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第三十六章家学渊源源》主旨

《吕祖谦评传》在线阅读
二深厚的家学渊源
  和别的豪门巨族相比,吕氏家族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非常重视读书与治学。它的不少成员学识宏富,学力深厚。自吕公著起,一门之中,被选登《宋元学案》竟有十七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编后说:考正献子希哲,希纯为安定(胡瑗)门人,而希哲自为《荣阳学案》。荣阳子切问,亦见学案。又和问、广问及从子稽中、坚中、中别见《和靖(尹l)学案》。荣阳孙本中及从子大器、大伦、大猷、大同为《紫微学案》。紫微之从孙祖谦、祖俭、祖泰、又别见《东莱学案》、共十七人,凡七世。
  吕公著本人被载于《范吕诸儒学案》,而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并列。
  准确地说,全祖望这一统计,尚不完全。因为以吕好问的学术造诣,则完全可以名列学案。如果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基础,一门之中有这么多人被选登学案,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吕氏家学有其独特的风格,而"杂博"则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这,在吕公著处已见端倪。
  应该说明,吕公著以前,吕氏家族虽然亦可谓是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在学术界影响并不太大,故存而不论。自吕公著始,吕氏家学逐渐形成,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吕公著未登仕以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事讲学活动。讲学的中心内容是围绕倡明传统儒学而展开的。史称其"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①同时又好谈佛理,常与高僧讨论佛学精义,以致废寝忘食。吕公著入相后,不少人想走其门路以求仕途之通达,不得不先学几句禅语,装出一付虔信佛教之模样,以博得吕公著的青睐。
  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为简净,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容。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观寺,随僧斋粥,谈禅说理。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云。这则材料的真伪,难以考证。也许是好事者道听途说而为。不过,当有所本。至少反映了吕公著对佛学有浓厚的兴趣。
  吕公著为人虽"务为简净",不善交游,但断定其"罕与士大夫接"却是不当。事实上在其主持国子监期间,就与士大夫有过相当广泛的接触,和当时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这也是他在学术界名声噪起,身价陡增的重要原因。
  先看他与新学的关系。吕公著与新学领袖王安石一度关系远超常谊,相① 《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
  ① 徐度《却扫编》卷上。
  知极深。熙宁( 年)前,王安石数次论及吕公著。他说:"吕十六不作相,天下不太平。"②又说:"晦叔作相,吾辈可以言仕矣。"③熙宁初年,吕公著出任御史中丞就和王安石的全力支持不无关系。吕公著对王安石的学术亦推崇之至。王安石之所以在熙宁前就名重京师,这与吕公著的大力宣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吕公著还命其长子吕希哲师从王安石。即使由于在熙宁变法问题,双方政见严重不合而逐渐疏远,但私交却没有彻底搞僵。
  据吕祖谦追忆说:"先君子尝海某曰:吾家全盛时,与江西诸贤特厚。??虽中间以国论与荆公异同,元丰( 年)末,守广陵(今江苏扬州),钟山犹有书来,甚常矣芯羁ふ蓟帷"①吕祖谦之所以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全面否定王氏之学,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尊重,亦基于此因。
