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该怎样改变不能输在没有起跑线 tvb上的口号

作者的其他文章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年逾古稀。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暮年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编辑推荐今日阅读榜最新发布的文章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观念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观念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观念
& & & 省教研院举办科学育儿研讨会,推广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耳熟能详,甚至被各种与儿童有关的商品拿去当成了广告语。羊城晚报记者查证发现,这句话最早的原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的。这句话不仅迅速席卷全国演变为最著名的教育口号,也成为让中国父母陷入焦虑泥潭的有力推手。
  但如今,这句口号的提出者表示,人们误读了他的本意,公开表示反对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知识灌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教育工作者们所接受并正在进行推广,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日前举办的“科学育儿”策略研讨会上,省教研院院长汤贞敏大声疾呼:“要彻底摈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立足保护幼儿的自然天性,充分保障幼儿幸福快乐、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
  “起跑线”指温暖健康的养育环境
  由于这句口号发酵出的社会效应不断扩大,并引发争议,时隔多年之后,韦钰不得不站出来解释自己的初衷。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
  他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家庭教育占据学前教育重要地位
  现在为进名牌幼儿园通宵排队、交高额赞助费、找各种关系批条子走后门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人们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名牌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但教育研究者们认为,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幼儿园保教阶段是儿童从家庭生活逐渐融入集体生活、从家庭教育为主向学校教育为主转化的过渡阶段,在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最大效度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省教研院的专家们提出,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功能,就要做到家长和保教师人员持有一致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形成和谐统一的学前教育文化。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方法,幼儿园及教师在严格遵循儿童发展特点和保教规律施教的同时,要加强与家长沟通,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保教活动,充分理解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开展形式和保教方式方法。
  教育部早教指南只字不提学知识
  此次的研讨会对全省教育工作者提出一项重要任务,即大力推广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开展相应领域保教工作提出了建议。羊城晚报记者查阅《指南》发现,直到6岁入学前,儿童各项学习与发展指标都不包含对任何书面知识的掌握,比如家长最热衷的认字、背诗、算数、学英语等,在《指南》中只字未提。相反,《指南》明确提出:“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指南》是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学前教育专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学前教育保教规律编制的。
  汤贞敏表示,《指南》与传统的单纯追求儿童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的教育观念有较大的冲突,所以更需要加强对《指南》的科学解读与宣传,帮助幼儿园保教人员、家长正确理解《指南》的思想内容,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保教方法。
  省教研院举办科学育儿研讨会,推广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做到了这些就是最棒的孩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主要章节目录节选)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目标1&&具有健康的体态
  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
  目标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二)动作发展
  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标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
  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
  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四、科学
  (一)科学探究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二)数学认知&&&&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五、艺术
  (一)感受与欣赏
  目标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目标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二)表现与创造
  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 
  注:括号内为目标的最高能力表现之一
发表评论:
