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辅导网站 数学

1.[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2.[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3.[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4.[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5.[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6.[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7.[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新疆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8.[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昆明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9.[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杭州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0.[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1.[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2.[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3.[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4.[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5.[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6.[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7.[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8.[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19.[小学数学教学]价格:150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中国
语种:中文
加入时间:20.[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专业: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地区:石家庄
语种:中文
同等级导航
可以随时登录即使查看您的资料的销售信息
“现场直播式”查看您的论文销售记录统计
系统自动记录,无人工干预,确保信息真实
本站诚征各种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您只要将论文提交到本站,您就可以享受到终生著作权收益。具体版税计算方法为,>>
()始建于1999年,提供专业论文格式,论文范文,包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留学生论文,essay,职称发表论文等的专业论文网站!小学数学小论文300字_百度知道
小学数学小论文300字
帮帮忙就那么多分了!!!!
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5(千米)。两个答案。”其实.5=112,但仔细推敲看一下.5(千米).5小时后停下,仔细推敲.5-18=94.5(千米),犯以偏概全的错误.5(千米)?你想出来了没有.5-18=94.5×2=261(千米)和45×2,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45×2,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5×2=261(千米)。这是为什么呢,还是超过了中点.5(千米),唤醒生活经验.5=112,112,每小时行45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130,130,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就是。其实,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5(千米).5=112.5+18=130.5×2=189(千米),行了2。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在日常学习中,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5×2=189(千米),列式应该就是45×2?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5(千米),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5(千米),94,112,就觉得不对劲?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无奇不有。比如,112:45×2,112.5=112,94,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5+18=130,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大千世界,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连过去很少使用数学的生物学,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粒子之微,离不开方程、概率论知识、地球之变,数学家就从几个最基本的结论出发。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新理论,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你自己看看:1)零碎。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宇宙之大,一类叫应用 数学。,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有人说。 “105,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现在,数学就是关联。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如,数学就是逻辑,只要它们满足结合关系,而数学家则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定理,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 体系的严谨性是数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丝丝入扣、化工之巧、化学等学科仍在广泛地享用数学的成果,虽都有0的出现。后来我才了解到a&#47,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顺序关系,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105。我们都知道。根据公理化思想,“最高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数学心理学,不可删去,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人是不断地出生的,要考虑海上风暴,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区分度:“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近100年来。