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黄河流经哪几个省份姓谢的官员的儿孙是世袭名位,直到明朝灭亡的?

〖天涯头条〗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瞧瞧大明帝国的官场奇象 - 直播贴,发现你身边的故事
偷偷告诉你!! 我们开了一个八卦的新栏目叫做:!不知道深八是什么自己百度!
   ★★★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瞧瞧人家的官场谋略    
引子    能注意到我这个帖子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    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找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的人,当然有;如此的叹息,也许有他的道理。但是,爱读书的人,是否就注定了是一事无成的“腐儒”?一个秉赋优异、狂爱读书的人,是否在现实中就一定是四处碰壁,只落得郁郁而终?我说:不!    花有百样,人有百种。哪里就可以一概而论?    翻开二十四史,面对三千年宦海无数人杰与人渣的沉浮,我注意到了一个人、一个男子汉。他未逢乱世,生于承平时代,不能斩木为竿、起于草泽,痛痛快快地当一把枭雄(要是老天照顾的话,说不定还能闹个皇帝的旒冕小帽戴戴)。他面对的是牢不可破的“祖宗成法”,是老大衰败的帝国机器,是深不可测的官场黑幕。然而他可不糊涂。陈规陋习,挡不住他施展抱负,官场复杂的“梅花桩”,反而练就他超常机敏的拳脚。他也有心计,但却不是那种靠阿谀奉承方能自保的小人,他是堂堂正正当得起“国器”这个评价的人。    整个国家,都曾经在他的操控之下,皇帝小儿也要看他的脸色战战兢兢。可他又不是心存篡逆的奸恶大蠹,他就是一个臣子,一个盖世无双的权臣,一个在官场凭智慧和才干扬眉吐气的读书人。    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张居正。    男儿若自强,就请记住这个名字。并且还请记住,他被人拍案誉为“国器”的那一年,仅有13岁。    壮哉!张居正!    下面我就来讲述他的故事。当今之世,早就没有什么“浊酒”了,那就来一壶浓茶提神吧。小人物也可聚在一起论古今,不也很痛快吗?    
楼主共有 331 次发言
08:05:46 说
      个人觉得黄先生的公正的治史态度是无庸质疑的     不知LZ对他怎么看   ————————————————————————————    我的看法是,史学不是理科的科学,它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方法、视角和结论,只要能充分予以说明。    因此,在任何一段历史的研究上,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08:03:31 说
    看到这段,说一下陈有定不是陈友谅弟弟吧。作者查一下,我的资料里面两个人不是一个地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指出,您说得对。这是我搞错了。将来再版,我会改过来。多谢!
09:42:24 说
  minzh :    在这本书上,不存在这些问题,连载不连载完毕,都不影响印数.而且现在的印数还没有达到让不法书商眼馋的程度.您大可到书店或者当当网上去邮购,后者很方便.      前面的争论早已经过去,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当时就不构成什么问题,因为我是想连载完的,以便造成更大影响,但是出版方不是很同意,在有了网上的争论之后,他们就同意了.事后证明,买书的人大有人在,不必担心网络连载会影响销售量.
08:10:09 说
    多谢各位支持,网络写史、读史的潮流已蔚为大观。使历史这门多少有些冷僻的学问走近了平民,这是时代发展使然。    我们大家都为此而尽了一份力而已。    学院派的史学,重视考证较多,一些有功力学者所花的心血令人叹为观止,有所建树、有所开辟。但是也有“野鸡学者”敷衍成篇,写史论人,通篇都是陈词滥调,毫无新意,且歪曲史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历史。以此混个“学术专著”的名堂,为稻粱之谋。    可喜的是,这种局面已经被打破,史学不可能被“权威”、“学院精英”所垄断,平头百姓、三教九流,只要有心,都可以业余读史论史,且全无顾忌。专业学者们不敢说、不能说、不屑于说,或者根本就考虑不到的问题,在网络历史上可以大大发挥,一吐为快,真是可使人大呼——“好啊”!      再次谢谢各位!  
08:11:52 说
    非常感谢KO_TG友的书评,详细周到,观点独特,写出了您的个性与抱负,我受益非浅!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我动笔以来已有七个月,书出来也有两个多月了,至今仍有朋友牵挂着本帖,不胜感激!      最近此书已经加印了一批,投放市场。新版里改正了几个因当时疏忽而出现的错别字。   
15:36:05 说
    KO_TG网友:    当日发帖,即对您所做十数首七言诗印象深刻,今又有严谨、平实的书评贴出,不胜感谢之至。    拙作在许多与您一样热心的读者力挺下,顺利出书,并在新浪龙虎风云榜连续停留数周,我甚感欣慰,在此一并感谢!    新书在手,我有时会拿起来翻看,不少段落还能勾起当日写帖时的记忆,不由心生眷恋。    愿天赐灵感,有朝一日再写一篇类似的帖子,与诸君共享读史的乐趣。    多谢!!     