  其次,吕公著和北宋象数学鼻祖、旧党中摇鹅毛扇的人物--邵雍亦亲善友厚。两人经常聚会,时有唱和。邵雍经常出入吕府,是吕公著的座上客之一。吕公著和司马光等人曾一起集资,为邵雍在洛阳营造了一座花园院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乐窝"。邵雍敬佩吕公著的学识,认为他说话"简当",办事干练。将他与司马光。程颖等人相提并论。许其"在人之上,有宋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壮。"②至于吕公著和理学的实际奠基者程颖、程颐兄弟的交谊就更深了。吕公著极为赏识程颢的道德学问,引为同调。程颢于熙宁初年被授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就是因了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吕公著的推荐。吕公著和程颐交往了数十年。在吕公著的心目中,程颐乃是当世道德文章之楷模、经世济物之奇才。他在主持太学时,曾亲造程颐之门,邀请程颐为太学学官,不意为程颐婉言谢绝,吕公著引为憾事。治平三年(1067 年)三月,吕公著出知蔡州(今河南汝南),临行前还上书英宗推荐程颐说:伏见南省进士程颐,年三十四,有特立之操,出群之姿。嘉v四年(1059 年),已与殿试,自后绝意进取,往来大学,诸生愿得以为师。臣方领国子监,亲往敦请,卒不能屈。臣尝与之语,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实有经世济物之才,非同拘士曲儒,徒有偏长。使在朝廷,必为国器,伏望特以不次旌用。吕公著对程颐器重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元丰八年(1085 年)哲宗幼冲嗣位,高太皇太后听政。为了防止哲宗再走神宗之老路,旧党决定将教育哲宗的任务交给程颐承担。当时身为尚书左丞的吕公著与门下待郎司马光再次上书朝廷,推荐程颐。
  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愈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②尽管这份奏表是以吕公著和司马光两人名义而成的,但其中以吕公著意见居多。我们之所以这样判断,是有根据的。因为司马光和程颐性格不甚相合,其问多有不快。程颐这次答应出任崇政殿说书,也主要是报答吕公著的知遇之情,而不是看在司马光的面子上。
  程颢、程颐兄弟对吕公著亦表示出了同样的尊重和敬服。他们赞扬吕公② 《邵氏闻见录》卷12。
  ① 《吕东莱文集》卷6《题跋》、(《金华丛书》本。以下简称《文集》)《题伯祖紫微翁与曾信道手简后》。
  ② 《击壤集》卷19。
  ① 《二程集》附录《伊川先生年谱》引。
  著为人"谨严",待人接物,通情达理。程颢曾说:"君实(司马光)忠直,难与议;晦叔解事,恐力不足耳。"①"解事"者,顾全大局、明顺通达之谓也。程颐还亲自为吕公著握管,撰写《上神宗皇帝书》。文中较有系统地申明了自己的理学观点,但既然是以吕公著名义上书的,自然会事先让吕公著过目,这也应看作是吕公著的观点。程颐为人相当严峻端肃,如果不是出于对吕公著的真挚感情,是断不会为其代笔的。
  吕公著能够周旋于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中,且与他们和睦相处,固然与他所处的政治地位及资历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吕公著的学识、宽厚、杂博和包容所致。吕公著这一学风对吕氏家学的风格最终形成,实具导向之功,尤对吕祖谦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果说吕公著治学杂博,而吕希哲在这一点更胜乃父。《宋无学案?荣阳学案》案语说:荥阳少年,不名一师,初学于焦千之,庐陵(欧阳修)之再传也。已而学于安定、学于泰山(孙复)、学于康节(邵雍)、亦尝学于王介甫(王安石),而归宿于程氏。集益之功,至广且大。然晚年又学佛,则申公家学未醇之害也。
  这里说的"未醇",即杂博。这一特点贯串于吕希哲治学的全过程中。
  早年,他首拜吕公著之讲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弟子焦千之为师。时欧阳修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吕公著出任通判。焦千之家居颍州,适希哲亦在父之任所。因敬重焦氏之学识而师之。焦千之为人"耿介不苟,终日危坐,未尝妄笑语"。对吕希哲"督课甚严"。①吕希哲对其教诲感念在心,以致若干年后,其弟吕希纯知颍州时,特筑宅供焦千之居住。继尔,吕希哲又拜胡缓、孙复、邵雍等人为师,对王安石执弟子礼 尽管他后来对王安石变法有所异议,但思想上受王安石影响 却是很明显的。王安石对吕希哲亦是以诚相待,在其执政期间曾打算推荐吕希哲为讲官。吕氏经过一番权衡,谢绝了王安石的美意。他对王安石说:"辱公相知,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②吕希哲不愿为讲官,是担心做了讲官之后,难免和安石在某些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这将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相知友谊。这也就是说为了顾全和王安石的友善关系,"宁可放弃升迁之机会。这里,清楚地反映出吕希哲和王安石的交情非同一般。
  吕希哲游大学期间,和程颐同居一室("并舍")。在与程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心服伊川学问,首师事之。"③这是他治学的重要转机。因其"归宿于程氏",以"道学力世宗"。继尔终于成为北宋道学中的重要人物。
