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平衡是有利于物体平衡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快乐科学原理-快乐大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快乐科学原理-快乐大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2009?新区一模)小新同学是个物理迷,他特别喜欢进行探究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1)小新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2.8N.(2)通过探究,可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小新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保持压力一定.(二)、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小新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1)探究的因素是: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2)选用的图是:①②③.&(填图中的序号).(3)探究的结果是: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三)、一次小新同学弯曲手中的钢锯片,感觉到弹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弹力大小可能还跟钢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钢锯片夹在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钢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即末端侧移量用x表示,钢锯片的弹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测力计的读数.实验数据如下表:
形变量x/cm
0.66(1)根据哪几次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形变量x一定时,弹力F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2)根据3-7次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长度L一定时,弹力F与形变量x之间存在什么关系?(3)请用表中钢锯片的长度L为25cm时的数据,在右边的坐标纸上画出弹力F与形变量x之间的关系图象.(4)进一步分析图象,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要点梳理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力应从它们产生的条件及其三要素来掌握。其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含义即为垂直水平面向下,而且在任何情况下物体(处于斜面上的物体&、正在升空的物体等)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弹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推力、拉力、提力、压力等,切记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另外弹簧伸长与受到拉力的大小有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其伸长越长。这也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实测& 物体物体质量& &m(kg)& &重力& &G(N)& 比值G/m& &(N/kg)比值G/m的平均值& & & &(N/kg)& 物体1& & 0.1& 0.99& & 9.9& 物体2& & 0.2& 1.96& & 9.8& 物体3& & 0.3& 2.91& & 9.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仅由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等因素无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其运动方向相反。2、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必备的一项最基本技能。①通常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次序是按重力、弹力、摩擦力进行的;分析中要求做到不遗漏力,不多增力。②要做到不遗漏力,不多增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A按这些力的产生条件进行判断它们是否存在;B学会运用物体处于平衡时,应满足的力的平衡关系来确定一些力的存在以及大小。3、杠杆的特征:①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不一定是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②力臂的画法:确定支点O的位置;对杠杆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③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4、关于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不一定是水平位置静止。(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的三步骤①依题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②明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③根据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求解。5、滑轮组:①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体与动滑轮总重量的几分之一,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升高高度的几倍。②承担总重量的“几段绳子”的确定:看直接与动滑轮接触的(包括栓在动滑轮框的)总共有几根。
帕斯卡  帕斯卡(BlaisePascal,)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1623年出生于克莱蒙费朗,后迁居巴黎。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学习优异,善于思考,对数学和物理特别爱好,人称为神童。16岁就参加了巴黎的数学与物理学界的学术活动,并发表第一篇论文《圆锥曲线论》,提出的定理成为后来投影几何的基本定理之一(“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的三对边交点共线“)。在大家听了他的当面论述后,才相信该论文不是他父亲代劳的。18岁时他创制了第一架机械式计算器。曾发表过一些有关算术级数和二项式系数的论文,例如在《论算术三角形》的论文中提出二项式系数的三角形排列法(这一三角形已由我国杨辉早在1261年《详解九章算法》中得出)。他还是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大气压强和流体静力学的研究。当托里拆利1643年的真空实验传到法国后,帕斯卡在1646年重复其实验获得成功(需要有优质玻璃管)。他还把12米长的玻璃管固定在船的桅杆上用水和葡萄酒做托里拆利实验。人们原以为葡萄酒中含有“气”元素,因此酒柱会比水柱短。但因为酒的密度比水小,结果酒柱比水柱还要高。1647年他发表了《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年他还在巴黎、多姆山等地的多次试验中证实了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与当地气象条件有关,从而预示了利用气压计预报气象的前景。  帕斯卡还从力的平衡的观点进一步研究了流体的平衡。他说山顶气压计实验“使我亲眼看到了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重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在他逝世后第二年(1663)出版的《论液体平衡和空气的重量》中,分别论述了流体静力学和气体力学,书中提出了帕斯卡定律。他把封闭容器中每一部分都比作一部机器,其中各力的平衡,就像杠杆和其他简单机械一样,遵循着同样规律。他在这本书中曾写道:“使一百磅水移动一英寸,与使一磅水移动一百英寸显然是一回事”,从而提出了水压机的原理。他还详细证明了器壁上由于液重产生的压强仅与深度有关,从理论上解释了流体静力学佯谬。更可贵的是,他把实验作为科学推论的一个有机环节,强调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才是唯一可以信赖的良师,用以批驳耶稣教会神父反对真空存在的论点。大气压强单位就是用帕斯卡命名的。  他从18岁起身体开始衰弱,以后一直疾病缠身,又由于父丧和一次突发的马车事故,打断了他在科学事业中的创造性才华。31岁时,他重新接受洗礼,后退隐于修道院,转而在神学、哲学(《思想录》,1670发表)上写作,日病逝于巴黎,终年39岁。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二OO八年佳木斯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2.全卷共六道大题,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你所答的这张物理试卷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B.它所受到的合力为零C.因为它是静止的,所以没有受到力的作用D.因为它受到摩擦力,所以静止在桌面上2.下列图中的现象和做法为了增大压强的是3.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 & & & & & & & & & & &B.某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C.学生书桌高约200cm & & & & & & & & & & &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4.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有时要增大摩擦力,有时又要设法减小摩擦力,下列四个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力的是(& &&)5.