馆藏&1909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别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起跑线上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中国教育报》由此做了一组特别报道,通过采访院士、脑科学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医生、人力资源专家等,试图找出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当记者问及你赞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不赞同,还有人说:“就是这句话让中国的家长都失去了理智,让中国的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看到这则话题,我想起一篇旧文,题目是《勿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苦苦挣扎》,具体内容如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家长,很少有谁愿意落后,砸锅卖铁,勒紧裤带的力挺孩子,不惜荒废自己的事业,主动成为孩奴,无非就是为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
每学年一开始,幼儿园、小学最大的苦恼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该收还是不该收,他们不属于适龄儿童,可能家长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作怪,拼命找关系硬着头皮把孩子往学校送。如今是一个人情大于天的社会,我们有些老板凭着自己有几个臭钱,个别当官的借着自己有点威风,压根不考虑学校的难处,全然不顾国家的教育政策,皆在面子上做文章,学校真是有苦难言。如果不能灵活机动的处理小龄生的事,一学年,你总是不能顺利进行,总有人会想办法给你小鞋穿。问家长什么要急着送孩子进学校,他们认为孩子在同龄生中已经超前,这很好的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诸不知,学校害怕小龄生,老师讨厌小龄生,因为这些小毛孩,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学习习惯总是比较差,再加上家长要求比较高,孩子一直学习比较费劲,可家长并不以为然,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超过了同龄的伙伴。尽管这在低年级还没有什么,等到上了中学,学科门类加多,难度加深,孩子将会非常烦恼,那时候,家长往往后悔不已。虽然如此,我们的家长一向不会选择让孩子留级,在他们潜意识里,留级是非常丢脸的事。他们往往会把希望寄托在名师、名校身上,择校热为之而升温。
可悲的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既然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别人,在名师、名校上就不能再输给别人了。为了考上重点学校,我们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接受能力,一门心思的跟别人家孩子进行攀比,毫无节制的给孩子买学习资料,不惜花重金给孩子补课,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家长宁愿把孩子送到老师家做作业,也不愿意让孩子自由完成,生怕孩子在作业上输给别人。可能是“五严”规定起了作用,很少有老师愿意帮孩子补课,这下可红火了社会上的赚钱机构,他们聘请一些退休的或者闲着没事干的人,组建所谓的辅导班,故弄玄虚的从家中身上捞取钱财,家长们心甘情愿永不回头。
我们过分的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整个家庭亲情变淡。孩子们害怕考试,一旦考不好,家长要么大声呵斥,要么拳脚相加,很少静下心来跟孩子探讨失败的原因。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为了孩子全面发展,大力推行体艺“2+1”项目工程,家长一听要计入毕业考试总分,一窝蜂的利用假期让孩子学这学那,完全不征求自己的孩子的意见,艺术细胞是有了,可是孩子们美好的童年没有了。也不知那位专家提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狂热口号,让家长像吃了迷魂汤一样走火入魔,更像瘟疫一样,揪紧每一对父母的神经。难怪美国人评价中国的妈妈为虎妈,许多中国的妈妈大喊其冤,称自己是被虎妈!
在世俗人眼里,我们常常把人生起跑线给误解了,他们往往忽略了自身存在的劣势,一味地与别人攀比,到头来,花了许多财力、物力,效果依旧不如意,正如我在《坚定不移走教育公平之路》中写道:
最近看到一则漫画,画面描绘的是一些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人背负的是笨拙的大车,上面坐着一家老老小小,有人却开着豪华车在悠闲地等待,这种看上去公平的起跑线,其实并不公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看上去设计了各种看似公平的制度和措施,但人与人之间背后的一切不一样,公平还是很难得到实现。
人生来就不平等,有人生于富贵人家,也有人来自平常百姓家,这样的家庭差距决定了教育的可选择性的不同。富贵人家的孩子说不定选择的空间会更大,他们甚至可以把目光锁定到全世界,而平常百姓家的孩子,能够让孩子坐在教室里,那就是天大的喜事儿了。可以说,国家实现义务教育,这本身就是追求公平的一种平台,否则,许多孩子从出生就是文盲,没有什么争议。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文明,我觉得义务教育的普及非常有关系。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上走上世界的前列,这与教育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义务教育的程度将决定孩子们是否有同等的选择权,曾几何时,在家门口就有自己的学校,本来这是好事,然而,这种基本的公平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的教育在投资方面出现了差异,直接导致择校热、撤校热的出现,看上去在追求教育的优质化,事实上,许多家庭在教育上背负特别重,有些甚至要拿出一年几乎一半的经费花在教育上,至于效果未必就好到哪里去。
我们的家庭的地位存在差异,一些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上出现有意识地偏差,这些都让家长苦恼、郁闷、疯狂,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需要家长关注的孩子起跑线,我曾在《孩子为啥老是哭闹?》提出:“有经验的家长,常常会把孩子带在身边,自己教育,不至于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有些小孩子,家里就一个宝贝,全家几代人都围绕着转,其实,孩子的爸爸妈妈一旦教育起来,其他人一定会反对,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可悲的是,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长辈们会拿你小时候的虐迹说事,自然你的威信就下降了,一旦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没有了,教育起来苍白也就不怎么奇怪了。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家长,他们似乎对孩子没有办法,只能说孩子拜托老师了。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显然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相脱节产生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往往会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入手,主动与家长交流,从而给孩子成长赢得稍微和谐的环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值得许多人思索的。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孩子跟在品行优异的父母亲后面,他们的成绩绝大多数都很优秀,除非家长心气高,整日里关注孩子的分数,不在意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者自己品行不正,自然教育没有效果。
