有20根22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廊柱,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内设可容纳3100人的大礼堂,宴会厅,以及16间以新疆各地州,市命名的会议厅.人民大会堂陈设,装饰富丽堂皇,堪称全国一流水平. 新疆地毯与玉石雕刻 新疆地毯采用新疆优质羊毛为原科,选用传统的"石榴花","天女散花"等东方式图案,以手工编织成360道,540道或720道纯羊毛地毯.新疆地毯工艺考究,织工精良,图案别致,配色美观,经久耐用,富于维吾尔民族特色,不但可以铺地,而且可作艺术珍品悬挂墙上,使满屋增彩生辉,赏心悦目.新疆地毯已远销海外,享誉五洲.新疆玉雕是享誉海内外的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工艺珍品.玉石温润浑厚,晶莹光洁,坚实填密.古人有将玉器作为友谊的标志,美德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和避凶求福的吉祥物带在身上,或珍藏在家里的风俗.新疆玉雕采用和田羊脂玉,白玉,碧玉,黄玉,玛瑙水晶,发晶等优质原料,雕镂出的壶,瓶,人物,山水,花鸟,挂屏等工艺品远销国外.绰约多姿的高山湖泊——天池天池,在《穆天子传》记载的神话中,说它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的昆仑仙境"瑶池".其实,它只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坐落在阜康县三工河的上游,北天山东段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380平方公里.湖深数米到105米不等.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天池东南面就是雄伟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意为灵山,圣山海拔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两峰肩连.抬头远眺,三峰并起,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与天池瓦蓝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这个高山平湖绰约多姿的自然景观.天池属冰碛湖.大约在2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大冰期剧烈的冷暖运动,在地球上造成了无数山谷冰川,以后气候转暖,冰川逐渐消退.天池就是在冰川消退回缩,融水下泄时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阻塞成垅,潴水成湖的.天池,不仅有秀丽迷人的景色,而且有风云变幻,瑰丽多彩,别具一格的气候特色.新疆远离海洋,位于大陆腹地,但天池却冬暖夏凉,雨水丰足,接近海洋性气候.它没有"四季"之分而以零度为界,零上气温7个月,零下气温5个月.最热的七月气温只不过摄氏15度,最冷的元月气温也不过在零下12度左右.气象学把这种高处暖,低处冷的温度分布称作"逆温",这是盆地地形的特色.天山北面是著名的准噶尔盆地,秋后北来的冷空气堆积在盆地之中,由于冷空气比重大向盆地底部沉积,暖空气被排挤上升,在2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一个暖区.有时,严冬季节的山区突然出现冰雪消融的景象,这就是"逆温"的强烈表现.天池雨水丰足,年降水量可达500~600毫米,为平原地区的3倍,接近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降水量.山区丰富的降水促进了树木,牧草的生长.风雨天游览夭池是观看云雾的好机会,天池的云涛雾涌虽逊于庐山,但却独具特色.它不似庐山那样娇羞,阴雾缠绵,而是具有西北高原独特的明快与粗犷.它多数时间是碧空万里,空气清新,风雨来时.却像那剽悍的哈萨克骑手在草原上奔腾一般,瞬间风云突变,风狂林吼,乌云翻滚,大雨如注;有时候,眼见朵朵白云渐渐长大,自北向南沿沟顺山而行.最后聚集在博格达峰下变黑.又移向湖面变成风雨;有时云雾在天池下翻滚,像那天边无际的羊群;有时片片轻纱般的云雾.随风漂荡移向水面,绕过山巅,人在其中.犹如在瑶池仙境之中.天池的雷鸣电闪更令人惊叹,高山的雷雨云到了池面,其势大敛,有时甚至烟消云散,真像神话中说的"难越雷池一步".难道雷电真有"神仙"差遣吗 不,这只是自然界的奇妙.原来,湖面上空的温度低于四周的温度,因而产生下沉气流,能驱散雷雨云.此外,雷电的放电部位一般都在山头,房屋,大树等孤立高耸的物体上,群山环抱中的天池,自然成了避雷的场所.解放前,由于山高路险,唯有胆大志坚而又精干骑术的人才能探游天池.解放后,人民政府专门拨款修筑了直达天池的盘山公路,并在湖畔建起别致的亭台水榭,宾馆餐厅以及其他旅游设施,向中外游人开放了这块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1982年,国务院将天山天池列入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天池距乌鲁木齐市90公里.游客清晨从乌鲁木齐乘车,东行两小时就进入山口.汽车沿着盘山大道盘旋而上,路边时而是断崖峭壁,怪石嶙峋,有惊无险;时而是幽林曲涧,花菲鸟喧.待到深山高谷,路右出现一座方圆几十米,碧净玲珑的小圆池,池侧凌空飞挂着数丈高的一道瀑布.吐珠溅玉,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小天池",王母娘娘的濯脚盆.再向上行,登上宽大的坎垅,天池豁然就在眼前.