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有理数是什么意思,开发蒙语的意思意思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b&先说结论:&/b&&br&&br&&br&&b&我认为按照清代满文字母的规则而言,zi处于字中型时不应合体连写。以下是详解——&/b&&br&&br&清代文献中带有zi???音节的词,通常都是汉语或者梵(藏)语借词——比如「太子」、「世子」、「娘子」、「阿鼻」(abizi)等等。目前在清代文献中我并没有看到zi处于字中型的词汇。&br&&br&这些字尾型的zi音节,由于字尾型的写法,自然不是合体的。以「太子」为例:&br&&img src=&/b77a735d15ef2ba500cfc51_b.jpg& data-rawwidth=&105&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5&&——清代奏折中「皇太子」一词写法。&br&&br&尽管我们在清代文献中看到的zi音节写法,基本上都是字头、字尾或者独立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据此来推测其出于字中型时的写法。&br&&br&满文作为字母文字,尽管旧时以十二字头来划分,但是现代人完全可以按照独立的字母去理解满文的拼写方法。&b&谈到与i相拼时合体连写的字母,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字母:(阴性的)k, g, 以及b。&/b&那么我们单看这几个字母,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br&&br&我引用一下我在专栏文章&a href=&/p/& class=&internal&&简要谈谈对满文字母的一些体会&/a&中的图:&br&&img src=&/04c546fdfc4e13f235abbb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1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img src=&/56faf2e879b8e201f3a98d8bd24e0b4a_b.jpg& data-rawwidth=&155& data-rawheight=&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5&&&br&——其实上文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可以与i完全连写的字母的共同特点,就是&b&其本身是不过中线的,与一般的字母不同,(阴性的)k g h以及b没有过中线的字牙&/b&。&br&&br&对比单独的s字位于字中型的写法,其下不接元音,本身也一样要写过中线的字牙:&br&&img src=&/85ec04cdd422473efeaa28cda6992c6b_b.jpg& data-rawwidth=&152& data-rawheight=&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2&&&br&&br&&b&因为阴性k g h以及b不过中线的特点,所以才有与i(以及a e等元音)相拼时可直接连写。换句话说,此处i这个长字牙是被「提」到了前一个辅音字母上。&/b& ba be也同理——对比sa/se,你会发现以上几个音节「少」了一个字牙(其实o u ū 也是一样的):&br&&img src=&/a6da718c66691beffb142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a6da718c66691beffb142_r.jpg&&&img src=&/e_b.jpg& data-rawwidth=&461& data-rawheight=&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e_r.jpg&&&br&(ke ge he略,可以自己写来体会一下)&br&&br&&br&那么反过来我们再看看z这个字母在字中型的写法——《聊斋志异 卷十一 齐天大圣》中,有一词「yozana」(由旬),这是个佛教词汇:&br&&img src=&/df6f778b47cb6a91116cea_b.jpg& data-rawwidth=&138& data-rawheight=&1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8&&&br&——可见z字写法是要过中线的。&br&&br&&b&既然过中线,那么自然跟「i」拼写的时候,也要把z字写全了,不可以与i合体连写&/b&。&br&&br&因此,我认为题主贴出来的fizicin图片上的写法(z与i合体连写)是错误的,应该分写。&br&&br&PS: 上面专栏文章最后的思考问题,有人得出答案了吗?(?o? ? o??)
谢邀。先说结论:我认为按照清代满文字母的规则而言,zi处于字中型时不应合体连写。以下是详解——清代文献中带有zi???音节的词,通常都是汉语或者梵(藏)语借词——比如「太子」、「世子」、「娘子」、「阿鼻」(abizi)等等。目前在清代文献中…
来自子话题:
-&br&&br&京剧的产生与流行在乾隆后期,演员会唱满洲话并不奇怪。汪笑侬、唐英、金少山、杨小楼、程研秋等名家都是满族人,清朝中后期,在京戏台班里,满族人是可以占据半壁江山的。除此之外,粤剧、昆曲等舞台上,也有很多满族演员。&br&&br&在满族人统治的朝代里,京剧也是深受满洲文化影响的。其实,元杂剧和京剧这两个流传广泛的戏曲形式,都和少数民族分不开。&br&&br&正经京剧唱本之中,满语唱词也不罕见。在一些专门描述满足故事的剧本之中,《挑滑车》之中金兀术有一段满语唱词,《忠义璇图》有一段满语唱词。到二十世纪,《请清兵》里还有一段圣旨要用满语来念。还有庆典创作的《寿星大围》,是传统的全本满语戏。京剧唱本在建国之后有过一次大的灾难,若不遭此劫,怕是能留下更多。&br&&br&不过,满洲人也有自己的曲艺形式,只不过没有形成自己的戏曲形式。满洲曲艺的代表是「八角鼓」,击鼓演唱,是在八旗子弟中流行的玩物。其中的「拆唱」法,是有演员角色之分的,虽然接近戏曲,但仍不能归类为戏曲艺术。&br&&br&&img src=&/f091a7b8e1b53cc3c3f30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f091a7b8e1b53cc3c3f30_r.jpg&&&br&后来真正扮上角,讲故事的戏曲,虽然是从八角鼓发展而来,但也仅是硬配上京剧的体制,是生搬硬套的产物。这也是建国后的事情了,比如「新城戏」,流传不广,因为没有特点而迅速衰落了。&br&&br&&img src=&/76f1bc6e227dae1b1526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所以说,有扮相的这种戏剧,是汉族发明的东西,但其中多少也渗透了外民族的内容。八旗子弟人数有限,就没有发展出专属自己的戏剧,但也有较为简单的曲艺形式。至于纯粹的「满洲戏」,是建国之后,生搬硬套才有的东西,唱的也是汉语,可以说没有出现过。&br&&br&至于什么东北二人转,更是建国之后才流行起来的,跟满清宫廷没有半点关系。&br&&br&感谢阅读。
