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看得透彻翻译成成的繁体字怎么写

翻译成繁体字_百度知道
翻译成繁体字
父母大人膝下,敬禀者,女儿在校一切安好,生活、学习皆如往常。只近日儿嗓子些许欠佳,双亲莫忧,女儿已请医吃药,略有好转。许日,秋已入深,早晚寒凉,温差较大,望双亲多多注意,及时添衣,身体为要。母亲素日身体不好,嗟乎,又增腰疾,儿甚忧之,望母亲切记多加休养,以宽儿心。父亲嗜酒,然父年事已高不宜多饮,切勿贪杯。书短意长,恕儿不一一细说。双亲善自保重,至所盼祷,勿念为要。
专此布达,恭请双亲金安!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母大人膝下,敬禀者,女儿在校一切安好,生活、学习皆如往常。只近日儿嗓子些许欠佳,双亲莫忧,女儿已请医吃药,略有好转。许日,秋已入深,早晚寒凉,温差较大,望双亲多多注意,及时添衣,身体为要。母亲素日身体不好,嗟乎,又增腰疾,儿甚忧之,望母亲切记多加休养,以宽儿心。父亲嗜酒,然父年事已高不宜多饮,切勿贪杯。书短意长,恕儿不一一细说。双亲善自保重,至所盼祷,勿念为要。
专此布达,恭请双亲金安!
你这是繁体字吗?
不知道一个字的繁体写法时,打开word输入文字,然后将简体转换为繁体,另外,有的输入法提供用简体的输入法输入繁体字的功能。&试试
其他类似问题
繁体字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文繁体版与简体版《银河英雄传说Vol.1:黎明篇》翻译之对比(转)
 繁体版《银河英雄传说》的翻译一直被广大银英粉丝追捧,其实其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和疏漏之处,雅则雅矣,在“信”和“达”方面却未必尽善尽美。在这次出版的《银河英雄传说》中,我们邀请国内优秀的青年翻译家重新对照日文原著一一校订,在尽量忠于原义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信、达、雅”,力求将一个完美的版本奉给广大银英迷。下面就以第一卷《黎明篇》为例,将所作的具体订正一一分类举例加以说明。
  一、繁体版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错译。有时甚至能达到南辕北辙的程度。我们在简体版中将之一一纠正。
  例如:
  1、繁体版:不想被判死刑,就去让警察逮到。被社会秩序维护局捉到的人只有死路一条!
  简体版:不想被判死刑,就不要被警察逮到。还是被社会秩序维护局逮住要好些,因为绝对不会被判死刑的……
  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在下文中有呼应,“事实也如此,遭社会秩序维护局逮捕的政治犯和思想犯,无一被正式判以死刑”。根据日文原文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知第二种译法是正确的。
  2、繁体版: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仅是“皇帝宠妾的弟弟”,莱因哈特必须展现出本身的才干来。(序章)
  简体版:如果莱因哈特出身于权贵之家倒还罢了,可他的身份仅仅是“皇帝宠妃的弟弟”,他必须展现出与其地位相称的才干来。
  两种译文的逻辑关系完全相反。
  3、繁体版:亡妻亲戚万万也没想到他们控告父亲绑架幼子的机会也失去了。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之下,只好重头在无尽的星空里,追寻太空船的轨迹。杨泰隆会带着儿子远走他乡也是事出无奈,或许这个举动也证明了他自己是够具慧眼的人……(第一章)
  简体版:亲戚们无可奈何,总不能去控告父亲诱拐儿子吧!他们只好在无尽的星空里,追寻太空船的轨迹。唉,没有办法。不过那个男人还知道抱着儿子一起走,看来似乎还有点良心……
  在本句中,繁体版第一句的翻译刚好与原文意思相反;在最后一句中,感叹“无奈”的并不是杨泰隆而是杨家的亲戚,主语搞错了。
  4、繁体版:变更单位的提案未付诸施行的原因并非案子本身太过不合理,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牵涉层面过广。因为,如果要改变度量衡的话,所有人类社会中的电脑记忆网路及计算器都需要全面汰换,所需经费相当高。这笔经费是由财务部长克礼菲演算出来的,据说当他将算出来的这笔大数目拿给皇帝鲁道夫看时,这位刚愎自用的人竟然惊讶得发呆了。
  人人都说克礼菲所演算的数值很明显地是太大了,但是鲁道夫对此一窍不通,刚好让克礼菲能够毫不费力地组织他这种一味将自己神化的高傲态度,也使得公尺和公克得以保存下去。(第三章)
  简体版:没有实施的原因不是因为方案本身太过不合理,而是因为接受咨询的当时的财务卿克礼菲恭恭敬敬地向皇帝呈上了一份资料。因为,如果要改变度量衡的话,所有人类社会中的电脑记忆网路及计算器都需要全面汰换,所需经费相当高。那份资料就是克礼菲计算出来的所需经费的数目。正好当时的货币单位刚从“克莱吉特”变更为“帝国马克”,资料上那一大串“○”,让刚愎自用的鲁道夫皇帝也发怵了。
  就这样,“米”和“克”得以保留下来。根据现在的通说,克礼菲所计算出来的数字明显是夸大了的。这位温和的老实人,对鲁道夫皇帝不知厌足地神化自己的行为,毅然作出了无言的反抗。
  这段话中同时存在着错译和漏译的问题,繁体版中2个画线的句子翻译错误,后面就一错再错,而且在第2个句子中漏译了帝国货币变化的那一句。在繁体版中,克礼菲只是一个机械执行命令的工具,而田中笔下的克礼菲,其实是有血有肉,耐人寻味的。银英中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人物,即使是只出场一次的人物也带有鲜明的个性,但类似这样的传神之笔却被粗糙的翻译弄得苍白无力,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5、繁体版:专家往往能够洞察机先,将危机化为转机,进而扭转局势。(第三章)
