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 如何在无险之地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守?

孙子兵法_百度知道  孙子还在这些基础上总结出该篇的精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也是整部兵法的灵魂。  原典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②之以五事,校③之以计而索④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⑤同意⑥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⑦、寒暑⑧、时制⑨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⑩、官道○11、主用○12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13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14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15,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16以○17听○18,乃为之势○19,以佐○20其○21外○22。势者,因利而制○23权也。  兵者,诡○24道○25也。故能而示○26之不能,用○27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28而备○29之,强而避之,怒而挠○30之,卑○31而骄之,佚○32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33,不可先○34传○35也。  夫未战而庙算○36胜者,得算多○37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①兵:兵士、兵器、军队、战争等,这里指战争。  ②经:量度,引申为分析研究的意思。  ③校:通“较”,比较、较量的意思。  ④索:探索。情:情况、情形。此句的意思是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⑤上:上司、上级,这里指君主。  ⑥同意:这里指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  ⑦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⑧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⑨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⑩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11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12主用:主是主持、掌管的意思,用是物资费用的意思,这里指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13知:知道,这里是深入了解、切实掌握的意思。  ○14将: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也可解释为如果。  ○15计:计较,这里可引申为衡量。  ○16利:利益。  ○17以:通“已”。  ○18听:听从、采纳。  ○19势:这里是形势、情势的意思。  ○20佐:有助于。  ○21其:指示代词,指实现战略目标的计策。  ○22外:这里指客观形势。  ○23制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行动。  ○24诡:奇异,欺诈。  ○25道:原意是途径,引申为方法与计谋。  ○26示:显示,这里是伪装的意思。  ○27用:原意是使用,这里是用兵的意思。  ○28实:这里指敌人实力强大。  ○29备:备战。  ○30挠:挑逗。  ○31卑:卑下,这里是轻视的意思。  ○32佚:通“逸”,这里指敌军获得充分的休整。  ○33胜:胜算,妙计。  ○34先:预先。  ○35传:传授。  ○36庙算:古代出兵前在祖庙举行仪式,因此庙算用来指代出兵之前的计算与谋划。  ○37得算多:指计算周密,打胜仗的把握更大。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干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去考察研究。战争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真实情况,包括: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  所谓“道”,就是指政治,指的是国君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关系到民心向背,要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可以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惧任何困苦。所谓天时,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就是指作战时距离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将领在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领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军令法规、武器供应等方面的情况。  凡属于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以上五个方面情况的人方能在战争中取胜。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就是说,敌我双方哪一方的君主能否做到君民一心?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纪更严明?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更好、赏罚分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假如国君能够听从我的计谋,作战必胜,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贸然用兵必然失败,我就会离去。