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6.在运动场上常见到这样一些场景,其中表现出的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C.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D.跳高运动员跳过后从最高点落向地面7.对于下列四幅图中解释错误的是(& &&)8.如图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B.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C.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D.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9.如图所示,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时,小华同学用电压表测出ab、bc、ac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ab=2V,Ubc=2V,Uac=4V,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后,下一步应该做的是( & & & & & & & &)A.整理器材,结束实验B.分析数据,得出结论C.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电压值D.换用电压表的另一量程,再测出一组电压值10.把标有“6V 3W”和“12V &3W”字样的两个灯泡L1、L2串联在15V的电源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L1正常发光 & & & & & & & & & & & & & & & &B.灯L2正常发光C.两灯都能正常发光 & & & & & & & & & & & &D.两灯都不能正常发光11.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12.下图各实验现象揭示发电机原理的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项不全但都正确的得1分,有错误选项不得分)13.北京奥运游泳场馆“水立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它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此外,即便是冰雹撞击薄膜的巨响也不能传递到场馆之内,此建筑材材料的特点有(& &&)A.密度小 & & & & & & & &B.分子间无斥力 & & & & & & & & & & & &C.熔点高 & & & & & & & & & & & &D.隔音性较强14科.下列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1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表示数变大,灯泡变亮B.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灯泡变暗C.电压表示数变小,灯泡变亮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灯泡变暗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将正确答案写在题中横线上的空白处)16.把装有水深为10cm的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水对杯底的压强为_______Pa。现要使水对杯低的压强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g取10N/kg)l7.某导体的电阻是2Ω,当通过1A电流时,导体的功率是_______W,通电1min时,导体上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Jl8.如图所示,我省运动员王濛在年国际短道速滑世界杯的比赛中收获了两枚金牌.滑冰时,冰面在冰刀压力作用下,稍有熔化,由此,你能猜想到冰的熔点可能与_______有关,这层水的作用跟润滑油的作用一样,减小了_______19.有一潜水艇悬浮在水中,如图所示.当用压缩空气把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将_______(填“上浮”或“下沉”).在未露出水面之前,潜水艇所受的浮力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0.雷电是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放电时的_______可达十几万安,会对建筑物等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北京奥运场馆安装了防雷电定位系统,它由多个定位仪器组成,可以根据接收到闪电产生的_______达到不同定位仪的时间差,精确地测定闪电发生的位置.21.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_____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22.通电螺线管上方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a端是电源的_______极,c端为通电螺线管的_______极.23.如图所示,一个工人用滑轮组提起200N的货物,所用的拉力是125N,绳子自由端被拉下10m.则有用功是_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_24.为测量待测电阻Rx阻值,小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R0的阻值已知早电源电压不变,她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出Rx的阻值,因为_______。25。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10cm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_______,并将光屏向_______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26.小星家电能表月初的示数如图所示,如果他家一个月用了120度电,则月末电能表的示数应为,他家本月应交电费._______元(当地电费价格为0.5元/kW.h)27.小华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她用电源电压恒为3V的电池组,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等元件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中,小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小灯泡却不能正常发光.请分析: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情况下,当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若此时电流为0.3A,则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W.四、实验与探究题(28题5分,29题5分,30题8分,共18分)28.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9.今年6月8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法定放假一天.早晨小星正在吃妈妈煮的鸡蛋,忽然想到熟鸡蛋的密度有多大呢?他决定利用身边现有的弹簧测力计、水、水杯、线等器材,自己动手进行测量.请你简述他的实验步骤.鸡蛋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请对小星的实验过程提出两点注意事项:①_______②_______30.我们已进行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甲中把余下部分的电路用笔划线代替导线连接好.(2)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值为_______A.(3)丙、丁两图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其中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填“丙”或“丁”).(4)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_______和_______.(5)有同学想利用图甲的实验原理测“220V 40W”的白炽灯的额定功率,如果要使实验可行,请对原理图中实验器材的规格提出一条合理的要求.【答题示例】:电压表的量程至少要220V.答:_______.如果在家里做测白炽灯功率的实验,因家里一般没有电压表和电流表,所以可以利用家庭中都有的_______和_______测量更方便.五、分析与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1.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日l8时05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卫星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奔月之旅,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到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的轨道,星箭分离后,先在这条轨道运行两圈,在这个期间将在远地点作一次小的轨道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600公里,在16小时轨道上运行第三圈到达近地点进行第一次大的轨道变轨,将轨道周期变为24小时。在轨道上运行三圈,再次到达近地点,作第二次大轨道变轨,将轨道周期增加到48小时。嫦娥一号卫星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7天,当它在调相轨道运行结束到达近地点时,再做第三次大的轨道变轨,使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1)就你观察图片和文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解答.【答题示例】问题: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问题1:_______回答:_______问题2:_______回答:_______(2)卫星与火箭脱离后,嫦娥一号卫星打开太阳能帆板,其作用是什么?32.