  简体版:专家往往会反而比不上外行,这是因为专家更容易看到短处而非长处,看到危机而非良机。
两个句子完全南辕北辙,繁体版是纯粹的错译,没有看懂原文的意思。
  6、 繁体版:
在上位者若无能力及器度,有再好的局势都会逆转的。就好比虎牙虽利,要发挥其威力,仍须视猛虎本身的表现而定。(第三章)
  简体版:根据当权者的才干和气度的不同,虎可以变成猫,猫也可以变成虎。就好比虎牙虽利,但它朝向哪里发威,却要看驯兽师的指挥。所以我要详细了解一下那个人。
  田中本来妙趣横生的句子,被繁体版干巴巴的翻译搞得几乎失去了魅力。第2句更是明显的错译,决定猛虎向哪里发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训兽师”。
7、繁体版:杨威利一面和他身边的人交谈着,一面目送着大楼外的天空。虽然在地下楼中看不到外面,但他却知道在这个包着好几层大气层的空间之中,有无数的军事卫星正无声无息地掠空而过。
(第四章)
  简体版:杨威利一面礼貌地应答着身旁的人的搭讪,一面把视线投向头顶辽阔的蓝天。虽然肉眼无法看到,但他却知道,在包裹这个星球的好几层大气层之外的空间中,有无数的军事卫星正无声无息地掠空而过。
  “目送着大楼外的天空”是什么意思呢?……第2个画线句子,繁体版更是错得离谱。
  8、繁体版:第四章中卡介伦一出场时,介绍他道“他的前线指挥作战经验丰富”,该句其实是“他处理事务性工作的经验远比作战经验丰富”,意思完全相反。
  9、繁体版:杨威利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好笑,但卡介伦少将却差点笑出来,他认为杨的表现太傻了。杨威利就是不习惯于处事圆熟,卡介伦少将同样也不想起立,也不想拍手高喊同盟国万岁,但若因对特留尼西特的演说未表感动,而被指责为非爱国者的话就太不值得了。(第四章)
  简体版:杨威利自己也觉得这样的回答实在不讨人喜欢。卡介伦少将如果听到了,大概会笑自己的抵抗方式太过笨拙吧。但是此时杨并不想像一个圆滑的成年人那样行动。他既讨厌起立,也讨厌拍手高喊同盟万岁。如果因为对特留尼西特的演说未表感动就被指责为非爱国者的话,那他只能回答“如您所言”。
  在这段话中,繁体版连主语都搞错了,把杨的动作安在了卡介伦身上,是明显的错译。在本章内还有一个同样的错误。杨在亚斯提会战后的慰灵式上自言自语地抨击首脑部门时,繁体版译为“当时众皆默然,这一声显得格外响亮。周围的人尽皆愕然,有位黑发的年轻军官偷偷望着他,杨立刻迎着他的目光直视去,对方只吓得惊惶失措,立刻将视线转回讲台上去。
”其实应该翻译为“当时众皆默然,这一声显得格外响亮。周围的人都愕然看向这位黑发的年轻军官。杨迎着其中一个人的目光直视过去,对方吓得惊惶失措,立刻将视线转回讲台上去。”繁体版搞错了主语。
  10、繁体版:好好努力!是吗?这不也是要我多多杀敌的意思吗?她大概自己都未察觉到这番话的意思吧!在这银河中只怕还有许多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子。此时,这些女子都在为某人而哀悼、而愤怒吧!……(第四章)
  简体版:前程远大!是吗?这不也是要我多多杀敌的意思吗?她大概自己都未察觉到这番话的意思吧?不,她绝对没有察觉到。多多杀敌也意味着使银河帝国的许多女子陷入和她相同的境遇之中。那时候,帝国的女子们又向谁表达她们的悲哀和愤怒呢?……
二、繁体版的漏译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在用以烘托气氛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上,往往一笔带过,省略了很多细腻的描写。在行文中也常有漏掉一句或几句关键对话或描写的地方。
  例如:
  1、在第一章“永恒的夜”中,繁体版漏掉了一句相当重要的话,莱因哈特与吉尔菲艾斯初识时,安妮罗杰叮嘱道:“齐格!要和弟弟做好朋友哦!”之后漏掉了一句“直到今天,吉尔菲艾斯仍在忠诚地履行着安妮罗杰的叮嘱。”这句话对以后情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第一章第3小节,“在派特的心目中,仍然无法接受杨是一位年轻而身经百战的勇士的事实。”后面丢掉一句“他总觉得,待在后勤部门计算一下士兵们的津贴之类的工作似乎更适合杨。”像这从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在翻译时是不能随意丢弃的。
3、繁体版:在人类的发祥地——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居住的人类,其生物时钟是以二十四小时为单位过生活的。习惯也已确定是二十四小时制,而在各恒星间往来飞行的人们就必须要面对日夜有别的时差问题,作适当的生理调节了。(第二章)
  简体版:当人类还居住在自己的发祥地———太阳系第三行星上的时候,体内的生物钟就以一昼夜二十五小时的规律运转了。这其实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差一小时。人们各自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以每天二十四小时来生活。于是习惯上确立了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制。在人类实现了恒星间飞行之后,就面临着对昼夜的分别进行心理调节这一难题。
  繁体版似乎是为了省略文字,将文中的“体内的生物钟就以一昼夜二十五小时的规律运转”改为了“以二十四小时为单位生活”,由此省略了之后的一串解释。其实是损害了原文的面貌。
  4、繁体版:宫殿中的随从及女仆有五万多人,每天负责打扫、清洁、招待、花园管理、饲养鹿群等工作,极尽奢华,也代表皇帝的地位之高及权势之大。
(第三章)
  简体版:宫殿中的随从及女仆有五万多人,本来可以由机器完成的工作,却要由人力去做,在这个时代是地位高贵和权力强大的象征。侍从和女仆们每天负责烹调、清洁、招待、花园管理、饲养鹿群等工作,一切都由人亲自来做,这是帝王才有的奢华。
繁体版中漏掉了对“宫廷中为何要用人来工作”的解释,使后面的结论显得牵强。
