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梁和墙柱对水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控制

pkpm里梁间荷载,柱间荷载,墙间荷载_百度知道
pkpm里梁间荷载,柱间荷载,墙间荷载
pkpm梁间荷载柱间荷载墙间荷载都别情况要输入呢
【结构设计师】些概念点抽象普通浅显字眼梁间荷载梁附加重量梁墙柱间荷载柱附加荷载例柱固定设备墙间荷载指剪力墙附加重量例剪力墙固定设备所普通建筑般算梁墙重量希望答帮助
恩,是不是就是柱子不用计算梁传的荷载,程序自己会算;墙的荷载不论剪力墙,填充墙只要在梁上就用梁间荷载算,最后墙间荷载只算自重外的附加荷载就好了对吗,所以一般不输柱子荷载?
其他类似问题
荷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关注的版块:
查看: 9269|回复: 67
五星工程师, 积分 11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5 积分
土木币1371
PMCAD中设计参数1、&&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高规5.6.1】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2、&&框架梁端负弯矩条幅系数,【高规5.2.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8~0.9(一般取为0.85),且调幅后的跨中弯矩不应小于按简支计算的跨中弯矩的1/2。3、&&梁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规8.2.1】中有详细规定(新规范保护层厚度指以最外层钢筋的外边缘计算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4、&&框架的抗震等级,【抗规6.1.2】中有详细规定(表6.1.2中确定的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丙类的抗震等级,甲乙类建筑应提高一度查表6.1.2确定其抗震等级,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丁类建筑允许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已为6度时不应再降低)5、&&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抗规3.3.2】建筑场地为1类时,对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1类场地时,丁类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也可降低一度同丙类;2类场地时,甲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4类场地时,甲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两个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7度半和8度半分别按8度9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丁类建筑7度和8度分别按6度7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计算振型个数,【高规5.1.13】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振型数应为3的倍数,与结构的自由度有关,所选振型数不应大于结构的自由度,当结构按侧刚模型分析时,每层的刚性楼板有三个自由度,总自由度为3n,当按总刚模型分析时,每个节点有两个自由度,总自由度为2mn)。7、&&周期折减系数,【高规4.3.17】当非承重墙体为砌体墙时,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可取0.6~0.7;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较少时,折减系数可取的大一些如0.85).
文本文件输出1、&&平均重度,建筑的总质量除以总面积,框架12~13,框剪14~15,剪力墙15左右。2、&&质量比,【高规3.5.6】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3、&&刚度比,【高规3.5.2】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规范中有详细的计算方法,框架与框剪的计算方法不同,Ratx1和Raty1的值不能小于1,若小于则是薄弱层,【高规3.5.8】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连续性不规则的,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抗规3.4.4】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高层建筑应按【高规】,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也可以按【抗规】。4、&&刚重比,【高规5.4】中有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规定。5、&&承载力之比,【抗规4.4.3】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6、&&周期比,【高规3.4.5】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且前两个周期宜为平动周期。7、&&剪重比,【抗规5.2.5】中有详细的规定和计算方法,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应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8、&&有效质量系数,应大于90%。9、&&各楼层地震剪力系数调整情况,不应大于1.10最大层间位移角,主要是考虑舒适度的要求,【抗规5.5.1】中有详细的弹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规定。11位移比,【高规3.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水平位移和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若超出限值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五星工程师, 积分 16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4 积分
土木币1496
SATWE参数设置
一:总信息