“炖”菜是佳木斯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六、综合运用题(33题8分,39题7分,共15分)33.如图,质量为800kg的小轿车,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cm2.(1)小轿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2)该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18krn,用了10min.如果小轿车的功率为60kw,求它的速度和牵引力各是多大?(3、行驶的车辆对环境产生哪些污染?(至少写一条)(4)为了减小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34.我们生活的佳木斯地区,到了冬季,因日照时问短,太阳能热水器的水达不到所需温度,为此人们研制了太阳能、电能两用热水器.大鹏家最近就安装了一台这样的两用热水器,如图所示,铭牌如下:××牌热水器型号V-55额定容积100L额定电压220V额定频率50Hz额定功率1500W防水等级△·(1)太阳能热水器贮满水,水温从20℃加热到5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1L=10-3m3)(2)大鹏将水箱装满水,只使用电加热器将水从20℃加热到50℃时,需加热器正常工作多长时间?(设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3)在上述(2)情况下,加热器正常工作实际用了3小时,则此热水器的效率为多少?(4)仅就太阳能热水器与电热水器相比有哪些优点?(写出一条即可)平衡哲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平衡哲学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 著)是一门研究一般系统的理论,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平衡哲学。《一般平衡论》的基本框架由其核心思想“天道自衡”,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质能观、宇宙观、平衡观、智慧观。天道自衡及其六大观点决定着三个存在模式、五个平衡法则、三个平衡层次和三个等簇基本概念。简&&&&介研究一般系统的理论提出者
《》( 著)是一门研究一般系统的理论,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平衡哲学。《一般平衡论》的基本框架由其核心思想“天道自衡”,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质能观、宇宙观、平衡观、智慧观。天道自衡及其六大观点决定着三个存在模式、五个平衡法则、三个平衡层次和三个等簇基本概念。
的理论和思想有: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理论、朴理论、平衡点理论、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宇宙万物之本质属性为自然而然之平衡。天道自衡及其物质观、时空观、质能观、宇宙观、平衡观、智慧观是一般平衡论的基础。认为,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宇宙是有序的宇宙,万物是平衡的万物。宇宙的秩序源自万物的平衡。万物的平衡源自于万物求存在的本能。将宇宙万物分成宇宙、万物、奇点、玄子等四种物质存在形态,并定义如下:宇宙是一个外无环境——内有结构的特殊系统(至大无外);宇宙奇点是另一个外无环境——内无结构的特殊系统;玄子是外有环境——内无结构的特殊系统(至小无内);万物是外有环境——内有结构的一般系统。一般平衡论中的“物质”概念包含着宇宙、万物、奇点、玄子等四种存在形态。
物质即系统,宇宙、奇点、玄子都属于特殊系统,惟万物属于一般系统。万物即一般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外有环境、内有结构。奇点是宇宙运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点——从原宇宙到新宇宙中整个宇宙全部质能和时空的汇集点,既是原宇宙的终点又是新宇宙的起点。宇宙是一个包含宇宙万物、奇点玄子、质量能量、时间空间不断运化的一个过程。
这里的“玄子理论”是一般平衡论物质观的组成部分,是认识、解释宇宙万物运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石。一般平衡论认为,玄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物质层次有限。由于物质有“玄子”的至小无内,于是才有“宇宙”的至大无外。宇宙从奇点而来,又向着奇点而去(奇点→宇宙→奇点);万物由玄子而来,又朝着玄子而去(玄子→万物→玄子)。万物构成宇宙,玄子构成万物,当宇宙运化到奇点状态时万物都呈玄子。
中所说的“万物”是指除宇宙本身、奇点和玄子以外的一切东西——包括宇宙自奇点大爆炸到新奇点之间的所有:从微观呈正反粒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等不同层次的物质结构;从宏观呈行星、恒星、黑洞、星系…不同层面的天体系统,从生命观呈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各类生命系统。宇宙是万物构成的宇宙,万物是宇宙中的万物,所以称“宇宙万物”。玄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材料,只有在奇点时万物才呈玄子状态,所以称“奇点玄子”。
物质在不同层面的天体系统下呈现不同的层次结构,而不同的层次的物质也构成不同的天体系统(物质结构与天体系统对称):物质在奇点状态成为玄子——玄子聚敛成奇点(玄子奇点);物质在黑洞状态成为正反粒子——正反粒子构成黑洞(正反粒子黑洞);在中子星状态成为中子——中子构成中子星(中子中子星);在恒星状态成为原子——原子构成恒星(原子恒星);在行星状态下多种原子构成为各种分子——各种分子构成行星(分子行星)。在地球生物圈的生命状态下,部分元素构成细胞——细胞构成生命(细胞生命)。
认为,正反粒子生产于奇点大爆炸的顷刻之间,是物质结构最简单的系统,也是“万物”最基本、最初级的存在层次。宇宙中绝大多数的正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初就形成黑洞,并成为宇宙或星系的核心;只有绝小数的正反粒子成为中子质子,一部分中子质子聚合为原子核,并成为原子的核心,进而吸引电子后便膨胀为原子。同样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的物质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可变成相同的物质。
认为,正反粒子占宇宙总质量和总能量的绝大比重,且绝大多数的物质是以正反粒子形态存在于宇宙及星系的中心。这就是说,在“宇宙万物→奇点玄子→宇宙万物”过程中,宇宙中绝大多数的玄子仅到生成正反粒子为止,能进一步形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包括从正反粒子到中子质子之间还有多少个未知物质层次)等更为复杂的系统,只有绝小部分的物质。所以,正反粒子是宇宙中结构最简单、质能最庞大、存在最稳定的物质形式。的质能观认为,宇宙质能是守恒的。质量和能量相互转化是宇宙平衡循环的普遍形式,宇宙的质能之和是一个常数。能量源自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过程——由一物质变成另一物质时释放或吸收能量:物质结构层次愈小,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愈大。
的质能观认为,能量源自物质平衡循环过程,自然力量源自万物求存在求平衡过程,可以认为能量是一种具体的自然力量。质量反映着系统的结构属性,能量反映系统的功能属性,任何系统都是质量和能量的统一,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
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的过程中,由一物质变成另一物质时就会释放或吸收能量。能量来自或去自于物质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平衡运动过程。系统的层次愈小(物质结构层次),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愈大。系统的质量愈大,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愈大。原子核裂聚变所释放的能量是原子以上层面化学反应所释放能量的几千倍,正反粒子湮灭时所释放的能量又是核裂聚变能的几千倍。
系统有积聚能量过程,就会有释放能量过程;释放或吸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系统愈小→“引力反引力”愈大→系统愈稳定→释放或吸收的能量愈大;系统内能量积聚到临界点时→内部结构平衡状态改变→释放或吸收能量;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能量积聚临界点时→系统间的平衡态改变→释放或吸收能量;外部条件变化→系统平衡状态改变→释放或吸收能量。
的质能观认为,物质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平衡运动过程中吸收或释放能量:物质在分子原子层面平衡运动过程中会吸收或释放化学能;带电粒子平衡运动过程中释放电能;光子平衡运动过程中释放光能;原子核层面平衡运动过程中会吸收或释放巨大的核能,中子质子以下层面平衡运动过程中将吸收或释放。物质的层级越小,平衡运动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就越大。的时空观认为,宇宙空间是有限的,而宇宙时间是无限的,宇宙的时间随宇宙空间尺寸变化而变化,而宇宙时空随着宇宙质能转变而变化。空间不同时间就不同,万物的时间与所属物的空间对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点,空间尺寸也在变化。时间随着所属天体的空间及其旋转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地球的时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地球的时空尺寸也是随着质能转变而变化。
宇宙空间的大小因宇宙质能转化而变化:小(奇点玄子)→大(宇宙万物)→小(玄子奇点)→…,宇宙小到最小时开始变大,大到最大时开始变小。宇宙奇点有多小,宇宙就有多小;大爆炸时的能量有多大,宇宙空间就有多大,物质膨胀到哪里,宇宙的边界就到那里。宇宙是一个由奇点大爆炸开始→膨胀至最大→坍缩为新奇点→新奇点再大爆炸……无穷平衡循环的过程。
当宇宙全部物质都呈玄子状态,整个宇宙的质量和能量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一刹那就是奇点,此刻的宇宙的空间最小,而奇点存在的时间却很短。奇点是原宇宙的终点,也是新宇宙的起点。奇点属宇宙时空和质能的极端状态——内无结构、外无环境。物极必反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宇宙本身也不例外。宇宙小到至小时就会向大的方向膨胀,大到至大时就会向小的方向回归。
