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红酒绿的意思莫过于天论之乐的意思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七年级期末考试作文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七年级期末考试作文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22|
上传日期: 18:36: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七年级期末考试作文.PDF
官方公共微信---04月06日 10:09[转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浅谈《道德经》中“和”的精神&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生活境界,“家和万事兴”,既说明了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说明“和”,对于家庭的重要作用。那么,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的国家,如果“和”了,也就万事兴了。
《道德经》中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揭示了我们道教对于“和”的阐述和理解。那应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呢?
万物都有阴有阳。物体与物体之间有阴有阳,就像太阳代表阳,而月亮代表阴。同时,物体本身也包含阴阳关系,正如太阳上也有黑子,而月亮也有圆有缺。
阴阳性质相反。但是,如果阴阳只是相反,则万物内部始终会处于紧张,乃至于分裂的局面。幸好,阴阳既有相反,还有相成的一面。阴阳二气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相互通融,于是达成某种平衡、谐和的状态。这就是“冲气以为和”。在这种状态下,万物才能存在与发展。不然的话,重则,物体都会因为自身的分裂而毁灭;轻则,也会因为内部过于紧张而无法正常发挥其活力。物体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日月交替,我们地球才能正常地运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和,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根基,也是发挥其能量生生不绝的活力所在。
那么“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从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明白阴阳相和之理,增身体健康之基
我们刚刚说道,个体本身,也是有阴有阳的。所以我们个人,要达到自身的这种“和”,也要让我们体内的阴阳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也就是“和”了。
这似乎也符合我们的中医理论。我不懂中医,但以前听一位老教授说过一番话,说虎骨粉是好东西,大补。但年轻人不要吃,因为年轻人阳气太盛。至少要到五十岁以后才能开始一点一点地少量地吃,否则阳气太盛,反而阴阳不调,有害于身体。
这段话我很有体会。我小学时一位同学,本来身体很健康,应该说他自身时处在一个阴阳相和地状态。可他父母却拔苗助长,每天让他吃蜂王浆之类的东西,结果打破了他自身的阴阳平衡,导致其小小年纪就过度高大、肥胖,可到了发育的年纪,别的小孩开始长身体的时候,他却停止生长了,最后却比同龄人还要矮上许多。
这应该算是一个反面教材了。我同学的父母不明白遵循自然的规律的重要性,人为地打破自然的阴阳平衡,最后却追悔莫及。
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少见,现在很多人,生活节奏飞快,又爱追求感官刺激。导致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该吃饭的时间不吃饭,该睡觉的时间不睡觉,于是造成了身体的阴阳失调,体质越来越差。等到发现自己身体不行了以后,却不从根本上寻求原因,而是依赖一些保健品之类。其实这完全是舍本求末、饮鸠止渴之法。《道德经》中说:“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婴儿是最自然的,他不会为了深夜两点半的球赛而通宵达旦,也不会为了减肥而饿自己的肚子,容易保持最自然最平衡的状态——和。所以《道德经》又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顺应自然、阴阳相和的婴儿时期长大的,只是后天的各种欲念来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才使我们阴阳调和的过程发生紊乱的。要达到人体内阴阳平衡的和,不是吃补品,而是像婴儿一样,少一些欲念,多顺应自然。
前面说的是生理层面上的健康。事实上,完整的健康,还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精神与形体的平衡,灵与肉的统一。为上更高层次的健康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必须遵循“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二、知晓阴阳相和之道,通人际融洽之途
刚才我们说到个体自身达到阴阳平衡才能和,而个体之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也需要达到这样的一个平衡——和。
《道德经》中说:“柔弱胜强刚”,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功坚强莫之能胜”。
我还记得小时候很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葫芦娃》。葫芦兄弟中的老大——大娃力大无穷,可谓刚强至极。可是他却被一根橡皮筋给缚住了。那根橡皮筋是极柔弱的,同时也极具韧性的,谁都可以把它随意拉长,但却不能把它弄断。所以不管多大的力气也挣脱不开。
在人与人的正常交往中,我们所谓胜,指的并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和别人达成很好的关系,让别人喜欢与你交往,便是胜了。
所以我们有时会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对夫妻,丈夫很刚强,妻子很柔弱。看似刚强的一方很强势,事事由他做主,而柔弱的一方都是服从、退让。但几十年过后,等双方都鬓生华发的时候,却发现其实刚强的丈夫更加离不开柔弱的妻子。这也正如《道德经》中说:“牝常以静胜牡”。
三、践行阴阳相和之则,立环境友好之基
以前,天气预报只有晴雨、温度。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天气预报复杂了,有空气质量、粉尘指数、紫外线强度等等。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的话:大道废,有仁义。大道的直接指导作用消退了,仁义才会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如果大道在,根本就不需要仁义。同样,正是因为空气质量不好,空气质量报告才会应运而生。
现在的都市人,很多都处在亚健康状态。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压力大,焦虑。另一方面是生理上的:这其中既包括刚刚第一点提到的自身主观原因导致的身体阴阳失调,也包括现在都市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人们每日穿梭在汽车尾气、粉尘和强烈的紫外线当中,还有市面上充斥的垃圾食品。在这种环境下,专靠人自身的调解,也无法达到“和”的状态。据说在从前的工业革命时代,某个工业重镇,污染极其严重,导致从其上空飞过的鸟的羽毛都全变成了黑色的。这多么可怕!如果人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还有什么健康可言!
