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自学书籍蒙语的书籍

今日推荐:
蒙古语学习书籍
作者:蒙古语&&&&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速成蒙古语会话广播教材》1.2册&&&&&&&&&&&标音& 购买信息:不详,仅从旧书摊上找到一本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新编速成蒙古语会话广播教材(音带)》上下册& 购买信息:上下册两本教材:38元&&&&8盘磁带:80元&&&邮寄费:23元&&&&共计费用:141元& 邮购地址: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台事务部&&&&&乌仁图雅(收)&&&&邮编:010058&&&电话:& 《蒙语300句(音带)》汉语标音& 购买信息:不详,呼和浩特文化商城南2楼有售 《蒙古语自学速成》 购买信息:不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那仁毕力格&编&& 《蒙古语常用100句》 购买信息:不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白音门德&编 《蒙古语自学读本》 购买信息:不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白音门德&编 《7&weeks&mongolian&Language》&&&&&&英文注释&国际音标注音& 购买信息:不详,呼和浩特文化商城南2楼有售,外国留学生的蒙古语教材《蒙古语七周》 《古典蒙古文》注释 购买信息:不详,呼和浩特文化商城南2楼有售 《蒙文入门》、《蒙文自学》&&&&陈乃雄&著 西里尔蒙古文&:& 《蒙古语基础教程》(四册)&&&& 购买信息:目前只有油印本流通&,网络上有电子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史习成、巴特尔编著1992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新文字》(蒙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年。噶拉桑朋斯格编著& 《蒙古语入门》汉译本&&&&&&&&&&&&&&&&&&&&&&&&&&&&&&&&作 者:策?苏赫巴特尔&;译&&者:姚克成&& 《蒙古语300句(音带)》(新世纪非通用语种300句)&&&&&&&&&&&&&&&&&&作者:姚克成&编著&& 《汉蒙对照新蒙文教程》&&&&&&&&&&&&&&&&&&&&初级自学书本。第一部分用汉语编写,第二部分用传统蒙古语编写而成。 蒙古标准语音 1980年,著名播音员巴雅尔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录制《蒙古语标准音示范带》; 1983年,巴雅尔图、锡林其林格、其和尔联合录制《蒙古语会话广播》录音教材; 1984年,巴雅尔图等人又为内蒙古电教馆录制了《中小学蒙古语文课本录音示范带》。 工具书& 《学生英蒙汉词典》& 《蒙汉辞典》&& 《新蒙汉词典&》西里尔―古典蒙古语对照&&(极力推荐)
http://www.ryedu.net/Article/qtl/7.html
没有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08-31[]08-07[]08-04[]11-18[]10-02[]08-16[]08-16[]06-28[]01-27[]01-27[]10-20[]07-23
8967915722874269442
8967915722872033191611231612808710713104乌?额?宝力格:人类学的蒙古探索
  时间:2010 年8 月4 日
  地点:西昌邛海之滨
  我在1964 年11 月出生于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的一个牧民家里。8 岁之前我一直都生活在牧区,我们那里不是草原,应该算绿洲吧。鄂尔多斯是沙漠多的地方,我们的西部沙漠更多,我们那地方叫&Balar&。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不太好,我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家里有姐姐,她比我大一岁,小时候我们一起在牧区放羊羔。我们的邻居离我家3 公里左右,按理说我应该感到寂寞,但当时并没有觉得孤独,因为我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8 岁到公社上学,父亲那时已经是公社医院的大夫了,母亲也在那里做点事情。72 年我8 岁的时候开始学汉语,以前不会汉语,连句国骂也不会。我们的公社叫吉拉,&Jira&,六十,名字来源于20 世纪初当地的六十名好汉组成的&独贵龙&运动。公社只有一个蒙汉混合小学,但72 年蒙语班被取消了。之前我姐上的是蒙语班,到我上的时候却只有汉语班,73 年又恢复了蒙语班。我到现在都没有闹清楚为什么那年取消蒙语班,我没有刻意地去寻找原因。不过阴错阳差吧,我开始学习了汉语,不过一开始讲的是蒙古式汉语,有些至今还改不了。
