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照样子写词语语博物馆{ }馆

参观自然博物馆
发布日期:日 19:23
浏览:1330 次&&评论:0 次
本课共2课时,预计上课周此为第13周
7 参观自然博物馆 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课仍为&读词语、读句子识字&。课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6个词语,是6个博物馆的名称。第二部分是两个句子组成的一段话,写出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表现了孩子门丰富的课余生活。
教学内容:7参观自然博物馆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词、读句子学会8个生字,认读6个字,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2、利用插图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博物馆,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3、词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习难点。
4、课外延伸,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5、注意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读词、读句子学会8个生字,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利用插图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博物馆。
教学难点:能照田字格把字写端正,了解各种博物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读词、读句子学习六个词语,学习6个生字。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3、 利用插图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博物馆,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4、 词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习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词、读句子学会6个生字。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教学难点:能照田字格把字写端正,理解博物馆的意思。
教学过程:
我们北京有很多博物馆,谁去北京参观过博物馆?你参观过哪些博物馆?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观几个北京的博物馆,你们愿意吗? 板书课题: 参观自然博物馆
指生分析字型结构
二、现在我们坐上汽车,来到了北京,首先我们来到了故宫博物院&&
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介绍六个博物馆。
三、读词语:
1、 刚才我们参观了北京的好几个博物馆,看看它们的名字都在这儿呢,快来读一读吧?课件:词语:
gu gong bo wu yuan li shi bo wu guan
故 宫 博 物 院 历 史 博 物 馆
hang kong bo wu guan zi yan bo wu guan
航 空 博 物 馆 自 然 博 物 馆
di zhi bo wu guan yi shu bo wu guan
地 质 博 物 馆 艺 术 博 物 馆
2、 不同形式读词语
3、 这几个生字又把自己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看看你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练习读生字)
4、 看,它们还把自己家的一些成员带来了,你想认识它们吗?
参观 参加 参见
游泳馆 科技馆 图书馆
历史 经历 日历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艺术 文艺 手艺 园艺
美术 手术 技术
5、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个生字,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里边,你一定有好办法记住它们。自己想一想,不会的还可以向同桌请教。(生自由说一说)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先看清每个字的结构特点。
2.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参:中间&大&的&撇、捺&要写得长一些,把下面的三&撇&盖住。
老师示范书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特:左边是&牛字旁&,第二笔&横&改为&提&,右上是&土&,右下是&寸&。(左窄右宽)
五、作业:抄写生字。
六、快乐阅读
七、快乐习作
教学目标:通过读句子,了解自然博物馆,表达自己对博物馆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说说都知道了那些博物馆?
二、学习句子:
1、导入:我们刚刚了解了很多博物馆,看了很多图片,今天,我们就走进自然博物馆去参观。
板书:自然
齐读课题:参观自然博物馆
2、 打开书,读一读学过的词语,再读下面的句子,要争取把字音读准。
出示生字生词朋友,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1)生字卡片:参军艺 陈 列 龙 特 别
(2)参观历史军事 艺术 恐龙
陈列 特别 博物馆
3.再读课文,把字词句读正确,读通顺。
看图理解:&陈列、恐龙、化石&的意思。
3、同桌互相读一读句子,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4、请你再读一读句子,想一想有几句话?
1)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读表达出来。
3)你从哪儿看出恐龙骨骼化石高大?