-京剧的产生与流行在乾隆后期,演员会唱满洲话并不奇怪。汪笑侬、唐英、金少山、杨小楼、程研秋等名家都是满族人,清朝中后期,在京戏台班里,满族人是可以占据半壁江山的。除此之外,粤剧、昆曲等舞台上,也有很多满族演员。在满族人统治的朝代里,京剧也…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mukden」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改的(虽然相比近代也算是古时候的名字了),准确说mukden对应的汉语是「盛京」。simiyan看起来应该是来源于汉语的某种音译。另外simiyan不是三个音节啊,iy是切音,这个拼写读作 xi mian——具体为什么是音译simiyan,这个就不太清楚了。。。
谢邀。「mukden」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改的(虽然相比近代也算是古时候的名字了),准确说mukden对应的汉语是「盛京」。simiyan看起来应该是来源于汉语的某种音译。另外simiyan不是三个音节啊,iy是切音,这个拼写读作 xi mian——具体为什么是音译simiyan,这…
来自子话题:
&img src=&/e834ceb453d4df_b.jp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4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e834ceb453d4df_r.jpg&&
来自子话题:
不谢邀,这问题看着就一股钓鱼味儿。简单说两句。 &br&&br&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女真语、满语、锡伯语等 &br&&br&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 &br&&br&满族不是什么通古斯族的后代,在分类上是平行关系。&br&&br&当然要是有人非要说努尔哈赤是西伯利亚蛮族,吃人生番,远古野人,通古斯野猪皮,那我也没招儿不是。你们开心就好。
不谢邀,这问题看着就一股钓鱼味儿。简单说两句。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女真语、满语、锡伯语等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 满族不是什么通古斯族的后代,在分类上是平行关系。当然要是有人非要说努尔哈…
来自子话题: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让很多人感觉到疑惑的地方,并且由此催生出了不少有趣的(但很可能非科学的)假设和想法,可以详细说一下。&br&&b&有一些语言(语系)&/b&,&b&如果我们认为它们同源(比如题主说的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按照印欧语谱系树模式的指导,应该有人尝试过构拟它们共同的原始语的某些个子系统&/b&(比如题主说的人称代词,语音系统等等),&b&构拟“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原始语,没有充分的证据&/b&。&br&
假设存在“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原始语X,在语言谱系树形图中,X位于最顶端,经过语言分裂演变为,A,B,C……等等诸多属于该语系的语言,想要证明这一观点有且只有一种方式:&br&&b&第一步:构拟X的音系,构拟一些涵盖不同领域的词项(可能得几百个吧),以及部分语法系统(代词,指示词,疑问词,一些词缀等等)&/b&&br&&b&第二步:描述由X发展到A、B、C……的系统音变的过程。&/b&&br&&br&
当然,怎么发现原始语的语言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无所谓了,可以是通过严格的比较来获得的,也可能某个语言学家晚上做梦突然灵光一现,上帝亲自开口了……就像用谱系树来建构出印欧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起码是对祖语有着一定程度的描写,然后&b&可以通过一系列差强人意的、比较有系统的变化推导出现代的语言系统来&/b&——与之相比, 对“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进行这样的构拟、描写和推导,证据远远不够。&br&~~~~~~~~~~~~~~~~~~~~~~~~~~~~~~~~~~~~~~~~~~~~~~~~~~~~~~~~~~~~~~~~~~~~~~~
&br&&br&为什么有人构拟出所谓的“XX语系”或者“亲属关系”有问题,&b&根本想法在于既定谱系树模型的滥用,导致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三种&/b&,这也就是题主所提的问题关键所在:&br&&b&第一,把类型特征当做亲属关系;&/b&&br&&b&第二,用词汇统计法确定亲属关系;&/b&&br&&b&第三,Nostratic式的“大同超级语系”。&/b&&br&&br&
第一点,最典型的错误做法就是,引用一群语言中共有的类型特征,以此作为亲属关系的证据。&br&
Shibatani()检查了日语与许多其他语言群之间所谓的“亲属关系”,如Fujioka(1908)曾提出“乌拉尔-阿尔泰语群”的14大典型特征同样适用于日语,比如:1复辅音不出现在词首位置……5语法中没有“性”的范畴……10使用后置词,而非前置词……14,连词使用不多——&b&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区域扩散的特征。&/b&一些已建立的语族,如突厥,蒙古和通古斯,其实构成一个语言区域(即阿尔泰),而有些特征与乌拉尔语系共享。日语也有这些类型特征可能处于区域影响,也可能只是巧合。&br&&br&&b&没有人能成功构拟出所谓的“原始阿尔泰语”、“原始乌拉尔-阿尔泰语”或者“原始乌拉尔-阿尔泰-日语(-朝鲜语)”的语言系统,也没办法描述该原始系统如何发展成现代这些语言&/b&。没人能提供足够的标准来证明这里确实存在亲属关系——&b&这些“亲属关系”其实是类型特征的相似。语言间的相似性有多种可能的原因——遗传存古,区域扩散,或者碰巧类型相同(对,你没看错,就是赶巧了……完全没道理……)&/b&&br&&br& 与之相似的,还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格林堡(Greenberg 1968)提出的&b&“尼日尔-刚果”(Niger-Congo)语系&/b&,他的主要建立方法是&b&“集群比较”(mass-comparison),即观察抽样语言中的词项形式,寻找表面相似性(是不是和题主说的做法有点像?)