  在那个学校呆了3 年以后,1975 年父亲在当时的伊克昭盟(现为鄂尔多斯市)医院里找到了工作做蒙医师,我们就跟着搬了过去。当时那个盟府所在地--东胜-- 人口有3 万人,蒙古人可能有3 千左右,我直接进入了汉语的环境里。七五年当时中国的民族政策很左,民族关系很紧张,一到这样的环境里我马上就感觉到被歧视。在牧区我虽然上的是汉语班,同学中也有汉族人,但当地的汉族多是从榆林,神木等地逃荒过去的一些人,很多人或很早就去了。他们已被蒙古化,大多会说蒙古话,有些人反而汉语还不太好。我们习惯上至今称他们为&irgen&,即民人,而不用现今的通用族称,&hyatad& (契丹人)。 当然在文革中他们中有一些人去打砸抢,挖&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那里成了一个重灾区。尽管蒙汉小孩之间打架的事很多,但我们小孩儿没太多感觉,我们的感受跟大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到了城市以后就有了异样的感受。到了城里第二天,我们上街,就有小孩追着我们打,边扔石头,边叫着&蒙鞑子&, 也许是我们过于&招摇&了吧--我奶奶穿的是蒙古袍。我当时11-12 岁,那时候就产生了民族意识产生,觉得因为我们是蒙古人而被追打。我对小学的经历没有太多记忆;很奇怪,我只记得跟汉族同学打架的事,不记得我们之间有太多的友谊。那年我去的时候,姐姐退了一班,她原本上的是蒙语授课班,进城后因为没有蒙语学校,只好跟我上一个学校,她因为汉语跟不上只有降一个班。我对那段经历没有太多记忆,只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初中我上的是伊克昭盟第一中学,算是当地最好的学校。我对这三年也没有太多的记忆。我上高中是1980 那一年,第一次全盟统考,我考了第一,进了伊克昭盟一中高中的重点班,算是尖子里的尖子。当年进去两个月后我生病了。我本来一个耳朵听不见,后来另一个耳朵也聋了,当时只好退学,所以我只上了2个月高中。在家呆了一年后到伊克昭盟广播电视台做门卫,在那里工作了近一年。在这期间,我的一只耳朵回复了听力,父母央求我,&你不能这样,才16、17岁,你从最好的学生成这样,你得回去上学&。但我不想复学,因为很多人看到曾经最好的学生&堕落&成这样,幸灾乐祸,我就更不愿意去。老师让我回去,我说不,我要自学成才。我跟他们打了个赌,我就不信我比不过他们。82 年考大学,考得不怎么样,因为我没有全面读过那些东西。我用高考前最后三个月请假复习。记得当年我考了全盟第4 名--因为那年高中从两年变成三年,我的同学们都是83 年高考。不过尽管如此我也没有占太大的便宜,因为我只考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一年后改称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而同学们中有上清华北大的。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里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个蒙汉合璧的学校,蒙汉生各占一半。内蒙古大学是内蒙古最好的大学,蒙古学生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汉族学生。我们那里蒙古学生多一些,因为师范是培养老师的,所以从牧区招来的学生多一些。
  82 年到86 年期间,中国的大形势是反异化、反小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大学里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有很多沙龙。虽然我们身处边疆,但也不可能脱离这样的文化氛围,也积极地参与了。不管是参与也好,卷入也好,二十多年后想想当时的情景还是是很振奋人心的。
  后来我为什么要学人类学呢?80 年代初,中国有这样一个大的氛围:北京、上海的文化,政治的发展、争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边疆的民族关系。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我们学校是蒙、汉生各一半,大学生当中也存在民族关系问题。在大学里,汉族学生认为自己是优越的,但蒙古学生不服输。蒙古人跟其他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点不一样,我们很少具有自卑感,因为我们有一种历史感嘛。今天说起这些事情很有意思,有时候也有&好汉不提当年勇&这样一种感叹。少数民族受到一些歧视的时候,我们要起来斗争。不过这种斗争已经不用拳头,而是用笔杆子。因此出现竞争,学术上的竞争、智力上的竞争。当时我们这些蒙古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感兴趣了。汉族也对自身的文化开始感兴趣。我们很可能走在当时其他少数民族的前面,跟汉族对文化的兴趣是同步发生的,而不是派生的,derivative。
  这里面产生了方向问题。汉族的大学生和知识界在探索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这些东西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到迷茫,开始探索一种摆脱现在这些困境的途径。汉族的知识界,当他批判自己的文化,向外看,看到一个蔚蓝的天空,看到碧蓝的海水,向往西方的文明,比如自由、民主这些理念的时候,当他们的乌托邦是美国、日本的时候,在内蒙古,我们的乌托邦是什么?到达我们的香格里拉是必须要经过北京这么走呢,还是我们有自己的路线?蒙古人的意识也不是铁打一块,我们当中的觉悟、认识,对中国的认识、认同是不一样的。很大一部分人是认同中国的,跟着大流走。也有一批人有反潮流的思想。我们一部分人在问:我们为什么走到现在这样的地步?我们今天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蒙古人为什么分成三个国家?我们是内蒙古,往北一看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前的外蒙古,其北面有布里亚特蒙古,再往远点还有卡尔梅克蒙古。这些实实在在的地缘政治让一部分蒙古青年、知识分子想到一些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民族意识、蒙古历史感、与汉族打交道的,同时还知道一些外面事物的人,像我们学外语的,更具有这样强烈的感觉。
  那个时候,内蒙古大学外语系有一个教英语的外教,他是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生。他跟我们师大和其他大学的蒙古学生、老师交往很多,做一些沙龙用英语讨论些问题。当时中国在批判自己的文化,批判长城、讨厌自己的黄皮肤,黄河,黄土地,批判历史、批判北方征服民族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什么回应呢?
