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易经里说有一代之什么意思

成都商报多媒体报刊
第34版:文娱
&&&&&&&&&&
张爱玲英文小说中文译本 《雷峰塔》《易经》在港首发
&&张爱玲两部英文小说《The Fall of The Pagoda》和《The Book of Change》的中译本繁体版《雷峰塔》《易经》,29日在中国香港浸会大学首发。加之此前出版的《小团圆》,张爱玲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在她诞辰90周年和逝世15周年之际终于合璧,虚虚实实交织出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新华社&&又讯 出版人、学者止庵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繁体版已经在香港推出,但读者要看到内地的简体版,至少也要等到明年上半年。(蒋庆)
Copyright内江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易经》简体版问世 张爱玲诠释一个时代的沉浮
  《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被称之为张爱玲的人生三部曲。这回看到了最后出版的《易经》,总算把张爱玲的人生勾勒出来了。在《易经》中,我们看到的是少女张爱玲人生的曲折与沧桑。
  《易经》的故事时间发生在《雷峰塔》与《小团圆》之间,描写女主角18岁到22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比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画得余韵无穷。
  《易经》的女主角琵琶,18岁那年,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她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求学时的琵琶结识了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威胁到香港,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发挥出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也在所不辞。通过这个故事,能感受到张爱玲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虽然小说《易经》主要是描述香港沦陷和女主角回到上海的历险,但张爱玲写作此书时已经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回顾将近20年以前的经验,她其实是有着历史的后见之明的。1950年代末,在美国写作《易经》时期的张爱玲,已是一个两度结婚,移民他乡,依靠非母语写作的中年作家了。回望1938年初入文坛以来的种种遭遇,她有理由为自己所经历的变化唏嘘不已,从而理解“易”的意义所在。
  《易经》里的张爱玲,和我们以往读到的张爱玲有了些不一样:比如,我们总认为父亲和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的痛点,可读完《易经》,才发觉伤害她更深的,其实是母亲。“打从她小的时候,上海就给了她一切承诺”,这句话潜意识里或有对母亲的依恋,尤其是《易经》用了极大的篇幅着墨母女之间,这是张爱玲早期作品不曾有过的。
  张爱玲将小说命名为《易经》,不免使人好奇她的动机何在。她也许是想借助这部经典的《易经》来吸引西方读者,也许真是希望求助古代的智慧,来参详琵琶或她自己的命运,又也许是对前夫胡兰成微妙的反戈一击,因为胡兰成自战时起就以《易经》的阐释者和实践者而洋洋自得。或许,力图从中汲取一种创作哲学:小说创作正如《易经》一样,以其多变的“象”,诉说着人生种种起落无常,辗转曲折,死而后已。
  最后想说的是,张爱玲的才气、乖张与冷艳,无不像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叫人看不透,也说不明。仿佛她总是习惯于用她笔下的那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来掩盖千疮百孔的人生。她的文字,仿佛是深秋初晨的枯枝上所结成的霜华,晶莹剔透,但枯槁尖锐的面目终将凸现出来,突兀惊艳。张爱玲以她艳异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沉浮。(李香)