19:52:54 说
   1、明亡于万历?      否,亡于明,亡于专制制度。这是任何一个专制王朝都逃避不了的宿命。从老朱登上金銮殿时就注定了灭亡。    (这可以见仁见智,但清人这样说,我认为自有道理.至于专制亡国,这个原因太空泛了,谈历史还要有&历史主义&的立场,就是根据历史具体景况说事.&        2、万历清算张居正,合理的猜测种种,但怀疑有直接明了的原因,却不被世人、特别是我们来者知晓,也无从考证。仅仅因功高振主,没有必要死后清算。    (这确实是个谜案,我现在觉得万历年幼时心理有挫折感,这也可能是一个原因。但这个不必要的清算,和他的一贯做法,包括后来对待著名大臣,都太不一样了。甚不可解。)        3、虽然题目是张居正,但侧面写的太多,对张居正了解得总不够过瘾,倒比如徐阶、高拱、三娘子等人鲜活。写张居正,不侧重写人,侧重于事。写张居正仕前身后也许太多些。    (张居正其实是一个很没有传奇色彩的人,为人严谨,没有多少“戏”,写起来比较难。所以我渲染了“夺情”事件等,对他的政绩写得不多。主要是考虑可读性,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本研究专著。)        4、秋老是用心蘸着血泪写,写出了文章的大气魄,以其本人的人格升华了文章,文章不仅仅是史书或传记。    (谬奖!)        5、秋老是否有欲说还休的尴尬呢?    (我是觉得很痛快。可能因为年纪不同,感想就不同。见得多了,不会太激烈。人若到了七十,可能无奈的心境会更多。)          
08:47:47 说
    通报一下,本书是春节假期之后进入排版、校对和印刷程序的,因为印刷厂印这本书需要购进专门的纸张,因此耽误了一段时间,下周即可以出厂并发货,估计要在4月10日前后才能陆续在各大城市书店上架,各位朋友还需要耐心等一段时间。
23:14:30 说
     完整封面:        .cn/pic/4b3emu3  
16:10:21 说
      以独到的眼光审视张居正
    ―― 评清秋子新著《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雨三六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历史人物传记《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是一本值得读书界关注的新书。在众多关于明代权相张居正的专著中,作者清秋子写的这一本,可谓别出机杼,不同凡响。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恐怕没有一个人物能像张居正这样,既鼎鼎大名,又面目模糊;同时也没有一个人物能像张居正这样,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一方面又背负了太多的争议和误解。张居正的遭遇是难以想象的:从执政的后半期开始,对他的讨伐就如火如荼,身后更是功败名毁,几百年来恶评不绝如缕。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着这位500多年前去世的古人口诛笔伐,征讨不休。然而也有另一面的褒扬:每当专制皇朝到了巨变的关键时刻,人们又总会想起张居正,想起他的不朽功绩,又对他不吝惜许多赞美之词。 毁誉不一,何至于此?清秋子的作品给了我们令人信服的答案。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以罕见的大家手笔,描写了一个大时代――  
  明帝国从嘉靖末年起,实已有了气数将尽的征兆。皇帝或沉醉于道术,或沉醉于女色,或精于敛财而不问政事,多不成个样子,放弃了皇帝的“职责”。在大臣方面,官僚体制臃肿不堪,运转不灵,各级官员党争误国,腐败贪渎。导致的结果是民穷税重,边患丛生,一个世界头号的大帝国病入膏肓。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时刻,是张居正站到了历史的前台。十年柄政,大刀阔斧,锐意经营,持续推动了全方位的改革,重振了帝国雄风,其功绩前无古人,可昭日月。可惜,张居正死后即遭清算,明王朝短暂的回光返照稍纵即逝,终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末路。《明史-张居正传》是这样来总结张居正的功过的: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应该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价值标准,这样的评价仍算恰当。
    张居正出身于“知识分子”,走的是科举仕途之路。古来走这一路的人,不乏庸人和不合时宜之人。而张居正之所以卓尔不群,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梦想,是因为他全无旧时代文人只会滔滔不绝言说、不会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气,在从政方面思虑周详,乾纲独断。更可贵的是不计身后名,只为百姓利,终于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足以青史留名,供后代的人赞颂不尽。
    可是,张居正为何留下了千古骂名?究其要者,是因为——为社稷苍生,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别人不敢得罪的人,他敢得罪;不计毁誉,只求事成,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在这方面,他是非常理想化的,也是非常执着的,以至于得罪了万历皇帝,也得罪了当时的士林诸人。终至人亡政息,谤名随之,几百年都翻不过身来。以今天的眼光看,张居正的那些所谓道德不足、所谓“污点”,究竟应如何看待?以清秋子书中的下面这段话来评价,是再合适也不过了:“对于一国之主来说,无论他的位置是怎样得来的,继承来的、夺来的、还是被人家推上去的,历史都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他是否做到了令国强民富?他只须有这一件功劳,他也只能有这一种责任。历史不需要他有别的才华。”