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一般为缺省。若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大于15度则回填。
2、混凝土容重(KN/m3):砖混结构25 KN/m3,框架结构26KN/m3。
3、刚才容重(KN/m3):一般情况下为78.0 KN/m3(缺省值)。
4、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 &&&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
5、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PMCAD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
& && && && && && &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6、嵌固端所在层号:无地下室时输入1,有地下室时输入(地下室层数+1)。
7、地下室层数: 根据实际情况输入。
8、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一般为缺省值1。
9、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SATWE中转换层缺省不作为薄弱层,需要人工指定。如需将转& && && &&&换层指定为薄弱层,可将此项打勾,则程序自动将转换层号添加到薄弱层号中,如不打勾,则需要用户手动添加。
& && && && && && && &&&此项打勾与在“调整信息”页“指定薄弱层号”中直接填写转换层层号的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10、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一般仅在计算位移比和周期比时建议选择。在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和配筋计算时不选择。
11、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一般情况不选取,按强制刚性板假定时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考虑。特别是对于板柱结构定义了弹性板3、6情况。但已选择对所有楼层墙肢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话此条无意义。
12、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一般为缺省勾选。不勾选的话位移偏小。
13、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应勾选,使得墙的无效翼缘部分内力计入框架部分,实现框架,短肢墙和普通强的倾覆力矩结果更合理。
14、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相当于强制刚性板假定时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自动实现梁板边界变形协调,计算结构符合实际受力情况,应勾选。
15、墙元侧向节点信息:这是墙元刚度矩阵凝聚计算的一个控制参数,程序强制为“出口”,即只把墙元因细分而在其内部增加的节点凝聚掉,四边上的节点均作为出口节点,使得墙元的变形协调性好,分析结果更符合剪力墙的实际。
16、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17、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18、恒活荷载计算信息:1)一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
& && && && && && && & 2)模拟施工加载1模式: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用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用与有吊柱的情况;
& && && && && && && & 3)按模拟施工 2: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削弱了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柱墙上分得的轴力比较均匀,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理。
& && && && && && && & 4)模拟施工加载3:采用分层刚度分层加载模型,接近于施工过程,故此建议一般对多、高层建筑首选模拟施工3;对钢结构或大型体育馆类(指没有严格的标准层概念)结构应选一次加载。对于长悬臂结构或有吊柱结构,由于一般是采用悬挑脚手架的施工工艺,故对悬臂部分应采用一次加载进行设计。当有吊车荷载时,不应选用模拟施工3。& &
19、风荷载计算信息:一般来说大部分工程采用SATWE缺省的“水平风荷载”即可,如需考虑更细致的风荷载,则可通过“特殊风荷载”实现。
20、地震作用计算信息:一般为“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抗规5.1.6条规定,6度时的部分建筑,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因此这类结构在选择“不计算地震作用”的同时,仍要在“地震信息”页中指定抗震等级,以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此时,“地震信息”页除抗震等级相关参数外其余项会变灰。
21、结构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22、特征值求解方式:仅在选择了“计算水平和反应谱方法竖向地震”时,菜允许选择“特征值求解方式”。
& && && && && && &&&水平震型和竖向震型整体求解:只做一次特征值分析。
& && && && && && &&&水平震型和竖向震型独立求解:做两次特征值分析。
23、“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一般选择“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二:风荷载信息:
1、地面粗糙度类别:A: 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
C: 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 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录D.4中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一般情况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可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制采用;对于高度不超过60m的高层建筑,其风压是否提高,可由结构工程师根据结构的重要性按实际情况确定。