  和其父吕公著的经历大致相似,吕希哲未仕之前,亦聚众讲学,讲学之主旨也是以"正心诚意"为本。他力主学者"不在于遍读杂书。多知小事,在于正心诚意。"④具有一般理学家之特征。晚年又醉心于佛学,"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他"尽究"的结果,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儒学与佛学不是对立的两大学派,它们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所谓"佛氏之道,与吾圣人吻合。"吕希哲表示要对儒佛二家"斟酌浅深而融通之"。这就使他和一般理学家产生了分野,因为一般理学家对佛学所采取的手法是"阴受之,阳挤之",而不是公开声明"斟酌浅深而融通之"。朱熹等正统理学家批评他① 《二程外书》卷12。
  ① 《宋元学案?庐陵学案》。
  ② 同上,《荣阳学案》。
  "未醇之害",盖缘于此。
  吕希哲之长子吕好问治学亦具杂博之特点。因其祖、其父的关系,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当世众多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日与硕师鸿生讲道"不已。
  当时杨时因承继二程之学而闻名天下,而吕好问则以其杂博之学使自己"誉望日尊,贤临一时",大有与杨时齐驾并驱之势。吕祖谦追忆说:宣和( 年)之季,故老踵相蹑下世,独公(吕好问)与杨(时)
  公中立无恙,诸儒为之语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盖天下倚以任此道者,唯二公云。吕祖谦在这里可能有为其人溢美之意,但从吕好问本人的学术造诣来看,此语当离谱不远。
  吕本中治学之风格酷似乃祖。他不名一师,不主一说,遍交当世名宿,博采众家之说。史称:大东莱先生为荣阳家嫡,其不名一师,亦家风也。自元v( 年)
  后,诸名宿如元城(刘安世)、龟山(杨时)、山(游酢)、了翁(陈⒑途福ㄒl)以及王信伯(王??)之徒,皆尝从游。??而溺于禅,则又家门之流弊乎!事实正是这样。吕本中早年曾拜程门嫡传弟子游酢、杨时、尹l为师。在这三人中间,吕本中从学"和靖尤久"。较有系统地接受了理学熏陶。"平时学问,以穷理尽性为本。"②他提倡"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之。"③不难发现,他的这一主张乃是一般理学家对学者的要求。然而和一般理学家视儒学之外的学说为异端邪说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公开倡言:"既自做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④显示了不主一说、兼容并包的学术气度。
  与不主一说治学态度相一致,他亦不名一师。除了从游醉、杨时、尹l这些道学中人之外,他又造当世名宿如刘安世、陈⑼??等人之门,虚心求教,以广视听。
  刘安世,字器之,大名(今属河北)人。司马光人室弟子。司马光曾教之"为学唯在力行"。受此影响,平生注重对封建道德的践行。他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故以行为贵。"⑤刘氏这一务实之学风不仅直接影响了吕本中,而且还间接影响了吕祖谦。
  陈种杏ǎ辖V荩窀=掀剑┤恕I俸枚潦椋幌簿僖怠"私淑洛学而未纯","兼私淑涑水(司马光)、康节(邵雍)"①。治学路数驳杂,颇具"不名一师"之风采。陈炊匝д叨郎破渖恚髡偶胬煜隆K赋觯"学者非独为己而已也,将以为人也。管仲生平多违礼,不若晏子之有节。然孔子称晏子不过谓其善与人交,而盛称管仲之仁。以管仲功及天下而晏子独善其身。"②吕本中没有象陈茄魅诽岢"功及天下"的主张,但他认为"独善一身之道"与"兼善大下之道"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者来说,要想最终"兼善天下",首先则要加强主观道德的修养,从"独善一身"① 《文集》卷9《家传》。
  ① 《宋元学案?紫微学案》案语。
  ② 《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⑤ 《宋元学案?元城学案》。
  ① 《宋元学案?陈邹诸儒学案》。
  着手,所谓"行之有先后耳。"③透露了受陈в跋斓暮奂!T诼雷媲抢铩R嘤谐率现档睦佑。缢怨苤俚奶染陀氤颅荡笾孪嗨啤
  王??,字信伯。他先师程颐,后又师杨时,极受杨时之赏识。杨时"以为师门后来成就者,惟信伯也。"④王苹心学思想相当明显。他一再强调:"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⑤提倡"下学而上达",谓"洒扫应对即是道德性命之理。"⑥全祖望认为王信伯之心学乃开启陆九渊之学。他说:"信伯为龟山所许,而晦翁最贬之,其后阳明又最称之。予读信伯集,颇启象山之萌芽,其贬之者以此,其称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学,??予以为兼出于信伯。"①这里的"此",即王氏思想中的心学成分。如果说陆九渊之心学"兼出于信伯",而吕本中以及吕祖谦思想中的心学因素,亦何尝不是"兼出于此"。
