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掌握终身管用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坚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靠已有知识,你走不了多远阅读  这位今年已经93岁高寿的老人,在过去的45年里,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投资神话,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
  查理&芒格在2014年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人生道理和态度。他表示,这些态度不一定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完美的,但它们之中有许多具有普遍价值,也有许多是“屡试不爽”的道理。以下是他的演讲内容节选。
  作者 | 查理&芒格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非常幸运,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黄金法则。你们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我看来,无论是对律师还是对其他人来说,这都是他们最应该有的精神。总的来说,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赢得许多东西。他们赢得的不止是金钱和名誉,还赢得尊敬,理所当然地赢得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信任。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我很小就明白的第二个道理是,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而且我们应该去爱那些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先贤。我懂得这个道理且一辈子都在实践它。2、坚持终身学习
  另外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能会让你们想起孔子——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它不仅仅是为了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一个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离开这里以后,你们还得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就以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说,它的长期大额投资业绩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让伯克希尔在这一个十年中赚到许多钱的方法,在下一个十年未必还能那么管用,所以沃伦&巴菲特不得不成为一部不断学习的机器。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孩子们,这种习惯对你们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
  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很正确的话,他说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人类社会在几百年前才出现了大发展,在那之前,每个世纪的发展几乎等于零。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我非常幸运。我读法学院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
  3、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再拿沃伦&巴菲特来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他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细观察的话,沃伦很像个学究,虽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所以我这辈子不断地实践跨学科的方法。这种习惯帮了我很多忙,它让生活更有乐趣,让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让我变得更有建设性,让我变得非常富有,而这无法用天分来解释。我的思维习惯只要得到正确的实践,真的很有帮助。
  古代最伟大的律师马尔库斯&图鲁斯&西塞有句话很着名,他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在生活中就会像一个无知的孩童。
  这个道理非常正确,西塞罗正确地嘲笑了那些愚蠢得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但如果你们将西塞罗这句话推而广之——我认为你们应该这么做——除了历史之外,还有许多东西是人们必须了解的。所谓的许多东西,就是所有学科的重要思想。但如果你对一种知识死记硬背,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知识对你们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郑重地向你们保证,总有一天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与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实践这种跨科学的方法,你们中的许多最聪明的人只会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阴影中。4、逆向思考
  我发现的另外一个道理蕴含在麦卡弗雷院长刚才讲过的故事中,故事里的乡下人说:“要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乡下人说的话虽然听起来很荒唐,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
  让我现在就来使用一点逆向思考。什么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呢?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呢?
  有些答案很简单,例如,懒惰和言而无信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如果你们言而无信,就算有再多的优点,也无法避免悲惨的下场。所以你们应该养成言出必行的习惯,懒惰和言而无信是显然要避免的。
  另外要避免的是极端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会让人们丧失理智。你们看到电视上有许多非常糟糕的宗教布道者,他们对神学中的细枝末节持有不相同、强烈的、前后矛盾的神学观点,偏偏又非常固执,我看他们中有许多人的脑袋已经萎缩成卷心菜了(听众大笑)。