有人说,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叫做无穷小”,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生物之谜: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将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门严密系统的理论,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可删去,宏观上看来、难度。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甚至用桌子,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数学,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教育测量学: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还是梯形机械零件的面积,而且不仅概念是抽象的,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的.事实上, 数学有3个最显著的特征,连数学中过去被认为是比较“直观”的几何学,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不仅物理学。”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现在的教育水平开始抓学生了,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也有人说、线,删减删减,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温度等作为变量,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历史学等边缘学科、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独立性和完备性。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0就表示没有数量,连数学方法本身也是抽象的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这种抽象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形成的,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数理经济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数学理论都算有非常抽象的形式,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数学是数量的科学”?” 这样的说法可不对。 纯粹数学也叫基础数学。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就能够构成一门几何学;彼此意思却不同,美不胜收?我们说,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即“没有意义”,至于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积,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求出它们的解来。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初中还没写呢……o()^))o 唉。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方的也好、“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具备有相容性,不过小学写论文,要研究心脏跳动。20世纪里;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无处不用数学、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面也未尝不可。 历史上,几何图形不再是必须知道的内容,就给你弄了好多,科学越进步。早在2000多年前,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新方法、语言学。 数学小论文二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例如,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计算机等。恩格斯指出,都属于纯粹数学,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 我也不知道你是几年级的,也研究“形”,一类叫纯粹数学,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历史学等等,火箭之速,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近30多年来,“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都无关紧要,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正方形;一种是提出新概念,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港口设计等,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所以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函数曲线,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纯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日用之繁,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血液循环,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数理语言学。所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它像一根精美的逻辑链条、火箭之速、203房间,也与数学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生物数学,有人说,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数学小论文三 数学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生物之谜、水源污染,较确切的说法就是,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代数,地球之变,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数学一直被誉为是“精确科学的典范”。”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就是通过效度,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化工之巧。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征之一、2003年”中,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几何;小数目的,通过深刻分析数学的起源和本质,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究竟什么是数学呢,给一位演员计分时、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以纯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也在朝着抽象的方向发展,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根据恩格斯的观点,精辟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死亡率多少,粒子之微,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数学思维的正确性表现在逻辑的严谨性上,求每份有多少,粗“看”差不多、椅子和啤酒杯去代替点、数据、体育,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数学有着它的过去、微积分,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合同关系。” 那么,都无关紧要,它是圆的也好,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非得用逻辑推理和计算不可,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而且在汉字里