  吕祖谦从小就跟随吕本中,对其伯祖之学耳儒目染,娴熟于心,受其影响最深。和先人一样,吕祖谦亦不名一师,一生从师多人。治学"泛观广接",学术思想"不主一说",具有浓烈的调和色彩。朱熹曾直言不讳地指责吕祖谦"其学太杂","不能守约"。他说:"东莱博学多识则有之,守约恐未也。"②又说"博杂极害事,伯恭目前只向博杂处用功,却于要约处不曾仔细研究。"③说吕祖谦"于要约处不曾仔细研究",这是朱熹之偏见,但"向博杂处用功"之语却没有说错。从现存的资料看,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之博杂远远超过了其先人。和吕公著、吕希哲、吕本中等人稍有不同的是吕祖谦并不公开"溺禅",也没有明确提出儒佛同源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吕祖谦对佛学根本不感兴趣,而漠然处之。恰恰相反,吕祖谦佛学造诣丝毫不比其先人逊色。在其学术思想中流露着严重的佛学之成分。朱熹曾说:"伯恭亦曾看佛书,然甚深,不见于语言文字间。"④其实,朱熹本人又何尝不曾看过佛书,不曾受佛学影响?他曾以佛氏"月印万川"之说铺陈"理一分殊"的理论,即为明证。
  必须指出,仅仅以依违于佛、儒之间为依据,而断言吕学杂博是不足为证的。吕学之杂博在于它"泛观广接"博采众说。因依违于儒、佛则是理学家的共性,所以不能认为是吕学之个性。这是很好理解的。众所周知,理学本身就是儒、道、佛三教合流之产物。史载: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程颢就出入佛、老几十年。程颐对佛学理论更为诸熟,运用自如。陆九渊学术中的禅学倾向非常明显,故历来有"陆和尚"之称。只是一般理学家在偷运佛学的思维资料及成就的同时,却又故作姿态而对佛学进行一番攻汗,以示其儒之道统的纯洁性。从这一点上说,吕祖谦的先人在这方面倒显得率直些。
  注重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是吕氏家学的又一明显特征。《周易?大畜卦》曾提出:"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命题,即认为通过学习古人之典籍,多多留意古人之言行,以涵养自己的德性。吕氏家学奉此为圭桌。
  ③ 《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④ 《宋元学案?震泽学案》。
  ⑥ 同上。
  ① 《宋元学案?震泽学案》。
  ② 《朱子语类》卷122。
  ③ 《宋元学案?东莱学案》。
  ④ 《吕东莱先生本传》附录。
  从吕公著始,就潜心读书。史称吕公著自"幼嗜学,至忘寝食"。吕希哲"流寓淮泗间,日读易一爻,默坐沉思。"提倡"读书须要字字分明。"①吕好问"平生经籍之外,无他嗜"。②吕本中读的书更多,无疑是当世饱学之士之一。
  受此家学之陶冶,吕祖谦和其他理学家相比,显示了很高的史学造诣,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发表了不少真知的见。
  值得说明的是吕氏家族一贯提倡读书,注意对历史的研究,随着岁月之流逝,而积累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而"有中原文献之传"美称。金兵灭宋之际,使得中原地区不少著名的诗礼之家,书香门第家破人亡,这些被毁灭的家族所藏有的典籍也随之散佚殆尽。而吕氏家族则不然。由于吕好间先在金兵卵翼下的张邦昌政权中任职,而保全了吕氏一门的身家性命。后吕好问携家南下时,宋高宗已经即位,南方趋向安定,所以吕门所有的历史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就为其后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为其他学者所不及。全祖望指出:自正献(吕公著)以来所传如此。原明(吕希哲)再传而为先生(吕本中),虽历登杨、游、尹之门,而所守者世传也。先生再传为伯恭焉,其所守者亦世传也,故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其余大儒非及也。这也就是说吕氏家学这一优势在吕祖谦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基于此,吕祖谦由经人史,通过对历史著作的汇诠和撰写,阐发其理学思想,形成了吕学的独特风格,同时亦开启了"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浙东之学"的新路数、。
  至此,我们断定吕氏家学对吕祖谦学术思想最后格局的铸定,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
上传日期: 08:59: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PDF
官方公共微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诗经·氓》的儒家意境赏析
《诗经·氓》的儒家意境赏析
&&&&&&&&&&
&&&&&&&&&&&&&&&&&&&&&&&&&&&&&&&&&&&&&