马卡连柯先生认为:“我们的家长第一要尽早地让儿童知道父亲和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第二,要让儿童及早明白家庭预算,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工资;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韧精神。”
事实上,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不够,总是一味的敷衍孩子,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尤其是一些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或者父母双方离异,为了补偿孩子,都会无限制争着满足孩子的欲望,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孩子,真的有点不值得。
顾晓鸣先生认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不只是理念更应该成为一个家庭和家族的价值观,先从自己做起,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不是社会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恰恰就是自己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的问题。这些对于营造和谐家庭、校园和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事各种各种的职业,没有什么高贵低贱之分,只要时时做孩子的榜样,讲究教育策略,赢在家庭教育起跑线上才不是一句空话。
既然家庭的差异我们没办法改变,国家的政策自然也没办法左右,只有在家庭教育上下点功夫,处处在品行上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身心健康阳光发展,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现实中不公平的挑战,在荆棘之路上杀出一番天地又有何不可?(钱永华 )
优秀作者……
&&友情链接
@2005-.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南通市教育局 &&
承办单位: &&
技术支持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家长的教育惶恐
教育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10:39  责任编辑: 胭脂
暑假的结束,本是意味着新的一学年开始。不过,对中国无数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刚刚结束了“第三学期”,无论是“补差”还是“培优”,只有“暑”没有“假”,是这些孩子对暑假生活的总结。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家长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专家称,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
沉重的起跑线
女儿今年该上小学了,父亲刘明(化名)早早开始准备,他打算让女儿进一家民办小学,这所小学在他们居住的上海市某区算是“名校”。尽管已经听说过“幼升小”考试的种种故事,面试场面还是让刘明意外校园里满是焦躁的家长和表情凝重的孩子,大家排队等着老师叫名字,气氛就像是求职。
如果被叫到名字,孩子会被带到考学生的考场,家长则被带到另一个考场学校不仅要考察孩子,还要考察家长,按照刘明的理解,主要是看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重视。
面试出来,女儿告诉刘明,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甲乙两个人数羊,甲给乙一只,甲乙的羊一样多;乙给甲一只,甲的羊是乙的2倍。问,甲有几只羊,乙有几只羊?刘明理工科博士学位,但女儿的面试题居然一时难住了他,后来回家列了方程式才算出来。
刘明的经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体验,如果不是陪孩子迎考,家长们难以想象上小学要经过这样的竞争。在这一代家长的记忆里,只要到了入学年龄,父母就会把自己送进小学,升学压力至少要到中考才有体会。
升学竞争的低龄化,在最近十多年中愈演愈烈,教育主管部门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试图改变现状,但效果显然不好。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南》),详细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做到什么。《指南》指出,5-6岁的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识字数量、拼音知识、英语能力等某些“幼升小”考试内容,《指南》没有提出要求。
某些“幼升小”的试题远远超越《指南》要求,但就算家长意识到考试太难,为了进好学校,该学的还是得让孩子学。
一边埋怨考试“变态”,一边为孩子考试准备各种家长论坛里,随处可见如此纠结着的家长们。
某家长论坛上,一位妈妈讲述了带孩子考小学的经历。这位妈妈说,原本以为孩子小不懂压力,当孩子得知没有通过一所小学的考试后,哭得特别伤心,她才突然感到内疚,不该让孩子过早参与竞争。
“幼升小”如此,“小升初”竞争更甚,原本以普及教育为初衷的义务教育阶段,充满了残酷竞争的气氛。入学时“打破头”,入校后,竞争从“拼爹”转移到孩子“拼成绩”,“减负”常常流于口号。
文章来源: 文新传媒网-新民周刊
1              
版权与免责声明照片风格各异,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单手托举。
暴雨把房屋淹没,因为走得着急,40万借条没来得及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
  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长期从事神经教育学研究的韦钰院士认为,我们的教育很多是“中医式”的,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成果做得很不够。她建议,中国教育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我们的教育很多是“中医式”的,参与国际交流和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成果做得很不够题。
  解放周末:非常好奇,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您是如何转型对有关儿童大脑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的?
