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师的视角写两个不同的教师日记 泰国200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学不同年级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复杂度的比较研究——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pdf7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
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
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汔磊
如f『车碉圬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
大学。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
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
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论文,保密期限为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忱磊
指导教师签名:办1嘻蓉
期:凇f晖岁同修闪 日
期:冽平c碍毋lji
表格和图形目录……………………………………………………………………………………I
摘要………………………………………………………………………………………………………………………………。Ⅱ
Abstract……….……………………………………………………………………………………………………….……….III
1轲言…………………………………………………………………………………………………………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大学与教师的关系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0:35: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大学与教师的关系.PDF
官方公共微信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转)
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转)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盖兹达等人曾经将这方面的研究加以综合概括,提出“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学生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阅读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目前即使是销售业绩最好的教育经典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发行总量也不过十几万册,而这与1300万教师的数量之比,不足千分之一。再比如说《陶行知文集》,这是唯一在现今的市场上还能见到的陶行知的著作,而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初版至今,近20年来只有8000册的印刷量。足见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已经被教育界大面积遗忘,而新一代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陶行知的著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经典教育名著中,发行量最好的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也只有4300册,较好的是卢梭的《爱弥尔》,只有2000册。这些书在出版前被出版社和书店相当看好,但广大教师就是不买,就是不读。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统计资料: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一些教师一天忙到晚,既上课,又当班主任,还要兼任其他工作,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所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确很辛苦,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有的学校实行岗位补贴制,多上课,多拿钱,使得部分教师宁可多上课,也不愿意坐下来读点书。再加上“家教风”越刮越烈,受利益驱动,不少教师晚上、星期六、星期日一批又一批学生排得满满的,哪还有时间看书?再说,即使有时间,也根本没有心思看书了。
二是没有兴趣读书。这部分教师大多学历合格,评上职称,且人到中年,教学上还过得去,因此,教学之余,无所事事,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得过且过,要说看书,没一点兴趣,连教学书都懒得看,拿起课本就进教室,认为自己的水平和经验应付学生还绰绰有余,还用得着看书吗?有时间还不如上网聊天。
三是没有必要读书。这些教师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大部分是所谓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在青年教师面前喜欢摆老资格,一谈到教学,就夸夸其谈,说我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他们忘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果你仍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津津乐道于以往成绩,不与时俱进,不转变观念,不创新方式,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你必将迟早被淘汰。
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有的学校把教师读书当作业余时间干的事,上班时间读书被看成是不务正业。再说,社会对一所学校最直接的要求是自己的孩子能考个高分、有个好成绩可以上重点中学,其余的都不重要。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学校追求“分数第一”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于是,不少学校不放手让教师读书,把教师的读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甚至干脆不提倡教师读书,其他方面的投入舍得花钱,就是不肯给图书馆增添新的图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教师是塑造灵魂和精神的事业,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而要做到这一切,答案就是——读书!教师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研究,进行不断反思,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途径。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他还说:“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他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读书是一条“金科玉律”。他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姚晓静老师告诉我们:她没有什么奢望,只想让她的学生记得,曾经有一个读书给他们听的老师。从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开始,她就开始悄悄地在童年的季节里播撒读书的种子。看到一年级的孩子太小,她先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通俗易懂的《做人的故事》,每天清晨一个小故事,让故事来说话,来感动孩子,培养他们的道义感,从故事中学习无私、正直、同情弱小、向往自由、尊重他人的劳动等道理。在每天倾听之中,学生的兴趣渐渐浓厚,于是,星期日、寒假、暑假,她和孩子们相约走进书店,为他们选择《格列佛游记》、《格林童话》等妙趣横生的儿童读物,教给学生自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举行读书报告会、开展书香小报的评比,“教育在线”的网页上,他们班的读书专帖“星语集”也应运而生。接着,她又将课堂根植于读书之中,及时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如学习《小狮子爱尔莎》,就每天给学生读上一段原著《小狮子爱尔莎》;学习《月光曲》,就将她的课堂与书房内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相连;学习《草船借箭》,就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在读书的影响下,竟然让写作也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通常每周2节的作文课和那节阅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和期盼,因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将一周阅读的心得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学生常常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的阅读感受,而40分钟内一气呵成一篇佳作已是全班的习惯。