&&&&《诗经&氓》,高中教材范文。孔子自评《诗经》阅读总纲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阅读理解,决不能牵强附会到妇女地位的高低问题,孔子不是妇女干部。他要弥补的是文化缺陷(吾犹史之阙文),无意反映妇女地位低下与否。今人自作聪明,站在男女对立的批判角度去理解《诗经&氓》的主题思想。这恰恰反映了今天的我们多么无知,不客观到刚愎自用而不自知的地步。
二、本诗的儒家意境赏析
&&&&&&&&&&&&&&&&&&&&&&&&&&&&&&&&&&&&
&意境赏析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氓之来,直奔佳人的财色。而佳人却不明就里,轻易许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明氓之动机,埋下悲剧之源。
原文第一段【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意境赏析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观其行,然后信其言;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矣。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尔卜尔筮,无咎言”,为图男欢女爱,占卦岂不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之来,好个“巧言令色”。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好个佳人,“听其言,信其行”。好一对好色无德之男女。
原文第二段【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意境赏析三
子曰:“道不同,不可与谋”。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氓好色可以耽误德、甚至不要德,以计谋骗佳人之色而为悦;“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佳人好德如好色,德之不存,色不悦也。
原文第三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意境赏析四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性命生德色之两仪,有性无命,德无邻,命逝如川乎?不舍昼夜。”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佳人有性无命,而至于色如昙花一现而衰,因德贫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终于,你氓不爽,而佳人要“贰其行”,一个才貌双全的佳人开始迷惘也,德因何原因不存?我才色之佳而不养我德,我实在无法说出个中二三原因。
原文第四段【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意境赏析五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之为亲,可以为宗也。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道需艰苦求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极言佳人以“温”方“求道”,不得;“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极言佳人以“良”
方“求道”,不得;“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极言佳人以“让” 方“求道”,不得;“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极言佳人以“俭”
方“求道”,不得;“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佳人以“恭”
方“求道”,“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之为亲,可以为宗也”,佳人有道而正焉,德致矣。
原文第五段【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意境赏析六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又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佳人悟道,等到氓老可能会好些,但年老色衰亦为我不愿也,这不是我人生的理想彼岸,淇水波涛滚滚有岸,隰河壮阔也有边。淇隰有岸,启示了我的爱情彼岸。“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的爱情彼岸是:我们总是期待着初次相爱见面的场景,彼此言笑晏晏两小无猜,信誓旦旦相爱到永远,海枯石烂不变心。义无反顾,这就是我的爱情彼岸!