所以,现代人,更关注健康,爱上绿色食品,爱上非转基因,爱上农家乐,爱上原生态大自然。其实不久以前,这些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我经常从我父辈的嘴里听到这些就是他们小时候的生活。但经过人们这几十年孜孜不倦地破坏,这些最普通、最自然、最健康、最和谐地事物,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也显得越来越奢侈。
我们生存的地球,有白天、有黑夜,有春夏、有秋冬,日月循环,年复一年。就像我们太极图中,有白有黑,有阳有阴,不停交替、循环。这就是和——我们道教主张的阴阳调合的和。
但我们现在却不遵循这种和:深夜的都市还灯红酒绿、欢歌乐舞;而在明亮的白天却拉上厚厚的窗帘制造黑暗来睡觉。你可以说这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在你们的霓虹灯下,小草和鲜花也要睡觉,大树和小鸟也要休息!你在可以白天给自己制造黑暗来方便睡觉,但小草鲜花,大树小鸟,它们没这样的条件。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中国人在国外买了个带花园的大房子,想弄得气派一点,给花园装上景观灯。但当地政府却拒绝了这可请求,原因是小草晚上也要睡觉,因为植物确实有感受光的能力,太强的灯光会打扰小草们的休息。
回头看看我们的城市,争相以建设永远不夜的繁华景象为荣!你可知道,白天黑夜是大自然的规则。我们道教崇尚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连道都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我们人类,又为何要试图去破坏自然法则来实现我们的私欲呢?
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各类事物在长时间的发展变化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相对稳定而和谐的状态,构成了自然法则,按照这个法则运行,阴阳相合,那便就是和了。而如果非要破坏这个自然法则,那么,《道德经》中也有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相信经过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自然大灾难,人们也应该有所体会吧!
《道德经》是一本普世的经典,短短五千字,概括了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等等内容。而对于“和”的阐述,却是凌驾于其它各种内容之上的。因为万物都有阴有阳,万物都需要和。人自身“和”了,身体就健康了;人与人之间“和”了,社会关系也就融洽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更美好,我们人,才能长久地繁荣昌盛。
-------------------------
导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宇宙雷尔运动创办人雷尔弥勒说他自己也在读老子的书籍,在读老子的经书时候要把迷信部分消除,要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古人不理解科学所以把老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创办人说他自己也在读老子的书籍,在读老子的经书时候要把迷信部分消除,要以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古人不理解科学所以把老子的道德经看成“神秘”,其实道德经的实质是“”。阴阳图同耶洛因的无限徽章一样,象征着无限循环与和谐。
在雷尔弥勒家里也有阴阳图,雷尔弥勒说阴阳即是消极与积极,事物的两面性。读最重要是读本质,本质就是无限与爱。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借由阴阳所生,一切矛盾却又和谐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言“对立”,揭示了矛盾的普遍规律。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
“冲气以为和”,是言“同一”,说明平衡、和谐的运动空间是一切事物发生、转化的前提。
阴阳生万物,阴阳运动到最后就变成无限和谐
雷尔弥勒他也经常拿万事万物的无限矛盾与调和作比喻:万事万物借由阴阳所生,一切矛盾却又和谐,一切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
得道成佛之人总以积极的眼光看问题,即总看到事物的发展的光明一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面对世间万物时始终保持积极正面的思想,去选择。
当我们知道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的原理后,就可以领悟到就是我们知道世界的正反两面,而从意识上去选择极的一面,从而使自己时时觉醒幸福!