  5、莱因哈特被册封为元帅时。奥夫雷沙一级上将“故意煽动那位麾下部队被莱因哈特抢走一半的将领。”其实在这一句之前,奥夫雷沙一级上将说了一句“光荣的帝国宇宙舰队,竟然沦为小孩子的玩具了!您说呢,阁下?”繁体版没有译出。
  6、在第四章中,尤里安提到莱因哈特是个美男子,在后勤女兵中很受喜爱时,杨破天荒地说了句俏皮话“不过,我长得也不错嘛!是吧,尤里安?”本句繁体版中没有译出。
  7、繁体版:尤里安自此进了这个家门,为了成为杨家勤勉、有才干的一员,尤里安特地将家中无用的废物、机器等束诸高阁。他决定打点这个家庭的一切物质环境。不到几天的工夫,这个家已被他整理得井然有序了。
(第四章)
  简体版:尤里安当天就确立了自己在杨家的地位。在此之前,那位杨家唯一的成员实在称不上是一位勤勉能干的家庭经营者,虽然有家务电脑,但他甚至懒得往电脑中输入指令,结果电脑成了一件无用的摆设。同时,所有的日用机器上都蒙着尘土。
  尤里安发现,就算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他也必须整顿一下这个家庭的物质环境。尤里安来到杨家的第三天,年轻主人出差去了。当一个星期后主人回来时,发现自己家已经被“整顿”和“效率”的联军所占领。
这段文字本来是情趣盎然,但繁体版漏掉的描写太多,结果就像论文一样索然无味。
尤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的环境和人物神态、外表等的描写方面,被繁体版的翻译略去不少,其实这些细腻的描写对于反映人物心理、思想交流等方面至关重要。
  例如:
  1、繁体版:次日早晨,吉尔菲艾斯假装来叫莱因哈特一起上学,结果出来的是安妮罗杰,她悠悠地笑着说:
  “我弟弟以后都不能和你一起上学了。这期间非常感谢你的照顾!”(第一章)
  简体版:次日早晨,吉尔菲艾斯借口叫莱因哈特一起上学,来到了邻居家里,安妮罗杰温柔地对他微笑,笑容里却带着寂寞。她说:“我弟弟以后不能和你一起上学了。我们认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多谢你了。”
  2、繁体版:吉尔菲艾斯说出自己的感想,莱因哈特一面听他描述,一面扬起双眉。(第二章)
  简体版:吉尔菲艾斯说出自己的感想,莱因哈特一面听着,一面轻轻皱起如描如画的秀美双眉。
  3、繁体版:吉尔菲艾斯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看着金发的年轻人。(第九章)
  简体版:吉尔菲艾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不觉用满是怜惜的眼神注视着金发的年轻人。
  4、繁体版:齐格飞?吉尔菲艾斯仰视着好友的目光。(第九章)
  简体版:齐格弗里德?吉尔菲艾斯直视着好友冰蓝色的眼眸。
  以上几个句子是繁体版中典型的“省略版”,繁体版注重了战况等的翻译,在人物神态等方面是能省则省,无意中伤害了原著中的细腻意味。
关于环境、情景描写方面的“省略”,繁体版中也有不少典型的例子。
  1、繁体版:这是一个空气干燥的午后黄昏时刻,屋内墙壁由造型优美的特殊玻璃构成。壁面上钟乳奇岩林立,整个屋内似乎泛着一层微绿的空气一般,显得格外宁静。(第三章)
  简体版:特殊玻璃构成的墙壁弯曲成一个优美的角度,墙壁的外面林立着钟乳石形状的奇岩。黄昏的气氛悄无声息地弥散在作为背景的天空中,干燥的空气微粒似乎把人们眼前的一切都染成了浩渺的蓝色。
  2、繁体版:不一会儿,这个金属球就爆炸了。一时之间屋内隆声大作,所有的家具设备都遭破害,无一幸免。
  简体版:刹那间,金属球猛地分裂成几块,飞向四面八方。室内的各个地方同时发出刺耳的噪音,灯具、餐具、椅子靠背等都变成了一堆破烂。
  3、指挥亚姆立札之战时,繁体版翻译为“莱因哈特的军靴重重地踏下,发出巨响”,其实是“
莱因哈特的军靴重重地踏下,发出巨响。如果椅子是可移动式的话,大概会被他踢倒吧。”
繁体版也太言简意赅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书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作战说明方面的问题。在一些战况说明的细节问题上,繁体版的翻译过于俭省,不够明晰,往往让人不知所云,现举第三章,副官博尔德克向鲁宾斯基展示两军战况时的例子,窥豹一斑。
  繁体版:博尔德克再度操作兵棋台,台面上又显现出另外一幅图来,有一枚红箭迅速无比地向绿箭方向前进,将之消灭后,转过头来再将另一枚绿箭歼灭,如此一来,局势就逆转成一对一的状态了。自治领主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局势的变化,直到局势演变至此,才叹了一口气说:
简体版:随着博尔德克的再度操作,屏幕上的图像变化起来。红箭头迅速无比地向一枚绿箭头方向前进,将之消灭后,转过头来再将另一枚绿箭头歼灭,然后,红箭头再次调转方向,与第三枚绿箭头呈现对峙的局面。自治领主眯眼看着此一局势的变化,他示意停止操作,注视着屏幕叹息道:
  本句的翻译中,没有把“第三枚绿箭头”译出,使人不知红箭是与谁对峙。下面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
繁体版:首席辅佐官操作着兵棋台,向他的上司说明这次“亚斯提会战”的最后一个阶段之战况。
  地图上绿色的箭头分别向左右散开,使得红箭头的进击行动扑了个空。接着,原本向左右分散为两支兵力的绿箭头又自红箭的左后及右后包抄,合而为一后袭击红箭的后方……
  简体版:首席辅佐官操作着投影仪,向他的上司说明这次“亚斯提会战”的最后一个阶段之战况。
  绿色箭头向左右两边分开,红色箭头看上去占了先机,向前猛冲,试图从中央击破敌军。而似乎被分割为左右两半的绿箭头,却进而包抄红箭头的两侧,在红箭头背后会合,从红箭头的后方展开攻势……
  在本句的翻译中,繁体版用了一个晦涩难懂的长句子,令人眼花缭乱,感觉红箭绿箭忽左忽右,纠缠不清。经过简体版一梳理,就明白多了。
