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疑三探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如何兼顾尖子生中等生后等生

当前位置:
> 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日 13:50:52 来源:
访问量:345次
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 杨文普&&&&&&&&&& &/Category_64/Index_2.aspx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目标,主要通过疑探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想学、会学、学好,真正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
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不需思考或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程,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已无关,使学生在失去教师亲和力情况下低效学习。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
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另外,评价还包括对评价的评价,评价最好能用有关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原来答错的学生,要让其倾听后找出错因,更新回答。
 二是讨论。通过检查,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教师就不需要在此着力,而应直接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检查,以免浪费时间。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自探&中巡视发现的虽属个性,但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的顺序,同时要注意好中差不同水平学生的相互搭配和成员的相对稳定。
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不是优先&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了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
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这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可能在课堂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一、解疑合探一、设疑自探二、解疑合探二&&目的是防止问题一次出示过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质疑者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质疑的某个具体问题很可能与本节学习目标无关,甚至同样的问题如果换成教师提出则属于画蛇添足。但我们应该明白,对于学生来说,&质疑&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了一个别人提出的问题。质疑再探之所以要做为课堂的一个固定环节,根本目的就是再次让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创新精神。
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它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解决的办法,包括一些甚至是荒谬和错误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它途径共同解决。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试想,如果预设的问题属学习目标的要求则应作&设疑自探&的最后一个问题出现,或放在&应用拓展&的拓展部分出现。如果预设的问题不属学习目标的要求,作为教师,根本就不应该提出。因此,此环节如果确需教师&置疑&,应该是帮助学生&质疑&而&置疑&,引导学生解决&质疑&问题而&置疑&,而不可代替学生的质疑,更不可代表此环节的全部。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置 &疑代替学生&质&疑,重新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被动思考,把&质疑再探&变成&设疑自探&的延伸。三是教师变成答记者问,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忽视了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四是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当学生突然提出,要么不知所措,要么不懂装懂、搪塞应付。
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这是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即学习目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即围绕学习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编拟难度不同的习题,通过展示,让学生评价所编习题是否属于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范畴,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对加深或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让编题者自己说说编题的动机和目的,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训练,还可以验证所编试题是否切合生活实际。
以上两个步骤适应于使用此模式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属于教师对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全面把握,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让学生进行编题的典型示范,第二步让学生编题实际上是拓展延伸的&变式&。按此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好处是便于教师把握课堂进程,如果时间不允许,甚至可以取消学生编题这一步骤,因为学生在教师拟题设计下已训练完毕,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但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容易让学生失去编题的机会。
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具有编题的习惯和能力之后,这两个步骤可以合并成一个步骤:即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先编一些最基本的习题,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运用,然后再引导学生编拟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同时教师还必须在备课时原原本本地进行预设习题,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
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三是反思和归纳。反思归纳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学习过程中解决某个重要问题的感悟,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操作中的基本模式和要领,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教研室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就目前而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还只是一个&毛坯&和&框架&,还有许多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从实践中已检验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最可贵之处不是从某个现成的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引进什么国外的教育思想出发,而是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的实际出发,从课堂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怎样去培养这个关键性问题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这就是我们必须理解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力戒形似而神异,才能达到心中有模而实际无模的境界。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一、创新原则
&这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课堂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目的设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使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通过思索使学生独到的回答(评价)问题;通过类比和假设使使学生勇敢地质疑(反驳)问题;通过反思和回顾使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能编拟问题(习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最终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求知的潜能,处处使学生&生疑&,时时使学生带着&解疑&的欲望而去&探疑&。课堂始终贯穿着一条隐形的探究线索:即设疑(开始)&?思疑&?解疑?&再质疑?&再探疑?&编疑?&答疑?&无疑(结束)。探究的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探、师生共探、生生合探。&疑问&最初由学生提出,最终仍由学生自己解决。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使用这一模式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方法。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的思维慢慢&设卡&,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具体来说,&自学提纲&的设计应由易到难;检查自学情况,要坚持&学困生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生评判&;&合作探究&必须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质疑&的问题首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难度大的由学生合作解答,仍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通过讲解解答。&运用拓展&也是先进行巩固运用,然后再变式延伸;先由教师示范编题,再由学生自主编题,最后由教师选择地展示,让全体学生&练&题。
&四、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是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并且贯穿课堂始终。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编拟自学提纲充分考虑&学困生&,检查自学情况优先提问&学困生&,各种表扬鼓励首先送给&学困生&,同时也给中等生、优等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关心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民主和谐原则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更是创新人才的催生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课堂气氛的和谐。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题氛围,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冲动,要注重烘托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之间形成&比学赶帮&意识,该&自探&时能专心致志,该&合探&时能相互合作,该&质疑&时有独到的理解,课堂气氛张弛有度,充满和谐。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亲近的朋友,能真心实意地把自己的困惑和见解说出来。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欣赏的动作、眼神、语言去启迪学生,使整个课堂没有苦恼和僵持。