。&/b&这个方法对不对姑且不说,格林堡的方法骨子里的先决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把印欧语式谱系树当做语言关系唯一模式来进行解释的,不管合理不合理,先套上去再说。(后来格林堡还对美洲语言痛下毒手,宣称自己证明了几十个语系还有许多单个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结果遭到学者Adelaar()无情地打击:“如果你仔细看看格林堡拿出来的那些材料的质量……只怕是错的比对的还多。”)&br&&br&~~~~~~~~~~~~~~~~~~~~~~~~~~~~~~~~~~~~~~~~~~~~~~~~~~~~~~~~~~~~~~~~~~~~~~~~~~&br&第二点,词汇统计法的问题。斯瓦迪希(Swadesh 1951)提出了一个可以生成“亲属”关系的神奇公式——语言学家们只要简单地在每个语言中搜集100个(或者200个)核心词汇,然后比较不同语言的核心词汇,留心有多少个词汇像同源词,然后这个公式就会告诉你这些语言之间的亲疏关系(即词汇统计学)以及它们共同的原始语的年代(语言年代学)。(比如所谓“同源词比例36%-81%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的说法……)&br&&br&但是,&b&这个公式有个致命缺憾,就是它的如下前提不合理:&/b&&br&&b&1单单从词汇比较就可以推出亲属关系;&/b&&br&&b&2所有语言的词汇都以固定的速度演变;&/b&&br&&b&3核心词汇总是与非核心词汇的变化不同。&/b&&br&&br&&br&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有些地方,有些学者死守着这些不放,奉之为圭臬,这并不可取。&b&核心词汇比较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处理新的语言资料的第一步,进而推导出语言之间关系的假设——但是它不能作为亲属关系的证据。&/b&&br&~~~~~~~~~~~~~~~~~~~~~~~~~~~~~~~~~~~~~~~~~~~~~~~~~~~~~~~~~~~~~~~~~~~~~~~~~~&br&&br&第三点,大同超级语系。&b&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是方法论的问题,这个原因简直就是世界观的问题,除了“情怀”二字,真没其他词语来形容。&/b&&br&&br&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印欧语和其他语系有亲属关系,诸如:印欧语可能与闪语有亲属关系;与乌拉尔语有亲属关系;与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有关系;或许还和爱斯基摩语有关系:什么某些高加索语乃至巴斯克语都有点关系……后来Pedersen()考察了这些观点后,说:我们可以将所有与印欧语相关的语言命名为”大同语言(Nostratian languages)”&br&&br&&br&&b&提出这种观点的根本想法在于:谱系树模式太好用了。许多语系已经建立起来或者正在建立,干脆再进一步,让这些语系攀上亲戚,放到一颗更大的谱系树上好了。最后达到同源大统一理论的境地。&/b&&br&&br&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也号称使用历史比较法,通过收集和比较同源词组来构拟。&b&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放宽了语音与语义比较的要求来研究的。他们所“重建”的大同语,几乎从来没有指明任何具体的元音(只是称为V),而N则用来表示所有的鼻音,诸如此类。&/b&&br&&br&这就像什么呢?一个人想要到你家认亲,到了你家,查着家谱,一步一步来,最后终于确定他是某一辈的远房亲戚,OK,这没问题。但是结果呼啦啦一大群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黑的白的一群人都跑到你家来号称大家都是你亲戚,结果家谱上根本就没有记,他们的证据是: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特么不是在扯淡吗?&br&&br&&b&对此,马提索夫(Matisoff,)说得很好:“清醒的学者避开那种‘宏大比较(megalocomparison)’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太过容易。当用于比较的语言数目如此至多,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的话)很遥远,而语音对应标准又很宽泛,那么根本不难找到‘音-义貌似物’,即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有几分相似的形式。”&/b&&br&&br&主要参考资料:&br&《语言兴衰论》,[澳]罗伯特·迪克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P25-39&br&PS:本书是朱晓农的导师迪克森的一篇长篇论文,在其中迪克森提出了“裂变-聚变”的语言演化模型,非常有启发性。书很薄(150余页),也不贵(19元),只是在编校上偶有疏漏,十分值得入手。&br&&br&&br&&a href=&/people/mustafajaraqi& class=&internal&&Mustafa Xia&/a&知友提出了如下问题:&br&&br&十分感谢!《语言兴衰论》已读完,很好地解释了之前的困惑。有几点问题,可否向你请教一下。&br&&br&其一,聚变期解释相似性是否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某区域内有50种语言,经过足够长时间的词汇语法借用后,&b&忽略裂变期的存在,依然还有50种语言,但因为借用和演化的时间足够长,已经不能分辨现在的50种语言与当初的50种祖语的对应关系了。&/b&但迪克森认为两种语言的混合,最后产生的语言一定存在单一的“父语”。那么,&b&是否可以说这50门语言与其祖语还是在理论上存在一一对应的,只是我们无法复原?&/b&&br&&br&个人看法如下:&br&&br&首先,“聚变-裂变”模式是一个&b&理想情况下的模型假说&/b&,迪克森自己在阐述裂变期结束,进入稳态聚合时,也是有着一些前提条件和假设的。同样的,你所说的情况也是一种理想情况,需要一些合理的条件限定。&br&&br&在这里:第一,&b&孤立地看待一个聚合期。&/b&假如我们忽略这个聚变期前面的裂变期,凭空在一个区域内凭空产生了50种语言,那么这50种语言本身就成为了祖语般的存在。在迪克森的模型内,经过足够长时间的稳态聚合期,这50种语言会变得越来越趋同,最终成为下个裂变期多种语言的共同祖语(所谓的”单一父语“,这也是迪克森聚变理论的重要推导)。