认为,万物有万物的时间,宇宙有宇宙的时间,万物的时间均有限,惟有宇宙时间无穷。宇宙的空间尺寸随着宇宙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万物的时间却随着所属物的空间尺寸不同而不同。人类所用的时空是地球绕核和自转运动所形成的时空。太阳有太阳的时空,同是太阳系的行星的空间和时间也不同。银河系有银河系的时空,不同的恒星、不同的星系有不同的时空。同一颗恒星从恒星→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黑洞的不同阶段,时空也不相同。人类不能用地球的时空去描述其它星球的时空,更不能用地球的时空去理解宇宙的时空。
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平衡循环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统、系统不同层次的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各不相同。物与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不同的星系、分子、原子…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不同,不同种群的生命系统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平衡循环。万物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平衡循环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宇宙、星系、 恒星、分子、原子、中子质子…正反粒子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各不相同;生物圈、种群、个体、细胞…等不同层面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
人类所用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对目前地球时空而言的。然而,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呈减慢趋势——地球旋转越来越慢,所谓的“年”、“日”会变得越来越长。宇宙有宇宙的时空,万物有万物的时空,奇点玄子没有时空,宇宙的不同阶段的时空也不尽相同。所以,“多少亿光年空间”、“几百亿年时间”对人类生存没有意义,人类不可能用人类的标准,用地球的时空标准去衡量宇宙、认识宇宙、理解宇宙、表达宇宙。爱因斯坦也认为,时间、空间和物质,只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运化的过程;宇宙是“质量→能量→空间→时间”的;宇宙空间有限,宇宙时间无限;宇宙质能守恒;宇宙质能互化过程左右着宇宙时空;宇宙是圆形的;宇宙是旋转的;宇宙是简单的;宇宙是孤立的。宇宙观决定着人的世界观,进而左右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宇宙是一个包含宇宙万物、奇点玄子、质量能量、时间空间不断运化的过程:宇宙从奇点而来,又向着奇点而去(奇点→宇宙→奇点);万物由玄子而来,又朝着玄子而去(玄子→万物→玄子)。
?宇宙是“质量→能量→空间→时间”的:质量生能量,能量生空间,空间生时间,时空生万物。
?宇宙空间有限,而宇宙时间无限。宇宙的空间左右宇宙时间变化,宇宙的时间空间随宇宙质量能量互化而变化:宇宙(大)→奇点(小)→宇宙(大)→…的无穷循环。
?万物的时间均有限,惟有宇宙时间无穷。万物的时间与所属物的空间对称,不同空间有不同的时间,万物的时间随所在物的空间不同而不同。宇宙时空随着宇宙质能的转化而变化,奇点玄子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时间。
?宇宙质能是守恒的。质量和能量相互转化是宇宙平衡循环的普遍形式,宇宙的质能之和是一个常数。质能转化左右宇宙时空的变化。宇宙绝多数质能呈正反粒子形成宇宙的核心。
?能量源自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过程——由一物质变成另一物质时释放或吸收能量:物质结构层次愈小,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愈大;物质在一定能量环境下会转变成另一种物质。
?宇宙由万物构成,万物由玄子构成,当宇宙运化到奇点状态时万物都呈玄子。奇点是整个宇宙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的汇集点。
?宇宙是圆形的。宇宙中心正反粒子的引力与所有星系天体的反引力平衡。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自然形状。
?宇宙是旋转的。万物的旋转包括自转和绕核运动,旋转运动是宇宙万物保持平衡的基本形式。
?宇宙是简单的。宇宙愈接近奇点愈简单,愈远离奇点愈复杂。宇宙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回归简单过程中,简单的正反粒子结构始终占宇宙总质能的绝大比重。简单更利于存在。天道至简,平衡即天道,天道即平衡。
?宇宙是孤立的。惟宇宙是一个至大无外(无外部环境),独一无二(没有对称方),仅有内部结构的封闭系统。认为,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平衡是万物的平衡,万物是平衡的万物。在宇宙万物运化过程中,无处不在平衡,无时不有平衡,平衡才能存在,存在就要平衡。万物因为平衡而存在,万物为存在而求平衡。平衡之道嵌于宇宙万物、天地造化、人间万态之中,它生于天地万物之先,超越时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包,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天之道即平衡之道,平衡之道即天之道。
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平衡,而不是运动——万物的运动是为了平衡,而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万物要维持平衡也离不开运动,运动只是万物实现和维持平衡的必要形式。万物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平衡离不开运动,万物都是在运动中求得平衡。运动作为宇宙普遍现象仅是万物维持平衡的过程和手段,而不是万物的本质。
一般平衡论认为,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方式。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为了平衡,联系存在于平衡的万物之中。万物为了平衡而联系,为了自身的存在而联系,而不是为了联系而联系。万物之间的联系是为了互为对称方。万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是为了到达自己的自然位置。
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应当是物质和精神的同一,精神镶嵌于物质之中,物质因为精神而存在。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就是求存在、求平衡。物质和精神谁也决定不了谁,也无先后之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平衡。
宇宙万物永恒处在平衡循环过程中。平衡是万物的本质,万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恒处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平衡决定物质的来源和去向,万物来之于平衡,去之于新的平衡。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
万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系统对环境的求存在本能的反应,万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都会趋于自我平衡。万物都有自我趋向平衡的求存在本能,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求存在是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
万物都有自身的对称方。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对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其对立面的产生而产生。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任何事物自身结构也是对称的。
万物在环境中都有自然位置。万物的自然位置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环境选择和自我平衡合力的结果。求存在的本能使万物总在寻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与环境和谐是万物的自然目的。自然位置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和谐:原自然位置(原平衡)→寻找自然位置(不平衡)→新自然位置(新平衡)。
万物同宗同源同归宿。万物在一定时空和条件下可以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态,不同的时空和条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同一状态。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特定的时空和条件而言的,在彼时空和条件下呈差别的事物,在此时空和条件下会无差别。万物在无穷的平衡循环过程中“玄同”。将“智慧”和“存在”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余智慧”。一般平衡论的智慧观认为:宇宙万物各有各的智慧,存在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平衡。
认为,“存在智慧”是宇宙万物求存求在的智慧,包括生命系统求存求活的智慧。存在智慧是大自然求存在、求平衡的智慧。宇宙万物及宇宙的秩序源自于万物求存在、求平衡的智慧。
“”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剩余智慧,而其它生命系统只有生存智慧。其它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同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大自然运化了人类及其剩余智慧,但人的剩余智慧并不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大自然。