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六年来,两千多个日子里,姚晓静老师每天都在用《做人的故事》、《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为学生精心构筑一个温暖的阅读之巢,带领他们感受文字世界的高雅之美。在这温暖的阅读之巢,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书香也像空气一样,随着一呼一吸,进入了孩子的肺腑,融入了孩子的灵魂,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姚晓静老师说:“读书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读书是心灵的对话,读书让灵魂慢慢成熟。所以每次买到一本心仪的书,心里总会激动不已,一定会在静静的夜里,收拾清亮后,沏一杯清茶,坐在台灯前,一个人轻轻打开书页,慢慢地品味语言文字的芳香、浓郁、悠长,真切地感受读书的幸福,那一刻,读书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难忘的情怀。”
第三,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学生家长说,她的孩子刚读一年级,学校开展“走进安徒生童话”读书活动,由于孩子认字不多,就要求她读安徒生童话故事给他听。她就每天读童话故事给孩子听,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兴趣,自己也受到的感染。读了一段时间,孩子爱上了童话,养成了看书的习惯,自己也变得爱看书了。现在,每到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各自渎自己喜欢的书,其乐融融。听了这位家长的话,我非常感动,我们的读书活动不仅改变着孩子,还在改变着家长,改变着家庭,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在书香中长大的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独特的“祖传”秘诀,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进行的家庭朗读活动。巴巴拉·布什回忆,在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让她读书。她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多年坚持组织“家庭朗读”活动。布什夫人的“家庭朗读”,给这个荣耀的家族的孩子给与了良好的熏陶,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美国的教育家经过对幼儿园新生的测试发现,那些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水平,要远远高出那些没有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给孩子读书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孩子增加学习技巧和增长知识,家庭朗读的活动还可以教给他们分担和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父母读过的故事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懵懵懂懂中听到的一些故事和知识,往往会让人一生难忘。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孩子在‘家庭朗读’中成长”,这不仅是巴巴拉·布什教育孩子的“祖传”秘诀,也是我们新教育所推崇的孩子成长方式。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首先要熟读教材。
&范晓明老师上《小石潭记》:当教学出现“卡壳”时,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体现出了丰厚的底蕴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如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水”的句子时,学生只找到了直接写“水”的句子:“水尤清冽”。这出乎范老师的意料,她没想到教学进程会在这里“卡住”,怎么办呢?情急之下,范老师想到了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其中也有写“水”的语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范老师灵机一动,就以此提示学生,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一点就通,很快就找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如果范老师没有对整套教材的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这样如此从容地应对意外,调控课堂。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少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留下了许多教育名著,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文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以及瑞士皮亚杰、美国布鲁纳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他们的著作虽然代表着当时年代的教育教学思想,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其主要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有着学习借鉴价值。因为这些教育名著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能使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法则和规律。阅读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通过阅读教育名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薛瑞萍:我基本不读教育名著,原因之一,做过17年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立足于个人经验,我将自己混得还行的原因归纳如下:深厚的文学修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威信。
可是,仅仅两年时间,薛老师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第一,从强迫开始。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因此当学校把《论语》、《大学微言》定为教师必读书目,还要定期开读书交流和汇报会时,她最为反感。然而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当记者与她交谈时,发现《论语》中的许多句、段,她都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孔子大力提倡“仁”与“和”的思想,皆已内化为她自己的教学思想并践行在一言一行之中。
庆幸杨老师终于拿起了书,在读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她自己,也改变了她周围的许多人,包括她的儿子。可以想象,忙碌了一天的杨老师最初拿起那本《论语》时有多么无可奈何。但只是出于一个小小的理由,一个并不崇高且十分功利的理由,杨老师读了下去。也是在她被迫充当儿子的榜样且被迫研读古代经典的过程中,经典的意义向她敞开了,经典巨大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了她。同时,悟性颇高的杨老师又把经典的格言转化为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学生!读书的根本还是在具体的读的行为中。
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第二,有选择地读书。
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为暑期教师读书推荐了如下十本书:
《陶行知教育名篇》、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大教育论》(夸美纽斯)
《爱弥儿》(卢梭)
《多元智能》(加德纳)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丛书》
《听名师讲课》
《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肖川)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郑杰)
&第三,与写作同行。