电话:010-讀張愛玲的「相見歡」_中国文学史话_胡兰成 小说在线阅读
&&-&-&正文
讀張愛玲的「相見歡」
&&&&張愛玲的「相見歡」還是可見作者的筆力非凡。荀太太與伍太太都是庸俗之人,然而有著中國人特有的忠厚寬和平穩。她們的是「後天而奉天時」的順,與所謂對命運的屈服卻又不可一概而論。世上還有「先天而天弗違」的反逆性的英雄美人,亦與這荀太太伍太太之輩原也是同條生,中國史上的小民與大人同是一代之人。
&&&&荀太太伍太太都有委屈而無怨毒,有時也說說自己所受的委屈吐吐氣,但也不過是這樣說說罷了,其實並沒有記恨的。荀太太說起借錢給窮親友,多少有點替自己撐面子,亦有點幸喜自己的景況較好,紹甫有職業。這種艱辛裏出來的沾沾自喜實在相當莊嚴,不可只以淺薄視之。她對窮親友只覺把他們無可奈何,倒也沒有卑視窮人之意的。
&&&&這些,與其說因於道德的,毋寧是出於自然的情意,中國文明的浸潤成了民族的性格,連道德的名詞也不覺得了。
&&&&荀太太伍太太的年齡去青春已遠,兩人對頭上生出了白髮的那一段淡淡的實際的說話,與英雄美人的遲暮驚心,也是同條的,只是有光影姿態之異罷了。荀太太的一點點剩餘的女人的相貌的自尊心,快要在記憶裏淡了遠了,但亦還是尊貴的──生為女人身的尊貴,帶點可憐兒的。伍太太生得不好看,而她對自己的相貌亦有一種隨和。她與荀太太兩人的那份親誼還是沉甸甸的有金玉之情的感覺,雖然在世故中已快要成為不足道的了。
&&&&卻說「相見歡」裏的那荀太太與伍太太,因打仗避地上海,遷就著過生活,而於這時代一無怨言,也不求甚解,有這樣一種順從而與卑屈又兩樣,與無知識也有些兒兩樣。這是中國人纔有的大順,「後天而奉天時」的大眾若譬如海水,則「先天而天弗違」的英雄美人可比是浪花。伍太太比較有錢,見得深厚些,荀太太比較貧薄,所以特要表現自己,即是對時代的逆來順受的遷就生活中,亦仍可以有各人的個性。這兩個老婦人夾著一位年輕的婦人婉梅,更見得敗花殘葉的無可奈何,然而還是值得依惜,珍重。
&&&&西洋的老婦人多變得乖戾固執,他們沒有中國人的那種順,西洋的革命也沒有中國的革命是對天的。易經的兩句話,「先天而天弗違」便是樂,「後天而奉天時」便是禮,二者不可只要其一。宋儒只講順,現在我們講反,但是我們同時必要學禮,如孔子的問禮於老子,老子原也是極知禮的。荀太太伍太太決不與西洋的老婦人同,讀西洋小說最可知之。荀太太的小氣與自炫,與西洋的個人主義的不同。而亦因此,中國的英雄與革命亦與西洋的英雄與革命不同。要於此能辨別,是寫中國文章的第一條件。
&&&&宋儒講先天,只知說先天之性,而不知一個反字。宋儒教人順從禮教,而不知我們順禮,乃是以禮順天,若只知順禮,那就迂了。我們知此則知禮儀之美,戀愛也要約於禮。
&&&&左傳有晉文公為公子時,出亡於狄,在狄十二年,而至齊,在齊國住了下來他又不肯走了,是部下設計纔把他載在車上離了齊國。晉文公是五霸之一,那樣的英雄,而隨遇而安,這就是一個順字。陶淵明的知足即亦是於此有其相共通者。荀太太伍太太的順從環境,所以與英雄美人同是一代之人。張愛玲寫「相見歡」,於此似乎缺少點出一筆。但是點明最難,弄得不好,會成了說明而不是文學了。此是文章作者的覺,故能不加解說,而自然明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秧歌」等的文章是自然明白,無須再加點明,但是此篇「相見歡」只覺缺少點明。「相見歡」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荀太太伍太太那樣的人也抱有愛意,雖然自己不喜歡與她們一樣,作者就像是婉梅的看她們。此所以能是好文學,但是除此再沒有別的了。
&&&&詩文的點明是一個大問題。最好是自然明白,不加點明,如唐詩「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昔年有夏瞿禪先生,讚為「不著一字,光景無窮」。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詩經與漢賦即多是點明的。比起日本的古歌與俳句,中國的古詩多是帶議論的。細想想,這倒是文學的正宗。原來其他各種藝術如建築、陶器、音樂等皆其造形即是一切,不可能再有自己說明,惟詩文可以自己說明,此所以中國文學不同於一般藝術,而稱為禮樂文章。
&&&&有云「曲終奏雅」,如漢賦寫遊獵之盛,兩京的閎麗,而歸結於要行王道,
&&&&即是把方纔所寫的美好的東西,一一還它一個價值,此就是點明。作者是自己在世人世事之中,而同時有如神在看自己,看世人世事。