这里有一个关键环节:依照&a href=&/people/mustafajaraqi& class=&internal&&Mustafa Xia&/a&知友的说法,如果我们不考虑下个裂变期,这50种语言趋同后,是否依然还是50种语言?在迪克森的模型内,没有进行更详细地阐释。&br&&br&第二,&b&考虑聚合期之前的裂变期。&/b&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如果这50种语言存在一个共同祖语,裂变之后,依照谱系树理论,这个祖语是可以构拟的;如果50种语言拥有不同的祖语,那么会出现Mustafa Xia所认为的假设: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经历了足够长的稳态聚合后,缺少足够的证据来进行构拟,&b&能否构拟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证据。&/b&&br&~~~~~~~~~~~~~~~~~~~~~~~~~~~~~~~~~~~~~~~~~~~~~~~~~~~~~~~~~~~~~~~~~~~~~~~~~&br&&br&同是&a href=&/people/mustafajaraqi& class=&internal&&Mustafa Xia&/a&知友提出:&br&&br&其二,&b&克里奥尔语是否可以说是有“父语”的?&/b&在克里奥尔语中观察到的如下现象:新几内亚克里奥尔mari“女人”&英语mary“女人名”(中略)&希伯来或古埃及miriam“暗淡的”(可能有部分借用关系我记忆有误),&b&一个词语在语言演化或借用足够长时间后可能基本无法看出本来面目,因此谱系树在这种情况下就失效了?&/b&&br&&br&&br&个人看法如下:&br&&br&首先,”某个词语在语言演化或借用足够长时间后可能基本无法看出本来面目“,这个内在的含义是:&b&缺乏词汇比较的证据来证明其拥有亲属关系。并不代表谱系树模式的全面失效,仅能代表从词汇比较方面,无法进行相关构拟。&/b&而我们也不能仅凭词汇比较,来把某种语言挂在谱系树上。&br&&br&&br&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指出:“我们构拟史前语言的唯一方法——比较法,只有在考察绝对统一的语言社团以及突然的、剧烈的语言分裂时,才能得出精确的结果。但是既然这些前提永远无法满足,那么比较法不可能描绘出历史演变的完整过程。”&br&&br&与之相符的迪克森的观点:&b&谱系树模式只适用于裂变期&/b&。&br&&br&其次,关于克里奥尔语,我个人倾向于,&b&它是从一个离散组合系统(皮钦语,Pidgin)而来的,但它的来源并不单一,相似性的表现可能更多源于区域扩散。&/b&&br&&br&&br&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在《语言本能》(&i&The Language Instinct&/i&)提及:&br&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和南太平洋的卖身苦力的历史中,一些种植园主故意将不同语言背景的奴隶和苦力混编在一起。这些人需要互相交流才能完成工作,但是又没机会学习对方的语言,于是他们就发展出一种&b&临时用语:皮钦语。&/b&皮钦语吸收了殖民者或者种植园主所用语言中的大量词语,语序排列变化多段,缺乏一定的语法规则(混乱的离散组合系统)。&br&&br&有时,皮钦语可以成为一种通用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形式就变得日益复杂。德里克·比克顿(Dereke Bickerton)认为:许多情况下,皮钦语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为一种完整、复杂的语言,只要将一群正在开始学习母语的孩子放到皮钦语的环境中就行——而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从小离开父母、并由皮钦语的人照顾的孩子中。&br&&br&这些孩子并不满足于简单地重复这种支离破碎、片断式的语言形式,他们往往会&b&注入前所未有的复杂语法,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崭新语言,即克里奥尔语,它是以皮钦语为母语的孩子发展出的一种语言。(诸如19世纪90年代后的“夏威夷克里奥尔语”。)&/b&&br&&br&&br&回到问题上来,克里奥尔语是否有亲属语言?能否与亲属语言一起构拟出它们共同的原始语?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它是有祖语的。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让很多人感觉到疑惑的地方,并且由此催生出了不少有趣的(但很可能非科学的)假设和想法,可以详细说一下。有一些语言(语系),如果我们认为它们同源(比如题主说的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按照印欧语谱系树模式的指导,…
来自子话题:
不会。&br&&b&说白了,不要用现代汉语去念古代汉语的语音。&/b&&br&&br&顺便说下他们的名字,其中个别的比较特殊。&br&皇长子的名字褆,念zhi4。&br&皇次子的名字礽,念cheng2。这个声调只是猜测,原因见后。&br&皇三子的名字祉,念chi3。&br&皇四子,即后来的世宗的名字禛,念zhen1。&br&皇十四子的名字禎,念zheng1。后来改名禵,念ti2。&br&&br&这里面除了允礽的名字外,其他都符合汉语的古音。允礽的名字是特例,所以是否按照2声念,是个问题。他名字的音很有可能是继承保成这个名字的音,所以我标的是cheng2.&br&&br&以上皇子的名字发音俱见宗人府档案中皇子名的满语注音。
不会。说白了,不要用现代汉语去念古代汉语的语音。顺便说下他们的名字,其中个别的比较特殊。皇长子的名字褆,念zhi4。皇次子的名字礽,念cheng2。这个声调只是猜测,原因见后。皇三子的名字祉,念chi3。皇四子,即后来的世宗的名字禛,念zhen1。皇十四子…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不同的人学习满语有不同的目的,如题主所说,如今多数学习满语、或院校开满语课都是为了清史服务的。还有一部分出于学术原因研究满语的,则是单纯从语言学本身来做的——在我国学术界单纯研究满语本身的是少数,年轻人真正做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剩下的多数是出于语言传承的目的,或者兴趣——这些人基本上是在民间的满语班或者自学的。&br&&br&以我本人的经历而言,我是因为第三种理由才学习满语的。题主之所以有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目前知乎上我尚未见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掌握满语之人踊跃答题的缘故。&br&&br&懂得满语的还有一类人是母语者,以新疆锡伯族为众,如&a href=&///people/49d377d9c099f2f1a83e4& data-hash=&49d377d9c099f2f1a83e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49d377d9c099f2f1a83e4&&@瓜尔佳老五&/a& 兄。