写,有时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教育阅读得爱与怕》: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年度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李迪,网名初荷。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曾获得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郑州市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公开发表教育随笔近三十篇,部分日记在《职业技术教育(纪实版)》上连载。现在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任教。
《李迪文集》一共四本,包括《我班有女初长成》(一、二)、《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王燕老师的“五个改变”
第一,读书改变了生活;第二,读书改变了工作;第三,读书改变了女儿;第四,读书改变了学生。第五,读书改变了家长。
第一,读书改变了生活。读书已经成为王燕老师的一种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年多点的时间里,王燕老师养成了三个习惯。一是逛书店的习惯。大多数女孩子都喜欢逛商店,王燕老师也不例外。但是慢慢地,她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逛书店了,她说:“逛书店比逛商店更有意义,也更能吸引我,常常走进书店几个小时仍不舍得离开。”二是睡前看书的习惯。喜欢在床头放上几本书,放上一支笔,随手可以拿到。这样,“当我坐进被窝就能翻阅自己喜欢的书,有了想法就能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感觉每晚都过得很充实。三是随身背包里放本书的习惯。“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空,就能拿出书本翻阅,不会把时间轻易浪费。”
第二,读书改变了工作。书是王燕老师最亲近的朋友,影响着她的工作。她说:“书,是我亲近孩子的‘窗口’。”因为要向孩子们推荐好书,自然也就要广泛地去阅读属于孩子们的书籍。《窗边的小豆豆》、《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夏洛的网》、《草房子》……这些书带她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也是这些书使她和孩子们更加容易沟通,拥有更多交流的话题。她说:“书,是我教育思想不断进步的‘桥梁’。”《班主任兵法》、《心平气和的一年级》、《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书的阅读,给了她许多教育教学上的启发,为她的教育教学引航,引领她在工作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她说:“书,是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的‘催化剂’。”《让孩子出类拔萃》、《卡尔威特的教育》、《给父母的50个忠告》等书,把她的视角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引向家庭教育,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处,努力地去探索教育的真谛。
第三,读书改变了女儿。读书影响了王燕老师的女儿。4周岁半的女儿爱书了,已经拥有各类幼儿读物50余本,还订阅了《幼儿智力世界》、《幼儿画报》两套幼儿杂志。女儿每天都要和她一起读故事、念儿歌、背古诗,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
第四,读书改变了学生。王燕老师的学生变得爱读书了。去年带的三年级,班级图书角藏书130余册,成为学校里藏书做多、书籍质量最高的班级之一。今年虽然带了一年级,但短短一个学期下来,37个孩子也从不同程度上与书交上了朋友,人手一本故事书和一本儿歌书成为每个孩子必备的学习用品。背儿歌,读故事也成为班级里一项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的活动。
第五,读书改变了家长。在王燕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家长拿起了书本,因为孩子的需要,使得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儿童书籍;因为教育的需要,使得家长研究一点跟孩子成长有关的书籍,于是,一些家长也开始阅读教育类书籍。王燕老师时不时地给家长们推荐一些相关书籍,比如《让孩子出类拔萃》、《怎样当好一年级孩子家长》等,并通过书信与家长进行读书交流。她老师说:“我希望,我能因书而改变,学生能因我而改变,家长能因孩子而改变。”
王燕老师认为,如果说读书是精神食粮的摄取,那么写作就是这些精神食粮消化吸收的过程。她喜欢用写来进行思考,写读书感悟,写教学反思,写教育案例,写育儿体会……她说,以前很少歇文章,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往往写两、三百字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坚持了一段时间,慢慢就发生了变化,现在每天有写不完的东西,一个小时能写一千字以上。“写,促进了我的思考;写,也提炼了我的思维。”除了博客以外,她还在人教论坛上建立了两个教育教学专题帖:一个是《燕过留痕——一年级教师的工作日记》,主要记录她和一年级孩子教学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另一个是《心与心的交流——与一年级(3)班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主要记录她和班里孩子以及家长之间的书信交流情况。另外,她还在方方正正教育论坛上建立了一个育儿专帖,记录女儿的成长。
王燕老师说:“读书充实了自己,写作提炼了自己。读书和写作的确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徐如松和《记录教育》
徐如松校长在阅读节期间“每天晚上坚持阅读书报一个小时以上”。在阅读节期间,他购买了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上下册,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高兴》,六小龄童的签名本《六小龄童品西游》,还买了江苏无锡的强洪权老师的《魅力语文》。除了阅读以上新买的书籍外,他阅读了《敦煌百年》,了解了敦煌百年的沧桑历史,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浏览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月刊》《中国教育学刊》《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上海交大二附中校长李首民的《情理相容创和谐》《一位中学校长的教育旁白》两本书。还阅读了郑渊洁的《大头托托》和著名童话小说《木偶奇遇记》。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徐校长阅读了上百万字的书籍报刊,他说:“阅读真是‘悦读’,阅读真是快乐的享受!”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徐校长坚持“每天撰写读书笔记”。从10月21日到11月13日共24天,他写了36篇博文,近2万字平均每天一篇半。这让我自认为也勤于笔耕的人,也自叹不如,跟不上他的数量和字数。
朱娟清和《阳光下的小草》
冬去春来,风霜雨雪,“阳光下的小草”相守着一天又一天。无怨无悔,相敬如宾。那600多篇博客就是我们“爱的结晶”。
撰写随笔才使我体验到了自己的生命力是依然充满生机。我没有理由退却,我没有理由不紧跟着朋友们的步伐一起努力,一起携手而满怀信心地勇往直前。
“每天阅读一点点,每天撰写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了葱绿小草的一方成长剂。于是,倘徉随笔世界无论干扰都会坚定不移。于是,耕耘“阳光下的小草”无论忙碌都会一往情深。
进入教育在线的日子越久,我发觉越能走入自己的内心,也更加地迷恋在线的多姿多彩。《朱永新教育随笔》、《铁皮鼓教育博客》、《李镇西之家》、《秋水共长天一色》、《教学碎片》、《心灵的舞步》等等,太多的风景都是在线给予小草生命的阳光。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心灵写诗”: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民主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色彩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思想还给学生……在不停的“还原”中,小草渐渐地返青,昂头,终于冲破一块块石缝探出了葱绿的身子,开出了朵朵的小花。50余篇随笔被选用发表在《教育故事》、《嘉兴教育》、《现代教育探索》、《秀洲教育》、《南湖晚报》、《嘉兴日报》、《生活作文研究》、《新教育实验通讯》等刊物上,十余篇论文获得区市省各个奖项,连续两年被评为嘉兴日报积极通讯员,今年又被评为秀洲区首批博客之星。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所以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姚晓静说: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一直以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
阅读正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教师日记2童话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