原文第六段【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本诗的微言大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诗经&氓》通过卑鄙的“氓”和一个有德操的妇女这两个鲜明人物形象的展示,把儒家弟子入世将要面对的独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独夫自私自利,无感情、无信义,本性卑劣、凶暴。独夫的心中信奉《劝学》中的一句名言:“‘君子’善假于人也。”为达到个人私欲,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或事物,视天下人如芻狗。其好的是儒家弟子的才能,利用的是儒家弟子的仁爱,心中只有利用和欺诈。独夫,不可不察。
四、本诗的“绎之为贵”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子曰:“法语之言,绎之为贵。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要理解《诗经&氓》这类诗歌的微言大义,我们来研究曹操的言行不一,就可明白《诗经&氓》的演绎之妙,彻底理解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诲之精义所在。
“挟天子以令诸侯”。尚作《短歌行》,以示求贤若渴之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其爱才、惜才?事实却不尽然
事例一: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事例二: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官渡之战时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时带他出征,荀彧在曹操的猜忌中病亡于寿春(一说受到曹操的暗示而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事例三: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事例四: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医家之一,“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的这样记载,华佗相信自己可以靠医术生活,不乐意做拿俸禄的医官。就是这样一个有志的医家,曹操却杀了他。理由是华佗有碍曹操惟才是举的政治措施的实现,因此对不合作者采取肉体消灭方式有利于国家民族。子曰:“小人之过必也文。”逻辑思维必须有底线,要有这种正确理念:没有底线的逻辑,有不如无,子曰:“过于强调逻辑思维之功,恰恰是过错,目标无法实现”。(原文:“过犹不及”。犹:逻辑思维、逻辑推理。)
曹操对待天下人才,如此恶行,对照其《短歌行》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云云,言行不一,何其鲜明。天下才俊,如鸟兽散。司马昭之心可以路人皆知,何也?曹操敢寒天下之士大夫之心,天下士大夫怎肯援手于曹氏。终于,曹氏子孙后代终为司马氏之刀俎,愿独夫能引以为戒。子曰:君子可欺,不可逝。智慧在人心中,客观存在,不因欺压、权势而消失。颜渊能“以一知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被孔子推为门下第一人,这是颜渊“能”之一也。识人知己,关乎性命攸关,这就是我们的学问之一,《动物世界》有句经典:进攻十次,可以允许九次失败;防守十次,必须每次成功——这就是动物的生存原则。这就是《诗经&氓》的“绎以为贵”。
五、孔子点评
&&孔子点评《诗经&氓》:识人的关键在于,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的动机是什么?观察他做事进退的依据是什么?考察他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道不同,不相为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难能可贵,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方法,有房谋杜断的不惑境界,才能实现。儒家五行“温、良、恭、俭、让”的运用之妙,关键在于到实践中摸索。“恭”行很重要,他居五行之中,如果你能理解他的精髓,就有儒道而永远无忧愁了。然而,过于研究人心叵测,搞得人心惶惶,那就不是我的本意了。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那才是圣贤之人。我的本意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谨记。
&&&&&&&&&&&&&&&&&&&&&&&&&&&&&&&&&&&&&&&
六、音训之解