出示句子,结合学生的发言改变重点词的颜色。
大厅 高大 特别矮小
三、 有语气地读句子。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阅读(1330)┊
前一篇:没有了
后一篇:没有了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小语二上我会写词语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0:10: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小语二上我会写词语.DOC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 -诸子百家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一座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您现在走进的是前厅,这是入馆参观的过渡空间。你一定会注意到我们的馆名。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题写。背景上的文字随机选自《康熙字典》,体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请您走进序厅。序厅共有四面浮雕。 北面表现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下方是书写在纸张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轮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我们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西面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还有一些现在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字的概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浮雕旁边的天然石材有竖向的凹槽,远远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简。黑白灰的颜色搭配也象征着中国的水墨书法。房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周围的灯饰象征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接下来,请您走进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这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甲骨文记录了这个王朝许多早已被时间湮没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今安阳的符号。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消息付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先后发掘15 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用众多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明。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您现在看到的是YH127甲骨窖穴复原的原貌,它再现了这坑甲骨出土的情景。这坑甲骨基本上都是龟甲,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 ()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其中甲骨方面有两次重大发现: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刻辞卜骨的13650片,这是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您现在看到的这片甲骨正是出土于小屯南地。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大的甲骨片之一。它的图像经常作为教科书彩图甚至封面出现。我国还曾用它作为邮票图案。 ()另外一次重要甲骨发现是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这坑甲骨共发现1583片。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出土甲骨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的“非王卜辞”,即不是由商代国王自己占卜的甲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您现在看到是根据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所复原的。在骨片上都能够看到清晰的钻、凿痕迹,这都是商王占卜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他们在占卜的时候有十分严格的程序:首先,占卜一般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这些人被称为“贞人”。他们在选好的龟甲或是牛胛骨的背面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长槽,再在长槽边钻一些小圆孔,再把燃烧的木炭在圆孔附近灼烧。甲骨受热以后,正面就会出现裂纹,并发出“卜、卜”的声音。占卜者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最后由贞人负责把占卜的过程和内容锲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了甲骨文。 ()商人为什么要占卜呢?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的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当时的甲骨文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占卜性刻辞,另一类是记事刻辞。 在甲骨文尚未发现之前,人们对商代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古文献。比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殷本纪》。《史记&殷本纪》中对商代的描写非常简略,最主要的内容是商王世系谱。记载了从商代的祖先到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帝辛。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考释,成功释读了商王朝历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庙号。他将这些庙号按称谓的先后排列起来,从而得到一份商王世系。纠正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当中的一些错误,印证了商代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有占卜性刻辞和记事性刻辞,其中大部分为占卜性刻辞记录,主要是“问”,所记事情未必都要发生。这些都已经是残片了,不能整句的释读,我们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个别单字。比如占卜下雨的情况,占卜关于妇人分娩的情况。他们的占卜很频繁。 还有少部分是记事刻辞,所记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主要是一些有关卜用甲骨贡纳、征取、整治和收存手续的记录。 ()百年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作万种以上。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所谓“四堂一宣”是指五位甲骨学家。 1.罗振玉
罗振玉(),号雪堂,早期重要的甲骨收藏者和研究者。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国维 王国维( ),号观堂。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不仅考释文字,更重要的是考证商代历史。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甲骨文中辑出了商王朝的王位世系。 3.董作宾 董作宾(),字彦堂,董作宾先生是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他写过一篇《甲骨断代研究例》,对出土于安阳殷墟二百余年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甲骨进行了分期断代。他还写过《殷历谱》一书,对商代的天文历法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4.郭沫若 郭沫若(),号鼎堂(一号尚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商史的第一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者。他利用甲骨材料论证商王朝的社会制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5.胡厚宣 胡厚宣,甲骨学家、史学家。在集中、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胡厚宣先生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绩,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是甲骨学史上的里程碑。 