  我有一条“铁律”,它帮助我在偏向于支持某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时保持清醒。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我只有在达到这个境界时才有资格发表意见。这种别陷入极端意识形态的方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们想要成为明智的人,严重的意识形态很有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
  5、避免“自我服务偏好”与自怜情绪
  有一种叫做“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经常导致人们做傻事,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所有人都难免受其影响。
  你们认为“自我”有资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透支收入来满足它的需求,那有什么不好呢?嗯,从前有一个人,他是全世界最着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时间过得非常悲惨,原因之一就是他总是透支他的收入。那位作曲家叫做莫扎特。连莫扎特都无法摆脱这种愚蠢行为的毒害,我觉得你们更不应该去尝试它。
  总的来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我有个朋友,他随身携带一叠厚厚的卡片,每当有人说了自怜的话,他就会慢慢地、夸张地掏出那一叠卡片,将最上面那张交给说话的人。卡片上写着“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像你这么倒霉。”
  你们也许认为这是开玩笑,但我认为这是精神卫生。每当你们发现自己产生了自怜的情绪,不管是什么原因,哪怕由于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将死去,你们也要想到,自怜是于事无补的。这样的时候,你们要送给自己一张我朋友的卡片。
  自怜总是会产生负面影响,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们能够避开它,你们的优势就远远大于其他人,或者几乎所有的人,因为自怜是一种标准的反应。你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摆脱它。
  你们当然也要在自己的思维习惯中消除自我服务的偏好,别以为对你们有利的就是对整个社会有利的,也别根据这种自我中心的潜意识倾向,来为你们愚蠢或邪恶的行为辩解,那是一种可怕的思考方式。你们要让自己摆脱这种心理,因为你们想成为智者而不是傻瓜,想做好人而不是坏蛋。
  你们必须在自己的认知行动中允许别人拥有自我服务的偏好,因为大多数人无法非常成功地清除这种心理,人性就是这样。如果你们不能容忍别人在行动中表现出自我服务的偏好,那么你们又是傻瓜。
  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法律顾问是个聪明而高尚的人,但我亲眼看到他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当时一位能干的CEO说有位下属做错了事,总顾问说:“哦,我们在法律上没有责任汇报这件事,但我认为那是我们应该做的,那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从法律和道德上来讲,总顾问是正确的,但他的方法却是错误的。他建议日理万机的CEO去做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CEO总是把这件事一推再推,因为他很忙嘛,完全可以理解,他并不是故意要犯错。后来呢,主管部门责怪他们没有及时通报情况,所以CEO和总顾问都完蛋了。
  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说服技巧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的那种,他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人类自我服务的偏好是极其强大的,应该被用来获得正确的结果。所以总顾问应该说:“喂,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会毁掉你的,会让你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我的建议能够让你免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种方法会生效的。你们应该多多诉诸利益,而不是理性,即使是当你们的动机很高尚的时候。6、避免变态的激励机制和工作关系
  另外一种应该避免的事情,是受到变态的激励机制的驱动。你们不要处在一个你们表现得越愚蠢或者越糟糕,它就提供越多回报的变态激励系统之中,变态的激励机制具有控制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人们应该避免受它影响。
  有些律师事务所规定的工作时间特别长,至少有几家现代律师事务所是这样的。如果每年要工作2,400个小时,我就没法活了,那会给我带来许多问题,我不会接受这种条件。我没有办法对付你们中的某些人将会面对的这种局面,你们将不得不自行摸索如何处理这些重要的问题。
  变态的工作关系也是应该避免的,你们要特别避免在你们不崇敬或者不想像他一样的人手下干活,那是很危险的。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权威人物的控制,尤其是那些为我们提供回报的权威人物。要正确地应对这种危险,必须同时拥有才华和决心。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办法是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后想办法调到他手下去,但是别批评任何人,这样我通常能够在好领导手下工作。许多律师事务所是允许这么做的,只要你们足够聪明,能做得很得体。总之,在你们正确的仰慕的人手下工作,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养成一些让你能保持客观公正的习惯当然对认知非常有帮助。我们都记得达尔文特别留意相反的证据,尤其是他证伪的是某种他信奉和热爱的理论时。如果你们想要在思考的时候尽量少犯错误,就需要这样的习惯。人们还需要养成核对检查清单的习惯。
  核对检查清单能避免很多错误,不仅仅对飞行员来说是如此。你们不应该光是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而是应该把它们在头脑中列成一张清单,然后再加以使用。没有其他方法能取得相同的效果。7、将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收到奇效
  另外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将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够收到奇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约翰&伍登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例子。伍登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教练。他对五个水平较低的球员说:“你们不会得到上场的时间——你们是陪练。”比赛几乎都是那七个水平较高的球员在打的。嗯,这七个水平高的球员学到了更多——别忘了学习机器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独享了所有的比赛时间。在他采用非平等主义的方法时,伍登比从前赢得了更多的比赛。