  当时没有&中华民族&这样的概念,汉族人有强烈的汉族意识,他认为自己落后了,要寻找一些根源,比如指责蒙古人、满洲人给中国带来落后、愚昧,这让我们开始思考了。另一方面,当时内蒙古的一些思潮是由前面的问题引发,比如内蒙古的文化大革命,挖肃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问题等等,内蒙古是全国重灾区,很多蒙古人受到灾难、受到打击。在这样的一个情境里,任何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不可能糊里糊涂地活着。所以我生长的思想背景、北方边疆的现实状况、还有地缘政治问题等,必定决定了像我这样的人所追求的目标、方向与其他汉族知识分子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开始学习人类学,我们学习人类学跟内地人学习人类学是同步进行的,当然我们的条件没那么好。因为那个美国人启蒙的缘故,我们83、84 年就开始接触到人类学,我们听他讲,自己到北京外文书店买一些台湾翻译,大陆盗版的列维\斯特劳斯的书。当时对人类学大的背景很模糊,但我们当时已经有强烈的意识,需要用人类学去探索、理解以及跟其他民族在文化上有一个对等的交流。在那位外教的直接影响下,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在1986 至89 年四年中走出了4 个学人类学的蒙古人,3 个拿到博士学位,1 个拿到硕士学位。其中3 个去了美国,我去了英国。
  我去英国是在1989 年1 月。我出国读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人说我应该去考研究生,但我没有考;原因是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的一个教授看中我的英语、蒙古语能力。虽然我没有上过蒙文学校,但我当时自己把蒙古语的文字学会了。他很看重我,像我这样三语人才在当时的内蒙古屈指可数,不超过5 个。但分配的时候老先生正好不在;我是从下面来的人,按照当时的分配制度,哪儿来哪儿去,我就回到了故乡,尽管很不情愿。我到一个旗中学教英语,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大城市里有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我在下面感到非常寂寞,很怀念城里的气氛。怎么办呢?下定决心不能坐以待毙。我在工作之余开始做一些业余的人类学研究,做一些田野、翻译,将蒙古语学术文章书籍翻译成英语。1987 年,一位剑桥大学的人类学者来做田野,我给她看了我做的东西,一年以后她来函邀请我访问剑桥大学。在这以前我换了工作,到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做翻译和业务员,这是他们第一批招翻译,我算是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的翻译元老了,曾经&温暖&过&全世界&。
  我1989 年1 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当时不是学人类学,而是访问社会人类学下属的蒙古及内亚研究中心,作一般的蒙古学研究。在那里呆了3 个月,后来他们觉得我很不错,于是又给我延了3 个月。这段时间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对此没有太多关注,虽然每天都在看电视。一方面感觉这离我很遥远,因为我86 年以后就在下面,没有在城市里的文化圈活动了。当时剑桥的老师问我愿不愿意留下来读博士,就这样我申请到了奖学金,开始了我的人类学生涯。我1989 年10 月进了剑桥大学人类学系,从硕士读起,一年后读博士学位。那年我是25 岁。当时的志向是回来研究我家乡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祭典,但就当时中国的环境而言,回来做田野没多少可能。1988 年戈尔巴乔夫到中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中苏和好。随着中苏和解,蒙中关系也和解了,边境开放,两国不要签证可以互访,我觉得这是个历史的机会。1990 年夏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开了一个《蒙古秘史》写成750 周年的会议,我去乌兰巴托参加会议,对我本人来说此次访问是历史性的。我想先试探一下有没有做田野的可能性。当时蒙古刚刚民主化,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当时提出研究蒙古国的民主化过程:在中亚这个地方,作为前社会主义国家,蒙古这样的民族对民主的认识是什么,它的民主革命为什么能成功?中国也在追求民主、自由,人家蒙古成功了,因此我得去研究一下。
  我于1991 年4 月到1992 年4 月在蒙古国做田野。接收单位是国际蒙古学家协会,我在那里做助理编辑。在这期间我对民主没有太多的了解,倒是对蒙古国的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边境开放以后,很多内蒙古的蒙古人愿意往那里移民,落户。当时一个强烈的感觉是,50 年代末开始,两个蒙古30 多年没有来往,边境开放后我们互相拥抱、热泪盈眶;但我很快发现,这种情绪是短暂的,激情过后是一种冷静和对彼此的打量。内蒙古人一看,这些人不是我们想象的蒙古人;蒙古国人看内蒙古人,我们也不是他们想象的蒙古人。可见30 年的彻底分离,造成同一民族的两个部众之间文化的差异何其之大。文化差异最主要的一点是蒙古国的俄化以及内蒙古的汉化。蒙古国对内蒙古有一种expectation,一种期盼,我们内蒙古对他们也有一种expectation,这两个expectations 之间出现一种冲突,而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正是我研究的课题。内蒙古人对他们的expectation导致disappointment,失望;他们对内蒙古人的expectation 最后导致彻底的放弃,不仅是一种失望,而是从心底里产生一种不认同。内蒙古人对他们尽管失望,但还是认同他们,而他们对内蒙古人却是不认同的。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情况,里面有些人是不一样的。