-------------------------------------
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老子》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交冲而形成和气。
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一:指道。道,浑沌而成,独立无偶,故为“一”。《十章》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二十二章》日:“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三十九章》日:“ 昔之得一者。”
二:指天地。天为阳,地为阴。
三:指阳气、阴气、和气。《三十二章》日:“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即阴阳二气交合形成的和气状态而产生了万物。
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交冲而形成和气。
以上数句与文义不合,疑为《三十九章》错简,当删。
道整体唯一,一产生天地,天地含有阳、阴二气,互相交冲而产生和谐之气,阴、阳、和三气产生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交冲而形成和气。
-------------------------------------------
世间万物有阴 (负极)
就会有阳 (正极), (和八卦的原理一样)
阴阳相合 (冲气,世间万物的根本)
就是相互融洽
(以为和)
(就是一切事物有正有负,通过知道他的好坏,选他最有利对大家都好的一面,
就是所谓的平衡学说了先说到这里)
知道他是男的就是雄的(就是阳) 守护着
女的 (就是阴) 二者相加就是和 (就是润恰和平)
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
方,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
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意思就是天下万物都有他们的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两面,
即内在与外在;“知其雄,收其雌”则是说当我们知道事物的一些性质就能将它
们互为转化为相反的,从而加以利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则是告诫我
们,只有但我们处于充满善良的环境,保持善良的心,就能与善良永远相处,也
就是拥有善良。至于“冲气以为和”一句大概是指当(天地)充满(阴阳)两气,
就能达到和谐的境地。
以上皆是小弟之愚见。
天生万物,相近相克,亦同阴阳和合。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于柔雌的地位,柔弱
安静。(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
沉宁静,在交往当中要真心、要仁爱。
-----------------------------------------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是说,“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
“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道”用无极图可以表示,阴阳用太极图可以表示。
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必然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植物动物皆分雌雄,人则分男女。气、物、人皆分阴阳。阴阳并立,则为太极。因而,太极是相反的,对立的矛盾体。
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是统一的、互补的。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老子》一书对这种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的阐述,其文数不胜举。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物极必反,理穷必变”,任何事物达到极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是一对矛盾体,因而,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阴阳即矛盾。太极图是对阴阳之矛盾的总括。
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象,有色有声,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万物,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兴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
例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热五带,物的阴阳刚柔,人的男女老少,生死动静、吉凶祸福,就属于“可道”,因其变动不已,就是“非常道。”
“道”是无形的、永恒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
“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则必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侧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这种“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暂时的东西。“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太极图囊括了《老子》一书中关于对立的、运动的、变化的观点,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体性和规律。
四、无极图与太极图
无极即“无”,太极即“有”。
《老子》曰:“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和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可以用前者是母子关系、后者是夫妻关系来形容。
对于前一种关系,《老子》主张“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其根”,人“复归于婴儿”,社会“复归于朴”,一切复归于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及“致虚极,守静笃”、“抱一为天下式”等等,都是主张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为本。这样,必能由一统万,以寡治众,“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治”,永远立于主动、不败之地。