三、在一些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一个“准确度”问题,繁体版中有些句子中的元素是翻译出来了,但没有组织好,让读者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作者的语气和要表达的含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简体版对这样的句子进行了重新编辑,使之一目了然。
  例如:
  1、繁体版:但是,只有不输还不够,不输也就是说不赢哩!(第一章)
  简体版:但是,光是不输并没有意义,我们必须要打胜仗。
  2、繁体版:为何十三会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呢?倒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有人说是因为使得地球人可能全灭的核子分裂武器全废的热核战争正好持续十三天。
  简体版:为何十三会是个不祥的数字呢?倒还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是因为差点把地球上的人类全部毁灭的核战争正好持续了十三天,后来导致全面废止核武器。(第五章)
  繁体版的翻译,寒……不知在说什么。
  3、繁体版:能使人无法想象的反而都是在用兵思想的转换情况为多。(第七章)
  简体版:“超乎想象”这个词更多地用来形容军事思想的变化。
  4、繁体版:为防止因找不出安全行进方向而陷入二律违反之冲突回避系统产生“发狂”现象而有舰艇将操纵切换成手动控制,所以仍然引起了一些接触和冲突。
(第八章)
  简体版:因为找不出安全的前进方向,冲突回避系统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困境中,为了防止冲突回避系统产生“发狂”现象,有的舰艇将操纵切换成手动控制,所以仍然引起了一些接触和冲突。
  四、关于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的问题
  人名方面没有大的改动,基本保留了原来的翻译。只有“齐格飞”一名改成了“齐格弗里德”。改动的原因已经有银英粉丝专文叙述多次了,在此不作赘述。
  在专有名词方面,“处女神的首饰”按照日文原文的意思改为“处女神的项链”,“伊谢尔伦回廊”改为“伊谢尔伦走廊”,因为“回廊“一词是指“曲折环绕的走廊”,而“伊谢尔伦”只是一条直的走廊,“回廊”一词不妥,故作修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有没有能把网页上繁体字转换成简体中文的软件
网站上的繁体字怎么转换成简体中文 有没有软件之类的东西啊
09-09-06 &匿名提问 发布
这种转换相当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了,而且繁体中文采用big5编码、简体中文采用gb2312编码,pdf本身不支持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简 化 字 转 繁 体 字 的 尴 尬游修龄简化汉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开始推行,到现在已满五十年了,现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当年读小学时,学的还是繁体字,五十岁以下的人都已普遍学习简化字,越年轻的对繁体字越陌生、直至全不认识。一些古典小说、书籍不得不改用简体字重新排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去说它。重要的是,简化字只限于大陆通行,香港、台湾及海外几千万华侨,以及部分使用汉字的日本、韩国,使用的仍是繁体字,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简体和繁体的接触交流频繁,产生原先意料不到的很多麻烦。人民日报等少数报刊不得不专门对外出版繁体字版,电脑上也有简体和繁体相互可以转换的软件,以便交流。 但问题依然存在。在海外人士和国内人士共处的场合,采用把部分变动较大的简化字,转换成繁体,以利交流。这种权宜之计,带来了方便,也闹出不少尴尬笑话。个人偶然接触到的就有“慈嬉太后”转换成“慈嬉太後”;“星转斗移”转换成“星转閗移”;“莫干山”转换成“莫幹山“;“九亿神州尽舜尧”转换成“九亿神洲尽舜尧”;“万里长征”变成“萬裏长征”。“欲穷千里目”变成“欲穷千裹目”。在《李清照》电视剧中,演员把陆游诗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成“五千仞狱上摩天”;一位书法家,给河南朱仙镇岳飞庙题字,误以为岳是简化字,特意把它恢复成繁体“嶽飛”;有些年轻的书法家,为了显示使用繁体,常常弄巧成拙,把“谁云”写作“谁雲”,有时又把正确的“白髮”,错写成“白發”。书法家如果没有汉文化的根底,光练简化字,不注意兼谙繁体字,一旦需要简繁转换,临渴掘井,随便找个对应的同音繁体字转换,是一定要陷于尴尬的。遗憾的是,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行一百张限额的“百年书签”,印刷精美,成为海内外校友争购的珍藏品。谁知竟然也有好些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别字,如““桃李芬芳”错成“桃李纷芳”;“直挂云帆济沧海”错成“直挂云帆济苍海”;“坐拥书城,富甲一方”错成“座拥书城富甲一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为“读万卷书,行万裏路”。偏偏在这套负责编辑人员名单中,列出主编4 名、设计2 名、主摄影2 名、责任编辑1 名、监制 3 名,出版人2名,电脑制作者3名,共计15名(除去重复者)之多,大家都不愿失此流芳百世的好机会,结果却留下了尴尬。 简转繁所引出的这些尴尬,常常成为报刊文章指摘、讽刺的谈资,公正地说,这也不能全怪错写的人,当初制订简化字的专家们,也难辞其咎。汉字的简化本来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起源于民间,而非官方和读书士人。