在将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余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即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谐。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存在模式,并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
在“剩余智慧”和“存在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将人的欲望分为“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两个层次;将资源分为“生存资源”和“名利资源”两类资源;将人的行为分成“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两类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源自于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的需求。
在“剩余智慧”和“存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我一体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自然我”无智无欲,属第一存在模式的“我”;“当然我”有智有欲,属第二存在模式的“我”;“超然我”有智无欲,属第三存在模式的“我”。
认为,生存智慧与有无大脑结构无关,而剩余智慧必需一个结构复杂的大脑,但结构复杂的大脑不一定就有剩余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与大脑细胞数量及复杂程度呈负相关,而人类的剩余智慧与其的大脑结构及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简单的生命往往有着不简单的生存智慧。一个人的智慧是一个常数:剩余智慧愈多,他的生存智慧就愈少。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求存求在的本能,万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宇宙的秩序源自万物求存求在的智慧;生命系统都有求存求活的本能,生命系统的秩序源自生命体求存求活的生存智慧。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智慧,都说哲学是智慧之学、存在之学,但“智慧”不应当是人类的专用词,同样,“求存在”不只是人类的专利,而是万物的自然目标。
生命的生存智慧用于求存求活,这就是一般平衡论提出的“第一存在模式”。人类具有求存求活本能的同时,还具有求名求利的本性,人类社会的秩序源自人求名求利的。人类的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这就是一般平衡论提出的“第二存在模”。如果人的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则是人类的“第三存在模式”。
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
第一存在模式即存在智慧用于求存求在,形成宇宙万物。“存在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的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这种求存在的本能源自万物的存在智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模式,属万物包括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模式,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所产生的自然力量使宇宙万物总趋于平衡。作者又称之“天之道”。
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
第二存在模式即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呈现人间万态。“”是一般平衡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论认为,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人类与另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剩余智慧。
“剩余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用于诠释人间万态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作者提出的人类“第二存在模式”和“第三存在模式”理论的基础。第二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殊时段的存在模式,导致人类系统与生物圈环境不平衡,属人类不可持续存在模式。作者又称之“人之道”。一般平衡论认为,人类所有建立在第二存在模式基础上的系统都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谐
第三存在模式即剩余智慧不用于求名求利,而是用于求存求活,达到天人和谐。这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模式,也是人类合理的存在模式。人类以此模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属人类可持续存在模式。人类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要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与生物圈环境保持平衡。人类只有升华到第三存在模式上,人与自然才能平衡。将人类的智慧分成生存智慧和。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不但有生存智慧,而且还有,而其它动物只有生存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就是第一。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剩余智慧,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有多少剩余智慧,个人生存模式的不同在于如何运用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就是第二,用于求存求活就是第三。
由上述的三个理论,推出人类个体三种不同的“我”: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没有剩余智慧只有生存智慧就属于“自然我”——第一:存在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用于求名求利就是“当然我”——第二:→求名求利→当然我。有剩余智慧而不用于求名求利就是“超然我”——第三:→求存求活→超然我。每一个“我”都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者的。第一的“我”称为“自然我”:无知无欲,自然而然生存, 也就是所谓的“朴”。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自然我”的特点是求存求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自我平衡。自然选择就是优存劣汰,是生命进化的外在动力;自我平衡是个体主动适应环境,是生命进化的内在动力。个体适应环境就是求存求活求平衡。
“自然我”符合天之道,一切为了求存求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事对物从来就那么简单。“自然我”无智无欲,生存智慧一心一意用于求存求活,包括氧气、水、食物,还有阳光、生存空间和繁殖。
人如没有氧气、没有水,就没有几分钟好活;没有食物,只能活几天;没有繁殖,只能活一代就会绝种;没有水、没有阳光、没有土地就没有生命。“自然我”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总是适应环境,总是自然而然,一切就那么简单。“自然我”之间为食物、领地和繁殖的竞争仅仅是为了生存。第二的“我”称为“当然我”:对名利当然而然、欲然而然,所谓“远离朴”。→求名求利→当然我。“当然我”的特点是求名求利,你争我夺,相互杀戮,利令智昏,暴殄天物,人与自然不平衡。“当然我”总是唯利是图——个人名利最大化;本末倒置——生存与名利倒置,是非颠倒;瞎折腾——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复杂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无事自扰、无理取闹;总是虚荣心强、名不符实、自欺欺人。
“当然我”常有悖于天之道,属人之道,为了名利忘了生存根本,人与自然不平衡,总是将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一个人假如仅仅是为了求存求活,许多复杂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相反,如果是为了求名求利,本来简单的问题就会变得复杂化。“当然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人才算是“有水平”——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得可以蒙人时就可骗得名利。复杂化源自第二:剩余智慧→求名求处→利益博弈→复杂化。第三的“我”称为“超然我”:超然于“当然我”,对名利超然而然,超然于“自然我”,简单质朴,回归天道,顺其自然。“超然我”虽有但超然于名利: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
“超然我”的求存求活不同于“自然我”的求存求活。“自然我”只顾自身求存求活,而“超然我”不但自身求存求活,而且顾及他人和整体的求存求活,有时甚至为他人求存求活而奋不顾自身求存求活。为自身求生存属“自然我”的本能,为别人和种群求生存是“超然我”的本能。
“超然我”有而不求名求利,超然于名利,超然于物外,超然于自我,超然于是非,超然于“名利情”和“权钱色”等贪欲,不为物所累,不为情所恼,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整体和谐的基础。
“超然我”的特点回归天道,回归生存,回归朴,人与自然和谐平衡。人在将专心致志用于求存求活的状态和环境下,往往会悟出常人所不悟的道理。道教的返朴归真、佛教的闭关修行就近似这个原理。