  我认为生活就像比赛,也充满了竞争,我们要让那些最有能力和最愿意成为学习机器的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你们想要获得非常高的成就,你们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们不希望在50个轮流做手术的医生中抓阄抽一个来给你们的孩子做脑外科手术;你们不希望你们的飞机是以一种太过平等主义的方式设计出来的;你们也不希望你们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你们想要让最好的球员打很长时间的比赛。8、像普朗克一样掌握知识
  我经常讲一个有关马克斯&普朗克的笑话。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普朗克说:“好啊。”
  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者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我讲这个故事呢,并不是为了表扬主角很机敏。我认为这个世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朗克知识,它属于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他们拥有那种能力。
  另外一种是司机知识,他们掌握了鹦鹉学舌的技巧;他们可能有漂亮的头发;他们的声音通常很动听;他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实他们拥有的是伪装成真实知识的司机知识。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想努力成为拥有普朗克知识的人,而避免成为拥有司机知识的人,你们将遇到这个问题。到时会有许多巨大的势力与你们作对。9、做有强烈兴趣的事情
  另外一件我发现的事情是,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我可以强迫自己把许多事情做得相当好,但我无法将我没有强烈兴趣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们也跟我差不多。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要想办法去做那些你们有强烈兴趣的事情。10、要非常勤奋
  还有就是,你们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行。我非常喜欢勤奋的人。我这辈子遇到的合伙人都极其勤奋。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和他们合伙,部分原因在于我努力做到配得起他们,部分原因在于我很精明地选择了他们,还有部分原因是我运气好。
  我早期的生意上曾经有过两位合伙人,他们俩在大萧条期间合资成立了一家建筑设计施工公司,达成了很简单的协议。“这是个两个人的合伙公司。”他们说,“一切平分。如果我们没有完成对客户的承诺,我们俩要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直到完成为止。”不用说你们也知道啦,这家公司做得很成功。我那两位合伙人广受尊敬。他们这种简单的老派观念几乎肯定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结果。
  11、把每一次不幸当作锻炼的机会
  另外一个你们要应付的问题是,你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公平的打击。有些人能挺过去,有些人不能。我认为爱比克泰德(古罗马哲学家)的态度能够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反应。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无论多么倒霉,都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人们不应该在自怜中沉沦,而是应该利用每次打击来提高自我。
  他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影响了最优秀的罗马帝国皇帝马库斯&奥勒留,以及随后许多个世纪里许许多多其他的人。12、时刻准备迎接麻烦
  我还有个道理简单地说说。
  我的爷爷芒格曾是他所在城市唯一的联邦法官,他担任这个职位长达40年之久。我很崇拜他。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接过火炬,传达他的价值观。他的价值观之一是,节俭是责任的仆人。
  芒格爷爷担任联邦法官的时候,联邦法官的遗孀是得不到抚恤金的。所以如果他赚了钱不存起来,我奶奶将会变成一个凄凉的寡妇。除此之外,家有余资也能让他更好地服务别人。由于他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终生量入为出,给他的遗孀留下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但这并非是他节俭的全部功效。我爷爷尚在人世的时候——那是1930年代的事情了——我叔叔的小银行倒闭了,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将无法重新开业。我爷爷用他的优质资产的三分之一去交换那家银行的劣质资产,从而拯救了它。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我想起豪斯曼(英国古典文学学者)的一首短诗,那首诗好像是这样的:
别人的想法
是飘忽不定的
他们想着和恋人幽会
想走大运或出大名
我总是想着麻烦
我的想法是稳重的
所以当麻烦来临时
我早已做好准备
  你们很可能会说:“谁会在生活中整天期待麻烦的到来啊?”其实我就是这样的。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一直都在期待麻烦的到来。
  现在我已经84岁啦,就像爱比克泰德,我也拥有一种蒙受恩宠的生活。我总是期待麻烦的到来,准备好麻烦来临时如何对付它,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不快乐。这根本对我没有任何害处,实际上,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13、建立信任,依赖信任
  由于在你们将要从事的行业中有大量的程序和繁文缛节,最后一个我想要告诉你们的道理是,复杂的官僚程序不是文明社会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张无缝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网,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
  所以当你们成为律师的时候,永远别忘记,虽然你们在工作中要遵守程序,但你不用总是被程序牵着鼻子走。你们生活在应该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培养一张无缝的信任之网。如果你们拟定的婚姻协议书长达47页,那么我建议你们这婚还是不结为妙。
  好啦,在毕业典礼上讲这么多已经够啦。我希望这些老人的废话对你们来说是有用的。最后,我想用《天路历程》中那位真理剑客年老之后唯一可能说出的话来结束这次演讲:“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如何理解上大学更重要的是掌握终身管用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自主学习一般的规律和方法有哪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理解上大学更重要的是掌握终身管用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自主学习一般的规律和方法有哪些?