如《三国演义》流行以后,明朝民间手抄本,即把劉備、闗雲長、張飛简化为刘备、関云长、张飞。五十年代第一批简化字即吸收了民间这些现成的简化字(関又进一步简化为关),因为是历史流行的传统,约定俗成,并不使人感到突然。如果在短短的时间内,用行政手段颁布推行一批“创造”的简化字,因为未经过历史的实践考验,即使通过学校教育、报刊发行,造成畅行无阻的局面,看来已经成功,实际上埋下了各种矛盾。比如海内外交流的隔阂问题,现代和古代文献的沟通问题,繁体古诗词的简化困难问题,以及简体繁体的转换问题等。简化字的设计和推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推行本身,即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一时的成功,带来长时期纠缠不清的矛盾和麻烦。二是简化理论的缺陷。简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约定俗成恰恰是个需要时间考验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推行简化字的理论错觉之一,是认为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从繁趋简,加速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殊不知文字发展的趋势是遵循着从简趋繁和从繁趋简这两个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规律,并不只是单方向的从繁转简。从简趋繁,增加笔划,才能创造大量新生字,以满足日益增长表达的需要;反之,听任笔划过多,不予简化,就会日益繁复累赘。有人专门研究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演变历史,发现从简趋繁的字竟然多于从繁改简的字,与简化字的理论恰恰相反。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笔划太少,不可能拼造出很多的字来,所以五划以下的字在全部汉字中,不论简体、繁体都只占极小的比例;反之,笔划在20划以上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在全部汉字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不论繁简,都以9—15划之间的字数为最多,这是汉字的特点。现行简化字,着意于简省笔划,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設”简为“设”(从11划减为6划),孤立地看,简省得多了,可是在常用的词组里,“我设法解决”,很容易错看或错排印为“我没法解决”。汉字同音字太多,主要籍字形区别,因简化而把字形混淆,是降低了汉字的优点。又如“里”,专指里程,以里为声符构成的字有理、狸、鲤、锂、俚、埋、裏、裡等,简化字用里代替裏(裡),两者意义不同,一带需要转换,便出现上述“万裏长征”、“欲穷千裹目”的笑话。简化字理论的错解之二是混淆了看字和写字的区别。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看字(书籍、小说、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的时间远远多于写字的时间,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看字和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看字要求字体印刷清楚,不要出现错别字、混淆字最为重要。汉字是方块矩阵形的,使用的视力是“聚焦”式的,看“机”和“后”,与看“機”和“後”所化的时间目力同笔划多少无关(英语的拼音字是线形的,视力是扫描的,所化的时间因字的长短而异)。可是看“设”和“没”,“汁”和“计”,“仑”和“仓”,“论”和“伦”,“儿”和“几”,“开”和“井”,“条“和“各”,“乔”和“务”,“归”和“旧”,“历”和“厉”,“广”和“厂”,“风”和“凤”,“虏”和“虑”等,由于简化后字形相似,无形中需要目光稍停,鉴别一下,以免弄错。这些问题当初都没有考虑到。海外人士对简化字最感到头痛的正是这些字。而看“設”和“没”,“倫”和“論”,“鳯”和“風”,“倉”和“侖”,“歴”和“厲”等,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简化理论所忽视的又一事实是,汉字的手写和印刷是两回事,印刷体与笔划多少无关,手写体汉字,除特别场合需要笔划端正,日常应用的文字如信件、稿子、笔记等,并不需要端端正正,一点一划地写。用行书以至行草都很方便,试看历史人物遗留的手札或现代人的通信文字,用的都是行书,任何笔划多的繁体字,手写时都变成连贯优美的线条。识字、认字、写字是个教育普及的问题,而非汉字本身的问题。以上所说,并非主张恢复繁体字,这里只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过快地推行简化字,给予历史的回顾和述评。简体转繁体的麻烦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为今之计,正如一些专家所倡的,可以考虑“识繁写简”,即在小学课本里、中小学生字典里,在简体字旁附上繁体,老师不教,也不要求学生写,让学生在捎带接触中,有个印象就可。这样一来,以后学生如有机会看到繁体“歴”、“鳯”等字,就自然而然想起它是“历”、“凤”的繁体。载《深圳特区报》 日,第6 版
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的 因为文盲所占的比重很大 不改的话 文盲数量就没办法消除