“超然我”顺乎自然,与时俱化,有知无为,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按物之本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超然我”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个人能保持简单已很不简单,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更不简单。因为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简朴更加合理,简单更利于存在。
“超然我”外在往往表现为大智若愚,大彻大悟,淡定从容,恻隐之心。不仅保持自身平衡,而且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当天下失衡、天人失衡时,“超然我”就会为了恢复天下平衡、天人平衡而奋不顾身。
“超然我”具有崇高的目标,以天下之生为重任,以天下平衡为要务,以天人和谐为追求目标。譬如,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近似于第三存在模式,共产主义理想应当接近于“超然我”境界;老子说的“圣人”属于“超然我”,圣人之道属于第三存在模式。平衡循环是指宇宙万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恒处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
事物总是从一种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螺旋式循环中得以发展。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另一种新的平衡,从一种系统结构到另一种系统结构,从一个物质层次到另一个物质层次,从一种混沌到另一种混沌。原有平衡的打破代表旧事物的消亡,形成新的平衡代表新事物的诞生。系统经过每轮循环后“新平衡” 与“原平衡”的结构总会发生变化。
宇宙万物平衡循环的结构和层次可以是从一个宇宙到另一个宇宙,从一个星系到另一个星系,从一种天体到另一种天体,从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从一个原子到另一个原子,从一种生命到另一种生命,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从一种事物到另一种事物……
系统的变化总是从一种平衡到另一种平衡的循环中,每一次循环有可能是事物得到进化,也有可能得到退化。平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于环境)→不平衡(系统不同层次的分解,回归于环境)→新平衡(经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新系统,从环境中来)。宇宙新陈代谢的表现形式就是万物的平衡循环:现物质(平衡)→崩溃分解(不平衡)→新物质(新平衡)。
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平衡循环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统、系统不同层次的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各不相同。物与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不同的星系、分子、原子…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不同,不同种群的生命系统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平衡循环。万物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平衡循环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宇宙、星系、 恒星、分子、原子、中子质子…正反粒子平衡循环的空间和时间各不相同;生物圈、种群、个体、细胞…等不同层面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
万物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平衡过程中,释放或吸收能量。能量来自或去自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过程:释放或吸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系统愈小→引力—反引力愈大→系统愈稳定→释放或吸收的能量愈大。系统有积聚能量过程,就会有释放能量过程,释放的能量与吸收的能量是对称的。
宇宙万物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平衡循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有序→无序→新有序;生→死→新生;现系统→崩溃分解→新系统;现事物→崩溃分解→新事物;思想→反思→新思想。宇宙万物的平衡循环是永恒的过程,旋转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运动形式——万物都呈圆周循环运动,曲线是绝对的,直线是相对的,直线仅仅是曲线中的线段。万物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中子质子、原子分子、星球星系无一例外。宇宙万物没有结果,只有过程。结果是人的认识和需要,过程是绝对的,结果是相对的。
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包括生物不仅仅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复杂到一定极限时,高级到顶部时,宇宙万物就会从复杂返回到简单,从高级重新回到低级。宇宙从简单的奇点玄子开始,大爆炸顷刻间生成正反粒子,宇宙的结构趋向复杂,在绝大多数形成黑洞的同时,少数正反粒子生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恒星行星→黑洞星系,当复杂到不能再复杂时,宇宙又回到简单的奇点。生命系统不仅仅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当进化到某个极限时,就会从高级向低级的退化。
宇宙万物螺旋式地循环应当是在一个时期内从低级逐步走向高级、从简单变为复杂,当高级和复杂到顶点时,又会重新回到低级和简单状态。所以,宇宙万物的简单和复杂属一种平衡循环:低级→高级→新低级,简单→复杂→新简单。简单易于平衡,简单就是合理,结构简单的系统更有利于存在。“复杂”仅仅是宇宙万物从“原简单”到“新简单”的过渡,简单的才是永恒的,任何复杂系统或复杂关系都是不可以长久的。自我平衡是指系统内部结构的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万物求存在的本能表现,万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于求存在的智慧: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源自系统求存在的本能,自我平衡表现为系统为适当环境而进行的内部结构平衡。 由于万物的本能是求存在,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当万物处在不平衡时,总是自我趋于平衡;处在平衡时也是自我趋于最佳平衡。万物的平衡是自我平衡的结果,不平衡是自我平衡的过程,新平衡是自我平衡的新结果。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哪里有不平衡,那里就有自我平衡。
自我平衡是宇宙万物普遍规律。宇宙作为一个没有外部环境的特殊系统,在数百多亿光年的空间内,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中又有几百到几万亿颗恒星,宇宙及其所有成员都在不断地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宇宙万物自然力量过程的内在方面(外在方面是环境选择),更多表现在系统在环境的作用下,主动调节自身的结构,持续地维持内部结构的平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达到系统与环境保持平衡之自然目标。
万物为求存在而自我平衡,总会从不稳定趋向稳定。万物自我平衡表现的各层次上:玄子→原子分子→宇宙天体;基因→细胞→个休;个体→种群→生物;个人→组织→社会;要素→系统→环境;等。不稳定原子的原子核总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直至衰变成稳定的原子为止。个人及基因为求生存而自我平衡,任何系统都为求得自身的存在而自动趋向平衡。生物圈为求得存在而自动趋向平衡,人类为求得整体存在而自动趋向平衡。万物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都有其自然位置和自然目的。求存在是万物(不仅是有机体)的本能,求存在是万物自我平衡的源动力。
万物都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比如系统论中的“自组织现象”;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态学讲植物、动物、微生物会自动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博弈论中的生物亲序,即所有生物在恶劣、未知的环境中都有寻找规律和有序的本能。原子物理学中电子会自动排位到能量最低的轨道……
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状态和过程,事物总是自动地趋向于平衡。事物都有保持和趋向自身平衡的本能,存在就是合理,活着就是成功,合理就是平衡。平衡则生,不平衡则亡。任何系统都有渴望自身存在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求生存的本能在生物界尤其明显。系统求存在求生存的本能驱使系统在不平衡时极力自动趋向平衡,达到平衡时则又竭力维持平衡,然后随时伺机趋向新的平衡,以至往复无穷。
天体运动是平衡中的运动和运动中的平衡。宇宙天体、太阳、月亮、地球等星球的自身平衡和相互间的平衡现象——自转和公转——四季轮回、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地球上的风、云、雨、雪、龙卷风、泥石流、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是地球求存在的自我调节——通过释放能量来实现自我平衡,是地球为万物生存排除障碍。人类今天的生存环境正是来自于地球这些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结果。生物圈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各生态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利用,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和补偿,完成动态循环,构成一个庞大的“动态平衡圈”……事物对称是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万物都有自身的对称方,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对称,任何事物自身内部结构也是对称的。事物对称源自事物求存求在的本能。对立面的存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对立面是事物运化的方向。