&(3)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和谐、互助竞争的关系。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人与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4)教与学的和谐。&三疑三探&强调学生的&学&,但并不排斥老师的&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提出的&自学提纲&没有完全形成问题&主干&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当学生通过自探、合探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精讲,讲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当学生编题达不到教学要求时,教师要进行补充。总之,一切把学生放在&前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
&六、终身性和社会性原则
&学校的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要让学生从平时的每节课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学会独立探究问题,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能力,着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创新人才。同时把&质疑&的习惯引向社会的课堂、生活的课堂,通过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现象的思考,对周围人群请教式的&质疑&,从而拉动整个家庭、整个社区、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和思考。&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如何开展学生合作学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解疑合探这个环节是针对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在合探的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 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合探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平时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因为种种原因,老师不愿或不敢让学生质疑。长此以往,学生更不想或不会质疑。因此,在运用&三疑三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老师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征,应该放弃师道尊严,尽量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老师当成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感到轻松,学习起来就会和老师的教学合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讨论交流的?&&你想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你敢解答这道难题吗?&&(关于这道题、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其实简单的几句话,在学生听来就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随之活泼生动起来。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高涨,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
二、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问题环境。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如何去提问。为使学生有问题可提,教师必须更注意这一点。
三、指导提问技巧,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课前,引导学生看到课题时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主体,在讲授完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经常只急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想知道什么。而这时,恰恰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每次出示课题时,有意训练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什么&之类的问题。长此以往,将培养学生一看到课题就想发问的习惯。
2.课中,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质疑
学生敢于提问,并不代表会问。有的学生爱提问,却并不一定能提到正点上。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与本节课联系并不紧密的问题,先适当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正确引导,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一方面要注意解决揭示课题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在重、难点处训练学生质疑。在训练的最初阶段,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个示范,教学生如何提问。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对于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他们在学习如何质疑后,非常愿意提问,也非常愿意在提问后解答它。这一部分学生对于带动其他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课后,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质疑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可以采取看板书质疑,也可以看书质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也迎来了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综观现代世界范围内的一切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的竞争,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而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应当养成的学生。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和竞争的合格公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支撑点在哪里?素质教育的核心突破点在哪里?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哪里?人们在思考,在争议,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困惑、焦灼、期盼和无奈!伴随着课程改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由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即被列入《义务教育法》,在广大中小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便落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上来。据统计,一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在课堂上的时间比13000节课时还多,可以说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主要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而在这期间的每一节课里,学生是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究还是被动地接受输灌,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习惯、生活态度等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甚至由于定势的原因影响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改进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学生能力建构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争相斗艳。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加上一些正在摸索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少于百种,然而其中有许多不久便消失了。究其原因,这些方法或模式只注重了新课程标准外在的&形&,而忽略了内涵的&神&,因而缺乏生命力。当前中小学课堂最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在我国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中,认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而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看来,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最棒的,这就是教育观念的差异。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依赖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包括生活习惯)。观念不同,教育的结果当然不同。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因为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学生学&答&,最多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止于蓝,只有学&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现代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广阔,他们对教材的一些内容持有自己的看法。若教师漠视这些现实,即使把教材讲得再深再透,学生也会认为这是在说教而产生反感,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就我县近年来教育发展现状而言,我县虽地处深山区,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但经过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普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2004年春期开始在全县推广&洋思经验&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改意识空前高涨,全县师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深化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县课堂教学同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仍不同程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
少&&学生思维活动少,情感介入少,动手操作少。?