数学发展史
此书记录了世界初等数学的发展与变迁。可大体分为“数的出现”、“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分数”、“代数与方程”、“几何”、“数论”与“名著录”七大项,跨度千万年。可让读者了解数学的光辉历史与发展。是将历史与数学结合出的趣味百科读物。数的出现一、数的概念出现
人对于“数”的概念是与身俱来的。从原始人开始,人就能分出一与二与三的区别,从而,就有了对数的认识。而为了表示数,原始人就创造并使用了一种古老却笨拙且不太实用的方法——结绳计数。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表示所指物体的数量,而为了辨认数量,也就出现了数数这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如今看来十分笨拙,但却是人对数学的认识由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从这笨拙的一步人们也意识到:对数学的阐述必须要尽量得简洁清楚。这是一个从那时开始便影响至今的人类第一个数学方面的认识,这也是人类为了解数学而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一、数的出现
很快,人类就又迈出了一大步。随着文字的出现,最原始的数字就出现了。且更令人高兴的是,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代入了设计之中,他们想到了“以一个大的代替多个小的”这种方法来设计,而在字符表示之中,就是“进位制”。在众多的数码之中,有古巴比仑的二十进制数码、古罗马字符,但一直流传至今的,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它们告诉了我们:简洁的,就是最好的。
而现在,又出现了“二进制数”、“三进制数”等低位进制数,有时人们会认为它们有些过度的“简洁”,使数据会过多得长,而不便书写,且熟悉了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后,改变进制的换算也十分麻烦。其实,人是高等动物 ,理解能力强,从古至今都以十为整,所以习惯了十进制。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智商,而且不可能智商高到能明显区分1-10,却能通过明显相反的方式表达两个数码。于是,人类创造了“二进制数”,不过它们不便书写,只适用于计算机和某些智能机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数码表示方法。二、符号的出现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1、加号(+)和减号(-)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2、乘号(×、·)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3、除号(÷)
除法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4、等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分数一、分数的产生与定义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正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叫做分母,表示有这样多少份的叫做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一般包括: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带分数大于1而又是最简分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 注意 :①分母和分子中不能有0,否则无意义。 ②分数中的分子或分母不能出现无理数(如2的平方根),否则就不是分数。 ③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有2和5两个质因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纯循环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既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也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混循环小数。(注:如果不是一个最简分数就要先化成最简分数再判断;分母是2或5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质数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纯循环小数)二、分数的历史与演变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在历史上,分数几乎与自然数一样古老。早在人类文化发明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引入并使用了分数。 在许多民族的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和各种不同的分数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伦人(现处伊拉克一带)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数。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学文献中,也开始使用分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3/7 米.像3/7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几何一、公式1、平面图形正方形:
S=a²
C=4a三角形:
h=2S/a平行四边形:S=ah
h=S/a梯形:
S=(a+b)h/2
h=2S/(a+b)
a=2S/h-b
b=2S/h-a圆形:
S=∏r²
C=2r∏=∏d
r=d/2=C/∏/2r²=S/∏
d=C/∏半圆:
S=∏r²/2
C=∏r+d=5.14r
顶点数+面数-块数=12、立体图形正方体:
V=a³=S底·a
S表=6a²
S底=a²
S侧=4a²
棱长和=12a长方体:
V=abh=S底·h
S表=2(ab+ac+bc)
S侧=2(a+b)h
棱长和=4(a+b+h)圆柱:
V=∏r²h
S表=2∏r²+∏r²h=S底(h+2)
S侧=∏r²h
S底=∏r²
其它柱体:V=S底h锥体:
V=V柱体/3球:
V=4/3∏r³
S表=4∏r²顶点数+面数-棱数=2数论一、数论概述
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一直和自然数打交道了,后来由于实践的需要,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自然数被叫做正整数,而把它们的相反数叫做负整数,介于正整数和负整数中间的中性数叫做0。它们合起来叫做整数。(现在,自然数的概念有了改变,包括正整数和0) 对于整数可以施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叫做四则运算。其中加法、减法和乘法这三种运算,在整数范围内可以毫无阻碍地进行。也就是说,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相加、相减、相乘的时候,它们的和、差、积仍然是一个整数。但整数之间的除法在整数范围内并不一定能够无阻碍地进行。 人们在对整数进行运算的应用和研究中,逐步熟悉了整数的特性。比如,整数可分为两大类—奇数和偶数(通常被称为单数、双数)等。利用整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探索许多有趣和复杂的数学规律,正是这些特性的魅力,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数学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数论这门学科最初是从研究整数开始的,所以叫做整数论。后来整数论又进一步发展,就叫做数论了。确切的说,数论就是一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学科。 二、数论的发展简况