    清秋子的《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正是从这样充满时代感和忧患意识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张居正伟大的一生。全书以张居正的生平事迹为经纬,展现了一个巨变前夕的皇权帝国的生动风貌,把人们印象中枯燥的历史写得通俗易懂,精彩好看。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博采慎取,条分缕析,贯穿着一种透彻之思。其书中不断闪现的哲思警句,更是令人叫绝!一本人物传记,能写出这样史诗般的辽阔壮丽,实在难能可贵。
    顾炎武曾讲过他对于做文章的要求:“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则多一篇之益也。”诚斯言哉!今日读《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正是这种感觉。
    读罢清秋子的新作,让人不能不感叹:历史确实永远充满了魅力。那些在历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古人,他们的一生,更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教科书,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薪火。
16:05:19 说
    感谢各位!      感谢死亡诗社、雨三六两位老友撰写的以下书评——          
阅读,是为了穿越历史的重负    
――评《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死亡诗社     
  在阅读虚假繁荣的年代,好书可遇不可求,所以遇到好书不可错过。在当下扑面而来的“明史热”中,如果稍不留神,你也许就会在洋洋大观的明史读物中错过清秋子的新书《明朝出了个张居正》。而这本书,我认为――历史爱好者绝不可错过。
    2006年10月,《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开始在网络连载,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和高度评价,形成一股“张居正热”。本书的作者清秋子(秋风浩荡),是一位知名的网络作家,其成名作《我是北京地老鼠》曾风行一时,感动过无数人。如今,清秋子又步入通俗历史领域,写出了30万言的巨著《明朝出了个张居正》。这部风格独特的历史人物传记,凝聚了他对明代历史的思考与探索,大气磅礴,发人深省,没有让众多追随他的读者失望!
    这部书,好看就好看在,作者不仅仅写透了明代权臣张居正一生的荣耀和身后的凄凉,而且笔锋所至,写尽了那个不平凡的时代。在书中,林林总总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由一枝健笔洋洋洒洒写,幽默风趣,且其意深矣,令人拍案叫绝!
    就张居正的一生而言,从少年时代被誉为“国器”,到初入官场的意气风发,从面对血腥政争的隐忍,到夺取最高权力的果断,从柄政十年的艰难改革到身后蒙受的百年沉冤,是一位值得一写的精彩人物。在本书中,作者也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政治人物。作者从张居正的出身阅历、思想渊源、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他一生的作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一个“张居正”,既是光彩照人的、又是带有人性弱点的真实人物。
    本书涉及到的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也都个个栩栩如生。从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帝,到首辅严嵩、徐阶、高拱,从名臣杨继盛、海瑞、王崇古,到名将戚继光、李成梁,从大太监冯保到盲流王大臣,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将那个时代衬托得有声有色。   
  本书所涉及的几桩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作者的精彩之笔。从杨继盛上疏事件到海瑞骂皇帝事件,从徐阶搬倒严嵩到张居正驱逐高拱,从废辽案到王大臣案,从王崇古降服俺答到李成梁安定辽东,从张居正的夺情风波到死后抄家,桩桩件件都写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写尽了明末政坛的诡异和波澜壮阔。
    清秋子善于从人性的角度关注和解读笔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书中所展示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都倾注了作者独到的观察和理解。对于几代皇帝的昏庸阴骘、官场大臣的谋略和权术、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腐败低效,以及明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缘由,作者都有深刻的分析和见解。可谓运笔如刀,刀刀见血,刺破了历史的浓疮,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读罢《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掩卷长思,我们固然应该为张居正的悲剧命运而喟叹,为张居正改革的戛然而止而惋惜,更应该为作者笔下古代先贤心系天下苍生的思想境界而心折。
    透过清秋子行云流水般的华美文字,我们的内心涌动着对历史、对古人、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敬意――原来历史可以写得这样的亲切、这样迷人!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古代先辈,距离我们竟然是这样的近!