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有利的情况,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讲究诡谲之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欺骗麻痹敌人。所以,能征善战要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要用兵,却装作不准备打仗;准备攻打近处,要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准备攻打远处,相反却装作要攻击近处。敌人贪利,就利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强,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冲动,就要设法挑衅他,让敌方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想法设法骄纵他,让敌方失去警惕;敌人休整的好就设法去骚扰他,搞得敌方疲惫不安;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去离间他,分化瓦解敌人。在敌人毫无准备时,搞突然袭击。这些就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只能好好领会,是不能靠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开战之前,朝廷的谋划时就能预知胜利的,是因为能取胜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获胜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获胜条件充分,就能打胜仗;筹划不周密,可获胜的条件少,就很难打胜仗,更何况根本不谋划、条件不具备呢?我们依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很明显了。  名家注解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李筌曰:计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故孙子论兵,亦以计为篇首。  杜牧曰:计算也。日计算何事?日: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为篇首耳。  王皙曰:计者,谓计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也。  张预曰:《管子》日:“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或日:“兵贵临敌制宜,曹公谓计于庙堂者,何也?’’日: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安得不先计之?及乎两军相临,变动相应,则在于将之所裁,非可以喻度也。  解读  高明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能够做到“运筹于帷帐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成功关键在于事先的谋划分析,能够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孙武所说的“计”。  《孙子兵法》把《计篇》作为十三篇之首,足以看出孙武对谋划的重视。在他看来,“计”是决定战争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和前提。“多算胜,少算不胜”,并且要求“计”应该在战前充分谋划。那么,对于一个战争的决策者到底要去谋划些什么呢?  首先,对发动的战争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务必要认真研究谋划,然后才决定是否应当用兵,假如用兵的话,又如何能保证自己获取胜利,绝不可轻率对待,冒然兴兵。这就是孙武“慎战论”主张,非常具有军事价值。  其次,前后列举出“五事”、“七计”,作为考察评判战争胜负的基本标准。“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君主、政治到自然气象,和地理环境状况,再到将帅、军队法制,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包含上层建筑,又含有物质基础。“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是对“五事”深入分析和具体落实。“五事”、“七计”基本上包含了战争的全部关键因素,依据此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可以谋划战争。  再次,接着阐述用兵必须掌握的基本法则,即“因利而制权”和行“诡道”。依据有利于己方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用诡谲之术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削弱敌人兵力,打击敌人士气,从而增加自己胜利的把握。最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打败敌人。这里,孙武提出了诡谲“十二术”,其着眼点是“因利制权”,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采取灵活的计策。当然这是在“慎战”前提下的战术运用,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  最后,孙武特别强调了战争前周密策划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上面所及的“慎战”、“五事”、“七计”之考察,“十二术”、“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的运用,都可以说是“庙算”的具体内容。当然这也是是《孙子》全书的总纲,“十三篇”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战争诸因素的通盘考虑和谋划算计。  在历史中有很多使用《计篇》谋略,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朋友要离,就是一个善用“能而示之不能”的高手。要离身材瘦小,他和别人比剑时,他总是先取守势,等到对方发起进攻后,眼看剑锋快挨着他身子时,灵巧一避,躲开敌方的剑锋,等待对方放松防范时突然进攻,刺中对手。