游人至此,都会为这奇妙的湖光山色而连声叹绝,人们尽可在此纵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游人可以结伴登高,穿密林,登山巅,俯览天池全景;也可以乘游艇,破波逐浪,品味这塞外高原的"海上"风情;还可以来到池边的餐馆小楼,凭窗把酒,欣览远山近水,作画赋诗.天池,现在不仅是每年夏季接待中外游客游览避暑的胜地,而且也是冬季理想的高山溜冰场.每到湖水结冰时节,这里就聚集着新疆和兄弟省区的冰上体育健儿,他们在宽阔的湖面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进行滑冰训练和比赛.1979年3月我国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的速滑赛就是在天池举行的.环绕天池的群山,是一座座资源丰富的"百宝山".这里有牛羊肥壮的牧场,林场,人工养殖鹿的鹿苑.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上生长着雪莲,雪鸡,松林里出没着狍子,遍地长着蘑菇,党参,黄芪,贝母等药材.山壑中有珍禽异兽.湖区中有鱼群水鸟,众峰之巅有现代冰川,群山之下埋藏着铜,铁,云母等丰富的矿藏资源……天池,目前是新疆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林型综合自然保护区.这个大自然创造的奇迹,的确是游人不可不去的地方.避暑胜地南山南山,泛指位于乌鲁木齐南部,北天山的喀拉乌成山北麓的广大山区.这里,雪峰高耸,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花草遍地,泉水淙淙,景色迷人.尤其是山区自西向东平行分布的数十条大小沟谷,既是乌鲁木齐近郊的一处优良的天然牧场,也是人们避暑游览的胜地.其中较著名的去处有东,西自杨沟,后峡,甘沟,灯草沟,大西沟,庙儿沟和板房沟等.乌库乌鲁木齐至库尔勒公路纵贯乌鲁木齐河流域.沿公路南行,是游览南山较理想方便的路线.沿途自上而下,可以一览在地理学中被称为天山垂直带的各种绮丽风光.从市区出发,驱车50余公里,即可到达风景优美的西白杨沟.一进沟谷,清风拂面,鸟声啁啾,使人暑意顿消.蓝天下,雪峰点点,群山峻峭;山坡上,绿草如茵,牛马成群.浓荫掩映下的一幢幢白色的毡房,精致的小别墅,幽静的疗养院,外宾招待所和小吃部等建筑,使这深山峡谷凭添生气.游人未此,可作客于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喝着醇香的奶茶,马奶,品尝烤羊肉,手抓羊肉,奶酪等美味佳肴;也可三五成群,载歌载舞,尽兴娱乐;或结伴登高,穿行于林荫深处,观赏如画的景色,喜爱马术的年轻人,租来当地哈萨克牧民的骏马,便可扬鞭驰骋于宽阔的草坪上.西白杨沟的尽头,景色更为美妙多姿.绿树遮蔽处,断崖壁立,一条高达40余米,宽约2米的瀑布如白练悬空,一泻而下,似银龙飞舞,轰鸣如鼓.飞瀑跌落处,浪花四溅,水珠轻扬,洒落在两侧长满苔藓的岩石和墨绿色的树林中,犹如蒙蒙细雨,凉爽宜人.与西白杨沟对称,位于乌库公路另一侧的是东白杨沟.它是个恬静的山谷,游人较少,但其旖旎风光丝毫不比西白杨沟逊色.一些画家,诗人,作家喜欢到此作画赋诗,别有一番情趣.沿公路继续向东行约20公里,便来到美丽富饶的后峡盆地.坐落在天山深处的后峡地区,四周峰峦叠蟑,沟壑纵横,是连接南北疆的咽喉要道.这里雨量充沛,水草丰盛,气候凉爽.乌鲁木齐河流经其中,咆哮泻入山涧深溪.婉蜒无尽的原始森林,林涛阵阵.巨大的云杉,有的高达40余米,直插云天,有的粗壮得几人合抱不住.丛林中还常有旱獭,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富饶的资源为当地农林牧业及工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再往东走,山道更为险峻.公路两侧,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距乌鲁木齐市约100公里处的胜利达坂附近,就是乌鲁木齐河的源头——著名的"冰川王国"所在地.在白雪皑皑,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的群峰之巅,分布着大小77条现代冰川,总面积为34.5平方公里.其中以1号冰川最大,长2.4公里,平均宽500米,面积为1.95平方公里.这些巨大的冰川,是因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年复一年的堆积,经过重压,融冻和重新结晶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变成半透明,淡蓝色的冰川之后,又在坡度和重力的作用下向低处流动而形成的.它们像一架架巨型的推土机,把座座山峰雕塑成各种奇特的形态.这里现代冰川类型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积物十分典型,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因而从50年代起,陆续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专家来此考察研究,成为我国观测,研究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最佳地点之一,这里也是我国开展冰川研究较早的地区之一.公路旁的几幢白色砖房,就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研究所设立的天山冰川观测站.近年来,这里留下了不少旅游者和夏令营少先队员们的足迹.顺公路边的便道,小型汽车可直达1号冰川之侧.当看到这晶莹耀眼,发出阵阵寒气的冰山银瀑时,不禁使人叹为观止.