    在我们的肩头,背负着过去所有时代的重负。我们的祖先有过雄踞东方的辉煌,也有过没落衰败的耻辱。如今我们回眸历史,是为了更坚实地走向未来,走向多少先辈孜孜以求的强国之梦。清秋子的《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恰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启迪。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读这本书,足以“开始思想和疑问的起跑”。在这个意义上,清秋子真的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23:03:23 说
★★★★★★★★ ★★★★★★★★ ★★★★★★★★            完成这样一篇东西,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回忆刚开篇时的艰难和写作中间的辛苦,不胜感慨。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我在尽量翔实地描述张居正一生事迹的同时,也加入了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分析和判断,运用了一些属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目的就在于能对年轻的读者们提供一种思路。    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受到大家的鼓励,这令我格外振奋。这将激励我继续在平民化历史写作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为网友、为天涯奉献更多的篇章。      感谢各位朋友!    感谢版主!    感谢天涯煮酒的编辑们!  
20:29:25 说
     ★★★★★★★★ ★★★★★★★★ ★★★★★★★★          张居正彻底平反4年后,崇祯十七年(1644)春,李自成大军克太原、占宣府。三月十七日,围住北京。城外驻有京军三大营,竟一起反水,反向城里发炮,轰声震地!    城中只有老弱京军约四万和太监三千余人守卫,“守军不用命,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十八日,崇祯下诏“亲征”,其实无将可用,阁臣也无计可施,一纸空文而已。    在城头上的太监们,到此时还要对守军指手画脚,不可一世,士兵均忿极。又无人给守城军士送饭,吃饭须自己下城去买。城头有西洋大炮,虽昼夜发炮,但守军已暗与义军通,火药内不装铅丸,没有杀伤力,如鸣礼炮。    三月十八日夜,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义军蜂拥而入,北京城破!  十九日凌晨,天已放亮时,崇祯皇帝吊死在内宫后面的“万岁山”。这里,也叫做煤山,就是现在的景山。    大明帝国,亡于这一天。    这一天,原本不该到来。    经过张居正十年的苦心经营,大明帝国已端然可见复苏气象:民富国强,库藏充盈,吏治严谨,内外修明。    这是一个属国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影响力达到东非的政治大国;    这是一个在对外贸易中获取了世界白银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的经济大国:    这是一个在“大航海时代”以澳门为枢纽全面介入了世界贸易的商业大国;    这是一个在欧洲工业化革命之前就形成了发达工业基地的纺织工业大国;    这是一个产生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汤显祖、李贽、徐渭、董其昌等一批科学与文化巨人的文明大国;    ——它完全有可能迎来一个辉煌的崛起。    但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恣意妄为,倒行逆施,近30年不理朝政,终致腐败盛行,民不聊生,国势如江河日下……    “明亡于万历”,自是千秋公论。    满城喧声不忍闻,这一天终于到来。    这个时刻,在煤山上能看到的景色,仍是紫禁城肃穆庄严的万千屋脊。    若再把眼光放远一点,在帝国辽阔的疆土之外,在遥远的欧洲,近几十年来正在发生一些似乎与帝国无关的事件。    800名哥萨克雇佣兵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进军,开始了俄罗斯向东扩张的第一步;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格里高利历”,即今天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公历”;    英国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首部专利法令;    尼德兰北方七省经协商,统一为荷兰共和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商业王国”,开始海外探险与开拓殖民地;    英国击败西班牙著名的“无敌舰队”,开始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其海外殖民地扩张和殖民帝国的创立指日可待;    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哥白尼学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    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写出乌托邦著作《太阳城》,书中写道:“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人。”    而大明帝国的太阳,就在这个时候陨落了……    360多年后,当我们读完这一页故事时,可能会有所思。    ——有所思,那就很好。          (全文完)  
15:51:38 说
      本文尚未结束,结束时我会注明。多谢!    