因此,他成了当时无敌的击剑高手。伍子胥向他请教取胜秘诀,要离说:“我临敌先示之以不能,以骄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贪其心。待其急切出击而空其守,我趁机发起突然袭击。”这说明要离掌握比剑中制胜兵法。有的则以志短浅相见,聪明反作糊涂,假痴不癫甚至有意让对方看不起自己。譬如刘备被困在曹营,整天在后院里种菜,曹操煮酒论论英雄,想试探刘备的志向,刘备则“巧借闻雷来掩饰”,蒙混过关。蔡锷为掩饰自己报国的志向,故意装作迷恋酒色、无所作为,最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出牢笼,这些都是对该篇兵法的领悟发挥。  兵家活用  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南东晋政权同北方氐族贵族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事关两国命运的大决战。它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胜方将领使用了《计篇》中的很多谋略,用事实验证了孙子兵法的真理所在。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经过了“八王之乱”,元气大伤,最后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下,西晋王朝灭亡了。中国历史进入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战时期。南方,西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领土包括有现在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北方,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也先后称王称帝,互相征战不休,使北方陷入了割据混战状态。  后来,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贵族,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历史上的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即帝位,非常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他大胆使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管理朝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鼓励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而使前秦国力大增,逐渐强大起来。  国力强大之后,前秦政权不断对外用兵,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小国,逐渐统一了北方。这使苻坚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妄图灭掉东晋,统一全国。公元373年,前秦军队夺取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两州,前秦就控制了长江、汉水上游。对东晋极为不利。随后前秦又先后攻占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曾一度派军南下,攻占东晋好几个城市。前秦与东晋之间矛盾很是尖锐,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苻坚从与东晋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也错误地以为东晋不堪一击。再加上他急于想吞并南方,统一南北。于是,就积极筹划出兵事宜。公元382年4月,苻坚发布诏令,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全面筹划征南事宜。这年8月,又任命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督造战船,训练水兵,准备用水师从巴蜀顺流东下同主力部队会攻建康。10月,苻坚认为灭晋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加上认为自己准备已经很充足了,于是,决定准备统兵90万大南下灭晋。  但是,前秦内部在对是否应当攻打东晋问题上很不一致。对灭晋的决策议论纷纷,苻坚在太极殿把群臣召集起来,一块商议灭晋事宜。苻坚趾高气扬地对群臣说:“现在我们已经平定了北方,只有江南的东晋还没有平定。我们有大军97万,绝对可以一举荡平江南,灭了东晋。朕将御驾亲征。”朝臣中只有少数大臣附和苻坚的意见。秘书监朱肜迎合苻坚说:“陛下亲自率大军,更何况我们准备充分,灭晋的时机已经成熟,东晋实力弱小,连吃败仗,跟我们相比,就如同鸡蛋比石头,必败无疑。现在出兵时机刚刚好。”冠军将军鲜卑族贵族慕容垂怀着个人目的,也大力支持苻坚的主张。但前秦多数大臣都反对出兵,尚书左仆射权翼谈了看法,他认为东晋虽然弱小,但“君臣辑睦,内外同心”,现在进攻未必能达到目的。太子左卫率石越反对出兵,他认为东晋据有长江天险,百姓又很拥戴,此时进攻很难取胜。这些大臣们主张现在先不要忙着进攻东晋,待东晋内部出现混乱时,再派兵进攻。可苻坚根本听不进去,狂妄地说:“我有百万大军,把马鞭扔进长江,就可以把水流阻断。东晋的长江天险又算得了什么?”  苻坚看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拥护,退朝后就找来自己的弟弟阳平公苻融商议。苻融也不赞成现在出兵,他认为现在伐晋有三大困难:己方人心不齐;而东晋内部团结;秦连年打仗,士卒疲惫,人民厌战。他劝说苻坚放弃灭晋的计划。苻融同时清醒地指出,前秦表面看来很强盛,但背后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他不无道理地向苻坚指出:“现在的鲜卑、羌、羯等族人民,对我们氐族有灭国亡族之深仇大恨。他们现在就遍布在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国内兵力空虚,一旦在国家腹地发生叛乱,后悔就来不及了。”为了进一步说服苻坚,苻融还抬出了苻坚最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对攻晋的临终遗言。但是,苻坚仍然固执己见地认为:灭晋是以强击弱,就如“疾风之扫秋叶”,绝对可以一战而下。  朝中大臣看苻坚意志坚决,为了劝阻他伐晋,采取了很多努力。他们抓住苻坚信佛的心理,请出著名的道安禅师来劝说。道安劝诫苻坚千万莫要攻晋,如果一定坚持攻晋,也不必御驾亲征。