3、X向结构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计算时采用默认值,然后根据计算出的周期乘以这件系数后回代。
4、Y向结构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计算时采用默认值,然后根据计算出的周期乘以这件系数后回代。
5、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0.05,有填充墙钢结构0.02,无填充墙钢结构0.01。
6、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程序缺省值为1.0,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7、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KN/m2):缺省与风荷载计算的基本风压取值相同。一般可取100年一遇的风压。
8、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按照高规要求,验算风振舒适度时结构阻尼比宜取0.01~0.02,程序缺省取0.02。
9、顺风向风振:对于基本自振周期T1 大于0.25s 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 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10、横风向风振:目前暂不起作用。
11、扭转风振:一般考虑。
12、水平风体型系数:一般为缺省值。
13、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一般为缺省值。
14、特殊风体型系数:为灰色,无法修改。
三:地震信息
1、结构规则信息:该参数在程序内不起作用。
2、设防地震分组:详见《抗规》附录A。
3、设防烈度:详见《抗规》附录A。
4、场地类别:依据地质报告输入,或按规范填写,见《抗规》4.1.6。
5、砼框架抗震等级:按《抗规》6.1.2填写。
6、剪力墙抗震等级:按《抗规》6.1.2填写。
7、钢框架抗震等级:按《抗规》6.1.2填写。
8、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一般为不改变,学校提高一级。
9、中震(或大震)设计:一般为不考虑。
10、按主震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根据《抗规》5.2.3条计算的地震效应没有符号,SATWE原有的符号确定规则是每个内力分量取各振型下绝对值最大者的符号,现增加本参数可解决原有规定下个别构件内力符号不匹配的情况,可勾选。
11、考虑偶然偏心: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选择后程序将增加计算4个地震工况,即每层的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便宜5%的地震作用。计算位移比时看此工况下的值,计算位移(角)时可不考虑此工况下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高层都选取。
12、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位移比超过1.2时,则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不考虑偶然偏心。
& && && && && && && & 位移比不超过1.2时,则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13、X(Y)向相对偶然偏心:勾选了“考虑偶然偏心”后,允许用户修改X和Y向的相对偶然偏心只,一般取缺省值为0.05。
14、计算振型个数:一般最少取3且为3的倍数。当考虑扭转藕联计算时,振型数应不少于9。对于多塔结构振型数应大于12。衡量指标是:有效质量系数≥90%。
15、重力荷载代表制的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情况下取缺省值0.5。
16、周期折减系数:对于框架结构可取0.6~0.7;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
17、结构的阻尼比(%):一般混凝土结构取0.05,钢结构取0.02,混合结构在二者之间取值。程序缺省值为0.05。
18、特征周期Tg(秒):
设计地震分组& & & & 场地类别
& & & & Ⅰ& & & & Ⅱ& & & & Ⅲ& & & & Ⅳ
第一组& & & & 0.25& & & & 0.35& & & & 0.45& & & & 0.65
第二组& & & & 0.30& & & & 0.40& & & & 0.55& & & & 0.75
第三组& & & & 0.35& & & & 0.45& & & & 0.65& & & & 0.90
19、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程序地震作用的计算,程序按规范自动调整,如有特殊要求,也可自行修改。
多遇及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 & & 6度& & & & 7度& & & & 8度& & & & 9度
多遇地震& & & & 0.04& & & & 0.08(0.12)& & & & 0.16(0.24)& & & & 0.32
罕遇& & & & --& & & & 0.50(0.72)& & & & 0.90(1.20)& & & & 1.40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20、用于12层一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由“结构所在地区”、“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等参数控制,程序按规范自动调整,如有特殊要求,也可自行修改。
21、竖向地震参与振型数:用于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22、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底线值:当振型分解反映谱方法计算的竖向地震作用小于该值时,将自动取该参数确定的竖向地震作用底线值。
23、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度):地震作用的最大方向值偏离主轴大于15度时,在此需要填写此角度,作为附加地震计算的角度,(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SATWE参数中增加“斜交抗侧力构件附件地震角度”与填写“水平与整体坐标夹角”计算结果有何区别: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不仅改变地震力而且改变风荷载的作用方向,而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角度仅改变地震力方向。一般应尽量调整结构使角度不超标。