  韦钰:不是转型,这是我科研工作的延续。我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工作,1989年我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批的分子和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当时就有一个小组进行脑的研究。后来该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2002年我离开教育部副部长岗位之后,回到东南大学,重新启动了有关脑的研究,并把研究工作的运用目标放在了教育上。现在我从事的研究是神经信息工程的一个分支。
  有关大脑和教育的研究,确实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家书橱里全是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我需要一边学习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一边把这些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工作中去。
  解放周末:您今年74岁了,是什么动力让您依然身处科研第一线?
  韦钰:让我这么热衷于推动儿童脑研究的原因,是我的研究兴趣,但也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一种危机感。目前我国很多儿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少了欢笑,少了梦想。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对他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童年。儿童无法选择,但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
  解放周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韦钰: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必须基于实证研究。缺乏实证研究,这个专家这样说,那个专家那样说,那么到底听谁的好?看起来,每位专家好像都很懂教育,但实际上难免会有误区,有些做法只是想当然,只是凭感觉。
  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一些更为有效,于是就形成了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像中医,而现在我们要学西医。并不是说西医一定比中医好,但现在中医不是也要测指标吗?也要具体分析药理成分吗?同理,我们也应该把传统的教育智慧放在科学的框架上,就像中西医结合,病人才会更得益。
  目前,国际上的教育研究成果比我们领先一大截,两者差距很大。因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很多是“中医式”的,参与国际交流和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成果做得很不够。
  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解放周末:您认为中国的“中医式”教育,急需结合的是什么“西医”经验?
  韦钰:当前的中国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探究式教育。比如,原来小学科学教育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研究鸡瘟”的案例:我们家有只鸡,邻居家的鸡死了,而我们家的鸡没死。问题来了:我们家的鸡为什么没死?原来邻居家发生了鸡瘟,而我们家的鸡因为吃了韭菜,所以没有死。书本教给了学生解决方案,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并没有从中真正学到科学知识。
  解放周末:那么“西医式”的教育又是怎么做的?
  韦钰:如今一个中学生一周学习的知识,已经超过18世纪一个普通人一辈子学习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将会在未来用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去解决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学习一些主要的科学概念,并掌握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过程。这也是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们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必须是相结合的。具体来说,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的事实出发,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自己来找答案。教师要尊重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解放周末:这是一种和我们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
  韦钰:是的,这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用来学习科学概念,而且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学会探究,只有学会自己研究,才会有创新。
  有的人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以掌握知识和技巧而论,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国内外教育界的一致评价。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到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没有人能代替家长,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解放周末:您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了“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时隔多年后,您能告诉公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
  韦钰: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
  解放周末:当这句话在误区中不断演绎时,与您的本意越来越远。
  韦钰:是的。不久前我们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福克斯来中国参加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高层论坛,在会上他明确指出,儿童发展的某些方面存在关键期,其中的一个关键期是0到2岁。这个观点不是他臆想出来的,而是研究得出的。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的执政者为了增加人口,通过各种政策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是后来,很多家庭因为没有抚养能力,只能把孩子送进托儿机构。这些托儿机构条件很差,通常20个左右的孩子只有一个养育员,根本照顾不过来。
  当时,一些科学家在基金会的资助下组成了联合研究梯队,开展了对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和科学研究的项目,福克斯教授就是研究梯队的领导人之一。他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对一些孩子改善了在托儿机构里的养育条件,比如增加了养育员的人数,但对有些孩子则不得不维持现状。科学家们跟踪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从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此项研究的结果是,早期在托儿机构成长的儿童,由于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他们整个脑的体积都比受到正常照顾的儿童来明显得小。2岁以前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2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这说明早期教育条件的优劣的确影响到儿童脑的发育。
  解放周末: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十多年的科学实证研究。
  韦钰:根据这样的科学实证研究,我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解放周末:您所提倡的“不输在起跑线上”,是由父母用爱与陪伴来完成的。
  韦钰: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忙着去赚钱,说等我赚了钱再来陪你,到那时就已经晚了。你情愿少赚一些钱,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脑的发展是连续的,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发育的关键期,一生都很难弥补。我曾在工作中认识一位美国女性,他们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后,当即决定夫妇两人各自辞掉一半工作,轮流在家带孩子,可见国外对于父母自己教养孩子的重视程度。因此说,0到3岁是个关键期,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能代替家长,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此外,孩子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依靠对教养者的模仿,教养者的情感和性格也会通过早期教养传授给孩子。所以父母实在无法自己教养孩子时,也要争取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尽量和孩子多互动交流,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更不要让电视机、电脑来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
  解放周末:您在一次“科学家科普大讲堂”上,提出了“情绪教育”对孩子未来很重要的观点。“情绪教育”似乎更偏重于情商,它与脑科学有怎样的关联?