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 第一部分 汉字源流释古今 第一单元 字法自然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才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它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接下来就请您跟随我进入《字法自然》单元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在中国有两种解说系统,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另一种是关于文字起源的科学描述。右侧展示的是仓颉像。关于文字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了。仓颉奉皇帝之命创造汉字。大家可以看到图中的仓颉长了四只眼睛,说明他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观察力!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于是很受启发,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考古挖掘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左侧您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这是从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组理想中的地层关系。每一层地层代表不同的文化时期,由上往下,年代越久,埋得越深。底下棕红色的土层是生土层,生土层的意思是指地层没有受到人工干预,是自然堆积,表明人类还没有到达这里。从生土层往上看,第一层是裴里岗文化时期,距今约有七、八千年。请注意,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刻画符号,随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物。裴李岗文化层的上面一层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约五、六千年。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留下的遗址分布更加广泛。黄河上、中游已经发现了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彩陶,其中有的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再往上面的地层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四千余年。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文字已经产生。龙山文化地层的上面,我们看到一个地层标有“下七垣文化”,这支古文化是分布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古文化。它的年代相当于文献中的夏王朝。距今约3600年至4000年前。这一时期应该已经到了文字应用阶段,但可惜没有证据保存下来。再往上一个地层是商文化地层。代表商王朝留下来的遗迹。甲骨文正是属于这个时代。商代地层以上,堆积的西周、东周、秦汉地层,直到最上面的耕土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地层。考古学家们正是根据考古地层以及地层内出土的古代文物,特别是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来研究文字的起源。 ( )史前时期是文字的酝酿阶段。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它们有的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缸,大家可以看到在陶缸的表面有一个彩绘图案,这说明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想法。 ( )这就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之一。您看到的这片龟腹甲上面有一个刻划符号,看上去象现代记数符号“八”,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汉字起源有某种联系。 接下来,就请走进下一个展厅,《甲骨纪事》,了解一下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 第二单元 甲骨纪事 (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并且成系统的文字。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 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和中期,发现于卜辞上。但99%以上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最集中的出土地。殷墟是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商代12位国王在此建都近300年之久,留下了丰富的甲骨遗存。在殷墟3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了13万片刻辞甲骨。 商朝人几乎每天都要在龟甲上进行占卜。首先,在龟甲的背面凿出长槽并钻出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钻孔中灼烧,让骨片受热产生裂纹,商王根据裂纹的走向判断事情的吉凶。事过之后,商人有时候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我们看到的甲骨文。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商王讨伐方国的记载,又有关于农业、田猎、天象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生活,提过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接下来,请大家看这幅大型的图画。这幅画包含了很多含义。大家看,高亮的地方是突出的三片甲骨,甲骨的背景却是生动的壁画。先来看左边:这片甲骨中有“日”、“月”二字,这是商代人对天象的描述。其背景是取材自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图案,里面三只脚的乌鸦,叫做金乌,在汉代代表了太阳。右边是一只住在月亮里蟾蜍,汉代代表月亮,这个场景说明了商代到汉代天象知识在传承着。再来看中间的甲骨片。这片甲骨记录了商王在打猎时追逐一只犀牛的场景。这是甲骨文“车”字。这片甲骨的背景是汉代的围猎图,说明汉代的狩猎早已有传统。第三片甲骨是有关于农业的记载,这个字是“协”字,是殷商时期众人耕田的描述。背景画的是汉代的农耕,这是农业文化的延续。 ()很多人误以为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所仅有的,其实不然,在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歧山凤雏村意外的发现了27000片先周至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其中带字的就有200多片。它和殷墟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也独具特点。西周大多数文字刻写精细,字体普遍细小,甚至用肉眼都看不到。被有些学者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微雕。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字体,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规则,但最常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象形独体字,这是一个侧面直立的“人”,它是最基本的一个象形文字。“首”、“心”、“口”就像是商代人在铜镜里看到自己的身体部位一样,非常形象。 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会意字。所谓“会意”,是指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思。这是甲骨文“毓”字,上面是女人的“女”字,下面是儿子的“子”字,表示生育的意思。卿是两个跪坐的人,中间是商朝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 指事字的是利用本有的象形符号加些简单的指事符号实现表意功能的一些字。()我们看这个“下”字的,下面的短横用来指事方位,“上”字就是短横在上用来指上面。 形声字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一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洹”字三点水是形旁,“亘”字是声旁。在甲骨文中还出现了合文,这是“五百”,这是“十朋”、“上甲”,“延雨”表示连绵不断的下雨。 假借和转注也可以理解成“用字”而非造字。 ()最后我们来看特殊字符,它们出现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表示一些族名和族徽。形式多样,很有特色。我们看外面是亚字,里面是官职名字或者是族徽、族长的名字。 通过这一展厅的文字之旅,了解了甲骨文。接下来,请您到下面展厅认识金文。 第三单元 钟鼎千秋 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您现在看到是司母辛鼎,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在这件鼎的内壁上铸刻有铭文“司母辛”。“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是指他的母亲,是子辈对其母亲的称谓,“辛”是妇好的庙号。