应当坐镇洛阳,居中调度,双管齐下,争取最后胜利。甚至苻坚的爱妃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跑来劝阻。可是苻坚已经下了灭晋的决心,什么意见也听不进去。决定一意孤行,发兵灭晋。  公元383年7月,苻坚下达命令,征发国内各民族壮丁从军出征。并狂妄地宣称:“等我们获胜了,可以任用抓来的司马昌明(晋孝武帝的号)做我们的尚书左仆射,谢安做我们的吏部尚书,桓冲做我们的侍中。我们取胜之日指日可待,现在我们就可以动工了为他们建造官邸了。”8月,苻坚亲自率领步兵60万、骑兵20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南下伐晋。东晋朝野震动,在前秦大军压境的紧急关头,决定奋起抵抗。于是,他们采取措施缓和内部矛盾,积极部署兵力,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以抵抗前秦军队的进犯。  晋武帝司马曜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部)刺史,防守长江中游,阻止秦军从由襄阳南下侵犯。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八万人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又派遣胡彬率领水军5000人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决意要去秦军决一死战。  同年10月8日,苻融率领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活捉了东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秦军慕容垂部也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晋军将领胡彬半路上得知寿阳失守后,便退守在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苻融便率军去攻打硖石。苻融的部将梁成率军五万进攻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企图遏制从东面赶来增援的晋军。胡彬被围困在硖石,粮草消耗殆尽,危在旦夕。赶忙写信向谢石请援。不想这封信却被秦军截获。苻融得知后迅速向苻坚报告了晋国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情况,提议快速进兵,防止晋军逃跑。苻坚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决定把大部队先留在坎城,自己则亲率8000骑兵火速赶往寿阳。  苻坚赶到寿阳安下了营寨,立即把原东晋降将朱序叫来,让他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军军营后,不仅没有劝降晋军,相反却向晋军将领谢石等人透露了秦军虚实,同时又向谢石等人提议要乘秦军诸路军队还没有集结起来,要抓住这个时机主动出击,不然等秦军百万大军集结起来就很难战胜了。他分析说,我们只要能够击败秦军的前锋,使他锐气受挫,我们就能瓦解他们。谢石刚开始对百万秦军心存畏惧,本计划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来挫败秦军的锐气。但当他听了朱序的建议之后,便马上更改了作战计划,采取主动出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1月,东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北府兵猛将刘牢之亲率强兵5000人迅速赶往洛涧,迎击秦军将领梁成部。刘牢之派军迂回到秦军背后,断了秦军的后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迎面猛击梁成的部队。前后夹击,秦军大败,争向度过淮水逃命,五万大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一万五千多人丧生,主将梁成被杀。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被晋军活捉,获得了大批辎重、粮草。洛涧之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晋军战斗意志。谢石率领诸军,水陆齐头并进,开始全线反攻。秦军士气低落。站在寿阳城上苻坚看到晋军勇猛顽强,攻势强劲,误以为晋军部队人数极多,甚至把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误认为是晋兵。苻坚也开始害怕起来。  洛涧战役失败后,秦军不敢贸然进兵,于是就沿着淝水西岸布置部队,想阻止晋军的进攻。谢玄看到秦军这样布置部队,就想出一个激将法,他安排使者对苻融说:“大将军亲自统兵深入我国腹地,但是您却沿着淝水排兵布阵,看来您是想和我们打持久战,并不是想速战速决。我有个建议,您可以让秦军往后撤点儿,为我们腾一点地方,让我们度过淝水,两军痛痛快快地打一场,决个胜负,这岂不更好吗?”秦军众位将领听后纷纷表示表示:“我们有这么多兵,他们兵少,要不然我们把渡口堵住,让他们难以上岸,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保证绝对安全。”苻融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不然,我们可以后退,让他们渡河,但是不让他们全部渡过来,当他们只渡一般时,我们可以派我们的骑兵冲杀过去,一定可以把他们消灭掉。”于是,苻融就同意了谢玄的提议,命令部队往后撤退。  因为初战失利,秦军士气低落,这时贸然的撤退导致军心混乱。东晋军队趁机抢渡淝水,对秦军展开猛烈攻击。与此同时,东晋降将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声喊道:“秦军被打败了!秦军被打败了!”秦军后续部队听到后,也不明真相,误以为己方战败了,于是争相逃命。秦军阵势大乱,苻融见状,很是紧张,他本想好好整顿退却士兵,却无法制止,连自己的战马也被乱军冲倒在地,苻融被绊倒在地上,来不及逃跑,被后面追上来的晋军杀死了。秦军全线溃退,将士们四散逃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东晋大将谢玄指挥晋军趁机展开猛烈攻击,一直杀到青冈(在寿阳附近)。秦军人马乱作一团,互相践踏,尸横遍野,大部分被歼灭。连总高统帅苻坚也被乱箭射伤,单身匹马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以东晋方面的胜利告终,使东晋王朝暂时得以摆脱亡国的危险。政权也得以维系。