“道”是全在全备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必可使人自身得到升华,发生质的,根本的变化,得道成真,成为全新的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是“道”的人格化,是具有“道”的体性、特征、气质、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老子》倡导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皆是指从负面走向正面,达到伸展之目的。“去甚、去奢、去泰”、“守柔”、“处下”、亦是此意,目的在于“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荣、守刚、居上,图荣华,享富贵,争名逐利,姿情纵欲,胡作妄为,如此就是失道失德,失道失德,不但百事无成,而且自身会遭到凶祸与毁坠。《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无极图和太极图及其相互关系,讲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同时能使社会稳定、国邦振兴、天下太平、寿命延长。
《老子》五千文,最终归到人。旨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
《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
&老子“三生万物”和“万物负阴而抱阳”
&&&&&&&&&&&&&&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直是解老的难点。
难点:1.“道”用现代语的理解;2.“三生万物”的科学根据;3.“负阴而抱阳”的科学原理;4.“气”的现代语理解。5.“三生万物”和“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理论关系。
在《尚书》中德比道出现的早,《尧典》:“格于上下,克明俊德。”商汤革命后出现了道字,《太甲下》:“有言(“为利”之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汤的左相《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指天然之道,“天命”指天然的机遇(荀子:“命,节遇也”)。把天道解为天神,是往祖宗头上泼迷信的脏水!管子对道的理解是“尔序其成谓之道。”;关尹子对道的理解是“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老子对道的理解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对“道”的定义,与现代“规律”一词同义。因此现代辞书都把道解为规律或逻辑。从德先道后的经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由民道规范社会向官道规范社会递进的脚步。《黄帝阴符经》中对道的概括(见下文),可能是上古时代的理论大成。
“导”字古文是上道下手或寸字,意即用手或心操纵道。《淮南子·卷十》还称“道者,物之所导也。”《文子·微明》老子也说:“大政无险,民易导。”而被《韩非子·说林》称为《周书》的老子文竟一个导字也没有,怪哉!是原文就没有还是“绝其道”造成的问题?“道”不可导,要“道”何用?!“导”不遵道,造“导”何行?!这个逻辑推理也可以用在“名”上。作者有理由怀疑“道可道、名可名”是在“单氏取周”时对“道可导、名可命”的伪篡。为此,我们在解老时应把道导两字视为通假:在观念认识上,把“道”理解为经验、知识、规律,解为“道”;而在意念创造上,就应把“道”理解为方案、意图、逻辑,解为“导”。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即由意念指导观念的反映“有象”,和由观念到意念的造意“有物”,中国这一古老的命题对西方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可能都是一个新的境界。道可导,名可命的命题,是传统的造意论,它能帮助我们把握老子理论“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的“活的灵魂”。
老子的惚恍与恍惚理论是从主观逻辑角度论证了人与社会的发展,他的“三生万物”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论证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还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老子“三生万物”的“三”。人与社会首先要知“无”,不知无就不能正确地创有,这是“一”。光知无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二”,再用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创造事物就是“三生万物”。老子集成的“三生万物”的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造物论。
“阴阳相推”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黄帝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是说:规律稳定不乱,因而造就社会。逻辑道理求利害,因而有阴阳。把握阴阳推理,变化时心不乱。所以说,科学家知道规律的不可违背,因而驾驭它。从《黄帝阴符经》中我们知道,阴阳概括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利害需要。《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荀子·天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楚辞·屈原.涉江》把社会问题称为“阴阳易位。”老子在《庄子.知北游》“单氏取周”时说:“中国‘有’人(指周朝‘为利’的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易·系辞上》指的是“阴阳相推”的逻辑;《荀子·天论》指的是规律与逻辑的比较;《楚辞.屈原.涉江》指的是社会阴阳变态;《庄子·知北游》指的是丧失本性的狡猾机会主义;五代时陈抟道士将阴阳理性观念设计成阴阳鱼,表达了阴阳相吸阴阳相推的形象……。这些,都是对抽象的阴阳理性观念的具体运用,惟老子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才是对阴阳本质的揭示。根据液固气的三态变化,“冲气”应解为细微物质流。
阴阳理性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物理上的阴极阳极、阴电阳电、阴阳离子,心理上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阳刚正气,社会上的阴暗面、葵花向太阳……。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逍遥到民俗,规范到科学,中国人对世界都留下了祖传的理解。其理论核心仍然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中国人对世间利害事物的简要定位,以方便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中国人的经验论、认识论、信息论,其实,所有《易经》研究都立足于此。易经和五行的认识论与“恍兮惚兮”的造意论、“三生万物”的造物论,属于中国古代“射(认识论)”和“御(造意论)”的不同分科。射是“身矢”御是“驭”的理性会意字,射是御的基础,御是射的目的,光射不御是认识主义的书架子,光御不射是造意主义的花架子。黑格的“对立统一”不能与阴阳同义而语,因为它违背了同性相斥不统一、异性相吸不对立的科学原理。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啬:【(啬) s&】