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女将军。在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妇好率兵出征,最多一次率兵达一万三千多人。 它的口部成长方形,长边长64cm,宽边长48cm,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是比较直的,而壁的下部则是略向内收,底部为平的。在底部的下端还有四条圆柱形的足,足高为31cm,成透底空心足,足孔深为28cm。 在鼎外壁的四角各有一条扉棱,与四足上端外侧的扉棱呈一条直线,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雷纹衬地。腹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乳钉纹三排,乳钉浮出器面。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细眉巨角,纹样浮出,极为醒目。 最具代表的就是这件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它铸造于商代晚期,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鼎。大鼎通高1.33米,长1.1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字。“司母戊”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后母戊”。后是崇高伟大的意思,“戊”是器物主人的庙号。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祭祀自己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此鼎龙纹盘绕,鼎身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有虎食人头图案。我们可以从鼎的规模推想3200余年前商代铸铜工艺的水平。鼎,最早是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件圆鼎内侧有两个铭文。第一个字是一个族徽。第二个字是自己的“己”字。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字数普遍很少。当时的贵族常常把自己名字或家族的族徽铸造在上面。这件青铜器纹饰精美,正面是殷商时期常见的兽面纹。 ()您现在看到的这一组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墓葬。每件青铜器内都有铭文“爰”字,是商代某家族的“族徽”。
您现在看到的是作册兄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 。銘文为“乍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乍册”多为史官。最后一个字“兄”,可能是这个史官的名字。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装饰着三组兽面纹。 ()金文穿过商代的岁月长河,到了西周时期,其字的形体略承商代金文之风,
这八件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是件善夫吉父鬲,“善夫”在西周时期的官名,有点象“炊事长”,负责饮食。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这组器物很有来历。它们最先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程潜收藏,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收藏了这套文物。 现在看到的是太师虘簋。这件器物的盖子上有铭文7行70个字。记载了太师虘受到封赏的年、月、干支日。在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余件,但是像这样完整记录年月日的仅有30余件,所以这件青铜器铭文非常珍贵。 ()在周代众多精美青铜中,有这样一件重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件青铜器叫做逨盘。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逨盘于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该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这件器物重要就重要在它的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西周时期有一个权势显赫的“单氏”家族,其政治地位仅次于周公和召公。该盘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从皇高祖单公到逨8代人的历史,他们在辅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铭文在记述单氏家族历史的同时,自然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虽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对周王世系谱作了记载,但司马迁的这一记述一直没有考古学材料加以证实,难免让人将信将疑。速盘铭文则第一次从出土文物的角度证明了《史记》对周王世系谱的记述是正确的。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辅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绩,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是建国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铜盘。 ()平王东迁以后天子势力逐渐衰落,而这时诸侯国的青铜器日益增多,无论是从青铜器的制作上还是金文字体都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为宋公栾簠。簠是当时盛食物的器具。这件青铜器上有铭文20字。其中第一行是:“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 。“殷”是指殷商,唐是指商代第一位国王成汤。宋公栾即宋景公。这段铭文中,宋公栾自称是商汤的后代。从整段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簠是宋公栾为其妹勾吴夫人出嫁时陪嫁的的器皿。 ()您现在看到的庚儿鼎属于春秋中期之物,1961年12月山西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据铭文的内容判定它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其主人为徐王庚作为王子时所作之器。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定名为“庚儿鼎”。此鼎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请大家注意,徐国之器何以流入晋国呢,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徐与吴楚关系密切及当时有以“宗器相赂”的史实,认为此鼎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这可是古代贪官受贿的铁证了!鄂君启车节属于战国晚期之物。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青铜铸造。“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通过车节和舟节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得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形似剖开的竹节。铭文字数,黄金丝镶嵌铭文148字。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好象今天的通行证或者路条。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此节为研究当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外,其器型迄今为止仅此一见,更显珍贵异常。 ()这件文物是陈喜壶。高48.5厘米,口径18.5厘米。陈喜壶属于春秋时代之物。1952年山西省政府文物室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古铜壶一件,后来在山西省博物馆公开陈列后引起学者重视,纷纷撰文考证。学者多认为是春秋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铭文与壶身纹饰风格不尽似,铭文可能是镶补所加,双耳亦可能是另铸拼接上去的,有作伪的可能。大家看看是否是呢?后来学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该器双耳并非镶补拼接之作,而是采用了分范合铸的方法铸造出来的。不是一次铸造的结果。是货真价实的山西古代铜器,当时山西制作的铜器十分精美,从这件上也可以看出来。 () 第四单元 物以载文 ()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版,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面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温县盟书,出土于河南省温县。这些玉石薄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主盟人韩间子,为了争取力量打击敌人,于晋丁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了一次盟誓活动。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也有记载。