简 化 字 转 繁 体 字 的 尴 尬游修龄简化汉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开始推行,到现在已满五十年了,现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当年读小学时,学的还是繁体字,五十岁以下的人都已普遍学习简化字,越年轻的对繁体字越陌生、直至全不认识。一些古典小说、书籍不得不改用简体字重新排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去说它。重要的是,简化字只限于大陆通行,香港、台湾及海外几千万华侨,以及部分使用汉字的日本、韩国,使用的仍是繁体字,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简体和繁体的接触交流频繁,产生原先意料不到的很多麻烦。人民日报等少数报刊不得不专门对外出版繁体字版,电脑上也有简体和繁体相互可以转换的软件,以便交流。 但问题依然存在。在海外人士和国内人士共处的场合,采用把部分变动较大的简化字,转换成繁体,以利交流。这种权宜之计,带来了方便,也闹出不少尴尬笑话。个人偶然接触到的就有“慈嬉太后”转换成“慈嬉太後”;“星转斗移”转换成“星转閗移”;“莫干山”转换成“莫幹山“;“九亿神州尽舜尧”转换成“九亿神洲尽舜尧”;“万里长征”变成“萬裏长征”。“欲穷千里目”变成“欲穷千裹目”。在《李清照》电视剧中,演员把陆游诗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成“五千仞狱上摩天”;一位书法家,给河南朱仙镇岳飞庙题字,误以为岳是简化字,特意把它恢复成繁体“嶽飛”;有些年轻的书法家,为了显示使用繁体,常常弄巧成拙,把“谁云”写作“谁雲”,有时又把正确的“白髮”,错写成“白發”。书法家如果没有汉文化的根底,光练简化字,不注意兼谙繁体字,一旦需要简繁转换,临渴掘井,随便找个对应的同音繁体字转换,是一定要陷于尴尬的。遗憾的是,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行一百张限额的“百年书签”,印刷精美,成为海内外校友争购的珍藏品。谁知竟然也有好些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别字,如““桃李芬芳”错成“桃李纷芳”;“直挂云帆济沧海”错成“直挂云帆济苍海”;“坐拥书城,富甲一方”错成“座拥书城富甲一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为“读万卷书,行万裏路”。偏偏在这套负责编辑人员名单中,列出主编4 名、设计2 名、主摄影2 名、责任编辑1 名、监制 3 名,出版人2名,电脑制作者3名,共计15名(除去重复者)之多,大家都不愿失此流芳百世的好机会,结果却留下了尴尬。 简转繁所引出的这些尴尬,常常成为报刊文章指摘、讽刺的谈资,公正地说,这也不能全怪错写的人,当初制订简化字的专家们,也难辞其咎。汉字的简化本来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起源于民间,而非官方和读书士人。如《三国演义》流行以后,明朝民间手抄本,即把劉備、闗雲長、張飛简化为刘备、関云长、张飞。五十年代第一批简化字即吸收了民间这些现成的简化字(関又进一步简化为关),因为是历史流行的传统,约定俗成,并不使人感到突然。如果在短短的时间内,用行政手段颁布推行一批“创造”的简化字,因为未经过历史的实践考验,即使通过学校教育、报刊发行,造成畅行无阻的局面,看来已经成功,实际上埋下了各种矛盾。比如海内外交流的隔阂问题,现代和古代文献的沟通问题,繁体古诗词的简化困难问题,以及简体繁体的转换问题等。简化字的设计和推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推行本身,即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一时的成功,带来长时期纠缠不清的矛盾和麻烦。二是简化理论的缺陷。简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约定俗成恰恰是个需要时间考验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推行简化字的理论错觉之一,是认为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从繁趋简,加速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殊不知文字发展的趋势是遵循着从简趋繁和从繁趋简这两个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规律,并不只是单方向的从繁转简。从简趋繁,增加笔划,才能创造大量新生字,以满足日益增长表达的需要;反之,听任笔划过多,不予简化,就会日益繁复累赘。有人专门研究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演变历史,发现从简趋繁的字竟然多于从繁改简的字,与简化字的理论恰恰相反。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笔划太少,不可能拼造出很多的字来,所以五划以下的字在全部汉字中,不论简体、繁体都只占极小的比例;反之,笔划在20划以上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在全部汉字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不论繁简,都以9—15划之间的字数为最多,这是汉字的特点。现行简化字,着意于简省笔划,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設”简为“设”(从11划减为6划),孤立地看,简省得多了,可是在常用的词组里,“我设法解决”,很容易错看或错排印为“我没法解决”。汉字同音字太多,主要籍字形区别,因简化而把字形混淆,是降低了汉字的优点。又如“里”,专指里程,以里为声符构成的字有理、狸、鲤、锂、俚、埋、裏、裡等,简化字用里代替裏(裡),两者意义不同,一带需要转换,便出现上述“万裏长征”、“欲穷千裹目”的笑话。