&&如何理解上大学更重要的是掌握终身管用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自主学习一般的规律和方法有哪些?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梁文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终身学习”?
[摘要]大学之道,第一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白我们人本身拥有的某种纯净的品性、至性。明白这个东西,然后要好好的发展,催化它出来。“教育自己的必要”这样一个题目,听起来特别奇怪。一般我们把教育想象成不是自己教育,而是接受教育。我们很少去谈自己怎么教育自己。为什么要谈自我教育?1.为什么全世界小孩都要上小学?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个现象,就是现代学校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不管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一般国家一般地区都把一个人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你的童年加上你的青少年,另一个阶段是成年。在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之间的那道关卡我们用什么来界定呢?就是你念完书没有。你念完书了,你的教育完成了,进入社会工作了,这个时候就叫做你成为一个成人。而在成为成人之前,大家受到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教育,属于一个被教育的阶段。而这个被教育的阶段,无论全世界哪一个国家,我们都把它再分为三块,先不管幼儿园,起码要有小学、中学、大学。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要上小学?一个身在昆明的小孩在上小学,一个出生在加尔各答的小孩也应该上小学,在美国的小孩要上小学,在开普敦的小孩也要上小学。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我们现代人类认为所有的儿童都该上小学,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不只如此,全世界的小学大概都是5年或6年来完成的,很少有地方说我们小学上一年,也很少有人说我们小学上9年。我们常常说我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所以有自治的制度需要。可是起码在教育这点上,全球是共通的。这个全球共通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其实历史非常短,回顾一下一百年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其实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小学。他也许会上私塾,也许会上村里面的学校,也许会进书院,但是这些不叫小学,不是现代意义的小学。而且不只是这样,我们再看全世界的小学教的科目也差不多的,最起码要教的,一个是语文,一个是数学。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而且全球共享,用一个学术的语言来讲,叫新自助主义。社会学里面的新自助主义,就把全球的教育共通,刚刚我描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现代病的套装的一部分。什么叫做现代病的套装呢?就是说现代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套子,一个袋子,就好像你去吃套餐一样,它是一个套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没有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采取我们认为的这个现代化套装。这个现代化套装有很多东西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它是最显著的。从教育这点我们就可以证明,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不管大家差异有多大,其实全世界在某些方面都很像。这个标志就是全世界不管哪一个国家都被认为他应该具备小学、中学、大学那些东西。而国民都应该尽量的去在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受过教育,如果上不了大学起码上个中学,上不了中学起码上个小学。而这个小学应该是5到6年的,而且这个小学里面应该要教的就是国民基本的语文能力,不要让他变成文盲,基本的数学推算的能力,不能让他没办法进行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思考。当这样的现象流行开来,在世界被确立成一种制度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后果。我们就开始把人类按年龄来分,在学校还读书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工作。一旦你的教育完成了,进入社会工作了,这时候你就是成人了。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会说,我们不应该有童工,就像我们国家也是,如果小孩七、八岁被人揭发在工厂里面打工,这个工厂的厂主要负法律责任,这个小孩的家长要负法律责任。为什么?因为小孩应该在学校好好念书。2.还缺个“假鸡蛋专业”并且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当他进入社会之后,他好像就不用再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工作了,因为该要学的东西都在以前学好了。