在1号冰川的冰舌前,有被冰川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凿成的80余米长,一人多高的大冰洞.冰雪融化的水珠从洞口上部滴淌而下,成为蔚为奇观的"水帘冰洞".游人环顾四周,可见悬崖峭壁上做然开放的碗口大的雪莲花.偶而飞鸣而过的雪鸡,更为这银色的世界增添了生机与情趣.南山的其他几处沟谷,景色各有千秋.沿甘沟而上,再翻上一个巨大的平台时,人们将立刻被眼前的景观所吸引.一望无际的平台上,姹紫嫣红的各种野花遍地开放,一阵阵芬芳的花香,招引着成群的彩蝶,蜜蜂飞来舞去.这个如织锦般绚烂的高台,就是被人们称为"菊花台"的地方,是隐居天山深处的"天然大花园".每逢喜庆节日,这里还是哈萨克族牧民举行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会等民间娱乐,体育活动的场所.那时,游人若置身于此,更可饱览一番民族风情.此外,板房沟的照壁山,头屯河沟谷形状奇特的"土林",庙儿沟的松林涌泉等,都有美不可言的景观,值得游人到此一游.神秘的楼兰古城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部,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商队经过这一绿洲时,都要在这里休憩.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年的历史.王国的范围东起甘肃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但是,这个王国究竟为什么会消亡,直到现在仍然是个没有解开的谜.楼兰古城是楼兰王国前朗的经济,政治中心.公元4世纪以后,这个在丝绸古道上盛极一时的古城,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元前126年,历尽艰辛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他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部,临盐泽."《史记 大宛列传》张骞的报告明确指出,濒临盐泽即罗布泊的楼兰和姑师两个国家,都是有城市的.但是,楼兰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由于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它的方位,千百年来人们都无法知悉,这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直到本世纪初,由于新疆的一位勇敢的维吾尔人阿尔迪克奇迹般的发现,这个沉寂千年的古城才重见光明,为世人所知,历史上的"楼兰"之谜也开始为人们所揭开.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侧,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取丢失的锄头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但机智勇敢的阿尔迪克,凭借着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营地摸到了丢失的锄头,而且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阿尔迪克在茫茫夜幕中发现的遗址.后经发掘,证实就是搂兰古城.古城能重见天日,首先归功于阿尔迪克的发现.斯文海定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阿尔迪克忘记了锄头是何等的幸运!否则,我绝不能回到这座占城,这个给亚洲中部古代史带来新光明的重要发现,至今也许不能完成."此后,外国考察队纷纷来楼兰考察并从楼兰带走了大量的古文物,随后撰写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罗布泊古楼兰的专著,交口赞誉楼兰是个埋葬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解放后,我国的一支考察队在去楼兰考察途中,发现了许多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有原始社会人们佩戴的装饰品如海贝和串珠,还有古钱币,小铜器,鞍具,皮氅等,为研究古丝道的变化和楼兰王国的兴衰,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特别是楼兰古城东北白龙堆山坡上,发现了一堆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共970枚,大概是古代商队在运输途中掉落的一贯钱.这比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在罗布泊北岸发现的200多枚钱币要多得多.楼兰古城位于密集的雅丹地形中,即东经89°55′22〃,北纬40°25′55〃处,呈不规则的方形.东面城墙长约333米,南面城墙为329米,西面和北面都为327米.城墙为夯筑,与敦煌附近的汉长城构筑方法基本一致.在南北城墙的中段各有一个缺口,看来就是南北城门了.楼兰城内的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10.4米的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塔身的南面联接着一大片大型建筑遗址,堆集着许多木料,这些木料都经过精细加工.斯文海定和斯坦因等人,也在此发现过雕刻有各种精致花纹的装饰木板和木雕佛像.