宇宙万物的对称性包括内部结构对称、物物对称和物与环境对称。宇宙大至无外,所以宇宙只有内部结构的对称;玄子小至无内,玄子与环境的对称,玄子没有结构对称;万物的对称包含自身内部结构对称、物物对称、物与环境的对称。
宇宙万物都存在一个自己的核心,一个系统核心的质能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结构和性质。宇宙的核心就在奇点及大爆炸之处,奇点大爆炸后所形成宇宙核心的引力与其所有星系的反引力对称。宇宙中的上千亿个星系都存在自己的核心。黑洞是星系的核心,黑洞的引力与这个星系几百亿甚至几千亿颗恒星的反引力平衡。黑洞是一种引力超大的天体,黑洞与所有的一般系统一样:外有环境,内有结构,只不过黑洞的内部结构已简单到只有正反粒子。当一个物质系统核心的引力与其成员的反引力的平衡被打破时,这个系统就会出现坍缩。
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太阳的引力与围绕它的8颗行星的反引力平衡,地球的引力与月球的反引力平衡。根据经典模型,原子就像一个小型太阳系,电子环绕中央的原子核旋转,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复合的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并且和环绕的电子的总负电荷平衡。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原子核的引力与围绕它的电子反引力平衡。
一般平衡论认为,核心结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结构,也是旋转运动的基础。旋转是宇宙万物保持平衡和对称的基本形式,万物旋转包括其自旋运动和绕核运动。天体系统核心引力与其成员的反引力平衡,并在引力与反引力共同作用下做旋转运动。万物的运动都是为了平衡,而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旋转运动是宇宙万物的普遍存在形式:星系围绕宇宙核心旋转,恒星围绕星系核心旋转,行星围绕恒星旋转,卫星围绕行星旋转,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中子、质子、诸粒子都在旋转…
太阳在自转的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的成员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核心旋转,运转一周即一个太阳年相当2.5亿个地球年。月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类似银河这样的河外星系在宇宙多达上千亿个,所有的星系在自转的同时都围绕宇宙中心作旋转运动。宇宙普遍存在的旋转运动使得宇宙天体总是呈圆球形状:月球—地球—太阳;卫星—行星—恒星;恒星—星系—宇宙…
平衡是事物之间的平衡,不平衡也是事物之间的不平衡,新平衡是事物之间新的平衡。物物对称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正反粒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宇宙天体;个体→种群→生物;个人→组织→社会;要素→系统→环境。万物在不同层面上的对称可以分别表现在时间、空间、质量、能量上的对称。宇宙对称包括的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的统一。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程颐)。万事万物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相应相成,相依相随,物物有对,事事有双,一分为二,共存共亡,物极必反。宇宙万物除宇宙本身、奇点玄子没有对称方外,正反粒子…中子、质子、原子、恒星、黑洞、星系…包括从正反粒子到中子质子之间还有多少未知的“子”,所有物质都存在与自身对称的反物质。
人类思维方法对称才有合理的逻辑,包括:矛与盾对称;结果与原因对称;形式与内容对称;现象与本质对称;道和器的对称;物质与意识的对称;知识和实践的对称;现实与可能对称;主观与客观对称;工具与目标对称;过程与结果的对称;输入与输出的对称;行为与目的的对称;作用与反作用对称;存在模式与行为方式对称……自然位置是是指系统与环境的平衡。万物在环境中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和谐。求存在的本能使万物总在寻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与环境和谐是万物的自然目的。
系统与环境相平衡和谐时就是系统的自然位置。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然力量→自然位置。万物处在不平衡时,在求存本能的作用下,总会自我趋于平衡,寻找自己的自然位置;处在平衡时,总会努力维持自然位置。系统的自然位置也是它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找到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以求得与环境和谐并保持自我平衡就是万物的自然目的。万物和谐就是自然秩序:万物求存本能(自然目的)→自然力量(万物求存求在的合力)→自然秩序(万物和谐)。
自然位置是系统在环境中有适当的位置,表明系统与环境平衡。对整体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找到自己的自然位置,就形成了整体的自然秩序;对个体而言,整体有了自然秩序,说明每一个体都有了自然位置。当每个个体都找到自然位置,整体有了自然秩序时,就形成了自然平衡。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然力量→自然位置→自然秩序→自然平衡。
万物的自然位置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会因自然秩序变化而不断变化——自然位置是动态的。原自然秩序有原自然位置,当自然秩序变化时,它们会寻找自己新的自然位置(自我平衡作用),新自然秩序有新的自然位置(此时会维持自然位置)。自然秩序变动决定自然位置运动方向;但系统自然位置的运动方向也反作用于环境自然秩序的变化。
每个天体都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平衡,银河系统中所有的恒星有各自的自然位置。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中间最厚的部分约光年。银河中心应当就是一个大黑洞,这个黑洞的巨大引力与银河系中2000多亿颗恒星的反引力平衡。鼓起处为银心,是恒星密集区,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这个漩涡有四个旋臂组成。太阳系就位于其中一个旋臂(猎户座臂),并逆时针绕银河中心旋转。太阳位于距银河中心3.3万光年处,绕银心旋转一周约需要2.5亿年。太阳在银河系中自然位置的变化,必然会对地球带来周期性影响,尤其是对生命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只是这个周期对人类来说太长太长。人类也许只是太阳绕银核运动周期某个阶段的产物。
宇宙中像银河这样的星系多达上千亿个,银河系只是普通的一员。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后所形成的上千亿个星系,在上百亿光年半径的空间都有着自己的自然位置,每个星系自转的同时都在绕着宇宙中心旋转,每个星系都与宇宙环境保持平衡。
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由最初的玄子→正反粒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恒星星系,就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上的自然位置变化过程。系统从原自然位置到新自然位置过程中,都会吸收和释放能量。系统自然位置所跨越的层次愈大,所吸收和释放的能量就愈大。
宇宙中不同面层次的物质、不同层面的天体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原子是构成恒星行星的基本材料,仅地球就有1.33×10个原子。原子分子在环境中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有自己的自然位置。太阳系与一个原子结构有些近似,原子99.9%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若干个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太阳系也同样是行星绕着太阳旋转,同样是99.9%的质量集中在太阳。绕太阳旋转的所有行星都有各自的自然位置,太阳在银河系中也有自己的自然位置。
生物圈的自然位置和自然秩序是环境选择和自我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为了平衡而选择系统,系统为了生存而适应或选择环境。系统可通过调整自身内部结构来适应环境,也可选择适合自身生存的新环境。对一个生命系统而言,自然选择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来自环境对系统的力量,表现在环境对系统的输入。
自我平衡是系统内部求存在本能对环境输入的反应。系统是环境中的系统,环境决定系统,系统需要一个适合自身生存的环境,还要在这个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系统应主动适应所在的环境。决定生命种群及个体的自然位置和自然秩序的因素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与生存竞争合力作用,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自我平衡共同作用。种群的自然秩序是竞争的结果,一旦形成自然秩序就可以减少争斗。
万物的自然位置是分层次的: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可以是:奇点玄子——原子分子——宇宙天体;个体——种群——生物;个人——组织——社会;要素——系统——环境;等不同层面的自然位置。结构相同的原子分子常常会聚在一起,内部结构相同的系统往往抱成一团。物以类聚是为了存在,人以群分则是为了名利。