19:59:08 说
         ★★★★★★★★ ★★★★★★★★ ★★★★★★★★            当年因反“夺情”而受杖刑的那个邹元标,在家乡讲学30余年,终与顾宪成、赵南星成为赫赫“东林党三君”之一。天启元年(1621),他再次被起用,当上了左都御史,次年,有感于时事,上疏称“居正功不可没”(《明通鉴》)。天启帝遂为张居正恢复生前原官,并给祭葬礼仪,张府房产尚未变卖的一并发还。    崇祯三年(1630),礼部侍郎罗喻义等再论张居正事,崇祯帝下诏发还张居正亲属官荫及诰命。    崇祯十三年(1640),又应张居正之孙张同敞之请,恢复张居正谥号、荣衔,恢复其子孙锦衣卫袭职。    张居正冤案,至此全部平反,距张居正之死已58年。    但是——晚了!    此时的大明,国势崩坏已日甚一日。内有义军蜂起,外有满州女真进逼;将士不任战,文官照样贪。崇祯帝“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林潞《张江陵论》)。    重返清平之世,可得乎?可得乎!    次年,崇祯十四年一月,李自成大军攻下洛阳,铺开了问鼎中原的雄图。    在洛阳,义军擒住了封地在此的福王。福王常洵是万历帝生前最喜爱的一个皇子,为万历宠妃郑贵妃所生。万历本想把他立为太子,但受到群臣阻挠未成,于是将他封到富甲天下的洛阳,聊作补偿。之国时,一次赐给福王两万顷良田的税银。万历年间朝廷派出的矿监、税使,所掠来的金银也大多是供福王用的。    而福王仍嫌不足,又上奏万历,要求把抄没张居正的财产,以及江都至太平沿江杂税并四川榷茶、盐井收入全赏给自己,又请领盐引一千三百,设店洛阳,垄断洛阳盐市。天下皆知“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明史•朱常洵传》)。    义军进逼洛阳时,致仕后住在洛阳的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写信给福王,劝他捐一些钱粮作军饷,以助守城。    福王爱财如命,就是不答应。死到临头,他仍是“ 日闭阁饮醇酒,所好唯妇女倡乐”。军士皆不愿用命,愤怒高喊:“王府金钱百万,就让我辈饿着肚子死于贼手吗?”最终哗变,开城门放义军进入。    福王化装缒城逃出,藏在东郊的迎恩寺,次日被逮。吕维祺亦被俘,见到福王,便激励道:“王死生,命也,名义至重,无自辱!”(吴伟业《绥寇纪略》)    福王呆看吕一眼,默无一语。    李自成见福王是个混吃等死的家伙,下令宰掉了。    福王体态肥硕,重300余斤。义军将福王的一身肥肉割下来,与鹿肉一锅炖了,曰“福禄酒”,大犒三军。    ——若万历地下有知,将如之何?            
17:33:57 说
    本月20日左右上市,各大城市的书店就会有卖的,小城市要稍微晚一点.
20:42:52 说
      
★★★★★★★★ ★★★★★★★★ ★★★★★★★★          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虽然还在执行,但清丈已全部停止。最富庶的江南一带,富户与官府重又勾结,隐瞒土地,降低户等。有的里甲有田千亩;有的里甲仅有数十亩,赋税摊派仍是按照里甲。这又是穷者税重、富者税轻,以致贫户“家破身亡者十之八九”。    贫户不堪压迫,只得破产逃亡,土地兼并死火复燃。常有一州一县的土地,为王府所占达七成,军屯占二成,民间仅占一成!    张居正执政期间,收支平衡,且年年有盈余。万历刚一亲政,就入不敷出,亲政当年就超支54万余两。第二年超支176万余两,以致“计十余年之积,不足为二年抵补之资”(《万历起居注》)。    宫内开支再无人限制,钱不够用,就搜刮国库与州县。户部的年收入,三分之二收入内库;州县则“尽刮库藏,尚不足用”(《明神宗实录》)。    万历十九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发动“三大征”,平定内乱,援朝抗倭,武功伟业固然辉煌,但总共耗去军费1000余万两,家底已经空了!    ——“国储荡然,基无穷之祸”!    张居正攒下的家底光了,就另法搜求。万历二十四年,万历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分赴各地加征工商税。