古城西北5公里处有一座烽火台,高12米,是用粘土和木料砌成的.楼兰城中最显眼的建筑区遗迹是城中部的"三间房",它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房子坐北朝南,正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很像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所在地.在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件是禁止随便砍伐树木的,"连根砍树者,不管谁都罚马一匹","在树木生长时期.应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牝牛一头".早在年前,楼兰国的国王和臣民们,已经认识到树木对保护绿洲,治理沙漠的重要作用,并借助法律来保护树木了.我国考察队还发现了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和各种钱币,戒指,耳环以及汉文木简残片等.这些物品,对研究楼兰古城历史都是无价之宝.哈萨克民间热情待客的风尚新疆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为人朴实,诚挚,直爽,大方,也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以热情好客的文明风尚闻名于世.草原上茵茵的绿草和五彩缤纷的的鲜花连接着明净的蓝天白云,其间只有驼马牛羊的游动.新疆地广茫茫却人稀寥寂,牧民的居住又非常分散,平时很难见到一个人影.哈萨克人渴望人际交往和友谊,珍惜任何一位来客.在民间常可听到这样一则谚语:"有贵客临门,羊必产双羔."在哈萨克人的心目中,客人总是吉祥和幸运的使者.哈萨克人只要听到外面有牧羊狗的叫声,便立即走出毡房,看看是否有客来临.真有客人,无论他是特意来拜访的,还是路过此地望门投宿的,或者是顺路想进屋歇脚的,不管是否相识,也不管他属于哪一个民族,懂不懂他们的语言都热情欢迎,谒诚款待.如果来客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主人还要走上前扶他下马,主动打招呼问候,并将他的马牵过去拴好.然后赶紧掀起毡房的门,请客人先进屋,并替客人把他的"吐马克"即帽子和马鞭挂好.如果来客是本家族或本氏族部落的长者,主人的妻子及儿女儿媳并排站着向客人鞠躬致礼.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客人铺花毡哈萨克语叫斯尔马克和褥子等,让客人坐在正上方,接着互问本人,家庭,牧村有威望人的近况,之后还要问牧畜的情况.如果来的客人不是一人,那么客人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座,年长的或有地位的坐正上方,其余按顺序排坐在右边,主人坐在左边.客人,主人皆盘腿而坐.客人坐好后,主人即把餐布大小不等,正方形或长方形,用白布做成铺在客人面前,把馕,方块糖,水果糖,甜奶疙瘩,奶豆腐,酸奶疙瘩和酥油等放在其上,家庭主妇再把烧好的奶茶送上来.哈萨克人的奶茶烧得醇香四溢,味美可口.喝完之后,主妇会再给你倒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用手掌捂住茶碗表示不喝了,否则,主人还会给你斟满.如果茶壶里没有茶了,主妇会把壶盖翻过来斜放着,表示茶已完了,等一会儿泡下一壶再喝.由于哈萨克人把奶茶当作日常生活的主要饮料,所以用奶茶招待客人是每家每户最一般的礼俗.只要客人能喝,喝再多奶茶主人也不会介意,反而会为此而感到荣幸.如果是夏天,有马奶子的人家则请客人喝马奶子.马奶子是哈萨克人最高级的饮料,味酸甜带酒味.马奶子不仅能解渴充饥,而且营养丰富,是哈萨克族人最爱喝的饮料.喝了奶茶或马奶子及食用了其他食物之后,羊只多的家庭便宰羊待客.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尊亲,还要宰上一匹马驹或一匹两岁马.在夏秋两季,宰羊待客是最普遍的礼俗,因为夏秋两季羊羔已长大,随时可以宰杀.宰羊前,主人先把准备宰杀的羊牵到房门口,使羊头伸进房内,主人请求客人祝福,并问客人对这只羊是否满意.年长的客人即代表所有客人做"巴塔"祝福,祝词内容大多是祝主人全家幸福,牲畜兴旺等.主人把羊宰杀,剥皮,掏出内脏后,再把羊肉切成大块,和羊的头,蹄,肠肝,心等一起放到锅里煮.肉熟之前,大家继续喝茶吃东西,边喝边吃边谈笑,或弹冬不拉,或唱歌,或讲故事,或猜谜语,或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游戏娱乐,有的还请客人唱"阿吾勒的六支歌".总之,尽情欢娱,气氛热闹而欢快.肉熟之后,一般是由主人家中的晚辈提着盛有凉水的水壶和脸盆,毛巾,给客人浇水洗手,通常用水洗三次.洗完后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必须用毛巾擦干,否则就是失礼.吃手抓羊肉前,要把餐布上的各种食物收拾好,重新铺餐布.大家按原来的位置坐下,接着端来香喷喷的大块羊肉.肉多由大盘盛,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者将盘中的羊头取出,割一块腮帮肉敬给主人家中年老的人,再削下羊头上的右耳朵给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进盘内或自己吃.如席间有一位长者,就让长者先吃,然后把羊头敬还主人,这是向主人表示满意和谢意的民俗讲究.尔后,大家开始吃肉,每一盘肉都有一人操刀,把肉切成小块,各自用手抓着吃.所谓"手抓羊肉"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其实就是清炖羊肉,因块儿大,吃时不得不用手抓.