  在九十年代初,中国和俄国对这两个蒙古--内蒙古和蒙古国--有一种强烈的警惕。注意我这里没有说外蒙古,它不是外蒙古,它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称外蒙古的话它就成中国的一部分,是用中国中心主义说的。俄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总认为一个民族的两个部分走在一起,会有泛蒙古主义泛滥、黄祸再次出现、三蒙统一--三蒙统一是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蒙古一起再次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造成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所以这两国都很猜忌、怀疑甚至打击这三个蒙古,或者是两个蒙古,因为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蒙古不是特别积极,势力不是特别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我当时探索这样的问题:中国这方也有一种expectation,他的expectation 以及他的assumption,制定的假设是蒙古人走在一肯定会统一。中国人看到蒙古人和内蒙古人交往,就认为是两方勾结,要搞蒙古独立,或者内外蒙合并,然后进行打压。但我的研究发现,两个蒙古有短暂的激情,激情完了以后产生冷静,互相排斥。我在博士论文里探索这些问题。我探索的其中一个大问题是,为什么蒙古国的大多数人对内蒙古不认同?他们的不认同的理由是什么?他们自己认为蒙古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人具备条件变成蒙古人?我们这些内蒙古人,在中国的蒙古人,他们自我认为是蒙古人,中国也认可他们是蒙古人,而且是具有强烈蒙古思想意识的蒙古人。那么,蒙古国人按理说更应该承认,中国的蒙古人是他们失去的民族的一部分,是失去的兄弟,但他们不是这样想的,即便他们真这么想,他们也不会像中国一样,要把自己在海外的赤子都召集回来。中国的海外同胞、华侨千方百计都要落叶要归根,他们有这样一个大中华的观念。这是汉族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对应,我探索的是:为什么蒙古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内蒙古跟蒙古国认同,是不是某种意义上受到了中国这种思维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一种泛中华主义的(中国的泛中华主义自我认定是个positive 的观念,但他说泛蒙古主义是错误的)。所以我在探索为什么内蒙古有这样强烈的思想,而蒙古国却没有。
  1911 年12 月27 号是蒙古国这个新兴的国家宣布独立的日子,它独立于满清。从蒙古人的角度来说它是反清的,它是与中国革命同时发生的,对清朝的灭亡做出了很多贡献。它独立于清朝早于汉族独立于清朝,这个必须把握,这种把握有利于理解为什么蒙古国自成为国家。你必须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不要喧宾夺主。今天的汉族不是那个时候国家的主人,那个时候国家的主人是满族,副主人是蒙古。所以想到这些让我很感慨,在今天中国的很多论述中,很多历史学家犯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时空错误,却浑然不觉。
| 来源日期:日 | 责任编辑:黄南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人类学的蒙古探索--乌q额q宝力格教授访谈录 时间:2010 年8 月4 日 地点:西昌邛海...
导语:说穿了,签证过程是有罪推论,人人在这里生活得不愉快,人人想得机会就跑。除非...
跟德国人说,在中国最有名的德国电影可能要算《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 又译...
性丑闻是可怕的,而性丑闻政治表面看来更可怕,其实却是个好东西。性丑闻要转化为性丑...
环球杂志第24期封面 朝鲜这一年 一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在历史上,一年也可能...
12日上午,朝鲜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使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二颗光明星3号卫星...哪位朋友有学习新蒙古文的资料呀?我在当地书店买不到!急急!_百度知道
哪位朋友有学习新蒙古文的资料呀?我在当地书店买不到!急急!
提问者采纳
K,Lonely Planet系列. Bat-Ireediu 不过这个也很难找,你查查吧,英文原版) 作者,我找的网店都长期没货,祝好运:(Alan J新蒙文自学入门——后缀先行教学法 萨仁都拉嘎 著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是买的复印本。 还有一个是蒙古语(Mongolian Phrasebook,不知道原版哪里可以找到. Sanders) J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回答不了问题的“畜生”注意素质~.我倒是有不少文字资料和音频资料.,哎,但是
问题补充.!这是什么态度嘛.!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文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语自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