&&&&有不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有自覺地寫出了好文章,應當是後者更高,但是亦有自覺了反為寫不出好文章了的。其故是不可依照所覺的來寫作。若依照所覺的來寫作,那就不是創造的了。好文章是隨著寫作而一路明白起來的,這纔是生出來的新的覺。能如此,則不加點明亦自然明白,加了點明亦不會破壞文章。
&&&&寫文章與打天下同。如周文王武王是自覺的,如劉邦與朱元璋則是不自覺的。後世惟孫中山先生的創造民國是自覺的。不自覺亦可打得天下,如不自覺亦可寫得好文章,但是下文就要有師,幫助他自覺,如劉邦請教叔孫通與陸賈。毛澤東是不覺的,他與人民是將錯就錯的相結合而起兵,而因為不覺,後來他的諸種作為就都是一敗塗地的了。
&&&&荀太太伍太太、紹甫、婉梅這般人們,避戰亂到上海,便是「相見歡」裏的人物,如果逃不出來,在淪陷區或共區,便也與大眾是一海之水,而一班共幹則到底也不能知道中國一般人的心思。誰如果能知「相見歡」裏的人物的順從與時代英雄的反逆可以相結成,則可以創造時代了。
&&&&青年人不覺地寫出了好文章,很快會萎,政治上不覺地造反,後來就會像文化大革命的不知所云。「相見歡」筆致極好,只是作者與書中人物相知尚不夠深。張愛玲是「赤地之戀」以後的小說,雖看來亦都是好的,但是何處似乎失了銜接,她自己也說給寫壞了,她自己也只是感覺得不滿意,而說不出是何處有著不足。這樣一位聰明才華絕代的人,她今是去祖國漸遠漸久了。
&&&&一般中國人其實多是「相見歡」裏荀太太伍太太紹甫之流,缺少團結心,各人管各人,少出主意,少惹是非,但你若以為他們都是順民,那就錯了。日本軍就是對於淪陷區內的中國人最難應付,現在共產黨從江青四人幫到了鄧小平,也還是對於這樣的國民不知可怎樣應付。
&&&&中國史上獨有的天下皆反,民間起兵,其中其實大多是「相見歡」裏那樣的凡人。他們是大順,而與天下皆反可以結合在一起。看他們處世之道少出主意,而他們一旦卻可以聞風響應。易經乾者大始,坤者大順,在中國民族全體來說實是一個。對於這樣的國民,是惟革命者與真真的文學者能喚起之,如孫先生說的「務須喚起民眾」。不是可以只靠政策,而是要以道。鄧小平今雖改變政策,亦還是不可能把握民心的,其故在此。
&&&&荀太太伍太太紹甫等是時代的浮沫,但底層還是有著海水的。像他們這樣的人,你剛想看不起他們,他們卻忽然發出話來,會當下使你自悔輕薄。大學講親民,孟子講覺民,都先要知民。如「流言」、「秧歌」等的看人待人都是非常好的,有一種智光。
&&&&民國六十八年(1979)四月載於三三集刊20輯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出版之門 - 出版新聞
本網站現正進行架構重整, 除出版新聞外, 其他功能暫停服務至另行通告為止。不便之處, 敬請原諒!
張愛玲另一自傳體小說《易經》明年上市
【文字大小:
《出版之門》據台灣《聯合報》消息報道:張愛玲的《小團圓》上市一月發行量已破5萬本,創下近年華文文學的銷售奇蹟。台灣皇冠近日也確定出版張愛玲另一部英文自傳體小說《易經》,中英文版將同步上市,最遲明年張愛玲逝世15周年時就會出版。
據報道,皇冠副社長平雲表示,本書共60萬字、是張愛玲用英文寫成。出版的最大挑戰,是找到適合的譯者,精準地將英文還原回張迷熟悉的用字、氛圍,翻譯難度“比哈利波特還要難”。皇冠已尋找數月,候選人包括兩岸三地的知名譯者、作家,最遲下月便會敲定。《易經》(The Book of Change)其實便是《小團圓》的前身、原型。上世紀60年代,人在美國的張愛玲希望在異鄉重起爐灶,以自己的回憶為主軸寫長篇英文小說。考量讀者的閱讀習慣,最後她把書一分為二,分別是寫她童年的《易經》,和少女時期的《The Fall of Pagoda》(暫譯《墜落之塔》)。然而她在美國的知名度不夠,遲遲找不到出版社出版。1975年,朱西甯寫信給張愛玲,表示打算根據胡蘭成的說法為她寫傳記。張愛玲情急之下,匆匆將英文版《易經》的內容改寫成中文版《小團圓》,打算跟胡蘭成打對台。張愛玲曾將一份《易經》、《墜落之塔》的英文打字稿交給摯友宋淇夫婦保管,夫婦先後謝世後,其子宋以朗去年在家中找到,交給皇冠評估。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讀過《易經》,他表示,“跟《小團圓》非常相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经的易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