这里面有个假设,就是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地准备好,我们每一个人将来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种想法我发现在中国尤其流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读大学读某个系,在其他国家是Major,主修,在中国我们叫做什么?专业。专业这个想法它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呢?就是你读的这个东西,就已经是社会上某个职业的专门的业务领域,你读的东西跟你将来工作这个关系是直接挂钩的,是有条大路直接通过去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的想法。对于高等教育,别的国家不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就拿美国来当例子,并不是因为美国特别好,而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人留学美国,对美国的情况会很熟悉。我们想象一下美国的情况,他们叫Major的时候,其实并不完全包含专业的概念。比如说像我学的这门学问哲学,是一门全天下被认为最没出息的学问,所以就成为了我这样一个人,也没什么出息。一念哲学你就没有什么专业可言了,对不对?但是在美国他们主修的话,并不为着你将来要当哲学家或者靠哲学吃饭,或者干哲学这一行,而是期盼这只不过是学的一套学问,它对你有所帮助。将来你做什么工作做什么专业,跟你现在所学的东西,并不直接挂钩的。真正的跟职业直接挂钩的学问,他们通常是要求在本科毕业之后再去学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法学。在美国不是说一个中学生毕业就能够去大学读法学的,要先读一个大学的本科,四年念完了,再进法学院读书。所以一般法学院的同学里面,有的人过去可能是念生物学的,有的人过去是念电子工程的,有的人是学历史的,有的人是学文学的。哈佛法学院因为他们想从事法学这个行业,所以他们现在进了法学院读书。你如果高中生出来说我要报法学院,对不起,不收。除了法学,医学也是一样,这种学科它叫做Post-baccalaureate,就是毕业之后上的,学士后。今天我们中国对专业的强调有时候已经到了吓人的地步。比如说我自己这一行,我的谋生的职业是在电视工作,所以偶尔有些学校的传播学院可能会找我去跟学生讲课或者是演讲、交流。我发现有的学校他们有一个专门的专业,叫主持人专业。这个主持人专业的意思是说,你来我们的学校学三四年主持人专业,就假设你毕业之后就能当主持人了。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的奇怪,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学校开主持人专业的,因为主持人从来不是一个专业。各位都能当主持人,是不是?主持人不需要什么专业。我想半天也想不懂,我这几年认识很多教主持人专业的教授,念主持人专业的同学。跟他们聊过很多次,我始终搞不懂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他们学的东西管用吗?我回来看看我在凤凰卫视的同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学过主持人专业的,哪怕有播音专业,他也不是主持人专业。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中国预期把你就职前的教育阶段区分得非常细,细到一个程度认为我们社会凡是有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学校就应该准备好什么样的专业,那你念完后就直接进入这个领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今天中国大学可以开的专业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说我们的生物化学系、食品科学系也许该开一个专业教人怎么做假鸡蛋,将来有一个假鸡蛋专业。我如果是个没良心的商人,我今天要造假鸡蛋,有同学来应征,你是学假鸡蛋专业的,那行我就选你。我们今天中国需要的专业太多太多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3.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但是事实上,整个世界在这一百年间,已经又产生了很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也许各位这几年都常常听到一个说法,就是终生学习这样的说法,Lifelong learning。什么叫终身学习呢?终身学习所指的就是,原来受教育并不是在于,他大学念完或者拥有某个专业甚至取得博士之后就完成了。像我们的父辈,他可能会觉得念完一个专业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还要学呢?这里面主要的理由就是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越来越没有一种行业能够叫做稳固的行业。我记得我念大学的年代,在香港,我们学校里面最牛的最聪明的同学,他们喜欢念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那是当年大陆之外华人世界最牛的一个专业,年轻人最聪明的都跑去念这个,因为他们认为做电子做工程是最有希望的行业。但是到了今天,我回到我母校去看的时候,发现面试的本科同学都是成绩很烂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成绩好的孩子都不去念这个,念这个已经没有前途了,这个行业已经衰落了。