慢&&教学结构松散,节奏缓慢。?
差&&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费&&时间消耗多,师生精力消耗多。?
在此情况下,县教研室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和要求,摄取了西峡县过去大力倡导的目标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洋思教学模式等先进经验,在试点广泛深入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通过学生疑探结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相互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归纳创新,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生活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新知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8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全部过程,即〖HT5H〗&三疑三探,运用拓展&。?& 第一步:&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先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尝试解答问题。?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前面两个环节可能在课堂中反复出现,如问题自探一、问题合探一;问题自探二、问题合探二&&等等。?
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新授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疑难问题(根据课的生成情况,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进行&一般性强化运用&和&拓展性变式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同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一脉相通的。?
其实,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使用灵活模式(即灵活运用基本模式的变式),如也可以在运用拓展之后让学生再次质疑,设疑自探中的&疑&也可以由学生尝试提出等等。同时,也可以把&三疑三探&模式同其它模式整合运用,构成整合模式。由此可见,&三疑三探&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单一的,这样给教师选择使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达到既有模又无模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学者就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样我们可以指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
如此说来,有人可能认为&三疑三探&模式有一定的程序,是束缚教师手脚的条条框框,是教条主义的东西,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因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本身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出了一道符合新课标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程序,通过实验证明是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但教学情况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生搬硬套所造成的问题,不是教学模式本身的错,而是教师使用不当。?
因此,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切不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必须深刻领会&三疑三探&模式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以学定教,以生施教,最终把&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融汇贯通,发扬光大。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适用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除遵循一般教学原则外,还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这是&三疑三探&最根本的原则。知识来源于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和不断修补、重建的过程,任何不经过独立的自我活动而获得的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靠的。外界可以为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进行指点,但绝对无法代替。这表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发挥的根本标志在于学生能否独立地进行观察、思考、运用、评价、反思、调整等。本模式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实践性原则,即首先让学生感知要学习的新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思维实践活动,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进行运用实践。这完全符合一切规律都是从实践中来和到实践中去的哲学原理,从而也诠释了教的真正含义乃是让学生真正地学。?& 二、全体性原则?
这是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并且贯穿课堂始终。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编拟自学提纲充分考虑&学困生&,检查自学情况优先提问&学困生&,各种表扬鼓励首先送给&学困生&,同时也给中等生、优等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关心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求知的潜能,将&问题&交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欲罢不能。教师要设计探究的方法,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学,去合作,去反思,去感悟,去收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品尝到自我成功的喜悦。探究的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探、师生合探、生生合探。&疑问&最初由教师提出,最终过渡到学生提出,通过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再由学生去解决问题。?
四、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的思维慢慢&设卡&,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具体来说,&自学指导&提纲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合作探究&必须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首先由学生提出问题,直到学生无疑可提,教师再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决定是否亲自提出一些能再次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倦怠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再次掀起学生思维高潮;&拓展训练&也是先进行巩固运用,然后再变式延伸,先由教师编习题,再由学生编习题。? &五、民主和谐原则?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当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要处处关心鼓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循循善诱,不指责,不呵斥。?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可亲近的知心朋友,能真心实意地把自己的困惑和见解说出来。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欣赏的动作、眼神、语言去启迪学生,使整个课堂没有苦恼和僵持。?
(3)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和谐、互助竞争的关系。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人与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六、终身性和社会性原则?
学校的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需求者服务。要让学生从平时的每节课学会感受认知事物的方法,在探知的过程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求异创新的良好品质,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优秀人才。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一、设疑自探?
(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科特点,决定是否出示教学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或演练,独立探究。?
(4)教师巡视。?