   《抗规》5.1.1条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个抗侧力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
   主要是针对“非正交的、平面不规则”的结构,这里填的是除了两个正交的,还要补充计算的方向角数。相应角度:就是除0、90这两个角度外需要计算的其他角度,个数要与“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同,这样程序计算的就是填入的角度再加上0度和90度这些方向的地震力。该角度是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你是正方向为正。
四:活荷信息
1、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一般为折减。
2、传给基础的活荷载:一般为不折减。
3、梁活荷载不利布置最高层号:多层应取全部楼层,高层宜取全部楼层。
4、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
5、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对于《荷载规范》表5.1.1中第1(1)项功能(如住宅、办公等)的建筑,其SATWE所列的折减系数不需修改,但是对于《荷载规范》表5.1.1中其他项功能(如教学楼、商场、书店、食堂等)的建筑,其SATWE所列的折减系数需按照《荷载规范》第4.1.2条第2项修改。
《荷载规范》5.1.2: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本规范表5.1.1中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
折减系数取值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 && && && && && &1 设计楼面梁时:
& && && && && && &&&1)第1(1)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25m2时,应取0.9;
& && && && && && &&&2)第1(2)~7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50m2时,应取0.9;
& && && && && && &&&3)第8项对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纵肋应取0.8,对单向板
            楼盖的主梁应取0.6,对双向板楼盖的梁应取0.8;
& && && && && && &&&4)第9~13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
& && && && && && &2 设计墙、柱和基础时:
& && && && && && &&&1)第1(1)项应按表5.1.2规定采用;
& && && && && && &&&2)第1(2)~7项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
& && && && && && &&&3)第8项的客车,对但向板楼盖应取0.5,对双向板楼盖和无梁楼
盖应取0.8;
& && && && && && &&&4)第9~13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
& && && && && && &注:楼面梁的从属面积应按梁两侧各延伸二分之一梁间距的范围内的实际面积确定。
表5.1.2&&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
墙、柱、基础计算截面以上层数& & & & 1& & & & 2~3& & & & 4~5& & & & 6~8& & & & 9~20& & & & &20
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活荷载总和的折减系数& & & & 1.00
(0.90)& & & & 0.85& & & & 0.70& & & & 0.65& & & & 0.60& & & & 0.55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活出一片属于自己
五星工程师, 积分 16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4 积分
土木币1496
五:调整信息
1、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高规》5.2.3条:现浇框架梁0.8~0.9,装配整体式框梁0.7~0.8。缺省值为0.85。
2、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高规(JGJ3-.8条条文说明:如果活荷载较大,可将未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的框架梁弯矩乘以1.1-1.3,近似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影响时,梁正、负弯矩应同时放大。
             已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取1.0。
3、梁扭矩折减系数:高规(JGJ3-.4条规定对于现浇楼板结构,应考虑楼板对梁抗扭的约束作用。程序通过对梁的扭矩进行折减达到减少梁的扭转变形和扭矩计算值,折减系数为0.4-1.0,一般取0.4。对不与刚性楼板相连或圆弧梁,此系数不起作用。
4、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由于Satwe程序计算框支梁和梁上的剪力墙分别采用梁元和墙元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造成剪力墙下边缘与转换大梁的中性轴变形协调,而与转换大梁的上边缘变形不协调,或者说,计算模型的刚度偏柔了。
为了真实反映转换梁刚度,使用该放大系数。一般取100,当为了使设计保持一定的富裕度,也可小考虑或不考虑该系数。
5、实配钢筋超级系数:《抗规》6.2.4条: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取1.15。缺省值为1.15。
6、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抗规(GB)6.2.13条规定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当连梁内力由风荷载控制时,不宜折减;高规(JGJ3-.1条条文说明指出:通常,设防烈度低时可少折减一些(6、7度时可取0.7),设防烈度高时可多折减一些(8、9度时可取0.5)。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以保证连梁承受竖向荷载能力。