自然位置法则告知人类,任何事物只有适当,没有最好。最好只是相对的,适当才是绝对的。万物平等,世上无废物,在适当位置为“宝”,在不适当位置为“废”(有时为害)。变废为宝就是物从不适当位置回到适当位置——自然位置(从不平衡到新平衡)。自然力量而形成的自然位置和自然秩序是最合理的,因自然力量而形成的一个有自然秩序的系统,有利于这个系统在环境中的存在。自然力量是相对人类求名求利活动而言的。是是指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平衡。万物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可以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态,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同一状态。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有着共同的本质,万物源自同一的元点。万物在永恒的平衡循环过程中同源同宗同归宿。宇宙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无限循环中,万物最初和最终是没有差别的,最初是玄子,最终又还原为玄子。“玄”是平衡循环,“玄同”就是宇宙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万物在无限的平衡循环过程中,不同的物物之间总会存在着共同点。万物在特定条件或层次下呈同一的绝对平衡状态。
万物都由玄子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相同,世上各种东西都是由相同的“零件”结合起来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在不同层次上的组成结构不同。构成物质的不同原子都是由为数不多的粒子根据相同的规律所组成,在黑洞环境中不同的中子质子都化成正反粒子,在奇点时整个宇宙所有的“子”都回归于同一的玄子。“宇宙万物→奇点玄子→宇宙万物”,是宇宙层面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
物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而玄同是绝对的。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特定的层次和条件而言的,在上一层次呈差别的物质,到了下一层次就会无差别;在彼条件下有差别的事物,在此条件下就无差别。万物同宗同源同归宿,奇点玄子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物物之间的差别是运化过程中的差别,宇宙奇点又最终九九归一。
万物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可以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态,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同一状态(玄子—中子质子—原子;细胞—组织)。在黑洞环境中,地球上的所有的元素都化成正反粒子,地球会被坍缩成只有一粒豆子大小的体积。在宇宙大爆炸前的顷刻,整个宇宙也会坍缩成一个奇点,此刻宇宙万物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态。
在地球生物圈,不同的生物种群是因为在DNA分子层面的差异。不同种群的生命都由相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分别组成其蛋白质和核酸,所有生命的遗传物质都是及在所有的细胞中都以同样的生化机制进行复制,具有同样的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复杂的DNA都是由几种简单的原子组成,不同的生命种群到了原子层面上是玄同的,只是构成的结构不同。假设能破译生命原子层面上的结构信息,就可能改变生命延续和繁衍的方式。假如知道了你的原子层面结构信息,就可以到另一个时空重新组装一个一模一样的你。
凡事物就存在共同本质,凡系统都存在共同之处。看似截然不同的系统之间,在无限的平衡循环中,总会存在着共同之处——表象不同事物的内在一定有着共同的本质。系统之间的差别仅仅相对某个层次而言的,在某一个层次存在的差别,深入一个层次就会得到同一。的平衡层次理论认为,所有平衡的系统都同时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平衡。系统的三个层次的平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系统与环境的平衡
系统与自身所存在的环境保持平衡。系统与环境保持平衡就是系统的求存求活。“自然位置”平衡法则体现在系统与环境保持平衡和谐。
系统与系统的平衡
系统与存在的环境中另一个相关联的系统保持平衡。“事物对称”平衡法则体现在系统与系统的平衡和谐。任何系统的存在都会因为另一个系统的存在而存在,系统内部也是对称的。
系统内部结构平衡
系统内部结构保持平衡。系统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结构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自我平衡”平衡法则体现在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和谐。“朴”就是生命系统将全部智慧用于求生存的状态。用“朴”当作表达或衡量事物自然平衡状态的工具。“朴”是系统内在平衡的重要特征,表现一是自然而然,二是无智无欲。系统“朴”的状态与系统自我平衡呈正相关:系统愈接近“朴”愈能自我平衡,愈远离“朴”就愈不能自我平衡。远离朴则表明系统内在不平衡。
“朴”可以计量,当生存智慧—求存求活=0时,即剩余智慧等于“0”或智慧与生存平衡时谓之“朴”。剩余智慧愈多愈求名求利就愈远离朴。所以,“朴”是一个表达个人(系统)“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程度和状态的概念: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远离朴。人的全部智慧用于求存求活状态就是“朴”——也是一般平衡论用于衡量和评判一个人本质特征的工具。
“朴”与生存模式的内在联系是:第一存在模式为“朴”;第二存在模式则远离朴;第三存在模式回归朴。同理,“朴”与“三我一体”的关系是:“自然我”为“朴”;“当然我”远离朴;“超然我”回归朴。“朴”是衡量和评判“我”的尺度和标准,表达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朴”的本质是平衡,远离朴就是不平衡,回归朴就是重新达到平衡。所以,天之道朴,人之道远离朴,圣人之道回归于朴。
人生不同阶段,从“朴→远离朴→回归朴”:初生婴儿,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平衡),剩余智慧为0时就是“朴”,就是“自然我”;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产生剩余智慧,慢慢远离“朴”,变得不“朴”。到成年时,剩余智慧到达高峰值,最不“朴”,就是“当然我”;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愈甚,就愈远离朴——趋向不朴。年迈时,剩余智慧衰减,重新回归于“朴”。剩余智慧愈少愈不求名求利就愈“朴”。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称方,在对称的事物之间存在一个媒介,这维系系统与系统之间平衡关系媒介的输入输出参数就是平衡点。凡是平衡的事物之间必定存在一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着系统保持平衡的关键因素就是平衡点。凡存在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平衡点。凡存在的必有一个平衡点,如果失去这个关键因素的支撑,平衡体系就会坍塌。
平衡点是分析和建立事物之间平衡关系的工具。存在就是平衡,事物的存在和联系的背后是平衡问题,而平衡点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之间的关键因素。事物之间有联系才有平衡,但事物为平衡而联系,非为联系而联系。平衡点决定系统存在和性质,只有存在平衡点才可维持系统的平衡;反之,只要这个系统是平衡的就必然存在着平衡点。
宇宙天体间的平衡点表现在“力”——引力和反引力上;生命系统之间的平衡点表现在“量”——相互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上的平衡;家庭(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平衡点表现在“情”——情感上的平衡;非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平衡点具有“情”和“利”的双重性;社会中的人群或组织间的平衡点表现在“利”——利益、契约、理性上的平衡;社会经济的平衡点表现在供应与需求的平衡;个人生理的平衡点表现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个人心理的平衡点表现在现实值和期望值的平衡。“”是指事物发展与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空间。系统保持准平衡状态有利于保持和维系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孔子说的“中则正,满则覆”就是准平衡思想。事物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当事物到达平衡临界点时就会走向不平衡,在接近于平衡临界点而又距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空间就是准平衡。状态扩大了平衡点的区域范围,有利于保持和维系原有平衡系统。
“”揭示的现象,譬如:物极必反——无极则不反;过犹不及——任何事物过头就会走向反面;乐极生悲——乐未极则悲不生;福过灾生——福不过则灾不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水满则溢,器满则倾。”“热极生风,穷极思变。”“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等等。
上述说法中的“极”、“过”、“至”、“满”、“太”等都属于“度”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适度为佳——保持准平衡状态,过“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过分的行为会导致灾祸。“无极”、“不过”、“分寸”就是保持准平衡,凡事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八九分为好,不可求绝对平衡。“准平衡”就属于一种有利于平衡的不平衡,保持“准平衡”则有利于维系原有平衡。
在自然现象中,月盈则亏,日至中则仄,物满则亏,水盈则溢,就体现一种准平衡。人类社会中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谦虚谨慎、宁拙勿巧、大智若愚、吃亏是福、低调、分寸、共赢等都是准平衡。所谓做人做事“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不过分”也属于准平衡。任何事物 “过”了临界点必会转化为对称方,到了极端必会走向其反面。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