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自我评价怎样才能在教学评价中获得专业成长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幼儿园小班教育心得: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不遵守纪律,让老师很头疼;有的孩子很听话,是老师喜欢的乖娃娃,但在思考问题时却不是很活跃,甚至从不举手发言。对这些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这属于教育评价的问题。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效果的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多幼教人士的重视,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专门增加了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内容。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正在加强,教师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更为关注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幼儿的成长。但幼儿园教育评价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很多教师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特地组织了“教育评价”的专题教研活动,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评价中快乐成长!一、学习理论,提出困惑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大家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是根据正确的教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途径对幼儿园教育的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使教育者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开展教育评价也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手段。为了让教师们对教育评价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教研活动之前,我请每位教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在教研活动的“头脑风暴”环节与同伴交流分享,教师们感到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拿出为教师准备好的几个案例,都是日常幼儿园教育评价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请大家找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再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评价有些什么困惑。教师们纷纷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最大的困惑,都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急需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
评价内容单一,过多偏重学科知识在分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更注重技能掌握的好坏,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对幼儿作品大多是用“××画得真好,跟老师的一模一样”、“××做得很像”。(2)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教师经常这样评价孩子:“××和××画得很好”、“你们今天都很乖!”乖在哪里老师只字不提,评价敷衍而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3)
评价方法单一,多以口头评价为主评价多集中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幼儿的自评和相互评价很少。(4)
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老师们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十分注重结果性的评价,如在艺术活动中批评某个孩子折的飞机没有别的小朋友折的好,而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在折的过程是多么的认真。忽视了幼儿的进步和努力程度,(5)
评价参与者评价标准不一致《纲要》指出:教师、家长、幼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跟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经常不一致。这一点很让一些年轻老师头疼。(6)
评价范围不广,中间段孩子关注较少很多老师反映,班上最能干的和最弱的孩子老师关注比较多,而中间段的孩子却很少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来对这些孩子进行恰当的评价。(7)
评价技巧不科学、不灵活老师们还提出了一个困惑,面对个别调皮儿童做出的极端行为,该不该点名批评?快放学的时候,如果发现了评价的教育契机该不该继续进行下去?……这些反映出教师们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够科学,不够灵活。二、同伴互助,谈经验,提对策针对老师们提出的这些困惑,我特意邀请了卢柳静老师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卢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深入的研究,为大家作“怎样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专题发言。老师们对幼儿发展评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我请大家运用卢柳静老师讲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教师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提出的困惑进行讨论,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来解决。李季湄、方钧君在《多元智力理论和幼儿园教育评价》中指出:“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教师们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幼儿园教育评价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给评价一个恰当的定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幼儿园教育工作,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给幼儿和教师排队。因此,幼儿园教育评价应更注重幼儿的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活动过?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补偿,而不仅仅是在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二、如何评价一次教育活动这是教师们感到最为困惑的地方,我们集中讨论了如何评价一次教育活动。我们认为,评价一次教育活动,需遵循以下几个方面:1、看活动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从过去的主导、主角的地位向孩子学习的伙伴、朋友、知己的角色转换;教学评价过程要从过去的教师评价幼儿向幼儿自我评价、幼儿间相互评价转化。2、看活动的“生成性”如何。新《纲要》非常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强调教师的课题选择权,鼓励教师生成课程。教师应做到:二个优先、二个关注、三个学会。“二个优先”指: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映的活动优先。“二个关注”指: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三个学会”指: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尊重,学会支持。有没有设置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这是评价一次活动选题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尺。3、看活动的教学效果是否让孩子乐于接受。《纲要》非常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乐于学,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是衡量课程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保持一颗“童心”,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幼儿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保持健康心理,快乐成长!4、看活动中是否关注不同层次的孩子。教师们纷纷认为,应该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为他们提供展示机会:对不善表达的孩子,用操作的形式展现他的方法;对不愿意单独表现的孩子,允许他在同伴的陪同下一起展示他的作品;而对于那些不敢在集体面前说话的孩子,应多组织一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评价活动;在孩子们体验到成功感之后,除了给予表扬肯定之外,还可以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建议,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不但会给他们留下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还能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更富有创造性。回首审视幼儿园过去的评价活动,我们越来越清楚的找到了缺憾。以往我们认为评价就是区别是非,比出高低,更多的是选拔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显然这是很不全面的。通过专题教研活动,我们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育评价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形成性评价。愿我们和孩子一起,不断的在评价中快乐成长!--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的位置:&&&&&&& 正文
教师专业成长要在研究儿童中实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老师与我一起成长&漫画中国网&供图&
  儿童与教师是教育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实现儿童的成长,而忽略了教师的成长。我们发现,教师成就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同时成就了教师的成长,儿童发展与教师成长互为条件。因此,从儿童的发展入手,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途,实现儿童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儿童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目前,幼儿教师自身的成长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单独讨论幼儿教师的成长,而没有注意到教师的成长有自己的“生态环境”。二是在讨论教师的成长时,未能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三是对幼儿教师成长的有效性缺乏评估、监督,很少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师的成长,出现了“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的怪现象。四是教师的成长缺乏持续的支持。 
  在这四个幼儿教师成长的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核心和关键。正是因为没有将教师的成长与儿童的成长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导致了教师的成长缺乏真正的专业性,其效果也受到了影响。由于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将教师专业成长“串”起来的线索,教师所获得的各种专业支持,必然是不系统、不持续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包括自我摸索、行政支持、信息分享、团体探究等。不管什么路径,最终都需要教师通过反思、内化,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知识,才有专业成长。 
  反思与内化是教师对自己已发生言、行、思的思考,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幼儿教育机构,不能简单地将反思推给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园采用了“亮点工作法”、“突破工作法”、“我的收获与你分享”等方法,帮助教师反思。常问的问题是: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做得怎样?你班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在某某活动中,你观察到孩子了吗?观察到了什么?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观察的?你是如何思考的?你用了哪些策略回应? 