7、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一般情况下勾选。《混规》5.2.4条。
8、中梁刚度放大系数Bk:刚度增大系数BK一般可在1.0~2.0范围内取值,程序缺省值为1.0。即不放大。
9、砼矩形梁转T形(自动附加楼板翼缘):一般不勾选。
1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高规表3.9.3、表3.9.4):一般勾选
11、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高规(JGJ3-.7条规定,框支柱按0.3Q0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不包括转换梁)的剪力和弯矩,框支柱轴力可不调整。一般情况下勾选。
12、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一般去程序缺省值5。
13、指定的加强层个数:《抗规》6.1.10: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 && && && && && && && && && && &&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 && && && && && && && && && && &&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 && && && && && && && && && && && &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14、各加强层层号:根据《抗规》6.1.10条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填写。
15、抗规(5.2.5)调整:一般情况下勾选。抗规(GB)5.2.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应注意的是6度区没有剪重比控制指标要求,宜按λ=0.008控制。该内容可在计算结果文本信息中查看
16、薄弱层调整:抗规规定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不小于1.15,高规则要求由02规程的1.15增大到1.25.缺省值为1.25。
17、地震作用调整:当采用时程分析计算出的楼层剪力大于按振型分解计算的地震剪力时,应乘以相应的放大系数,其它情况下一般不考虑地震作用放大。另外,当剪重比不满足要求太多时,在调整结构布置无效时,可通过考虑加大地震作用满足剪重比的要求。可通过此参数来放大地震作用,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其经验取值范围是1.0~1.5。
18、0.2V0分段调整:调整起止层号按实填入,仅用于框-剪结构和钢框架-支撑(剪力墙)结构体系,对应高规(JGJ3-.4条和抗规(GB)6.2.13条(0.2Q0调整)及高层民用钢结构规程(JGJ99-98)5.3.3条(0.25Q0调整)的要求。可将起始层号填入负值(-m),表示取消程序内部对调整系数上限2.0限制。0.2Q0调整也可以人工干预,实现分段、分塔0.2Q0的调整。具体方法为在前处理程序中选取“用户指定0.2Q0调整系数”(SatInput.02Q),按约定格式输入要修改的各层具体调整系数。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当在特殊构件定义中指定框支柱后,程序自动按照高规(JGJ3-.7条实现0.2Q0或者0.3Q0的调整。
六:设计信息
1、结构重要性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2)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3)对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
2、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用于钢结构构件的强度计算,一般取0.85可满足要求,但螺栓孔的数量多对截面削弱严重的应降低该参数取值。
3、考虑P-△效应:高规(JGJ3-节给出由结构刚重比确定是否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原则;高层民用钢结构(JGJ99-98)5.2.11条给出对于无支撑结构和层间位移角大于1/1000的有支撑结构,应考虑P-Δ效应。具体应用中由程序计算(Wmass.out)确定是否勾选。
4、按高规或钢高规进行构件设计:高规(JGJ3-条给出混凝土高层建筑的适用范围为10层及以上或高度28m以上的民用建筑结构;高层民用钢结构规程(JGJ99-98)1.0.2条没有给出使用高度的下限,多层钢结构也可按照高钢规进行构件计算。符合高层条件的建筑应勾选,多层建筑不勾选。是否选择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计算的区别在于,荷载组合和构件计算适用的规范不同。
5、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钢结构规范(GB)5.3.3条给出钢柱的计算长度按照钢结构规范附录D执行,主要考虑的因素为支撑的侧移刚度。一般选择有侧移,也可考虑以下原则:楼层最大杆间位移小于1/1000(强支撑)时,按无侧移;楼层最大杆间位移大于1/1000且小于1/300(弱支撑)时,取1.0;楼层最大杆间位移大于1/300(弱支撑、无支撑)时,按有侧移计算。
6、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一般情况下都考虑。
7、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制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根据《高规》8.1.3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时,框架部分的轴压比需要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勾选此选项后,程序将一律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控制结构中框架的轴压比,除轴压比外,其余设计仍遵循框剪结构的规定。此选项只使用于框架-剪力墙结构。
8、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条的较高配筋要求: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勾选。高规7.2.16-4条规定:抗震设计时,对于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筒体),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应按照要求相应提高。勾选此项时,程序将一律按照高规7.2.16-4条的要求控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即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结构类型,也进行从严控制;如不勾选,则程序一律不执行此条规定。