解释: 小气,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吝~。
◎ 古同“穑”,收割庄稼。
汉英互译:◎啬miserly stingy&
&&&&&&无源第四
&&&&&&能为第十
无用第十一
检欲第十二
厌耻第十三&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赞玄第十四&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显德第十五
归根第十六
淳风第十七
俗薄第十八
还淳第十九
异俗第二十
虚心第二十一
益谦第二十二
虚无第二十三
苦恩第二十四
象元第二十五
重德第二十六
巧用第二十七
&&&&&&&反朴第二十八
无为第二十九
俭武第三十
偃武第三十一
圣德第三十二
辨德第三十三
任成第三十四
仁德第三十五
微明第三十六&
&&&&&&&为政第三十七
论德第三十八
法本第三十九
去用第四十
同异第四十一
道化第四十二
偏用第四十三
立戒第四十四
洪德第四十五
&&&&&&&俭欲第四十六
鉴远第四十七
忘知第四十八
任德第四十九
贵生第五十
养德第五十一
归元第五十二
益证第五十三
修观第五十四
&&&&&&&玄符第五十五
玄德第五十六
淳风第五十七
顺化第五十八
居位第六十
谦德第六十一
为道第六十二
恩始第六十三
&&&&&&&守微第六十四
淳德第六十五
後巳第六十六
三宝第六十七
配天第六十八
玄用第六十九
知难第七十
知病第七十一
爱巳第七十二&
&&&&&&&任为第七十三
制惑第七十四
贪损第七十五
戒强第七十六
天道第七十七
任信第七十八
任契第七十九
独立第八十
显质第八十一
&&&&&&&&&&&&第八十一章&
【本章引语】老子运用相反相成法则、规律,提出了“圣人不积”的命题。从而讲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舍乃有得的法则.这就把“有”与“无”“多”与“少”的相反相成的道理,讲的全面深刻而成为至理名言。最后论述行事的准则,老子提出遵循“天之道”,先由“人之道”,逆推到“天之道”,更又从“天之道”以论证“人之道”。说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因此“人之道,为而不争”。充分的体现出了清静“无为”法则的重要性。这是“本体”最为本质的事情,故河上公将此章命名为“显质”,其所显示的精义就在“为而不争”的本质上。
本体:本人无形的“法身道体”。即人本来存在之无形的法身道体。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达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这样的语言、文章,不见得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反之,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这样的语言、文章,就不见得是可以信得过得了。
信言:真实、诚实者为“信”。表达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信言并不见得用字潜辞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
美言:潜辞用字华丽,说出来音律动听感人的语言;但是,不实事求是,就不可相信了。
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言语、行为一致,表里如一而又善良的人。故而对任何事情都不须要申明、辩解,因其坦诚的缘故。能说会道,巧辩玄机的人,其运用语言也不可能将事物表达的周全圆满而又完善的。
辩者:能说会道,巧辩玄机的人。不辨,不用辩驳;不可辩驳,其道真也!
不善:不周全圆满完善,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口多言,亡其身之谓也。同“能者多劳”“爱必大费”的道之理法的意思大致相同。
③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博,乃指守一元而知道者也,其知不博而博也者。博者不知,乃指多见闻而无亲身实践,失“道”之窍要真谛的人,其知博而不博知也。
知者:谓得道、体道、知“道”的人。
博者:广大、深远,为博。如广博、渊博。
④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修养得道已经达到脱凡俗而入神明境界的人,谓之圣人。故而这样有道的人不自私,亦没有占有的欲望。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为充实;既然给予他人的众多,必然自己获得的更加丰富。
与者:通予也,予,给予的意思。
& & 愈:更加的意思。
⑤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而无害;人不管是施政治国,还是修身,只能清心寡欲唯道是从,乃有百利而无一害也。
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修行而有道德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这些事情都是其所做的份内的事情。不管他作其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持守“不先物为”的清静
“无为”的法则。即以无争为争的法则去做,这就是“为而不争”的精义。这样,他就没有不可成功的事情了。
圣人之道:修行而能达到神明境界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所遵行持守的基本方法、准则、规矩、规律,谓之圣人的道路也。就圣人之道的修养之道路的开端,即“齐身”的内容、过程:乃是法分三修,具备“望之威严,一变也;即之也温,二变也;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将相身,三变也”。至此谓之齐身,出处有道焉!
【译文】显质
表达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这样的语言、文章,不见得: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反之,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这样的语言、文章,就不见得是可以信得过的了。言语、行为一致,表里如一而又善良的人。故而对任何事情都不须要申明、辩解,因其坦诚的缘故。因为,那些能说会道,巧辩玄机的人,其运用语言也不可能将事物表达的周全圆满而又完善的。
如:知者不博,乃指守一元而知“道”者也,其知不博而博也者。如:博者不知,乃指多见闻而无亲身实践,失“道”之窍要真谛的人,其知博而不博知“道”也。
修养得道已经达到脱凡俗而入神明境界的人,谓之圣人。故而这样有道的人不自私,亦没有占有的欲望。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为充实;既然给予他人的众多,必然自己获得的就会更加丰富。正所谓:“舍得、舍得”的精义也!