思维之门,无贵无贱;得之者兴,失之者亡。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李白说:“天门中断筹缰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激情相对出,千军万马日边来。”黑格尔“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孔子说:“闻律视字结合得好,就是文质彬彬,那个君子不是从‘文质彬彬’入手,进入思维之门的。”这就是men/meng卦要说的东西。men/meng音之下的字器有‘蒙、门、梦、萌、懵’等一百四十余字,‘蒙’这个字镶嵌在‘蒙卦’,排在第四卦,不懂‘蒙卦’的人当然读不懂《氓》,但有那么些依据字器‘蒙’得一点知识的人自以为入门了,孔子称这类人为‘伪门’,没入门而自以为入门了的人称之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所以这首诗作的主音在这八个字音之中。毛传
“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民风敦厚,孔子却认为‘尚寐无聪’,所以有‘富然后教’之说。
关于‘丝’:后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就是说‘丝’的形而上为‘si’,从汉语语音上引申为同音字‘思谋‘的‘思’字,杜甫说“流连蝶变时时悟,自在校音恰恰递”,这样的音训理论却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音韵之中,我们就知道中国的哲学、思维的方法论藏在哪里了。这比弃妇的所得不知道高妙多少,男人跟女人掐有意思吗?自言思无邪,怎么尽说些傻里傻气的话,‘子言政,何言杀’是可以如是说的。《绿衣》对‘丝’音解读为‘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矣。’这里的‘女’尽然与‘律诗’的隐语‘绿兮丝兮’联系上了,所以说,《氓》是关于律诗怎么转换‘诗意文言’的翻译理论入门文章。当今流行的语文课本译文,既没有音律美,也没有字音之间隐藏的‘允文允武的中庸之道’,象当代语文教科书中的译文被孔子称之为最下乘的‘氓文’,不幸而言中,当代之中国被称之为思维领域最无道的时代。
关于‘顿秋’:训诂为‘礼逑’或‘字音立体思维’,荀子说‘登高而召,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对于‘蒙卦’而言,孔子在《杂卦》中说:“《屯(三)雅音‘頓’,楚音训诂为‘树立’、‘扽
d&n起来’》见而不失其居,《蒙(四)》杂而卓立”
关于‘送子涉淇’:字面意思翻译为把‘字送到水里,犹如涉淇无舟’,缺乏方法论中的‘泛’,荀子解读此句‘戏蝶’为‘驾于舟楫者,而绝江河’。这里说的就是文字不能凭空展开平面思维,如果单靠文字思维体系或口语,那就不是翻译诗作,搞得“语言也不爽,前后矛盾贰其行。士也罔极,尔丧其德那是迟早的事情了。”君子的思维能力如此地下,只有迷信权利、暴戾、武力、酷刑峻法来维护其既得利益,所以‘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处于下位的愚民,不可说也’,这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源头之句。没有哲音的思维体系,名词解释全部是错的。可见我们今日之字典、词典,全部要推到重来。
关于‘复关’:诗语最大的特点在于双关语,没有字音之间的筹谋,怎得‘双关’?一开一阖、再一阖一开,可谓‘律字音双思,文武兼并执’。因为‘氓&’看不到奉天承运的语音思维,一地文字犹如鸡毛,不能成章,文字之思终于包不了天赖之音。这就是‘复卦’,李白说:“不破‘复’关,儒术不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看不到《屯》这个第三卦,当然思维立不起来,楚语‘顿起来’就是‘立起来’,《屯》云:&“泣血涟如,何可长也;乘马班如,求婚媾,无不利”,诗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屯》卦为《周易》起步的第一卦,为始生之卦,它讲的是一个事物始生起步之艰难,所以诗云“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因为孔子不主张‘放利而行’,更不主张有钱能使鬼推磨,心灵相同是夫妇同心的基石,有钱能短时赢得淑女欢心,犹如文字思维短时可以解决点点问题,终于文字之思为形而下,取法其下必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为夫妇失和埋下伏笔。没有语音思维、卦理支撑,《氓》这首诗作的字器之象都连不起来,这就是推崇口语的悲哀。
&& “六、音训之解&”为2010年9月新增补内容,读书人都知道,对艰深学问的追求永无止境,文章一般以同一作者最新理解较为准确。“六、音训之解&”裁自2010年9月我写的博文《谈谈当代语文教学中的空心化问题》。
为什么不把1-5部分去掉呢?因为这部分反映我阅读水平是怎样进步的。摆在前头不动,是要验证一个主题;“只要方法正确,建立语音思维体系尽管初始时期困难,一旦突破,进步的速度是可以看得见的”,这反映方法取法其上的重要性。
保留以前的五部分,以推广语音思维体系的效果。&
附录:《诗经·氓》译文及现代流行赏析
一、原文及译文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那个男子嬉嬉轻笑,怀抱布匹来换取我的丝。实则何尝是来换丝,乃是前来磋商结婚之事。目光远远送他渡过淇水,直至他的身影消失在顿丘。(对不起呵我的爱人,)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只怪你没有良媒好事难齐。(不要怪责呵我的爱人,)落英缤纷的秋季,便是我们的大期。
[原文]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登上高高的墙台遥望,我的爱人在哪个复关?高台远眺仍然不见复关,止不住思念泪下涟涟。转尔复关便在眼前,难禁欢喜言笑晏晏。你龟卜蓍筮请示上天,卦示兆象全无凶言,请带着你的车马前来,把我和嫁妆带到你那边。