温县盟书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资料,同时纠正了史书记载的一些错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您现在看到的是先秦时期的货币。先秦时期,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中国古代货币一般不铸图案,其主要修饰是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因此钱币文字的书法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最为丰富,有刀币、布币、圜钱、金版等。上面刻写的字数较少,多为地名和数量。您看到的 “安阳平首布”,它的形状像铲形的农具,上面刻有“安阳”两个字,是地方的名字。但不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当时韩、魏、赵三国均有叫安阳的地方。三个诸侯国“安阳”二字的写法各不相同。 ()您现在看到是刀币。它是由古代青铜削刀演变而来的。您看到的这枚明月刀上面有“明”字,是燕国的一个地名。 您现在看到的是圜钱。圜钱分为方孔和圆孔。 通过这一单元的参观,可以看出,先秦的文字载体具有多样性,但与此同时,文字的字形也具有多样性,如这几块展板上展出的文字,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不便,因此,统一文字便成立社会需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接下来,就请大家进入文字一统单元,继续我们的文字之旅。 第五单元 文字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纷繁复杂,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了以秦国为代表的体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特点外,其他四种体系的文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所以说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掉了东方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在秦始皇的诸多统一措施中,将统一文字列在首位。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以后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在公文和法令中,通行全国。 ()秦统一后的小篆体文字在一些秦代的青铜器上有较充分的反映。您看到的这件铜权即有小篆。铜权是衡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秤砣。上面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欠疑者,皆明壹之。”书体为小篆。这段经典铭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力佐证。 ()您现在看到的是吕布韦少府戈,书体也是典型的小篆。 ()秦始皇在统一秦朝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后五次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的峄山时,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次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于是丞相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碑于峄山之上。这是李斯的《峄山刻石》拓片。原碑已毁,这是元代的重刻碑,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碑文为标准的小篆。我们再来看旁边的李斯的泰山刻石的刻本,虽然只是刻本,却是国宝级的文物。非常珍贵。 ()秦统一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小篆笔画曲线多,书写要花费很多时间。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取曲为直,久而久之,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郭沫若评价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在于推广了隶书。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内容是古代文献和纪年文书,抄写时间大致在秦王政八年前后。这批秦简笔画减省,线条厚重,下笔重,收笔轻,可见隶书蚕头燕尾之笔意,具有相对规整的秦隶风范。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秦代竹简1155枚。经考证,多为法律文书,包括《编年纪》、《秦律十八种》、《日书》等。竹简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用秦隶写成,兼有篆书的余韵,体现了中国文字从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和隶书并存,在秦代玺印封泥上有所体现。秦代玺印封泥文字多为刻凿阴文,阳文印比较少见,喜用田字格,长方印用日字格。书写体为小篆,也有古代隶书的成分。秦代官印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展板上所展示的“铚粟将印”铚是古代的镰刀,所以这是管割谷子的官用的印。甚至烹煮狗肉的厨房都有印章,印文是“弄狗厨印”。什么是封泥呢?古人传递书信时,为保密起见,要将两块简牍对合,字在里面,外面捆绑绳子。绳子打结处糊泥,然后在泥上印上自己的印章。这种被保存下来的印戳就称为“封泥”。在封泥中有一件“废丘丞印”.“废丘”是地名,“丞”是辅佐县令的官,那么此印就是废丘县副县长的官印了。另外,秦私印、成语印的形制、内容也真实地再现了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我们都知道秦朝很短暂。秦国的文字已经开始从篆书向隶书的转变。那么,到了汉代,我国的文字又将有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一个单元----从隶到楷。 第六单元:从隶到楷 ()隶书在汉代进一步发展,它的整个结构是方的,字体略显扁平。成为有了笔划,有了棱角的新型汉字。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 汉代是简帛使用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简帛发现不仅地域广阔,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字体多样,充分地反映了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您现在看到的是在敦煌出土的帛书,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您现在看到的是居延汉简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为《死驹劾状》。自1927年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以来,有过8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共获得汉简3万余枚,抄写时代从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一直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2年),前后延续200多年。绝大部分内容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汉简文字构形基本上以隶书为主,但同时已出现大量草写和楷化的痕迹,整体上反映了隶书向草书和楷书演变的具体状况。 ()汉代碑刻文字也体现了从隶到楷的演变过程。西汉的刻石与秦相似,没有一定的形式,至东汉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石碑,碑首、碑额等形制完备,而且碑文也正规起来,前有散文的序,后有韵文的铭。汉碑多以隶体书写。您现在看到是三国魏国的正始石经拓片,典型曹魏时期太学石经残存,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历史研究价值。《正始石经》,又叫《三体石经》,刻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是曹魏时期一位博士给侍中邯郸淳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儒家经典,共刻碑石28块,立于洛阳东汉太学内,但魏末毁于战乱,仅存留2800多字。《三体石经》反映出先秦至曹魏时期字体的演变,里面的大篆文字有许多是六国的古字 ( )现在看到的是汉代安阳残石“子游碑”。该碑为汉代残石,残碑略呈长方形,三面残缺,一面为原边;碑文属于隶书,现有残文11行。接下来您看到是汉代安阳残石“正直碑”,该碑为汉代残石,残碑现呈不规则形,只一面似为原边,中部有一个为后人所凿直径约为33厘米的圆穿孔;残文7行44字,其中部分字残缺不全,这上面的字体与“子游碑”不同,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的痕迹,可以称之为“隶楷”或者“新隶体”。 ( )三国至两晋时期,楷书逐渐取代隶书。到南北朝时,刻石上的书体千姿百态,其中以魏碑体最为著名。这里为您展示的是北魏碑体《元怀墓志》的拓片,上面的字体可以说已经透露出了明显的楷书的形态。结体紧劲,风格雄健,行文也是比较流畅的。 ( )现在在这个展柜中为您展示的是唐代的泉男生墓志铭的拓片,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墓志的顶部中间的文字使用篆书,而墓志碑身上通体使用小楷。篆书看起来圆润雅致,透出一股妩媚秀丽之气。