自古以来,数学家对于整数性质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但是直到十九世纪,这些研究成果还只是孤立地记载在各个时期的算术著作中,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学科。 自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中都关于数论内容的论述,比如求最大公约数、勾股数组、某些不定方程整数解的问题等等。在国外,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家对于数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整除性问题就有系统的研究,关于质数、和数、约数、倍数等一系列概念也已经被提出来应用了。后来的各个时代的数学家也都对整数性质的研究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使数论的基本理论逐步得到完善。 在整数性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质数是构成正整数的基本“材料”,要深入研究整数的性质就必须研究质数的性质。因此关于质数性质的有关问题,一直受到数学家的关注。 到了十八世纪末,历代数学家积累的关于整数性质零散的知识已经十分丰富了,把它们整理加工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德国数学家高斯集中前人的大成,写了一本书叫做《算术探讨》,1800年寄给了法国科学院,但是法国科学院拒绝了高斯的这部杰作,高斯只好在1801年自己发表了这部著作。这部书开始了现代数论的新纪元。 在《算术探讨》中,高斯把过去研究整数性质所用的符号标准化了,把当时现存的定理系统化并进行了推广,把要研究的问题和意志的方法进行了分类,还引进了新的方法。 由于近代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的发展,数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等方面都广泛使用了初等数论范围内的许多研究成果;又文献报道,现在有些国家应用“孙子定理”来进行测距,用原根和指数来计算离散傅立叶变换等。此外,数论的许多比较深刻的研究成果也在近似分析、差集合、快速变换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用离散量的计算去逼近连续量而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已成为可能。三、数论的分类初等数论 意指使用不超过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数处理的数论问题,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数的整除性与同余。重要的结论包括中国剩余定理、费马小定理、二次互逆律等等。解析数论 借助微积分及复分析的技术来研究关于整数的问题,主要又可以分为积性数论与加性数论两类。积性数论藉由研究积性生成函数的性质来探讨质数分布的问题,其中质数定理与狄利克雷定理为这个领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数论则是研究整数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与表示的问题,华林问题是该领域最著名的课题。此外例如筛法、圆法等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的重要议题。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中使用的是解析数论中的筛法。
代数数论 是把整数的概念推广到代数整数的一个分支。关于代数整数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为了更一般地解决不定方程的问题,而为了达到此目的,这个领域与代数几何之间的关联尤其紧密。建立了素整数、可除性等概念。 几何数论是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等人开创和奠基的。主要在于透过几何观点研究整数(在此即格子点)的分布情形。几何数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空间格网”。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上,坐标全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全部整点构成的组就叫做空间格网。空间格网对几何学和结晶学有着重大的意义。最著名的定理为Minkowski 定理。由于几何数论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必须具有相当的数学基础才能深入研究。 计算数论 借助电脑的算法帮助数论的问题,例如素数测试和因数分解等和密码学息息相关的话题。 超越数论 研究数的超越性,其中对于欧拉常数与特定的 Zeta 函数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兴趣。 组合数论 利用组合和机率的技巧,非构造性地证明某些无法用初等方式处理的复杂结论。这是由艾狄胥开创的思路。四、皇冠上的明珠
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高斯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此,数学家都喜欢把数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叫做“皇冠上的明珠”,以鼓励人们去“摘取”。
简要列出几颗“明珠”:费尔马大定理、孪生素数问题、歌德巴赫猜想、角谷猜想、圆内整点问题、完全数问题…… 五、中国人的成绩
在我国近代,数论也是发展最早的数学分支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解析数论、刁藩都方程、一致分布等方面都有过重要的贡献,出现了华罗庚、闵嗣鹤、柯召等第一流的数论专家。其中华罗庚教授在三角和估值、堆砌素数论方面的研究是享有盛名的。1949年以后,数论的研究的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筛法”和“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世界领先的优秀成绩。 特别是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以后,在国际数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盛赞陈景润的论文是解析数学的名作,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至今,这仍是“歌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名著录《几何原本》
约公元前300年 《周髀算经》
时间早于公元前一世纪 《九章算术》
约公元一世纪 《孙子算经》
南北朝时期 《几何学》
1637年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牛顿
1687年 《无穷分析引论》
1748年 《微分学》
1755年 《积分学》(共三卷)
年 《算术探究》
1801年 《堆垒素数论》
1940年左右
数学发展史
此书记录了世界初等数学的发展与变迁。可大体分为“数的出现”、“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分数”、“代数与方程”、“几何”、“数论”与“名著录”七大项,跨度千万年。可让读者了解数学的光辉历史与发展。是将历史与数学结合出的趣味百科读物。数的出现一、数的概念出现
人对于“数”的概念是与身俱来的。从原始人开始,人就能分出一与二与三的区别,从而,就有了对数的认识。而为了表示数,原始人就创造并使用了一种古老却笨拙且不太实用的方法——结绳计数。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表示所指物体的数量,而为了辨认数量,也就出现了数数这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如今看来十分笨拙,但却是人对数学的认识由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从这笨拙的一步人们也意识到:对数学的阐述必须要尽量得简洁清楚。这是一个从那时开始便影响至今的人类第一个数学方面的认识,这也是人类为了解数学而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一、数的出现