一只羊一般分为12个部位,每个部位都有专门的名称.哪一个部位的肉给什么客人吃都有一定规矩.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羊头和盆骨肉;对女婿和媳妇给羊的辟肉和胸骨肉;给小孩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羊心.吃肉时大家不必客气,直到吃饱吃够为止.席间,主人特意敬给客人的肉应该痛痛快快地吃下去,不要推辞,也不要嫌肥不吃,否则主人认为客人不领情,会很不高兴的.吃完肉后,主人会端来肉汤,一人一碗.肉汤喝完之后,由席上的长者带领众人做"巴塔",先感谢真主的恩赐,再感谢主人招待,祝福主人家人畜平安.接着便收拾餐布,由主人家中晚辈提水为客人净手.饭后,如果时已黄昏,主人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萨克人有一句俗话:"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跳进河里也洗不尽的奇耻大辱."客人留下住宿,主人要为客人铺床.哈萨克人家的被褥是很多的,因为他们有留过往客人住宿的习惯,所以每家每户都准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客人的铺位在中间,如有男女客,男在右,女在左睡前,主人还会安排客人的马饮水,吃草.第二天清早,主人先把客人的马牵回来,备好马鞍,绑好马肚带等,并准备早饭给客人吃.如是贵客,临走时,主人还要问客人是否有需要的东西,要是家中有客人所需要的东西,只要提出来就奉送;要是没有就按惯例送行.对常客和生客,则用一般礼节相待,走时不送东西.在哈萨克族人家作客的经历,见闻一定会使客人终生不忘.路不拾遗的塔吉克人与他们的吻礼在新疆塔吉克族居住的地方——塔什库尔干,被人们称为"不会丢东西的地方".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塔吉克族人重义气,讲信用,不要不义之财,极端蔑视和憎恨偷盗行为,把拾金不昧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这里的牧民不用锁,毡房门口只挂一个毡门帘,人们出外办事,不用担心屋里的东西和晾在外面的衣服会丢失.人们若在路上发现别人丢失的东西,不拿走也不乱翻,而是把东西放在路边或明显的地方,并用石头围起来,作出特殊的标记,使失主回到这里能很快找到丢失的东西.据说,有一位汉族画家出差到那里,不慎将一支铅笔丢失在路上,一位塔吉克族牧民足足在路边等候了4个多小时,直到那位画家回来路过此地时,那位牧民奉还了他的铅笔.事后,这位画家逢人便说,在塔什库尔干一分钱也丢不了,这是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方.塔吉克人彼此相见时行的吻礼,也是塔吉克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民俗特点之一.塔吉克人的吻礼就像匠人盖房筑屋一样,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就是说,在行亲吻礼时,按照不同的性别和辈份,行礼时要吻不同的部位.通常,同辈女子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吻脸;同辈男性之间要互相握手,吻手背;晚辈见到长辈时,则不分男女都要亲吻长辈的手心.长辈可以亲吻晚辈的面部,但女儿出嫁后,父亲就再不能亲吻女儿面部,只能把拳拳爱女之心寄托在颔首和言谈之中.对儿媳妇也要与出嫁的女儿一样看待,不亲吻面部.在亲人分手送别时,则不行亲吻礼.在话别,祝福长辈一路平安时,儿子将右手掌贴在胸前,儿媳和女儿则把双手按在胸前.在接待和送别兄弟民族客人时,也不行亲吻礼.塔吉克人的这一见面礼俗,不仅在他们聚居的塔什库尔干自治县流行,就是散居在莎车,叶城和乌鲁木齐市等地的塔吉克民间也都保持着这一独特的礼仪."高原之舟"和驾舟人人们常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但"高原之舟"又是什么动物的形象比喻呢 是牦牛!牦牛混身上下都长着厚厚的长毛,特别是脖子,前后腿和尾巴又浓又密的团团长绒毛,可达尺余,故被称作牦牛.牦牛常年生活在高寒地区,它不仅有御寒的长毛,而且有爬雪山,过冰川,翻大坂都如履平地的本领;它负重长途跋涉,不出汗,不气喘;它适应力强,尤其特别耐寒,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风雪高原上,饥食枯草,渴啃冰雪,依旧可以负重远行于崎岖的山路上.高原的冰雪风寒,炼就了它适应恶劣艰苦环境的坚韧性格.它驮着所要运载的贷物,像一只只小船飘向高原的各个角落.因此,它获得"高原之舟"的美誉,是当之无愧的.那么,谁是"高原之舟"的驾舟人呢 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的柯尔克孜人.柯尔克孜人的先人原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那时,他们以牛为图腾,敬牛如神灵,不役使牛,更不杀食牛,就是牛老死了,也不从牛身上把它的皮扒下来,而要进行隆重的安葬.养牛,除了食用牛奶外别无它用.不过,那时,在叶尼塞河流域的草原上放牧的大都是黄牛,而不是牦牛.柯尔克孜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尽艰辛,从叶尼塞河畔来到了伊犁河谷,帕米尔高原之后,逐渐改变了不役使牛和不食用牛肉的习惯.特别是定居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支柯尔克孜人与牦牛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高原之舟的驾舟人.