富商不能承受,破产者十之六七。    矿税太监随意差遣呵斥地方官员,搜刮勒索,仅在云南一地就杖毙数千人,数度激起民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要有人活着,钱是搜刮不完的。    万历十二年,那个把张敬修给逼死的丘橓,忍受不了官场的腐败,上疏痛斥不正之风:“下官多以广交为能,或明送于公门,或暗投于原籍。上官又多以不取为拙,或充囊橐以自肥,或括金币以为赂。”  他万分感叹,说如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况以官致富,又以富买官!”(《万历邸抄》)    官如此,百姓如何?    人祸不止,天灾又降。中原各省自万历十年后,年年有灾民流离、哀鸿遍野。史书上频频出现“水旱相仍,大饥疫,人死无数”的记录。  万历十四年,南京给事中孙世祯上疏,说:“承运库买金珠宝玉至十九万有奇,若少减数万,即可活数万垂死之命。”(《国榷》)    万历听不得这个,下诏处孙世祯罚俸。    万历二十一年,又有官员报告,饥民艰难,有以食雁粪、树皮才得以存活的,并将实物及“人相食”图画呈上,企图打动“圣心”。结果是郑贵妃拿出五千两银赈济了一下——以后怎么办,那是百姓自己的事。    万历二十五年,刑部左侍郎吕坤上《忧危疏》,几乎是在哀告了:“流民未复乡井,弃地尚多荒芜。存者代去者赔粮,生者为死者顶役。破屋颓墙,风雨不蔽,单衣湿地,苫蒿不完。儿女啼饥号寒,父母吞声饮泣。君门万里,谁复垂怜!”(吕坤《去伪斋集》)    户部尚书赵世卿上疏,难以掩饰对现实的恐惧:“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明史》)    草民也是人,总不能靠喝西北风过日子,总要让人家有条活路。    国衰而思良相。    到万历末年,人们终于哀叹;世间已无张居正!    ——“父老忆海晏河清之时,士大夫追纲举目张之日,有穆然思、慨然叹者。”(吕坤语)  
20:46:28 说
        
★★★★★★★★ ★★★★★★★★ ★★★★★★★★        当时唯一能够制止万历清算张居正的人,是慈圣太后(李太后)。但是,其间未见她有任何动作。她对张居正的人品、才干及忠诚,应是十分信任的。万历的前十年,是她与小皇帝“孤儿寡母”的权力危险期,她却毅然将一切国事委之于居正,不能不说是独具眼光。    但张居正死后,她却容忍了万历进行这场毫无必要的清算。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因为听信了万历的话,贪图张家的一点点钱财。    但我以为,还是“实用主义说”才能合理解释她的这种沉默。    张居正生前不会对皇帝位置构成威胁,她是坚信不移的。那么死后,世间是否还有张居正,她没有把握。因此,借张居正身后名声的败亡,儆示将来可能觊觎皇权的大臣,亦无不可。    但是,这种鼠目寸光,这种卑鄙手段,很快就见出其负面效果——简直是天报应!    一个大国之兴,须百年以上的震荡与血浸;    而一个大国之亡,只短短十几年间就可成为定数。    一位大国的执政者,他尽可以尚气任性,予取予夺,甚至视民生若无物,但是,他或他的子孙绝逃不过洪水滔天的那一刻!    居正倒台,万历松绑——小皇帝久盼的这一天终于到来。    在砸烂昔日权威的狂欢之中,帝国刚刚修复的马车,又疯一般向悬崖驰去。    一切都反着来吧。    万历和张、申内阁君臣相通,“尽反其政,以媚天下”(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张居正裁汰冗员,以舒财政之困;那么我就恢复冗职,多多益善。至万历二十年,净增139个职位,不仅将隆、万之交所削减的职位全部恢复,还有所增加。    张居正改革学政,裁抑生员;那么我就增加名额,任其干政乱政,鱼肉平民。    张居正整顿驿递,缩减供应;那么我就放宽限制,让禁令名存实亡,大家一齐来沾光。    张居正提倡任人唯才,不拘一格;那么我就重新设定资历阶梯,不问能不能胜任,只管资历够不够。    张居正力推考成法,讲究行政效率;那我就废除考成法,行宽厚之政,做与不做,随你们便吧。    吏治上的松弛,固然是皆大欢喜,又有万年的太平官好做了,可是,效率下降的背面,就是腐败上升。    而腐败这碗美酒,皆是民力的血汗酿造!                  