现在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念什么呢?当然去念工商管理,尤其是念金融,是不是?现在最聪明的人都去念这个了。但是十多年前不是,十多年前最聪明的人都去念IT,我记得当年2000年科王股爆破的时候,那时候有多少大学的本科学生本来是念这一行的,他们痛苦的不得了,一毕业就要失业。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一些念金融的又觉得很绝望,本来想着念完金融出来就去雷曼兄弟的,结果雷曼兄弟不见了,当然今天金融还是活的很好。这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说今天这个世界的变动速度太快,快到一个地步,就是你不再只是一个人出来以后,只在一个公司打工,这件事已经不可能了。我们中国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以前你念完书,职业不是你选择的,是国家分配的。分配往往分配到一个单位之后,这个单位就把你全包起来了,以后你住跟这个单位有关,你吃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了孩子,孩子上学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病身体不好,看病都跟这个单位有关。这个单位把你包起来了。你一辈子就在这个单位里面干同一种事了,也许你会升迁,但是所从事的专门领域是一样的。但是,现代世界是平均每一个人一辈子里要转三个单位。到了最近20年,甚至已经不是转三个单位了,而且转三个不同的行业。为什么要转换行业呢?就是因为你原来从事的这个行业,它是会衰落的,它是会消失的,或是种种的机缘使得你在那个行业丧失竞争力了。又或者你竞争力很强,因此使你发现另一个行业给你的机会更多。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底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叫终生学习。在转换工作转换行业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力。这些东西从哪来呢?你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所以你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这种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该怎么完成呢?首先你要具备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跟意愿。最简单的比喻,这就是与其给你鱼,不如教你怎么钓鱼,顺带送一根鱼竿。学校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给大家鱼,而是给大家鱼竿跟使用鱼竿钓鱼的方法。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他以后这辈子,他就不一定只是要吃同一种鱼了。由于他懂得用鱼竿,所以他能钓好几种不同的鱼,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呢。这就是现代教育里面出现的这个观点,终生学习。4.儒家教我们“决定自己的人生”除了跟经济、职业需要相关的事情,我们讲终生学习,终生的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时候,还隐含另一层意思,就是你有没有权利规划你的人生,你希望你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坦白讲,希望不要得罪大家,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也许我们的人生都很可悲。什么意思呢?小时候有没有写过一个作文题目,叫做我的志愿我的理想,各位有谁是完成了你小时候的理想跟志愿呢?我小的时候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科学家,我在台湾上小学,我们在台湾男生的选择要不就是做科学家,要不就是做江湖老大。绝大部分人都没做成这两样。我们小时候会对自己未来有很多想法, 但是当你慢慢长大,发现能力有局限了,发现现实条件不总是像你想的那么快乐天真的时候,你就会遇到很多挫折,你会纠正你的人生道路。到最后人老了,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这个就叫做老。一个年轻人,什么叫年轻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无限宽广,她好像能做很多不一样的事。我想讲的是,在现代社会底下,有时候我们会期望我们应该尽量给每一个人去改写人生的机会。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是必要的呢?我们再来讲儒家的例子。在我们学习做君子的过程,我们讲小学,小学学六艺,看起来跟成为君子没有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六艺其中之一是射箭,射箭学的东西了不起。一个好的射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要调整呼吸,控制心跳,让自己情绪稳定,不紧张。你的动作是适度的,你的每一个举动是合理的,于是通过射箭训练,我们在训练一个年轻人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不会动不动就欢喜若狂,也不会动不动就滚地痛哭,他的情绪是稳定的,这就是“射”要学的东西。不止如此,在“射”里面我们还学到相互的礼让,是竞争没错,但是赢了也不能够跳起来喊“我胜了”、,输了你也不能气馁,双方仍然是很平静的。所以运动从来就是一种德育的教育,这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这么看,西方的人也是这么看的。