  虽然反思与内化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但却不等于“自我摸索”。在我园的园本教研中,有一种教研是一部分教师不直接参与教研,他们的角色只是倾听教研,倾听他人的反思,倾听他人的解释。对这部分不直接参与教研的教师来说,单纯的倾听也能有助于反思与内化。当有教师外出学习归来后,会让外出学习的教师“信息分享”,但要求教师明确指出哪些是“我听到的”、“我看到的”,哪些是“我想到的”、“我已经做到的”和“我将做的”,以此帮助教师们反思与内化。教师们对“应该”与“实际”、“想法”与“证据”的不加区分,是影响教师反思与内化的重要方面。 
  “看懂儿童”: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研究者舒尔曼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这三者是有交叉的,交叉部分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最为核心的内容:看懂儿童。 
  一名幼儿教师,能否“看懂儿童”、能否迅速“看懂儿童”,决定着这位教师实施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儿童能够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获得什么。“看懂儿童”是儿童视角的具体化。“看懂儿童”至少需要如下三方面: 
  观察与倾听。教师要去真正了解儿童,儿童是怎样学习,怎样学习才更有价值,怎样的学习才对每个儿童更有价值? 
  尊重和欣赏。这意味着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行为时,应去思考儿童行为发生的原因、目的和发展价值。儿童为什么会这么做,儿童想表达什么,儿童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指教师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去了解儿童的关注点、儿童关注的原因以及儿童有什么样的需要,同时去了解儿童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具有儿童视角是最为重要、核心的一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儿童视角,是指教师在开展每一项工作(不管是不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工作),都应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来想来做,并充分保障儿童的权益。幼儿教师拥有儿童视角,不仅仅是因为幼儿弱小需要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利。 
  儿童视角要求幼儿教师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考虑到儿童的立场。一线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繁杂,所有的这些工作,用儿童视角来统整,可使这些工作更加有序。比如,很多年轻教师会担心家长工作做不好,怕这怕那,如果能够一切从儿童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也就无所谓“怕”了。 
  “研究儿童”: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样的途径,都不能脱离对儿童的研究。比如,在开展“园本教研”时,不能为了“园本教研”而教研,尽管是在研究教法,但却不能脱离“学法”。不管是什么途径、方法,最终还得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要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当研究儿童时,通常会更多地指向儿童“现在”的兴趣、需要等现状性的方面,而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的今天与昨天相比,发展在哪里?儿童未来的发展有何需要?只有清楚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什么,教师的指导才能有根据。 
  怎样研究儿童?可以直接研究儿童,也可以从学科入手,还可以从家长入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并非“如何研究”,最核心的是教师应该拥有研究儿童的精神。 
  幼儿教师研究精神的第一个表现是有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找到儿童发展、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起源于问题。研究精神的第二个表现是在发现问题之后,能深入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令人信服的、有证据的答案。 
  一位年轻教师发现能否复述故事是故事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的指标。该教师发现能否“复述”和是否“理解”是儿童学习故事时的两个维度,教师绘制了一张“故事学习中的儿童”,能够清楚地看到四类儿童。后来这位年轻教师发现虽然能够很容易为大家所理解,但却只是看到了四类比较“极端”的儿童,更多的儿童处于中间状态,如何能够去解读这四类之外的儿童?故事学习中的指标也并非仅有“复述”和“理解”这两个指标。比如,儿童在故事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是否能够“表现”(表演)作品等,那么,是否可能有一个三维的“故事学习中的儿童”的示意图呢? 
  这位年轻教师是有研究精神的,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探寻问题的答案。研究精神不在乎教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的多少,不在乎研究话题的新旧,不在乎最终结果的轰动效应,在乎的是教师在研究儿童过程中的“精神”。 
  在一次研究儿童的现场,一名执着拼图的儿童引发了大家持久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这位儿童做事投入、积极、坚持,教师应支持这种行为、品质,不应干扰、打断儿童自己感兴趣、投入的行为。而有的教师认为,拼了这么久都拼不成功,是否也意味着儿童的某些方面需要改进、需要优化呢?说不定儿童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帮助呢?如果能够研究一下这名儿童的发展需要,问题也许会更加清晰。对这位儿童而言,支持其继续坚持、投入、专注地拼,不如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拼)和思考方式(怎么拼)进一步优化更有价值。 
  儿童的发展需要的不同,对教师介入程度、介入的方式也有着不同要求。指导教师的介入程度不同应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不同,上述任何一种指导方式,都是恰当的、需要的。(作者: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漆静&高翔)&
  《中国教育报》日第3版
】【】【】【】【】【】
{编辑:刘继源}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郑策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京ICP证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教师教学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