天道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而无害;人不管是施政治理国家,还是修炼治理自身,只能清心寡欲唯道是从,方有百利而无一害。
修行而有道德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这些事情都是其所做的份内的事情。不管他做其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持守“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即以无争为争的法则去做,这就是“为而不争”的精义。这样,他就没有不可成功的事情了。
本章论述事物外表为“显”与内在本来为“质”,内外之间有时并不一致,故河上公将此章命名曰:“显质”。只有实施清静“无为”法则的“为而不争”的人,才能显露圣人“唯道是从”的大德之本体素质。就是大道本朴的精旨妙谛!也就是儒家强调的“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也”的修炼思想、境界。这就是传统文化之“道本位”的唯道是从的思想体系的根本见解。
【拳道解】
拳谱之言尊贵: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得道者,表达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言语,为信言。这样的语言、文章,不见得用字潜词的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但是,却有字字如珠机,句句是诚言,章章述精髓,篇篇揭真谛。现存各门派、拳种留传下来的拳谱,都是这无形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宝贵遗产。
反之,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未得道者,其表达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用字潜词虽然华丽、说出来的音律动听感人。而这样论拳的语言、文章,就不见得是可以信得过的了。
旁门无功:甚者,背道而驰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武练者、横练者、糊涂炼者,其表达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用字潜词虽然华丽而又堂皇、说出来的音律气势磅礴而又动听感人。可是这样论拳的语言、文章,就根本是不可以能信得过的;只有误导他人误入歧途而已,实乃罪过也。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历代拳谱中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惜乎形剑之不传也亦久。夫欲习上乘之法,当先存一点救世之心,方可习也。永久学者,先具信心;而后传者,投以实在。学者固当择师而师;师亦当择弟之贤朴不恶者,始能渐为指点玄关、豁其路程诱之以造于极。尤必传者,遇明师,学者有英俊者,伴亦良善,境遇富豪,父兄乐使之学,在学者,无间隔厌故思迁之意,亦须朝夕聚首,一息铸成,更当伴侣互相对较、无忌心、无斗心、无厌心,久而能按部就班,去习不以偶惰致辍。此数者,缺一难许大成也。
自传道者以盲印盲,而习者亦以误传误,甚至真诀日晦,尽是皮毛之学。是以仙俗日相殊阔,言语难通。欲习者无处寻真师益友,欲传者无处择忠孝之完才,两相间隔,咫尺天涯。吾山人今所乐传其详者,正以才之难觏也。个偶逢之,又安敢秘不宣泄?因不惮苦心唇力,切为讨论,分门以究其源,缕析条注,琐屑之至。虽属玩物,而其中动静作用之机、随符道脉,入手之要。得诀者永习无惰,亦足以成大乘之道,岂但天仙地仙而已。然个中精义之妙,尚有难以言宣笔记者。待尔功用充足之后,再为补遗,以资后学之取法焉。
《浑元剑经&剑经结文》:这段论述中的“自传道者以盲印盲,而习者亦以误传误,甚至真诀日晦,尽是皮毛之学。是以仙俗日相殊阔,言语难通。欲习者无处寻真师益友,欲传者无处择忠孝之完才,两相间隔,咫尺天涯。”就清楚的说明真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得道者和假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未得道者,“是以仙俗日相殊阔,言语难通”的。正因为这一点真假难辨的原因,就更增加了现代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难度了。只因为乃不知遵从何而习之。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得道的人之言语、行为一致,表里如一而又善良的人.故而对其所说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任何事情内容之他人反驳的事情,都不须要申明、辩解,因为其坦率诚恳的缘故。乃是因为,那些反驳者虽然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善辩玄机的人,其运用语言也不可能将事物表达的周全圆满而又完善的,乃是因为其没有真功夫在身可以证验的缘故。
如:真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已经达到“听其言也历”的“文兼武全将相身”者,其虽然知者不博,乃指守一元而知道者也,其知不博而博也者,融会贯通也。如:假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乃为博者不知的人,是指其虽多见闻而无亲身修炼、至用的实践,失“道”之窍要真谛的人,其知虽博而不博知也,自有知见障也。
修养、修炼得道已经达到脱凡俗而入神明境界的人,谓之圣人。故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这样有道的人不自私,亦没有占有的欲望。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为充实;既然给予他人的众多,必然他自己获得的恩惠更加丰富。
天道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而无害;人不管是施政治国,还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只要是能清心寡欲唯道是从,乃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如拳家所言:“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最终就可以实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神明镜界,达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
故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行之而有道德的人之修身、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这些事情都是其所做的份内的事情。不管他作其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持守“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即以无争为争的法则去做,这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中所持守的“为而不争”的精义。这样,他就在健身、技击等方面没有不可成功的事情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前贤多以有之,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文治武备:夫文以处世,武以济危。文武而遂,犹如日月行天。而相需用,莫可偏废也。
今观世家巨族,习文者,竟以武为匹夫之行,否而不亲;习武者,乃以文为迂腐之事,厌而为狎。甚至文武不习者,日慕钱谷而惟利是图,不思全家之策,不想保身之计。游荡无节,骄懒自生。寻常间则扬扬自得,视为无上之乐。一旦事变,怆卒祸来意外,莫能解脱,束手待毙,是之过欤!