谢邀。不同的人学习满语有不同的目的,如题主所说,如今多数学习满语、或院校开满语课都是为了清史服务的。还有一部分出于学术原因研究满语的,则是单纯从语言学本身来做的——在我国学术界单纯研究满语本身的是少数,年轻人真正做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剩下…
来自子话题:
语言的学习都是相通的,基本的东西只能靠硬功夫,维吾尔语使用改进的阿拉伯字母,有32个,加各种变形共128种写法,书写方向是从右向左,有些音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这些都是学习维吾尔语的困难之处,需要加倍努力予以克服,此外语言的学习无疑非常需要合适的语言环境,能够去南疆最好了,楼上所说的当上门媳妇或女婿难度很大,维吾尔族特别是南疆维吾尔族传统上是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对于非穆斯林的汉族同胞更是如此。
语言的学习都是相通的,基本的东西只能靠硬功夫,维吾尔语使用改进的阿拉伯字母,有32个,加各种变形共128种写法,书写方向是从右向左,有些音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这些都是学习维吾尔语的困难之处,需要加倍努力予以克服,此外语言的学习无疑非常需要合…
来自子话题:
语言背后是文化,文化之后是民族想象与国家认同。你不能就语言来谈语言,就文字来谈文字。&blockquote&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而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br&&/blockquote&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的&i&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i&中提出民族是建构的想象共同体这一概念。受此启发,后继者们将他的理念推广到国家想象。而语言、文字,正是实现文化认同,建构国家民族想象的关键。&br&
1928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推行的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取代以前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其作用与他的其他改革措施一样,在于从根源上削弱与割裂同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伊斯兰的联系。凯末尔从另一方面否定了伊斯兰文化的本体特征,反过来强调了&a href=&///?target=http%3A///view/2257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突厥&i class=&icon-external&&&/i&&/a&史和前&a href=&///?target=http%3A///view/78839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安纳托利亚&i class=&icon-external&&&/i&&/a&历史的重要性。即建构突厥文化认同,从而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br&&a data-hash=&12fbe975cad2f326512e& href=&///people/12fbe975cad2f326512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12fbe975cad2f326512e&&@王童鹤&/a& 说很详细也很有道理,但个人认为,60年代维哈语言文字改革的本质目的在于,彻底隔断维哈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重建文化认同,从而保证国家的统一。与土耳其改革不同,中国的文化认同是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建构超越民族的社会主义认同。当然,在文化革中,这种构建无疑出现了种种问题。&br&
随着文化革命结束,全社会的拨乱反正同样也波及到新疆。原来的体系被整体抛弃,新式语言自然也就难以维持。
语言背后是文化,文化之后是民族想象与国家认同。你不能就语言来谈语言,就文字来谈文字。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而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的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
来自子话题:
满语中没有 zian cian sian 这类的读音(但是在书写上完全可以实现,没有看到这类拼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官话读音已经不承认这类尖音了),&b&但是有ji qi xi 与 gi ki hi 的对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满语中是区分尖团的(尤其是在标记汉字读音时)&/b&。&br&&br&满文原生词汇中,是同时存在ji qi xi 音 与 gi ki hi 音的—— e.g.: kicen(课), gisun(语), hibcan(短缺); cibsen(肃静), jijun(笔画), siberi(汗)【注:满文转写中,ci 读 qi,si 读 xi】。&br&&br&再者,「尖团音」一词,出自《圆音正考》。之所以叫「尖音」、「团音」,是因为尖音(ji qi xi)在满文字头中字形比较尖,而团音(gi ki hi)字头在满文里比较圆润——可看下图中的满文写法:&br&&img src=&/bddfa41712ff4efd691dd29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ddfa41712ff4efd691dd29a_r.jpg&&&br&所以说,「尖团音」产生的时候可能指的就是ji qi xi 与 gi ki hi 的对立。&br&&br&&b&如今满语本身依然严格区分ji qi xi 与 gi ki hi 音。&/b&