19:18:12 说
         ★★★★★★★★ ★★★★★★★★ ★★★★★★★★            万历十二年八月,对张居正的最终判决出来了。都察院按万历的旨意,参劾已故首辅张居正。这是一份国家起诉书,万历批示了一段话,给张居正做了定论——    “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私占废辽地亩;假以丈量,庶希骚动海内;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都著永戍烟瘴地面,永远充军。”    同时下令,张居正的罪状,要在各省张榜公告。    ——此时,距张居正病榻瞑目,仅仅两年多。    闻道长安如弈棋,但这终局……未免太残酷。    为国任事,结局尔尔!    昨为“肱股良辅”,今为“谋国不忠”,世事翻覆何如儿戏?    他只管把自己的江山拆尽、家底败光,但是——    问只问:天公为何憎良人?为何?为何!    天不佑大明,夫复何言!    后世史家在论及万历对张居正的“寡恩”时,都有不平之气。对他“寡恩”的根源做了种种分析,大略有任性说,有报复说,有立威说,有心理情结说,有性格缺陷说,有阶级本质说,也有实用主义说。    我只能讲,万历的这种性格乖谬,也许来自朱家皇帝的遗传,无可理喻。无论用什么来解释,都让人觉得,他不至于非要对一个已故功臣下如此辣手。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我以为,唯一可以勉强解释得通的,就是万历要以这种酷烈手段,为皇权张本,裁抑权臣。后世有人曾说,明朝只有两个人可称“真宰相”,一为严嵩,一为张居正。但当今也有人指出,能操控全局、决定国策的,唯张居正一人而已。    明初李善长、胡惟庸,不过仅仅专恣自用、广树朋党,就被朱元璋诬以谋反罪族诛。而张居正则是在十年柄政中,完全代行了皇权,成了真正的“无冕皇帝”。他忠心事君,操劳十年,使老大帝国重见雄风。但无论如何,是大大地触犯了皇权体制——这一杯羹,寡人可与王振、刘瑾这样的家奴分享,却不能容得一个有作为的权臣染指。万历只不过学了他的老祖宗,以非常手段摧毁权臣根基,让千秋万代的大臣不敢再做此念。    如此而已!  
21:38:00 说
       ★★★★★★★★ ★★★★★★★★ ★★★★★★★★        拙作《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正式出版,感谢各位网友!      在各位网友的支持下,拙作《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已顺利写完并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预计在本月底至下月初陆续上架。在此谨感谢各位网友在我写作过程中的批评和指正,同时在此感谢天涯的版面编辑和版主对本帖所给予的支持,感谢十年砍柴先生赐予的推荐文章。谢谢大家!  张居正是一个对历史有过重大影响的复杂人物,欢迎朋友们以史为鉴,继续讨论关于他的问题,讨论明帝国的兴亡史。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封面】    .cn/pic/4b3elog    【内容简介】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不少。但是,人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来自中学教科书。
  张居正究竟有怎样的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大抵都不甚了了。
  著名网络作家清秋子的长篇历史散文《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的一生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扣人心弦,全方位地展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貌,为我们送来了一道“大历史”的盛宴。    【十年砍柴先生的序】    以悲悯情怀写悲剧人物    -----序清秋子《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十年砍柴    我是清秋子兄的热心读者,几年前曾经在天涯社区彻夜不眠地追看他的小说《我是北京地老鼠》。描写都市深处漂泊如浮萍一样的草根人物之命运,几年来我所看过的同题材小说中,窃以为无过于此著者。清秋子兄在细致而诙谐地描写“地老鼠”们的生存时,处处能看到笔端下表露出的一种悲悯情怀,这正是最感动我的。    正在我以为清秋子兄消失在茫茫网路中时,沉寂一段时间的清秋子重出江湖,连载的长篇《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引起追捧如云。尤令我钦佩的是,早在网路上有名的清秋子兄,为了避免因曾经的名气而使作品获得失真的高评价,连载此文时再次化名,以初出江湖的新人面孔出现,显然,其所获得的好评是真实纯粹的、对文而不对人的。    从今天都市中籍籍无名的草根命运,到近五百年来一流政治家之一的张居正的命运,作者所关注的似乎从“小”变“大”,但不变的是那种悲悯大情怀。  张居正这样一个位极人臣的大人物,后世一个普通书生,对其可悲者何?可悯者何?  历史上多少已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人物,生前曾建立过赫赫伟业,左右着无数小人物的命运,但在时代巨大的车轮下,他们依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一曲悲歌。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难道不可悲悯么?    五百年来张居正一直是史家和历史爱好者所关注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犹如开矿,同样的矿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的掘进会越来越深,就在看上去资源枯竭,快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因为人类对历史、对传统、对自身的认识总在不断提高。