欧洲在英国最明显,英国的很多名校,不要讲牛津、剑桥了,光讲他们的中学,像伊顿公学很强调运动,甚至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一种球类运动。我们所知道的现代足球,也是从那个环境出来的。为什么学校要教足球呢?一方面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们有竞争的意识,不怕输不怕苦,同时很重要的一条,学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里面学公正。大家拿出真功夫来拼,输了就输了,赢了就赢了。规则是这么定的,就跟这个规矩走,学足球学的是一套跟别人互动的方法,学的是一种为人的方式,最后能够学出一种绅士的风度。足球可以踢得很凶狠,但是一旦看到对方有球员受伤倒在地上,怎么办?把球必须踢出界。你趁着对方有人受伤,还在继续踢球,大家都会瞧不起你,球迷就会喝你倒彩。好了,等对方那个受伤球员被替换了,这时候你本来把球踢出去的,这个时候对方重新进场了怎么办?这个球踢回给你,让你去发,这是对你的尊敬给你回报。我们在学足球踢球的时候,我们学的是一整套的为人的观念,这和古人学射箭是一样的,可见我们今天中国的足球搞成这样就是因为没学好。“小学”我们让一个孩子能够快乐的学习,我们千万不要一想儒家就想到很古板,很恐怖的一些老学究,拿着竹板在敲打学生,不是这样,儒家讲究快乐学习、讲究游戏的。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懂一套礼仪。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如果老爷子不在了,过年的时候,会让长孙坐在家中客厅正堂的正位上面,然后他的爸爸,跪在那个孩子的前面。为什么?就是让这个长孙在这一刹那,代替了他爷爷的位置,接受晚辈的行礼。小孩子就觉得很好玩很兴奋,我爸爸跪我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学到一种,这就是孝。是这样,他体会到那个感觉了,被人跪拜的感觉,将来他也要这么做,这样子来对他的父亲,对他的长辈。古人有很多这种类似游戏的仪式,让这个小孩慢慢慢就像一个小鸟一样,展开翅膀开始能飞了。到有一天,这个孩子发现,他不只是被动地学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是主动地想学一些东西了,开始主动探索我身体里面还有什么,我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完美的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他立志去做这件事,他就开始进入“大学”了。孔子所讲的十五而志于学,指的意思就是他到十五岁那一年,很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阶段。大学阶段干什么?明明德,再亲民,然后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第一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白我们人本身拥有的某种纯净的品性、至性。明白这个东西,然后要好好的发展,催化它出来。再亲民,就是要懂得进入到一个社会状态里面,帮助别人去完成别人的理想,成就别人的人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大学的特点。“大学”和“小学”的一个区别,就是在大学里头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会网络。儒家讲的自我,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这种独立的个别自我。它的自我是跟所有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自我,它是跟每一个个体广泛地、密切地、多层面地连接起来。他想要实现自我,但他知道这个自我不是孤立的,所以他实现自我的过程牵涉到跟别人的互动,所以他要学懂怎样跟别人互动。而这个互动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不是为了在别人身上榨取有利于自己的好处,而是要给予,要成己达人,要让别人也能够呈现别人最为美好的面目出来。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如此成己达人,最深入的是什么?这就是儒家的最终理想了——止于至善。这是君子之道,君子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迈进。中国古代的儒家,提供了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可能,就是要让你决定我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我如果想做这样的人,我就要用这样的途径迈进,而这个迈进的过程是很艰苦的。历代的大儒,朱熹、王阳明,常常写到自己下工夫刻苦的历程,这是痛苦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大家常常讲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我们就要痛苦得一塌糊涂的,痛苦得一塌糊涂,最后你有成就,这就是证明你是有天降大任。这个常常有让人误解的地方,就是以为一个人吃苦多,受难多,表示将来要成大事。似乎这个天好像是一个神一样,有意志的天,它早就选定了。不是这样,孟子讲的那句话意思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大任,我们每个人都注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痛苦和磨难,这个任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呢?要在磨难之中磨炼自己,学习下工夫,徐至善。每个人都皆是如此,这是儒家。