满语中没有 zian cian sian 这类的读音(但是在书写上完全可以实现,没有看到这类拼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官话读音已经不承认这类尖音了),但是有ji qi xi 与 gi ki hi 的对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满语中是区分尖团的(尤其是在标记汉字读音时)。满文原…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事实就是:&b&我们现在就用uksura&/b&。&br&&br&题主为什么说uksura「肯定不对」呢?这一点我倒是比较好奇……&br&&br&&b&我个人认为使用uksura还是有一定道理的&/b&。从词源上说,uksura与uksun属同源,uksun在清代入关后专指「宗室」——但这个此意是被后来的皇帝强行限定、剥夺了本意之后的保留下俩的意思。从早年的档案用法可窥知,&b&uksun这个词本意类似「宗族」(血缘+姻亲)&/b&。如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Hasuran Li 的回答&/a& 中列出的天聪五年皇太极的谕旨禁止「同族嫁娶」,其中「族」一词用的就是「uksun」。&br&&br&而uksura这个词,&b&我个人猜测&/b&,&b&可能起初是uksun的复数&/b&——这一来源也许可以追溯到金代以前的女真语——&b&再次申明这是我的猜测,没有严格的学术论证&/b&。&br&&br&猜测是uksun的复数有这么几个原因吧,第一,女真语r-尾表复数的例子比满语多,比如现在还很常见的「钮祜禄」:niohuru(niohe-niohuru,狼);第二,与人相关的一些词,满语中依然保留了ri复数尾,比如mama-mamari, mafa-mafari (奶奶,爷爷)。&br&&br&所以说,我个人认为,从uksura为「宗族」一词复数的角度,现代人使用这一词汇表达民族也还是言简意赅、比较准确的。当然,考虑到现代民族含义的复杂性,即便考虑到uksura的上述含义,也确实不是很合适的(但如果这要这样深究,很多语言的民族一词恐怕都不是很合适)。&br&&br&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特别符合现代「民族」词义的满文词汇,我觉得aiman(部落)甚至是 gurun (国)都比较合适——但这样会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毕竟这俩词可比uksura常用。
谢邀。事实就是:我们现在就用uksura。题主为什么说uksura「肯定不对」呢?这一点我倒是比较好奇……我个人认为使用uksura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词源上说,uksura与uksun属同源,uksun在清代入关后专指「宗室」——但这个此意是被后来的皇帝强行限定、剥夺了…
来自子话题:
不知道楼主住哪个城市,如果在内蒙不多说,其他城市的话可以到当地的蒙语教学班学习,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免费的蒙语授课班,都是在当地学习的蒙古族大学生创办的,目的是帮助失去母语的蒙古族人学习母语,当然对蒙古族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去啦。北京的在中央民大,每周六上课。
不知道楼主住哪个城市,如果在内蒙不多说,其他城市的话可以到当地的蒙语教学班学习,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免费的蒙语授课班,都是在当地学习的蒙古族大学生创办的,目的是帮助失去母语的蒙古族人学习母语,当然对蒙古族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去啦。北京的在中央…
来自子话题:
表示 长生天(腾格里)。长生天算是蒙古族的传统信仰。&br&标记是这样的:&img src=&/24fdfd4f58fc266dcb88ac3c_b.jpg& data-rawwidth=&32& data-rawheight=&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图片来自 CK2 的 wiki。这标记我看着就眼熟……&br&&br&而CK2用这个符号来表示长生天,主要是因为这个信仰以蒙古为典型代表。而这个形状,是 苏鲁锭上那个尖尖的形状。其实我感觉他们用这个字母来表示 苏鲁锭 的可能性更大些…… &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8%258B%258F%25E9%25B2%%2594%25A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鲁锭&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view/75001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鲁锭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
表示 长生天(腾格里)。长生天算是蒙古族的传统信仰。标记是这样的:图片来自 CK2 的 wiki。这标记我看着就眼熟……而CK2用这个符号来表示长生天,主要是因为这个信仰以蒙古为典型代表。而这个形状,是 苏鲁锭上那个尖尖的形状。其实我感觉他们用这个字母…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个人认为不是。&br&&br&&a data-hash=&0f6e544f02b64abf3d7d3bd36344c6bf& href=&///people/0f6e544f02b64abf3d7d3bd36344c6b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唐生& data-hovercard=&p$b$0f6e544f02b64abf3d7d3bd36344c6bf&&@唐生&/a& 给出的文章链接已说明了“被”字在古汉语中的来源,我就从满语角度再说一下,满语中被动与汉语的不同。&br&&br&阿尔泰语系中的语言,被动一般是以“词缀”来完成的。以满语为例,&b&动词词根&/b&后面+bu表示使动/被动。&br&&br&比如(对不起这个例子第一时间蹦入我的脑海):&br&&blockquote&eniye mimbe tantaha——妈妈把我揍了&br&bi (eniye de) tanta&b&&u&bu&/u&&/b&ha——我被(妈妈)揍了&/blockquote&&br&这里tanta-是“揍”的词根,tantabu- = 使揍/被揍,-ha=过去式。&br&&br&这与汉语中“被”的词性、用法是截然不同的。&br&&br&&b&-bu-这个词缀根本不是一个单独出现在动词前面(或者后面)的词汇,个人认为汉语的“被”字,不会是受这类用法的影响&/b&。