而碑身使用的小楷可以看出,楷书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完善,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 )两汉时期的印章无论形制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两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厚重,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阴线刻)为多。 汉魏时期的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汇聚成了拥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随着数量的膨胀,东汉许慎把他们归纳到了一本书中《说文解字》,接下来,请大家走进下一单元,说字传义 第七单元:说字传义 ( )汉字研究始于东汉许慎,这是许慎塑像。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他自幼喜好书法,尤其善于小篆,他在习字之余,对古字的由来产生极大兴趣。但东汉流行隶书,人们不明白古人造字的本意,就根据隶书信口胡说。于是许慎决心研究古字,终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著作。 ( )这是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照片,为唐穆宗元和年间写本。这里还陈列了宋刻本及清刻本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收入9353个字,分立为540个部首,部与部又据形系联,并为14大类。许慎还在序言当中阐述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系统的教育始于周代,当时贵族子弟八岁进入官学读书,普通百姓的孩子不得入学,所以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当时的儿童主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要以识字为先 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出现了字书,字书就是解释汉语单字或词语的的工具书。按照古代字书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文字类、音韵类、训诂类和词典类。 文字类:这类字书重在研究字形,考求音义。比如《说文解字》,就是按形体偏旁分部首编排的字书。 音韵类:这部分字书重在分辨字音,依韵列字,并说明字义。李登的《声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韵书,李登是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撰《声类》10卷,12500余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声类》久已不存,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清以来的各种辑佚本。《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 训诂类:此类字书重在讲解词义,解释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尔雅》。《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您现在看到的是词典类:其中《中华大字典》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始编纂,至1914年成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修纂,刊《康熙字典》之谬误,补《康熙字典》之不足,为辞书编纂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旧式传统字典到新型现代辞书的过渡,至今仍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要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它是中国迄今最完备、最大型、最先进的一部汉字字典。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数量大,字形多,读音乱,这给现代汉字教育和国家政策、法律通行都带来极大不便,所以亟待实行汉字标准化。陆费逵、钱玄同、瞿秋白等人都提出过汉字改革的建议。改革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便汉字能够被更多的人学习和使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字改革,这是吴玉章写给毛主席有关文字改革的信,其内容也是关于汉字简化的,毛主席还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1954年12月,国务院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办了中国文字改革文献资料展览会,这是周恩来给展览会的题词。在文改会的积极工作下,《简化汉字总表》于1962年4月发布。这是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简化汉字都是1954年以后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创造”的。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简化汉字,绝大多数在古代已经被人们使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仅仅是对这些古代的简化字进行了规范。真正属于建国以后“创造”的简化字只有一个字。 ()与此同时,汉语拼音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实际上早在清末就出现了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但不是中国人发明的。1867年,英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为了便于外国人学习汉语,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称为威妥玛拼音。后来,威妥玛式拼音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很多中国地名、人名以及商标名都采用了这种拼写方式。1958年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部分地名、驰名商品品牌仍沿用威妥玛式拼音。 直到1957年10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又提出完全采用拉丁字母的修正草案,也就是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正式公布实施。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和外国人学汉语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部分 民 族 文 字 大 家 庭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民族文字大家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这个展厅是以这三种民族文字为主线向您展示的。 第一单元 拾文遗彩 ()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他们为古代少数民族掌握和使用,今天已不再流行。 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一张古代民族文字的总表。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创制和传入我国的民族文字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较晚创制的则有16世纪的满文。 ()您首先看到的是佉卢字,又称“驴唇文”传说是一个叫驴唇的大仙所发明出的文字。是古印度的重要文字之一。大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了我国新疆地区,流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的于阗、鄯善一带。佉卢字很早被婆罗米字母所取代,所以它在后来的许多世纪间都是无人能识的“死文字”。现在佉卢字文献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它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了解古代楼兰、鄯善文明的重要资料。 ()龟兹文,焉耆-龟兹文过去称“吐火罗文”,是中亚古国吐火罗国使用的原始印欧语系中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字。大约6至8世纪间,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流行这种文字。展板上都是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了吐火罗文的残卷,内容大多记录的是佛经和佛教故事,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最早的一些汉译佛教名词的认识,它不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过来,而是通过吐火罗文转译过来的。
()这是回鹘文书写的定慧卖奴契,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先民使用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唐至明代(8—15世纪)的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它的字体书写是纵向的,和蒙古文有些相似。确实蒙古文、满文、锡伯文都是在回鹘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创制的。