也遏制住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另外,淝水之战,也大大削弱了前秦的国力,前秦的失败也使北方再次进入混战时期,慕容垂、姚苌等少数民族的势力得以从前秦政权的压制下解脱出来,举起反抗前秦的大旗,也从根本上瓦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北方的变乱中被乱军杀死。  我们从这个战例中可以看出,苻坚的失败和东晋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从《计篇》上讲,苻坚不按“五事”、“七计”的原则行事,凭主观意愿行事,终遭兵败身死的下场。东晋方面君臣民上下一心,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全,完全合乎《孙子兵法·计篇》的要求,获得胜利是必然的。  无敌舰队的覆灭  西班牙舰队曾被号称为“无敌舰队”,但最终却被海上实力并不强大的英国舰队打的一败涂地,导致元气大损,从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英国舰队在战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对西班牙舰队的情况了若指掌,恰到好处的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攻击了对方的弱点,因而取得胜利。这正应了孙子兵法中的“多算胜,少算不胜”。  16世纪下半叶,正是英国轻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英国为了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就把目标投向了海外,再加上当时的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日益革新,为英国实现海外梦,更添筹码。然而当时的海上殖民强国是西班牙,西班牙打造了一支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上舰队,这支舰队拥有各类战舰128艘、火炮2430门以及水兵2万多名,西班牙人自称它为“无敌舰队”。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的政策对上老牌海上强国西班牙,一场殖民地争夺战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展开了。  平心而论,当时英国的海上实力并不强大,很难与西班牙海上舰队相匹敌,然而英国女王一声令下:“必须打败‘无敌舰队’!”,为此英国人开始极尽物力财力加强海军实力,只为组建一支能打垮“无敌舰队”的更大舰队。英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做法正应和孙子兵法中所讲的五事,孙子的五事是要求从五个方面来比较敌我情况,以此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况。英国女王要求群臣打造的并非一只强大的舰队,而是一只针对“无敌舰队”的舰队。这样明确的目标确立下来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去深刻的了解西班牙,了解无敌舰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图1.1莎士比亚一世)  1588年5月末,战争拉开了序幕,英国海军总司令霍华德带着这只精心打造的的专为“无敌舰队”而来的大舰队驶向海洋,舰队中光是载有的作战人员就有9000多人。  而西班牙方面力量似乎更为强大。“无敌舰队”由公爵梅迪纳统率,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上万名步兵。  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  在战术方面,梅迪纳打算沿用传统战法,要利用西班牙步兵的优势,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  而英国却在战术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打算依靠灵活船体远攻“无敌舰队”,为此英国在战舰的性能方面做了长足的改进。英国人把船体改小、船度提快,这使船只的机动性增强,而且火炮数量增多、射程尽量调远。为了取得胜利,英国人还用大口径前瞠铁弹火炮代替原来的小口径杀人石弹大炮,把重炮安置在主甲板上,在战舰的两舷开辟了炮孔进行射击。如此做法使得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此次战斗出动的各类战舰共197艘,火炮6500门,仅此两项就远远超过“无敌舰队”。  七月二十日,英国舰队海军总司令霍华德在艾地斯东和孚威之间的海面上发现了“无敌舰队”,并悄悄地向“无敌舰队”逼近。二十二日清晨,当大批的英国舰船突然出现在“无敌舰队”的面前,“无敌舰队”的统帅梅迪纳连忙发出准备战斗的讯号。但英国战舰顺风急速行驶,“无敌舰队”根本无法挡住英国战舰的前行,所以英国战舰在未开战就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英国舰队迎着强劲的西南风,抢到横队列阵的“无敌舰队”上风位置,放过“无敌舰队”的前卫后,充分发挥自己两舷的火力,重炮猛轰其后卫舰船。经过这样一阵猛烈的冲击,“无敌舰队”的阵脚被彻底打乱。而此时,梅迪纳还企图以传统的“接舷战术”扭转局面,但英国舰队的水手们灵巧地操纵自己的战舰躲过妄图“接近”己方的“无敌战舰”。“无敌舰队”节节败退。战斗从黎明打到夜幕降临,没有一名西班牙人能登上英国战舰。在这一次的交手中,因为英国舰队的水手们熟悉水性,善用机器,善打水仗所以没能让西班牙的“接舷战术”奏效,所以这一次英国所占的是地理与人和的条件。  (图1.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接下来的几度交手,“无敌舰队”都处在被动地位。二十八日清晨,“无敌舰队”的哨兵发现几艘轻装船只向他们靠拢,突然,小船上发出熊熊火光,接着,“无敌舰队”的大小船只一片混乱,一些船已经被大火点燃。梅迪纳慌忙命令各舰砍断锚索,想等大火过去后,重新占领这个投锚地。但在混乱中,许多船只只顾夺路逃走,结果互相碰撞,甚至自己打了起来,全舰队已经开始溃散。  大火过后,霍华德看到“无敌舰队”正以杂乱无章的队形驶向敦刻尔克方向,霍华德立即命令舰队全速追击。在高速航行中,英国舰队与“无敌舰队”的距离逐渐缩短。考虑到自己的弹药也不是十分充足,霍华德命令舰队尽量靠近敌人,在保证弹无虚发、全部命中的短距离才开始实施炮击。此时,“无敌舰队”已没有弹药储备了,英国舰队抓住这个弱点,把握风向,进退灵活,无所顾忌,时而左舷,时而右舷,连续不断地向敌舰发射大小炮弹。“无敌舰队”只有后退之力而无招架之功。  之后,双方舰队在格南费里尼斯角接火。交战整整一个星期,中英国舰队各舰配合默契,各式火炮此起彼伏,打得有章有法。