牦牛不仅有又浓又长的一身绒毛,而且在它的头顶上有一时坚挺的犄角,十分威风.行路时,犄角傲指蓝天,双眼圆睁,旁若无人.夜间在荒郊野外露宿时,成年牛都头朝外,尾朝内,卧成一个大圆圈,把小牛围在圆圈的中间.那些大牛,特别是那些成年的公牛,一个个都像忠于职守,防止猛兽侵害的卫士,无论怎样凶恶的豺狼也不敢靠近.在柯尔克孜民间流传着许多牦牛与恶狼搏斗,用犄角把恶狼顶死在崖壁上的动人故事.柯尔克孜人是以肉和乳为主要食物的民族,而牦牛正好又是在提供肉乳方面优于其它家畜的动物.它不但易于饲养,而且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通常,小牛犊出生一二个小时,就能跟随母牛长途奔波.牦牛的产奶期还特别长,牦牛奶营养丰富,提炼酥油率可达10%到20%.柯尔克孜人不仅把"高原之舟"的美称赐给了牦牛,而且还常把牦牛称作"巴图尔"即英雄.维吾尔民间的绣花帽维吾尔绣花帽是维吾尔人的标志,男女老幼都喜欢戴花帽.绣花帽种类繁多,通称"多帕",但新疆东部地区也称"伯克".花帽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贵重礼品,也是装饰家庭的陈列品,还是姑娘向小伙子表达爱情的信物之一.人们访亲拜友,佳节集会几乎人人佩戴.花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绣花帽种类主要有:巴旦姆花帽:维吾尔族对巴旦姆,有如朝鲜族对金达莱,乌孜别克族对棉花,藏族对格桑花一样,怀有特殊的感情.花帽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活泼多变,多是白花黑底,古朴大方,最早流行在喀什地区,后遍及整个新疆,但仍以喀什人戴的最多,是一种男用花帽.塔什干花帽: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架绣几何形坟花帽的通称.此花帽以叶城最多,和田绣工精细最为著名,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格来本花帽: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故也称地毯花帽.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其中以和田最多.曼波尔花帽:顶绣四组圆形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普通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奇曼花帽: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奇曼古丽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用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用冰裂纹或点线绣成底纹与主花相映衬,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 塔什干多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翟尔花帽: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的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少数是平的,更多是立体的.戴这种花帽在阳光下行走,熠熠闪耀,斑斓绚丽,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是喀什另一种很有特色的花帽.玛力江花帽:即串珠亮片花帽,库车是最早流行地,现在已成为一种比较多见的式样,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戴上这种花帽,姑娘们头上犹如洒满了闪耀着五光十色的小珍珠,又如带着晶莹露珠盛开的鲜花.金片花花帽: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它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多流行在于田一带.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但戴这种花帽的人现时已很罕见.吐鲁番花帽: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县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给人以充实饱满之感,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个地区的老年人戴这艳丽夺目的花帽,是其他地区所见不到的.伊犁花帽: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调柔和.新疆北部地区较寒冷,也可用它做衬帽戴在宽大的皮帽内.五辫花帽:维吾尔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帽子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带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一些,颜色清爽一点,有串珠,平绣,挑花等不同品样.库车花帽:是流行在库车县的一种花帽.多用各种深色的绒底,花纹颜色较鲜艳,花和底空间相宜,比较古色古香.夏帕克帽:即瓜皮帽.