()还有一些民族的文字是仿造汉字而创建的,我们看一下这个展柜中的西夏文经,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佛经原本是梵文的,唐朝翻译成汉文,后来又转译成西夏文。他出土于20世纪初,出土地点是宁夏灵武,他的字体基本笔画全仿汉字,但看起来要比汉字复杂,以会意字为主,西夏在北宋时期就懂得活字印刷了,我国现存的木活字印本,其中就有西夏文印制的。 ()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女真文,女真起初是无文字的,建立自己的国家后,为了加强统治,先后创建了女真大字、小字。它是仿造契丹文和汉文创建的。 ()契丹文:您看到的两个墓志是不一样的,左边的叫契丹大字,像汉字。右边的叫契丹小字。大字是单个的符号是表意字,小字:好多符号是表音字,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为研究契丹文对学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积累资料,例如出土更多的可以用于参照的文字资料。 ()古代民族文字较晚创制的是满文,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满文,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在这之前他就命文人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参照蒙文字母创制拼音文字,俗称“无圈点满文”。这是满汉达呼尔合璧词典,它和蒙文很难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1632年,皇太极又命人将此文字改成“有圈点满文”。在字的旁边加上点,这样就有效的区别于蒙古文。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古代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的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第二类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 第二单元 承古传今 ()传统民族文字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且今天仍在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您看到的是蒙古文的文献,它和满文不好区别,蒙古族开始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到17 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派。一支是现行蒙古文;另一支是加入蒙古语西部方言(卫拉特方言)特点创制的托忒文。 ()藏文:相传公元7世纪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借鉴梵文创制。藏文由辅音字母和元音符号组成。因为西藏海拔很高。藏文也被称为书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展柜中都是藏文写的佛经和相关的壁画,可见藏族是非常崇拜佛教的 ()接下来看到的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都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之上创制的,分别在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朝鲜文是从朝鲜半岛迁移到我国东北境内定居下来的民族使用的文字。以前曾长期使用汉字汉文。1444 年1 月由李氏朝鲜世宗大王“训民正音”,创研出现代“朝鲜文”。 其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通用于本民族地区,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具有正式官方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社会使用最充分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巴文,它是在风景秀丽的云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文的文字,主要以象形文字为主。我们现在看到的掌柜中展示的就是像图画一样的东巴象形字,它记录的内容是祭祀牲畜和五谷之神。 传统民族文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之前我们介绍到的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字,但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在很长的时期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它们千方百计地想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单元来了解一下这些民族的文字是怎样创制的。 第三单元 创新发展 ()50年代以后,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民族文字共有17种,其中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羌文等。 这里陈列的是壮族一年级的教材,壮汉英词典以及十七大文件汇编。解放以后,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指示,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之后,于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为正式文字。我们来看一下这本的教材上的汉语和壮文的对照。
()纳西文上面是图画上形式的象形字,改制后就是这样的文字,以拉丁字母为主,就很像我们用的拼音字母,只是拼写方法不一样。 这些新创文字有三个共性的特征,第一,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第二,他们都是以本民族的某个地区的方言为参照创制的。比如:壮文是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纳西文是以纳西族西部方言为基础的。第三,加入能代表本民族特有发音的符号和声调。 中国民族文字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本民族的语言,传承着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第三部分 从印刷术到信息化 第一单元 印刷术起源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发明,使手工抄写变为机械复制,开启了书籍复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使古老的汉字获得了新生,为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打开了大门。 ()印刷术的起源,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我国古代的印刷术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文字雕刻和复制技艺等重要技术基础上的。大家看下这边为您展示的就是印刷术早期的一些意识形态,这些是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支持。纸张的发明可以说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成本低、产量大,书写方便。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正是在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应运而生
第二单元 雕版印刷 ()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边是雕版印刷的四步工艺,现在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清代的木雕版。雕版印刷的具体做法:首先把写好字的纸张帖在选好的木板上,接着用刀子依照纸张上的字,刻出阳文反字,这样雕版就制作好了。然后上墨、铺纸,用棕刷在纸上均匀刷印,最后揭下来纸张,装订成册,这样印刷品就好了。 ()宋代的雕版印刷业极为兴盛,不仅各级官府机构刻书,还有私家刻书、坊间刻书等,他们互相影响,这边是一些雕版印刷的精品,主要是佛经,因为当时佛教兴盛,所以也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兴起和兴盛。 ()您现在看到的是历代装订书籍的方法,最开始是模仿简帛的形制,然后出现了各种形制的装订方法,例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经折装,蝴蝶装,以及最常见的线装本。 第三单元——活字演变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工作流程: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是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为了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有纸灰的松脂蜡,然后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微熔化后,用平板压平字面,泥字便可以附着在铁板上,这样便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这种泥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在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上,后人又创制出木、铜、锡、铅等不同材质的活字,并改进了排版材料和检字方法。 ()这边是历代活字印刷品。自北宋毕昇泥活字发明后,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与宋朝并存的西夏人用木活字印制了西夏文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元代初年,农学家王祯对木活字排版固定技术做了重大改进,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为木活字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关于铜活字的起源,至今还难以定论。清代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共5020 卷,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书工程。在活字印刷中,活字字体多为当时最通行的标准字体。到了明代,由于宋体字不但便于刻制,而且结构匀称,阅读醒目,因而成为活字最常用的字体。 ()这边大家看到的这件文物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转轮排字盘,也叫王祯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此盘用轻质木材作成,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重要发明。 ()1450 年,德国人古登堡在吸收中国活字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到了19 世纪初期,铅活字排版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印刷工作者积极吸收这一技术,并按照汉字的特点设计制造了各种字体的铅活字字模。初期刻制的活字字模字体几乎都是宋体,之后才陆续出现了楷体、仿宋体和黑体。墙上展示的就是当时的一些字模,印刷对活字的需求量很大。在木活字时代,只能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刻出来。有了金属活字,尤其是低熔点的铅活字,业者很自然地会想到通过模铸来大量、快速制造活字。这边我们看到的就是铅字排版的模拟现场,我们看到一个的铅字女工正在忙碌着排版,这边就是当时的铸字机,在铸字机上安装字模(铸字面的模具)和字盒。大家可以看下这个字盒,分为几个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有大小不一,用电光打好的字模,再将铅合金锭,放入铸字机的熔铅锅里,加热熔化(一般温度在350℃左右),即可开始铸字。铸好的铅字,被排放在字架上固定的字盘中,以供拣字用,平时铸字是以补充字盘的缺字为主要目的。所以从前印刷是十分辛苦的差事,首先要排版。工人们在如小山般的铅字堆中,捡字、排字、打样、做出纸型,再上印刷机进行印刷。遇到不常见的字,还要高温铸字,十分辛苦,又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铅字印刷,效率又很低。直到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它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共同走进第四单元,汉字进入计算机。 第四单元:汉字进入计算机 ()照相技术发明以后,给古老的印刷业带来了生机。展柜里有照排机的模版,字模版是由两块平整的玻璃胶合而成,一块玻璃上有透明的阴图文字,也就是照排机的字模库。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开启中国印刷技术引进计算机和激光时代的748工程,1974年8月,周总理批准了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这一工程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748工程加速了汉字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得进程。 这个铜像是王选,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1975年承接了748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项目的研发,他不畏艰辛,呕心沥血,将生命置之度外,全力投入研究开发。最终,开创性地研制了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使汉字抛开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排版,推动了整个中文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展柜里的是王选的获奖证书和他的多项专利证书。王选被称为“激光照排之父”,为中国出版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还有国内外报刊对这一发明的报道以及用这种照排系统出版的报刊杂志等。 ()这里陈列的是印刷的书籍、报刊,其中就有运用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印出的。这两张报纸,都是经济日报,左边这张是号的,而右边这张是第二天5月22号的报纸,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二张要比第一张的图文清晰一些,这是因为左边这张是采用铅版印刷的最后一张报纸,而另一张是采用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印出的第一张报纸。这本《伍豪之剑》是第一本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出的第一本汉字图书,这张澳门日报是1992年采用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排印出来的,它是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输出的中文彩色报纸等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究成功之后,许多国内外报刊都对这一发明做了报道,像明报,人民日报等。刚刚我们提到了北大方正的彩色出版系统,而这本杂志同样采用了北大方正的技术,它是一本日文杂志《品川》,但却用的是我们中国的方正日文排版系统。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进入计算机的呢? ()“用键盘写中国字”是许多人曾致力的一个科学梦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利用汉字字形、字音方面的信息特征,用键盘输入汉字是可行的。70年代末,国家先后组织制定了有关汉字信息处理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规范,使汉字编码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汉字键盘输入系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此后的30年间,各种汉字编码程序相继面世,终于开发出了规范、易学、易用和高效的汉字键盘输入系统。在这众多研究键盘输入汉字的学者中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王永民先生,这位就是王永民先生,他被誉为“当代毕昇”,我们现在所用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他在1983年发明的。 ()中文键盘输入技术成熟后,广大科技工作者逐步研发了各种非键盘文字输入方式,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识别与录入,使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证照王和汉王随身资料笔,他们就是利用扫描原理将图文信息记忆并输入计算机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非键盘输入的方式,像语音录入等等,您可以在这边的电脑上进行体验。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国际性的会议,通常会用到自动翻译的电子产品。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提出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翻译的研究发明。像“译星”、“快译通”电子词典想必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电子产品,在机器翻译中名列前茅。其中,“译星”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机器翻译系统。 我们知道中国除了汉字还有众多少数民族文字,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了中国文字的百花园。汉字已经实现了进入计算机,当汉字键盘输入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字进入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蒙古语、维吾尔语等传统语言的文字信息化取得较大发展。这些电脑中就分别装有不同民族文字输入计算机的程序。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大规模发展,众多的网络术语和流行符号应运而生。它们是古老的汉字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展望未来,中国文字的春天将会更加灿烂多彩!
豫ICP备号-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上八下照样子写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