9、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制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一般情况下均应选择。
10、按混凝土规范B.0.4条考虑柱二阶效应:一般情况下均应选择。
11、过渡层信息:高规7.2.14-3条规定: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在约束边缘构件层与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置1~2层过渡层。程序不自动判断过渡层,用户可在此指定。程序对过渡层执行如下原则:1)过渡层边缘构件的范围仍按构造边缘构件;2)过渡层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按约束边缘构件确定一个体积配筋率(配箍特征值λc),又按构造边缘构件为0.1,取其平均值。
12、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单偏压计算,双偏压复核。单偏压计算只考虑平面内的弯矩和轴力,在同一组设计内力中,当两个方向的弯矩都很大时,可能配筋不足。双偏压计算同时考虑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弯矩和相应的轴力,但结果不唯一。程序按照双偏压计算时,按照第一组组合内力进行计算,初步给定角筋和腹筋,从第二组组合内力起,验算初步配筋,并按照先角筋后腹筋或按弯矩比例增大的方式给出配筋结果。程序计算没有考虑配筋优化,故配筋可能偏大。具体应用宜按单偏压计算,并对计算结果按双偏压校核。对于异形柱框架结构中的异形柱和特殊构件定义的角柱,程序自动按照双偏压计算。
13、保护层厚度:《砼规》8.2.1条规定:
环境类别& & & & 板、墙、壳& & & & 梁、柱、杆
一& & & & 15& & & & 20
二a& & & & 20& & & & 25
二b& & & & 25& & & & 35
三a& & & & 30& & & & 40
三b& & & & 40& & & & 50
14、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高规(JGJ3-.4条: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可以考虑框架或壁式框架梁柱节点区的刚域。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刚域的有利作用,作为安全储备。但异形柱框架结构应加以考虑;对于转换层及以下的部位,当框支柱尺寸巨大时,可考虑刚域影响。刚域与刚性梁不同,刚性梁具有独立的位移,但本身不变形。程序对刚域的假定包括:不计自重;外荷载按梁两端节点间距计算,截面设计按扣除刚域后的长度计算。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活出一片属于自己
五星工程师, 积分 16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4 积分
土木币1496
七:配筋信息
箍筋强度(N/mm2),梁箍筋强度(设计值):从pm参数中读取,此处不能修改。400N/mm2。
          & && && && && && & 《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 && && && && && && &柱箍筋强度(设计值):从pm参数中读取,此处不能修改。400N/mm2。 《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墙水平分布筋强度(设计值):从pm参数中读取,此处不能修改。400N/mm2。 《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墙竖向分布筋强度(设计值):从pm参数中读取,此处不能修改。400N/mm2。 《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边缘构件箍筋强度:一般为400N/mm2。《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箍筋间距:梁箍筋间距(mm):强制为100,不允许修改。对于箍筋间距非100的情况,
& && && && && && && && && && & 用户可对配筋结果进行折算。
& && && && & 柱箍筋间距(mm):强制为100,不允许修改。对于箍筋间距非100的情况,
& && && && && && && && && && & 用户可对配筋结果进行折算。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mm): 可取值100~400,一般取默认200。
& && && && &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可取值0.15~1.2,一般取默认0.3。
  【说明:主筋级别可在建模程序中逐层指定(楼层定义→本层信息);箍筋级别在建模程序中全楼指定(设计参数→材料信息);梁、柱箍筋间距固定取为100,对非100的间距,可对配筋结果进行折算。】
3、结构底部需要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NSW:底部加强部位最高层号。
4、结构底部NSW层的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一般取0.6。
5、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时,箍筋与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一般取默认值1。
八:荷载组合:
【注:程序内部将自动考虑(1.35恒载+0.7*1.4活载)的组合】
1、恒荷载分项系数γG:根据《荷载规范》3.2.5条、《高规》5.6.2条。活荷载效应控制取1.2,恒荷载效应控制取1.35。
2、活荷载分项系数γL:根据《荷载规范》3.2.5条2款一般情况下取1.4,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3、活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取0.7.详见《荷载规范》5.1.1、5.3.1条。
4、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γEG:抗规(GB)5.1.3条规定了活载重力代表值系数,雪荷载及一般民用建筑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取0.5,屋面活荷载和软钩吊车荷载取0,硬钩吊车取0.3,藏书库、档案库为0.8,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取1.0。