〔目的意义〕?
(1)设情激趣,使学生开始上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进行探究,使自学更扎实有效。?
(3)教师巡视,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同时以适当的语言或动作暗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点〕?
(1)教师在课前要将心态调整到平静愉悦状态,理性地克服因其它事件而致的心境不佳或过度兴奋,将激情、微笑、爱心、趣味带进课堂,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途径,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自学指导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整体水平高,则问题设置跨度要大一些,留足思维的空间,反之,学困生较多,则必须把一个问题当作两步或三步来问,减缓&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3)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后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有的一节课需要通过几次自学,因为每次自学内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二是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操作),总之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4)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自学。同时要重点巡视中差生,可以拍拍肩、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但一般不宜同其商讨问题,以免影响其充分的自学。?
(5)自学指导在一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状况可能出现多次。?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学情况。原则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针对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尽量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今后的运用。?
(4)特别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教师要精讲,有重点地讲。?
〔目的意义〕?
(1)检查自学情况,首先关注学困生,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同时,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对了,就不需教师再教了,则节约了课堂时间。?& (2)学困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中等生补充,如果中等生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需要讨论,这样,什么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合探形式,教师就能准确的把握。?
〔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学困生回答或演示操作,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叫优等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讨论不要滥用。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仍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在巡视中发现的虽属个性,但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学生易错易混的问题。?
如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直接把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开始讨论,最终只能是个别优等生讲讲,小组内其它学生听听而已,同教师讲全体学生听,实在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小组合探应该建立在充分自探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没有自探就不要合探。个别课堂因知识较容易,根本不需要讨论。?
(3)学困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注意提醒其它学生认真聆听或观察,随时准备补充、评判和纠错。?
(4)教师的&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它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三、质疑再探?
学生根据本节内容,提出新的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其它学生共同解决。教师也可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向学生再次提出深层次的疑难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目的意义〕?
&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注意点〕?
(1)要创设民主、平等与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书本和教师的所谓权威观点挑战,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深层次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3)有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超出教材的知识范围,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课前应充分做好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不能指责学生,更不能不懂装懂,搪塞应付。?
四、运用拓展?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并能正确迁移拓展(包括教师编拟习题、学生自己编拟习题和完成课堂作业)。?
(2)反馈学生答题情况。?
(3)引导学生反思归纳本节所学主要内容。(包括课本具体内容和通过学习运用所感悟的内容。)?&
〔目的意义〕?
(1)通过完成训练题、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生自编习题的训练,做到了对知识运用的举一反三。?
(3)反思实际是对本节内容的及时归纳和梳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清晰认识。?
〔注意点〕?
(1)首先进行巩固性训练,若有时间再进行变式训练、学生自编习题训练等延伸环节。
(2)教师巡视,注重答题情况的反馈和展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展示自编习题,同时阐述编题思路,师生适当予以评点。?