5.我们自我膨胀到没有自我就算我们不讲我们中国的儒家,西方古典哲学也是一样,要讲工夫的,要讲精神修炼的,要受自我教育的。比如说我很喜欢一本书,我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它,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沉思录》我想很多人都买了,因为这本书现在变得很畅销,很多人也许看过,看了又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觉得里面讲的都是很平常的道理,没什么意思。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一开始不是用来写给别人看的。《沉思录》是奥勒留皇帝他写给自己的东西,他没想过要出版,没想要有读者,唯一的读者就是他自己。奥勒留这位皇帝,他是学斯多葛派哲学,斯多葛派哲学是一个现代哲学比较不关注的学派,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没什么体系,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事实上整个古典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伊壁鸠鲁派也好,犬儒学派也好,各种各样的学派都好,他们传授的都不只是套系统的理论知识跟学问,他们传授的还包括的一套为人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方法。他写《沉思录》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对自己做一个精神修炼跟操演。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某种日记,只不过他的日记不是为了记录自己每天干了什么事,而是每天在反省自己有什么没做到的事。他学了斯多葛派的一套道德规训跟教育之后,把他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每天提醒自己,再高贵的皇袍也会有败坏的一天,再宏伟的宫殿也会有倾溃的那天,人家对你一切的赞颂跟荣耀,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不应该计较这些,而要看重你更内在的真实的东西。为什么一个皇帝写这个,是因为他每天被人包围,被人歌颂,被捧得至高无上,穿着华美的袍子住在高贵的殿宇里面,他要提醒自己这是假的,不要被这些困惑。你要知道你才是真实的,你要当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跟你这个皇帝身份是无关的。不只是中国儒家和西方古典哲学,还有佛教,伊斯兰教,这些全世界各地最伟大的文明,都有了不起的精神传统,它强调的是自我的修炼。这个自我修炼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自己过一种不甘于流俗的生活,要让自己过一种经过反省的生活。我们每天生活,不是因为别人跟我们说我们要怎么样,大家都这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样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值得过的人生是,大家都怎么过,我并不是说不可以照着做,而是说我尽量照着做。我自己心里面清清楚楚,我的理由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今天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这种对生活深入的看法和省察。由于我们没有这样深度的省察跟看法,我们就很容易跟着大家走。在这个时候,当整体社会虚无的时候,你就跟着虚无了。我们今天各位有没有人写日记,以前的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东西,是隐私的。日记就是每天对自己的记录跟反省,你可以自己看,平时每天跟自己对话,就算你不是天天反省自己,你只是记录一些琐事,但事后你能看的清清楚楚,自我成长的轨迹,你对自我是有一个清醒的意识的。我们今天写什么呢?我们今天写微博。很奇怪,你看二三十年这个转变,以前你觉得自己有些话是不能让人看的,秘密到一个地步要拿钥匙锁上去,藏在柜子里不能让我妈见到。但是今天呢,我们连吃饭的时候喝了瓶什么酒,都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全世界,如果关注我的人不多,我还不高兴。我有钱还要去买关注度和粉丝。从什么时候开始,今天的中国人变得那么渴望要跟别人分享,今天我们最关键的词,就是分享,什么东西都要分享。结果我们任何东西无时无刻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我的生活那么有意义,乃至于无时无刻都应该让别人知道我在怎么生活?我说的一句什么话,我刚才看了一场什么电影,我搭公交的时候被人踩了一脚,他有那么重要,重要到我需要让别人看到知道还要有图为证的地步吗?当我们任何时候都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少了一个晚上关起门来,坐在灯下看一下自己是什么人的机会。我们今天好像自我都很膨胀,因为什么东西都要拿去跟别人分享,都要告诉别人听。天天在微博上发东西,其实不大会回头看,自己过去两个月干了些什么。他好像充满了自我,其实他已经没有自我了,他已经不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不再知道自己走过什么样的路,而且该往何处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提醒自己,教育自己的必要。(文/梁文道)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nyay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