[原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当满枝桑叶未曾飘落,叶片青翠润泽。嗟叹无知的雀鸟呵,怎能为桑椹的香美迷惑。嗟叹善良的女子呵,怎能被男子的甜言蜜语中迷惑。男子也会在爱情中迷惑,可他们仍然可以解脱,设若女子被爱情困住,怎能再全身而退从中解脱?
[原文]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当满枝桑叶片片飘落,叶片枯黄萎顿没入尘土。自从我嫁为你家之妇,三年来不曾抱怨含辛茹苦。(某年)淇水浩浩汤汤,浸湿我车上的幔帷服裳。我未有分毫违背人妇之德,你却何时尽到了人夫之责。你言行多变没有定则,你三心二意翻覆无德。
[原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来到你家为妇三年,为家务劳苦何曾有变,每日晏卧早起不知疲倦,这样的日子非止一天。(娶我前你温言好语如何动人,)娶到我好话俱都变成废言,笑颜也渐渐转为怒面。可叹兄弟不知个中细节,见我回家还拊掌发笑。(我心中酸苦无处倾诉,)静静思想所有一切,叹所托非人何其悲戚。
[原文]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你说过我们要白头偕老,今日老尚未至已使我生怨。淇水波涛滚滚却也有岸,隰河壮阔也看得到边。当年我们梳着总角会宴,彼此言笑晏晏两小无猜,当时你信誓旦旦何其真诚,当时我岂能料到你今日食言。当时的不料今日既已出现,你我恩情岂不须至此了断!
二、现代流行赏析
《氓》主旨:本篇是弃妇的怨诗词。篇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特色: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用了比兴手法。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她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切地感到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她向广大的姐妹们发出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四章首句仍以桑树作比,“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婚后多年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女子并未因贫穷而有丝毫动摇和改变,对于男子的“贰其行”,她禁不住大声斥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句中的“三岁”,泛指多年,并非实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来有两种解释:《毛诗正义》据郑笺释为“言己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另一说认为此指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形。根据前后诗句语气的连贯,我们以为用第一说较为妥当,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至今自己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男子的事,而他却三心二意,因此好不怨恨。至于女子是否已被休弃归家,这只能是推测。
三、四两章中,无论是女主人公从切身的沉痛教训中发出的带有哲理的慨叹,还是她对丈夫的怨恨和斥责,都充分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卑下地位和普遍遭受到的不平等境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第五章开头四句简要地概括了她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她任劳任怨地承受着家庭给予她的重担。可是丈夫不但不体谅她,反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成家立业、占有女人的目的都达到了,他就开始粗暴地虐待她。回娘家只有遭到弟兄们的嘲笑。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后一章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许多注本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一句推想这女子未成年时即与“氓”相识,但这毕竟是猜测。这几句我们认为亦可这样意译:“淇水有岸,隰也有畔,小孩子在一起玩,说说笑笑自然谁也不计较,堂堂男子发誓赌咒,想不到竟说了不算!他那些背信弃义的事我再也不想了,就这样算了吧!”
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无感情、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坏家伙。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