(4)此环节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一)
评 价 标 准
设疑自探25分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2、师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梳理和补充,形成的自学提纲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3、注重学法指导,但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自学时间充足,不流于形式。
解疑合探30分
5、检查自学情况,坚持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判的原则。
6、中等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问题小组讨论。讨论有序,不流于形式。
7、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勇于对别人展示情况进行论证性或补充性的客观评价。
8、坚持教师的&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质疑再探20分
9、鼓励学生勇于向教师、课本等&权威&质疑,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
10、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价值性和创新性。
11、学生质疑的问题仍由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运用拓展20分
12、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拟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
13、学生自编题展示率高,展示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习题达不到教学要求时,教师要做必要的补充。
14、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必做题(基础性习题)和拓展题。
15、学生能在反思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性总结。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二)
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目标,主要通过疑探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想学、会学、学好,真正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
【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不需思考或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程,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已无关,使学生在失去教师亲和力情况下低效学习。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
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另外,评价还包括对评价的评价,评价最好能用有关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原来答错的学生,要让其倾听后找出错因,更新回答。
二是讨论。通过检查,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教师就不需要在此着力,而应直接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检查,以免浪费时间。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自探&中巡视发现的虽属个性,但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的顺序,同时要注意好中差不同水平学生的相互搭配和成员的相对稳定。
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不是优先&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了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
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这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可能在课堂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一、解疑合探一、设疑自探二、解疑合探二&&目的是防止问题一次出示过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质疑者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质疑的某个具体问题很可能与本节学习目标无关,甚至同样的问题如果换成教师提出则属于画蛇添足。但我们应该明白,对于学生来说,&质疑&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了一个别人提出的问题。质疑再探之所以要做为课堂的一个固定环节,根本目的就是再次让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创新精神。
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它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解决的办法,包括一些甚至是荒谬和错误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它途径共同解决。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试想,如果预设的问题属学习目标的要求则应作&设疑自探&的最后一个问题出现,或放在&应用拓展&的拓展部分出现。如果预设的问题不属学习目标的要求,作为教师,根本就不应该提出。因此,此环节如果确需教师&置疑&,应该是帮助学生&质疑&而&置疑&,引导学生解决&质疑&问题而&置疑&,而不可代替学生的质疑,更不可代表此环节的全部。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置 &疑代替学生&质&疑,重新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被动思考,把&质疑再探&变成&设疑自探&的延伸。三是教师变成答记者问,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忽视了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四是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当学生突然提出,要么不知所措,要么不懂装懂、搪塞应付。
【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这是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即学习目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即围绕学习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编拟难度不同的习题,通过展示,让学生评价所编习题是否属于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范畴,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对加深或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让编题者自己说说编题的动机和目的,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训练,还可以验证所编试题是否切合生活实际。
以上两个步骤适应于使用此模式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属于教师对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全面把握,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让学生进行编题的典型示范,第二步让学生编题实际上是拓展延伸的&变式&。按此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好处是便于教师把握课堂进程,如果时间不允许,甚至可以取消学生编题这一步骤,因为学生在教师拟题设计下已训练完毕,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但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容易让学生失去编题的机会。
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具有编题的习惯和能力之后,这两个步骤可以合并成一个步骤:即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先编一些最基本的习题,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运用,然后再引导学生编拟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同时教师还必须在备课时原原本本地进行预设习题,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
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三是反思和归纳。反思归纳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学习过程中解决某个重要问题的感悟,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操作中的基本模式和要领,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教研室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就目前而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还只是一个&毛坯&和&框架&,还有许多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从实践中已检验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最可贵之处不是从某个现成的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引进什么国外的教育思想出发,而是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的实际出发,从课堂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怎样去培养这个关键性问题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这就是我们必须理解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力戒形似而神异,才能达到心中有模而实际无模的境界。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如何开展学生合作学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解疑合探这个环节是针对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在合探的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 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合探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平时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因为种种原因,老师不愿或不敢让学生质疑。长此以往,学生更不想或不会质疑。因此,在运用&三疑三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老师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征,应该放弃师道尊严,尽量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老师当成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感到轻松,学习起来就会和老师的教学合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讨论交流的?&&你想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你敢解答这道难题吗?&&(关于这道题、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其实简单的几句话,在学生听来就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随之活泼生动起来。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高涨,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
二、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问题环境。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如何去提问。为使学生有问题可提,教师必须更注意这一点。
三、指导提问技巧,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课前,引导学生看到课题时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主体,在讲授完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经常只急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想知道什么。而这时,恰恰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每次出示课题时,有意训练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什么&之类的问题。长此以往,将培养学生一看到课题就想发问的习惯。
2.课中,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质疑
学生敢于提问,并不代表会问。有的学生爱提问,却并不一定能提到正点上。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与本节课联系并不紧密的问题,先适当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正确引导,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一方面要注意解决揭示课题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在重、难点处训练学生质疑。在训练的最初阶段,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个示范,教学生如何提问。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对于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他们在学习如何质疑后,非常愿意提问,也非常愿意在提问后解答它。这一部分学生对于带动其他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课后,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质疑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可以采取看板书质疑,也可以看书质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编辑:森林狼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教学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