简化字理论的错解之二是混淆了看字和写字的区别。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看字(书籍、小说、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的时间远远多于写字的时间,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看字和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看字要求字体印刷清楚,不要出现错别字、混淆字最为重要。汉字是方块矩阵形的,使用的视力是“聚焦”式的,看“机”和“后”,与看“機”和“後”所化的时间目力同笔划多少无关(英语的拼音字是线形的,视力是扫描的,所化的时间因字的长短而异)。可是看“设”和“没”,“汁”和“计”,“仑”和“仓”,“论”和“伦”,“儿”和“几”,“开”和“井”,“条“和“各”,“乔”和“务”,“归”和“旧”,“历”和“厉”,“广”和“厂”,“风”和“凤”,“虏”和“虑”等,由于简化后字形相似,无形中需要目光稍停,鉴别一下,以免弄错。这些问题当初都没有考虑到。海外人士对简化字最感到头痛的正是这些字。而看“設”和“没”,“倫”和“論”,“鳯”和“風”,“倉”和“侖”,“歴”和“厲”等,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简化理论所忽视的又一事实是,汉字的手写和印刷是两回事,印刷体与笔划多少无关,手写体汉字,除特别场合需要笔划端正,日常应用的文字如信件、稿子、笔记等,并不需要端端正正,一点一划地写。用行书以至行草都很方便,试看历史人物遗留的手札或现代人的通信文字,用的都是行书,任何笔划多的繁体字,手写时都变成连贯优美的线条。识字、认字、写字是个教育普及的问题,而非汉字本身的问题。以上所说,并非主张恢复繁体字,这里只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过快地推行简化字,给予历史的回顾和述评。简体转繁体的麻烦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为今之计,正如一些专家所倡的,可以考虑“识繁写简”,即在小学课本里、中小学生字典里,在简体字旁附上繁体,老师不教,也不要求学生写,让学生在捎带接触中,有个印象就可。这样一来,以后学生如有机会看到繁体“歴”、“鳯”等字,就自然而然想起它是“历”、“凤”的繁体。载《深圳特区报》 日,第6 版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很早了,早在50、60年代就有几次,现在使用的简体字,部分是不变的,有的却更简便了,有的不那么简便了。例如如今的“二”字,最初简化是使用“[二戈]”,后来改为“二”,但是正式场合里面还是使用“貳”字。有关转换的一些事情,请看以下文章:简化汉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开始推行,到现在已满五十年了,现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当年读小学时,学的还是繁体字,五十岁以下的人都已普遍学习简化字,越年轻的对繁体字越陌生、直至全不认识。一些古典小说、书籍不得不改用简体字重新排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去说它。重要的是,简化字只限于大陆通行,香港、台湾及海外几千万华侨,以及部分使用汉字的日本、韩国,使用的仍是繁体字,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简体和繁体的接触交流频繁,产生原先意料不到的很多麻烦。人民日报等少数报刊不得不专门对外出版繁体字版,电脑上也有简体和繁体相互可以转换的软件,以便交流。 但问题依然存在。在海外人士和国内人士共处的场合,采用把部分变动较大的简化字,转换成繁体,以利交流。这种权宜之计,带来了方便,也闹出不少尴尬笑话。个人偶然接触到的就有“慈嬉太后”转换成“慈嬉太後”;“星转斗移”转换成“星转閗移”;“莫干山”转换成“莫幹山“;“九亿神州尽舜尧”转换成“九亿神洲尽舜尧”;“万里长征”变成“萬裏长征”。“欲穷千里目”变成“欲穷千裹目”。在《李清照》电视剧中,演员把陆游诗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成“五千仞狱上摩天”;一位书法家,给河南朱仙镇岳飞庙题字,误以为岳是简化字,特意把它恢复成繁体“嶽飛”;有些年轻的书法家,为了显示使用繁体,常常弄巧成拙,把“谁云”写作“谁雲”,有时又把正确的“白髮”,错写成“白發”。书法家如果没有汉文化的根底,光练简化字,不注意兼谙繁体字,一旦需要简繁转换,临渴掘井,随便找个对应的同音繁体字转换,是一定要陷于尴尬的。遗憾的是,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行一百张限额的“百年书签”,印刷精美,成为海内外校友争购的珍藏品。谁知竟然也有好些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别字,如““桃李芬芳”错成“桃李纷芳”;“直挂云帆济沧海”错成“直挂云帆济苍海”;“坐拥书城,富甲一方”错成“座拥书城富甲一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为“读万卷书,行万裏路”。偏偏在这套负责编辑人员名单中,列出主编4 名、设计2 名、主摄影2 名、责任编辑1 名、监制 3 名,出版人2名,电脑制作者3名,共计15名(除去重复者)之多,大家都不愿失此流芳百世的好机会,结果却留下了尴尬。 简转繁所引出的这些尴尬,常常成为报刊文章指摘、讽刺的谈资,公正地说,这也不能全怪错写的人,当初制订简化字的专家们,也难辞其咎。汉字的简化本来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起源于民间,而非官方和读书士人。