  韦钰:情商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国际上现在已经不用了,而改用“社会情绪能力”。它也是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人的智商一直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只要你不断学习,你的知识就会长进,而且智商的高低,最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而这些脑的发展基础主要在儿童时期奠定,也就是说,一个人善良不善良,在碰到突发事件时他无意识时的第一反应和行为等等,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而且长大以后很难改变。
  解放周末:这就是为什么您极其重视情绪教育的原因。
  韦钰:是的。但遗憾的是,情绪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并没有被重视,教师、家长关注的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据美国一位教授调查,中国的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对此,很多教师觉得没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孩子学习时有一个好的情绪,脑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没有好的情绪时,往往就学不进去。
  解放周末:而您更寄予厚望的是家长,您曾经说过,“家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韦钰:谁最关心自己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家长。
  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最新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培养,什么是最重要的?不在于他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这其中情绪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
  有一个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孩子表达了自己不想在否定声中长大;31.09%的人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谈话;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和贬低自己表示不满;5.16%的孩子指责父母动不动就威胁自己。其中涉及的都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负面情感问题。对此,孩子轻则产生厌学情绪,重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甚至引发冲突事件。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上进的热情,也不愿意发奋读书。他们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是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奋斗取得成功。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幸福感
  解放周末:情绪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那么,孩子的智能发展又取决于什么呢?
  韦钰: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完全由后天的训练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给出了某些能力和许多能力发展的框架,需要后天的经验来启动和发展。
  我认为,所谓“开发智能”的说法并不科学。智能有多种,对人的智能多元化的理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曲解,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认为土著人只有音乐和体育才能。而中国现在流行的是,每个人都有多元智能,什么都可以学好,唱歌跳舞都去发展。但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
  解放周末:中国家庭有让孩子从小背诵诗书的传统,比如让幼儿园的孩子背诵《三字经》、唐诗等,这对开发孩子的智能到底有没有帮助?
  韦钰:这几年在早期教育中,有不少人鼓励幼儿背诵那些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科普知识和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幼时失忆现象”。它一般分成两个年龄段:0到3岁和3到7岁。它是指人们在长大之后,不能回忆起3岁以前的情节,而对3到7岁发生的事件也只能回忆起一些断续的片段。所以,一些所谓的早教专家,说2岁的儿童能认识2000个字等等,这都是违背幼儿大脑发育规律的。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效,还浪费了孩子的时间,甚至给孩子造成了危害。
  解放周末:什么才是对孩子有益的教育?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韦钰:其实,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最快。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且他最擅长,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成就,也会很有幸福感。
  解放周末: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又最快的事呢?
  韦钰:孩子自己会去找。他在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你创造条件让他自由选择,他自己会做决定。你需要提供环境,引导他,并且尊重他的决定,帮助他去实现。
  更多高考信息内容,请关注升学网高考志愿填报微信平台(sxwgaokao)!
  2015升学网高考专家QQ群:
, 欢迎加群讨论。
  专栏推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耀晨光之熹微,闲庭阶上信步. 走过很多国家,体验着不同的生...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起跑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