有关张居正的历史、文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单说上一个世纪,先有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横空出世,成为一座有关张居正研究的高峰;后有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让张居正再一次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下。当下文化领域有关明朝的人与事热浪滚滚,清秋子再在张居正这座被开掘多次的矿脉上往下开掘,难度当然更大,但仍然有不同于前人的收获。    清朝人所修的《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这是基于传统史观得出的结论,为人臣者不能威权震主,不能仰仗君王的宠信而获得成功。但若政治人物都吸取张居正的教训,便使中国的传统政治遇到了不可能解开的死结,在皇权政治构架下,一位政治家只要没有取得最高的权力,哪怕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要干一番大事业,要对社稷苍生做出大贡献,不能不依靠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也不能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避免功高盖主。如此,政治家的作为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播撒龙种,收获跳蚤。清代的大政治家如曾国藩、李鸿章,没有一个人能取得张居正那样的成就,不是他们的才能比张居正差,而是他们更善于保护自己。晚清也无可避免地重复晚明的结局。    朱东润先生写作《张居正大传》时,正值外侮深重、烽火遍地,艰难的时局需要张居正那样力挽狂澜的“救时”政治家,在朱先生的笔下,张居正成为一位忍辱负重为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而与张居正同时代的万历帝和某些文臣,则显得刻薄寡恩、自私丑陋,这种判断当然不错。朱先生的见识显然已经超过简单地说张居正因威权震主而身后罹祸,因为当时的中国刚刚从帝制的泥坑里迈出一只脚,古老的帝国正在向现代政治体制艰难地转型,但步履艰难,当时的人对张居正的认识不可能超越时代,朱先生以同情的笔调为张居正一些道德上的瑕疵做辩护:在那种制度和文化下,张居正不得不那样做。朱东润所处的时代,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以私人道德、事功成败来论历史人物的传统史观,依然还难以完全超越。    如果今天我们再来看张居正,如果还停留在吸取张居正威权震主的教训,还停留在如何出污泥而不染,如何在传统官场中游刃有余的层次,那么说明我们对现代政治文明还缺乏起码的了解。这些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吸引人的卖点就是表现聪明的政治人物如何熟练运用官场各种明暗规则,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如何在政治角力、权力倾轧中取胜,让现代中国人还津津乐道于宫廷权谋之术,这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清秋子的这本书,固然也很精彩地写出明朝的政治生态,写出传统官场臻于炉火纯青的官场谋略,但若局限于此,格局就显得小气,清秋子的书突破这种虽然好看但陈旧的格局,写出了一曲悲剧英雄无可避免的命运挽歌。    张居正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不能认识威权震主的危险以及鸟尽弓藏的政治规律,也不是因为他不知权变一味蛮干,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已经熟透了的文官制度培育的一位标准精英人物,他既能深谙世情,又能通晓人性,知行兼能。所以他在个人权力达到最顶峰时,清醒地认识到很有可能遭受霍光那种“骖乘”之祸----“骖乘”指和皇帝同乘一辆马车,比喻太接近皇帝的位置。他提出过乞休养老,想急流勇退,但大明朝还需要他,明知危机重重,还义无反顾地留在首辅的位置上一直到死,实现了自己曾对人表露的心愿:“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他同时代另一位名臣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海瑞表面上不畏权势,连皇帝都敢骂,但他将自己塑成帝国官员清廉正直的道德标杆,如此反而安全系数提高,包括皇帝在内没有谁愿意去故意迫害一个道德模范而自毁形象,和张居正相比,海瑞确实更善于谋身。但能谋身的海瑞只能是政坛的点缀,不可能像张居正那样掌握实权,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谋国”。“谋身”和“谋国”不可兼得,张居正选择了“谋国”,说明张居正比海瑞更像一个伟大政治家,也更忠于大明朝。骂皇帝的海瑞不但能活下来,而且成为五百年来官员清廉勤政的代名词,而张居正死后遭受种种侮辱,家破人亡,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王朝一种制度和文化的悲哀。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时,他的亲人完完全全成为砧板上的鱼肉,连今天一个普通刑事犯的救济手段都没有。-----今天一个杀人放火的嫌疑犯,公审时尚可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这样的王朝,积累了再多的财富,养再多的兵,也避免不了突然崩溃的命运,由此我们能找到张居正个人命运和明帝国命运之间的内在逻辑。    清秋子的这本书,不仅好看,我以为最可称道的是,他通过讲述精彩的故事,用理解的、同情的悲悯情怀,写出了一个大政治家和他所处的政治体制绕不过的悲剧命运,值得向读者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东地区包括哪几个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