如《三国演义》流行以后,明朝民间手抄本,即把劉備、闗雲長、張飛简化为刘备、関云长、张飞。五十年代第一批简化字即吸收了民间这些现成的简化字(関又进一步简化为关),因为是历史流行的传统,约定俗成,并不使人感到突然。如果在短短的时间内,用行政手段颁布推行一批“创造”的简化字,因为未经过历史的实践考验,即使通过学校教育、报刊发行,造成畅行无阻的局面,看来已经成功,实际上埋下了各种矛盾。比如海内外交流的隔阂问题,现代和古代文献的沟通问题,繁体古诗词的简化困难问题,以及简体繁体的转换问题等。简化字的设计和推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推行本身,即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一时的成功,带来长时期纠缠不清的矛盾和麻烦。二是简化理论的缺陷。简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约定俗成恰恰是个需要时间考验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推行简化字的理论错觉之一,是认为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从繁趋简,加速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殊不知文字发展的趋势是遵循着从简趋繁和从繁趋简这两个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规律,并不只是单方向的从繁转简。从简趋繁,增加笔划,才能创造大量新生字,以满足日益增长表达的需要;反之,听任笔划过多,不予简化,就会日益繁复累赘。有人专门研究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演变历史,发现从简趋繁的字竟然多于从繁改简的字,与简化字的理论恰恰相反。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笔划太少,不可能拼造出很多的字来,所以五划以下的字在全部汉字中,不论简体、繁体都只占极小的比例;反之,笔划在20划以上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在全部汉字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不论繁简,都以9—15划之间的字数为最多,这是汉字的特点。现行简化字,着意于简省笔划,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設”简为“设”(从11划减为6划),孤立地看,简省得多了,可是在常用的词组里,“我设法解决”,很容易错看或错排印为“我没法解决”。汉字同音字太多,主要籍字形区别,因简化而把字形混淆,是降低了汉字的优点。又如“里”,专指里程,以里为声符构成的字有理、狸、鲤、锂、俚、埋、裏、裡等,简化字用里代替裏(裡),两者意义不同,一带需要转换,便出现上述“万裏长征”、“欲穷千裹目”的笑话。简化字理论的错解之二是混淆了看字和写字的区别。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看字(书籍、小说、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的时间远远多于写字的时间,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看字和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看字要求字体印刷清楚,不要出现错别字、混淆字最为重要。汉字是方块矩阵形的,使用的视力是“聚焦”式的,看“机”和“后”,与看“機”和“後”所化的时间目力同笔划多少无关(英语的拼音字是线形的,视力是扫描的,所化的时间因字的长短而异)。可是看“设”和“没”,“汁”和“计”,“仑”和“仓”,“论”和“伦”,“儿”和“几”,“开”和“井”,“条“和“各”,“乔”和“务”,“归”和“旧”,“历”和“厉”,“广”和“厂”,“风”和“凤”,“虏”和“虑”等,由于简化后字形相似,无形中需要目光稍停,鉴别一下,以免弄错。这些问题当初都没有考虑到。海外人士对简化字最感到头痛的正是这些字。而看“設”和“没”,“倫”和“論”,“鳯”和“風”,“倉”和“侖”,“歴”和“厲”等,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简化理论所忽视的又一事实是,汉字的手写和印刷是两回事,印刷体与笔划多少无关,手写体汉字,除特别场合需要笔划端正,日常应用的文字如信件、稿子、笔记等,并不需要端端正正,一点一划地写。用行书以至行草都很方便,试看历史人物遗留的手札或现代人的通信文字,用的都是行书,任何笔划多的繁体字,手写时都变成连贯优美的线条。识字、认字、写字是个教育普及的问题,而非汉字本身的问题。以上所说,并非主张恢复繁体字,这里只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过快地推行简化字,给予历史的回顾和述评。简体转繁体的麻烦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为今之计,正如一些专家所倡的,可以考虑“识繁写简”,即在小学课本里、中小学生字典里,在简体字旁附上繁体,老师不教,也不要求学生写,让学生在捎带接触中,有个印象就可。这样一来,以后学生如有机会看到繁体“歴”、“鳯”等字,就自然而然想起它是“历”、“凤”的繁体。
因为文盲太多了 不简化不行的
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繁体字转换&&http://www.266.cm/zt/&&&你去这个网站看看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译成繁体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