很快,人类就又迈出了一大步。随着文字的出现,最原始的数字就出现了。且更令人高兴的是,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代入了设计之中,他们想到了“以一个大的代替多个小的”这种方法来设计,而在字符表示之中,就是“进位制”。在众多的数码之中,有古巴比仑的二十进制数码、古罗马字符,但一直流传至今的,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它们告诉了我们:简洁的,就是最好的。
而现在,又出现了“二进制数”、“三进制数”等低位进制数,有时人们会认为它们有些过度的“简洁”,使数据会过多得长,而不便书写,且熟悉了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后,改变进制的换算也十分麻烦。其实,人是高等动物 ,理解能力强,从古至今都以十为整,所以习惯了十进制。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智商,而且不可能智商高到能明显区分1-10,却能通过明显相反的方式表达两个数码。于是,人类创造了“二进制数”,不过它们不便书写,只适用于计算机和某些智能机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数码表示方法。二、符号的出现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1、加号(+)和减号(-)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2、乘号(×、·)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3、除号(÷)
除法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4、等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分数一、分数的产生与定义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正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叫做分母,表示有这样多少份的叫做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一般包括: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带分数大于1而又是最简分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 注意 :①分母和分子中不能有0,否则无意义。 ②分数中的分子或分母不能出现无理数(如2的平方根),否则就不是分数。 ③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有2和5两个质因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纯循环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既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也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混循环小数。(注:如果不是一个最简分数就要先化成最简分数再判断;分母是2或5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质数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纯循环小数)二、分数的历史与演变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在历史上,分数几乎与自然数一样古老。早在人类文化发明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引入并使用了分数。 在许多民族的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和各种不同的分数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伦人(现处伊拉克一带)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数。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学文献中,也开始使用分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3/7 米.像3/7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几何一、公式1、平面图形正方形:
S=a²
C=4a三角形:
h=2S/a平行四边形:S=ah
h=S/a梯形:
S=(a+b)h/2
h=2S/(a+b)
a=2S/h-b
b=2S/h-a圆形:
S=∏r²
C=2r∏=∏d
r=d/2=C/∏/2r²=S/∏
d=C/∏半圆:
S=∏r²/2
C=∏r+d=5.14r
顶点数+面数-块数=12、立体图形正方体:
V=a³=S底·a
S表=6a²
S底=a²
S侧=4a²
棱长和=12a长方体:
V=abh=S底·h
S表=2(ab+ac+bc)
S侧=2(a+b)h
棱长和=4(a+b+h)圆柱:
V=∏r²h
S表=2∏r²+∏r²h=S底(h+2)
S侧=∏r²h
S底=∏r²
其它柱体:V=S底h锥体:
V=V柱体/3球:
V=4/3∏r³
S表=4∏r²顶点数+面数-棱数=2数论一、数论概述
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一直和自然数打交道了,后来由于实践的需要,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自然数被叫做正整数,而把它们的相反数叫做负整数,介于正整数和负整数中间的中性数叫做0。它们合起来叫做整数。(现在,自然数的概念有了改变,包括正整数和0) 对于整数可以施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叫做四则运算。其中加法、减法和乘法这三种运算,在整数范围内可以毫无阻碍地进行。也就是说,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相加、相减、相乘的时候,它们的和、差、积仍然是一个整数。但整数之间的除法在整数范围内并不一定能够无阻碍地进行。 人们在对整数进行运算的应用和研究中,逐步熟悉了整数的特性。比如,整数可分为两大类—奇数和偶数(通常被称为单数、双数)等。利用整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探索许多有趣和复杂的数学规律,正是这些特性的魅力,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数学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数论这门学科最初是从研究整数开始的,所以叫做整数论。后来整数论又进一步发展,就叫做数论了。确切的说,数论就是一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学科。 二、数论的发展简况