&br&&br&&br&另外满语中-bu的用法也不完全是被动,最简单的例子:它还可以当使动来用,但要换掉前面的虚词。&br&&br&比如:&br&&blockquote&aika sunta be delebume muterakū oci, taka &b&sim&u&be ergembu&/u&rakū&/b&.(新满汉大辞典引《庸言知旨》)&/blockquote&——“若是撑不起网兜的话,暂且先不&b&&u&让你&/u&&/b&歇着”&br&&br&这里ergmbu- 是 ergembi(歇息、休息)的 使动/被动形式。前面用be (simbe=让你),而不是用de (被人如何如何),表示使动。&br&&br&所以&b&满语中的被动(以及使动),准确说使用语法结构来表达的&/b& (A E de ...bu.../ (A) E be ...bu...),这与汉语中被动的玩法是不一样的。这类语法结构而来的表述,是比较难于互相借用的。&br&&br&而且满语中的使动、被动比较严格,绝大多数情况必须分清楚动作是谁做的,汉语中有些情况无需强调被动:&br&&blockquote&erdemu ili&b&&u&bu&/u&&/b&ha manggi, gebu mute&b&&u&bu&/u&&/b&mbi, beye tuwanciya&b&&u&bu&/u&&/b&ha manggi, boo teksile&b&&u&bu&/u&&/b&mbi. &br&——德建而後名立,身修而後家齊&/blockquote&现代汉语直译:德行&b&(被)&/b&建立后,名声才&b&(被)&/b&成;自身&b&(被)&/b&端正后,家才&b&(被)&/b&整顿齐全。&br&&br&可见即使是现代汉语,“被”字加入上面这段话读起来也是很不顺的,然而满语中则不可省略此句中的-bu-缀——因为德行(erdemu)、名声(gebu)、自身(beye)、家(boo),是不能够自己做出上述动作的。&br&&br&何时使用-bu-,何时不用-bu-,看似简单,在实际运用上其实是个难点——至今我用得也不是太好,经常出错……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汉语中使动被动的用法非常不一样。&br&&br&我相信阿尔泰语系中其他语言的被动(使动)也是同样的类型。&br&&br&综上,&b&个人认为&/b&汉语中的被动是受阿尔泰语系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谢邀。个人认为不是。 给出的文章链接已说明了“被”字在古汉语中的来源,我就从满语角度再说一下,满语中被动与汉语的不同。阿尔泰语系中的语言,被动一般是以“词缀”来完成的。以满语为例,动词词根后面+bu表示使动/被动。比如(对不起这个例子第一…
来自子话题:
我也是蒙古族,从小上的普通公立学校,非民中蒙校出身。&br&&br&上小学之前我一句汉语都不会,但高中时我又基本不会说蒙语了,为此我爸很着急 ? 他买来了全套小学蒙古语文的课本,逼着我从蒙语字母表开始自学 ? &br&&br&蒙语学习的好处和英语相同,完全的拼音文字,学会字母和基本发音方法后,哪怕那些单词完全不知道意思,但也能完整念出来 ? &br&&br&语言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没接触阿尔泰语系的新人,真的得从莫名奇妙的黏着语等下手 ? 比如"走"就有七八种不同的表达,通过词尾的变化才表达具体意思。对了,蒙古的单词、句子结构充满变化,例如一个字母在单词首部、中部、尾部的写法就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字母有三种写法(粟特字母的通病)&br&&br&背完蒙校四五年级的课本,接下来我爸就开始给我放蒙古国的电影 ? 我对那些斯拉夫字母反而能容易上手&br&&br&我在的这地方是蒙古族自治州、而且亲戚多的泛滥,平时多听多问也就掌握基本表达了。&br&&br&以上。
我也是蒙古族,从小上的普通公立学校,非民中蒙校出身。上小学之前我一句汉语都不会,但高中时我又基本不会说蒙语了,为此我爸很着急 ? 他买来了全套小学蒙古语文的课本,逼着我从蒙语字母表开始自学 ? 蒙语学习的好处和英语相同,完全的拼音文字,学…
来自子话题:
&a data-hash=&f65b6fe778ba75417aa2& href=&///people/f65b6fe778ba75417aa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龚博致& data-tip=&p$b$f65b6fe778ba75417aa2& data-hovercard=&p$b$f65b6fe778ba75417aa2&&@龚博致&/a& 说的内容语言和文字方向的 HTML 标记之外,还有一个关于字体的问题需要注意。&br&&br&常见的阿拉伯语字体很多不能正确显示维吾尔字母,因为维吾尔语字母在阿拉伯-波斯字母的基础上有一些改良,而且一两个字母的连写方法不同。iOS 和 OS X 上自带的阿拉伯文字体,如果用来显示维文字母的话,l 和 m 两个字母连写时,显示总会不规范。&br&&br&要正确显示维语,需要下载 Alkatip [1] 或 UKIJ [2] 的字体,我不知道怎么弄成 Web 字体。另外,Google 的 Noto Naskh 和 Noto Kufi 可以正常显示维吾尔字母。 &a href=&///?target=https%3A///get/not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et/noto/&/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Noto Naskh 和 Kufi 字形风格不一样,但是字母的显示、连写都是正确的。Geeza Pro 里 l 和 m 连写的习惯和维语不同,但基本不妨碍使用。Nadeem、Al Bayan 以及很多别的阿拉伯语字体,不能正确显示维语。如下图:&br&&br&&img src=&/b37660bfd557dbbb054d33_b.jp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b37660bfd557dbbb054d33_r.jpg&&&br&&br&Geeza Pro 好像是 OS X 和 iOS 上默认的阿拉伯文字体,基本上完全支持维语,只是第二行标黄的 l 和 m 连写和维语的通行做法不同。不过无甚大碍,看多就习惯了。&br&&br&&img src=&/a27a1da6babd4a2f4206ed_b.jpg& data-rawwidth=&111& data-rawheight=&1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1&&&br&维语通行的 l 和 m 的连写是上面这样的,很多阿拉伯字母的字体 l 和 m 的连写常常是下面这样的。&br&&br&因为维语字母 w ? ? y ü u 的字形是其他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不存在的,而且 e h 的字形也不一样,所以 Nadeem 和 Al Bayan 里面的很多字母都 fallback 到 Geeza Pro 了,于是形状也格格不入而且也不能连写。