而“无敌舰队”已经似没头的苍蝇,秩序愈加混乱。仅仅格南费里尼斯一战,“无敌舰队”即死伤一千四百余人。  八月,英西两军在加莱东北海上进行了二次会战。西班牙的战舰高耸在水面上,。虽然人数和吨位依旧占有优势,却成为英国战舰集中炮火轰击的明显目标。英国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之后西班牙全线退却,在格拉夫林子午线上,却又被“英国舰队”追上。仅这一战,“无敌舰队”被击沉16艘军舰。  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近乎全军覆没。至此“无敌舰队”不复存在,它的毁灭彻底摧毁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宝座,从此西班牙开始了衰退之路。  纵观全局,英国舰队在打仗之前筹划缜密,知己知彼,通过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形式,针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作战形式的已有实力来调整自己的作战方针的武器装备,看似势单力薄,实际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想要不胜都难。  卧薪尝胆  春秋后期,长江南岸的吴、越两国为争夺地区霸权,征战了三十多年(即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73年),互有胜负。公元前494年的吴越会稽之战中,吴国获得全胜,越国则元气大伤,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勾践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挽救危局,一面屈身侍奉吴王,一面反省自悟,改革内政,积极扩充实力,获得了国人的拥戴。勾践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后,最后终于吞并了吴国,扬名于世,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千古传颂,激励着成千山万的华夏子孙。勾践灭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从很多方面印证了《计篇》的真知灼见。  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两国在春秋后期方才逐渐强大起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曾是楚国的盟友和附属国。后来吴国通过兼并战争,积极扩充实力,在列国争雄中逐渐崭露头角,渐渐的吴国就不在惟楚国是听,甚至攻击楚国,兼并楚国的土地。但是,此时的越国还比较弱小,在吴楚征战中跟随楚国来牵制吴国。吴国很是不满,于是便有意消灭越国。  公元前497年,老越王允常死去,王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乘越国老王之丧,新王根基未稳,亲率大军去攻打越国。越国迎战,在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两军相遇。越军先后两次派出敢死勇士猛攻吴军,但是吴军军阵严整,战斗力强。越军难以如愿。最后,越王勾践想出了一个极端方法,他驱使牢里的死刑犯,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吴军士兵见状后,胆战心惊,军心逐渐涣散下来。越军趁此时机,发起猛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也在混战中受伤,不久后就死了。临终时嘱咐自己继承人王子夫差“必毋忘越”,为己报酬雪恨。  夫差即位后,牢记其父遗嘱,立志报仇。在伍子胥、伯嚭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积极扩军备战,准备攻伐越国。越王勾践也深知吴国绝不会罢休,也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臣,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练兵备战。公元前494年春,吴王夫差准备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闻讯后,也不考虑自己国家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兵力也不够充足实情,决定先发制人,率兵攻打吴国。这正中吴王夫差下怀,他尽发吴国精兵,迎敌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由于双方国力悬殊,军事实力差距太大。两军一交其战,越国就毫无还手之力,一战即溃。损失惨重,最后只剩下五千人,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濒临灭亡。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越王勾践采纳了大臣范蠡的建议,向吴国称臣,暂时受辱,以待以后复仇雪耻。这样,勾践一面积极准备死战,一面派大臣文种去见吴王夫差求和。文种先用金钱、美女收买吴国太宰伯嚭,求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存在下来,勾践甘愿做吴王的仆役,亲身侍奉吴王;假如不答应,勾践将杀尽自己的妻儿老小,毁掉越国的珍宝,亲率仅有的5000人与吴国决一死战。在文种的收买和劝说之下,伯嚭答应文中的请求。后来经由伯嚭劝说,吴王夫差接受了越国的求和请求,撤军罢战。  战后,勾践把管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了大臣文种,自己则带着范蠡一起去给吴王夫差当仆役,亲自为吴王驾车养马,勾践的王后也在夫差的王宫里当了女奴,为吴王打扫宫室。他们像囚犯一般,住囚室,穿秽衣恶食,任劳任怨,受尽了百般凌辱。为了获得吴王的充分信任,在夫差病倒时,勾践竟然亲口尝夫差的粪便来判断吴王的病情。极其谦卑地讨好吴王,同时又用大量的金钱、美女贿赂伯嚭,最后终于获得夫差的欢心和信任,在吴国三年后,就被释放回国。
(快捷键←)
(快捷键→)
Copyright&(C)&&&,&&All&&Rights&&Reserved&&
京ICP备号&&新出网证(京)字183号&&作家出版社&&版权所有
var qrcode = _parent.children("div.qrcode");
if (qrcode.is(":hidden")) { qrcode.show(); } else { qrcode.hid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