5、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详见上一条。
6、风荷载分项系数γW:根据《荷载规范》3.2.5条2款一般取1.4。
7、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取0.6。
8、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一般取1.3,按《高规》5.6.4条执行。
9、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v:一般取0.5,按《高规》5.6.4条执行。
10、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详见第4条。
11、温度荷载分项系数:程序不允许修改,默认1.4。
12、吊车荷载分项系数:程序不允许修改,默认1.4。
13、特殊风荷载分项系数:程序不允许修改,默认1.4。
14、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仅考虑恒、活荷载参与组合:一般取程序默认值0.6。
& && && && && && && && &&&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一般取程序默认值0。
& && && && && && && && &&&考虑仅地震作用参与组合:一般取程序默认值0。
15、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一般取程序默认值0。
16、采用自定义组合及工况:一般不勾选。
九:地下室信息:
1、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该参数可以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表5.7.5的灌注桩顶来取值。M的取值范围一般在2.5~100之间,在少数情况的中密、密实的沙砾、碎石类土取值可达100~300。其计算方法即是基础设计中常用的m法,可参阅基础设计相关的书籍或规范。若填一负数m(m小于或等于地下室层数M),则认为有m层地下室无水平位移。M法计算方法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附录C.0.2。
2、外墙分布筋保护层厚度:一般为50。根据地下工程防水规范(GB)4.1.7条的规定,结构混凝土迎水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当不考虑结构防水时,应按照混凝土规范(GB)9.2.1条依据环境类别选用,并适当加大(可按相应环境类别柱的保护层厚度选用)。该参数用于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
3、扣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一般输入0。本参数指从第几层地下室考虑基础回填土对结构的约束作用,一般可不扣除,当地下室不完整时,可以考虑扣除相应的地下室层数。
4、地下室外墙侧土水压力参数,回填土容重: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
& && && && && && && && && &室外地坪标高:以结构±0.000标高为准,高则填正直,低则填负值。
& && && && && && &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按实际填写,用于计算地下室外墙的土压力,应按实填写,室外地面附加荷载取4.0~10.0KN/m2。
地下水位标高:以结构±0.000标高为准,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
& && && &&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kN/m2):应考虑地面恒载和活载。
十:砌体结构(仅在QITI模块相关菜单中出现):
1、砌块类别:共有三种:烧结砖、蒸压砖、砼砌块。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
2、砌块墙体容重:烧结砖容重取22KN/m3。
3、底部框架层数:按共曾实际情况输入。
4、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规范算法:接PM传递的上部结构的恒活荷载与地震作用,然后仅对底框部分进行空间分析。
& && && && && && && && & 有限元整体算法:按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整体结构进行空间分析。
一般工程选择“规范算法”。
(说明:当采用有限元整体算法时,结构中承托墙的计算结果不能采用)
&不错,很强大了!&
<p id="rate_98967"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有专业水准&土木币 + 3
" class="mtn mbn">
<p id="rate_8876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总结才能进步,共勉!&土木币 + 10
" class="mtn mbn">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活出一片属于自己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楼主真是好样的,善于总结啊,好好向你学习
&谢谢楼主的慷慨、大方,向你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星工程师, 积分 11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7 积分
楼主总结的比较全面,但电算结果需要判断,不能一味依赖计算机
二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1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技术员, 积分 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 积分
楼主可以做一个word了!
二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1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楼主继续努力哦,发扬光大,继续发这种贴
五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5 积分
好人啊楼主
新人进步奖
相关专题: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