有四种式样:四色花帽,用四种彩布拼缝,缘黑边,一般没有花纹,也有的绣四朵小花;两色花帽,制作方法同上,不同的是用两色布相对拼缝,边缘缀小菱形,方形,花朵等形状压纹金,银金属饰片;还有一种纯黑布绣花帽.以上三种多流行于和田地区.最后一种是白色绣花帽,用平绣或十字绣绣上四朵小花,有些帽口有水纹边,帽子小巧,清爽,凉快,是新疆南部地区城市市民和农村男人及小孩夏季带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勾花花帽:是用纯白粗棉线钩成的一种几何纹花帽,有些钩有水纹边,是男人在家中常备的一种小帽,夏季可作便帽,冬季可做衬帽.也常见小男孩戴它,使人感到精神,大方,洁净,素淡.赛里甫西吐玛克: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是在赛兰大白头巾内戴的一种花帽.从阿拉伯国家随着伊斯兰教传进来的,多是宗教神职人员戴的一种花帽,旧时朝过麦加圣地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也戴这种帽子.帽子顶尖高,赛兰缠好后帽顶有一部分露在外面.阿克多帕:即白色帽,帽上用白色线扎花纹,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白色象征洁净,表示对宗教的虔诚.曼切斯特多帕:是伊犁地区流行的一种扎纹紫红绒,黑边小圆帽.塔里拜克:即扣碗形小帽,是流行在于田,民丰,且未一带的一种特形小帽.此外,还有金,银织锦花帽,流行新疆东部地区,花帽边缘缀有鱼,对蝶以及其它各种形状金银片的花帽.于田,民丰等地流行小口13—14厘米满地绣花帽等.花帽附加装饰丰富多样:金银宝石花装饰帽花;孔雀翎装饰帽花,原多用于新疆南部地区贵族,富人妇女花帽前部装饰.块玉,玛瑙,翡翠,珊瑚,琥珀装饰缀在花帽中央,原多流行在新疆东部地区各县.金,银线绣,镂刻金银片的对鱼,蝴蝶和各种形状的装饰帽边花,是流行在哈密地区妇女花帽上的装饰.维吾尔妇女的美容习惯与她们的天然化妆品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不仅地美,山美,水美,物美,而且人也美,尤其维吾尔姑娘特别美.她们的美,除了天姿外,还有赖于她们追求美的天性,美容的传统和大自然提供给她们的天然化妆品.维吾尔人以白皮肤,黑眉大眼,乌发长辫,小嘴巴,红润的脸蛋,鲜红的指甲盖等为女性外貌美的标准.人们把最理想的白皮肤常比作春小麦的麦粒和奶油,有时也比作太阳和月亮.对眉的赞叹通常较多见的是:"她那又黑又细的眉毛,如同用笔画上去的一样."把睫毛比作春燕的翅膀;把白里泛红的脸蛋喻为熟透的红苹果和石榴,有时也说:"她那红艳的脸颊似乎滴着血一样."在维吾尔人的心目中红脸蛋是一种健康美和善良诚实的"面相".和田的姑娘辫子粗又长,走起路来辫梢拍打在脚后跟上,"她那粗黑粗黑的长辫子真厉害,早把我的心儿紧缠慢绕地拴上",对乌发长辫的这类颂歌更是举不胜举.男性对女性美的理想,自然成了妇女们追求美,精心化妆打扮,以增添自己魅力的标准和目标.以黑眉为美的维吾尔妇女不知从何年起养成了用"乌斯玛"据说汉译名是"菘蓝"草叶的黛绿色液汁描眉的习惯.乌斯玛是草本植物,叶长椭圆形,全缘或有微锯齿,鲜嫩时肥厚黛绿.人们认为乌斯玛是眉毛的养料,相信经常用此描眉,就可以使眉毛长得又密又黑.妇女们每当春暖花开,乌斯玛只要长出可以揪下来的绿叶时,便将它采来放在掌心揉搓,挤压出黛绿色的汁液,把它滴在碗底的窝窝内或小碟中蓄起来,然后用缠上棉花的小细棍蘸取,细心地涂抹在眉毛上.反复涂抹数遍,等它稍干后,用清水洗去浮汁,留下一层青黛,使本来就很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更艳,维持周余不退.妇女们不仅在自己的眉毛上涂抹,还给小女孩也涂抹上,有的家庭甚至给尚不知异性区别的男孩也涂抹上.她们的理由是只有"浓眉"才能与"大眼"相配!最后,把剩余的乌斯玛汁液涂抹在小女孩们的头上,祝愿她们将来发黑辫长.如果剩下的汁液尚多,打算以后继续用,便加入适量羊油,保鲜储存.在没有鲜绿乌斯玛的冬季,维吾尔妇女就用"苏尔麦"或葛蒲来描眉."苏尔麦"就是石墨.石墨,是一种有很多用途的矿物.人们将它压碎碾成粉末制成"苏尔麦",专门用来描眉和眼睑,使眼睛显得更大更黑,更富于神韵.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下有淡红色根茎,有香气,可做香料,也可治牙疼,齿龈出血等.妇女得其茎烧焦后常当作临时眉笔用.维吾尔民间"望女成凤",在女孩刚刚出生时就有很强烈的民俗表现.其中最有趣的是,在女婴尚未满月的日子里,母亲对女婴施行具有神秘色彩的法术:当女婴睡熟时用白纱巾盖住她的脸,然后把一只黑甲壳虫如屎壳螂放在女婴的眉眼上面爬来爬去;或将黑甲壳虫弄死,然后用死甲虫做涂抹女婴眉眼的摹拟动作.人们相信,甲壳虫的"黑色"通过这样的"接触"或象征性行为,对女婴的眉毛和眼珠的颜色产生"传染"作用,使她将来成为黑眉毛,黑眼睛的姑娘.在以脸色红润为美的维吾尔人中,不论男女,特别是年轻人中,脸色红润者较为普遍.在民间,人们谈论对初次见到的人的印象时,如果此人红光满面,就有好印象,便说:"像个吃过喝过的人."维吾尔人的这一习惯用语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说此人很健康,很有活力,而吃的喝的是健康与活力的物质基础.在维吾尔语里营养与力量通常用一个词即"库歪提"来表示,"库歪提"充足的特征就是面颊红润饱满,鲜血欲滴.第二,与上述含义紧密相连,蕴含着家庭殷实富足之意.对年轻充满活力的妇女来说,光脸蛋红润是不够的,还要白里透红,红得艳丽才行.维吾尔妇女的面色红润,无疑与人们长期食用营养丰富的干鲜果品,牛羊肉,奶制品等有关,也与妇女们护养皮肤,重视美容的习俗有直接的关系.维吾尔妇女根据季节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常用奶油也称奶皮即"喀伊玛克"和甜瓜通称哈密瓜汁子抹面擦手,以保持皮肤的润泽光亮.