&br&&br&&img src=&/d29bea4a727caa5dd9d39f92_b.jpg& data-rawwidth=&337& data-rawheight=&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7&&&br&–&br&1. Alkatip 字体下载:&br&&a href=&///?target=http%3A///ug-CN/services/fonts.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ug-CN/se&/span&&span class=&invisible&&rvices/fonts.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UKIJ 字体下载:&a href=&///?target=http%3A//www.ukij.org/font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ukij.org/fonts/&/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3. 评论里 &a data-hash=&cf10d69cfc64& href=&///people/cf10d69cfc6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朱文嘉& data-tip=&p$b$cf10d69cfc64& data-hovercard=&p$b$cf10d69cfc64&&@朱文嘉&/a& 说大家用 Alkatip 比较多。一些维语的 Android 系统会默认用 Noto Naskh,可能是因为比较省事儿。
说的内容语言和文字方向的 HTML 标记之外,还有一个关于字体的问题需要注意。常见的阿拉伯语字体很多不能正确显示维吾尔字母,因为维吾尔语字母在阿拉伯-波斯字母的基础上有一些改良,而且一两个字母的连写方法不同。iOS 和 OS X 上自带的阿拉…
来自子话题:
?a??r?an???z?a raxmet.&br&Ча?ыр?аны?ыз?а рахмет.&br&&br&是这样的吗……&br&&br&创造一套字母表来让各种突厥语做到“书同文”,和创造一种共通的突厥语,这两个任务我觉得还不太一样。第一个好说,苏联三十年代就搞过,后来苏联境内各种突厥语的西里尔字母表也有很大重合,九十年代初土耳其也牵头搞过一套 Ortak Türk?e alfabesi。(可参考:&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Common_Turkic_Alphabet%23In_the_USS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mon_Turkic_Alphabet&i class=&icon-external&&&/i&&/a&) 此外突厥学中也有一套比较通用的国际突厥学字母,不过那个是纯标音的。&br&&br&开头我打的第一行“谢邀”就是用 Ortak Türk?e alfabesi 拼写的,第二行是我根据苏联突厥语用的西里尔字母拼写的。当然,这哪种突厥语都不是,而是我瞎编的……不过,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已经很难做到共通,因为各种突厥语的词汇和语法已经分化太大。像哈萨克人肯定会觉得,“邀请”应该是 ша?ыру。尕尕乌孜人表示只知道 ?armaa,中间加个 ? 反应不过来在说啥。而 рахмет 这个词在中亚说出来还算能懂,但是词源是阿拉伯语的,因此没有伊斯兰教传统的突厥语民族,恐怕就听不懂了。土耳其语里的 rahmet 又是“(真主的)仁慈,宽恕,同情,怜悯”的意思,没有感谢的意思,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这样的乌古斯人未必能懂得这句话在说“谢邀”。所以,创造一种共通突厥语,还是挺难的。&br&&br&当然,可以想办法人工创造一种“混合”突厥语,词汇首选突厥固有词,兼顾主要突厥语普遍都吸收的借词(比如“书”就还用阿拉伯的 kitap 吧)。语法上,往古突厥语上靠,尽量摒弃地域性的用法。这是网上一群斯拉夫人创造共通斯拉夫语的思路,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只是需要有人去做。
?a??r?an???z?a raxmet.Ча?ыр?аны?ыз?а рахмет.是这样的吗……创造一套字母表来让各种突厥语做到“书同文”,和创造一种共通的突厥语,这两个任务我觉得还不太一样。第一个好说,苏联三十年代就搞过,…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我不是母语者,再者如今内地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满语环境,因此很难在一般意义上总结出「满语母语者的英语口音」。这个问题让知乎上察布察尔锡伯语说的好的锡伯族朋友来回答一下比较合适。&br&&br&&b&个人推测一下:&u&以平均水平而言&/u&,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在intonation方面。比较难的发音应该是th以及w/v差别。(以上评价不针对个人)&/b&&br&&br&已关注问题,欢迎大家踊跃回答或者留言。&br&&br&顺便说,我个人的英语口音大概是这样的:&br&&img src=&/afd4efc83af409ff77d138dc_b.jpg& data-rawwidth=&915& data-rawheight=&6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5& data-original=&/afd4efc83af409ff77d138dc_r.jpg&&
谢邀。我不是母语者,再者如今内地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满语环境,因此很难在一般意义上总结出「满语母语者的英语口音」。这个问题让知乎上察布察尔锡伯语说的好的锡伯族朋友来回答一下比较合适。个人推测一下:以平均水平而言,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在intonation…
来自子话题:
蒙古人永远用自己的蒙古文,不会被任何同化手段终结,回鹘蒙文依旧在用,我们内蒙的蒙古人也不会用西里尔文字。蒙古文字竖着书写因为蒙古人是顶天立地的。
蒙古人永远用自己的蒙古文,不会被任何同化手段终结,回鹘蒙文依旧在用,我们内蒙的蒙古人也不会用西里尔文字。蒙古文字竖着书写因为蒙古人是顶天立地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理数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