殊不知:习文以和其性,潜消乖戾之心;学武以勤其体,间添御敌之艺。由是观之,习文而兼武者则成全才之用。
游荡而至骄懒者,定遭凌辱之羞。所以,侪辈中人,宜于正务之余,训诲子弟,习练身法、步法、手法,以坚肢体,使之心清眼明,气聚以养身计。演弄惯熟,进退利便。久而气力融合,筋骨坚固。不持其技,何以制敌保身?
抑且其术尤能却病强身健体,岂非有益之为哉!是古人文武兼全者良多,由此耳。敬呈俚言,敢动尊听。高明君子,亦知名教中有此具数矣。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习拳小引》
习拳益人:夫拳之习,奚为而起乎?盖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具者也。经云:“战阵无勇,非孝也”。矧古圣帝、明王、仁人、孝子,莫不重其事而尊其术。
是以历代依武成名者不一人,因人著能者不一技。或有以弓矢、棍棒;或有以刀剑、戈矛,精其技而造其神,吾闻之矣!
初未闻有以拳传于世也。有之,乃有宋太祖始创立长拳三十二势,遍打天下,莫之有敌。且卒能保身解危,藉登九五位,若使太祖当时未习拳法,几被奸人所算矣,岂非习拳有益之一证哉!
其术感发人心,其事脍炙人口,宝而传之,仅一代从而习之,不止一人,纷纷杂出,纭纭猬生。呈奇现巧,各成一家。总而言之:无非防范保身而已,敢谓恃拳而残人乎!
孰意凡俗不古,浇漓渐开,忘乎立拳之原,昧乎习拳之用。稍得其能,遂扬眉吐气,飞拳跃腿,横行村堂,视为无敌焉。嗟乎!其真无敌于人耶?殆未有真拳传其人耳。
所以,弱者受其欺,寡者被其害,富者遭其辱,贫者惧其怪,俾堂之人敢怒而不敢言。甚而伤残手足,以危父母,岂非不孝之奢耶!
余罔窃自思曰:“非拳无以保其身,非拳无以全其家,非拳无以锄其强,非拳无以除其暴,非拳无以免其辱,非拳无以止其害”。是拳之习益于人也。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授受原因叙》
上述两段经文的论述,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有益论的宣言书一般。真乃行家里手的切身体会、感受的实话实说者也!实乃可信之言也!
自古以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代代承传经久不衰,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人人可以行之;学拳学做人,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气质!正如老子言:行“天之道,利而不害”拳道者,强身健体诸法中之至宝者也!
善始善终&&&一而贯之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始于文而终于武,即文始武终的文体武用之意也!故而,贵在善始善终;忌讳半途而废。始于内功修炼建健之体,终于德普三光的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无上境。其中经过: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历经九个阶段,方能成功一也!没有恒心者实难成功也!只有持之以恒者,由始至终一而贯之,自能脱凡俗以入圣境。
所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全方位的锻炼、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的最佳的唯道是从能力。凡修炼者,岂可忽视哉!
-----------------------------------
道 教 信 仰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 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荀子 天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