这种习惯,不管在农村牧区还是在城镇都很流行.在塔里木河流域的产鱼区,人们还有用鱼油擦脸抹手,防止皮肤皴裂生皱的讲究.也就是说,奶油,鱼油,甜瓜汁等都是维吾尔民间,特别是妇女们天然的"护肤膏"和"养颜露".以女性皮肤的奶油色为美的维吾尔民间特别推崇奶油和羊尾油增白养颜的功效,认为奶油和羊尾油特有的色泽对人的皮肤有某种神秘的"传染"作用.这一原始思维的遗痕,说明着这种风俗历史的久远.在维吾尔民间的文化传统里,妇女也有涂脂抹粉的习惯.脂粉过去主要是顺着丝绸之路东来西往的商旅传送的外来货,对它的使用也只限于维吾尔族贵族阶层的妇女,广大的民间妇女用的是自制的"胭脂".维吾尔人称胭脂为"昂里克",自制胭脂的主要原料是新疆各地盛产的红花,维吾尔语称"扎让扎".人们用其桔红色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时,维吾尔妇女也用樱桃水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当作胭脂或口红用.人们除利用这些天然物护肤养颜外,还对脸面经常摸搓,起到干浴,刺激,按摩活血的效果,使皮肤保持白嫩红润.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现很少能见到留有长辫子的维吾尔年轻妇女了.其实,在维吾尔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在广大的农村牧区,维吾尔妇女至今仍留长辫.姑娘出嫁前,每当逢年过节便把长发梳理编成"40根"辫子.不过这里的"40根"是虚数,泛指多.究竟多少,那要根据头发的密度来定,越多越美,但人们认为最多也不得超过41条.姑娘结婚后不再梳成"40条"辫子,始终保持两条,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当妇女已成为两三个孩子的母亲,年龄到30岁左右,为她举行"居宛托伊"仪式后,妇女的整个头发从中间分成两股,梳理成两条大辫,把刘海和鬓发也要梳入这两股头发中,并用两根线薅去脸面上的汗毛,这在民间称作"开面".其父母和丈夫还要给她赠送新衣,首饰等较贵重的礼物.维吾尔民间认为妇女进入"居宛"是她的黄金时期,是最富魅力,风韵十足的美好阶段.这时如果她的长辫子超过她的臀部,甚至在她走路时辫梢能摩擦着她的脚后跟,那就最理想不过了.有的妇女为此在束辫子时加进一些长发,实现自己美的理想,满足对美的心理要求.有的妇女编辫子时还用水泡软稀释的沙枣树胶把束好的辫子糊抹得光洁滑亮,或在梳头时就把树胶加进去梳匀,然后编辫子.这样,头发于后虽然有点硬橛橛的,但却能较长时间保持头发的光亮整齐.沙枣树胶,是维吾尔妇女使用最普遍也最理想的天然"发胶".人们以女性发辫的浓黑,粗长为美的风俗,使得父母,特别是母亲要多分出一份心思来关心女儿的头发.当女儿还是婴幼儿的时候,父母就给女儿剃多次头.因为人们认为头发越剃越黑,越剃越旺.每次剃了头后,还用桃仁和核桃仁烧焦后的黑油抹头,认为那是头发的"营养剂",并称此为:"雅各丽克喀拉",意为"黑油".妇女们为了使自己的头发又黑又密,辫子又粗又长,还施行些巫术手段,如当辫梢发黄时,请一位少年用斧头象征性地砍去那发黄的部分.人们相信这样做了,辫子就会变得又黑又长.少年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通过"砍"的接触,对头发产生"传染",使其长得快,长得黑.在春夏季节,维吾尔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都喜欢把手指甲染成桔红色,甚至把脚指甲也染成桔红色,觉得这样很美.尤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更是如此.什么是她们天然的"指甲油"呢 那就是维吾尔人称作"罕乃"的风仙花.风仙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新疆各地都有种植,市场上也有出售.妇女们将其花,茎,叶捣碎,加上点白矾,睡觉前用布包在乎指和脚指上,第二天早晨就可使所有指甲成为桔红色,保持周余.哈萨克族妇女的头饰新疆各民族的妇女都有独特的装饰和打扮,哈萨克妇女的头饰和她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采,别具一格.她们的头饰和服装是按年龄进行选择的.小姑娘们戴的是一种小花帽,多为红色和紫色,帽的顶端镶嵌有珠宝,玛瑙之类的装饰,同时也插有猫头鹰的羽毛.猫头鹰羽毛被哈萨克人看作吉祥之物,同时也象征勇敢和坚定.所以在姑娘未出嫁之前,头饰上都插有猫头鹰羽毛.大姑娘主要戴吾克缕塔合亚帽,表尔克帽和方头巾,这些头上的装饰品大都五颜六色,绣有美丽的图案,为姑娘们增添了几分姿色."吾克缕塔合亚"是用红,绿,黑色绒布做成的圆斗形的帽子,顶端用金丝绒线绣花,还用珠子镶成美丽的图案,并插上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表尔克"也是一种用布,绸和水獭皮制作的圆帽子,装饰较为华丽,除了帽顶插有猫头鹰的羽毛之外,还用珠子,玛瑙装饰,看上去耀眼夺目.如果不是逢年过节和出门,姑娘们在家里只包"方头巾",头巾的四角用绒线绣有各种艳丽的图案.最漂亮的头上装饰要算姑娘出嫁时戴的一种尖顶帽——"沙吾克烈",帽里用毡,外表用布,条绒或绸缎,上面绣有花的图案,并用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装饰,帽子的前沿还吊有串珠在脸前,婚后一年之内都要戴,一年之后才能换花头巾.生了孩子的妇女和中年妇女则戴一种叫"克依米赛克"的头巾,这种头巾用的布大而宽,可遮住头,肩和腰部,直达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