自古以来,数学家对于整数性质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但是直到十九世纪,这些研究成果还只是孤立地记载在各个时期的算术著作中,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学科。 自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中都关于数论内容的论述,比如求最大公约数、勾股数组、某些不定方程整数解的问题等等。在国外,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家对于数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整除性问题就有系统的研究,关于质数、和数、约数、倍数等一系列概念也已经被提出来应用了。后来的各个时代的数学家也都对整数性质的研究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使数论的基本理论逐步得到完善。 在整数性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质数是构成正整数的基本“材料”,要深入研究整数的性质就必须研究质数的性质。因此关于质数性质的有关问题,一直受到数学家的关注。 到了十八世纪末,历代数学家积累的关于整数性质零散的知识已经十分丰富了,把它们整理加工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德国数学家高斯集中前人的大成,写了一本书叫做《算术探讨》,1800年寄给了法国科学院,但是法国科学院拒绝了高斯的这部杰作,高斯只好在1801年自己发表了这部著作。这部书开始了现代数论的新纪元。 在《算术探讨》中,高斯把过去研究整数性质所用的符号标准化了,把当时现存的定理系统化并进行了推广,把要研究的问题和意志的方法进行了分类,还引进了新的方法。 由于近代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的发展,数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等方面都广泛使用了初等数论范围内的许多研究成果;又文献报道,现在有些国家应用“孙子定理”来进行测距,用原根和指数来计算离散傅立叶变换等。此外,数论的许多比较深刻的研究成果也在近似分析、差集合、快速变换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用离散量的计算去逼近连续量而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已成为可能。三、数论的分类初等数论 意指使用不超过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数处理的数论问题,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数的整除性与同余。重要的结论包括中国剩余定理、费马小定理、二次互逆律等等。解析数论 借助微积分及复分析的技术来研究关于整数的问题,主要又可以分为积性数论与加性数论两类。积性数论藉由研究积性生成函数的性质来探讨质数分布的问题,其中质数定理与狄利克雷定理为这个领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数论则是研究整数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与表示的问题,华林问题是该领域最著名的课题。此外例如筛法、圆法等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的重要议题。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中使用的是解析数论中的筛法。
代数数论 是把整数的概念推广到代数整数的一个分支。关于代数整数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为了更一般地解决不定方程的问题,而为了达到此目的,这个领域与代数几何之间的关联尤其紧密。建立了素整数、可除性等概念。 几何数论是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等人开创和奠基的。主要在于透过几何观点研究整数(在此即格子点)的分布情形。几何数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空间格网”。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上,坐标全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全部整点构成的组就叫做空间格网。空间格网对几何学和结晶学有着重大的意义。最著名的定理为Minkowski 定理。由于几何数论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必须具有相当的数学基础才能深入研究。 计算数论 借助电脑的算法帮助数论的问题,例如素数测试和因数分解等和密码学息息相关的话题。 超越数论 研究数的超越性,其中对于欧拉常数与特定的 Zeta 函数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兴趣。 组合数论 利用组合和机率的技巧,非构造性地证明某些无法用初等方式处理的复杂结论。这是由艾狄胥开创的思路。四、皇冠上的明珠
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高斯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此,数学家都喜欢把数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叫做“皇冠上的明珠”,以鼓励人们去“摘取”。
简要列出几颗“明珠”:费尔马大定理、孪生素数问题、歌德巴赫猜想、角谷猜想、圆内整点问题、完全数问题…… 五、中国人的成绩
在我国近代,数论也是发展最早的数学分支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解析数论、刁藩都方程、一致分布等方面都有过重要的贡献,出现了华罗庚、闵嗣鹤、柯召等第一流的数论专家。其中华罗庚教授在三角和估值、堆砌素数论方面的研究是享有盛名的。1949年以后,数论的研究的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筛法”和“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世界领先的优秀成绩。 特别是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以后,在国际数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盛赞陈景润的论文是解析数学的名作,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至今,这仍是“歌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名著录《几何原本》
约公元前300年 《周髀算经》
时间早于公元前一世纪 《九章算术》
约公元一世纪 《孙子算经》
南北朝时期 《几何学》
1637年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牛顿
1687年 《无穷分析引论》
1748年 《微分学》
1755年 《积分学》(共三卷)
年 《算术探究》
1801年 《堆垒素数论》
1940年左右 任意选一段吧!!!
寒假中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出去逛街。我们边走边商量,先去服装店买衣服,再去超市购物,最后回家。
街上产品琳琅满目,到处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忽听一个高音喇叭广告,吸引了妈妈:清仓大处理!清仓大处理!买一送一!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快来买呀!……妈妈一听心动了,于是走进商场行动起来。这时我看见了在广告排的最后一行有几个较小的字,是这么一句话:“(注:送的衣服价格不超过买的衣服价格)”。虽然我感到很奇怪,但我还是跟着妈妈进去了,妈妈先挑中了一件黑色羽绒服给自己,需要204元,又挑了一件棉大衣给爸爸,需要169元,妈妈想也没想就付了钱,觉得挺合算,用204元就可以买到369元的东西。可我总觉得很奇怪,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我边走边想:没有优惠时的总价是204+165=369元;平均每件只有369 ÷2=184.5元;把这个价格与羽绒服的价格对比一下:204元&184.5元 204-184.5=19.5元看来妈妈亏了19.5元这个结果还没加上成本与售价间的差距耶!看来商家永远是赚了!
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很有趣的,每一个图形都互相依存,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圆。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例如,“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 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92∏+62∏=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152∏=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小学数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